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参赛作品】偷换概念的“黑客帝国III”, 拉杂兼谈“苏菲的世界”、“风之谷”及“幽灵公主”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女-离线 happytime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女官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22
帖子 695
编号 6939
注册 2004-4-20


发表于 2004-5-11 09: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另外,你不要受那种什么“封建社会”的观念的影响。“封建社会”这个词误导性很强。中国根本不存在什么“封建社会”,这个词语是西方历史中的概念,与中国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要拿那个东西来套中国。
----------------------
好象比较准确的说法是,自从建立秦朝以来,中国进入中央集权时代。不知道之前的周朝算不算是封建社会?说惯了封建社会,一时改不了口了。可能就是因为中国不存在什么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才难以在中国扎根。
我也一直很奇怪,中国为什么没有影响深远的宗教,佛教和道教只给普通人的逃避厌世寻个合适的理由罢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5-11, 9:25:18发表
不知道之前的周朝算不算是封建社会?说惯了封建社会,一时改不了口了。可能就是因为中国不存在什么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才难以在中国扎根。

嗯,周朝那个勉强可以说是算封建社会。西方的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庄园制的基础之上的,中国那个还很不一样。

资本主义能不能扎根,我觉得跟封建社会没有太大的关系。目前资本主义已经在今天的中国扎了根啦。中国宋代已经有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但为什么不能壮大,这个问题又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

而且,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的那样,很可能是西方的历史太特殊,而不是中国的历史不长进。在各个文明之中,最早突围而出的是西欧文明,中国文明与中东文明、俄罗斯文明都很相似。如果说中国没有宗教,中东、俄罗斯都是有宗教的,不也一样没能率先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宗教的因素,似乎又不能过于夸大其作用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happytime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女官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22
帖子 695
编号 6939
注册 2004-4-20


发表于 2004-5-11 09: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以前看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历史是循环史,反反复复跳不出一个圈。当时候看得把我给气死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5-11, 9:57:37发表
我记得以前看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历史是循环史,反反复复跳不出一个圈。当时候看得把我给气死了。

这是一派影响很大的意见。有一点道理,但不能说是全对。

现在对于中国的研究,很多都基于一种“歧视”中国的情绪之上进行,不够科学客观,经不起推敲的。
顶部
性别:女-离线 happytime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女官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22
帖子 695
编号 6939
注册 2004-4-20


发表于 2004-5-11 10:5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现在对中国的研究情绪化比较大,要么就是象nono所说的有微妙的“歧视”心态,要么就是把中国文明夸上了天(这一边的情绪化就更大了,文章更是不堪目睹),要看一些客观性的研究还真比较难。
另外,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文明的传承也出了一些问题。其实本人从骨子里比较崇尚西方文明,毕竟从个体出发,追求自由的思想更符合人的天性。但身为中国人,对中国文明又天然有亲近之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5-11, 10:51:46发表
现在对中国的研究情绪化比较大,要么就是象nono所说的有微妙的“歧视”心态,要么就是把中国文明夸上了天(这一边的情绪化就更大了,文章更是不堪目睹),要看一些客观性的研究还真比较难。
另外,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文明的传承也出了一些问题。其实本人从骨子里比较崇尚西方文明,毕竟从个体出发,追求自由的思想更符合人的天性。但身为中国人,对中国文明又天然有亲近之意。

中国文明当然有她的问题,西方文明当然有她值得借鉴的地方。时至今日,没有信息上的阻隔,我们当然是追求融合二者的长处了。文明这个题目太大,我不便多论。但就以文学而言,金庸小说的出现,已经证明了融合中西文学所长而成的作品,是可行的,而且是成功的。日本文学在这一方面已经比我们走快一步了,我们真的应该迎头赶上。

可惜的是,我在以前的贴子中都已经提到过了,中国的现代作家大多都很无知。通俗领域的对西方文学的优秀一无所知,仍然耽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狭隘天地之中,不知进取。而雅文学领域也只是皮毛地吸收西方现代文学的东西,对西方古典文学也是一无所知。

悲哀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三:西方文明VS中国文明(补充)

回去想想,觉得这个“番外篇之三”还不能完,还要再补充一点,那就是关于马克思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当然是西方思想的产物。实际上,马克思的思想作为西方思想的一个分支,它也是以“自由”为基础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地表达了马克思的自由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每一个人都自由了,社会才是自由的,这是个人自由的精髓了。

吊诡的是,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来之后,经毛泽东的改造后,“自由主义”竟然成了一个“万恶”的词汇,一篇“反对自由主义”把“自由主义”这个在西方文明中被高调地赞美的“褒义词”打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神憎鬼厌的“贬义词”!这样的“奇峰突起”,恐怕是起马克思于地下,也会把这个大胡子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吧。

一些朋友见我这样写,一定以为我是在重复一个陈腐的意见,即“闲侃马克思主义及其错误(作者:樊弓)”一文中所提到的那样:“网友中有一种普遍共识,以为马克思是对的,错在列宁斯大林。”非也非也,我是绝对地赞成这篇文章的作者的观点的,即:“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起就错了。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错误则变成了罪恶。”

我只是客观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以“自由”为起点的,但它在传播过程中“发展”成“反自由主义”却是必然的,其必然性的根源正在马克思主义本身,而不是后来的列斯毛诸人。

上述一文中有一段很妙,值得抄录于下:

======
有一种马主义辩护词:作为书呆子的马克思是无辜的。毛病出在后来的小马们,把一个好端端的革命理想煮成了夹生饭。徒子徒孙的无能不能怪罪祖师爷。

进一步的辩护:马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有恶棍用杀猪刀斩人你怎么去找铁匠算帐?再说,马主义是基于社会正义而提出的美好理想,这有理想总比没理想要好吧?

樊某一听,这就怪了。亚当·斯密的门徒怎么就天生比小马们多一个心眼?咋的没见一个独裁者把《国富论》奉为神明?把《独立宣言》作为立国之本?干嘛专抄老马那把杀猪刀?
======

问题是很简单的,答案就在于马克思所主张的“自由”正是“积极自由”,而“积极自由”天生地具有“发展”成为或被“利用”成为“反自由”的潜质,然后这种蜕变后的马克思主义就与东方专制主义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二者结合而诞生出那荒唐的“毛主义”,一切是那么不可思议,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而然。

其实,不仅马克思主义会如此,一切具有“积极自由”性质的思想都会如此。如法国大革命,其思想根源并不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而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但法国大革命的血腥与恐怖,不下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天使会变成黑天使,“积极自由”会变成“反自由”,这是历史的吊诡,还是思想的必然?

如果我们早知道一些关于“自由”,关于“民主”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早知道一些西方人在这方面走过的弯路、吃过的暗亏,那有多好啊!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因此,与其悲痛,不如把握现在吧。只是可悲的是,如今的网上有多少粪青,他们到底真正懂得多少?他们知道自由有多少种?民主有多少种?什么是好的自由,什么是坏的自由;什么是好的民主,什么是坏的民主?民主与自由有什么区别?有多少人知道?

一知半解比一无所知更可怕!

