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6-8-5 18:3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三、宫廷里的动乱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九月二十一日,肃宗下诏把先前自己的尊号去掉,只称为皇帝;又把年号去掉,只称为元年;以建子月(十一月)为一年的第一月,每月都以“建”字起首;停用了京兆、河南、太原、凤翔四京以及江陵南都的称号;规定自今以后,每当任命五品以上的清望官及郎官、御史、刺史时,都让他们推举一人替代自己,然后朝廷考察他们所推举的人,以确定考绩先后。之后又大赦天下。这一系列的变化实在有些令人不可思议,思考了半天也不知理由何在,最后只好定下结论:那些天肃宗吃的太多了。不过次年二月,又把那几个都城改了回来,更加印证了上面的结论。
然而肃宗改变制度造成的混乱,却没有四月的宫廷更乱。
四月初五,孤零零的太上皇,大唐曾经的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在神龙殿驾崩,享年七十八岁。《旧唐书》玄宗本纪中,赞曰:“开元握图,永鉴前车。景气融朗,昏氛涤除。政才勤倦,妖集廷除。先民之言,‘靡不有初’。”关于玄宗的盖棺论定,太多了,有的洋洋千万言,其实说的都差不多是赞中的意思。《诗经•大雅•荡》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用来概括玄宗的一生十分恰当,善始容易,善终难。玄宗的善始很突出,开元盛世是大唐继贞观之治的第二座高峰。尽管我个人更喜欢太宗一些,但玄宗的开元盛世确实使唐朝进入了全盛,虽然有其条件上的优势(时间上有优势,而且太宗面对的是一个刚从战乱中出来的天下),但不能排除玄宗的努力。那个励精图治的玄宗,那个说着“吾貌虽瘦,天下必肥”的玄宗,毕竟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过了二十多年,五十多岁的玄宗累了,唐朝的很多皇帝差不多都是在这样的岁数上去世的,玄宗没有早死,不知是幸耶?非幸耶?曾经有人问过,如果太宗多活二十年,会怎么样,很多人都认为也会有个不好的结果;那么现在问个相反的问题,如果玄宗少活二十年,今天的评价又会如何?可以说,那将是十分完美,最多人们会挑出来他晚年的一些错误,但最后仍然是瑕不掩瑜。还是那句话,玄宗多活了天宝的那么些年,所谓幸亦非幸。
不过,有人认为,玄宗死的并不正常,因为时间很巧,十多天后,肃宗也驾崩了。肃宗去世的过程比较复杂,下面详说,单说肃宗之死与玄宗之死的关系。玄宗一向身体强健,虽说迁居之后大不如前,但似乎并未到这么严重的地步,所以看起来确实可疑。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有人猜测是肃宗知道自己病情很严重,所以派人谋杀太上皇。我就看过一个小说,里面写李辅国向玄宗进献一碗营养品(参汤?燕窝?反正是这类东西),玄宗很清楚里面下了毒,但是很从容的洗了个澡后喝下了那碗毒药。不过,这毕竟只是猜测,只是小说,正史里却没有记这么一笔,所以要想找到什么佐证,几乎是不可能了。既然毫无佐证,所以也只能定格在猜测上,而不能确定就是这么回事。从唐代来讲,对于一些诸如弑君、逼宫之类的事情,虽然也照样避讳,但无论如何,总会有蛛丝马迹留下来,而且人们也并非一味替皇帝回护,像敦煌变文里有一篇《唐太宗入冥记》,里面在冥间面对李建成、李元吉的太宗皇帝就被写的相当狼狈。所以,如果玄宗真的是非正常死亡,各种材料上总不会一致的讳莫如深,而且行事的是李辅国,只要说是他自作主张,虽然这样肃宗也会有嫌疑,但并非不可。我个人倾向认为肃宗没有那样的胆量,至于李辅国,也不会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玄宗则抑郁寡欢,再加上年龄毕竟大了,所以于是时病逝。
玄宗去世的第二天,将太上皇的神座迁到了太极殿。肃宗因为卧病,所以只好在内殿举哀,大臣们则在太极殿举哀。当时有四百多名蕃官剺面、割耳表示哀悼,所以当时情景一定是血淋淋的一片,但这也说明了玄宗威望极高,汉族的官员的痛悼也就是哭的声音大些,而放到蕃官身上则是充满了视觉效应。
同时,肃宗病情加重,又过了一天,肃宗让苗晋卿总摄朝政,又让太子监国。就是这个时候,肃宗仍然有心情来改年号,十五日,下诏改年号为宝应,仍恢复以建寅月为正月,其他月份都恢复旧称。
肃宗病重,谁最着急?最着急的那个人我们不好妄猜,但张皇后的确是候选人之一。从前张皇后与李辅国互相勾结,掌握大权,独断专行,不想后来二人开始不和。不和的原因,推测就是争权夺利,除此之外,二人还能有哪方面的利益冲突呢?而李辅国此时又多了一个同党,就是内射生使程元振。后来就是他和鱼朝恩一起害死了来瑱,吓得大家不敢来救危难中的代宗,也是他压下边关报急,害得郭子仪只带二十骑前往咸阳。当然,后来程元振也都为他的这些愚蠢行为付出了代价。
