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宋明军队绝非常败军队, 转自百度贴吧
性别:男-离线 剑南节度使耿昭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8
编号 43655
注册 2005-7-18


发表于 2005-7-18 22:0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ICQ 状态
宋军的失败主要是军事布局不合理,绝大多数的军队集中在京师,造成了边防空虚。而且对将领的权利限制的太多,不足以应对局势的发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暗夜密使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0
编号 17890
注册 2004-9-17


发表于 2005-7-18 22:1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旁观者于2005-07-18, 21:53:53发表
呵呵,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格评论宋的军事,但是宋统治的大部分时期军事体制是以对内控制为主的,这种制度对内有利对外无力,岳飞的军队正是宋的军事体制松动后才产生的战果。宋初的军队实力较强其实是后周军队改革+对手无能的产物,其他时期宋军队的主旋律还是以防御和失败为主的。

一不注意提起兄台的名字,抱歉抱歉!我是指站在客观立场上的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iuyi9468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8
编号 43752
注册 2005-7-19


发表于 2005-7-19 13: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宋的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都是致命错误!!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旁观者于2005-07-18, 21:53:53发表
宋初的军队实力较强其实是后周军队改革+对手无能的产物,其他时期宋军队的主旋律还是以防御和失败为主的。

宋初的军队能完全归功于后周吗?宋太祖即位后有一次更大动作的军队改革,优化了禁军整体素质,加强了中央军的战斗力,消除了五代军队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及因循之风,从此所向披靡。在统一战争中表现,比起后周用几年的时间仍未全取淮南十四州来,恐怕是更胜一筹吧。

还有,不交手就没有无能一说,南方诸国固然不值一提,契丹北汉这里后周也栽过,如果说无能,后周应更无能才对。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飞雨落花中

Rank: 5Rank: 5
组别 仕女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0
编号 7732
注册 2004-5-18


岳飞将军壮志未酬,可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斩立决
(专杀小白)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5
编号 33521
注册 2005-2-25


发表于 2005-7-19 14: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闲者于2005-07-18, 20:49:07发表
而且在对蒙古的战争中有几场是反攻进而收复失地的,基本上都是在防守!

防守打胜仗照样是胜仗!没脑子的人才会在明知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还要进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斩立决
(专杀小白)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5
编号 33521
注册 2005-2-25


发表于 2005-7-19 14: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闲者于2005-07-18, 21:05:29发表
是事实,但不能说明宋朝军事强!

QUOTE:
而某些人就好象自己当将军肯定是名将,当皇帝肯定是明君一样,瞧不起失败者。

历史是祖先的,我们可是说是后辈。就好象你生在一个穷家,你是骂自己的祖先无能还是自己努力奋斗?骂祖先的不但更加无能,而且不孝。

谁也没有骂宋朝,而是对他表示不满并对他找出缺点。找出了以前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正才能防止自己犯以前的错误!


按照这句话的逻辑,是不是说大家在这里了解历史而不能对历史提出自己的看法。
那么等于看完哪部电影,觉得不好却不能批评,觉得哪部小说不好,也不能批评!
怎样才算有资格,我要觉得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不好,那我想批评难道还要等我排出票房比他还高的电影才能批评。
只要是旁观者就有资格评论!!!!!

楼主的帖子只说宋明军队并非某些人想象的那么弱,谁说有多强了?

你那也叫评论?你除了会说“宋朝真弱”或“军事体制不行”这些人人都会说的话还会说什么?说这些有用么?除了人云亦云地骂两句还能说出什么精辟论调来?

说实话你对宋明了解多少?你真正了解那段历史吗?你知道宋明立国的客观环境与其实行的制度的关系吗?宋明在军事上的不济真的完全是体制上的失误吗?对历史的了解根本就不全面,只凭那一点教科书上的东西就想对历史下结论?既天真又狂妄。

不要把历史人物卡通化,历史上的决策者固然有失误,即使是失败的决策者也比某些指手画脚只会事后诸葛亮的人还是高明的多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苏西坡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9
编号 34082
注册 2005-3-6
来自 天涯海角


发表于 2005-7-19 16:1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们今天站在历史的角度,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历代政治的各项弊端,但是,拿现在的认识来议论古人的是非,如果只是以史为鉴,则无可厚非,如果心有戾气,口出谤言,则有失公允。

一味贬低和一味吹捧都是不对的,历代的弊政都是有根源的,也决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要想认识问题更深刻,就要试着从多方面去考虑,而不是看到失败就把体制攻击得一无是处,看到成功就把政策吹捧得十全十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7-19 19: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7-19, 14:02:51发表
宋初的军队能完全归功于后周吗?宋太祖即位后有一次更大动作的军队改革,优化了禁军整体素质,加强了中央军的战斗力,消除了五代军队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及因循之风,从此所向披靡。在统一战争中表现,比起后周用几年的时间仍未全取淮南十四州来,恐怕是更胜一筹吧。

