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探讨孙权第一次攻合肥的若干问题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3-8 01: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凌兄:
你以为当时士兵都是乘坐大轮船在江面作战吗?告诉你,当时大多数水战,还是用小船,这些小船,在风浪很大的长江上,是摇摆很厉害的。
看过水浒传吧?知道浪里白条与李逵比武的事情吗?李逵陆战功夫了得,可惜一到船上,就虾米了。
没有受过训练,在摇摆不定的船上,是无法射箭,格斗的。水军可以上岸作战,因为人在陆地的能力是天生的,而陆军下水作战,则要先经过水战训练。

孙权并没有去犯什么所有的军事错误和风险,对于制江权的争夺,有周瑜3万水军并不危险。当年初,孙权刚刚大胜刘表水军,其对战胜这个对手,信心十足并没有什么错误。

而曹操竟然把23万大军拥挤在一个地方,这样的情况,却没有人以为错误,不可思议?怎么理解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5-3-8 01:0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不对呀!因为乐进、徐晃在这次也没有任何战功,只是从征荆州而已,却有记载,这证明兄的解释不正确。

因为他们留守襄阳等处,所以有记载,“后拒”也。

QUOTE:
看晋灭吴:20余万部队,竟然分为6路,难道不知道集中兵力?

那是因为晋军当时已经拥有大批舟船水师,何况西路顺流而下锐不可当,有足够的实力来兵分六路。曹操当时有这种条件吗?

QUOTE:
其次,周瑜说的是总兵力,自然包括,但是是否使用,周瑜并没有说,这个要看曹操的习惯和必要性。
曹操这次作战主要是打刘备,刘备此时在樊口与夏口一带,这里刘表陆军也没有来到过。何况如果为了地形熟悉,有投降水军也足以。

还是那句话,不是进攻兵力周瑜就不会多提。
难道渡江以后的陆战就不要熟悉地形了?

QUOTE:
治乃训练之意,训练的部队自然要有留守的,有进攻的,这个兄理解吧?

这个治水军八十万众本身就是虚的东西,还如何以此为证??

QUOTE:
兄把这些人想的太傻了。试问,这些人为何此时叛乱?还不是因为听说曹操大军开始进军,以为有机会。如果在赤壁之后,东吴刚刚大胜全国最强大的敌人,此时造反,不是找死吗?

赤壁之战时5万大军离九江不远。而南郡之战和攻合肥时,周郎在最西线,孙权在最东线,叛乱地方正好在中间,正是大好机会。

QUOTE:
错误,这些精锐平常都由孙权控制,有战事才派给将领。不见周瑜要求给兵3万或5万?孙权同意才能带走?

所有军队当然都由主公控制,但是按照编制,周瑜的这个中护军就是统领为数不多的精锐近卫部队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5-3-8 01: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3-08, 1:07:24发表
凌兄:
你以为当时士兵都是乘坐大轮船在江面作战吗?告诉你,当时大多数水战,还是用小船,这些小船,在风浪很大的长江上,是摇摆很厉害的。
看过水浒传吧?知道浪里白条与李逵比武的事情吗?李逵陆战功夫了得,可惜一到船上,就虾米了。
没有受过训练,在摇摆不定的船上,是无法射箭,格斗的。水军可以上岸作战,因为人在陆地的能力是天生的,而陆军下水作战,则要先经过水战训练。

孙权并没有去犯什么所有的军事错误和风险,对于制江权的争夺,有周瑜3万水军并不危险。当年初,孙权刚刚大胜刘表水军,其对战胜这个对手,信心十足并没有什么错误。

而曹操竟然把23万大军拥挤在一个地方,这样的情况,却没有人以为错误,不可思议?怎么理解呢?

军事常识还真不劳燕京兄多说.燕京兄所说水军陆军区别,正是打了燕京兄前面所言孙权带去合肥的是2万陆军这一高论一句耳光的也.当然燕京兄忘记提醒孙权了,既然对3万人抗击曹军那么有信心,原来实在不必要那么害怕跟曹操交战,犹豫不决的.
曹操一战不利,还可以收拢人马,相持再斗.因为他兵多,有防御纵深,不是伤筋动骨的打击根本不能让他放弃战役目标.孙权手里牌少,前锋一旦不利,没有后援,防线破了就补不起来.
燕京兄在以后来结果论证事前决策的简单化时候,大概依据一点,输了是砍孙权全家,与燕京兄无涉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5-3-8 01: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赵俨只是都督护军,负责监督、协调这7军之间的作战行动,并不是统帅。

这就是了,此7军还归曹操统领,所以不能根据赵俨是章陵太守而判定7军都在章陵地域。

QUOTE:
老兄怎么还没明白?曹操在赤壁过江干什么?那里连道路都没有,向何处进军?
我以为,曹军根本不是要在此处横渡长江,而是在沿长江顺流而下,结果在赤壁遭遇敌军。

沿江顺流而下遇到东吴水军不是死路一条?所以曹操没有轻举妄动,屯兵在乌林,并不是想顺流而下。遇於赤壁就说明此战是发生在南岸,因为赤壁在南岸。

QUOTE:
如果能击败周瑜水军精锐,曹操在这里登陆干什么?还不继续顺流而下?

顺流而下?北军大多不习船,三国时期的那种小船还不晃的他们战斗力全无?当然是走擅长的陆路了。从江陵顺流而下打刘备我信,因为刘表水军不晕船,但说要飘去秣陵,我看困难。

QUOTE:
所以孙权还用出动更多的水军吗?

曹操原先练有部分水军,不过估计战斗力不强。
孙吴力求集中兵力聚歼敌水军,有何不可?

QUOTE:
当然孙权军队不会都是水军,孙权带领攻打合肥的估计就是以陆军为主。哈哈,这可能也是孙权只给3万的原因,能集中的水军大体只有3万。其他是陆军,孙权以为用于争夺制江权作用不大。

我们所说的三国水军实际上是由会游泳摇船、通水性的士兵组成,也能陆战。东吴士兵除去山越兵外都是如此。周郎请5万兵,只要有船都能水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3-8 01: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贾兄:

引用——我们讨论的是从赤壁到柴桑的距离,不是从江陵到柴桑。另外,请问燕兄的那800和1010里的数据是哪里来的?