这时肃宗病情恶化,张皇后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因为肃宗在,她尚可以以皇后身份在后宫享受荣华富贵,但太子李豫并非自己所生,就算以前在肃宗面前说过李豫坏话的事情一笔勾销,只怕新皇帝也不会给自己太多的权利——权利,不是权力,权力当然不会像现在她身为皇后这么大了,而且利益上也会有损。这几年已经习惯了这种天上的生活,张皇后又岂能甘心回到人间?虽说李豫不至于让她过的不好,但总不能像现在这样吧?张皇后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要拉拢太子。于是她召见太子李豫,对他说:“李辅国长期执掌禁军,皇帝的诏书都从他那里发出,又擅自将太上皇迁到太极宫,其罪行很大,他现在所忌恨的就是我和太子你了。如今皇帝已处于弥留之际,李辅国暗中与程元振图谋作乱,这个人不能不杀。”李豫听后,哭着说:“陛下病情危急,他们二人都是有功的旧臣,如果不告诉陛下就把他们杀了,必然会使陛下震惊,恐怕会承受不住。”也不知李豫是出于真心替肃宗着想,还是不愿介入李辅国和张皇后之间的争斗,总之,他的态度是委婉的拒绝了。
见太子没同意,张皇后只好说:“太子请暂且回去,我再慢慢考虑。”但张皇后并不甘心,因为太子可以不插手他们的争斗,但身为当事人之一的她却不能轻易罢手。等太子离开后,张皇后又召见了越王李係(先封为赵王,后改为越王),把事情告诉了他,并对他说:“太子仁慈软弱,不能杀掉贼臣,你能够办这件事吗?”李係则很痛快的回答说:“能。”就这样,张皇后与肃宗次子越王李係暂时结成了联盟。
越王李係,就是曾经应李光弼之邀而由肃宗任命的一位唐军主帅,不过看情形大约是连长安的门都没出。前面也分析了肃宗之所以没在此前的九节度围困安庆绪一役中让他去领导,说明肃宗很清楚李係没有相应的军事才能和统领才能。军事才能倒也罢了,反正郭、李都不是等闲之辈,只要他能听他们的话,没才能照样可以带兵;只是还是同一个理由,郭、李这九个节度使个个都是强手,岂是李係轻易可以驾御的了的?当然,九节度看来还都是很忠于唐廷的,但肃宗也实在不好意思派一个废物做他们的上司(鱼朝恩好歹带过兵打过仗,而且肃宗大约不认为鱼朝恩无能),那早晚不是个事。因而,在肃宗心里,当初的广平(如今的太子)、建宁都是可付大事的人,却从来没想到过李係。李係也一直没什么作为,此时张皇后找他,只能说是退而求其次,除了这个年纪稍大点的人,其他皇子还能找谁呢?而李係想也不想就答应了张皇后的请求,只能说明他确实不善于思考——太子不愿介入,仅仅是因为仁弱吗?他可知道,这位太子,也是带兵打过仗而且战绩还算不错的人?他可知道,这位太子,是处在危境之中却始终无碍的人?这两点他都比不了。而且还有一点,他更比不了,就是地位。李豫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他和谁站在一边,别的不说,单从名义上那一方就要占很大优势,而他李係不过是一介藩王,还是个没什么作为、威望的藩王,李豫不敢轻易介入,他又有什么资格、实力介入呢?李係的想法大概是想取巧,也许张皇后的意思,是想和他联手搬掉李辅国,而不可避免的也得把太子搬掉,然后由李係来继承大统——如果没有这一层利益,李係怕也不会答应的这么快。可是他这又欠考虑了,张皇后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早死,一个年幼,此时当然无力支持他们为皇帝。假如他们这一方获胜,等将来定王李侗长大了,张皇后焉能不眼馋李係的帝位?而且张皇后既然有能力把李辅国和太子都干掉,将来也大有可能和他摊牌,如果把当初这些事情都推到他的身上,尤其是一旦大家清楚曾经颇得众望的太子李豫是被李係所杀,那么李係只怕会面临失道寡助的局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像李豫那样不插进来,不干涉,保持中立,太太平平的继续当他的越王。李係这些情况都没有考虑到,只想着利益,却看不到代价,这样的利益薰心,不说他蠢,反正也不大聪明。
之后,李係命令段恒俊挑选了孔武有力的二百多个宦官,在长生殿后面授给他们铠甲和兵器。这部分人当然就是张皇后、越王所依赖的士兵了。先不提别的,单看这个基础,人家李辅国手下掌握的是禁军,是正式的士兵,而他们只能找宦官,而且还是临时挑选的。还有,他们又是用什么方法说动这些人为自己干这么危险的事呢?只能是高官厚禄,但是用利来收买的人心从来都不可靠,所以这一条他们就已经输的太多了。