(补充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

在主贴中,我曾提到过:

======
文学影视作品的“主题”很多是互相类似的。尤其是某些很基本的主题,如爱情、友谊、母父之爱、兄弟之情、忠诚等,更是普遍地存在于各个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作品之中,被不同时代的作家、不同类型的作品反复地表达与演绎。这类主题就叫“母题”。当然,也有一些某个特定的国家、民族和文化所特有的主题,在这国家、民族和文化之外不会去表达和演绎,但却被这个特定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中的作品反复地表达和演绎,这也是“母题”,但那是该特定的国家、民族和文化的所特有的“母题”。
======

金庸在“神雕侠侣”的“后记”中曾这么说:

======
郭靖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句话在今日仍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但我深信将来国家的界限一定会消灭,那时候“爱国”、“抗敌”等等观念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然而父母子女兄弟间的亲情、纯真的友谊、爱情、正义感、仁善、勇于助人、为社会献身等等感情与品德,相信今后还是长期的为人们所赞美,这似乎不是任何政治理论、经济制度、社会改革、宗教信仰等所能代替的。
======

金庸在这里一口气地列举的“父母子女兄弟间的亲情、纯真的友谊、爱情、正义感、仁善、勇于助人、为社会献身等等感情与品德”,其实正是普遍地存在于任何国家、民族、文化的各个时代的“母题”,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或“审美情趣”,是“人性”具有共通之处的明证。因此,“政治理论、经济制度、社会改革、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各各不同或变动不居,是不会影响到这些“母题”的表达的。

但另一方面,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之中又确实存在着一些“母题”,是它们所独有的,在它们之外就不会出现的。例如,在前面的“番外篇之三”中,我曾提到过,“玛米儿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古典文学中才有的形象。我们完全不可以想象,中国的古典文学中能塑造出如此伟岸昂扬的男子形象,更不必说那是一个女子的形象了。”为什么玛米儿的形象是西方古典文学所独有,不可能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呢?显然是因为,玛米儿的形象所表达的“主题”,是西方文学的独有的“母题”,是中国古典文学所不具备的。

(待续)
顶部
性别:女-离线 happytime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女官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22
帖子 695
编号 6939
注册 2004-4-20


发表于 2004-5-11 20: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们早知道一些关于“自由”,关于“民主”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早知道一些西方人在这方面走过的弯路、吃过的暗亏,那有多好啊!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因此,与其悲痛,不如把握现在吧。只是可悲的是,如今的网上有多少粪青,他们到底真正懂得多少?他们知道自由有多少种?民主有多少种?什么是好的自由,什么是坏的自由;什么是好的民主,什么是坏的民主?民主与自由有什么区别?有多少人知道?

-----------------

政府垄断了教育,愤青的出现就成必然了。
在我从小的教育中,法国大革命可是具有相当进步意义的,长大后,才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其实这些知道知识应该不会很难,应纳入公民教育的范畴。(不过现执政党是不会这样做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续)

这里约略地列举一些西方文学所特有的“母题”,肯定不完整,也没有什么系统性,纯粹是想到什么就举什么。

我首先想到的西方文学所特有的“母题”,就是关于探讨“我是谁”或“人是什么”的哲学性主题。显然,主贴所评论的“黑客帝国三部曲”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个“母题”是这个三部曲的“主题”之一。

我在“番外篇之二”中比较深入地分析了“俄狄浦斯悲剧”,实际上这一悲剧也包含了“我是谁”或“人是什么”这一“母题”。这一表达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谜本身就包含了对这个“母题”的表达。其二,就是那个著名的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司的谜语“什么东西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答案就是“人”。这当然并不是真的就是对“人是什么”这一哲学命题的回答,而是说这里使用了一种象征主义的手法来表达这一“母题”。在俄狄浦斯之前,大家都无法破解这个谜语,因而受到女妖的祸害,这就以象征主义的方式暗示这是一个重要而困难的问题,人们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感受到莫大的痛苦。而俄狄浦斯破解了这个谜语,解除了女妖的祸害,于是被人们奉为忒拜王,这也是象征主义式地暗示,能够解答这一问题的人就是圣人(“哲学王”?)。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5-11, 20:50:36发表
政府垄断了教育,愤青的出现就成必然了。
在我从小的教育中,法国大革命可是具有相当进步意义的,长大后,才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其实这些知道知识应该不会很难,应纳入公民教育的范畴。(不过现执政党是不会这样做的)

这倒不一定。

台湾的龙应台你知道吧?她在国外受的教育,但她懂什么是民主?P!她也是典型的一知半解。不过,她至少不是粪青。

其实,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对现在的政府是有好处的。粪青的存在对政府也构成了威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续)

在这里,我们又可以来顺便地看一下金庸小说如何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学的精髓。金庸有多部小说,都从或深或浅的程度探讨过“我是谁”的主题。最早的要数“射雕英雄传”,在快要结尾的时候,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再受到黄蓉之骗,忽然陷入了疯狂之中,不断地追问:“我是谁?”的问题。书中这样描写:

======
欧阳锋心中愈是胡涂,只觉「欧阳锋」这名字好熟,定是自己最亲近之人,可是自己是谁呢?脱囗问道:「我是谁?」黄蓉冷笑道:「你就是你。你自己都不知道,怎来问我?」

欧阳锋心中一寒,侧头苦苦思索,但脑中混乱一团,愈要追寻自己是谁,愈是想不明白。须知智力超异之人,有时独自瞑思,常会想到:「我是谁?我在生前是甚麽?死後又是甚麽?」等等疑问。古来哲人,常致以此自苦。欧阳锋才智卓绝,这些疑问有时亦曾在脑海之中一闪而过,此时连斗三大高手而获胜,而全身经脉忽顺忽逆,心中忽喜忽怒,蓦地听黄蓉这般说,不禁四顾茫然,喃喃道:「我,我是谁?我在那?我怎麽了?」
======

不过,在这本小说中,这个充满了西方哲学色彩的“母题”只是一带而过,作为描写欧阳锋发疯的一段情节,并没有真正地构成书中的主题。因为,毕竟这部小说的主题虽然也是哲学性的,它所演绎的都是中国古代哲学,而与西方哲学没有关系。

到了“侠客行”,这部小说到最后的时候竟又再次提出了“我是谁?”的问题(事实上,此书的最后一回的名字就是“我是谁?”):

======
石破天自是更加一片迷茫:“我爹爹是谁?我妈妈是谁?我自己又是谁?”

梅芳姑既然自尽,这许许多多疑问,那是谁也无法回答了。
======

当然,作者在这里其实是有点故弄玄虚。虽说是“谁也无法回答”,但根据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一系列“事实”,我们可以很容易并肯定地“回答”,那所谓的“石破天”就是石中坚,石清和闵柔生了次子,石中玉的孪生兄弟。

而且,这里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对小说的“主题”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也仅仅是作为“情节”上的一个“悬念”而已。不过,此书的“主题”是关于“认识真理(或真相)过程中人们受到的各种障碍”,“我是谁?”这个问题也是一个认识真理(真相)--认识自我--的问题。作者故意地使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小说结束的时候再次失落,这种安排本身也是一种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暗示的是认识真理、尤其是认识自我的困难。这一象征主义的内涵,与西方文学中的这个“母题”的内涵就有了比“射雕”一书更为密切的契合关系。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续)

在“天龙八部”中,“我是谁”这一“母题”则得到了深刻得多的表达。萧峰苦苦追寻自己的身世之谜,这本身就包含着强烈的象征意味,反映了他急欲认识自我的真相。确实,正如“天人五衰——有关《天龙八部》的碎片”一文中指出的那样:“萧峰身上有经典的西方悲剧因素:自我认知和复仇。”这“自我认识”正是“我是谁”的“母题”。

我只是想提请大家进一步注意,其实此剧中的三个主角都有着身世方面的隐秘,但作者通过“情节”上的不同的安排,使三人中只有萧峰一个是主动地去追寻这身世之谜的,其余二人都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之下,身世之谜突然被完全地揭发。他们当时的震惊与其后的痛苦,无论是本身的程度,还是作者的细致描写,都远远不能与萧峰相比。这是作者刻意为之的。金庸把对这一“母题”的表达特别地赋予给萧峰这最完美无缺、最英雄无匹的人物,就是为了更进一步地深化他的形象的悲剧性与震憾力。

萧峰一方面不断地追寻自己的身世之谜,一方面同时也在追寻那杀了他的养父养母、师父及一批证人的所谓“大恶人”。追寻到最后,不但错杀了阿朱,这种种阴差阳错,倒也罢了;然而,令人茫然到极点的是,答案在很久很久之后的“少林寺之战”中突然出现--那“大恶人”就是他的亲生父亲萧远山!书中如此描写:

======
萧峰道:“爹爹,这大恶人当年杀我妈妈,还可说是事出误会,虽然鲁莽,尚非故意为恶。可是他却去杀了我义父义母乔氏夫妇,令孩儿大蒙恶名,那却是大大不该了。到底此人是谁,请爹爹指出来。”

萧远山哈哈大笑,道:“孩儿,你这可错了。”萧峰愕然道:“孩儿错了?”萧远山点点头,道:“错了。那乔氏夫妇,是我杀的!”

