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天涯转贴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1780
45/60
|‹
‹‹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天涯转贴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讨论贴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132669-1-1.html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21
发表于 2008-3-27 23: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2]
朝廷一片混乱,太子也吓得不行。他刚消停两年,就出这么个事,闹不好又得下去,整日坐卧不安,担惊受怕。
要说还是万历同志久经风雨,虽然愤怒,倒不怎么慌。先找太子去聊天,说我知道这不关你的事,好好在家读书,别出门。
然后再发布谕令,安抚大臣,表示相信大家,不批准辞职,一个都别走。
稳定情绪后,就该破案了。像这种天字第一号政治案件,自然轮不上衙门捕快之类的角色,东厂锦衣卫倾巢而出,成立专案组,没日没夜地查,翻天覆地地查。
万历原本以为,来这么几手,就能控制局势,然而这场风暴,却似乎越来越猛烈。
首先是太子,这位仁兄原本胆小,这下更是不得了,窝在家里哪里都不去,唯恐出事。而郑贵妃那边也不好受,毕竟妖书针对的就是她,千夫所指,舆论压力太大,每日只能以泪洗面,不再出席任何公开活动。
内阁也消停了,沈一贯和朱赓吓得不行,都不敢去上班,呆在家里避风头。日常工作只有沈鲤干,经常累得半死。大臣们也怕,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平时争个官位,抢个待遇的没啥,这个热闹却凑不得。虽说皇帝大人发话,安抚大家不让辞职,可这没准是放长线钓大鱼,不准你走,到时候来个一锅端,那就麻烦大了。
总而言之,从上到下,一片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认定,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有很深的政治背景。
确实如此。
这是一件明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疑案,至今仍无答案,但从各种蛛丝马迹之中,真相却依稀可辨。
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应该与郑贵妃无关,因为她虽然蠢,也想闹事,却没必要闹出这么大动静,把自己挤到风口浪尖受罪,而太子也不会干这事,以他的性格,别人不来惹他就谢天谢地,求神拜佛了。
作案人既不是郑贵妃,也不是太子,但可以肯定的是,作案者,必定是受益者。
在当时的朝廷中,受益者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精神受益者,大致包括看不惯郑贵妃欺压良民,路见不平也不吼,专门暗地下黑手的人,写篇东西骂骂出口气。
这类人比较多,范围很大,也没法子查。
第二种是现实受益者。就当时的朝局而言,嫌疑人很少——只有两个。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22
发表于 2008-3-29 00: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3]
这两个人,一个是沈一贯,另一个是沈鲤。
这二位仁兄虽然是本家,但要说他们不共戴天,也不算夸张。
万历二十九年,沈一贯刚刚当首辅的时候,觉得内阁人太少,决定挑两个跑腿的,一个是朱赓,另一个是沈鲤。
朱赓是个老实人,高高兴兴地上班了,沈鲤却不买账,推辞了很多次,就是不来,沈一贯以为他高风亮节,也就没提这事。
可两年之后,这位仁兄竟然又入阁了,沈一贯同志这才明白,沈鲤不是不想入阁,而是不买他的帐,因为这位本家资历老,名望高,还给皇帝讲过课,关系很好,压根就看不起自己。
看不起自然就不合作,外加沈鲤也不是啥善人,两人在内阁里一向是势不两立。
而现在妖书案发,内阁三个人,偏偏就拉上了沈一贯和朱赓,毫无疑问,沈鲤是有嫌疑的。
这是我的看法,也是沈一贯的看法。
这位老油条在家呆了好几天,稳定情绪之后,突然发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他随即恢复工作,以内阁首辅的身份亲自指挥东厂锦衣卫搜捕,而且还一反往日装孙子的常态,明目张胆对沈鲤的亲信,礼部侍郎郭正域下手,把他的老乡、朋友、下属、仆人全都拉去审问。
在这个不寻常的行动背后,是一个不寻常的算盘:
如果事情是沈鲤干的,那么应该反击,这叫报复,如果事情不是沈鲤干的,那么也应该反击,这叫栽赃。
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导下,斗争愈演愈烈,沈鲤的亲信被清算,他本人也未能幸免,锦衣卫派了几百人到他家,也不进去,也不闹事,就是不走,搞得沈鲤门都出不去,十分狼狈。
但沈先生如果没两把刷子,是不敢跟首辅叫板的,先是朱常洛出来帮忙叫屈,又传话给东厂的领导,让他们不要乱来,后来连万历都来了,直接下令不得骚扰沈鲤。
沈一贯碰了钉子,才明白这个冤家后台很硬,死拼是不行的,他随即转换策略,命令锦衣卫限期破案——抓住作案人,不怕黑不了你。
可是破案谈何容易,妖书满街都是,传抄者无数,鬼才知道到底哪一张纸才是源头,十一月十日案发,查到二十日,依然毫无进展。
东厂太监陈矩,锦衣卫都督王之桢急得直跳脚,如果还不破案,这官就算当到头了。
二十一日,案件告破。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23
发表于 2008-3-29 00: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4]
说起来,这起妖书案是相当的妖,案发莫名其妙不说,破案也破得莫名其妙,二十一日这天,先是锦衣卫衙门收到一份匿名检举信,后又有群众举报,锦衣卫出动,这才逮住了那个所谓的真凶:皦生光
皦生光先生是什么人呢?
答案是——什么人都不是。
这位仁兄既不是沈鲤的人,也不是沈一贯的人,他甚至根本就不是官员,而只是一个顺天府的秀才。
真凶到案,却没有人心大快,恰恰相反,刚刚抓到他的时候,朝廷一片哗然,大家都说锦衣卫和东厂太黑,抓不到人了弄这么个人来背锅。
这种猜测很有道理,因为那封妖书,不是一个秀才能写得出来的。
那年头,群众参政议政积极性不高,把肚子混饱就行,谁当太子鬼才关心,更何况沈一贯和朱赓的关系,以及万历迫不得已才同意立长子这些情况,地方官都未必知道,一个小秀才怎么可能清楚?
但细细一查,才发现这位仁兄倒还真有点来头。
原来皦生光先生除了是秀才外,还兼职干过诈骗犯,具体方法是欺负人家不识字,帮人写文章,里面总要带点忌讳,不是用皇帝的避讳字,就是加点政治谣言,等人家用了,再上门勒索,说你要不给钱,我就跑去报官云云。
后来由于事情干得多了,秀才也被革了,发配到大同当老百姓,最近才又潜回北京。
可即便如此,也没啥大不了,归根结底,他也就是个普通混混,之所以被确定为重点嫌疑人,是因为他曾经敲诈过一个叫郑国泰的人。
郑国泰,是郑贵妃的弟弟。
一个穷秀才,又怎么诈骗皇亲国戚呢?
按照锦衣卫的笔录,事情大致是这样的:有个人要去郑国泰家送礼,要找人写文章,偏偏这人不知底细,找到了皦生光,皦秀才自然不客气,发挥特长,文章里夹了很多私货,一来二去,东西送进去了。
一般说来,以郑国泰的背景,普通的流氓是不敢惹的,可皦生光不是普通的流氓,胆贼大,竟然找上了门,要郑大人给钱。至于此事的结局,说法就不同了,有的说郑国泰把皦生光打了一顿,赶出了门,也有的说郑国泰胆小,给钱私了。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24
发表于 2008-3-29 23: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5]
但无论如何,皦秀才终究和此事搭上了边。有了这么个说法,事情就好办了,侦查工作随即开始,首先是搜查,家里翻个底朝天,虽说没找到妖书,但发现了一批文稿,据笔迹核对(司法学名:文检),与妖书的初期版本相似(注意,是相似)。
之后是走访当地群众,以皦秀才平日的言行,好话自然没有,加上这位兄弟又有前科,还进过号子,于是锦衣卫最后定案:有罪。
案子虽然定了,但事情还没结。因为明朝的司法制度十分严格,处决人犯必须经过司法审讯。即便判了死罪,还得由皇帝亲自进行死刑复核,这才能把人拉出去咔嚓一刀。
所以万历下令,鉴于案情重大,将此案送交三法司会审。
之前提过,三法司,即是明朝的三大司法机关:大理寺、都察院、刑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监察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若干部门。
三法司会审,是明代最高档次的审判,也是最为公平的审判。倒不是三法司这帮人有啥觉悟,只是因为参与部门多,把每个人都搞定,比较难而已。例如当年的严世藩,人缘广,关系硬,都察院、大理寺都有人,偏偏刑部的几个领导是徐阶的人,最后还是没躲过去。
相比而言,像皦秀才这种要钱没钱要权没权的人,死前能捞个三司会审,也就不错了,结案只是时间问题。
可是这起案件,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一到三法司,皦秀才就不认账了。虽说之前他曾招供,说自己是仇恨郑国泰,故意写妖书报复,但那是在锦衣卫审讯时的口供。锦衣卫是没有善男信女的,也不搞什么批评教育,政策攻心,除了打就是打,口供是怎么来的,大家心里都有数。现在进了三法司,看见来了文明人,不打了,自然就翻了案。
更麻烦的是,沈一贯和朱赓也不认。
这二位明显是被妖书案整惨了,心有不甘,想借机会给沈鲤点苦头吃。上疏皇帝,说证词空泛,不可轻信,看那意思,非要搞出个一二三才甘心。
所以在审讯前,他们找到了萧大亨,准备做手脚。
萧大亨,时任刑部尚书,是沈一贯的亲信,接到指令后心领神会,在审讯时故意诱供,让皦秀才说出幕后主使。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25
发表于 2008-3-29 23: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6]
可是皦秀才还真够意思,问来问去就一句话:
“无人主使!”