还有,不交手就没有无能一说,南方诸国固然不值一提,契丹北汉这里后周也栽过,如果说无能,后周应更无能才对。

契丹北汉后周是不克而回,当时的军队实力差,主帅准备不周,但是吃一次亏后总不能再吃第二次亏了吧,第二准备了五年先攻辽。战略上情报,气候,兵种,时机,周边形势无一不列入考虑。宋呢?太祖打北汉不是一次,而是二次吧。二次都无功而回,他之后只能回南方继续打弱,平定南唐后还是攻北汉,将侧腰让给辽来进攻,辽是北汉的后台,宋祖是不知北汉问题的关键还是畏惧辽呢?在他征战天下里面就北汉这一场战斗有难度,但是他的表现很好吗?最后宋还不是靠的悬殊的整体实力把北汉拿下的。战略眼光有问题(辽迟早要打,为什么不先攻辽,当时南方差不多全平定了)。

后周的整军与北宋的整军是不一样的,后周当时是将大量无能军队放回田间回复生产,留下的是精兵,这此整军是裁军。赵匡胤的整军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军,将大量的地方军队组入中央,这是在冗兵。证据就在于宋祖迁都时说的“吾欲西迁,非他,欲以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关系网?去掉了一批还会有新关系网出来的,将领的弱化,石守信,高怀德等均非统御才,向训,韩令坤,张永德,符彦卿,慕容延钊这些久经沙场的将领都不被重用。(是不能用)军队的弱化,军纪的松弛,伐蜀我就不说了,有一次郭全将几个临阵脱逃的士兵处死,我们的宋祖是大加鼓励吗?他是悄悄鼓励郭全,在明处他为逃跑的士兵大叫不平呢。“禁军选拔不容易,那能说杀就杀呢?”那些士兵感动啊……以后打仗尽管逃,皇帝砍不了我们。如此纪律士兵,可悲!无奈!(为了收买人心就败坏军队),当初那个“敢有军士过六合,断其足”的赵匡胤到哪儿去了?

淮南十四州的难度根本就不是后来宋伐南方的难度可以比的,刘仁赡用兵谨慎,深得军心。绝对是一良将,淮南之战实际上是他和柴荣的对抗。说当时北方政权的对手中还有谁可以与其并称恐怕只有杨业一人,南唐当时是全国仅次于后周的势力,灭楚,灭闽,俨然以南方霸主自居,实力与后来称臣惨遭经济军事压抑的南唐岂可相提并论?如果说以攻城略地来说十四州的地方是小,但是不要忘了幽云十六州也是那么大的一快,却关系到了整个中国的命运。打几座城算不了什么,但是请区别决战和扫荡战的差别,曹操战官渡而北方统一,败赤壁汉中而三国鼎立,符坚败淝水而国覆,赵光义败歧沟关之战而宋居守势。柴荣战高平则北汉龟缩,取四州蜀地失险,征淮南则南方离散,国基奠定,若取幽云,那么天下就底定了,以取土大小定功业而忘天下之势,不是太荒谬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旁观者于2005-07-19, 19:33:27发表
二次都无功而回,他之后只能回南方继续打弱,平定南唐后还是攻北汉,将侧腰让给辽来进攻,辽是北汉的后台,宋祖是不知北汉问题的关键还是畏惧辽呢?在他征战天下里面就北汉这一场战斗有难度,但是他的表现很好吗?最后宋还不是靠的悬殊的整体实力把北汉拿下的。战略眼光有问题(辽迟早要打,为什么不先攻辽,当时南方差不多全平定了)。

说来说去又绕到这句话。

先弱后强还是先强后弱的问题,先弱后强是正常顺序,先强后弱有个取胜把握问题。如果你一定认为后周或北宋不管南方、不管北汉而直接取幽云就一定胜利,那我无话可说。
如果畏惧辽的话就根本连北汉都不敢惹,哪还会把幽云的收复作为统一的最终目标呢?等其它地方都平定之后再北伐绝对是最把握的。如果对于契丹这样的强敌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妄想毕功于一役的话,那只能是个赌棍统帅。

QUOTE:
赵匡胤的整军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军,将大量的地方军队组入中央,这是在冗兵。

这时候说冗兵过早了吧,北宋的禁军虽是中央军,但轮流戍边,不是都堆在京城的。宋祖时期禁军总数不超过二十万,且精锐善战,何来一“冗”字?
至于军队归中央还是归地方,柴荣没有吸取五代兵变废立成风的教训,没有采取措施防止将领作乱,正是他眼光短浅之处。

QUOTE:
向训,韩令坤,张永德,符彦卿,慕容延钊这些久经沙场的将领都不被重用

别的由于种种原因没用上,不过也不耽误其统一进程。而慕容延钊在宋统一战争的第一战就是统帅,打完之后就病死了,还被封了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暗夜密使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0
编号 17890
注册 2004-9-17


发表于 2005-7-19 20:3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斩立决于2005-07-19, 14:13:09发表
防守打胜仗照样是胜仗!没脑子的人才会在明知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还要进攻。

你觉得南宋的国力比北方弱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暗夜密使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0
编号 17890
注册 2004-9-17


发表于 2005-7-19 20:3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斩立决于2005-07-19, 14:23:15发表

QUOTE:
原帖由闲者于2005-07-18, 21:05:29发表
是事实,但不能说明宋朝军事强!