萧峰大吃一惊,颤声道:“是爹爹杀的?那……那为什么?”

……

萧峰转默然,心想:“我苦苦追寻的‘大恶人’,却原来竟是我的爹爹,这……这却从何说起?”

……

……各人均想:“过去的确是错怪了萧峰。但他父子同体,是老子作的恶,怪在儿子头上,也没什么不该。”

……

萧峰这时方始恍然,为什么玄苦大师那晚见到自己之时,竟然如此错愕,而那小沙弥又为什么力证自己出手打死玄苦。却哪里想得真正行凶的,竟是个和自己容貌相似、血肉相连之人?说道:“这些人既是爹爹所杀,便和孩儿所杀没有分别,孩儿一直担负着这名声,却也不枉了。那个带领中原武人在雁门关外埋伏的恶人,爹爹可探明白了没有?”
======

在这里,无论是旁观众人,还是萧峰自己,都认为“父子同体”,萧远山杀人作恶,就如同萧峰杀人作恶一样,不算是冤枉了萧峰。这样的描写,不仅仅是反映一种“父过子还”的传统观念,更有着极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续)

也就是说,在象征的层面上看,杀人的就是萧峰,大恶人就是萧峰。不断地追问“我是谁?”的答案,最后答案水落石出之时,却是如此的令追寻者自己也感到震惊--我就是那个大恶人!这里所象征的,是人在追寻自我之中,发现了自己“恶”的本质。

如果对西方文学非常熟悉的人,会很容易地发现,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在西方文学中极其常见,简直可以说是“用烂”了。例如,在主贴中我曾提到过“星球大战三部曲”。在这电影中,第一男主角任天行也陷入了身世之谜中,他不断地追寻的结果,却是发现自己一直以为是联盟军的大英雄、并在与帝国军的战斗中英勇献身的父亲任纵横,竟然根本就没死,反而是投敌卖身,成为了帝国军中的第二号人物--黑武士,一直从事着助纣为虐、残害联盟军的可耻勾当。任天行就跟萧峰惊闻自己是契丹人的身世时一样,陷入了无穷的痛苦与煎熬之中,一方面在感情上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这会是事实,但另一方面在理智上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真相。紧接着,他更陷入帝国皇帝的阴谋所布一的天罗地网之中。帝国皇帝看中了他的超能力甚至比他的父亲更强,因此想以“黑暗的力量”,一如当年引诱他的父亲堕落一样,诱使他也变节投降。在着这重大而艰难的考验中,任天行表现出他不但在超能力上胜过其父,他的良知的力量也胜过了他的父亲。他不但成功地抵制了帝国皇帝的诱惑,更挽救了已经沉沦于黑暗之中的父亲的灵魂。

这里的描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西方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西方文明从古希腊发展到古罗马时,基督教在各个领域(包括哲学、文学等)的作用开始变得日益明显和重要。基督教认为,人一出生就带着所谓的“原罪”。也就是说,人是“性本恶”的(注意这里与中国文明所主张的“人之初,性本善”完全是截然相反)。人要信仰上帝,就是为了洗脱这“原罪”。行善的目的并不像中国文明中的佛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为了积福,使来世有好报;而是为了“赎罪”,以便死后可以进入天堂。因此,基督教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是简单明了的,那就是--“人是罪人”。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续)

基督教这种“原罪观”或“性本恶”的“人性观”,对于西方文学的影响非常大,是西方文学中多个“母题”的根源。其中的一个来源于此而被反复表达的“母题”,就是这里提到的“你的敌人就是你自己”,而表达的方式通常就是以“你的敌人就是你的血亲”,并通过象征主义手法把“血亲”与“自己”等同起来。

西方文学中也经常出现一种类似于中国文学所说的“天人交战”的场景,那就是“天使与魔鬼的争辩”。在一个人面临重大的道德抉择而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的脑袋上方就会跳出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天使不断劝他向善,魔鬼则不断引诱他为恶。这是一种最低级的反映基督教的“原罪观”的手法。另一种更巧妙、但又比较方便使用、因而更通常地采用的手法,就是这里的以“血亲”来象征“自己”。即让主角本身代表“天使”或人性中善的一面,而让主角的“血亲”代表“魔鬼”或人性中恶的一面,再通过二者的血缘关系来象征这两种完全对立的人性其实是“一体两面”,是统一于一体的。

这样的手法之所以比较方便使用,那是因为这样可以把那代表“天使”的主角塑造为“高大全”人物,降低了人物塑造的难度。同时,又方便了把“天人交战”或“天使与魔鬼的争辩”具体地表现为主角与其血亲的血肉相残,这也有利于降低设计“情节”的难道,而且也比较容易地表达出作品浓厚的悲剧色彩。

这里所说的“血亲”,通常是“父亲”,但我也见到过以“母亲”为代表的。小时候看过一部日本的卡通连续剧,叫“伏魔小王子”,是非常有深度的卡通片。片中的男主角“伏魔小王子”其实是以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私生子海格立斯为原型的。

(顺便说一句,西方的现代电影中翻拍古希腊神话的片子很多很多,但很奇怪的是,被翻拍得最多的就是海格立斯的故事,不知道为什么。诚然海格立斯的英雄事迹是比较多,有12件之多,但一般的片子也不会真的就把他那12件英雄事迹都拍遍,实际上其中有些故事性很弱,不会拿来拍电影的。而且,很多电影中关于海格立斯的故事,索性虚构的不少,并不见得就是按照古希腊的原貌来拍的。但就我所见到的来说,除了有一次是以伊阿宋取“金羊毛”为电影的主要情节之外,其它都是以海格立斯为主角,以他的故事为主要情节。然而,即使是那部关于伊阿宋的电影,里面仍然有海格立斯这个人物,只不过是次要人物罢了。海格立斯这个形象及其故事何以如此受现代西方电影导演们的青睐,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我自己还没有什么好的答案,希望对此现象也有注意,并有点自己见解的朋友提供一点意见。)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4-5-12 14:2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5-11, 20:22:48发表
番外篇之三:西方文明VS中国文明(补充)

回去想想,觉得这个“番外篇之三”还不能完,还要再补充一点,那就是关于马克思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当然是西方思想的产物。实际上,马克思的思想作为西方思想的一个分支,它也是以“自由”为基础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地表达了马克思的自由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每一个人都自由了,社会才是自由的,这是个人自由的精髓了。

吊诡的是,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来之后,经毛泽东的改造后,“自由主义”竟然成了一个“万恶”的词汇,一篇“反对自由主义”把“自由主义”这个在西方文明中被高调地赞美的“褒义词”打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神憎鬼厌的“贬义词”!这样的“奇峰突起”,恐怕是起马克思于地下,也会把这个大胡子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吧。

一些朋友见我这样写,一定以为我是在重复一个陈腐的意见,即“闲侃马克思主义及其错误(作者:樊弓)”一文中所提到的那样:“网友中有一种普遍共识,以为马克思是对的,错在列宁斯大林。”非也非也,我是绝对地赞成这篇文章的作者的观点的,即:“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起就错了。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错误则变成了罪恶。”

我只是客观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以“自由”为起点的,但它在传播过程中“发展”成“反自由主义”却是必然的,其必然性的根源正在马克思主义本身,而不是后来的列斯毛诸人。

上述一文中有一段很妙,值得抄录于下:

======
有一种马主义辩护词:作为书呆子的马克思是无辜的。毛病出在后来的小马们,把一个好端端的革命理想煮成了夹生饭。徒子徒孙的无能不能怪罪祖师爷。

进一步的辩护:马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有恶棍用杀猪刀斩人你怎么去找铁匠算帐?再说,马主义是基于社会正义而提出的美好理想,这有理想总比没理想要好吧?