四月十六日,张皇后假以皇帝之命召见太子李豫,这次召见,如果李豫应召前来,只怕是十分凶险,因为张皇后既已找到了一个合作伙伴,那么李豫已经没有用了,不但没用,反而有害,所以必欲除之。但程元振探听到了张皇后的阴谋,将此事悄悄报告给了李辅国,又在陵霄门埋下伏兵,等待太子的到来。等李豫来到后,程元振告诉他皇后要发难于他。李豫觉得不可信,就说:“不会吧,父皇病重召见我,我怎可怕死不去呢?”程元振说:“社稷事大,太子万万不可入宫。”于是派士兵将太子护送到飞龙厩,并且让全副武装的士兵守着他。说是保护也好,说是监视也好——其实主要还是保护,也是不让他插手此事,否则有人挈肘就不好行事了。而且他们也很清楚,张皇后主要目的在于铲除他们两人,皇后要想杀他们,起码有个名义上的优势,他们要想扳回来,就需要有太子的支持,只要挑起保护太子这面大旗,谁也不能说自己不对。而且,他们拥立太子,将来新皇登基,他们便是功臣,那可是大大的利益啊。
李辅国和程元振把太子保护起来后,可以毫无顾虑的下手了。当天夜里,他二人率军来到三殿,一下子就抓住了越王李係、段恒俊和掌管内侍省事务的朱光辉等一百多人,把他们全都囚禁起来。又以太子的名义将张皇后迁到别殿。当时肃宗正在长生殿上“高卧”,使者进来逼着张皇后离开,把她和左右数十人一起幽禁在后宫,宦官和宫女都吓的纷纷逃散,长生殿里一片混乱,肃宗看在眼里,却也毫无办法,此时他便是想保自己的妻子,也是无能为力了。这更加重了肃宗的病情,仅过了一天,四月十八日,肃宗便驾崩了。肃宗一死,李辅国等人更肆无忌惮,将张皇后和越王李係,还有一个貌似并未参与进来的兖王李僴,都杀掉了。
肃宗在大唐二十多位皇帝中,排名既不靠前,也不特别靠后,人气指数不高,悲惨指数不低。别的不说,当二十年左右的太子,每日谨小慎微,甚是不易;好容易熬到当上了皇帝,还有个太上皇在上头,虽说玄宗并非干涉他什么,但总也会有所顾虑;总共做了六七年的皇帝,可是形势却不容他好好享受,即位时都只是在一个破城楼上,后来辗转了很多地方这才回到长安,而且他当皇帝的这些年完全是处在安史之乱中,甚是郁闷;还有啊,就是死都不太平,居然就在自己眼前发生宫廷里的变乱,分明是不把他这个将死的皇帝看在眼里,自己一直支持的太子却是无影无踪……好命苦啊。从政绩上看,肃宗政绩平平,不太好,但也不坏,如果是让他处在和平时期,也许还算是个不错的守成之君,但动乱时期,也根本没法用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来衡量他的政绩。肃宗朝的宰相变换的很勤,而且宦官干政还很严重,这些都不利于政治。经济上,肃宗后来搞出的以一当十、当三十的这种大钱,导致物价上涨,本来是为了应付经济危机,但是这下使得经济更加混乱——不过这也实在很没办法。但肃宗毕竟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他没有去偏安,而是坚持统一,还有他对于平叛的将军们还是很不错的,基本没冤杀一个,而将领们的才干也差不多都得到了发挥。总之,这是一位很令人同情的皇帝。不过,肃宗不幸中的万幸,也是安史之乱,使得玄宗提前退位,否则按正常情况,只怕他不见得能熬过玄宗,那么二十年的太子就白当了。
直到肃宗驾崩这一天,李辅国才带着身着素服的太子李豫,在九仙门与宰相们相见,述说了太上皇驾崩以后宫里面的一系列变故,说罢伏地大哭。皇帝、太上皇都已逝世,太子与宰相见面之后等于得到了地位上的确认,于是这时开始行使监国的权力。第二天,李豫在两仪殿为肃宗发丧,并宣读了遗诏(当时混乱的情况下,肃宗这遗诏哪来的?可能是空白的那一天写下的,但也不排除是李辅国、李豫他们有伪造的可能)。然后,四月二十日,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就是那个把一生都献给了铲除朝中四大祸患的代宗皇帝,不过我们只是讨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过后的事情,就不多说了。
新皇即位,天下大赦,高力士这时也返回了长安——由于玄宗已死,高力士失去了靠山,所以李辅国会同意让他回来。当高力士到朗州的时候,听到了玄宗死去的消息,顿时放声大哭,最后呕血而死。高力士很忠于玄宗,两人虽然是上下级的关系,但几十年来交情深厚,玄宗也不拿他当奴才看待,而是当作一位朋友,高力士也不负玄宗所望,一生对他忠心耿耿,最后也是因闻听老友去世的消息而亡,这样深厚的友谊很难得。高力士确实不算坏,比李辅国之流可是强多了。高力士死后,陪葬在泰陵,也是唯一一个陪葬在玄宗身边的大臣。可怜当年“万国衣冠拜冕旒”,如今除了自己的妻子,就只有一位好友相伴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6-8-5 18: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第十章        大燕的第三次内讧

史思明在邙山终于得偿夙愿,然而他还没有高兴完,自己便大祸临头了,这似乎是上天有意如此安排的,就是要安慰他一下,所以才在他败亡之前让他打了场胜仗。
然而,史思明的死,是对叛军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为史思明是叛军中少有的名将,更是少有的实力派人物,有他在,叛军尚可撑住局面;假如他是寿终正寝,那也最终挡不住叛军的颓势,何况,还是非正常死亡呢?