[quote]而某些人就好象自己当将军肯定是名将,当皇帝肯定是明君一样,瞧不起失败者。

历史是祖先的,我们可是说是后辈。就好象你生在一个穷家,你是骂自己的祖先无能还是自己努力奋斗?骂祖先的不但更加无能,而且不孝。

谁也没有骂宋朝,而是对他表示不满并对他找出缺点。找出了以前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正才能防止自己犯以前的错误!


按照这句话的逻辑,是不是说大家在这里了解历史而不能对历史提出自己的看法。
那么等于看完哪部电影,觉得不好却不能批评,觉得哪部小说不好,也不能批评!
怎样才算有资格,我要觉得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不好,那我想批评难道还要等我排出票房比他还高的电影才能批评。
只要是旁观者就有资格评论!!!!!

楼主的帖子只说宋明军队并非某些人想象的那么弱,谁说有多强了?

你那也叫评论?你除了会说“宋朝真弱”或“军事体制不行”这些人人都会说的话还会说什么?说这些有用么?除了人云亦云地骂两句还能说出什么精辟论调来?

说实话你对宋明了解多少?你真正了解那段历史吗?你知道宋明立国的客观环境与其实行的制度的关系吗?宋明在军事上的不济真的完全是体制上的失误吗?对历史的了解根本就不全面,只凭那一点教科书上的东西就想对历史下结论?既天真又狂妄。

不要把历史人物卡通化,历史上的决策者固然有失误,即使是失败的决策者也比某些指手画脚只会事后诸葛亮的人还是高明的多的。 [/quote]

QUOTE:
楼主的帖子只说宋明军队并非某些人想象的那么弱,谁说有多强了?

那你觉得宋朝的对外军事比哪个朝代强?在统一王朝中,对外战绩就属宋朝和清朝最差!还不算弱?

QUOTE:
你那也叫评论?你除了会说“宋朝真弱”或“军事体制不行”这些人人都会说的话还会说什么?说这些有用么?除了人云亦云地骂两句还能说出什么精辟论调来?

那看来你每次发帖都能说出精辟论调来,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佩服佩服!看来如果不能有精辟论调就不能发言,这可真严格啊!
连对一个王朝发表看法的权利都没有,只因为和别人的见解一样!!!
我可没有人云亦云的骂两句,只不过说说自己的看法,呵呵!

QUOTE:
说实话你对宋明了解多少?你真正了解那段历史吗?你知道宋明立国的客观环境与其实行的制度的关系吗?宋明在军事上的不济真的完全是体制上的失误吗?对历史的了解根本就不全面,只凭那一点教科书上的东西就想对历史下结论?既天真又狂妄。

首先,本人自认为还是比较成熟谦虚的!  
看来你对宋朝还有明朝有很深入的研究,大家一起讨论讨论。既然你了解宋明,了解那段历史,知道宋明立国的客观环境与其实行的制度,还有在军事上的不济的原因,那就请你来发表高论。你要是能说得十分有理,那我就同意。可以说,即使和我吵得再凶的人,只要他说得有理,我也会接受他的意见!
从咱俩发帖的语气,谁天真狂妄自有公论!

QUOTE:
不要把历史人物卡通化,历史上的决策者固然有失误,即使是失败的决策者也比某些指手画脚只会事后诸葛亮的人还是高明的多的。

首先,本人并没有将历史人物卡通化。
其次,从“即使是失败的决策者也比某些指手画脚只会事后诸葛亮的人还是高明的多的”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你这个人总是在曲解别人的用意。宋朝的军事体制明摆着就有问题,这是谁都明白的,难道说出共识就是指手画脚!赵光义的矫枉过正是不是违背了赵匡胤的路线,是不是造成了宋朝的积贫积弱!指出他的过错和失误,是为了以史为鉴,避免后人犯同样的错误。难道这也叫指手画脚事后诸葛亮?那研究历史并对某人作出批评的都成了事后诸葛亮?比不比他强已经不重要了,就算比他差,但能知道吸取教训,不犯同样的错误,那就是进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轮回

白衣伯爵
光禄大夫
★★★★★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2
功绩 385
帖子 9205
编号 941
注册 2003-9-21