樊某一听,这就怪了。亚当·斯密的门徒怎么就天生比小马们多一个心眼?咋的没见一个独裁者把《国富论》奉为神明?把《独立宣言》作为立国之本?干嘛专抄老马那把杀猪刀?
======

问题是很简单的,答案就在于马克思所主张的“自由”正是“积极自由”,而“积极自由”天生地具有“发展”成为或被“利用”成为“反自由”的潜质,然后这种蜕变后的马克思主义就与东方专制主义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二者结合而诞生出那荒唐的“毛主义”,一切是那么不可思议,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而然。

其实,不仅马克思主义会如此,一切具有“积极自由”性质的思想都会如此。如法国大革命,其思想根源并不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而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但法国大革命的血腥与恐怖,不下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天使会变成黑天使,“积极自由”会变成“反自由”,这是历史的吊诡,还是思想的必然?

如果我们早知道一些关于“自由”,关于“民主”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早知道一些西方人在这方面走过的弯路、吃过的暗亏,那有多好啊!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因此,与其悲痛,不如把握现在吧。只是可悲的是,如今的网上有多少粪青,他们到底真正懂得多少?他们知道自由有多少种?民主有多少种?什么是好的自由,什么是坏的自由;什么是好的民主,什么是坏的民主?民主与自由有什么区别?有多少人知道?

一知半解比一无所知更可怕!

(补充完)

对于no兄的主要观点我也是赞同的,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马克思篇里曾经有简略论及,虽然篇幅不长,于我却是受益匪浅,马克思理论受黑格尔哲学影响莫大,而罗素则将马克思继承自黑格尔哲学部分的东西全一棒子打死,以为由之得来的“一切成分都是不科学的”。罗素在书里说:“他(马克思)对说服劝导不抱什么希望,而希望从阶级斗争得到一切。因而,他在实践上陷入了强权政治,陷入了主宰阶级论,尽管不是主宰民族论。固然,由于社会革命的结果,阶级划分预计终究会消失,让位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完全谐和。然而这像基督复临一样,是一个渺远的理想;在达到这理想以前的期间,有斗争和独裁,而且强要思想意识正统化”。罗素在二战期间说出这样的话,随后苏俄,中国和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历充分证明了他的预见的远见卓绝。我相信马克思理论自有它的根本性矛盾和缺陷才致使这种局面的出现,不过我对政治哲学了解不多,不敢妄言其中的根本所在,不知道四no兄在这方面有何高见?如有时机还望能恭听高论。四no兄提及“积极自由”仅是一笔带过,不知道“积极自由”的具体所指为何?还望四no兄释疑。有何书籍对“积极自由”有专门探讨论述?对“自由”“民主”我也仅止于一知半解,虽然有自己一些想法,不过过于粗浅,也就不宣之于口了。只是假如马克思理论本来也是推崇“自由”的,到了中国或者更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那里,又是怎么演变为了“反自由主义”了呢?这种演变的根本性原因在哪里?于此不知道四no兄有何高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4-5-12 15:2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四no兄对于金庸小说的解读我是不赞同的,说得直点我觉得四no兄的解读是对金庸小说的一种拔高式误读。金庸小说在通俗文学里面的地位是无需多说的,他的小说的价值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并不是肯定了他小说在娱乐价值上的功绩,就能掩盖他的小说在思想上和道德上的浅薄性。当世人对毕加索的画狂热推崇时,毕加索却嘲笑世人: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画些什么。不说金庸小说追求的武侠世界是与当前世界普遍推崇“法治”理念是有冲突的,单是他追求的那种快意恩仇我认为也是与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最终人性所背道而驰的,即使他在某些小说里刻意安排的最终宽宏(比如张无忌最终没有去报杀父杀母之仇),也不能掩盖他的小说在思想境界上的狭隘性。至于四no兄所论及的金庸小说哲学主题,比如欧阳峰在疯之前提出的“我是谁”等等,我以为这和哲学意义上的“我是谁”完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金庸的小说里这和哲学完全搭不上边,只是情节编造的一种需要,金庸随手拈来使自己小说所穿的外衣看上去更华丽一些而已,比如要是从小说里抽掉这个问题完全不提,只是说欧阳峰疯了,对小说主题和故事性完全没有丝毫影响。在《侠客行》的那个“我是谁”亦是如此,只是小说情节悬念上的一种设计罢了,石破天假如最终和父母相认,我们丝毫不会有突兀的感觉,小说主题又有何损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栀子飘飘于2004-05-12, 15:24:37发表
四no兄对于金庸小说的解读我是不赞同的,说得直点我觉得四no兄的解读是对金庸小说的一种拔高式误读。金庸小说在通俗文学里面的地位是无需多说的,他的小说的价值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并不是肯定了他小说在娱乐价值上的功绩,就能掩盖他的小说在思想上和道德上的浅薄性。当世人对毕加索的画狂热推崇时,毕加索却嘲笑世人: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画些什么。不说金庸小说追求的武侠世界是与当前世界普遍推崇“法治”理念是有冲突的,单是他追求的那种快意恩仇我认为也是与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最终人性所背道而驰的,即使他在某些小说里刻意安排的最终宽宏(比如张无忌最终没有去报杀父杀母之仇),也不能掩盖他的小说在思想境界上的狭隘性。至于四no兄所论及的金庸小说哲学主题,比如欧阳峰在疯之前提出的“我是谁”等等,我以为这和哲学意义上的“我是谁”完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金庸的小说里这和哲学完全搭不上边,只是情节编造的一种需要,金庸随手拈来使自己小说所穿的外衣看上去更华丽一些而已,比如要是从小说里抽掉这个问题完全不提,只是说欧阳峰疯了,对小说主题和故事性完全没有丝毫影响。在《侠客行》的那个“我是谁”亦是如此,只是小说情节悬念上的一种设计罢了,石破天假如最终和父母相认,我们丝毫不会有突兀的感觉,小说主题又有何损呢?

我的其它分析都很详尽,你只却针对一点而言,何以令我信服?