一、史思明:第二个安禄山

击败唐军后,史思明决定乘胜追击,西进入关。这比在潼关前延误了十天的安禄山强了不少。当时史思明派自己的儿子史朝义率兵作为前锋,从北道袭击陕郡,他亲自率大军由南道进攻。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三月初九,史朝义率军行至礓子岭,遭到唐军神策节度使卫伯玉的反击。卫伯玉当初是和鱼朝恩一起出兵,后来唐军大败时,他们退至陕州。李光弼主力大军败退,幸好有卫伯玉在后面拦截,否则如果潼关再次不保,后果不堪设想,那时就算肃宗不想发火都不行了。正是有了卫伯玉的反击,将史朝义击败。史朝义后来又数次进攻,均被打败。
史思明此时锐意攻打潼关,也许认为会和安禄山击败哥舒翰那次的结果一样,自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潼关,可是不想史朝义却是怎么也拿不下来一个礓子岭,自然十分气愤,只好退守永宁。史思明认为之所以不能取胜,原因是史朝义怯阵,所以颇有不快的说:“史朝义终不能成就我的大事!”然后就想要按照军法诛杀史朝义以及他部下诸位将领。三月十三日,史思明下命让史朝义修筑三隅城,打算在这里贮存军粮,限期一天修完。史朝义只好加紧工程,大家倒也很卖力,果然修完了,可是还没来得及往墙上抹泥,史思明就来了。也就是说,房子盖好了,但是还没装修。史思明来到这一看,泥还没抹好,又是十分恼怒(要求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大肆怒骂史朝义,并让随从监督他们抹泥,结果在史思明的淫威下,大家齐动手,片刻之间就完成了。可是史思明怒火未消,又说:“等攻克陕州之后,终究要杀掉史朝义。”这话传到史朝义那里,史朝义十分害怕,不知该如何是好。
其实史思明对史朝义的不满,可能由来已久。史朝义是史思明的长子,经常跟随史思明带兵打仗,为人比较谦恭谨慎,又爱惜士兵,所以将士们也都很喜欢他。按说史朝义应该算是不错的,可是却得不到史思明的宠爱,史思明偏爱的是他的小儿子史朝清。其实父母偏爱小一点的子女都属于正常的,但史思明的偏爱,有些太过了,他派史朝清镇守范阳,同时时常想着要杀掉史朝义,立史朝清为太子。这又何苦呢?史朝义纵然不能成大事,但好歹也是自己的儿子呀,怎么可以这么不讲情面?史思明左右的人也时常泄露他的打算,所以史朝义过着这种惊恐的日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史思明是不是只是这么一说而已呢?从史思明本性来看,按史书的说法就是“猜忍好杀”,部下稍有不如他意的地方,动辄就要诛杀九族,因而又出现了当年安禄山统治下的黑色恐怖。史思明说了不只一次要杀史朝义,只怕也不是说说就完,如果真的拿下陕郡,不知他究竟会不会下手。当然,就算真想下手,史思明也没有机会了。
当时史思明住在鹿桥驿,命令心腹曹将军率军值班守卫。而史朝义则在旅馆住宿,他的部将骆悦、蔡文景劝他说:“我们和您都已经死到临头了,自古以来从不乏废立之事,请您召见曹将军,与我们共商大事。”这等于是劝史朝义像安庆绪那样行事。不过,史朝义和安庆绪倒也真的很相像,都是其父的长子(安庆绪本是次子,但他哥哥早死了,所以他最年长),而且还都是不怎么得其父喜欢的儿子,还都有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是他们的小弟弟。但史朝义面对的形势更紧迫,不过他一时也决定不了,低着头没有作答,似乎还在犹豫之中。骆悦等人又劝道:“假如您现在不答应的话,我们就去归附李唐,那么您也就完了。”言外之意,要死你自己去死吧,我们不奉陪了。这倒有点像是当年尉迟敬德对李世民说的那些话:“你要再不干事,我们就去山中落草了。”闻听此言,史朝义自是着急,一来他不想把事情弄到那种地步,二来如果这些人逃走,那他连个帮手都没了,处境更加不妙,说不定史思明还会迁怒于他。所以史朝义哭着对他们说:“请诸位好好处理这件事,不要惊吓到我父亲。”他是想从史思明手中夺权,的确目的不在于要杀史思明。这一点,史朝义就比安庆绪要强了很多,要知道,安庆绪的出发点就是要杀掉安禄山。但出发点不同,不代表结果就一定不同,宫廷斗争能够避免杀人的可太少了,尤其是身为君主的人,很难逃过一劫。既然史朝义点头了,骆悦等人就命令许叔冀的儿子许季常去召见曹将军。等曹将军来到后,骆悦就把他们的计划都告诉了他。反正你人在我们手里,同意就一起干,不同意先杀了你。曹将军自然也是清楚眼前自己的处境,知道诸将都心怀怨恨,害怕自己真会受害,当然也就不敢违抗。就这样,一场阴谋正在进行中……