发表于 2005-7-19 21: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曾经为岳飞没有造反而怨恨他
成年后,我理解岳飞的苦痛
忍辱负重的岳飞,悲剧的英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7-19 22: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7-19, 19:57:25发表
说来说去又绕到这句话。

先弱后强还是先强后弱的问题,先弱后强是正常顺序,先强后弱有个取胜把握问题。如果你一定认为后周或北宋不管南方、不管北汉而直接取幽云就一定胜利,那我无话可说。
如果畏惧辽的话就根本连北汉都不敢惹,哪还会把幽云的收复作为统一的最终目标呢?等其它地方都平定之后再北伐绝对是最把握的。如果对于契丹这样的强敌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妄想毕功于一役的话,那只能是个赌棍统帅。


这时候说冗兵过早了吧,北宋的禁军虽是中央军,但轮流戍边,不是都堆在京城的。宋祖时期禁军总数不超过二十万,且精锐善战,何来一“冗”字?
至于军队归中央还是归地方,柴荣没有吸取五代兵变废立成风的教训,没有采取措施防止将领作乱,正是他眼光短浅之处。


别的由于种种原因没用上,不过也不耽误其统一进程。而慕容延钊在宋统一战争的第一战就是统帅,打完之后就病死了,还被封了王。

如果为了伐辽策划了三年的柴荣都算赌棍的话,那赌棍统帅就太多了,无视其战略准备之周祥,而定言其一定会失败只能说是张兄不愿去了解周世宗的战略部署。更何况当时的辽强不强还是个未知。我认为宋祖畏惧辽并不是空穴来风,换种客气的说法吧,宋祖很谨慎,他还没有统一天下,就开始准备放弃便于进攻和控制全国的开封,转向利于防守的长安,(但是他并没有足够经济头脑,无法建立一个新的水利经济网,中央集权利用漕运集中全国财富,此事只好做罢)又建立封赃库想用金钱赎买十六州,你可以说他是仁慈,但是也可以看做他没有完全的信心收回十六州,他对辽的态度始终是以防守为主,嘴上说的豪气干云,天下一家,卧榻独享,他从生到死何时敢去真正的碰一碰辽的虎须?说的话都可以伪造,但是作的事是没办法伪造的。

柴荣的传位远远不是如张兄所说的“没有吸取五代兵变废立成风的教训,没有采取措施防止将领作乱”一种可能,看这一段被收录于《旧五代史》的史料““周世宗既定三关,遇疾而退,至澶渊迟留不行,虽宰辅近臣问疾者皆莫得见,中外汹惧。时张永德为澶州节度使,永德尚周太祖之女,以亲故,独得至卧内,于是群臣因永德言曰:“天下未定,根本空虚,四方诸侯惟幸京师之有变。今澶、汴相去甚迩,不速归以安人情,顾惮旦夕之劳而迟回于此,如有不可讳,奈宗庙何!”永德然之,乘间为世宗言如群臣旨,世宗问:“谁使汝为此言?”永德对以君臣之意皆愿为此,世宗熟思久之,叹曰:“吾固知汝必为人所教,独不喻吾意哉!然观汝之穷薄,恶足当此!”即日趣驾归京师。”结合“点检做”的木牌,再看看柴荣死前对南唐的安排,(他难道会看不到死后有人叛乱?)再看一看周世宗最后一句话,张永德“恶足当此”,那么一个七岁小孩子难到就能当了吗?乱世当立长君,没错,但是有谁规定一定要用继承的方法的?把军权交给有实力的人,把他们集中到政权中心,互相牵制,就算反叛,只要能一举排除另外三人,马上就能利用都城的政治军事实力成为北方最强的势力,以此安定北方就有较大的把握,外敌也不容易来打劫,国可亡,统一之势却不见得会亡。柴荣忙了一辈子就是为了统一,到死前他会性格突变把统一形势扔到一边只顾自己的子孙(而且这事又那么困难)

后周时藩政已经不可能对抗中央。二李和慕容彦超就是明证,天下未平,能把中央军队弱化吗?再说了,赵匡胤是用中央军队来夺权的,但是他出兵时是奉谁的命令呢?范质,这是个文臣吧,赵匡胤用文臣来控制禁军的基本方式还是在学前任,只不过更为详细和繁琐,牵制力更强而已。后周的灭亡只不过是继承人青黄不接,顾名大臣不是太老实就是没道德的。如果有个成年的继承人,让他掌握主要的禁军,赵匡胤有机会吗?他连掌禁军的机会都不会有。柴荣从病重到死二个月都不到,怎么可能有万无一失的安排,能把七岁小孩变大吗?