至于“法治”之说,我看你才是要求太高吧。在那以古代江湖社会为背景的小说,怎么可能直接描写这种东西?金庸若按你的要求来写,反而是大大的败笔了。其实,金庸小说的主题中并非没有关于所谓的“法”的表达。你不能从“法制”的角度来生硬、肤浅地看这个问题,而是要从“自然法”的角度来看。像“倚天”、“笑傲江湖”等小说都探讨了“正未必正,邪未必邪”的问题,这其实是反思道德(古代之“法”?)与“自然法”的冲突。即前面的一个“正”或“邪”是指道德,后面的一个“正”或“邪”才是指与“自然法”暗合的真正的“法”。

在西方的政治哲学观念中,认为真正的良法,是要仿效“自然法”的。所以西方区分“法治”(Rule of Law)与“法制”(Rule by Law),前一个“Law”其实是指“自然法”,后一个“Law”是指人制订的“法”。

我不认为我有拨高金庸小说的思想性。首先,金庸有很强的自觉意识去表达西方思想,这一点很明显,后面会再深入地讲到。其次,就算他没有这种意识,他的作品客观地存在着这种思想,与他是否刻意而为没有关系。如果纯粹是牵强附会,是不可能有那么多“巧合”的。

“我是谁”那一问题,“射雕”和“侠客行”那两处确实是与主题表达没有太大的关系,我的评论中也客观地承认了这一点,是作者有点玩弄文字花样,但恰恰这一点说明他确实对西方思想有留心,但作品本身限制了在这一点上的深化。但“天龙八部”中,却是反而虽然没有特别明确地提出“我是谁?”的问题,主题上的关系却更明显。

至于说金庸小说追求快意恩仇,那真不知从何提起。谁都知道金庸小说的后期作品早已不是如此。萧峰的快意恩仇最后落得什么下场?你说张无忌的故事是刻意安排,不能掩盖其思想性的狭隘,“倚天”的思想性如何地狭隘了?你最好等我以后将在武侠版那里发的贴《最爱“倚天”》里再跟我辩吧。不要因为自己目光狭隘看不见,就当那东西不存在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栀子飘飘于2004-05-12, 14:28:43发表
对于no兄的主要观点我也是赞同的,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马克思篇里曾经有简略论及,虽然篇幅不长,于我却是受益匪浅,马克思理论受黑格尔哲学影响莫大,而罗素则将马克思继承自黑格尔哲学部分的东西全一棒子打死,以为由之得来的“一切成分都是不科学的”。罗素在书里说:“他(马克思)对说服劝导不抱什么希望,而希望从阶级斗争得到一切。因而,他在实践上陷入了强权政治,陷入了主宰阶级论,尽管不是主宰民族论。固然,由于社会革命的结果,阶级划分预计终究会消失,让位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完全谐和。然而这像基督复临一样,是一个渺远的理想;在达到这理想以前的期间,有斗争和独裁,而且强要思想意识正统化”。罗素在二战期间说出这样的话,随后苏俄,中国和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历充分证明了他的预见的远见卓绝。我相信马克思理论自有它的根本性矛盾和缺陷才致使这种局面的出现,不过我对政治哲学了解不多,不敢妄言其中的根本所在,不知道四no兄在这方面有何高见?如有时机还望能恭听高论。四no兄提及“积极自由”仅是一笔带过,不知道“积极自由”的具体所指为何?还望四no兄释疑。有何书籍对“积极自由”有专门探讨论述?对“自由”“民主”我也仅止于一知半解,虽然有自己一些想法,不过过于粗浅,也就不宣之于口了。只是假如马克思理论本来也是推崇“自由”的,到了中国或者更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那里,又是怎么演变为了“反自由主义”了呢?这种演变的根本性原因在哪里?于此不知道四no兄有何高见?

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很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但我在前面的贴子说得很清楚了,马克思的“自由”是“积极自由”,而一切“积极自由”的思想(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都一定在最后走向其反面,即变成了“反自由”。只不过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最大,所以你只见到它的坏影响。我已经举了例,法国大革命的时候马克思还没出生哩,但法国大革命的后果也是由“积极自由”导致的。

“积极自由”的问题,我已经说过了呀,其实就是强制的问题。你不肯自由,我也要迫你自由,所以最后你一定不可能是自由的。“积极自由”就是这样走向了“反自由”的。你说“倚天”思想性浅薄,可“倚天”中的灭绝师太的形象就是对这一点的最绝妙的反映。你明白了灭绝为什么这样可怕,就明白“积极自由”为什么可怕了。要注意,灭绝与“笑傲江湖”中的左冷禅等人是不同的,后者是利用正邪之分,实际上他们自己就很邪;但灭绝是真心地信仰正邪之分的。“倚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积极自由”即使不被利用,按其自身的逻辑,也一样会发展成为“反自由”。这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真相所在。罗伯斯庇尔是一个道德上极其纯洁的人,他真心地相信他所主张的东西,(反而我很怀疑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是不是真心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或至少是不是真的懂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但恰恰是他对道德和信仰的坚执,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血腥和恐怖。你如果想详细了解有关的情况,可以去看朱学勤那本著名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目前国内反思法国大革命的学术论著中,最好的就是这本了。将他那本书中关于罗伯斯庇尔的部分与“倚天”中关于灭绝的部分对照着看,你就能明白金庸的伟大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续)

那部日本卡通片描写的,是这位海格立斯是一个王国的小王子,他的妈妈被那著名的女妖墨杜萨变成一尊石像(那墨杜萨是头发由毒蛇组成的女妖,任何人的目光触碰到她的脸就会变成石头)。他为了救活妈妈,就踏上了漫长的征途,向着墨杜萨居住的城堡进发,一路上结交了一条小火龙,遇到了一个命中注定要爱上他并为他而牺牲性命的公主,当然也克服了不少困难。这种“西游记”式的故事结构,在日本卡通片中很常见,并无什么特别。但这部卡通片非常优秀,我认为它是我所看到过的所有连续剧式的卡通片中最优秀的作品。因为,它描写小王子在征途上的故事,差不多每一个都反映了相当深刻的哲学性或悲剧性的主题,非常发人深思。

包括像前面提到过的西方文学中的“母题”,它都包含在内了。如小火龙的故事反映的是“我是谁?”的主题;(它一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动物,只知道自己样子像晰蜴,但又会喷火,于是在遇到小王子之前,到处受排挤,谁都不把它当成是同类,使它感到十分孤独和彷徨。后来遇到小王子,与他结成好友,决心伴他上路,同时也是为了追寻自己的真正身份,后来终于在路上发现自己的同类,原来它的真正身份是一条龙。)而那公主的故事反映的正是“命运”与“自由选择”的主题(她是个祭师,自小就占卜到自己会遇到小王子,并爱上他。她跟他上路后,又在路上遇到森林女神,从她那里进一步得知自己以后的命运,是要为小王子而中毒。接下来有两个选择,或者是毒发身亡,或者是吃下解药,但从此性情大变,变成与小王子为敌的女妖。她的选择当然是前者了。)此外,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故事,表达了群众的无知、人性的软弱、背叛、友情……一系列的深刻主题。

而在这一系列的深刻主题里,其中一个正是前述的“你的敌人就是你的血亲”。小王子在快要到达墨杜萨的城堡时,无意中被告知,其实他的真正的妈妈不是那个被变成了石头的美丽温柔、善良贤淑的女子,而是那个他将要与之决战的蛇发女妖墨杜萨。他万分震惊,不愿相信,但又疑惑重重。他在遇到森林女神时忍不住向她提出疑问,质疑自己的身世。但森林女神肯定地说他的真正的妈妈就是那变成石头的王后。

这部卡通片我没能看到大结局,所以到如今我还不知道到底小王子的妈妈是不是真的就是他的敌人墨杜萨,如果是的话,故事会如何发展。但我猜想,既然片中设下了这样的悬念,小王子的妈妈肯定就是墨杜萨了。但片子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以表达那个主题,我就怎么也猜不出来了。因此,我至今仍很怀念这部片子,因为那不知道的结局,因为它的优秀。

这部片子真的很优秀。像片中女妖墨杜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但片子没有简单地丑化她,而是把她刻画成一个圆形人物。她虽然残暴恶毒,但却很爱很爱自己的女儿。她的女儿是一个孤高傲慢的音乐家,对于母亲的所作所为很不以为然。墨杜萨对音乐一窍不通,但为了讨好女儿,假装听她弹竖琴听得很入迷,还迫着她那些庸俗愚蠢的手下也跟着假装很爱听。她竭尽所能地想女儿快乐,却始终办不到。因为她不明白她女儿之所以不快乐,恰恰是因为讨厌她的作恶多端。片中关于墨杜萨那爱女情深的描写,十分感人,使人感到凶恶狠毒的女妖,也有温情脉脉的人性的一面。