萧大亨没办法,毕竟是三法司会审,搞得太明显也不好,就给具体负责审案的下属,刑部主事王述古写了张条子,还亲自塞进了他的袖口,字条大意是,把这件事情往郭正域、沈鲤身上推。
没想到王述古接到条子,看后却大声反问领导:
“案情不出自从犯人口里,却要出自袖中吗?!”
萧大亨狼狈不堪,再也不敢掺和这事。
沈鲤这边也没闲着,他知道沈一贯要闹事,早有防备:你有刑部帮忙,我有都察院撑腰。一声令下,都察院的御史们随即开动,四下活动,灭火降温,准备冷处理此事。
其中一位御史实在过于激动,竟然在审案时,众目睽睽之下,对皦秀才大声疾呼:
“别牵连那么多人了,你就认了吧。”
审案审到这个份上,大家都是哭笑不得,要结案,结不了;不结案,又没个交代,皇帝、太子、贵妃、内阁,谁都不能得罪。万一哪天皦秀才吃错了药,再把审案的诸位领导扯进去,那真是哭都没眼泪。
三法司的人急得不行,可急也没用,于是有些不地道的人就开始拿案件开涮。
比如有位审案御史,有一天突然神秘地对同事说,他已经确定,此案一定是皦秀才干的。
大家十分兴奋,认定他有内部消息,纷纷追问他是怎么知道的。
御史答:
“昨天晚上我做梦,观音菩萨告诉我,这事就是他干的。”
当即笑瘫一片。
没办法,就只能慢慢磨,开审休审,休审开审,周而复始,终于有一天,事情解决了。
皦生光也受不了了,天天审问,天天用刑,天天折腾,还不如死了好,所以他招供了:
“是我干的,你们拿我去结案吧。”
这个世界清净了。
万历三十二年(1604)四月,皦生光被押赴刑场,凌迟处死。
妖书案就此结束,虽说闹得天翻地覆,疑点重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皦生光很冤枉。
因为别的且不谈,单说妖书上列出的那些官员,就皦秀才这点见识,别说认识,名字都记不全。找这么个人当替死鬼,手真狠,心真黑。
妖书何人所写,目的何在,没人知道,似乎也没人想知道。
因为有些时候,真相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ldm.nc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32
编号
59820
注册
2006-2-13
#1326
发表于 2008-3-30 20:3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不下去了
中国第二次灭亡在即
想不明白,咱们汉族人这么多,就是用脚踩,都可以灭了女真人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27
发表于 2008-4-1 20: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7]
妖书案是结了,可轰轰烈烈的斗争又开始了。沈一贯被这案子整得半死不活,气得不行,卯足了劲要收拾沈鲤。挖坑、上告、弹劾轮番上阵,可沈鲤同志很是强悍,怎么搞都没倒。反倒是沈一贯,由于闹得太过,加上树大招风,竟然成为了言官们的新目标。骂他的人越来越多,后来竟然成了时尚(弹劾日众)。
沈一贯眼看形势不妙,只好回家躲起来,想要避避风头,没想到这风越刮越大,三年之间,弹劾他的奏疏堆起来足有一人高,于是他再也顶不住了。
万历三十四年(1606),沈一贯请求辞职,得到批准。
有意思的是,这位仁兄走之前,竟然还提了一个要求:我走,沈鲤也要走。
恨人恨到这个份上,也不容易。
而更有意思的是,万历竟然答应了。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举动,因为沈鲤很有能力,又是他的亲信。而沈一贯虽说人滑了点,办事还算能干,平时朝廷的事全靠这两人办,万历竟然让他们全都走人,动机就一个字——烦。
自打登基以来,万历就没过几天清净日子。先被张居正压着,连大气都不敢出,等张居正一死,言官解放,吵架的来了,天天闹腾。到生了儿子,又开始争国本,堂堂皇帝,竟然被迫就范。
现在太子也立了,某些人还不休息,跟着搞什么妖书案,打算混水摸鱼,手下这两人还借机斗来斗去,时不时还以辞职相威胁,太过可恶。
既然如此,你们就都滚吧,有多远滚多远,让老子清净点!
沈一贯和沈鲤走了,内阁只剩下了朱赓。
这一年,朱赓七十二岁。
朱赓很可怜,他不但年纪大,而且老实,老实到他上任三天,就有言官上书骂他,首辅大人心态很好,统统不理。
可让他无法忍受的是,他不理大臣,皇帝也不理他。
内阁人少,一个七十多的老头起早贪黑熬夜,实在扛不住,所以朱赓多次上书,希望再找几个人入阁。
可是前后写了十几份报告,全都石沉大海,到后来,朱大人忍不住了,可怜七十多岁的老大爷,亲自跑到文华门求见皇帝,等了半天,却还是吃了闭门羹。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28
发表于 2008-4-1 20: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8]
换在以前,皇帝虽然不上朝,但大臣还是要见的,特别是内阁那几个人,这样才能控制朝局。比如嘉靖,几十年不上朝,但没事就找严嵩、徐阶聊天,后来索性做了邻居,住到了一起(西苑)。
但万历不同,他似乎是不想干了。在他看来,内阁一个人不要紧,没有人也不要紧,虽然朱首辅七十多了,也还活着嘛。能用就用,累死了再说,没事就别见了,也不急这几天,会有人的,会见面的,再等等吧。
就这样,朱老头一边等一边干,一个人苦苦支撑,足足等了一年,既没见到助手,也没见过皇帝。
这一年里朱老头算被折腾惨了,上书国政,皇帝不理,上书辞职,皇帝也不理,到万历三十四年(1607),朱赓忍无可忍,上书说自己有病,竟然就这么走了。
皇帝还是不理。
最后一个也走了。
内阁没人呆,首辅没人干,经过万历的不懈努力,朝廷终于达到了传说中的最高境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自明代开国以来,只有朱元璋在的时候,既无宰相,也无内阁,时隔多年,万历同志终于重现往日荣光。
而对于这一空前绝后的盛况,万历很是沉得住气,没人就没人,日子还不是照样过?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日子没法过了。
因为内阁是联系大臣和皇帝的重要渠道,而且内阁有票拟权,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其拟定处理意见,然后交由皇帝审阅批准。所以即使皇帝不干活,国家也过得去。
朱元璋不用宰相和内阁,原因在于他是劳模,什么都能干。而万历先生连文件都懒得看,你要他去干首辅的活,那就是白日做梦。
朝廷陷入了全面瘫痪,这么下去,眼看就要破产清盘,万历也急了,下令要大臣们推举内阁人选。
几番周折后,于慎行、叶向高、李廷机三人成功入阁,班子总算又搭起来了。
但这个内阁并没有首辅,因为万历特意空出了这个位置,准备留给一个熟人。
这个人就是王锡爵,虽说已经告老还乡,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之前共背黑锅的革命友谊,给万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派出专人,去请王锡爵重新出山,并同时请教他一个问题。
王锡爵不出山。
由于此前被人坑过一次,加上都七十四岁了,王锡爵拒绝了万历的下水邀请,但毕竟是多年战友,还教过人家,所以,他解答了万历的那个疑问。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wrcxy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3
帖子
5324
编号
8012
注册
2004-5-31
#1329
发表于 2008-4-3 08: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49]
万历的问题是,言官太过凶悍,应该如何应付。
王锡爵的回答是,他们的奏疏你压根别理(一概留中),就当是鸟叫(禽鸟之音)!