当天傍晚,骆悦等人率领史朝义手下的三百名士兵,全付武装来到驿站,值班的卫兵看到这付阵势都觉得很奇怪,但他们也看到了上司曹将军在里面,因此不敢动手。骆悦便带兵闯入了史思明的卧室,实在不巧的很,史思明正好上厕所去了,所以是间空房。设想一下,如果当年安禄山也是去了趟厕所,也许那一次内讧就要复杂许多了,安庆绪能否成功还是另说。一看史思明没在,骆悦就问史思明的侍者,可还没等他们回答,骆悦就已经杀掉了好几个,于是有人就指出了史思明的去向。这么大的事不可能毫无动静,史思明在外知道情况有变,卧室是不能再回去了,就跳墙出来进入马厩,想要骑马逃跑。不料被人看见,骆悦的侍从周子俊立刻放箭,射中了史思明的手臂,于是史思明从马上掉了下来,被骆悦等人抓住。史思明的反应比安禄山慢了不少,安禄山当时就知道是“家贼”做的好事,而史思明还问:“这是谁在作乱?”骆悦回答说:“我们是奉怀王史朝义的命令。”史思明听后说:“早晨我失言了,得到这样的下场也是该着的。可是你们这样杀我太早了,怎么不等到攻克长安之后呢?可惜不能成就大业了。”史思明的意思是:我还是有用的,等攻克长安后,大业完成了,我也就知足了。其实他还是想争取时间,但也不排除他真想干番大事的“志气”。但骆悦并没有现在就杀史思明,因为史朝义之前的吩咐就是不要惊吓到史思明,也就是说不让现在杀他。于是骆悦等人将史思明押送到柳泉驿,囚禁好之后,回去报告史朝义说:“大事已办成。”史朝义这时还放心不下,说:“没有惊吓我父亲吗?”骆悦回答:“没有。”其实史思明怕是吓的不轻。
当时叛军中周挚、许叔冀率领后军驻扎在福昌,骆悦便派许季常前去通知他们这件事,周挚听后惊倒在地。史朝义率军赶回来,周挚、许叔冀连忙出来迎接。骆悦劝史朝义杀掉周挚。而后军队开到柳泉,骆悦又害怕人心不一,便将史思明勒死了。史思明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一死,不过比安禄山死的好受了很多。史思明死后,和安禄山一样,被人用毡毯裹了起来,然后用骆驼运回了洛阳——作为战将,最慷慨悲壮的结局是马革裹尸而还,胡人看来喜欢用毡毯,可惜史思明并非死于沙场,虽然同样是被裹着回去的,意思可大不一样,前者是英雄,后者有点像狗熊。史思明先前杀了安庆绪,当时他万难想到自己居然和安禄山遭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安、史两家的轨迹差不多,都是爸爸打江山,然后被儿子杀了,然后儿子又丢了江山,而这场战乱最终也被冠上了各领风骚三四年的两家的姓氏,所以是“安”“史”之乱。
然而叛军这一次内讧,并没有因史思明的死而终结。不久,史朝义即帝位,改年号为显圣。他又派人秘密的回到范阳,暗令张通儒等人杀掉史朝清和史朝清的母亲辛氏,另有数十个不愿意归附自己的人也都一并杀掉。这样一来,叛军自相残杀,范阳城中直打了好几个月,死了数千人,方才安定下来,之后史朝义任命他的部将李怀仙为范阳尹、燕京留守,掌管范阳事务。安史之乱中范阳一直还算平稳,这一次史朝义大开杀戒,于自己也并没有什么好处,至于洛阳,就更惨了,经过了几年的战争,洛阳四周数百里的州县都是一片废墟。更要命的是,叛军里幸存下来的诸节度使,都是和安禄山、史思明同辈的人,当初安庆绪凭借安禄山的影响可以支的动他们——虽然安庆绪是杀了安禄山,虽也基本上人所共知,但总归他是从前君主的儿子,而且那时叛军未乱,所以安庆绪还有一定的指挥权力——可是史思明原本和他们同殿称臣,凭借实力尚可使众人服从命令,可是一旦他死了,史朝义便没了指挥他们的威望。再加上几年来叛军中发生了这么多内讧,大家也不敢保证史朝义将来就没事,所以还是保存自己实力重要,何必听一个黄口孺子的命令?每当史朝义召见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不肯前来,大致也就是维持君臣关系而已,却不为史朝义所用。
史朝义虽然通过政变,一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这一次内讧,却使叛军刚有起色的势头,一下子又跌落了。这一次内讧,可以说为史朝义埋下了更大悲剧的种子。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6-8-5 18:4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二、细数叛将

