马岱兄,对于颜良一战,前面咱们讨论过,算是有两处相通的认识吧。我后边也说了,也强调了,赤兔马的因素不能忽略,但是从颜良当时的客观环境分析,他有备战的时间和空间准备!强调,我只是说他有这个准备时间和空间,而没有说他已经准备了!但结果是他未及招架就死了,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有马的原因,有颜良自身的原因,但更有关羽的原因!如果一味归结为偶然、意外,那对关羽是很不公平的。
是有关羽的原因,如果关羽不是单骑创阵,而是常规叫阵,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但这里显示的是关羽的胆略,而不是关羽的武力。楼主自己也说了,颜良未及招架就死了,显然砍一个未及招架并不需要很高的武力(例如马岱就砍了魏延),关羽的武力当然不低,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关羽的武力水平。
我
和兄最大的分歧是在对文丑一战。我不能认同单凭一个“心怯”,就否定了文丑前边一切心理素质很强的的表现,而一定要追溯到颜良被斩的阴影上去!毕竟这是演义小说,作者本义如何咱们谁也不知道,只能靠文字去猜测,而我想,如果抛去设身处地的此时的客观因素不考虑,而一定要往回去寻找理由,那恐怕只能是比我的分析更加不客观吧?不错,文丑是有个“心怯”,但文丑前边更多的表现是“不心怯”呀!!!难道作者的意思是用这一个“心怯”来否定他前面所描写的那么多?我想,恐怕是“衬托”更合理一些吧?
“心怯”是作者明写的,至于“文丑前边一切心理素质很强的的表现”,很遗憾,这仅仅是楼主推测出来的,我就没觉得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一个是“自己推测出来的东西”,一个是书中明写的词语,哪一个分量更重?不言而喻。要回去找理由,也只能去分析文丑为什么会心窃,不能够分析来分析去,文丑不可能心窃,是作者笔误?
我也没觉得我分析出来的就是推翻了作者的文字啊,哪里体现出来了?我强调的是文丑三个回合自认不敌,所以想逃跑,这只是提前预见预料,而不是说文丑的真实水平就是关羽三个回合之敌!但是,只打三个回合就想跑,也说明了两人之间的差距!
我前面早说过了,作者如果是认为文丑自认不敌,完全可以直接使用这个词语,就象描写李典一样。作者特意用了“心窃”这个词语,就说明不是“自认不敌”,两者的意思本来就不一样。楼主试图用“自认不敌”取代“心窃”,当然就是推翻了作者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