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历史“十大冤将”(图),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性别:女-离线 飞雨落花中

Rank: 5Rank: 5
组别 仕女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0
编号 7732
注册 2004-5-18


现代的能不能也算上啊。
开国元帅彭德怀,冤!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六韬五略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09
编号 148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7-21 11: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07-20, 0:46:20发表
楼上显然没看明白我的意思。

百姓受社会舆论误导,错主要不在百姓。而把吃肉时所表现的“愤恨”,与抗击清兵攻入北京时相比,值得深思。

窃以为此行径足以成为北京人历史上最大的耻辱之一。

那是因为,吃人肉的时候轻松。用这方法最能划清敌我界限,证明自己是爱国的。
如果真叫他们上战场,各个都被吓的尿裤子。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碧落赋
(舞入白刃,魅人红尘)

嘉陵公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轩辕公主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76
帖子 5432
编号 38624
注册 2005-5-8
来自 潇湘,月冷,玉,凋零
家族 梁山泊


袁督师的确能排第一,可笑居然会安这种罪名——把敌国元首打死了,还会通敌?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07-20, 0:46:20发表
楼上显然没看明白我的意思。

百姓受社会舆论误导,错主要不在百姓。而把吃肉时所表现的“愤恨”,与抗击清兵攻入北京时相比,值得深思。

窃以为此行径足以成为北京人历史上最大的耻辱之一。

数年后清兵是跟着吴三桂一起进入北京的,当时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清兵是吴三桂“借”来镇压李自成、光复大明的。等清兵真的赖在北京不走时在三河县、昌平、良乡、宛平、大兴、等地都有反抗运动,清军要花时间巩固其在京畿地区的统治因此未能立刻南下。畿南、山东、豫东等地区在两三个月内处于近似权利真空的局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5-8-11 19:1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袁崇焕的头颅(民心的反噬)
博客论坛
  
  最初知道袁崇焕的经历,是早先读金庸小说<碧血剑>的后记里一篇<袁崇焕>评传,那时 印像不深,金庸的评传写得很好,只是我看的时候还太小。后来大学里重读金庸又看到这篇文章,那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忘记的了。
    
  皇太极退兵以后,北京解围,袁崇焕被崇祯帝判为凌迟处死,凌迟自宋代被确立为法定刑,大概可算是中国最残酷的刑罚之一,民间又称活剐,是一刀一刀地行刑,据说整个行刑 过程甚至可以长达数天。不过袁崇焕的死没有用那么长时间,因为他最后被北京城的老百姓活吃了。<明史.袁崇焕列传>只是一句“遂磔崇焕于市”轻轻带过,在<明季北略>里却有这样的记录,“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 。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 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袁崇焕的头颅,最后被传视九边,这个九边是笼统的说法,主要是指中国北方边境的一些军事重镇。崇祯的意思大概是要杀一儆百,但是他显然没有达到目的,因为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梁启超和金庸都作过很好的分析,特别是金庸,除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外,他还提及了袁崇焕和崇祯帝朱由检两人之间的性格冲突。毛泽东和李自成对崇祯的评价都不算差,除了那句著名的“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外,崇祯自杀前对长公主所说的那句奈何生于帝王家也使后人平添了对他的许多好感。然而,崇祯在位十七年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有十一人,杀死巡抚十一人 。他个人性格上的缺陷,却也暴露无疑。
    
  这里我想说的,不是袁崇焕的死因,我只想说一说民众对於袁崇焕那颗被传视九边的头颅的反映以及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东汉末年张角造反的时候,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张角是个想当皇帝的人,他牢牢记得民心可用这四个字。但所谓民心,是大势所趋,这个势的核心正是利。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拿到了土地改革的现实好处,虽然他们得到的关于将来的种种许诺以后大都未能实现。也正是因为利之所趋,仁义道德所塑造的民心显得那么不可靠,以至于它随时有反噬的可能性。
    