正确,这样一来,U形弯就少多了。
这个距离是根据目今沿江公路的路程估计的,与古代必定不能很一致,大体参考一下吧。

引用——当时曹操想速胜刘备,再加上亲敌,于是就前进到离夏口不远的赤壁乌林。有问题吗?
刘备进攻东吴时还不是主要以陆军为主,后来还让水师上岸,所以“即使曹军都过江,也无法继续推进。”不能成立。

不然。曹操既然要去夏口、樊口打击刘备,怎么会在半路一个沼泽地带放弃沿江推进而登陆,而横渡到江南?至少夏口在江北,难道曹操到时候再横渡回来?
刘备的进攻,有一个本身的问题,那就是刘备没有强大的水军,所以其不能达成进攻目的。注意一点:由于三峡中水流过于湍急,双方均不能在这里使用水军交战。因此当时孙权军控制的是三峡外面的制江权。
而刘备沿长江进军,却舍船就步,自然难以成功,所以曹操如果登陆,也一样结果。

引用——这个问题我以前也在轩辕提过。从过程看:开始甘宁被围苦战,整个攻南郡过程长达一年,直到周瑜自己亲自上马擽陈(中箭受重伤)才打赢。这不是苦战是什么?孙权当然要减轻周郎的压力。攻击合肥是为了不让曹操再增兵南郡,而把援兵转向合肥。而不是为了让曹仁分兵,距离那么远怎么分啊?
至于是否是以弱敌强。甘宁在夷陵求救(1000人,半数新丁),曹仁包围甘宁的偏师有5、6000人。按常理,解围部队至少应该和包围部队的兵力相等才对,但是“诸将以兵少不足分”,也就是说假如分出5、6千人,那么和曹仁主力对峙的部队(还剩20000左右)就处于数量劣势。这说明曹仁的部队数量肯定要超过周瑜军,再加上“城中粮多”和骑兵劣势,周瑜当然是以弱敌强,占优势的只有士气而已。

兄这个分析,我以为不正确。
首先,曹仁出动5-6千围攻夷陵甘宁,并不证明曹仁还有数万兵力;
其次,周瑜打算去夷陵解围,是打算带领主力前往,不仅周瑜自己去,程普、吕蒙也去,只留凌统监视江陵。因此,周瑜的援兵大大超过魏军的6000人是必然的。而周瑜在这里围攻一年,自然兵力占有优势,否则还不被兵种优势的魏军赶走了?因此,说周瑜围攻江陵乃以弱敌强,没有根据。

引用——“又今盛寒,马无藁草”如果兄认为比周郎更通当时的气候地理环境,那我没话说。根据我的了解,现代中国的那种生命力极强的杂草是在近代传播到中国的,以前可没那么多冬天还长草的事情。何况曹魏马匹不是蒙古马种,没那么吃苦耐劳。

可是,兄不知道这里是长江流域,并不是严寒的北方吗?长江流域古代不长草?好像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吧?

引用——兄是否无视此言?隐患就是隐患,周郎所言恰如其分,“后患”也。

我也引一段:太祖使荀彧问觊,觊以为“西方诸将,皆竖夫屈起,无雄天下意,苟安乐目前而已。今国家厚加爵号,得其所志,非有大故,不忧为变也。宜为后图。——就是兄引文的后半部分。从历史看,还是人家卫觊的分析正确呀。虽然是隐患,但是只要没大事,不会出问题。

引用——孙权不给周郎5万是因为他自己想带兵,作为君主也不情愿把所有兵力都给部下。
退回来是说把被击溃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重组后再进行战斗,本质上说这2万和那3万都是投入此战的,只不过是主力和预备队的区别。我想以燕兄之智该不会不明白预备队和第二梯队是干吗用的吧?

当然,这一点我在文中也谈到,是一个原因。
但是孙权所谓第二梯队,是否存在呢?并不是每个战役都有第二梯队的。
比如:官渡战役曹操的第二梯队在哪里?夷陵战役孙权的第二梯队在哪里?如果号称曹操23万到赤壁,又哪里有什么第二梯队?

引用——但是周瑜就料到了!!如果没有一点魄力,像子布那样畏畏缩缩,何以破敌??
水土不服燕兄是否从未亲身遭遇过??

我的意思是,不能把敌人必败建立在敌人一定感染疾疫上。看看曹操几次南征,除了这次还有感染疾疫的吗?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十九年,秋七月,公征孙权。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谿。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
后四次可有疾疫?如果这次曹操没有遇到疾疫,马超又不造反,战马又有草吃,那请问周瑜依靠什么必胜呢?
水土不服并不是疾疫,我只要一到四川或湖南,就水土不服,但是只是起水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5-3-8 13: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按照燕京兄前面的分析,周瑜战前分析都是放屁.曹操没有遇到疾疫,西凉不作为威胁,战马又有草吃,北方士卒不疲惫,南方水军用命........................甚至曹操搬来了原子弹.周瑜还是会胜的.因为史料上他是胜了,而且燕京兄需要他必胜来证明孙权早已经非常合情理的分兵走人,而且满怀胜利信心不得不胜.
军无常势,燕京兄则必定以结果来证明事前就已经肯定必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5-3-8 21: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这个距离是根据目今沿江公路的路程估计的,与古代必定不能很一致,大体参考一下吧。

哦,我根据地图上目测,走水路合肥到柴桑大约是赤壁到柴桑的两倍距离。

QUOTE:
不然。曹操既然要去夏口、樊口打击刘备,怎么会在半路一个沼泽地带放弃沿江推进而登陆,而横渡到江南?至少夏口在江北,难道曹操到时候再横渡回来?

当时刘备已经到樊口了,如果再顺流而下的话就要到孙权地盘,所以才发书信给孙权。在等孙权答复时曹操先在赤壁登陆了一部分部队,从战法上来讲也是让自己处于有利位置。

QUOTE:
而刘备沿长江进军,却舍船就步,自然难以成功,所以曹操如果登陆,也一样结果。

刘备为什么这么做?就是因为怕自己的水军敌不过朱然水军,所以让他们全部上岸。曹操也一样,必然要发挥其陆战优势。

QUOTE:
首先,曹仁出动5-6千围攻夷陵甘宁,并不证明曹仁还有数万兵力;

请兄好好看一遍我的陈述:“诸将以兵少不足分”,也就是说假如分出5、6千人,那么和曹仁主力对峙的部队(还剩20000左右)就处于数量劣势。

QUOTE:
因此,周瑜的援兵大大超过魏军的6000人是必然的。

这个我好象没否认吧?

QUOTE:
而周瑜在这里围攻一年,自然兵力占有优势,否则还不被兵种优势的魏军赶走了?

周瑜在这里围攻一年,自然兵力没有优势,否则还不早拔之?

QUOTE:
可是,兄不知道这里是长江流域,并不是严寒的北方吗?长江流域古代不长草?好像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吧?

北方才是多草原草场呢
怎么没听说?周瑜说的,冬天这边不长马吃的草,除非周郎不识天时地理。

QUOTE:
虽然是隐患,但是只要没大事,不会出问题。

事实胜于雄辩,纵使曹操之英明,仍然没有避免关西的叛乱,这种隐患还不大吗?
而且周郎也说是“后患”,这点兄不否认吧?所以周郎依然是料人所不料没错。

QUOTE:
但是孙权所谓第二梯队,是否存在呢?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QUOTE:
并不是每个战役都有第二梯队的。

兵无常势。并不是说赤壁之战没诱敌深入就不是决战了,并不是说官渡夷陵没有第二梯队,赤壁之战也没有了。希望兄明白这一点。

QUOTE:
如果号称曹操23万到赤壁,又哪里有什么第二梯队?

