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别 | 限制发言用户 |
级别 | 征东将军 |
功绩 | 274 |
帖子 | 5924 |
编号 | 244 |
注册 | 2003-9-1 |
家族 | 轩辕狼党 |
| |
| | |
|
|
|
原帖由无单于2004-02-29, 19:33:41发表
你对三国演义的这顿剖析,纯粹是将它对立于历史而言。对我来说三国演义与历史有什么偏颇冲突根本就没意义,因为我没看过正史。所以我从头到尾论的,就是单纯的三国演义。我很不喜欢那种讨论中随时随地把作者的意图挂在嘴边的态度,不是逃避是什么?明明一句“乱世中仁义的是政治上的行为而非个人品德”就可以简单说明的事,您却硬是拉着作者的意图说老罗偏颇的说刘备是仁义那么刘备就是仁义。既然您都说了老罗在偏颇,您却还要跟着偏颇下去,并且把您的偶像的不完美从您的偶像的身上卸载到您的偶像的制造者身上。何必呢。
也就是说,历史记载的就是真实的,如果现在摆在您面前的一本书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在南京屠杀日本人,那您也信了?这世上最无奈的事不是钻牛角尖,而是明知道自己在钻牛角尖却无法控制。我过分的猜测了?至少我没像您一样不仅把刘备所有的行为包括逐刘璋猜测成仁义善意的行为,并且还把我的思路猜了个痛快淋漓。如我前面所引用的您的三句话。
主论点都搞不清楚,不知道您在辩论什么。只要您能从我的话里找出一句“刘备是个不仁不义之徒”这个使得您引经据典的论点,我立马跟您赔罪然后爬下网去自省。就好象您说我说了刘备“虚伪”于是引得您卯足劲抖擞原作者的偏颇观而通篇却找不到我说刘备“虚伪”这个词在哪里一样。
除了这些假想敌的习惯性树立,我还发现您喜欢有意无意的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备有没有必要带走这些百姓?从一开始我就说了,“刘备在这件事情上如果不是计算太远,就是太白痴”,针对我的主论点您努力的强调刘备仁义仁义,我看不出来对我的论点有什么推动作用。
而且我跟您对偶像的推崇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不避讳承认曹操装样,也不避讳曹操好色,我承认他的缺点。而您为什么要一意孤行的把偶像演化成道德完美的圣人,在刘备迎张松、收地图的入川事件上一再加以过分的揣测,将责任硬是单方面丢给受害者呢?并且这样的情况下还可以脸不红气不喘的笑说老罗偏颇。
您的问题我不想再回答了。我发现我一直在原地兜圈子。我的主论点您一再的忽视,而是从外围以是否仁义这样的话题企图覆盖刘备带百姓跑是政治投资上的远见还是瞻前不顾后的智商问题这个主论点。倒是让我想起那个宋襄公。
然后我所说的“乱世之中绝对的仁义无法生存,我不赞同的就是刘备的道德品行被升华成了圣人,大公无私是圣人,先公后私是贤人,演义中与刘派口中的刘备如本帖,都已经接近了圣人的标准”这个副论点也被您一笔揭过,再次纠缠在刘备带百姓跑的种种种种上,刘备为什么要带百姓跑?这个初衷反映了什么?您却简简单单的以“仁义”两个字来注解。最后更是拖出老罗的尊刘抑曹来说明刘备的初衷是仁义。我看不出老罗跟这个有什么关系啊。
最后,您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提这个问题就是回答你刘备来不来得及跑, 一开始不地民众跑不跑得掉? 无单大人认为呢? 请无单大人据实回答啊. ”
对啊。我也觉得很奇怪,不带民众刘备跑的几率大很多,为什么还要带?所以我也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刘备在这件事上所体现的是政治无形投资的远见还是目光短浅不顾大局瞻前不顾后的缺点。我的问题您又扔回来干嘛?倒是请您来回答我啊。
所以,我发现跟您辩论真的是一个错误。我的主论点倒成了您的。我服了。 与历史对比(演义是基于历史而编写的这点谁还能否认了?), 它是偏颇的, 但是单单只以演义而看, 它是完整的, 纯粹的从演义角度上讨论, 作者的写作意图难道还不是贯穿着整篇文章么? 不过我想你搞错了一点, 罗灌水虽然是偏向刘备, 但是作者也没把刘备描绘成是一个完全没犯错的完人吧?