  早在宁远第一次大捷的时候,民众对於袁崇焕的态度就曾有过微妙的变化。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带兵十三万进攻宁远城,宁远的守兵只有一万。攻城战打到后来,宁远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眼看就要家破人亡,民众十分惊惶,抱怨袁崇焕为了一己私利,荼毒全城百姓。谁知道历史的手笔就是那么出人意料,宁远城的一发炮弹打伤了不世的枭雄努尔哈赤,并致使他后来伤重而死。宁远一解围,满城大哭,视袁崇焕为再生父母。这里面民众的态度已经值得深思。
    
  崇祯二年皇太极出奇兵从西路进攻,绕过袁崇焕的宁远防线,直逼北京城。袁崇焕率部分兵回京救援,在北京城门口与十倍兵力于己方的皇太极激战。按袁崇焕的意思,全部兵力撤进北京城,依靠大炮的优势等待宁远的步兵主力回师再与皇太极决战。但因为诸多因素,此时的崇祯对袁崇焕已是疑忌太深,拒绝袁崇焕带兵进入北京城,同时北京的老百姓也称袁崇焕的部队是汉奸军。
    
  这里一方面是文化传统的因素,自宋以降,因为屈辱过甚,主战派总是以爱国的姿态出现,即使战败,也少过错,如果不幸身死,甚至可以名垂青史,而与外族的和议几乎一律被视为卖国;而袁崇焕此前曾与皇太极进行秘密谈判,皇太极也已同意与明帝国的往来中将低明朝皇帝一等,客观说这是个有利的谈判,但是由於崇祯对全局理解能力的匮乏,朝中清流与佞臣的一致反对,以及民众对“和谈”的抵制,使得这次谈判中途流产。北京的民众面对 “汉奸”袁崇焕时,他们早已忘记眼前这个人正是三次宁远大捷的指挥者,也早已忘记正是因为这个人的存在才使清兵近二十年不能入关,他们甚至忽视了眼前的事实,袁崇焕率兵连夜兼程从宁远回师,在北京城下为着一群辱骂自己为卖国贼的人浴血奋战。这是何等的荒诞?站在北京城头上的民众戴着“爱国主义”的眼镜,一下子就看到了汉奸。
    
  另一方面则不是文化传统所能解释的。袁崇焕当年的主考官正是东林党人的骨干,而他自己也属东林一派。为什么北京城的老百姓对左光斗,杨涟等东林党人都表示了足够的同情,却对同为东林一派的袁崇焕如此苛刻?除了袁崇焕倔强的性格因素,除了“卖国”这个足以把人杀一千遍的帽子以外,还有别的。
    
  相比于岳飞,以及与袁崇焕同朝代的于谦,袁崇焕的死体现了更深层次的悲剧意义,因为他不但被当权者所杀害,而且遭到了老百姓的唾弃,他的这种悲惨死法,在历史上我能联想到的是董卓,后者被点了天灯。联系宁远第一次大捷时民众的表现,就可以发现在严重危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民众的特殊反映。北京城的老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这种仇恨让人心生疑惧,因为就算是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只怕也不能如此报复。这里最直接的原因是清兵在城外的烧杀(直接涉及民众自身的利益),以及袁崇焕为等待主力的按兵不动,使得北京城的民众更加相信袁崇焕是个汉奸,而清兵正是他引入关的,这种匪夷所思的猜想在特殊时期不幸地比事实更有市场
    
  面对杨涟左光斗,面对袁崇焕,民众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回答,避害趋利作为一种本能再次得到了体现。鲁迅在<药>中所记录的那种民众的麻木,还有代表正确想法(这个词可能不太确切)的人与民众的隔离以及不被后者所理解的状况,在这里都反映了出来。一个比较残酷的解释是,北京城的民众给予左光斗和杨涟的是事不关己的廉价同情,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甚至蒙蔽到可以把自己的守护者生吞活剥。     
  