曹仁、乐进、徐晃部,所以他们都没什么损失。

QUOTE:
我的意思是,不能把敌人必败建立在敌人一定感染疾疫上。看看曹操几次南征,除了这次还有感染疾疫的吗?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十九年,秋七月,公征孙权。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谿。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

这几次都是在东线作战,而且3次春天一次秋天,和赤壁之战天时地理大大不同。

QUOTE:
如果这次曹操没有遇到疾疫,马超又不造反,战马又有草吃,那请问周瑜依靠什么必胜呢?

如果美国没扔原子弹,苏联没出兵东北,纳粹又没那么早投降,那中国人民靠什么战胜小日本呢?希望兄可以明白,历史无法假设。历史证明周四点全部正确,这就行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5-3-8 21: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燕京兄教导诸葛亮统领步骑20万的"统领"这个词的意思,在下浅薄,理解是和曹操所"将"15-16万中国人的"将"是一个意思,不知道燕京兄可否查查字典词典,再加指导呢.
这个问题昨天已经请教,可燕京兄还是吝于一答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3-8 22: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3-07, 8:49:55发表
锋寒兄:
我以为这个不能相提并论。
孙权那是在说自己的兵力,表达抗曹的决心,自然比较真实或略有夸大;而诸葛亮那番话,主要是对刘备阐述曹操已经很强大,并不代表曹操的实际兵力。
我们看诸葛亮北伐时后主发布的诏书: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这和孙权的话才是一个意思。

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诸葛亮是说曹操强大,孙权同样也是强调自己拥有不弱的实力,但怎么能将之理解为具体数字呢?孙权部队不管是5万,还是20万或更多,都可以用“十万之众”来表示嘛。

顺便想请教两个问题:
1、按我的不完全统计,只要主君出征,有分兵的情况下,主力部队都是亲自率领,其他基本上只是偏师(可能命比较宝贵  ),有例外吗?请指点。
2、燕兄根据曹操几员大将没看到参与赤壁一役的记载(没记载不见得没有参加),断然认定曹操一路只有五万,以此类推,那么东吴方面仅见张纮这等文官跟随孙权出征合肥,而大部分将领都挤到赤壁,这等情况下周瑜也只有三万人马,孙权部队岂不聊聊无己,又这么得出他这方也有三万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5-3-9 00: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前面早就问过了这样的问题了,234年诸葛亮率10万人出祁山,燕京兄早在其他帖子已经以此去研讨过诸葛兵多于仲达了.我也请示为何诸葛亮手下没几个大将参加,是否诸葛亮只带了很少兵马吹成10万.大概这个问题不合燕京兄的意,也就不好做答了.
我想按照燕京兄的逻辑,应该是曹操率领XX,XX,XX,XX等大将(排名不分先后),才能说明这些大将的存在.好在当时曹操虽然兵多将广,也不比今天主席团多人.否则三国志有一半篇幅都在说人名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5-3-9 19:5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于刘表军队的构成,由于其敌人长年来主要是孙吴,所以水军应该占大多数。即使有襄阳和新野来的士兵,他们也必须学会水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3-14 23: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跋锋寒于2005-03-08, 14:59:59发表
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诸葛亮是说曹操强大,孙权同样也是强调自己拥有不弱的实力,但怎么能将之理解为具体数字呢?孙权部队不管是5万,还是20万或更多,都可以用“十万之众”来表示嘛。

顺便想请教两个问题:
1、按我的不完全统计,只要主君出征,有分兵的情况下,主力部队都是亲自率领,其他基本上只是偏师(可能命比较宝贵  ),有例外吗?请指点。
2、燕兄根据曹操几员大将没看到参与赤壁一役的记载(没记载不见得没有参加),断然认定曹操一路只有五万,以此类推,那么东吴方面仅见张纮这等文官跟随孙权出征合肥,而大部分将领都挤到赤壁,这等情况下周瑜也只有三万人马,孙权部队岂不聊聊无己,又这么得出他这方也有三万呢?

先答复锋寒兄:

我以为不是这样。如果是为了夸大自己的实力,怎么也不可能把20万简略地说成10万,这个道理很简单吧?假如有20万,应当说数十万之众比较合理。

1、正确。其实曹操这次也不例外:曹操的计划是两路推进,会师夏口,再一起进攻刘备。而这两路兵力相近,并不是说赵俨一路是主力,曹操一路是偏军。只是没有想到周瑜敢于迎上前到赤壁交战。指点不敢当!

2、除了这一点,还有其他根据。但是这一点也很重要:赤壁之战乃关键之战,除了孙权方面,基本是参战将领都有记载,而同样做为胜利者的刘备方,将领一个都没有记载参战,而曹操方面虽然战败,还有徐晃、乐进记载从征。
此外,如果这7员大将一点没有记载也就罢了,可是却记载他们集结在某地,并由章陵太守赵俨做都督护军,这就很奇怪了。当时,除了进攻刘备的作战,曹操方面没有其他重大军事行动,连增援合肥都仅派千人。那么这么大的一个精锐兵团,在章陵一带干什么呢?结合其他的记载,就很明确了。

这一点,我以为不能相提并论:赤壁乃关乎双方形势消长的大战,即使战败方,也要简略地提上一笔;而孙权攻合肥,乃佯攻,而且围攻月余不下,不等曹操所谓的援军到达就自己撤退了,这样的作战,在任何将领传记中,基本没有什么可记载的必要。

其实,孙权方面没有参加赤壁的也不少:蒋钦,陈武,董袭,徐盛,朱治,朱然,朱桓,骆统,贺齐,全柔,严畯,有的镇守地方,有的自然就跟随孙权去合肥。

至于孙权围攻合肥的兵力,我也说到:只是推测,难以确定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3-14 23: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凌云茶于2005-03-08, 13:13:31发表
燕京兄教导诸葛亮统领步骑20万的"统领"这个词的意思,在下浅薄,理解是和曹操所"将"15-16万中国人的"将"是一个意思,不知道燕京兄可否查查字典词典,再加指导呢.
这个问题昨天已经请教,可燕京兄还是吝于一答啊.

这个问题很清楚呀!

