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伤云 于 2006-3-20 14:45 发表
下邳投降非英雄:下邳投降非英雄:投降的确不光彩,但是投降之后还能能够主动回到故主身边(重要的是故主当时仍然很惨)这就比较难得了.对比后来的表现,我觉得"权宜之计"的评价应该是比较恰当的.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单刀赴会谁更勇:此处主要是区别传统的"单刀赴会".由于传统以为鲁肃是文官形象,因此对比起历史来更显得有勇有识;关羽形象在传统意义上被夸大了,巨大反差使人觉得此处是关羽的败笔.而实际上两军主帅谈判,都是单刀赴会,没有什么差别.关羽理屈也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主要是刘备的方针问题.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一举成名关羽濑:此处的确是甘宁光彩照人,但是临水不可冒进,半渡可击之都是兵家常识.关羽看到对面有猛将带兵守把,没有进兵,这本身在军事上没有什么错误可言,硬要理解成关羽怕了甘宁,未免牵强.
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
水淹七军由天幸:此处演义夸耀甚多,的确不符历史记载.按三国志记载,这应该是于禁扎营的失误,而这个机会被关羽抓住了.这里虽然说不上什么关羽太大的功绩,但是拿来做攻击关羽的论据,似乎也颇为不足.关羽此处表现至少是中规中矩.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后面的就不多说了,我个人以为这首诗比较主观,如果是用来奚落演义的关羽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是评价关羽就未免有失偏颇~~不过看了标题,我想村夫铜子也不是要拿这个评价关羽铜子吧
又及:印象里解良和解县不是一个地方,记得有人考证过,江苏古籍出版社的某版三国演义的注释里也有这方面内容,可惜书不在手边,不能细说.
"好色"一说,在下孤陋寡闻了,民间传说有过一出关羽月夜斩貂蝉,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以上引用内容均出自<<三国志>>
基本同意阁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