这部卡通片精彩之处甚多,这里就不便过分详细地评论了。以后我将会写一个长贴“落樱缤纷,情陷东瀛--日本文学杂谈”,在那个贴子里再更详尽深入地分析吧。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续)

前面说到,西方文学受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影响很大。“天龙八部”在这一点上也表现出深受影响。除了前面提到的萧峰最后发现“大恶人”就是自己的生父,或毋宁说就是他自己这一情节设定反映了这种影响之外,还有一处也是明显地表现出这种西方文学精神的影响的。那就是书中三个主角都有着身世上的隐秘,或者更直接地说,他们都可以说是“孽种”,这正是对“原罪”思想的象征主义式的表达。正如“天人五衰——有关《天龙八部》的碎片”一文中指出的那样:“虚竹和尚身份的丧失,与萧峰汉人身份的丧失一样令其人惶然。萧峰的真正出身是血统上的原罪,虚竹的真正身份是道德上的原罪。”其实段誉的真正身世也是一种道德上的原罪,因此书中三个主角的身世之谜,实际上都是对“原罪”思想的一种象征。

这三个主角的身世都有着这样的特征,那就显示了不可能是一种“巧合”,而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从佛家思想的角度来看,这可以看成是对佛家思想中的“孽缘”的象征;但从西方思想的角度来看,这又可以看成是基督教中的“原罪”思想的象征。那么,到底作者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当然,从全书的“楔子”来看,金庸在写作此书时,无疑心中是想着佛家的思想的。但若说他心中仅有佛家,而无西方思想的影响,又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因为,萧峰这样的人物形象,无论如何不可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会有的,也不可能是佛家思想中会有的,而只能从西方古典文学中去寻找其原型。而且,正如陈世骧评论这部小说时所指出的那样,“这样的人物情节和世界,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大超脱,时而透露出来。而在每逢动人处,我们会感到希腊悲剧理论中所谓恐怖与怜悯……”。确实,这部小说仅仅从佛家思想的角度来看,是不可能完全得到把握的。只有综合了佛家思想与西方思想,才能完整地发掘出这部小说的全部“真义”。

事实上,“碧血剑”一书后面所附的“袁崇焕评传”中的内容,有力地证明了金庸在创作上,至少是深受西方古典文学中的古希腊悲剧和史诗的影响的。如该文这样写道:

======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时势也就是命运。像希腊史诗与悲剧中那些英雄们一样,他轰轰烈烈的战斗了,但每一场战斗,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希腊史诗《伊里亚特》记述赫克托和亚契力斯绕城大战这一段中,描写众天神拿了天平来秤这两个英雄的命运,小时候我读到赫克托这一端沉了下去,天神们决定他必须战败而死,感到非常难过,“那不公平!那不公平!”过了许多岁月,当我读到满清的皇太极怎样设反间计、崇祯和他的大臣们怎样商量要不要杀死袁崇焕,同样有剧烈的凄怆之感。
======

平心而论,金庸那篇“袁崇焕评传”,从严格的历史考证的角度来看,是不及格的。他过于激动,过于投入了,这是做历史考证的大忌。不管你的内心有多爱你的传主,你是不能这样在考证文章中毫无保留地渲泄出来的。而且,他从性格冲突的角度来考证袁崇焕和崇祯的关系何以恶化,作为小说家言,那完全是可以的,而且是很精彩的心理描写、性格刻画,可以写成一部心理小说或性格悲剧;但作为严格的历史考证,却显然是太儿戏了,太多的臆测成分了。

然而,这篇似历史非历史、似散文非散文的东东,却充分地揭示了金庸的文学欣赏观是如何地深受西方古典文学的影响。作为一个作家,这种文学欣赏观当然是会直接地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观的。由此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我说金庸小说中充满了西方文学的精神绝非是臆测,不但是因为这些精神客观地大量存在于他的作品之中,因此肯定不可能是出于“巧合”或是我的有意拨高的“误读”;更因为金庸在这类非小说的文章中多次地、一再地透露出他对西方文学认识之深(除这篇之外,还有“三剑楼随笔”里金庸写的那部分散文,也明白无误地显示了这一点)。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续)

西方文明中的“原罪”观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很大,除了上述提到过的之外,最重大的影响,莫过于“圆形人物”这一类型的人物形象在西方文学中极为发达这一点了。西方文明中很早就有这样的观念:“人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在这一种观念的影响之下,西方文学中大量地把主角人物塑造成“圆形人物”。相比之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圆形人物”数量之少,与西方文学中的景观形成了非常鲜明而强烈的对比。除了“四大名著”之外,中国古典文学中几乎不可能找到“圆形人物”,不是“高大全”人物(用于正面人物身上),就是反面人物。

但有趣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相对而言,有不少“扁平人物”,像程咬金、牛皋等,形象都深入人心,其影响之大,不在作为主角的“高大全”人物之下。这些“扁平人物”实际上都是插科打诨式的人物,作者故意地把其中一种性格夸张到极致,因而造成滑稽搞笑的效果。这显然是因为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实际上都是出身于说书。为了吸引听众,这些作品中都特意地安排一个这样的人物,以便缓和气氛,调节情绪,增加作品的趣味性。事实上,西方的戏剧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中,都一定会安排一个小丑或疯子这样的角色,其目的也是要插科打诨,引观众大笑。因为,西方的戏剧与中国的说书一样,都是要即席表演,现场气氛活跃是很重要的。

但是,西方的戏剧并没有因此而塑造出一大批像中国古典文学中那样的“扁平人物”出来。莎士比亚的戏剧里,那些小丑或疯子的角色,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承担插科打诨的功能,同时还往往借他们之口说出表达主题的台词来。由此我们可见莎士比亚的伟大,他从来不随便地浪费笔下的任何一个角色,而是让每一个角色都综合地承担多种功能。他笔下的小丑或疯子,不是简单的小丑或疯子,反而是充满着睿智,以冷眼旁观的清醒,冷嘲热讽着这个实际上才是真正癫狂的世界。

无独有偶,金庸的小说也是如此。他的小说中,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说书传统,往往也在作品中安排一个插科打诨式的人物,如“射雕”中的周伯通、“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等;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戏剧中对小丑或疯子这一类角色的处理手法,不仅仅是让他们承担搞笑的功能。如周伯通本身就是一个很丰满的人物,不仅仅是搞笑而已。桃谷六仙的搞笑功能比较突出,但他们的搞笑又不是纯粹的逗乐读者,而是他们那种“挑字眼”式的争辩不休的方式,本身就充满了机锋(当然他们自己是不觉得的,是读者有这种感受),让人感到像是在讽刺一些学术上的斤斤计较、钻牛角尖的争论。而在“鹿鼎记”中,主角韦小宝本身就是一个插科打诨式的人物,但他同时所承担的其它功能,是何等的丰富啊!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续)

西方文明中有着“人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再加上“原罪观”的本质是“性恶论”,与中国文明的“性善论”恰好相反。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文学中有着那么大量的“圆形人物”,而中国古典文学相比之下却是更偏重于塑造“高大全”人物。

此外,即使是中国文学发展到近现代,吸纳了西方文学的精神,在雅文学的领域里,开始涌现出大量的“圆形人物”,但往往这些“圆形人物”的复杂性是来自于其社会性,而不是人性本身的复杂。最典型的例子,正是我在主贴中曾比较过“黑客帝国II”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实际上这两部作品有着很相似的“表面文本”,它们所表达的“潜文本”也不无暗合之处,但鲁迅小说的风格明显地偏于社会性,与“黑客帝国II”的哲学性风格完全不是一回事。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品中也存在着。如“金瓶梅”中的角色,几乎都是“圆形人物”,这在缺乏“圆形人物”的中国古典文学中是非常罕见的情况。但此书的“圆形人物”的阴暗性格,与西方文学中描写人物阴暗性格的情况,有着本质的区别。即“金瓶梅”的描写的阴暗性格,是由社会所造成的;而西方文学中大量描写的阴暗性格,与社会无关,是为了昭示人性的“罪恶”一面的真相,因此有关的描写明显是受到“原罪论”所支配的。

