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4-3-9 20:15 发表
1、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我在77楼已经提供了史料。
这里,我可以再列举数条:
朱彧《萍洲可谈》(北宋宣和年间著):“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自然也是宣和年间的作品):“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挨南北。”
赵汝适《诸蕃志》(南宋理宗年间)载:”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2、1985年5月,在江西临川南宋邵武知军朱济南墓中出土了70余件瓷俑,其中一件被称为“张仙人俑”的瓷俑,手捧一个大罗盘,显然是旱罗盘。由此证明,中国在南宋时已经发明旱罗盘,只不过是被用于风水堪舆而已。
3、水罗盘可以用于航海。不但中国古代航海都用水罗盘,就是阿拉伯和欧洲,在早期航海也都使用水罗盘。
1282年,阿拉伯学者贝伊拉克·卡巴扎吉(Bailakal-Qabajaqi)著《商人辨识珍宝手鉴》(《Merchant’s Treasure》)一书,其中记载了记1242年左右在叙利亚海上从的黎波里至亚历山大的航海使用了磁针,磁针借助于木片或芦管浮在水上辨别方向。并称“海员们说,航行于印度洋上的船长们不用这种木片托浮的指南针,而用一种中空的铁鱼,投于水中,浮在水面,鱼之头尾指向南北。” ——这种“指南鱼”,如果你去翻翻北宋的《武经总要》,会在那里找到的。
欧洲的罗盘,记录最早的是法国军事工程师皮里格里努斯(Petrus Peregrinus de Marieourr)的《论磁书简》(《Epistda de Magnete》),他描述的也是一种水罗盘。
.
1.《梦溪笔谈·杂志一》记载约有四种:把磁针横贯灯芯浮于水上,把磁针架在碗沿上,把磁针放在指甲上,用缕丝缀住针腰挂在空中。其中以缕悬法的灵敏度最高。它的具体装置方法,是将缕丝的一端用蜡粘在磁针腰部,另一端悬在木架上,针下放一个标有方位的圆盘,静止时针便指向南北。这种悬挂型的指南针,基本上确立了近代罗盘的构造。当时的罗盘还是水罗盘,浮在水面上。水罗盘在南宋时已得到普遍使用。
其实就是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和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沈括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也许可以成为水罗盘,但是绝不是现在的罗盘。
2.据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时有4种不同装置的针型指南针,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甲法和碗唇法。用于航海的多是水浮法指南针。至于那个“张仙人俑”。如果在当时真的能算是近代罗盘的话,南宋何必用“水罗盘”?看图根本就看不出拿东西是否好使。实物也就那样,那这个例子属于中国人一厢情愿而且这东西没有之前,主流上都承认罗盘是欧洲发明,直至16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
3.目前承认的好像也就是中国发明了指南针,而不是罗盘。大英百科全书里,把指南针和罗盘分成两个条目。就算原理差不多但也不能沾边就上。
13世纪后半期法国人又将旱罗盘改进,将其装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为便携仪器。后来,这种携带方便的指南针被欧洲各国的水手广为应用。
[ 本帖最后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3-9 20:5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