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你这口气有点大。
战争的胜利,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哪一个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是最重要的是指挥打仗的优秀将领,而不是什么后勤。
最简单的例子,国军的后勤一直就做的不错,枪炮弹药、粮草补给,哪个少了?反而是共军经常是缺衣少食、弹药无多,注意,咱这是指的战争开始阶段。
但是,国军后勤保证好,照样打败仗,共军补给差,还是打胜仗。你就没法解释你那个专业的理论了。
刘邦重奖萧何,就是个搞笑的走后门。咱就说最基本一点,刘邦击败项羽,最后靠的是谁?靠的是韩信的主力,而不是刘邦这支部队。而韩信的部队,很早就脱离了萧何的补给,自己依靠魏国、赵国、齐国地盘补给,与萧何遥远的关中完全无关。倒是刘邦死守这一路,倒是依靠萧何补给的,但是啥时候打败过项羽呢?
蒋琬后勤搞得好,有什么用呢?他能打赢一次战役吗?不能,还要靠魏延、姜维这种大将。
魏国最后灭蜀,靠什么?靠的是拥有邓艾、钟会这种大将,邓艾在没有后勤的情况下,都敢于走七百里无人区直插敌后,如果按照后勤理论,根本就不可能灭蜀了。
内战初期TG各地都被撵出根据地逃窜,这样的胜仗怕不是看党史吹的吧。林彪死守四平是胜仗吗?刘邓辗转大别山是胜仗吗?
楚汉争霸的前期,如果刘邦跟项羽在垓下那样一败涂地,还有韩信经略齐地的事儿吗?项羽若是一次性打垮刘邦,等待韩信的就是前后夹击包饺子,届时最好的选择不过流窜。正是因为有了萧何足食足兵的强大后勤保障,刘邦才能够一次又一次卷土重来,最终拖垮项羽。我所谓的战略战术基于后勤,正在于此。
蒋琬,杨仪也是如此。北伐的时候魏延屡次要分兵依从韩信故事,就是叫诸葛亮正面拖住魏军主力,给他创造侧面包抄的机会。虽然陈寿很简单的写是诸葛亮不同意,实际上以诸葛亮的政治手腕与圆滑,他不会用强压这种笨办法。合乎情理的做法是把责任推给杨仪等后勤方,魏延你叫我顶住可以,你先问问杨仪他们办不办得到后勤供应。杨仪的回答很明显,他也因此和魏延搞得很僵。这个案例生动的说明了,魏延的武略再好,杨仪做不到后勤保障,也只能束之高阁。
最后说一下邓艾。邓艾偷渡阴平的战略价值在于突破了姜维的防御圈。事实上姜维得知邓艾入蜀后立刻放弃剑阁回援,钟会的二十万大军得以长驱直入,蜀国从此无险可守,亡国可待。即便邓艾因为缺粮以及被围歼,也扭转不了大局。事实上,绵竹之战,邓忠,师纂进攻不利想暂时退却的时候,邓艾跟他们后退就是死路一条,可见无后勤的凶险。打仗不是拿命赌运气,邓艾能击溃诸葛瞻,那是意外之喜;没有,也足以灭亡蜀国,这才是上乘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