也就是说,中国文学中,人的丑恶是由社会造成的,描写人的丑恶实际上目的并不是揭露人性的真相,而是用于批判社会现实;但西方文学中,人的丑恶是由自身造成的,描写人的丑恶,其目的往往并不主要是为了批判社会现实,而是为了演绎西方思想中的“原罪观”。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中国文学中的悲剧,往往是“历史悲剧”或“社会悲剧”;而西方文学中的悲剧,则往往是“人性悲剧”或“命运悲剧”。

当然,这并不是说西方文学中就没有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品。像主贴中提到过的易卜生的戏剧,其风格全是社会性的,因此在五四时期如此地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青睐。但很显然的是,西方文学中地位最尊崇的,往往是刻画人性的作品,而不是批判社会的作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莎士比亚的戏剧才是西方戏剧的经典之作、代表之作,而易卜生戏剧的艺术成就与艺术地位无论如何是不能与莎士比亚戏剧相提并论的。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续)

其实,西方文明中的“原罪观”对西方文学影响最大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西方文学所独有的“母题”——“沉沦与拯救”。

早在“圣经”这部身兼宗教与文学两种身份的作品之中,这个“母题”就已经浮现出来了。亚当与夏娃本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中,直到夏娃被蛇所诱惑,和亚当一起吃了代表智慧的苹果,从此就有了羞耻之心,也就有了人的种种私心杂念,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这是西方文学中最早的表达了“沉沦”这一“母题”的作品。

其后,西方文学中涌现了大量关于“沉沦与拯救”的作品。最直接的这一类型的作品,当然是那些本身就是表达圣经思想的作品。例如,英国伟大的诗人弥尔顿晚年所写的“失乐园”与“复乐园”这两部史诗。但有趣的是,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代表着“沉沦”的魔鬼撒旦,却没有被简单地丑化,也写出了它的不屈不挠、战斗不息的顽强与勇气,可以说是继承了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形象,因而是一个内涵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圆形人物”。又如歌德的“浮士德”,也表达了类似的“母题”。

至于其它不是直接地表达圣经思想,因而对有关的“母题”的表达远为隐晦的作品就更多了。如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中,“哈姆雷特”和“麦克白”都表达了这一“母题”。“哈姆雷特”中的女主角欧菲利娅,正如我在《最爱“倚天”》中提到过的那样,其形象与“倚天”中的周芷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她因受到父亲波隆尼尔的压力,违心地拒绝了哈姆雷特的求婚,沉重地打击了他。在她明白自己铸成大错后,她唱着歌儿投河自尽。她这一行为,既是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抗争,但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拯救”的表现——以自杀来洗脱自己的罪孽。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欧菲利娅之死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死。林黛玉之死,表达的是对黑暗现实的抗争,本身并不包含任何所谓“自我拯救”的意味,因为她根本没有做错过任何事情。但欧菲利娅之死,显然还有着表达“拯救”的主题的内涵。

而“麦克白”一剧所表达的“沉沦”的主题就更为明显了。“麦克白”这一剧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显得非常诡奇。其余三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中的主角虽然都是“圆形人物”,在性格上存在着或这样或那样的弱点或缺陷,但总的说来仍然是正面人物;但“麦克白”中的主角虽然也是“圆形人物”,总的说来却是属于反面人物。但麦克白在一开始的时候,虽然也怀着野心与私欲,总的说来还是个“好人”。整部戏剧的重心,正是描写他在那似是而非的预言的影响下,一步步地走向沉沦,干下了不可挽回的“弑君”大恶行,成为了一个大暴君。可说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直接地以“沉沦”为主题的作品。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续)

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西方文学中,“圆形人物”的数量不但多,而且种类也很丰富。“圆形人物”可以分为“静态”的圆形人物和“动态”的圆形人物两类。前者是指有关的人物从出场到最后都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的圆形人物,性格没有发生变化。但“动态”的圆形人物却是指有关的人物在刚一出场的时候,可能总的说来是正面或反面人物,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也在变化,到最后转变成反面或正面人物。前一种情况(从正面人物变成反面人物)就是“沉沦”,后一种情况(从反面人物变成正面人物)就是“拯救”。中国古典文学中,即使有圆形人物,也多属“静态”的圆形人物,而不见有“动态”的圆形人物,这是因为中国古典文学没有“沉沦与拯救”这一“母题”。

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我认为最成功地演绎了“沉沦”这一主题的作品,要数英国的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之所以说它成功,是因为它很“纯粹”。前已述及,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中即使都有描写人的丑恶,但中国文学是偏重于社会性的,而西方文学是偏重于人性的,但那也只是“偏重”而已,不是“纯粹”地写人性。西方现代文学中虽然也有很多演绎“沉沦”这一主题的描写人性阴暗面的作品,但或多或少地,导致书中的人物“沉沦”的原因不免带有社会性的因素。但“蝇王”则很“纯粹”,书中描写的是一群孩子为了逃避核战争而落难于一个荒岛上。这个荒岛与世隔绝,而书中的人物又都是孩子,也就是未受所谓社会污染的人。然而,他们最后还是无可避免地“沉沦”堕落了。导致他们堕落的,显然不是什么社会性的因素,就是人性之中与生俱来的“恶”。该书的序言也一针见血地指出:“野蛮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了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全过程,归根结底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这一来,此书对“沉沦”的主题的表达,就深入到了这一思想最初的来源——“原罪观”上去了。

(待续)
顶部
性别:女-离线 happytime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女官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22
帖子 695
编号 6939
注册 2004-4-20


发表于 2004-5-14 20:2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么周芷若可以算是一个动态的圆形人物啦,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个形象(虽然在生活中碰到这类人会敬而远之),书中赵敏个性鲜明,形象饱满,我只是单纯地喜欢她,但却觉得没有周芷若那样触动人心。

也许赵敏在我心中只是个理想化人物(神采飞扬,至情至性),但周芷若这个人物刻画地就现实得多。看她在师命,爱情与个人野心之间挣扎,一步步走向黑暗,真是不忍心多责怪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续)

如果说“蝇王”是因为“纯粹”地表达了“沉沦”的主题而成功的话,那么“1984”就因为“行云流水”地表达了“沉沦与拯救”的主题而成功。我感到很奇怪的是,大部分评论家,包括西方的在内,似乎大家在评论“1984”这部伟大之作时,都只是从“政治寓言”的角度来分析它。当然,奥威尔最明显的用心,确实是把这部小说写成“政治寓言”,但我认为仅仅如此并不足以完整地把握这部作品的全部意义。尤其是,不能充分地说明“1984”这部作品与奥威尔的另一部著名的“政治寓言”——“动物庄园”有什么区别。

相信大家都会认同,“1984”与“动物庄园”同为十分精彩的“政治寓言”,“1984”的艺术成就显然更高。这不仅仅是因为“动物庄园”本身的形式就是“寓言”,更重要的是,“1984”不仅仅是“政治寓言”,更是一部“人性悲剧”,反映了人性在极权主义的压迫下“沉沦与拯救”,而最后以“沉沦”告终的悲剧主题。评论家似乎都只关注到这部小说中描写主角史密斯最终受刑不住而意志崩溃,反映了人性在强大而罪恶的极权主义面前是多么的卑小微弱;却没有注意到,史密斯最后的崩溃(“沉沦”)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外在的压力,也来自于他内在的固有的人性中阴暗的一面。