我觉得,这句话十分之中肯。
此外,他还针对当时的朝廷,说了许多意见和看法,为万历提供了借鉴。
然后,他把这些内容写成了密疏,派人送给万历。
这是一封极为机密的信件,其内容如果被曝光,后果难以预料。
所以王锡爵很小心,不敢找邮局,派自己家人携带这封密信,并反复嘱托,让他务必亲手交到朝廷,绝不能流入任何人的手中,也算是吸取之前申时行密疏走光的经验。
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次,他的下场会比申时行还惨。
话说回来,这位送信的同志还是很敬业的,拿到信后立即出发,日夜兼程赶路,一路平安,直到遇见了一个人。
当时他已经走到了淮安,准备停下来歇脚,却听说有个人也在这里,于是他便去拜访了此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三才。
李三才,字道甫,陕西临潼人,时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
这个名字,今天走到街上,问十个人估计十个都不知道,但在当年,却是天下皆知。
关于此人的来历,只讲一点就够了:
二十年后,魏忠贤上台时,编了一本东林点将录,把所有跟自己作对的人按照水浒一百单八将称号,以实力排序,而排在此书第一号的,就是托塔天王李三才。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
因为淮安正好归他管,这位送信人原本认识李三才,到了李大人的地头,就去找他叙旧。
两人久别重逢,聊着聊着,自然是要吃饭,吃着吃着,自然是要喝酒,喝着喝着,自然是要喝醉。
送信人心情很好,聊得开心,多喝了几杯,喝醉了。
李三才没有醉,事实上,他非常清醒,因为他一直盯着送信人随身携带的那口箱子。
在安置了送信人后,他打开了那个箱子,因为他知道,里面必定有封密信。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wrcxy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3
帖子
5324
编号
8012
注册
2004-5-31
#1330
发表于 2008-4-3 08: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0]
得知信中内容之后,李三才大吃一惊,但和之前那位泄露申时行密疏的罗大纮不同,他并不打算公开此信,因为他有更为复杂的政治动机。
手握着这封密信,李三才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决定:篡改此信件。
在他看来,篡改信件,更有利于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谓篡改,其实就是重新写一封,再重新放进盒子里,让这人送过去,神不知鬼不觉。
可是再一细看,他就开始感叹:王锡爵真是个老狐狸。
古代没有加密电报,所以在传送机密信件时,往往信上设有暗号,两方约定,要么多写几个字,要么留下印记,以防被人调包。
李三才手中拿着的,就是一封绝对无法更改的信,倒不是其中有什么密码,而是他发现,此信的写作者,是王时敏。
王时敏,是王锡爵的孙子,李三才之所以认定此信系他所写,是因为这位王时敏还有一个身份——著名书法家。
这是真没法了,明天人家就走了,王时敏的书法天下皆知,就自己这笔字,学都没法学,短短一夜时间,又练不出来。
无奈之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抄录了信件全文,并把信件放了回去。
第二天,送信人走了,他还要急着把这封密信交给万历同志。
当万历收到此信时,绝不会想到,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了信件的内容,而其中之一,就是远在无锡的普通老百姓顾宪成。
这件事可谓疑团密布,大体说来,有几个疑点:
送信人明知身负重任,为什么还敢主动去拜会李三才,而李三才又为何知道他随身带有密信,之后又要篡改密信呢?
这些问题,我可以回答。
送信人去找李三才,是因为李大人当年的老师,就是王锡爵。
非但如此,王锡爵还曾对人说,他最喜欢的学生,就是李三才。两人关系非常的好,所以这位送信人到了淮安,才会去找李大人吃饭。
作为凤阳巡抚,李三才算是封疆大吏,而且他本身就是都察院的高级官员,对中央的政治动向十分关心,皇帝为什么找王锡爵,找王锡爵干什么,他都一清二楚,唯一不清楚的,就是王锡爵的答复。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既然李三才是王锡爵的学生,还算他的亲信,李三才同志为什么要背后一刀,痛下杀手呢?
因为在李三才的心中,有一个人,比王锡爵更加重要,为了这个人,他可以出卖自己的老师。
万历二年(1574),李三才考中了进士,经过初期培训,他分到户部,当上了主事,几年之后,另一个人考中进士,也来到了户部当主事,这个人叫顾宪成。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31
发表于 2008-4-3 22: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1]
这之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史书上没有写,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惊奇地发现,当顾宪成和李三才在户部做主事的时候,他们的上司竟然叫赵南星。
联想到这几位后来在朝廷里呼风唤雨的情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那些日子里,他们谈论的应该不仅仅是仁义道德,君子之交,暗室密谋之类的把戏也没少玩。
李三才虽然是东林党,但道德水平明显一般,他出卖王老师,只是因为一个目的——利益。
只要细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李三才涂改信件的真正动机。
当时的政治形势看似明朗,实则复杂,新成立的这个三人内阁,可谓凶险重重,杀机无限。
李廷机倒还好说,这个人性格软弱,属于和平派,谁也不得罪,谁也不搭理,基本可以忽略。
于慎行就不同了,这人是朱赓推荐的,算是朱赓的人,而朱赓是沈一贯的人,沈一贯和王锡爵又是一路人,所以在东林党的眼里,朱赓不是自己人。
剩下的叶向高,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人,此后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此人虽不是东林党,却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个合格的地下党。
这么一摆,你就明白了,内阁三个人,一个好欺负,两个搞对立,遇到事情,必定会僵持不下。
僵持还算凑合,可要是王锡爵来了,和于慎行团结作战,东林党就没戏了。
虽然王锡爵的层次很高,公开表明自己不愿去,但东林党的同志明显不太相信,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开那封信,看个究竟。
在那封信中,李三才虽然没有看到重新出山的许诺,却看到了毫无保留的支持,为免除后患,他决定篡改。
然而由于写字太差,没法改,但也不能就此算数,为了彻底消除王锡爵的威胁,他抄录并泄露了这封密信,而且特意泄露给言官。
因为在信中,王锡爵说言官发言是鸟叫,那么言官就是鸟人了。鸟人折腾事,是从来不遗余力的。
接下来的事情可谓顺其自然,舆论大哗,言官们奋笔疾书,把吃奶的力气拿出来痛骂王锡爵,言辞极其愤怒,怎么个愤怒法,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我曾翻阅过一位言官的奏疏,内容就不说了,单看名字,就很能提神醒脑——巨奸涂面丧心比私害国疏。
如此重压之下,王锡爵没有办法,只好在家静养,从此不问朝政,后来万历几次派人找他复出,他见都不见,连回信都不写,估计是真的怕了。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32
发表于 2008-4-3 22: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2]
王锡爵走了,朝廷再也没有能担当首辅的人选,于是李廷机当上了首辅,这位兄弟不负众望,上任后不久就没顶住骂,回家休养,谁叫也没用,基本算是罢工了。
而异类于慎行也不争气,刚上任一年就死了,就这样,叶向高成为了内阁的首辅,也是唯一的内阁大臣。
对手被铲除了,这是最好的结局。
必须说明的是,所谓李三才和顾宪成的勾结,并不是猜测,因为在史料翻阅中,我找到了顾宪成的一篇文章。
在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话:
“木偶兰溪、四明、婴儿山阴、新建而已,乃在遏娄江之出耳。”
“人亦知福清之得以晏然安于其位者,全赖娄江之不果出……密揭传自漕抚也,岂非社稷第一功哉?”
我看过之后,顿感毛骨悚然。
这是两句惊天动地的话,却不太容易看懂,要看懂这句话,必须解开几个密码。
第一句话中,木偶和婴儿不用翻译,关键在于新建、兰溪、四明、山阴、以及娄江五个词语。
这五个词,是五个地名,而在这里,则是暗指五个人。
新建,是指张位(新建人)、兰溪,是指赵志皋(兰溪人)、四明,是指沈一贯(四明人),山阴,是指朱赓(山阴人)。
所以前半句的意思是,赵志皋和沈一贯不过是木偶,张位和朱赓不过是婴儿!