周瑜说那番话,有前提,是在为孙权解释曹操的那封信的80万,请注意,那80万用的是什么词?治,今治水军80万,不是今将水军80万,这两个字差别就出来了。
治——训练,将——带领、统领,训练的80万不一定都要带到荆州,带到赤壁,因此周瑜在解释这个80万时是不能偏离这个前提的。
而诸葛亮那已经明确说是统领,而且后面还有什么在此一战,其含义当然不是说的训练出的兵力,而是带领进攻的兵力。
两者的差别,关键在周瑜那段话有解释曹操恐吓信的前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3-14 23: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贾图于2005-03-09, 11:55:27发表
关于刘表军队的构成,由于其敌人长年来主要是孙吴,所以水军应该占大多数。即使有襄阳和新野来的士兵,他们也必须学会水战。

不太赞同。
孙权水军威胁主要集中在最后几年,而此前,包括与孙坚的作战,还有曹操等,都是陆战。
在此前,南阳、襄阳、江夏、南郡都是刘表的主要基地,南方四郡的作用远远比不上以上地方。因此刘表陆军不会少。
至于说也会水战,到有可能。估计没有曹操那边差别那么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3-15 00: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贾兄:答复晚了,见谅!

引用——因为他们留守襄阳等处,所以有记载,“后拒”也。

有道理,可是南郡并没有守住。因此如果要记载他们后来的功劳,完全可以不记载从征荆州,而只记载他们后来的防御作战。

引用——那是因为晋军当时已经拥有大批舟船水师,何况西路顺流而下锐不可当,有足够的实力来兵分六路。曹操当时有这种条件吗?

可是要知道,晋灭吴也就出动20余万,可现在不是都说曹操23万大军下赤壁吗?如果仅从兵力看,完全有能力分6路呀,何况最后吴国有23万部队,此时孙权总不会有这么多吧?
至于战船,曹操也不少,其收缴的刘表战船就有数千艘。

引用——还是那句话,不是进攻兵力周瑜就不会多提。难道渡江以后的陆战就不要熟悉地形了?

不然,请不要忘记周瑜说这段话的前提:是在解释曹操的那80万,而那80万,曹操说的很清楚,是今治,不是今将。
如果是攻打夏口,那根本不用渡江。如果是攻打孙权或者樊口,兄以为刘表这些长期在北部地区防备曹操的陆军会熟悉那里的地形吗?

引用——这个治水军八十万众本身就是虚的东西,还如何以此为证??

可是为什么周瑜要仔细地为孙权解释这个所谓虚的东西?因为这个虚的东西使孙权犹豫,使其他文臣害怕。不管虚的实的,基本一点,人家说什么,你解释这个东西,自然要以此为前提。

引用——赤壁之战时5万大军离九江不远。而南郡之战和攻合肥时,周郎在最西线,孙权在最东线,叛乱地方正好在中间,正是大好机会。

关键是周瑜、孙权此时都是主动进攻,而不是被攻,一旦叛乱,孙权很容易就可分兵回来平叛。谁都知道叛乱要趁被攻击时,或被击败后,自顾不暇,才能成功。此时决不是什么大好时机。

引用——所有军队当然都由主公控制,但是按照编制,周瑜的这个中护军就是统领为数不多的精锐近卫部队的。

好像有哪位说要写篇中护军的文章?其实,中护军我以为就是可以监督全军,权力很大,但是并不直接掌握禁卫军。从周瑜担任中护军后的行动可以证明:他多是在外东征西打,而禁卫军自然应由留守将领指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3-15 00: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3-15, 0:19:24发表
好像有哪位说要写篇中护军的文章?其实,中护军我以为就是可以监督全军,权力很大,但是并不直接掌握禁卫军。从周瑜担任中护军后的行动可以证明:他多是在外东征西打,而禁卫军自然应由留守将领指挥。

行了行了,不用提示,不要催促。   

最近一直在搜集资料跟写作,不过现在发现越写篇幅越大,根本不可能一篇文章写完,需要各自归类分开来写。所以要拖一拖而已。

另,那时候的孙权不过是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还没敢嚣张到到能拥有“禁卫军”这种部队的程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5-3-15 00:5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至于说也会水战,到有可能。

这些会水战的部队再加上战船就是水军,刘表的陆战也是靠他们。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3-15 00: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贾兄:继续:

引用——这就是了,此7军还归曹操统领,所以不能根据赵俨是章陵太守而判定7军都在章陵地域。

当然总体上是曹操统领,整个曹魏军队都是如此。但是为何要临时派赵俨担任护7军呢?如果此7军就在曹操身边,曹操可以自己协调各军之间关系和指挥,并不用这个护7军。正是因为这7军与曹操本人相隔较远,曹操无法现场协调,才临时委派这方面比较有能力的赵俨担任护7军的呀。

引用——沿江顺流而下遇到东吴水军不是死路一条?所以曹操没有轻举妄动,屯兵在乌林,并不是想顺流而下。遇於赤壁就说明此战是发生在南岸,因为赤壁在南岸。

曹操怎么知道?不能因为后来失败,就把前提确定。如果周瑜一共才3万人,而曹操一路仅水军就有3万,还有2万陆军精锐,又是顺流而下,怎见得必然失败呢?如果沿长江走,不是顺流而下,而是沿江边走沼泽地,那才是无理的。
历史记载其实并没有说发生陆战还是水战,只不过说发生在赤壁。
我们知道,记载发生交战,总要有个地名,如果发生在野外,就正能用附近的比较有名的地名来记载。当两军相遇时,附近并没有什么村镇,因此只能用赤壁山来记载交战的大体地点。
当然,目今流行都以为这就代表在赤壁陆地上遭遇,其实根据并不充分。
现在,我们并不清楚,当时的水军,是否每天晚上都要上岸扎营,还是就驻扎在靠岸的战船上?

引用——顺流而下?北军大多不习船,三国时期的那种小船还不晃的他们战斗力全无?当然是走擅长的陆路了。从江陵顺流而下打刘备我信,因为刘表水军不晕船,但说要飘去秣陵,我看困难。

首先,既然认可打刘备,那就无需漂到秣陵,只要到夏口、樊口即可。
北军确实不善水战,可是,不要忘记,这里还有3万刘表水军。
其实,路是人走出来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清楚。由于沿江地区,运输基本使用即快捷又省力的船,因此自古,沿江一带就没有什么道路,何况大军通行的路?
曹操并不打算让陆军开展水战,而是打算运输到夏口一带,再上岸攻打。

引用——曹操原先练有部分水军,不过估计战斗力不强。孙吴力求集中兵力聚歼敌水军,有何不可?

并没有曹操新练水军参战迹象。因为时间太短。其实曹操本次不带水军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其出发时,并不会想到刘表会突然病死,刘琮会全部投降。依照刘表的实力,曹操要想打下荆州,估计至少要分三步走:一,先夺取新野,占领前进基地;二,打下襄阳,迫使刘表南逃;最后在渡江全部收复。因此,在本次出征兵马中,基本不会有水军。兄以为如何?
至于周瑜是否是打算聚歼曹操,不能瞎猜,看以下记载: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传)注意最后一句,证明当时根本没考虑什么聚歼,而是能打跑了,就算成功!