例如,小说中描写史密斯不断地回忆自己小时候关于母亲和妹妹的事情(按:这是一个他在进行“自我拯救”的过程,通过回忆而想唤起对过去的认识,用以抵制现实的极权主义的“洗脑”)。他经常想一个关于母亲在他下面沉进水里的梦,他回想起小时候抢走妹妹的食物,残忍而自私。这些都是对他的人性中阴暗一面的暗示,为后面他在受刑时,最后因恐惧老鼠咬他而出卖了情人裘莉娅作了充分的铺垫。

另外,小说中一面描写史密斯对于“双重思想”极其痛恨;但另一面,又描写他在所谓的“真理部”(实际上是为了变动不居的政治需要而不断地伪造历史、毁灭关于真相的证据的部门)中工作,每天从事着圆谎的事情。书中写道:“对于他在听写器上说的每一句话,他的墨水铅笔的每一笔勾划都是蓄意说谎这一点,他并不感到不安。他象司里的每一个人一样,竭力想把谎话圆得很完美。”他甚至对于自己比其他人更擅长把一个困难的谎言编造得天衣无缝而洋洋自得。作者在这里就不动声色地把史密斯性格中所潜藏着的“双重思想”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一方面冒着莫大的危险而写日记,竭力地追寻真相;一方面却又对自己那毁灭真相、伪造历史的工作乐在其中。这也是为他后面在受刑时终于彻底地被“洗脑”,由衷地相信“自由就是奴役”、“二加二等于五”等逻辑完全矛盾的东西作了充分的铺垫。

也就是说,作者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实际上令史密斯崩溃的并不是外在的刑罚。极权主义的可怕,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践踏人性中自尊与善的一面,诱发人性中阴暗与恶的一面,使后者全面地支配你。这才是“1984”最伟大与深刻之处!它不仅仅是控诉极权主义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更是清醒而睿智地指出,是人自身的天性中所带有的倾向于、有利于极权主义的“恶”,为极权主义的这种摧残大开方便之门。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5-14, 20:27:16发表
那么周芷若可以算是一个动态的圆形人物啦

对,我马上要谈金庸小说中的“沉沦与拯救”的主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续)

前面说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没有“沉沦与拯救”的主题,但随着西方文学在近现代传入中国,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开始出现了表达这类主题的作品。在雅文学的领域之中,最著名的,当然是要数郁达夫的“沉沦”与白先勇的“芝加哥之死”了。这两部作品都是以“沉沦”为主题的。但反映“拯救”的主题的优秀作品,却似乎见不到。

而在通俗文学的领域中,又是金庸小说最大量地表达了“沉沦与拯救”的主题。例如,“笑傲江湖”中的林平之的形象,是很典型的用于反映“沉沦”的主题的形象。“神雕”中的慈恩(“射雕”中的裘千仞)则是很典型的用于反映“拯救”的主题的形象。最大量地出现承载了“沉沦与拯救”主题的人物的作品,要数“倚天”和“天龙八部”。“倚天”中的谢逊,其实是从“神雕”中的慈恩形象发展过来的,反映了“拯救”的主题。而周芷若的形象,主要是用于表达“沉沦”,虽然她最后是被“拯救”了的,但有关的过程写得比较含糊,不如“沉沦”的主题表达得那么清晰。

“天龙八部”中,萧峰也经历了“沉沦与拯救”。正如“天人五衰——有关《天龙八部》的碎片”中指出的那样:“孔子说,勇而无礼则乱,萧峰后半生被中原武林所谓的礼义之道贬斥,告白无门,他也索性睥睨了‘礼和义’,奔走杀戮,凭着天性中的清白和骄傲,为所欲为,实在是孔夫子所谓君子之乱。”这描写的是萧峰的“沉沦”。但阿朱的爱与她的猝死,成为了把萧峰从“沉沦”中惊醒过来,从而获得“拯救”的契机。最后他的自杀,与“哈姆雷特”中的欧菲利娅自杀有着类似的意味,反映了他最终实现了“自我拯救”。与萧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慕容复,他彻底地“沉沦”了,虽生而犹死。

“天龙八部”中更显著地表达“沉沦与拯救”的主题的人物形象是萧远山和慕容博。然而,正如一些评论者指出的那样,“天龙八部”中这段描写,显得比较牵强,存在着“主题先行”的问题。确实如此。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这样。最初,我以为是因为书中关于二人的描写铺垫不足,因为二人的故事在书里是以“悬念”的形式存在的,不能直接地进行详细地描写。但后来我又想到,在这二人之中,萧远山的“拯救”(大彻大悟)显得远为自然而可信。如果说是缺乏铺垫,那么萧远山与慕容博都是缺乏铺垫的,为什么对萧远山的描写要比对慕容博的更自然可信呢?显然这与铺垫不足无关,而是由于有关的情节设定不同。

萧远山的故事是综合了“沉沦”与“拯救”的。书中这样描写萧远山:“他本是个豪迈诚朴、无所萦怀的塞外大汉,心中一充满仇恨,性子竟然越来越乖戾。再在少林寺中潜居数十年,昼伏夜出,勤练武功,一年之中难得与旁人说一两句话,性情更是大变。”这里描写的是萧远山的“沉沦”。由这些描写可见,造成他“沉沦”的“心结”是仇恨,因此他要获得“拯救”,需要解开的心结是仇恨。扫地僧当着他面一掌打“死”了慕容博,他一下子发现仇恨没有了,于是就有了书中的描写:

===========
突然之间,数十年来恨之切齿的大仇人,一个个死在自己面前,按理说该当十分快意,但内心中却实是说不出的寂寞凄凉,只觉得这世间再也没什么事情可干,活着也是白活。他斜眼向倚在住上的慕容博瞧去,只见他脸色平和,嘴角边微带笑容,倒似死去之后,比活着还更快乐。萧远山内心反而隐隐有点羡慕他的福气,但觉一了百了,人死之后,什么都是一笔色销。顷刻之间,心下一片萧索:“仇人都死光了,我的仇全仇了。我却到哪里去?回大辽吗?去干什么?到雁门关外去隐居么?去干什么?带着峰儿浪迹天涯、四海飘流么?为了什么?”
===========

这仇恨的“心结”一去,他顿时发现自己的人生的荒诞与无意义,这就为他能获得“拯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反观慕容博,他的“心结”是权势。这一“心结”始终没有解开,又怎能为他的“拯救”提供充分的理由呢?仅仅是在鬼门关上走一遭就能解开这“心结”?未免太也令人难以置信了。

这说明了要令人信服地进行“拯救”,“心结”的解开是关键。像谢逊就是听到张无忌出生时的一声哭泣,回复了人性,那是因为他的“心结”是自己的儿子被师父摔死。慈恩的“心结”也是这样,他是因为杀死了瑛姑的儿子而良知不安,最后的“拯救”正是由他以为自己又再误杀郭襄这个婴儿而再次唤回了良知。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四:西方文学中的若干“母题”(续)

除了金庸小说之外,能有意识地表达这个“沉沦与拯救”的西味很重的主题,并表达得相当成功的作品,就我所见到的来说,要数那部网上小说“大唐风云录”。关于这一点,我在“文学影视中的李世民”一贴中会很充分地进行分析,这里就不便展开细述了。

此外,西方文学中的“母题”还有很多,如前几个“番外篇”中已经一再地提到过的“命运与自由”、“自由与责任”等的主题。这些在前面几个“番外篇”中其实已经论述得比较充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至此,这个关于西方文学中的“母题”的“番外篇”也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了。我们看到,西方文学中的“母题”与其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母题”是专属于西方,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不会出现的。因为没有这样的哲学思想与宗教信仰为基础,是不可能凭空地在文学作品中产生表达和演绎这些“母题”的“冲动”的。

(本篇完)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4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7 03: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326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