而后半句中的娄江,是指王锡爵(娄江人)。
连接起来,我们就得到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赵志皋、沈一贯、张位、朱赓都不要紧,最为紧要的,是阻止王锡爵东山再起!
顾宪成,时任南直隶无锡县普通平民,而赵、张、沈、朱四人中,除张位外,其余三人都当过首辅,首辅者,宰相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这个无锡的平民,却在自己的文章中,把这些不可一世的人物,称为木偶、婴儿。
而从文字语气中可以看出,他绝非单纯发泄,而是确有把握,似乎在他看来,除了王锡爵外,此类大人物都不值一提。
一个普通老百姓能牛到这个份上,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33
发表于 2008-4-7 22: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3]
第二句话的玄机在于两个关键词语:福清和漕抚。
福清所指的,就是叶向高,而漕抚,则是李三才。
叶向高是福建福清人,李三才曾任漕运总督,把这两个词弄清楚后,我们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叶向高能安心当首辅,是因为王锡爵不出山……密揭这事是李三才捅出来的,可谓是为社稷立下第一功!”
没有王法了。
一个平民,没有任何职务,远离京城上千里,但他说,内阁大臣都是木偶婴儿。而现在的朝廷第一号人物能够坐稳位置,全都靠他的死党出力。
纵观二十四史,这种事情我没有听过,没有看过。
但现在我知道了,在看似杂乱无章的万历年间,在无休止的争斗和吵闹里,一股暗流正在涌动、在黑暗中集结,慢慢地伸出手,操纵所有的一切。
疯子
王锡爵彻底消停了,万历三十六年,叶向高正式登上宝座,成为朝廷首辅,此后七年之中,他是内阁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人,史称“独相”。
时局似乎毫无变化,万历还是不上朝,内阁还是累得半死,大臣还是骂个不停,但事实真相并非如此。
在表象之下,政治势力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新的已经来了,旧的赖着不走,为了各自利益,双方一直在苦苦地寻觅,寻觅一个致对方于死地的机会。
终于,他们找到了那个最好、最合适的机会——太子。
太子最近过得还不错,自打妖书案后,他很是清净了几年,确切地说,是九年。
万历四十一年(1613),一个人写的一封报告,再次把太子拖下了水。
这个人叫王曰乾,时任锦衣卫百户,通俗点说,是个特务。
这位特务向皇帝上书,说他发现了一件非常离奇的事情:有三个人集会,剪了三个纸人,上面分别写着皇帝、皇太后、皇太子的名字,然后在上面钉了七七四十九个铁钉(真是不容易)。钉了几天后,放火烧掉。
这是个复杂的过程,但用意很简单——诅咒,毕竟把钉子钉在纸人上,你要说是祈福,似乎也不太靠谱。
这也就罢了,更麻烦的是,这位特务还同时报告,说这事是一个太监指使的,偏偏这个太监,又是郑贵妃的太监。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34
发表于 2008-4-7 22: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4]
于是事情闹大了,奏疏送到皇帝那里,万历把桌子都给掀了,深更半夜睡不着觉,四下乱转,急得不行。太子知道后,也是心急火燎,唯恐事情闹大,郑贵妃更是哭天喊地,说这事不是自己干的。
大家都急得团团转,内阁的叶向高却悄无声息,万历气完了,也想起这个人了,当即大骂:
“出了这么大的事,这人怎么不说话!?”(此变大事,宰相何无言)
此时,身边的太监递给他一件东西,很快万历就说了第二句话:
“这下没事了。”
这件东西,就是叶向高的奏疏,事情刚出,就送上来了。
奏疏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陛下,此事的原告(指王曰乾)和被告(指诅咒者)我都知道,全都是无赖混混,之前也曾闹过事,还被司法部门(刑部)处理过,这件事情和以往的妖书案很相似,但妖书案是匿名,无人可查,现在原告被告都在,一审就知道,皇上你不要声张就行了。
看完这段话,我的感觉是:这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叶向高的表面意思,是说这件事情,是非曲折且不论,但不宜闹大,只要你不说,我不说,把这件事情压下去,一审就行。
这是一个不符合常理的抉择。因为叶向高,是东林党的人,而东林党,是支持太子的,现在太子被人诅咒,应该一查到底,怎能就此打住呢?
事实上,叶向高是对的。
第二天,叶向高将王曰乾送交三法司审讯。
这是个让很多人疑惑的决定,这人一审,事情不就闹大了吗?
如果你这样想,说明你很单纯,因为就在他吩咐审讯的后一天,王曰乾同志就因不明原因,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监牢里,死因待查。
什么叫黑?这就叫黑。
而只要分析当时的局势,揭开几个疑点,你就会发现叶向高的真实动机:
首先,最大的疑问是:这件事情是不是郑贵妃干的,答案:无所谓。
自古以来,诅咒这类事数不胜数,说穿了就是想除掉一个人,又没胆跳出来,在家做几个假人,骂骂出出气,是纯粹的阿Q精神。一般也就是老大妈干干(这事到今天还有人干,有多种形式,如“打小人”),而以郑贵妃的智商,正好符合这个档次,说她真干,我倒也信。
但问题在于,她干没干并不重要,反正铁钉扎在假人上,也扎不死人,真正重要的是,这件事不能查,也不能有真相。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35
发表于 2008-4-8 21: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5]
追查此事,似乎是一个太子向郑贵妃复仇的机会,但事实上,却是不折不扣的陷阱。
原因很简单,此时朱常洛已经是太子,只要没有什么大事,到时自然接班,而郑贵妃一哭二闹三上吊之类的招数,闹了十几年,早没用了。
但如若将此事搞大,再惊动皇帝,无论结果如何,对太子只好坏处,没有好处。因为此时太子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等待。
事实证明,叶向高的判断十分正确,种种迹象表明,告状的王曰乾和诅咒的那帮人关系紧密,此事很可能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某些人(不一定是郑贵妃),为了某些目的,想把水搅浑,再混水摸鱼。
久经考验的叶向高同志识破了圈套,危机成功度过了。
但太子殿下一生中最残酷的考验即将到来,在两年之后
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日 黄昏
太子朱常洛正在慈庆宫中休息,万历二十九年他被封为太子,住到了这里,但他爹人品差,基础设施一应具缺,要啥都不给,连身边的太监都是人家淘汰的,皇帝不待见,大臣自然也不买账,平时谁都不上门,十分冷清。
但这一天,一个特别的人已经走到他的门前,并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问候他。
他手持一根木棍,进入了慈庆宫。
此时,他与太子的距离,只有两道门
第一道门无人看守,他迈了过去。
在第二道门,他遇到了阻碍。
一般说来,重要国家机关的门口,都有荷枪实弹的士兵站岗,就算差一点的,也有几个保安,实在是打死都没人问的,多少还有个老大爷。
明代也是如此,锦衣卫、东厂之类的自不必说,兵部吏部门前都有士兵看守,然而太子殿下的门口,没有士兵,也没有保安,甚至连老大爷都没有。
只有两个老太监。
于是,他挥舞木棍,打了过去。
众所周知,太监的体能比平常人要差点(练过宝典除外),更何况是老太监。
很快,一个老太监被打伤,他越过了第二道门,向着目标前进。
目标,就在前方的不远处。
然而太监虽不能打,却很能喊,在尖利的呼叫声下,其他太监们终于出现了。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36
发表于 2008-4-8 21: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6]
接下来的事情还算顺理成章,这位仁兄拿的毕竟不是冲锋枪,而他本人不会变形,不会变身,也没能给我们更多惊喜,在一群太监围攻下,终于束手就擒。
当时太子正在慈庆宫里,接到报告后并不惊慌,毕竟人抓住了,也没进来,他下令将此人送交宫廷守卫处理,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个小事。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将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人抓住了,自然要审,按照属地原则,哪里发案由哪里的衙门审,可是这个案子不同,皇宫里的案子,难道你让皇帝审不成?