    人在严重危及自身利益状况下的疯狂(这种疯狂在集体状态下很容易得以滋长)是很可怕的,对死亡与丢失财富的恐惧和对责任的逃避心态结合在一起,使这个群体很容易地去寻找替罪羊,并将“爱国主义”以十分廉价的方式改造成暴行的同名词。在这里,我丝毫没有责怪崇祯时期北京城老百姓的意思,首先这毫无意义,其次这些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所特 有的,而是藏在所有人体内的作为禀性的思维方式。时至今日,袁崇焕的头颅早已不知去向,即使真的象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中所写的那样被安葬,恐怕也已化为尘土,只是崇祯时期北京民众的这种想法,直到今天也没有消退的迹象。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5-8-11 20:1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依我看袁崇焕活该, 谁让他背着崇祯干了那么多议和的事情? 他为什么背着崇祯? 其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崇祯的确是当时粪青中最粪的人物, 第二还不是怕崇祯知道了, 就会碍手碍脚? 总归一句话, 他从心眼里瞧不起崇祯, 甚至瞧不起大多数明朝皇帝. 可是要知道, 在帝制社会里, 瞧不起皇帝罪末大焉. 虽然他的初衷, 他的行为有利于国家, 有利于百姓, 但他的确蔑视朝廷, 违背朝廷, 甚至可以说是阳奉阴违. 这种人怎能被一个稍有理智的皇帝容纳?

评价明朝将领, 就不要用现代眼光, 当时的臣子首当要效忠的是皇上. 违背天意, 不管你动机多好, 不管你所做的一切多么正义, 都是明摆着的死罪.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醉眼看苍生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8
编号 34747
注册 2005-3-16


发表于 2005-8-11 21:0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还是觉得伍子胥最冤,当初在楚国就够冤的了,到后来尽忠吴国,落得被逼自杀,又是一冤。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歇后语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1
编号 42076
注册 2005-7-1


发表于 2005-8-11 21: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么徐达呢?他不冤枉吗?
为朱元璋立下多少功劳,死于一只蒸鹅(明太祖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maverick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8
编号 3143
注册 2003-12-10


发表于 2005-8-11 21:5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08-11, 19:11:20发表
袁崇焕的头颅(民心的反噬)
博客论坛
  
  最初知道袁崇焕的经历,是早先读金庸小说<碧血剑>的后记里一篇<袁崇焕>评传,那时 印像不深,金庸的评传写得很好,只是我看的时候还太小。后来大学里重读金庸又看到这篇文章,那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忘记的了。
    
  皇太极退兵以后,北京解围,袁崇焕被崇祯帝判为凌迟处死,凌迟自宋代被确立为法定刑,大概可算是中国最残酷的刑罚之一,民间又称活剐,是一刀一刀地行刑,据说整个行刑 过程甚至可以长达数天。不过袁崇焕的死没有用那么长时间,因为他最后被北京城的老百姓活吃了。<明史.袁崇焕列传>只是一句“遂磔崇焕于市”轻轻带过,在<明季北略>里却有这样的记录,“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 。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 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袁崇焕的头颅,最后被传视九边,这个九边是笼统的说法,主要是指中国北方边境的一些军事重镇。崇祯的意思大概是要杀一儆百,但是他显然没有达到目的,因为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梁启超和金庸都作过很好的分析,特别是金庸,除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外,他还提及了袁崇焕和崇祯帝朱由检两人之间的性格冲突。毛泽东和李自成对崇祯的评价都不算差,除了那句著名的“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外,崇祯自杀前对长公主所说的那句奈何生于帝王家也使后人平添了对他的许多好感。然而,崇祯在位十七年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有十一人,杀死巡抚十一人 。他个人性格上的缺陷,却也暴露无疑。
    
  这里我想说的,不是袁崇焕的死因,我只想说一说民众对於袁崇焕那颗被传视九边的头颅的反映以及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东汉末年张角造反的时候,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张角是个想当皇帝的人,他牢牢记得民心可用这四个字。但所谓民心,是大势所趋,这个势的核心正是利。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 是因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拿到了土地改革的现实好处,虽然他们得到的关于将来的种种许诺以后大都未能实现。也正是因为利之所趋,仁义道德所塑造的民心显得那么不可靠,以至于它随时有反噬的可能性。
    