冗军又不是我说的,是宋祖说的。说起调兵,搞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将领的约束变弱是正常的。不用那些人耽误不耽误统一进程我不知道?毕竟没有第二个宋统一战争。但是这批人都不可能在第一线再发挥作用了。原由很简单,赵匡胤用不了他们,因为这些人在军中不是威望与他相同就是比他资格还老,他跟本不能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但是也可以看做他没有完全的信心收回十六州,他对辽的态度始终是以防守为主,嘴上说的豪气干云,天下一家,卧榻独享,他从生到死何时敢去真正的碰一碰辽的虎须?

没有与辽直接对抗是时机未到,如果只凭这个就断定他畏惧契丹的话未免是成见在作怪。不过间接与契丹对抗的几战,宋军打得还是不错的。因为先南后北的既定国策,在南方还未完全统一之前是不能过早与契丹交手的,宋朝当时在北边防备北汉、契丹的军队不多,但将领都是经验丰富的,李汉超、贺惟忠、郭进等虽地位不高,但守边一点也不比符彦卿之辈差,契丹曾把符彦卿当成大敌,对宋将党进等同样十分重视。一个没什么大本事、没什么名气的田钦祚,就能在遂城以数千之众战退数万契丹骑兵,可见用将问题不在于用大将,这个后世的苏洵曾有一篇策论,论宋太祖用将,专用一些资历浅的,却宠以恩信,他们的表现一点也不比资历高威望重的老将差。

还有,迁都不是为了避战,搞清楚,而是为了依靠地形裁汰冗兵,宋太祖能够有如此前瞻的眼光,会知道后世将为冗兵所困,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么?赵光义一句“在德不在险”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另外,宋太祖时期没有什么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也根本没有过多牵制将领的权力,沿边诸将,宋太祖都是亲之信之,并给与便宜行事的权力,不要把太宗跟太祖搞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baumche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3
编号 40936
注册 2005-6-14


发表于 2005-7-20 10: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吾非鱼于2005-07-17, 12:00:56发表

QUOTE:
原帖由mivy于2005-07-17, 10:13:57发表
呵呵,除了经济
我就是看不上宋朝

你错了,宋可能就是军事和外交上给人印象较弱,其它的方面无不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居领先。
经济:以宋这么小的地方,经济实力之强,你也知道。
文化:单以唐宋八家有六家在北宋,可见一斑。就连被抓的宋徽宋也是书画圣手。
政治:宋的政治最开明,气氛最活泼。大家都知道司马光和王安石之争。各种不同政见者争来争去。可是有宋一代是唯一的一个没有因言犯罪被杀的文人。因为太祖在祖训中规定了不允许。
说实在的,如果论老百姓的生活,我觉得生活在宋代相比较而言,应该是比较幸福的。

太祖真是好心机,不杀士大夫买了千载美名。百姓苦不苦就没人说了,也就范仲淹敢说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神宗要变法的时候文彦博反对,神宗很奇怪,说新法对百姓有利,文则说:“陛下与士大夫共天下”,不是跟老百姓共天下。有这样的士大夫,也就难怪有人说宋之税,十倍于唐了。

何况宋真的没因言杀过士人?哦,陈东没当过官。

如果你要当官,无疑宋是个很好的选择,你一当官,你的儿子,孙子都成了官,运气好的话,你的门客也可以当了。除非羊毛出在猪身上,否则我实在看不出宋的老百姓日子好在什么地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龙牙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8
编号 43285
注册 2005-7-14
家族 瓦岗寨


发表于 2005-7-20 12:3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军权集中在中央,军队在战略上就慢了很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ranger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2
编号 43840
注册 2005-7-20


发表于 2005-7-20 12:4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汉人不是不能打。其胜败在于国策,中国历史发展趋势是重文不重武,宋明两朝都是这样。仔细分析一下,宋明战败基本都是在长久的和平之后,长久的和平让士兵们都疏于训练,装备陈旧,战斗力弱。打了一段时间后,战斗力都上去了,岳飞、于谦、戚继光的时代都是这个规律。
这也警告我们,就是在和平时期也不能放松战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7-20 19: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7-20, 9:20:37发表

没有与辽直接对抗是时机未到,如果只凭这个就断定他畏惧契丹的话未免是成见在作怪。不过间接与契丹对抗的几战,宋军打得还是不错的。因为先南后北的既定国策,在南方还未完全统一之前是不能过早与契丹交手的,宋朝当时在北边防备北汉、契丹的军队不多,但将领都是经验丰富的,李汉超、贺惟忠、郭进等虽地位不高,但守边一点也不比符彦卿之辈差,契丹曾把符彦卿当成大敌,对宋将党进等同样十分重视。一个没什么大本事、没什么名气的田钦祚,就能在遂城以数千之众战退数万契丹骑兵,可见用将问题不在于用大将,这个后世的苏洵曾有一篇策论,论宋太祖用将,专用一些资历浅的,却宠以恩信,他们的表现一点也不比资历高威望重的老将差。