推来推去,终于确定,此案由巡城御史刘廷元负责审讯。
审了半天,刘御史却得出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这人是个疯子。
因为无论他好说歹说,利诱威胁,这人的回答却是驴唇不对马嘴,压根就不对路,还时不时蹦出几句谁也听不懂的话,算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于是几轮下来,刘御史也不审了,如果再审下去,他也得变成疯子。
但要说一点成就没有,那也不对,这位疯子交代,他叫张差,是蓟州人,至于其他情况,就一无所知了。
这个结果虽然不好,却很合适,因为既然是个疯子,自然就能干疯子的事,他闯进皇宫打人的事情就有解释了,没有背景、没有指使,疯子嘛,也不认路,糊里糊涂到皇宫,糊里糊涂打了人,很好,很好。
不错,不错,这事要放在其他朝代,皇帝一压,大臣一捧,也就结了。
可惜,可惜,这是在明朝。
这事刚出,消息就传开了,街头巷尾人人议论,朝廷大臣们更不用说,每天说来说去就是这事,而大家的看法也很一致:这事,就是郑贵妃干的。
所谓舆论,就是群众的议论,随着议论的人越来越多,这事也压不下去了,于是万历亲自出马,吩咐三法司会审此案。
说是三法司,其实只有刑部,审讯的人档次也不算高,尚书侍郎都没来,只是两个郎中(正厅级)。
但这二位的水平,明显比刘御史要高,几番问下来,竟然把事情问清楚了。
侦办案件,必须找到案件的关键,而这个案子的关键,不是谁干了,而是为什么干,也就是所谓的:动机。
经过一番询问,张差说出了自己的动机:在此前不久,他家的柴草堆被人给烧了,他气不过,到地方衙门伸冤,地方不管,他就到京城来上访,结果无意中闯入了宫里,心里害怕,就随手打人,如此而已。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张差的说法,那就是扯淡。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37
发表于 2008-4-9 22: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7]
柴草被人烧了,就要到京城上访,这个说法充分说明了这样一点:张差即使不是个疯子,也是个傻子。
因为这实在不算个好理由,要换个人,怎么也得编一个房子烧光,恶霸鱼肉百姓的故事,大家才同情你。
况且到京城告状的人多了去了,有几个能进宫,宫里那么大,怎么偏偏就到了太子的寝宫,您还一个劲地往里闯?
对于这一点,审案的两位郎中心里自然有数,但领导意图他们更有数,这件事,只能往小了办。
这两位郎中的名字,分别是胡士相、岳骏声,之所以提出他们的名字,是因为这两个人,绝非等闲之辈。
于是在一番讨论之后,张差案件正式终结,犯人动机先不提,犯人结局是肯定的——死刑(也算杀人灭口)。
但要杀人,也得有个罪名,这自然难不倒二位仁兄,不愧是刑部的人,很有专业修养,从大明律里,找到这么一条:宫殿射箭、放弹、投砖石伤人者,按律斩。
为什么伤人不用管,伤什么人也不用管,案件到此为止,就这么结案,大家都清净了。
如此结案,也算难得糊涂,事情的真相,将就此被彻底埋葬。
然而这个世界上,终究还是有不糊涂,也不愿意装糊涂的人。
五月十一日 刑部大牢
七天了,张差已经完全习惯了狱中的生活,目前境况,虽然和他预想的不同,但大体正常,装疯很有效,真相依然隐藏在他的心里。
开饭时间到了,张差走到牢门前,等待着今天的饭菜。
但他并不知道,有一双眼睛,正在黑暗中注视着他。
根据规定,虽然犯人已经招供,但刑部每天要派专人提审,以防翻供。
五月十一日,轮到王之寀。
王之寀,字心一,时任刑部主事。
主事,是刑部的低级官员,而这位王先生虽然官小,心眼却不小,他是一个坚定的阴谋论者,认定这个疯子的背后,必定隐藏着某些秘密。
凑巧的是,他到牢房里的时候,正好遇上开饭,于是他没有出声,找到一个隐蔽的角落,静静地注视着那个疯子。
因为在吃饭的时候,一个人是很难伪装的。
之后一切都很正常,张差平静地领过饭,平静地准备吃饭。
然而王之寀已然确定,这是一个有问题的人。
因为他的身份是疯子,而一个疯子,是不会如此正常的。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38
发表于 2008-4-9 22: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8]
所以他立即站了出来,打断了正在吃饭的张差,并告诉看守,即刻开始审讯。
张差非常意外,但随即镇定下来,在他看来,这位不速之客和之前的那些大官,没有区别。
审讯开始,和以前一样,张差装疯卖傻,但他很快就惊奇地发现,眼前这人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他表演完毕后,现场又陷入了沉寂,然后,他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老实说,就给你饭吃,不说就饿死你。”(实招与饭,不招当饿死)
在我国百花齐放的刑讯逼供艺术中,这是一句相当搞笑的话,但凡审讯,一般先是民族大义、坦白从宽,之后才是什么老虎凳、辣椒水。即使要利诱,也是升官发财,金钱美女之类。
而王主事的诱饵,只是一碗饭。
无论如何,是太小气了。
事实证明,张差确实是个相当不错的人,具体表现为头脑简单,思想朴素,在吃一碗饭和隐瞒真相、保住性命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于是他低着头,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不敢说。”
不敢说的意思,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说,而是知道了不方便说。
王之寀是个相当聪明的人,随即支走了所有的人,然后他手持那碗饭,听到了事实的真相:
“我叫张差,是蓟州人,小名张五儿,父亲已去世。”
“有一天,有两个熟人找到我,带我见了一个老公公(即太监),老公公对我说,你跟我去办件事,事成后给你几亩地,保你衣食无忧。”
“于是我就跟他走,初四(即五月四日)到了京城,到了一所宅子里,遇见另一个老公公。”
“他对我说,你只管往里走,见到一个就打死一个,打死了,我们能救你。”
“然后他给我一根木棍,带我进了宫,我就往里走,打倒了一个公公,然后被抓住了。”
王之寀惊呆了。
他没有想到,外界的猜想竟然是真的,这的的确确,是一次策划已久的政治暗杀。
但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起暗杀事件竟然办得如此愚蠢,眼前这位仁兄,虽说不是疯子,但说是傻子倒也没错,而且既不是武林高手,也不是职业杀手,最多最多,也就是个彪悍的农民。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39
发表于 2008-4-10 23: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9]
作案过程也极其可笑,听起来,似乎是群众推荐,太监使用,顺手就带到京城,既没给美女,也没给钱,连星级宾馆都没住,一点实惠没看到,就答应去打人,这种傻冒你上哪去找?
再说凶器,一般说来,刺杀大人物,应该要用高级玩意,当年荆轲刺秦,还找来把徐夫人的匕首,据说是一碰就死,退一万步讲,就算是杀个老百姓,多少也得找把短刀,可这位兄弟进宫时,别说那些高级玩意,菜刀都没一把,拿根木棍就打,算是怎么回事.
从头到尾,这事怎么看都不对劲,但毕竟情况问出来了,王之寀不敢怠慢,立即上报万历。
可是奏疏送上去后,却没有丝毫回音,皇帝陛下一点反应都没有。
但这早在王之寀的预料之中,他老人家早就抄好了副本,四处散发,本人也四处鼓捣,造舆论要求公开的审判。
他这一闹,另一个司法界大腕,大理寺丞王士昌跳出来了,也跟着一起嚷嚷,要三法司会审。
可万历依然毫无反应,这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人家当年可是经历过争国本的,上百号人一拥而上,那才是大世面,这种小场面算个啥。
照此形势,这事很快就能平息下去,但皇帝陛下没有想到,他不出声,另一个人却跳了出来。
这个人,就是郑贵妃的弟弟郑国泰。
事情的起因,只是一封奏疏。
就在审讯笔录公开后的几天,司正陆大受上了一封奏疏,提出了几个疑问:
既然张差说有太监找他,那么这个太监是谁?他曾到京城,进过一栋房子,房子在哪里?有个太监和他说过话,这个太监又是谁?
这倒也罢了,在文章的最后,他还扯了句无关痛痒的话,大意是,以前福王册封的时候,我曾上疏,希望提防奸邪之人,今天果然应验了!