引用——我们所说的三国水军实际上是由会游泳摇船、通水性的士兵组成,也能陆战。东吴士兵除去山越兵外都是如此。周郎请5万兵,只要有船都能水战。

周瑜水军比例大,很可能。但是,我们要看到:除了与刘表的几次作战使用水军,其他很多作战,比如平定叛乱,消灭山贼等,还是用陆军,那些从丹阳深山中搞来的士兵,估计与曹操兵一样不会水战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3-15 01: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贾兄:

引用——当时刘备已经到樊口了,如果再顺流而下的话就要到孙权地盘,所以才发书信给孙权。在等孙权答复时曹操先在赤壁登陆了一部分部队,从战法上来讲也是让自己处于有利位置。

不然。曹操就是要到夏口、樊口一带打刘备,并不会再向下走的。
而之所以曹操敢于沿江而下,自然是认为自己的水军(新投降的),是可以抵挡刘备,乃至孙权增援的水军的,否则,他就会从江夏郡北部沿陆路南下。
沿江并不是哪里都可以做登陆点的,要有道路、或者村镇,而赤壁只有山。

引用——刘备为什么这么做?就是因为怕自己的水军敌不过朱然水军,所以让他们全部上岸。曹操也一样,必然要发挥其陆战优势。

这个前面解释过,曹操正因为自认水军抵得过敌人,才会走水路。否则就会已开始就从江夏北部进攻。
你看,乌林四周都是沼泽,只有小路(还很难走),曹操放弃即快捷又省力的船不坐,却要跑到沼泽地里去,这叫发挥陆战优势?
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记载: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周瑜传)
——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吴主传)
这里都用遇,遭遇战。

引用——请兄好好看一遍我的陈述:“诸将以兵少不足分”,也就是说假如分出5、6千人,那么和曹仁主力对峙的部队(还剩20000左右)就处于数量劣势。   这个我好象没否认吧?

打算10天打个来回,并干掉曹军攻城的6000人,如此速决战,周瑜需要去多少人马?这才是关键!不要以为曹军6000攻城,周瑜就是打算带6000去增援。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知道:周瑜打算带领主力去救援甘宁,这是因为,一则吴军陆战能力不如曹军,二则要速战速决(10天来回,作战最多3天),三已经预备拦截马匹;可以知道,周瑜出动的兵力将大大超过6000。
看看周瑜分兵后指挥官的分布:周瑜、程普、吕蒙等都在救援军,留守军最高司令乃承烈都尉凌统,而此时黄盖为丹阳都尉,韩当为中郎将,都比凌统高,由此可知,周瑜至少分兵3/4以上去救援甘宁。因此凌统留守军兵力不足也就很正常了。但是并不代表城里曹仁有数万。

引用——周瑜在这里围攻一年,自然兵力没有优势,否则还不早拔之?

没有必然联系吧?想想孙权10万攻合肥7千,怎么解释?
我以为,周瑜虽然有3万,但是曹仁的守军也在1.5万左右,加上江陵城坚固。

引用——北方才是多草原草场呢
怎么没听说?周瑜说的,冬天这边不长马吃的草,除非周郎不识天时地理。

北方到12月草早就枯萎了。反正没有看到曹操骑兵被饿的记载。想想曹操带领5千骑兵一昼夜跑300里追击刘备,不会还带着北方的马草一起跑吧?难道这些马都饿死了吗?

引用——事实胜于雄辩,纵使曹操之英明,仍然没有避免关西的叛乱,这种隐患还不大吗?
而且周郎也说是“后患”,这点兄不否认吧?所以周郎依然是料人所不料没错。

我记得前面给你引用过资料,证明不是马超想叛变,而是曹操故意逼迫的。
可是按照流行的说法,曹操根本不管这个后患,竟然把绝大部分兵力都带到赤壁来作战?这像有后患的吗?

引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不要忘记,后面还有: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这证明孙权不会是这个所谓的第二梯队。至于后来是否有续发人众?从相关记载看,没有,就是一开始给的3万。并没有后续。

引用——兵无常势。并不是说赤壁之战没诱敌深入就不是决战了,并不是说官渡夷陵没有第二梯队,赤壁之战也没有了。希望兄明白这一点。

明白。但是兄要说有,请给证据?当然指有人说孙权乃第二梯队而言。

引用——曹仁、乐进、徐晃部,所以他们都没什么损失。

按照各位的意思,这个第二梯队其实是没有参加赤壁之战的。如果把曹仁、徐晃、乐进都算入第二梯队,那曹操的第一梯队还有谁呢?23万大军竟然没有个有名的将军?

引用——这几次都是在东线作战,而且3次春天一次秋天,和赤壁之战天时地理大大不同。

有何大大不同?首先,都是在长江边作战,近水,地势一样;其次,我们都知道冬季寒冷,不容易发生疾疫,而春夏才容易发生。那么曹操后来3次春天进攻到长江,却没有发生疾疫,这还不能说明问题?

