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cmy77 于 2014-2-24 15:56 发表
清初康熙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便出卖给俄国包括雅克萨了现贝尔加湖及其所属附近地区高达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乾隆在其统治期间通过各类与俄边界条约割让大量中国西北领土给与沙俄,彻底的放弃了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等将近51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中亚地区的宗主权!可以说,盛世之中国,康熙失去了西伯利亚,乾隆则失去了中亚。康乾时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人口的大规模增长是主要因素。康熙时期中国人口重新突破1亿,乾隆五年清查人口时,全国人数1.4亿,到了乾隆二十七年,已经超过2亿人,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大关,人口增长原因有三点:第一,明末引进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的大面积种植,使得粮食产量能够养活大量人口。第二,社会长期安定,百姓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第三,“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税收政策的实行,使百姓可以毫无顾忌的生育繁衍。虽然清朝人口众多也客观证明了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
西伯利亚?中亚?你真当世界都是清朝的?清朝疆域到入关以来,不断发展开阔,终于在乾隆时期处于稳定状态,明确的国界,按照你的说法,元朝外加四大汗国的土地更大。明朝失去的更多,相反清朝较之明朝还赚了不少呢。
在马戛尔尼眼中的康乾盛世是这样的——“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像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军队”。 经“康乾盛世 ”的“励精图治、文治武功”最终使中国落后贫穷到什么程度,引用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一句话一目了然:“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爱丁堡评论》文章提到,虽然“乾隆可汗”曾指示:“俟该贡使到时,必须整列队伍,以肃观瞻。”但马戛尔尼还发现清朝的武装部队如同一群叫化子,不堪一击。马戛尔尼发现社会上普遍的贫穷和不安定——这跟乾隆皇帝希望他发现清朝富庶的目的,恰恰相反,因为沿途他看见太多的乞丐和太多的破陋而荒芜了的建筑,以及大多数清朝人过着低水准的生活。马戛尔尼认为,这个“半野蛮的‘帝国’声誉扫地”,清朝人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且残酷”。 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此时距离郑和宝船出海已近400年(1405年-1433年),距离万历年间明军500艘舰艇歼灭日本海军450艘战船于露梁海战195年,中国航海已经衰落到被人看不起,并加以耻笑的地步了……当时英国使团“惊奇的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他们由此得出的判断是“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马嘎尔尼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人首次看见欧洲的船只,至今已经有250年了,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过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由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中国更需要航海技术,因而中国人这种惰行实际上导致了军事上的落后。”(以上引自《停滞的帝国- -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 著)
这个怎么说呢?如果去看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描述,我想元朝才是中国最好的时期。
杭州的街道和运河,都相当广阔,船舶和马车载着生活日用品,不停地来往街道上和运河上。估计杭州所有的桥,有一万二千座之多。连接运河两岸主要街道所架的桥,都有高级的建筑技术,使桥身高拱,以便竖有很高桅杆的船只可以从下面顺利通过。高拱的桥身并不妨碍马车通行,因为桥面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垫高。 .......通往市场的街道都很繁华,有些市场还设有相当多的冷水浴室,有男女侍者分别担任招待。杭州人不管是男是女,终年都用冷水沐浴。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这个习惯,认为冷水对身体有益。当然,也有热水浴室,不过专供外国人使用,因为外国人不能忍受那冰一样的冷水。杭州市民每天都要沐浴,沐浴的时间,大都在晚饭之前.....
[ 本帖最后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2-24 16:1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