  早在宁远第一次大捷的时候,民众对於袁崇焕的态度就曾有过微妙的变化。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带兵十三万进攻宁远城,宁远的守兵只有一万。攻城战打到后来,宁远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眼看就要家破人亡,民众十分惊惶,抱怨袁崇焕为了一己私利,荼毒全城百姓。谁知道历史的手笔就是那么出人意料,宁远城的一发炮弹打伤了不世的枭雄努尔哈赤,并致使他后来伤重而死。宁远一解围,满城大哭,视袁崇焕为再生父母。这里面民众的态度已经值得深思。
    
  崇祯二年皇太极出奇兵从西路进攻,绕过袁崇焕的宁远防线,直逼北京城。袁崇焕率部分兵回京救援,在北京城门口与十倍兵力于己方的皇太极激战。按袁崇焕的意思,全部兵力撤进北京城,依靠大炮的优势等待宁远的步兵主力回师再与皇太极决战。但因为诸多因素,此时的崇祯对袁崇焕已是疑忌太深,拒绝袁崇焕带兵进入北京城,同时北京的老百姓也称袁崇焕的部队是汉奸军。
    
  这里一方面是文化传统的因素,自宋以降,因为屈辱过甚,主战派总是以爱国的姿态出现,即使战败,也少过错,如果不幸身死,甚至可以名垂青史,而与外族的和议几乎一律被视为卖国;而袁崇焕此前曾与皇太极进行秘密谈判,皇太极也已同意与明帝国的往来中将低明朝皇帝一等,客观说这是个有利的谈判,但是由於崇祯对全局理解能力的匮乏,朝中清流与佞臣的一致反对,以及民众对“和谈”的抵制,使得这次谈判中途流产。北京的民众面对 “汉奸”袁崇焕时,他们早已忘记眼前这个人正是三次宁远大捷的指挥者,也早已忘记正是因为这个人的存在才使清兵近二十年不能入关,他们甚至忽视了眼前的事实,袁崇焕率兵连夜兼程从宁远回师,在北京城下为着一群辱骂自己为卖国贼的人浴血奋战。这是何等的荒诞?站在北京城头上的民众戴着“爱国主义”的眼镜,一下子就看到了汉奸。
    
  另一方面则不是文化传统所能解释的。袁崇焕当年的主考官正是东林党人的骨干,而他自己也属东林一派。为什么北京城的老百姓对左光斗,杨涟等东林党人都表示了足够的同情,却对同为东林一派的袁崇焕如此苛刻?除了袁崇焕倔强的性格因素,除了“卖国”这个足以把人杀一千遍的帽子以外,还有别的。
    
  相比于岳飞,以及与袁崇焕同朝代的于谦,袁崇焕的死体现了更深层次的悲剧意义,因为他不但被当权者所杀害,而且遭到了老百姓的唾弃,他的这种悲惨死法,在历史上我能联想到的是董卓,后者被点了天灯。联系宁远第一次大捷时民众的表现,就可以发现在严重危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民众的特殊反映。北京城的老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这种仇恨让人心生疑惧,因为就算是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只怕也不能如此报复。这里最直接的原因是清兵在城外的烧杀(直接涉及民众自身的利益),以及袁崇焕为等待主力的按兵不动,使得北京城的民众更加相信袁崇焕是个汉奸,而清兵正是他引入关的,这种匪夷所思的猜想在特殊时期不幸地比事实更有市场
    
  面对杨涟左光斗,面对袁崇焕,民众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回答,避害趋利作为一种本能再次得到了体现。鲁迅在<药>中所记录的那种民众的麻木,还有代表正确想法(这个词可能不太确切)的人与民众的隔离以及不被后者所理解的状况,在这里都反映了出来。一个比较残酷的解释是,北京城的民众给予左光斗和杨涟的是事不关己的廉价同情,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甚至蒙蔽到可以把自己的守护者生吞活剥。     
  