一直没有好好说说叛军这边的事,其实不是我偏心,而是史官偏心,因为史料上叛军那里的事情也就是这么多;不过也不是史官偏心,而是不偏不行,因为他们显然无法获得更多的叛军内部的消息。不过,这一节里就要好好说一下叛军里的将领了。
叛军集团里都有些什么人呢?通鉴载:安禄山以高尚、严庄、张通儒及将军孙孝哲为腹心,史思明、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润容、李庭望、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庆为爪牙。
本来安禄山、史思明都是比较能打的蕃将,不过他们都做了首领,前文已经介绍过了。个人感觉,史思明的能力更强一些,可惜战乱之初他便遇到了自己的克星,也是相当不走运了。史思明可能更善于野战,至少攻城战他和李光弼对决的时候就从来没占过优势,所以显不出来。当然了,像李光弼、张巡,这都是非常出色的“钉子型”守城人员,碰上他们实属不幸。
在介绍诸将之前,先介绍一下叛军里的军师,主要有两个,严庄和高尚。严庄是跟着安庆绪杀安禄山的那个人,在广平率军收复两京时投降了唐军,做了唐朝的司农卿。后来有人告鸿胪卿康谦和史朝义暗中勾结,连累到了严庄,一起被下狱,不久又被放了出来。由于他在狱期间京兆尹刘晏为防有变曾派人去守着他的家,所以严庄很恨他,和肃宗说刘晏常把皇帝的话外泄,惹得肃宗很是不快,便把他们一并贬职,此后,就再也没什么消息了。而高尚,从早年的经历来看,似乎有些文人无行,他抛下老母不管,还与别人的一个婢女通奸,此后一心求飞黄腾达,说“高不危宁当举事而死,终不能咬草根以求活耳!”就是遗臭万年,也要让自己富贵。后来果真应了他这句话,也算是谶语吧。跟着安禄山反叛的高尚,也出了不少的主意,后来在安庆绪到相州的时候,任命他为侍中,在邺城里和张通儒等人争权。当史思明杀掉安庆绪的时候,高尚也被杀了。同时被杀的还有孙孝哲、崔乾祐。孙孝哲本是契丹人,但是他的母亲和安禄山私通,因此得到安禄山的亲信,至于仍然被重用的张通儒,后来帮助史朝义杀了史朝清等人,但是再后来他的结局如何?居然哪都没记,估计也是死于乱中了。
至于叛军中的将军们,即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润容、李庭望、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庆这些人,他们是怎样的情况呢?安守忠是和阿史那承庆一起奉安庆绪之命去谋图史思明的,后来被史思明抓住,其下场,猜测可能是被杀掉了;何千年是被颜杲卿打败的,还给颜杲卿出过一个好主意,后来被送到了朝廷,下场如何,不晓得;李庭望则是与唐朝叛徒令狐潮一起攻打雍丘的那个人,基本上被张巡绕的团团转;武令珣,就是攻打南阳鲁炅的那位将军,在他死后田承嗣接替他继续攻打南阳;能元皓,后来投降了唐朝,转而又去攻打史朝义;至于牛廷玠、向润容,这二位知名度不高,也不见有何具体作为。这些次要人物也差不多讲完了,下面开始讲那些比较重要的将军。
先说李归仁,他曾和安守忠一起守卫长安,后来郭子仪率军来攻,与李归仁在三原对决,此战唐军用伏兵取胜,李归仁也只好游泳逃脱。随后,郭子仪与王思礼驻军在长安城西,李归仁与安守忠又来率兵交战,双方相持了七日。这一次,安守忠假装败退,引郭子仪追击,然后叛军以九千精骑列成长蛇阵,诱唐军从中间进击,然后叛军忽然变为首尾两阵,夹击唐军,把郭子仪打的大败。在郭子仪收复长安之战中,叛军本来是处于上风,不想唐军将领李嗣业、王难得等人居然拼命坚持作战,所以唐军自然受到鼓舞,再加上唐军把叛军的伏兵歼灭,最后叛军大败而去。这些战斗前面作过详细叙述,这里不多说了。此后李归仁不服安庆绪,带着曳落河和六州胡人归顺了史思明。史思明救援邺城的安庆绪时,先派了李归仁去声援,等史思明把安庆绪杀掉的时候,便任命他为大将。再以后,李归仁在陕州败给了卫伯玉,他攻打永宁、沙栅时又被李忠臣击败。然而叛军的第三次内讧后,李归仁就没有消息了,估计也是死于哪一次混乱之中,猜测就是史朝义的那一次政变。如果是这样,那么史朝义等于自毁了一座长城,或许,是不毁不行吧?