引用——如果美国没扔原子弹,苏联没出兵东北,纳粹又没那么早投降,那中国人民靠什么战胜小日本呢?希望兄可以明白,历史无法假设。历史证明周四点全部正确,这就行了。

看看老毛的论持久战,里面可有写道战胜日本要依靠美国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纳粹提前投降?没有吧?
历史制证明周瑜有必胜的信心,确实胜利了。但是马超没有动静,曹操的战马也没有饿死的记载,至少这两点没有分析对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5-3-15 13:3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睡觉之前,先说说燕京兄给周瑜扣的帽子.西凉马腾(燕京兄想马超提早出场也不用抹杀人家老爹吧)不动武,就说明他没有动武的可能性,不是曹操的威胁.马没饿死就断定没有饿瘦,也不是问题.就是典型的"事前"诸葛了,高论.
二战期间,日本始终没有协同德国从东方进攻苏联.这个是历史事实.有意思的可以去否定这点.
然后根据燕京兄的逻辑,再加上苏联并没有放松在东方的防备,部署有大量军力这一情况.我们就可以得出一大结论,苏联愚蠢的决策拖延了对德胜利的时间.因为他们分析日本从东方威胁到苏联安全的论断是大错特错的.导致在苏德战线吃紧时,他们竟没有把全部兵力拉去对付德国,而是把不少人马防范那个根本就被历史证明没发生的苏德战争期间日本在东方会进攻苏联的错误论断,一句话.日本在苏德战争期间根本不构成对苏联后背的威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3-17 10: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哈哈,
1、我并没有说马超没有叛乱的可能性,而是根据当时曹操部下的分析以及实际的历史,证明马超主动叛乱的可能性很小!!!任何人都有叛乱的可能性,自己的亲儿子也不例外,何况马超乎?但是如果可能性很小,就不能用来作为敌人必败的理由之一。这一点兄应当清楚吧!
2、苏德战争开始时间早于日本进攻美国。此时日本关东军乃最大的军事兵团,苏联能不防备?可是,不要忘记,正是苏联优秀间谍获取了日本不会在远东发动进攻的情报,苏联才在关键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得以使用从远东抽调过来的40万善于严寒作战的部队。
其次,马超当时乃名义上归顺曹操的,日本可有归顺苏联的情况?这两个可比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5-3-18 02: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马超也好,孙权也好,刘备也好,名义上都是汉臣,不是曹臣.
只要是自己不能控制的独立派性军队,就会具有威胁.不管是名义部下还是依存的盟友.威胁就是威胁,这是曹操的忧虑所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3-21 20: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个很有意思,那照这个逻辑,是否还要加上刘璋也可能出兵三峡抄曹操的后路?
如果这样,仗根本就不能打了,因为可能的事情太多了。
我们分析是否构成威胁,首先要确定其可能性大小,可能性很小,也就是实际威胁很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不知道《资治通鉴 》的记载有没有借鉴意义?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周瑜、程普将数万众,与曹仁隔江未战。甘宁请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益州将袭肃举军降,周瑜表以肃兵益横野中郎将吕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曹仁遣兵围甘宁,宁困急,求救于周瑜,诸将以为兵少不足分,吕蒙谓周瑜、程普曰:“留凌公绩于江陵,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瑜从之,大破仁兵于夷陵,获马三百匹而还。于是将士形势自倍。瑜乃渡江,顿北岸,与仁相距。十二月,孙权自将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不克。”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建安十四年(己丑,公元二零九年)

春,三月,曹操军至谯。

孙权围合肥,久不下。权率轻骑欲身往突敌,长史张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权乃止。曹操遣将军张喜将兵解围,久而未至。扬州别驾楚国蒋济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权兵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3 02: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里通鉴明显错误。因为与三国志记载违背。
——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十四年,瑜、仁相守岁馀,所杀伤甚众。(吴主传)
这里很清楚记载孙权从合肥撤退的时间在建安13年,而通鉴竟然改成了14年3月,完全错误的。
通鉴也受到了某人评论的影响。最关键的是它不敢把孙权攻合肥和周瑜打赤壁放在同时进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转贴,供大家进一步讨论,转自http://www.sanguocn.com/,作者 凌云雕龙

                  论「赤壁之战」与「孙权攻合肥」之先后顺序辩析

一、前言
   
    周瑜及刘备等人先于赤壁战曹操,孙权后来率众围城合肥;或者孙权为刘备先攻合肥,然后才有赤壁之战──两者说法前后矛盾,其中必有一误。
   
    先看原始史料,以下均出自陈寿之《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十三年春,……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魏书.武帝纪》:「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但是不乏反对孙盛观点,以为孙权为刘备先战合肥,迫使曹操分兵,然后始有赤壁之战。
   
    二、正方主论
   
    第一、战略轻重不分
   
    (一)作战性质方向不同:孙权先攻合肥、再战赤壁为「围魏救赵」,或先战赤壁、后攻合肥为「乘胜追击」,二说以后者较为合理,曹操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孙权若不急于应付,生死存亡就在一念之间。就算孙权在合肥攻地顺利,江东老家若被曹操重袭,因小失大将使孙权无家可归。
   
    (二)用兵动机也有疑问:孙权怎会「为刘备」攻合肥呢?为何不记载孙权为「自己」攻合肥呢?刘备后来攻取荆南四郡都被孙权冠以「借荆州」或「争三郡」或「袭荆州」,好话说尽、坏事作绝,如此明争暗斗巧取豪夺,就算孙权真的攻下合肥,也不会送给刘备,不管是实质上或名义上,孙权不可能为刘备攻合肥,。
   
    (三)战略路线亦存远近:曹军兵分两路,东路走汉水(《英雄记》有:「曹操进军...从汉水来下大江。」),南路走长江(《武帝纪》:「公进军江陵..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曹操主力在南路,孙权若兵发合肥,顶多影响曹军东路,而不会影响到曹军南路。地理占置上,皖城比合肥更南,更靠近江东,孙权若想占地,皖城先至而合肥后到;而且皖城离曹军近,合肥离曹军远,战皖城比战合肥更能影响曹军。若孙权有野心攻城或影响曹军,皖城又比合肥为佳。
   
    (四)用兵布署亦当可议:孙权本为周瑜及程普先发军的预备队,按《江表传》:「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如果孙权先跑到合肥去,这支江东奇兵在赤壁已无后援,形同送死无友的孤军。
   
    孙权若先战合肥后战赤壁,就犯了轻重不分、为刘备奔波、舍近求远及放弃周瑜等误失。
   
    第二、张喜援军置疑
   
    依地理位置,按略图如下:
   
       樊城\ \        (三)       合肥
           \汉\
      \江陵  汉津\水\         皖城
    \  \    (二)\ \
     \  \   乌林   \ \江夏
      \   ─────────  ──────
       \   长江
        ──────────────────
   
     (一)巴丘   赤壁        夏口  
   
    张喜若欲支持合肥,出发的的位置不外有三:
   
    (一)从南路出发,俱与曹操,即自江陵经巴丘往赤壁。如果张喜欲从巴丘远赴合肥,得从巴丘顺长江东向,再从江夏登陆(或者先渡长江,再渡汉水),但是赤壁至夏口可能有周瑜及程普埋伏,张喜事前并未知情。
   
    (二)从东路出发,即从樊城南下汉水,接到曹操命令后驰援。但自汉津到江夏可能有刘备及关羽出没,两路各有万余人(关羽水军万余、江夏战士万余),张喜只有千余人。
   
    (三)从后方出发,自豫州汝南等地出发,即张喜未曾加赤壁之战,纯粹由后方预备军支持。
   
    《武帝纪》以张喜从巴丘出发,《郭嘉传》又加上遇疫,因此驰援合肥,明显地采路线(一),即从长江南岸出发,同时曹操继续向东走。如果采用孙权先战合肥,为何曹操不指派路线(二)之东路军,而从路线(一)调兵,有点舍近求远。
   
    而且行军速度也相差太多,孙权若先战合肥,张喜又要先往合肥,然后孙权退兵,再于赤壁发生大战,这不是张喜行军(从巴丘到合肥)的速度太快,就是曹操行军(从巴丘到赤壁)的速度太慢。而且张喜在赤壁战前出发时,极有可能发现刘备与周瑜的埋伏。盖大军驻兵很难埋伏得不知不觉,兵力上:刘备有二万,周瑜、程普及鲁肃有三万,合计五万,除非五万人可以轻易隐藏而不为人所知。
   