还有,迁都不是为了避战,搞清楚,而是为了依靠地形裁汰冗兵,宋太祖能够有如此前瞻的眼光,会知道后世将为冗兵所困,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么?赵光义一句“在德不在险”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另外,宋太祖时期没有什么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也根本没有过多牵制将领的权力,沿边诸将,宋太祖都是亲之信之,并给与便宜行事的权力,不要把太宗跟太祖搞混。

先南后北的战略其实在太祖时期已经基本完成了“南”的部分,然后就是北了。我上次说的并不是先北后南和先南后北的区别,而是指用先南后北的战略后半部分应该如何进行北的阶段,在北面应该先打北汉好还是先打辽好呢?攻辽则北汉必出兵,攻北汉则辽必增援,将主力集中在那一方面比较好呢?辽强当用主力抵抗迎击,北汉弱可分少量军力对抗,宋祖说过辽军精锐不过十万,想用金帛买人头,为什么不能先攻辽?

专用一些资历浅的,当然了,资历浅的人威望不高,让他发挥一下也无妨,如果功劳越来越大了,看宋祖还敢不敢用这些有能力的人?宋军真正的几个主帅到底如何,张兄写的很清楚,田钦祚真的有大将之才吗?他能完全掌握部队,象手足一样控制吗?郭进有意见不听,对他解释一下不行吗?把人家逼的上了吊,这种人能当大将吗?

开封为都城的劣势是在防守,但是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有优势。宋祖一介武人只看到军队的问题,其他方面呢?看看开封定都的优点吧,
一、交通漕运优势。隋朝开通大运河,其中的通济渠(汴河)途经开封,最后入淮入江。因而开封便成为锁控江淮的咽喉重地。特别是唐中期以来,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频。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中央对南方依赖增强,故而苦心经营开封,使它在战乱的环境中迅速崛起。延至五代后周时,开封交通更加便利。从水路有通往南方广大地区的汴河,通往齐鲁的五丈河,通往陈蔡颖许的蔡河。陆路更是四通八达。所谓:“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便利的交通能将物资快捷地运往开封。而此时的长安和洛阳,由于一直是各派军阀争斗的战场,受到较大破坏,特别是关中地区,经济更是凋弊不堪,以至皇帝也不得不率臣下就食于洛阳。物资运至开封易,转运洛阳尚有相当难度,更不要说关河遥遥的长安了。另外一个方面,赵家政权吸取中唐以来的教训,对待地方采取弱枝强干的中央集权政策,京城驻有大量的精锐部队。解决城市人口和如此众多军队的消费问题,当是首要问题,开封以其便利的地理交通成为建都的首选城市。

二、政治地理优势。长安和洛阳以山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开封地处中原,无山川之险,四战之地,形势涣散,不利于守。这是定都的不利因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当政权强大时,它的位置却是有利控制中原的。开封“西索温洛,东镇齐鲁,背依燕赵,面控江淮”,战国梁惠王据此而霸中原。而且经过周世宗的改革和夺取江淮,开封的地位更加巩固。从北宋代周到宋太宗二次北伐,这一时期宋政权在战略上是攻势而非守势,要着手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南方仍存在若干名义上臣服的割据政权,无论南下还是北上,开封的位置都比洛阳优越得多。以开封为都利兵利战。从后勤保障上讲则可节省民力。即使统一完成后,赵宋王朝削弱地方的守内政策也客观上要求以开封为首都。一旦出现反叛可以从开封出发,迅速地予以镇压。在这样的历史格局下,以开封为都从政治和军事上来讲都是很重要的。

三、历史和城建优势。五代以前,首都设置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随着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开封城的崛起,五代以来,都城则在开封和洛阳之间交替。开封先后成为梁晋汉周四个政权的首都。历代悉心经营,特别是后周世宗时期,一方面,取土虎牢修筑开封外城,使开封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三重城墙的城市,城高池深,有效地弥补了不利于守的缺憾。另外一方面,令王朴经营规化城内,拓宽道路,绿化环境,又允许临街开店,取消了坊市分离制度,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至宋取代后周前夕,人口已达百万,实际上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此时的开封已经初步具备了帝都的风范。而洛阳则因战火频仍,面目已非往日。因而选择首都,开封自然是当仁不让。

四、官僚群体意识的有力影响。宋代周是以兵变形式实现的较为平和的政权更替,赵匡胤再三告诫兵将不得擅劫府库,凌暴后帝。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民心的政策,不仅稳定了政局和社会生活,而且对开封的发展也起了有益的作用。所以在赵匡胤欲西迁洛阳时,晋王赵光义敢于提出“在德不在险”的定都方略。另外,追随赵宋起家的将相也多为后周旧臣,他们大多在开封安家多年,安土重迁的意识无疑应占主流,所以定都开封更符合他们的群体利益,受到他们的支持。

只看着军队是治理不了国家的,从整体来看周世宗建设的开封和水利网正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北宋的经济管理基础是在后周时奠定的,宋祖如果能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建立水利网,我会佩服他的治国之才,可是他又没有。比起前任刚打下十四州就立刻开通水利,其经济眼光真是不可以道里计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旁观者于2005-07-20, 19:13:50发表
先南后北的战略其实在太祖时期已经基本完成了“南”的部分,然后就是北了。我上次说的并不是先北后南和先南后北的区别,而是指用先南后北的战略后半部分应该如何进行北的阶段,在北面应该先打北汉好还是先打辽好呢?攻北汉则辽必增援,将主力集中在那一方面比较好呢?辽强当用主力抵抗迎击,北汉弱可分少量军力对抗,宋祖说过辽军精锐不过十万,想用金帛买人头,为什么不能先攻辽?