    人在严重危及自身利益状况下的疯狂(这种疯狂在集体状态下很容易得以滋长)是很可怕的,对死亡与丢失财富的恐惧和对责任的逃避心态结合在一起,使这个群体很容易地去寻找替罪羊,并将“爱国主义”以十分廉价的方式改造成暴行的同名词。在这里,我丝毫没有责怪崇祯时期北京城老百姓的意思,首先这毫无意义,其次这些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所特 有的,而是藏在所有人体内的作为禀性的思维方式。时至今日,袁崇焕的头颅早已不知去向,即使真的象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中所写的那样被安葬,恐怕也已化为尘土,只是崇祯时期北京民众的这种想法,直到今天也没有消退的迹象。

分析得非常深刻

老百姓首先想的到底还是自己,而且他们通常都没有准确分析形势的能力,再加诱导很容

易激化他们的情绪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玄清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45317
注册 2005-8-11


发表于 2005-8-11 23: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只是北京人吧,是国人身上的劣根性。

说来说去,还是自己的利益受损害,激发出人性的阴暗面。


说袁崇焕藐视皇帝,我不完全赞同。我想那时候的他不至于去看不起皇帝。从袁崇焕的性格来看,他再怎么愤青,也不会愤到皇帝老子头上。他因议和被杀的一大原因主要不在崇祯,而是朝廷的那帮清流们,议和对他们来说是极其离经叛道的事,一想到议和就想到了秦桧这些人。有人说明亡于那些清流们是很有道理的。没啥本事,只会瞎说话,P点用没有。

后来崇祯不也是想议和么?可他也得偷偷干,事发后那些清流们又兴师问罪来,结果崇祯只好杀了陈新甲作替死鬼。可见他们的力量之大。

明代一直是皇权与以相权为代表的那些仕人们的斗争,皇帝并不能一人说了算。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5-8-12 01:0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就说是朝中清流的事, 袁崇焕明奏一套, 暗做一套, 作为一方统帅被判死罪, 已经构成了充分条件.

我虽然不认为崇祯杀袁是英明之举, 更不认为明朝每个该死之臣, 都得到了应有的责罚. 但袁本身的行为, 直接倒置他最后的悲剧, 也是符合当时的*法律*逻辑的.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5-8-12 01:1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08-11, 19:11:20发表
朕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

就凭这句话, 就知道崇祯肯定是亡国之君. 崇祯以这种眼光看待群臣, 甚至可以说敌视群臣, 自然不会接受很多臣子的进言, 还会动不动就罢免这个, 诛杀那个的. 一个国家这么搞下去, 怎能不亡?

假若崇祯是天启之流, 继续由魏忠贤主持朝政, 明朝说不定还能多维持几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漳水枭枭
(小熊)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好贴 1
功绩 31
帖子 1092
编号 31655
注册 2005-2-1


发表于 2005-8-12 10: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李牧应该靠前,袁崇焕就往后点吧~~~~~不过补充一个——乐毅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5-8-12 16: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5-08-12, 1:05:26发表
就说是朝中清流的事, 袁崇焕明奏一套, 暗做一套, 作为一方统帅被判死罪, 已经构成了充分条件.

我虽然不认为崇祯杀袁是英明之举, 更不认为明朝每个该死之臣, 都得到了应有的责罚. 但袁本身的行为, 直接倒置他最后的悲剧, 也是符合当时的*法律*逻辑的.

此言差矣!袁崇焕可是有崇祯授予的尚方宝剑,有足够权力做这些事。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5-8-12 16:3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没有斩了不奏的权力.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瑶姬小公主
(小公主)

Rank: 4
组别 仕女
级别 偏将军
好贴 1
功绩 9
帖子 370
编号 31416
注册 2005-1-29
来自 湖北武汉


发表于 2005-8-14 20:3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引用 (实干司马 @ 2005-07-20, 0:23:02)
袁督师凌迟之时,北京百姓买他的肉咬一口说一声:“汉奸!”,因为北京城的百姓认定,清兵围城是他故意引来的。

数年后,清兵攻入北京,那些吃袁崇焕肉的爱国百姓都到哪里去了?