下一个说说蔡希德。蔡希德起初是被派往常山攻打颜杲卿,结果很快就攻破了几乎没怎么准备的城池。然后,蔡希德和史思明一道,连克广平、巨鹿、上谷等郡,也很是风光了一阵,只可惜没攻下饶阳,围了二十九日还无法攻克,这时李光弼已经率军赶到(哈哈,他们的克星来了),并且攻下了常山。这二人无奈,放开饶阳,来救常山,被打的大败。虽说对峙四十多天,而且还断了李光弼的粮道,但还是拿不下李光弼,又恰好郭子仪率兵赶到,于是,叛军又被打败了几次,以至于两员将军都不得不逃跑。安禄山闻听消息自然不甘心,发精兵两万让蔡希德去支援史思明,这时牛廷玠也从范阳发了一万人马过来。可是,几员叛将却并非郭、李二人联手的对手,最后又是被击败了,而且范阳的归路也被切断,一度使安禄山在潼关前大大的抓狂。可是潼关失守后,郭、李二人也只好撤军。这种情况下,史思明、蔡希德又接连攻克了河北诸镇,河北再度落入叛军之手。这时,史思明、蔡希德、牛廷玠合兵一处,去攻打太原的李光弼。李光弼用“地道战”使得他们大为头疼,所以不到一万人的太原他们却始终拿不下。所谓“太原保卫战”,三员叛军大将在城下弄得灰头土脸。等史思明被安庆绪调走之后,蔡希德总领攻打太原的叛军,结果被李光弼彻底击败,损兵七万余人,蔡希德本人也只好狼狈而逃。好在蔡希德运气不总是这么差,上党的程千里和他相比运气就惨了很多,出战时居然自己掉进了城沟里,被叛军抓到。然而上党城依然无法攻克,也够让蔡希德郁闷一阵。还在相持之时,安庆绪被击败,蔡希德便率本部从上党直奔邺郡。他与安太清一起攻克了归顺唐朝的平原、清河二郡,但他们攻打河内时,却没有拿下。单看战绩,蔡希德似也没什么突出之处,但他为人却是很正直的,曾多次劝说安庆绪不能不务正业,令安庆绪大大的不满,之后被张通儒陷害而死。由于蔡希德很得将士之心,所以在他死后,惹得叛军士兵也很不快。不过,他就算这时不死,只怕史思明杀安庆绪的时候也会杀了他,但也有可能会重用,两人毕竟是老搭档了。
崔乾祐,相对而言,战绩就比较突出了,他曾经大败封常清,使高、封二将手下的乌合之众几乎无还手之力。攻打潼关,也是崔乾祐出面,不管唐军怎么被动,崔乾祐能取得胜利,实在是令叛军鼓舞的事情。他的潼关一战,无论是战术还是谋略用的都很到位,只怕唐军就算不是乌合之众,也未必占到什么便宜。后来安禄山又派他北上攻取河东诸郡,崔乾祐也依命拿下。可以说,叛军初期的胜仗几乎都是他打下来的,是少数几个指到哪能打到哪的将军,冲这一点就不可小看。但他遇上了真正的对手了,当郭子仪进攻河东时,崔乾祐由于没有准备,再加上又是里应外合,崔乾祐措手不及,只好翻墙逃走,虽然集结士兵反击,但那也没用。于是败军的崔乾祐只好回投安庆绪,在唐军收复两京的时候一同逃往邺郡,后来代替蔡希德总揽叛军兵马。崔乾祐虽然能打,但是他刚愎而好杀,不如蔡希德得人心。他的意思感觉有点李光弼,很能打,但由于治军严,所以并不受爱戴。也许两人都是一个性子,但记法就不同了,李光弼就是治军严厉,崔乾祐就是刚愎好杀。其实郝廷玉说李光弼有不服将令者便斩,也可以说是刚愎好杀,但是那种情况下就得严厉一些。崔乾祐也不至于平时怎么爱杀人,若是两军交战的时候这样做,也是有情可原。可惜崔乾祐再也没有展示他才能的机会了,史思明在杀安庆绪的时候,把这位大将也顺便杀了。个人还是很同情他的,如果他要活到后来,相信会给唐军制造不小的麻烦。
至于尹子奇,我想熟悉睢阳保卫战的人一下子就能想起他来,因为和张巡在睢阳城下相持数月的人就是他,而且还被张巡用计射瞎了一只眼睛。但最后,尹子奇终于攻下了睢阳,只是不久,在安庆绪大败逃时,被陈留人合伙杀掉了。
田乾真,是很受安禄山器重的一名将军,他小名阿浩,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就是安禄山在潼关前抓狂之际,大骂高尚、严庄等人,当时就是田乾真解劝的。所以安禄山高兴的说:“阿浩真能体谅我。”随后,他与崔乾祐在潼关大败哥舒翰,后来哥舒翰的部下挟持他投降了田乾真,田乾真把他们都送往洛阳。不过田乾真也属于不走运的,崔光远逃出长安后,他继任成为京兆尹,可是长安附近义军四起,令他也是疲于应付。后来田乾真受命攻取安邑,刚围好城,没想到后方在陕郡的叛将杨务钦打算投降唐军,田乾真没办好,只好解围而去。在郭子仪率众收复长安的过程中,他与其他几位叛将一起抵御,当然是被打的大败,幸好当时的广平王李俶没有乘胜追赶他们,令他们平安的逃出了长安。可是田将军之后如何了呢?居然连记都没记,也由此可见史书对于叛军的记载是多么的含糊。唐将几乎都有始有终,而叛将往往要满处去找才能勉强拼成生平事迹,可惜田乾真的结局只好留个空白了,凭君想象,说他逃跑从此成为方外之人也好,说他悲惨的死于战乱中也好,总之,这样的结局最适宜作为小说的题材,但相信对田乾真产生兴趣的小说家也没几个。