明白什么叫过分猜测吗? 如果不明白, 大人尽管可以想成有书写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杀日本人我就会完信不疑. 又或者, 大人以为, 除了自己外, 别人无一点判断能力.
论到现在, 我就觉得就有点论不出味道了. 您能找出我的原话说刘备没犯错吗? 如有, 我修正(我记得我说了NNN遍无人完美, 刘备也有私欲, 刘备不迂腐于死规条中等, 就是没说过刘备的三个凡是) . 如果没有, 我想请问一直讨论的是什么?
难道前提我还提得少吗? 通编的讨论全是基于德行而论, 您现在倒论去了胆略和智谋上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看来仁者的标准又多了一条, 就是德智双全呀
你所提的刘备的动机又是为了证明什么?
现在, 我也终于明白, 原来你论的不是刘备的仁, 而是刘备的眼光和IQ呀?
你所提的问题, 却也孤立了一些简单的要素, 事情的抉择并不是简单的计算和简单的问答可以看出真相. 首先, 基于演义上而言, 曹操是肯定进了新野城, 还四处扰民搜索刘备. 这是刘备弃新野的时候所发生的事. 而由于曹操的进攻, 新野附近一大片地区已经成了战场, 最后新野也付之一矩(如果大人说新野没被火烧我也没意见的), 这些都是事实, 移民屯于樊城, 这本身就不是长久之策, 而此时曹操来犯, 民众尚未能稳居下来, 新野被焚, 樊城地小, 刘备若弃民而走, 一直跟随刘备的众多民众将如何是好? 因此, 最好的选择自然是将民众迁移到襄阳去投入新的生产去了. 这有错吗? 纵然留民于此, 曹操一直马不停蹄的追刘备, 对于这一小处被破坏的地段能花进多少心思去整理? 你看看曹操在纳荆州后所处理的首要事务是安民还是继续征伐? 不带民众走留在樊城有何好处? 唯一的好处就是那些民众不会被杀死, 但是会不会饿死之类的, 这就难说了. 从另一个侧面讲, 刘备为何言弃百姓? 百姓为何言誓死追随刘备? 难道这些行为会说明当时新野,樊城很繁荣?
两县之民其数远无十万之众, 在当时携民而去虽然影响了一些行军速度, 但是在没有襄阳之民跟随前, 刘备还是能摆脱曹操的追打, 若否, 刘备拒绝了曹操的劝降后开始迁民, 而其至襄阳, 曹操尚未至樊, 以此说来, 刘备在樊城迁两县之民基本上是有把握撤退的, 只是过襄阳后发生了料想不到的事情, 随军行者渐渐增至十余万众, 此时, 刘备已经知道不可能迁民到目的地了. 才会别谴关羽诸葛亮去江陵.
而你则否去了襄阳民众相随这一事, 主动的理解为刘备在樊城撤退时就是乌龟似的行至襄阳. 不知道无单大人是如何得知刘备领着两县之民会无法逃脱的呢?
至于无单大人的论点, 若不是续着之前所论的, 另外新提出的刘备白痴论, 若以这种观点来说, 我倒也可以推出个曹操白痴论. 比如, 汉中争夺战, 如果曹操不是别有用心, 就是大白痴, 竟然安排一个自己深知其弱点的将军去进行防御, 导至其被杀, 从而引起失汉中的恶果. 不知道曹操是否也会被加以"前不瞻后, 白痴弱智"之名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