    曹操在西,合肥在东,不论张喜从路线(一)或路线(二)出发,时间若是在赤壁之战发生前,中途势必被刘备或周瑜所阻截,因为这正是曹操败仗的主因,北军准备两路会师江夏,却在之前的赤壁、乌林被刘备及周瑜突袭。若是张喜援军在赤壁战前已能来去自如通过赤壁、乌林或越长江及渡汉水,基本上没有后来的赤壁大战,因为此路已通。
   
    因此从地理位置而言,张喜最可能在赤壁战后,随曹操弃船(水陆俱下)改走陆路(单纯马步)「还军回师」北退,从而支援合肥。
   
    三、辩驳反方
   
    (一)疾疫先后
   
    反方理由:按《蒋济传》曹操本队遇疾疫,而张喜也遇疾疫,相符于《武帝纪》,所以张喜在赤壁战前出发,故得孙权先围合肥。
   
    意见偶合不代表事实必确无疑,三人成虎不乏两两意见相合,但事实并非真正有虎,口头以讹传讹罢了。不过疾疫不会只能在江南存在,江北也可以有机会发生疾疫,如果张喜从后方出发,也就是路线(三),基本上张喜所遇疾疫与曹操所遇疾疫无关,无法支持张喜驰援合肥与赤壁之战的先后。若坚持《武帝纪》的描述正确,符合路线(一),表示张喜在巴丘染疾后,全军抱病渡长江越汉水,然后到合肥,孙权见机撤退,后来才发生赤壁之战。
   
    就为了疾疫必生在江南,所以张喜就一定得从江南出发,但是万一江北若也能发生疾疫,那张喜的出发时间就未必在赤壁之前,而且与曹操南路军所染疾疫毫无关系。
   
    (二)时间先后
   
    反方理由:赤壁之战采用《武帝纪》的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发生,但是《吴主传》记载:「攻城逾月不能下。」如果赤壁在十二月先战,孙权就无法在同年使用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攻城。
   
    首先,史载论时以初始计算,非以终了作结。《吴主传》:「(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此与《武帝纪》:「(建安)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两者记载相符,指的是建安十八年正月开始攻击濡须,经过一个月后,才退兵(时已二月),不会是在建安十七年十二月开始攻,然后耗时一个月,才在建安十八年正月追记「相拒月余」。
   
    相同的例子还有《吴主传》:「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指的是自建安十四年开始攻城守城,经过一年后到明年建安十五年为止,故称以建安十四年「相守岁余」,因而不追记建安十五年「相守岁余」。否则若以建安十四年时已守城时间为一年有余,江东兵卒开始围城南郡不就应在建安十三年以前,居然比赤壁之战还早发生?万一孙权既使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开始围合肥,史书也能在当年最后一笔记载「攻城逾月不能下。」
   
    其次,建安十三年当年闰十二月,既使赤壁之战发生于十二月,合肥之战攻城踰月亦在建安十三年结束前,虽然史书记初不从尾,但是就算要追记,建安十三年有两个十二月,时间也足以在十二月先发生赤壁之战,然后再于合肥攻城踰月,而且建安十三年还没结束。
   
    最后,按《武帝纪》的顺序,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攻合肥,受到张喜援军的影响,孙权撤退后,才发生曹操与刘备的赤壁之战。注意到其中没有孙权军参战赤壁的纪录,其中周瑜与程普的表现被隐没,此为《武帝纪》最遭人批评之处。既然《魏书》有意隐暪孙权出兵赤壁,等于是孙权在曹操来袭时,江东没有没派兵相应,当时孙权跑去先攻合肥,就《魏书》而言,可以对孙权参战赤壁记或不记,纵使记了也可以乱排先后,有无错编攻孙权攻击合肥与赤壁之战的顺序?当然存疑。
   
    (三)兵力抽调
   
    反方理由:赤壁战前紧张,曹操不可能在随意从战场抽走任何太多兵力,因此孙权攻合肥只有在赤壁战前,曹操才有可能以少数兵力支持合肥,所以张喜的援军只有千余人。若是赤壁战后包括张辽、张合、于禁、李典、朱灵、路招及冯凯等军,支援合肥的曹军不只千人,可见曹军以少数人支持合肥只有可能发生在赤壁战前。
   
    如果曹操在赤壁战前军情紧张,经赤壁损失后,可动用的人数比赤壁战前更少,赤壁战后的军情应当更紧张,因此在赤壁战后更抽不出多余兵力他调,所以若合肥之战发生在赤壁战后,曹操只能派出少数兵力,如张喜千余人而已,这也说得通。
   
    曹仁孤军守南郡,但是曹操并未派任何直接援军到江陵,张辽、张合、于禁、李典、朱灵、路招及冯凯等军同样未出发,总不能再以诸将未发,甚至反论「战后援军必多」的角度,臆度猜测南郡此战早在赤壁战前,比照孙权攻合肥早于赤壁之战(若合肥之战发生于赤壁战后,曹军诸将可加多援,不应少兵),故误称南郡之战也在赤壁战前吧?(若南郡之战在赤壁战后,曹军诸将可加多援,不应少兵)
   
    因为曹魏诸将各有要事可忙,不出战的原因很多,因孙权攻合肥而曹魏诸将之不支持,并不能证明此战必有赤壁战前,因为周瑜及程普攻南郡,曹魏诸将也未出战,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南郡之战又早于赤壁战前。
   
    四、结论
   
    证据会说话,逻辑讲合理。
   
    在论孙权攻合肥与赤壁之战的前后时,不应轻易武断肯定或否决各种不同的史料,特别是互有冲突时。当《吴书》以赤壁先战而后攻合肥,与《魏书》先攻合肥而后攻赤壁时,在随口采用《魏书》的同时,也同时舍弃《吴书》的记载。历史事件发生之先后顺序,可从各起码可从战略、动机着手,或从地理远近及史料体裁下手,而且因果关系及合理与否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在两事相异,未详孰是之前,讨论其它各事更能还原事实原貌,比方孙权会不会为刘备出兵,或者孙权宁愿攻城而坐视曹操来袭,还有曹将援军未达而反推交战顺序有误,以及假设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后,合肥之战就因时间太短而不可能发生在赤壁战后等等。其实从各个角度皆有进一步讨论空间,当时之人孙盛已从先战后战的动机下手,另外时间及逻辑亦存在合理的空间。
   
    还有兵力之抽调更不代表任何肯定事实。全称判断可能被一个简单反证所推翻,但是「否定陈述」的负面却无法肯定证明。
   
    「周瑜应为孔明一辈子未曾打赢的对手」,固然合乎事实的陈述,但是此句的反面也值得讨论;
   