专用一些资历浅的,当然了,资历浅的人威望不高,让他发挥一下也无妨,如果功劳越来越大了,看宋祖还敢不敢用这些有能力的人?宋军真正的几个主帅到底如何,张兄写的很清楚,田钦祚真的有大将之才吗?他能完全掌握部队,象手足一样控制吗?郭进有意见不听,对他解释一下不行吗?把人家逼的上了吊,这种人能当大将吗?

宋祖不先攻辽是想先灭北汉,省得胳肢窝总有人瘙痒痒,比冒冒失失先去伐辽稳妥得多。况且宋祖考虑的不光是拿下幽云的问题,还考虑了拿下是否能保住,他曾对赵普说曹翰自言能够可取幽云,赵普立即反问:“翰取之,谁守之?”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宋军先攻辽,且顺利地拿下了幽云,要知道,取幽云可以,灭辽是不可能的,辽势必报复,而宋又有北汉的威胁,两面受敌。而先取北汉,则可全力对付契丹。况且,宋太祖伐北汉虽未能成功,打击辽援却取得了辉煌胜利,而旁观兄说“攻辽则北汉必出兵,攻北汉则辽必增援,将主力集中在那一方面比较好呢?”,结合太祖太宗两代伐北汉都击溃辽援的战绩,可知,以偏师击辽照样可以取胜。

进退人才识大体不恤小节,历代名将,没有瑕疵的又有几个?田钦祚私德差不妨碍他打仗,况且我也没有说他有多强,拿他只当个绿叶,说明资历浅的不比资历深的差而已。


后面那一大段从不知什么地方拷贝来的关于开封为都的好处,这个宋祖会不知道吗?正是为此,他才会犹豫,才会明知晋王的“在德不在险”是空话仍若有所思地回去。他正是看到了开封数次被攻破的历史,才会更多地从军事角度去权衡,并看到后世若守开封势必依赖大量兵马,势必会危及国家财政,“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这又岂是只从军事角度考虑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7-20 22: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于曹翰的评论我知道,那个是宋神宗朝时有人为了批判当时的朝政,实际上宋太祖和赵普并没有对幽云作出评论。就算是赵太祖说过这句话。那好,曹翰有能力收复幽云,但是在他之后就没有人守的住幽云了,十六州这扇大门对辽人就易守难攻,汉人来守就不值一钱,一攻就破了?还是怕有人总管十六州军队大权拥兵自立?史料证明宋祖尚且知道戎边的重要,这段话肯定不是他说的。

偏师伐辽都战果辉煌,为什么不敢用大军正面对抗?奇怪啊奇怪,不是怯辽什么?北汉早就只有招架之功,最多扰边袭击粮道,用一员大将守备足已。谈得上是致命的危险吗?

田钦祚我没拿他贪污的事情来攻击他的私德,张兄你看他是因为郭进对他再三进策而产生矛盾的,足见这个人刚愎自用,不会集思广益,他能够得兵心和将心吗?能让群人为他出死力吗?只是依靠皇帝的权威来号令部队,要成为名将,必须先要得军心,把队伍团结后战争中才不会因为内部恩怨造成叛变等不安因素。这种人跟本成不了真正的一流将帅,只能被皇帝当做棋子用。党进没文化,他很可爱,正是一个绝好的棋子。宋不想要真正的将帅,因为皇帝才是全国军队的统帅,其他人都是兵卒,本来只要皇帝有军略,这是有利于军队安定的。但是除了太祖太宗稍有军略外(太祖尚可,太宗是半个门外汉),还有一个马上皇帝吗?
太祖真的深谋远虑,他不会认为子孙个个是军事天才吧。

那几条开封的好处是转的,但是说的有可取之处,分别从经济,军事(太祖想迁都时天下还没平定啊,就开始考虑迁都抓防守了,这有几种考虑,一他知道自己马上要死了准备将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二,他并没有攻下幽云的把握,害怕一旦失败后被辽报复,三,害怕内部有人造反,攻击首都。他就知道防别人造反,怎么就不知道好好搞实业,收买草民之心呢?唐有潼关险关,玄宗无德还不是照样被抢了长安!一个朝代无德或无力就只有灭亡)基础建设,大臣心态来分析的,够全面了吧。我说过要是宋祖能以洛阳或长安重建一个新的经济体系我就会佩服他,因为那样就又能弱枝强干,又可以去除冗兵,但是他当政十五年里并没有相应的行动,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结构还是在前朝的路子上走,没有解决问题的手段出现是谈不上真正高明的治国之才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晋梁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43077
注册 2005-7-13