至于阿史那承庆,他曾去攻打过颍川,后来被安庆绪派往史思明那里谋杀他,被抓后居然没事,后来随着一起降唐,在李光弼让乌承恩暗中杀掉史思明的时候,他也是参与了的。按说这几件事史思明都有理由杀他,可是居然都没事,后来还给史朝义出过主意,但是再以后,就确实没消息了,想必也是死于战乱吧。
这些叛将,在史朝义杀掉史思明之前或同时就已经不在了,所以不听史朝义号令的明显不是他们,那么是谁呢?也许就是田承嗣等人。
田承嗣曾任安禄山卢龙军前锋兵马使,屡次擒杀奚、契丹人,深受安禄山器重。安禄山起兵时,田承嗣为其主将之一。他和其他将领一起打败了封常清,之后攻打鲁炅守卫的南阳,南阳攻下之后,又去攻打颍川的来瑱,但未攻下的时候唐军收复了两京,于是田承嗣向唐军请降,可是郭子仪回复未到,他又变了卦,撤离了颍川,北上驰援相州。后来在史朝义手下,田承嗣攻略淮西,成为睢阳节度使。虽然他也曾打败过唐军,但史朝义退守莫州后,似乎把霉运也一起带了过来,硬是数次被击败。最后,老谋深算的田承嗣狡猾的骗了史朝义,投降了唐军。
可以说,史朝义最后的败亡,正是被他们联手所害。所以史朝义也是十分可怜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湘江子龙

赵王枢密使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组别 诸侯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630
帖子 8100
编号 8098
注册 2004-6-4


高力士全力维护李隆基那一段,让我对他的观感好了很多,说真的,历史上象他那样的太监还真算少的。
唐玄宗实在是个很复杂的人物,才情,胸襟貌似都不该把大唐弄成这么个样子的,可惜,遇到并轻信了安禄山这一明教教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疯子不怕疯狗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75
编号 50280
注册 2005-10-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8-11 13: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旁观者 于 2005-9-13 17:45 发表
李林甫崇信法家,有才无德的佞臣,不过敌不过杨氏的枕边风。

有才局可以了管他有德无德,有德无才纳才叫佞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red_fire_fox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8
编号 55378
注册 2005-12-15


发表于 2012-7-15 20: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文笔实在啰啰嗦嗦,至少有七成内容都可以删掉。
看到哥舒翰守潼关一节实在看不下去了,反反复复的评论与扯开的话题,竟把这段拉的那么长,却没看到有任何新意的内容。
推测性的想象应该适可而止,多用史载来说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red_fire_fox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8
编号 55378
注册 2005-12-15


发表于 2012-7-15 21: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到马嵬之变这段,写的真是啰嗦到极点了,废话成堆可意思又回到原点,无语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8 22:3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13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