无知啊,无知,当时老百姓太无知了,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平了反
呜呼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惟仁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6
帖子 145
编号 6765
注册 2004-4-14


发表于 2005-8-14 22: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曦华于2005-07-19, 20:00:26发表
十大冤将第五名:高仙芝

  大唐四镇之一安西镇主帅,颇有计谋,怛罗斯之战虽败然至今仍为兵家所津津乐道,其用兵之果敢,行军之诡异,作战之凶狠,非一般将领可比。潼关之战,因监军边令诚之前向他索 贿未果,怀恨在心,在杀了另一安西名将封常清之后矫诏杀之,直到死前高仙芝仍不相信他忠心效忠的大唐会向他下此毒手,天真地以为这只是一个玩笑,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才向帅台下众军大呼:君等观于冤乎?可为吾申之。于是三军皆跪大呼"冤枉"不止....如此军心与如狼似虎一般的安禄山军作战,结果不想而知。

  死法:斩首

  罪名:畏敌不前

  蒙冤指数:8.5 惨烈指数:7 影响:9

"安史之乱"那会冤臣确实不少,如王忠嗣~~~就连最听朝廷话的郭子仪也同样遭到猜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5-8-14 23: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瑶姬小公主于2005-08-14, 20:37:45发表
引用 (实干司马 @ 2005-07-20, 0:23:02)
袁督师凌迟之时,北京百姓买他的肉咬一口说一声:“汉奸!”,因为北京城的百姓认定,清兵围城是他故意引来的。

数年后,清兵攻入北京,那些吃袁崇焕肉的爱国百姓都到哪里去了?


无知啊,无知,当时老百姓太无知了,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平了反
呜呼

无知事小,说无知就未免太便宜他们了

仅仅是假设:抗日战争判张学良为通日汉奸,东北某城民众群情汹涌,纷纷生吃张的肉并凌迟张;到了不久后日本鬼子攻进该城时,那些大块朵颐的民众却没作抵抗,保持沉默。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ongye99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4
编号 8487
注册 2004-6-19


发表于 2005-8-15 21: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老兄手笔厉害,可惜眼光却一般。只看见他们冤,却看不见为什么会那么冤。真正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得其果必有其因!拿韩信说吧,曾要挟刘邦索取“`代`齐王”,刘邦当时得知后直接后什么反应?:
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集解徐广曰:“四年二月。”徵其兵击楚。
难道不被记恨?这是大的。还有小的: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汉王南出,之宛、叶间,□正义宛在邓州。叶在许州。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复急围之。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集解文颖曰:“谓赵人未尝见发者。”
不听指挥,又不说明原由,怎么会不出现沟通障碍?还有攻齐而害死郦食其,白白牺牲郦生和万千士卒的性命来染红顶子,如果攻下后自立而争天下也还值得,可他却仅仅是为了争功。说白了,眼光还是有点短,没全脱掉势利之心。他冤吗?
其他的那些人,我懒得去评了。人之所以失败,必然有自己的原因,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为何不败?都如项羽一样怨天尤人,看看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自知之明。即使韩信说他不过“将兵十万”自己“多多益善”,也决不生气,因为他承认自己的不足,可以超越自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刘邦必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ongye99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4
编号 8487
注册 2004-6-19


发表于 2005-8-15 21: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英雄,首先有大志,然后有自知之明,再者能虚心求贤,最后是百折不挠。有此,方可成大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ongye99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4
编号 8487
注册 2004-6-19


发表于 2005-8-15 21: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瑶姬小公主于2005-08-14, 20:37:45发表
引用 (实干司马 @ 2005-07-20, 0:23:02)
袁督师凌迟之时,北京百姓买他的肉咬一口说一声:“汉奸!”,因为北京城的百姓认定,清兵围城是他故意引来的。

数年后,清兵攻入北京,那些吃袁崇焕肉的爱国百姓都到哪里去了?