这话虽说有点指桑骂槐,但其实也没说什么,可是郑国泰先生偏偏就蹦了出来,写了封奏疏,为自己辩解。
这就是所谓对号入座,它形象地说明,郑国泰的智商指数,和他的姐姐基本属同一水准。
这还不算,在这封奏疏中,郑先生又留下了这样几句话:
有什么推翻太子的阴谋?又主使过什么事?收买亡命之徒是为了什么?……这些事我想都不敢想,更不敢说,也不忍听。
该举动生动地告诉我们,原来蠢字是这么写的。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40
发表于 2008-4-10 23: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60]
郑先生的脑筋实在愚昧到了相当可以的程度,这种货真价实的此地无银三百两,言官们自然不会放过,很快,工科给事中何士晋就做出了反应,相当激烈的反应:
“谁说你推翻太子!谁说你主使!谁说你收买亡命之徒!你既辩解又招供,欲盖弥彰!”
郑国泰哑口无言,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已经收不住了。
此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事实真相即将大白于天下,除了王之寀。
初审成功后,张差案得以重审,王之寀也很是得意了几天,然而不久之后,他才发现,自己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张差装疯非常拙劣,为碗饭就开口,为何之前的官员都没看出来呢?
思前想后,他得出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结论:他们是故意的。
第一个值得怀疑的,就是首先审讯张差的刘廷元,张差是疯子的说法,即源自于此,经过摸底分析,王之寀发现,这位御史先生,是个不简单的角色。
此人虽然只是个巡城御史,却似乎与郑国泰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此后复审的两位刑部郎中胡士相、岳骏声,跟他交往也很密切。
这似乎不奇怪,虽然郑国泰比较蠢,实力还是有的,毕竟福王受宠,主动投靠的人也不少。
但很快他就发觉,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因为几天后,刑部决定重审案件,而主审官,正是那位曾认定刘廷元结论的郎中,胡士相。
胡士相,时任刑部山东司郎中,就级别而言,他是王之寀的领导,而在审案过程中,王主事惊奇地发现,胡郎中一直闪烁其辞,咬定张差是真疯,迟迟不追究事件真相。
一切的一切,给了王之寀一个深刻的印象:在这所谓疯子的背后,隐藏着一股庞大的势力。
而刘廷元、胡士相,只不过是这股势力的冰山一角。
但让他疑惑不解的是,指使这些人的,似乎并不是郑国泰,虽然他们拼命掩盖真相,但郑先生在朝廷里人缘不好,加上本人又比较蠢,要说他是后台老板,实在是抬举了。
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王之寀的感觉是正确的,站在刘廷元、胡士相背后的那个影子,并不是郑国泰。
这个影子的名字,叫做沈一贯。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41
发表于 2008-4-11 23:3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61]
就沈一贯的政绩而言,在史书中也就是个普通角色,但事实上,这位仁兄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是明朝晚期研究的重点人物。
因为这位兄弟的最大成就,并不是搞政治,而是搞组织。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工作期间,除了日常政务外,他一直在干一件事——拉人。
怎么拉,拉了多少,这些都无从查证,但有一点我们是确定的,那就是这个组织的招人原则——浙江人。
沈一贯,是浙江四明人,在任人唯亲这点上,他和后来的同乡蒋介石异曲同工,于是在亲信的基础上,他建立了一个老乡会。
这个老乡会,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浙党。
这就是沈一贯的另一面,他是朝廷的首辅,也是浙党的领袖。
应该说,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你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点:
在万历年间,一个没有后台(皇帝),没有亲信(死党)的首辅,是绝对坐不稳的。
所以沈一贯干了五年,叶向高干了七年,所以赵志皋被人践踏,朱赓无人理会。
当然,搞老乡会的绝不仅仅是沈一贯,除浙党外,还有山东人为主的齐党,湖广人(今湖北湖南)为主的楚党。
此即历史上著名的齐、楚、浙三党。
这是三个能量极大、战斗力极强的组织,因为组织的骨干成员,就是言官。
言官,包括六部给事中,以及都察院的御史,给事中可以干涉部领导的决策,和部长(尚书)平起平坐,对中央事务有很大的影响。
而御史相当于特派员,不但可以上书弹劾,还经常下到各地视察,高级御史还能担任巡抚。
故此,三党的成员虽说都是些六七品的小官,拉出来都不起眼,却是相当的厉害。
必须说明的是,此前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拉帮结派是家常便饭,但明目张胆地搞组织,并无先例,先例即由此而来。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谜团。
早不出来,晚不出来,为何偏偏此时出现?
而更有趣的是,三党之间并不敌对,也不斗争,反而和平互助,这实在是件不符合传统的事情。
存在即是合理,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
有一个理由让三党陆续成立,有一个理由让他们相安无事。是的,这个理由的名字,叫做东林党。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42
发表于 2008-4-11 23: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62]
无锡的顾宪成,只是一个平民,他所经营的,只是一个书院,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书院可以藐视当朝的首辅,说他们是木偶、婴儿,这个书院可以阻挡大臣复起,改变皇帝任命。
大明天下,国家决策,都操纵在这个老百姓的手中。从古至今,如此牛的老百姓,我没有见过。
无论是在野的顾宪成、高攀龙、赵南星,还是在朝的李三才,叶向高,都不是省油的灯,东林党既有社会舆论,又有朝廷重臣,要说它是纯道德组织,鬼才信,反正我不信。
连我都不信了,明朝朝廷那帮老奸巨滑的家伙怎么会信,于是,在这样一个足以影响朝廷,左右天下的对手面前,他们害怕了。
要克服畏惧,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找一个人来和你一起畏惧。
史云:明朝亡于党争。我云:党争,起于此时。
刘廷元、胡士相不是郑国泰的人,郑先生这种白痴是没有组织能力的,他们真正的身份,是浙党成员。
但疑问在于,沈一贯也拥立过太子,为何要在此事上支持郑国泰呢?
答案是,对人不对事。
沈一贯并不喜欢郑国泰,更不喜欢东林党,因为公愤。
所谓公愤,是他在当政时,顾宪成之类的人总在公事上跟他过不去,他很愤怒,故称公愤。
不过,他最不喜欢的那个人,却还不是东林党——叶向高,因为私仇,三十二年的私仇。
三十二年前(万历十一年1583)叶向高来到京城,参加会试。
叶向高,字进卿,福建福清人,嘉靖三十八年生人。
必须承认,他的运气很不好,刚刚出世,就经历了生死考验
因为在嘉靖三十八年,倭寇入侵福建,福清沦陷,确切地说,沦陷的那一天,正是叶向高的生日。
据说他的母亲为了躲避倭寇,躲在了麦草堆里,倭寇躲完了,孩子也生出来了,想起来实在不容易。
大难不死的叶向高,倒也没啥后福,为了躲避倭寇,一两岁就成了游击队,鬼子一进村,他就跟着母亲躲进山里,我相信,几十年后,他的左右逢源,机智狡猾,就是在这打的底。
倭寇最猖獗的时候,很多人都丢弃了自己的孩子(累赘),独自逃命,也有人劝叶向高的母亲,然而她说:
“要死,就一起死。”
但他们终究活了下来,因为另一个伟大的明代人物——戚继光。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leizhen
(雷)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1343
发表于 2008-4-14 20:4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63]
考试
万历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发动横屿战役,攻克横屿,收复福清,并最终平息了倭患。
必须说明,当时的叶向高,不叫叶向高,只有一个小名,这个小名在今天看来不太文雅,就不介绍了。
向高这个名字,是他父亲取的,意思是一步一步,向高处走。
事实告诉我们,名字这个东西,有时候改一改,还是很有效的。
隆庆六年(1572),叶向高十四岁,中秀才。
万历七年(1579),叶向高二十一岁,中举人。
万历十一年(1583),叶向高二十五岁,第二次参加会试。考试结束,他的感觉非常好。
结果也验证了他的想法,他考中了第七十八名,成为进士。现在,在他的面前,只剩下最后一关——殿试。
殿试非常顺利,翰林院的考官对叶向高十分满意,决定把他的名次排为第一,远大前程正朝着叶向高招手。
然而,接下来的一切,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
因为从此刻起,叶向高就与沈一贯结下了深仇大恨,虽然此前,他们从未见过。
要解释清楚的是,叶向高的第七十八名,并非全国七十八名,而是南卷第七十八名。
明代的进士,并不是全国统一录取,而是按照地域,分配名额,具体分为三个区域,南、北、中,录取比例各有不同。
所谓南,就是淮河以南各省,比例为55%。北,就是淮河以北,比例为35%。而中,是指云贵川三省,以及凤阳,比例为10%
具体说来是这么个意思,好比朝廷今年要招一百个进士,那么分配到各地,就是南部五十五人,北部三十五人,中部十人。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南部人,在考试中考到了南部第五十六名,哪怕你成绩再好,文章写得比北部第一名还好,你也没法录取。