    「孔明亦是周瑜一辈子未曾打赢的对手」,同样合乎事实的陈述,这很讽刺,但是没有不合理。
   
    但因周瑜与孔明两位未曾交战,空对空的比较始终未分高低,谁也不能太武断这种「关公战秦琼」。虽然两句否定陈述都「部分」合乎史实,但是却同时「片面扭曲」真正事实,对两人有主观不同的优劣评价,明明生平未战,却能被臆度猜测,作出已发生战争之胜负结论。还有用魏兵的不抽调合肥或南郡,反论与赤壁之战的先后,等于拿否定陈述来反推肯定事实,同样犯此毛病。魏将也许事先奉命而不动妄动,因此无法左证合肥或赤壁的关系。
   
    客观检视史料,并与其它史料相校,多样化的思考更能学习到其中,拨乱反正而澄清其矛盾,论证之合理性远比偏爱孤例更为重要。从孙权作战的目的、张喜援军之位置或时间与史笔等方向,各方面不同的思路,斟酌孙权后战合肥之可能性;胜过直接猜疑疾疫攸关、时间充裕与否或援军不来之背后,「因而证明」孙权攻合肥在先之铁口直断。
   
    简单作结:曹操与刘备及孙权发生赤壁之战在先,后来才有孙权攻合肥之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6-1-8 01:2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反对纪传体这种劳什子体裁的史书 弊病多多 一个简单的时间顺序都记不清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8 22: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凌云的这个早就讨论过了,是站不住脚的。挑一些说一下吧:

1、——作战性质方向不同:孙权先攻合肥、再战赤壁为「围魏救赵」,或先战赤壁、后攻合肥为「乘胜追击」,二说以后者较为合理,曹操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孙权若不急于应付,生死存亡就在一念之间。就算孙权在合肥攻地顺利,江东老家若被曹操重袭,因小失大将使孙权无家可归。

其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前提:此次作战,并不是曹操攻打东吴,而是曹操攻打江夏的刘备,而刘备投奔孙权,向孙权求援,因此,孙权派周瑜率军去江夏救刘备,根本不存在什么老家被袭的问题。如果不能认清这个基本前提,是很难理解孙权的所做所为的。

2——用兵动机也有疑问:孙权怎会「为刘备」攻合肥呢?为何不记载孙权为「自己」攻合肥呢?刘备后来攻取荆南四郡都被孙权冠以「借荆州」或「争三郡」或「袭荆州」,好话说尽、坏事作绝,如此明争暗斗巧取豪夺,就算孙权真的攻下合肥,也不会送给刘备,不管是实质上或名义上,孙权不可能为刘备攻合肥,。

这是陈寿精心打造的开篇大作,总不会随便编造什么为刘备吧?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要知道,周瑜的出战,才是对刘备最大的帮助。
之所以要记载为为刘备攻合肥,道理很清楚:由于同时派周瑜去迎战曹操,这分明是要攻其必救,以达到减轻救刘备作战的压力。同时也是要说明,孙权并不是要真的攻打合肥,是为了策应另一场重头戏而攻合肥的。

3、——战皖城比战合肥更能影响曹军。若孙权有野心攻城或影响曹军,皖城又比合肥为佳。

这种说法没有道理。要想攻其必救,自然要找一个重要的目标攻击,合肥后来被明敌称为:先帝设立的三大战略要点之一,因此这里才是攻其必救的地点,而不能只看哪个地方近。

4、——用兵布署亦当可议:孙权本为周瑜及程普先发军的预备队,按《江表传》:「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如果孙权先跑到合肥去,这支江东奇兵在赤壁已无后援,形同送死无友的孤军。

这是理解上的错误造成的。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江表传)
这里前后联系起来看:根本没有孙权为后援的意思。孙权实际上是说:你要5万,一时没有,先给3万,你们先出发,我会继续派遣部队,多运钱粮,去增援你们。
关键是最后那句:万一打不过,就退回来与我会合,我会与曹操决战的。
因此,这段话,证明孙权从没有要率军去增援周瑜的意思,只是说一旦周瑜战败,就赶紧撤回,因此孙权完全有时间去合肥攻其必救。

后面不再重复,可以找到此文原处,早有批驳。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晓林兄,在现有关于两战役前后时间的历史资料不全的前题下,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考虑:孙盛是东晋时期人,写了如《魏氏春秋》20卷、《晋阳秋》32卷等多部史学著作,虽已亡失,但是据载孙盛作史有董狐遗风,极重史德。据载,他的史书"词直理正,咸称良史"。,他所处的时代,三国的史料一定是相当丰富的。之所以在《武帝纪》中下了“吴志为是”的断语,而不列举证据,可能是因为当时史料充足,是明显的史实吧。

晓林兄说,孙盛没有任何证据,但如果不需要证据呢?

而陈寿作为魏晋史官在写人败没时多简略,甚至曲笔,而且《武帝纪》中关于合肥、赤壁战役的这段话可能在晋时作过刊改,也未可知。

晋袁宏《后汉纪》对赤壁之战的记载是明确的,即建安十三年十二月:
“秋七月,曹操征劉表 。
。。。
九月,劉琮降曹操 。
。。。
冬十月癸未,日有蝕之 。
十二月壬午,徵前將軍馬騰為衛尉 。
是月,曹操與周瑜戰於赤壁,操師大敗 。
。。。”

而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记载不明:
“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 。
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於烏林 、赤壁。”

对孙权第一次攻合肥也不记载,可见这时候已经史料不足。

范晔的后汉书主要是根据刘珍《东观汉纪》,刘珍主要活动在和帝、安帝时期,所以《东观汉纪》没有献帝时期的记载。献帝的记载,范晔只能参考《三国志》以及同时期的裴松之收集的资料。范晔的怀疑,可能就是因为《武帝纪》与《吴主传》的记载矛盾。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11 23: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历山兄:
到不见得孙盛没有证据,可能裴松之没有引用。但是目前没有办法证明孙盛说的正确。
我并没有说孙盛如何,但是即使写良史的人,也会有错误的时候,对吧?
1、如果怀疑陈寿在这个时间上有曲笔,那我们就要先看看是否有曲笔的必要。从事件来看,如果要曲笔,应考虑对曹操的失败进行,而对于时间早一个月还是晚一个月失败,是根本毫无曲笔的意义的。因此,我认为曲笔之怀疑并不成立。
2、武帝纪是陈寿魏书的开篇之大作,其资料是最充分和时间最准确、详细的一篇。其对此事的记载,不仅有12月,还有战前就已经得到报告孙权进攻合肥,并有派遣某将军带千名骑兵增援的详细记载。
这些记载,不是仅凭孙盛一句话就能推翻的。
3、我认为南朝范晔之所以含混,可能也有孙盛的影响,但是他已经没有可靠的一手证据了,只好含混不清的带过了事。
其实,如果认真理解吴主传的那段话,实际上与武帝纪是没有矛盾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7 04:5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9758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