无知啊,无知,当时老百姓太无知了,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平了反
呜呼

市井小人的特色!目光短浅,又惜命自利!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姑苏陆逊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8
编号 41820
注册 2005-6-27


发表于 2005-8-16 18: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无能就应该被…… darwin老祖告诉我们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寒浞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9
编号 45705
注册 2005-8-16


发表于 2005-8-17 06: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最冤的应该是文种了,越王勾践什么理由都没有,只是文种教过越王七种死的方法,勾践只是过三种,有四种没使过,所以就拿着文种试验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oe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7
编号 41938
注册 2005-6-29


发表于 2005-8-17 08: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songye999分析的好.同意您的看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ongye99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4
编号 8487
注册 2004-6-19


发表于 2005-8-17 14: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多承谬赞,谢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完颜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43
帖子 2582
编号 1999
注册 2005-1-13


发表于 2005-8-17 15: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寒浞于2005-08-17, 6:55:13发表
最冤的应该是文种了,越王勾践什么理由都没有,只是文种教过越王七种死的方法,勾践只是过三种,有四种没使过,所以就拿着文种试验了

好像不是这样的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完颜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43
帖子 2582
编号 1999
注册 2005-1-13


发表于 2005-8-17 16: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songye999于2005-08-15, 21:14:08发表
老兄手笔厉害,可惜眼光却一般。只看见他们冤,却看不见为什么会那么冤。真正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得其果必有其因!拿韩信说吧,曾要挟刘邦索取“`代`齐王”,刘邦当时得知后直接后什么反应?:
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集解徐广曰:“四年二月。”徵其兵击楚。
难道不被记恨?这是大的。还有小的: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汉王南出,之宛、叶间,□正义宛在邓州。叶在许州。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复急围之。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集解文颖曰:“谓赵人未尝见发者。”
不听指挥,又不说明原由,怎么会不出现沟通障碍?还有攻齐而害死郦食其,白白牺牲郦生和万千士卒的性命来染红顶子,如果攻下后自立而争天下也还值得,可他却仅仅是为了争功。说白了,眼光还是有点短,没全脱掉势利之心。他冤吗?
其他的那些人,我懒得去评了。人之所以失败,必然有自己的原因,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为何不败?都如项羽一样怨天尤人,看看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自知之明。即使韩信说他不过“将兵十万”自己“多多益善”,也决不生气,因为他承认自己的不足,可以超越自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刘邦必胜。

照您说的,只要是武将,就要随时准备掉脑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到了对景的时候就是杀身之祸——有自知之明的就已经造反成功了,自汉以将,看看哪朝开国天子不是造反起家,要照这逻辑,来当了这大将军就是你罪过。
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大功谁及徐将军?神机妙算刘伯温,算不到:大明天子坐龙廷,文武功臣命归阴。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君王下旨拿功臣,剑拥兵围,绳缠索绑,肉颤心惊。恨不能,得便处投河跳井;悔不及,起初时诈死埋名。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ongye99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4
编号 8487
注册 2004-6-19


发表于 2005-8-17 16: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嘿嘿,并非一定要造反或者死,可以学郭子仪嘛
你只看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要看对不对,韩信并非是当时要打仗不听话,而是趁火打劫的行为,开玩笑!不杀他杀谁?
郭子仪也立大功,却不趁火打劫,被杀了吗?用脑子想清楚全部问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完颜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43
帖子 2582
编号 1999
注册 2005-1-13


发表于 2005-8-17 17: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songye999于2005-08-17, 16:36:58发表
嘿嘿,并非一定要造反或者死,可以学郭子仪嘛
你只看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要看对不对,韩信并非是当时要打仗不听话,而是趁火打劫的行为,开玩笑!不杀他杀谁?
郭子仪也立大功,却不趁火打劫,被杀了吗?用脑子想清楚全部问题

你要说郭子仪,那好,郭子仪果真功盖天下而主不疑吗?且不论自安史之乱以来,天下就没有太平过,就这样的日子何以多次召回?如果不是他确实打战有一套,器量过人,恐怕也没有这样的完美人生。

带脑子想一想,入选的十大有几个是有造反的真凭实据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ongye99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4
编号 8487
注册 2004-6-19


发表于 2005-8-17 17: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实据?必须要等出问题才去解决吗?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5 12: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461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