而如果你是中部人,哪怕你文章写得再差,在南部只能排到几百名后,但只要能考到中部卷前十名,你就能当进士。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leizhen
(雷)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52
帖子
3528
编号
34143
注册
2005-3-7
来自
天津
家族
云水兰若
#1344
发表于 2008-4-14 20: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64]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规定,从二百多年前,朱元璋登基时,就开始执行了,起因是一件非常血腥的政治案件——南北榜案件。这个案件是笔糊涂账,大体意思是一次考试,南方的举人考得很好,好到北方没几个能录取的,于是有人不服气,说是考官舞弊,事情闹得很大,搞到老朱那里,他老人家是个实在人,也不争论啥,大笔一挥就干掉了上百人。
可干完后,事情还得解决,因为实际情况是,当年的北方教学质量确实不如南方,你把人杀光了也没辙。无奈之下,只好设定南北榜,谁都别争了,就看你生在哪里,南方算你倒霉,北方算你运气。
到明宣宗时期,事情又变了,因为云贵川一带算是南方,可在当年是蛮荒之地,别说读书,混碗饭吃都不容易,要和南方江浙那拨人对着考,就算是绝户。于是皇帝下令,把此地列为中部,作为特区,而凤阳,因为是朱元璋的老家,还特别穷,特事特办,也给列了进去。
当然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基础不同,底子不同,在考试上,你想一夜之间人类大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这套理论还在用。我管这个,叫考试地理决定论。
这套理论很残酷,也很真实,主要是玩机率,看你在哪投胎。
比如你要是生在山东、江苏、湖北之类的地方,就真是阿弥陀佛了,这些地方经常盘踞着一群读书不要命的家伙,据我所知,有些“乡镇中学”(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学生,高二就去高考(不记成绩),大都能考六百多分(七百五十分满分),美其名曰:锻炼素质,明年上阵。
每念及此,不禁胆战心惊,跟这帮人做邻居的结果是:如果想上北大,六百多分,只是个起步价。
应该说,现在还是有所进步的,逼急还能玩点阴招,比如说……更改户口。
不幸的是,明代的叶向高先生没法玩这招,作为南卷的佼佼者,他有很多对手,其中的一个,叫做吴龙徴。
这位吴先生,也是福建人,但他比其他对手厉害得多,因为他的后台叫沈一贯。
按沈一贯的想法,这个人应该是第一,然后进入朝廷,成为他的帮手,可是叶向高的出现,却打乱了沈一贯的部署。
于是,沈一贯准备让叶向高落榜,至少也不能让他名列前茅。
而且他认定,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就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
但是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因为一个更牛的人出面了。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45
发表于 2008-4-15 22: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65]
主考官固然大,可再大,也大不过首辅。
叶向高虽然没有关系,却有实力。文章写得实在太好,好到其他考官不服气,把这事捅给了申时行,申大人一看,也高兴得不行,把沈一贯叫过去,说这是个人才,必定录取!
这回沈大人郁闷了,大老板出面了,要不给叶向高饭碗,自己的饭碗也难保,但他终究是不服气的,于是最终结果如下:
叶向高,录取,名列二甲第十二名。
这是一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结果,因为若要整人,大可把叶向高同志打发到三甲,就此了事,不给状元,却又给个过得去的名次,实在让人费解。
告诉你,这里面学问大了。
叶向高黄了自己的算盘,自然是要教训的。但问题是,这人是申时行保的,申首辅也是个老狐狸,如果要敷衍他,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所以这个面子不但要给,还要给足。而二甲十二名,是最恰当的安排。
因为根据明代规定,一般说来,二甲十二名的成绩,可以保证入选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但这个名次离状元相当远,也不会太风光,恶心下叶向高,的确是刚刚好。
但不管怎么说,叶向高还是顺顺当当地踏上了仕途。此后的一切都很顺利,直到十五年后。
万历二十六年(1598),就在这一年,叶向高的命运被彻底改变,因为他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此时皇长子朱常洛已经出阁读书,按照规定,应该配备讲官,人选由礼部确定。
众所周知,虽说朱常洛不受待见,但按目前形势,登基即位是迟早的事,只要拉住这个靠山,自然不愁前程。所以消息一出,大家走关系拉亲戚,只求能混到这份差事。
叶向高走不走后门我不敢说,运气好是肯定的,因为决定人选的礼部侍郎郭正域,是他的老朋友。
名单定了,报到了内阁,内阁压住了,因为内阁里有沈一贯。
沈一贯是个比较一贯的人,十五年前那档子事,他一直记在心里,讲官这事是张位负责,但沈大人看到叶向高的名字,便心急火燎跑去高声大呼:
“闽人岂可作讲官?!”
这句话是有来由的,在明代,福建一向被视为不开化地带,沈一贯拿地域问题说事,相当阴险。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46
发表于 2008-4-15 22: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66]
张位却不买账,他也不管你沈一贯和叶向高有什么恩怨,这人我看上了,就要用!
于是,在沈一贯的磨牙声中,叶向高正式上任。
叶讲官不负众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在教书的同时,和太子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
根据种种史料反映,叶先生应该是个相当灵活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还广交了不少朋友,比如顾宪成,比如赵南星。
老板有了,朋友有了,地位也有了,万事俱备,要登上拿最高的舞台,只欠一阵东风。
一年后,风来了,却是暴风。
万历二十七年(1601),首辅赵志皋回家了,虽然没死,也没退,但事情是不管了,张位也走了,内阁,只剩下了沈一贯。
缺了人就要补,于是叶向高的机会又来了。
顾宪成是他的朋友,朱常洛是他的朋友,他所欠缺的,只是一个位置。
他被提名了,最终却未能入阁,因为内阁,只剩下了沈一贯。
麻烦远未结束,内阁首辅沈一贯大人终于可以报当年的一箭之仇了,不久后,叶向高被调出京城,到南京担任礼部右侍郎。
南京礼部主要工作,除了养老就是养老,这就是四十岁的叶向高的新岗位,在这里,他还要呆很久。
很久是多久?十年。
这十年之中,朝廷里很热闹,册立太子、妖书案,搞得轰轰烈烈。而叶向高这边,却是太平无事。
整整十年,无人理,无人问,甚至也无人骂、无人整。
叶向高过得很太平,也过得很惨,惨就惨在连整他的人都没有。
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最痛苦的惩罚不是免职、不是罢官,而是遗忘。
叶向高,已经被彻底遗忘了。
一个前程似锦的政治家,在政治生涯的黄金时刻,被冷漠地抛弃,对叶向高而言,这十年中的每一天,全都是痛苦的挣扎。
但十余年之后,他将感谢沈一贯给予他的痛苦经历,要想在这个冷酷的地方生存下去,同党是不够的,后台也是不够的,必须亲身经历残酷的考验和磨砺,才能在历史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因为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首辅,在不久的未来,他将超越赵志皋、张位、甚至申时行、王锡爵。他的名字将比这些人更为响亮夺目。
因为一个极为可怕的人,正在前方等待着他。而他,将是唯一能与之抗衡的人。这个人,叫做魏忠贤。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47
发表于 2008-4-16 22: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67]
万历三十五年(1607),沈一贯终于走了,年底,叶向高终于来了。
但沈一贯的一切,都留了下来,包括他的组织,他的势力,以及他的仇恨。
所以刘廷元、胡士相也好,疯子张差也罢,甚至这件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根本就不要紧。
梃击,不过是一个傻子的愚蠢举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能够打倒什么,得到什么。
东林党的方针很明确,拥立朱常洛,并借梃击案打击对手,掌控政权。
所以浙党的方针是,平息梃击案,了结此事。
而王之寀,是一个找麻烦的人。
这才是梃击案件的真相。
对了,还忘了一件事:虽然没有迹象显示王之寀和东林党有直接联系,但此后东林党敌人列出的两大名单(点将录、朋党录)中,他都名列前茅。
再审
王之寀并不简单,事实上,是很不简单。
当他发现自己的上司胡士相有问题时,并没有丝毫畏惧,因为他去找了另一个人——张问达。
张问达,字德允,时任刑部右侍郎,署部事。
所谓刑部右侍郎、署部事,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刑部常务副部长。也就是说,他是胡士相的上司。
张问达的派系并不清晰,但清晰的是,对于胡士相和稀泥的做法,他非常不满。接到王之寀的报告后,他当即下令,由刑部七位官员会审张差。
这是个有趣的组合,七人之中,既有胡士相,也有王之寀,可以听取双方意见,又不怕人捣鬼,而且七个人审讯,可以少数服从多数。
想法没错,做法错了。因为张问达远远低估了浙党的实力。
在七个主审官中,胡士相并不孤单,大体说来,七人之中,支持胡士相,有三个人,支持王之寀的,有两个。
于是,审讯出现了戏剧化的场景。
张差恢复了理智,经历了王之寀的突审和反复,现在的张差,已经不再是个疯子,他看上去,十分平静。
主审官陆梦龙发问:
“你为什么认识路?”
这是个关键的问题,一个平民怎样来到京城,又怎样入宫,秘密就隐藏在答案背后。
顺便说明一下:陆梦龙,是王之寀派。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没有等待,没有反复,他们很快就听到了这个关键的答案:
“我是蓟州人,如果没有人指引,怎么进得去?”
此言一出,事情已然无可隐瞒。
再问:
“谁指引你的?”
答:
“庞老公,刘老公。”
完了,完了。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48
发表于 2008-4-16 22: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68]
虽然张差没有说出这两个人的名字,但大家的人心中,都已经有了确切的答案。
庞老公,叫做庞保,刘老公,叫做刘成。
大家之所以知道答案,是因为这两个人的身份很特殊——他们是郑贵妃的贴身太监。
陆梦龙呆住了,他知道答案,也曾经想过无数次,却没有想到,会如此轻易地得到。
就在他惊愕的那一瞬间,张差又说出了更让人吃惊的话:
“我认识他们三年了,他们还给过我一个金壶,一个银壶。”(予我金银壶各一)
陆梦龙这才明白,之前王之寀得到的口供也是假的,真相刚刚开始!
他立即厉声追问道:
“为什么(要给你)?!”
回答干净利落,三个字:
“打小爷!”
声音不大,如五雷轰顶。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所谓小爷,就是太子爷朱常洛。
现场顿时大乱,公堂吵作一团,交头接耳,而此时,一件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作为案件的主审官,胡士相突然拍案而起,大喝一声:
“不能再问了!”
这一下大家又懵了,张差招供,您激动啥?
但他的三位同党当即反应过来,立刻站起身,表示审讯不可继续,应立即结束。
七人之中,四对三,审讯只能终止。
但形势已不可逆转,王之寀、陆梦龙立即将案件情况报告给张问达,张侍郎十分震惊。
与此同时,张差的口供开始在朝廷内外流传,舆论大哗,很多人纷纷上书,要求严查此案。
郑贵妃慌了,天天跑到万历那里去哭,但此时,局势已无法挽回。
然而,此刻压力最大的人并不是她,而是张问达,作为案件的主办人,他很清楚,此案背后,是两股政治力量的死磕,还搭上太子、贵妃、皇帝,没一个省油的灯。
案子如果审下去,审出郑贵妃来,就得罪了皇帝,可要不审,群众那里没法交代,还会得罪东林、太子,小小的刑部右侍郎,这拨人里随便出来一个,就能把自己整死。
总而言之,不能审,又不能不审。
无奈之下,他抓耳挠腮,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案。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49
发表于 2008-4-17 21: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69]
在明代的司法审讯中,档次最高的就是三法司会审,但最隆重的,叫做十三司会审。
明代的六部,长官为尚书、侍郎,部下设司,长官为郎中、员外郎,一般说来是四个司,比如吏部、兵部、工部、礼部都是四个司,分管四大业务,而刑部,却有十三个司。
这十三个司,分别是由明朝的十三个省命名,比如胡士相,就是山东司的郎中,审个案子,竟然把十三个司的郎中全都找来,真是煞费苦心。
此即所谓集体负责制,也就是集体不负责,张问达先生水平的确高,看准了法不责众,不愿意独自背黑锅,毅然决定把大家拉下水。
大家倒没意见,反正十三个人,人多好办事,打板子也轻点。
可到审讯那天,人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是喜欢热闹的。
除了问话的十三位郎中外,王之寀还带了一批人来旁听,加上看热闹的,足有二十多人,人潮汹涌,搞得跟菜市场一样。
这次张差真的疯了,估计是看到这么多人,心有点慌,主审官还没问,他就说了,还说得特别彻底,不但交代了庞老公就是庞保,刘老公就是刘成,还爆出了一个惊人的内幕:
按张差的说法,他绝非一个人在战斗,还有同伙,包括所谓马三舅、李外父,姐夫孔道等人,是货真价实的团伙作案。
精彩的还没完,在审讯的最后,张差一鼓作气,说出了此案中最大的秘密:红封教。
红封教,是个邪教,具体组织结构不详,据张差同志讲,组织头领有三十六号人,他作案,就是受此组织指使。
一般说来,凑齐了三十六个头领,就该去当强盗了,这话似乎太不靠谱,但经事后查证,确有其事,刑部官员们再一查,就不敢查了,因为他们意外发现,红封教的起源地,就是郑贵妃的老家。
而据某些史料反映,郑贵妃和郑国泰,就是红封教的后台。这一点,我是相信的,因为和同时期的白莲教相比,这个红封教发展多年,却发展到无人知晓,有如此成就,也就是郑贵妃这类脑袋缺根弦的人才干得出来。
张差确实实在,可这一来,就害苦了浙党的同胞们,审案时丑态百出,比如胡士相先生,负责做笔录,听着听着写不下去了,就把笔一丢了事,还有几位浙党郎中,眼看这事越闹越大,竟然在堂上大呼一声:
“你自己认了吧,不要涉及无辜!”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1350
发表于 2008-4-17 21: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70]
但总的说来,浙党还是比较识相的,眼看是烂摊子,索性不管了,同意如实上报。
上报的同时,刑部还派出两拨人,一拨去找那几位马三舅、李外父,孔道姐夫,另一拨去皇宫,找庞保、刘成。
于是郑贵妃又开始哭了,几十年来的保留剧目,屡试不爽,可这一次,万历却对她说:
“我帮不了你了。”
这是明摆着的,张差招供了,他的那帮外父、姐夫一落网,再加上你自己的太监,你还怎么跑?
但老婆出事,不管也是不行的,于是万历告诉郑贵妃,而今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人能救她,而这个人不是自己。
“唯有太子出面,方可了解此事。”
还有句更让人难受的话:
“这事我不管,你要亲自去求他。”
郑贵妃又哭了,但这次万历没有理她。
于是不可一世的郑贵妃收起了眼泪,来到了宿敌的寝宫。
事实证明,郑小姐装起孙子来,也是巾帼不让须眉,进去看到太子,一句不说就跪,太子也客气,马上回跪,双方爬起来后,郑贵妃就开始哭,一边哭一边说,我真没想过要害你,那都是误会。
太子也不含糊,反应很快,一边做垂泪状(真哭是个技术活),一边说,我明白,这都是外人挑拨,事情是张差自己干的,我不会误会。
然后他叫来了自己的贴身太监王安,让他当即拟文,表明自己的态度。随即,双方回顾了彼此间长达几十年的传统友谊,表示今后要加强沟通,共同进步,事情就此圆满结束。
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史料,其主题意境是,郑贵妃很狡诈,朱常洛很老实,性格合理,叙述自然,所以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我发现了另一段史料,一段截然不同的史料:
开头是相同的,郑贵妃去向万历哭诉,万历说自己没办法,但接下来,事情出现变化——他去找了王皇后。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举动,因为皇后没有帮派,还有威望,找她商量是再合适不过了。
皇后的回答也直截了当:
“此事我也无法,必须找太子面谈。”
很快,老实太子来了,但他给出的,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此事必有主谋!”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dangnianmingyue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1780
45/60
|‹
‹‹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2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1 06:0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195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