发表于 2005-7-20 23: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宋朝重文轻武,边军的精锐都被招到禁军了,该有此败;明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两个对外思想蓬勃发展的朝代,朱洪武两次清洗把优秀的将领都杀光了没几个人杰在朝,仗没法打,后来宦官专权,只能和盛世说88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30
编号 19711
注册 2004-10-27
来自 千年帝都


发表于 2005-7-21 08: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xiaomatu于2005-07-17, 13:05:42发表
是呀,能让姓柴的嫡派子孙代代相传而不是赶尽杀绝,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个朝代能作到?

刘裕篡代东晋
只不过刘宋时间太短,没能让司马氏也代代相传罢了

宋代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怀疑武将,文官点兵。冗官充斥,效率低下;兵归中央,将不识兵,无从磨合;军事由中央遥控,不能因地制宜,贻误军机,实在看不出能打胜仗的理由。如果不是养了大量的禁军,有近乎无穷的兵源补充,恐怕会亡的更快些吧?
南宋经过宋金战争的洗礼,又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大为改观,但骨头里还是那个样,只是肌肉硬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旁观者于2005-07-20, 22:35:18发表
偏师伐辽都战果辉煌,为什么不敢用大军正面对抗?奇怪啊奇怪,不是怯辽什么?北汉早就只有招架之功,最多扰边袭击粮道,用一员大将守备足已。谈得上是致命的危险吗?

田钦祚我没拿他贪污的事情来攻击他的私德,张兄你看他是因为郭进对他再三进策而产生矛盾的,足见这个人刚愎自用,不会集思广益,他能够得兵心和将心吗?能让群人为他出死力吗?只是依靠皇帝的权威来号令部队,要成为名将,必须先要得军心,把队伍团结后战争中才不会因为内部恩怨造成叛变等不安因素。这种人跟本成不了真正的一流将帅,只能被皇帝当做棋子用。党进没文化,他很可爱,正是一个绝好的棋子。宋不想要真正的将帅,因为皇帝才是全国军队的统帅,其他人都是兵卒,本来只要皇帝有军略,这是有利于军队安定的。但是除了太祖太宗稍有军略外(太祖尚可,太宗是半个门外汉),还有一个马上皇帝吗?
太祖真的深谋远虑,他不会认为子孙个个是军事天才吧。

说过多次了,与辽直接对抗的时机未到,如果畏辽,就连北汉都不敢惹了。北汉自然不是致命危险,但是拿下北汉对国防的意义不下于幽云,太原与幽州并列为中国北方国防的重要据点,先把容易的拿下来不是更好吗?至于太宗把太原一把火烧了,只能说他有病态心理。历史可以证明,拿下北汉之后,契丹与宋战争多次,只能从河北突破,从雁门进攻一次也没有成功过。就连北宋到了末日,金兵还在太原费了好大的劲。

有一点你说对了,宋太祖当时是不需要天才统帅,全国军队的统帅只有他自己。他用将的特点就是没有王牌,相比而言比较喜欢用曹彬、潘美这类有一定能力,又比较听话的,至于田钦祚这种小人物,也是适时而用。他自信于自己的军事能力,但是死得突然,后事没有安排好,连儿子还都没来得及封王,那只能子孙自有子孙福,无能为力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杯倒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0
帖子 2020
编号 28845
注册 2004-12-26


发表于 2005-7-21 11:0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宇文于2005-07-21, 8:03:31发表
刘裕篡代东晋
只不过刘宋时间太短,没能让司马氏也代代相传罢了

宋代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怀疑武将,文官点兵。冗官充斥,效率低下;兵归中央,将不识兵,无从磨合;军事由中央遥控,不能因地制宜,贻误军机,实在看不出能打胜仗的理由。如果不是养了大量的禁军,有近乎无穷的兵源补充,恐怕会亡的更快些吧?
南宋经过宋金战争的洗礼,又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大为改观,但骨头里还是那个样,只是肌肉硬些。

刘裕还没代东晋呢就派王邵之勒死了安帝司马德宗,随后禅位的恭帝司马德文也被乱刀砍死。刘裕哪能让司马氏也代代相传。

北宋在太祖时期削了一次兵权,南宋初年由于各将领抗金、镇压压农民军、收编流寇使得各将领率领的军队在实际意义上成为私人武装,因此高宗又进行了第二次削兵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薛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
编号 49848
注册 2005-9-27


发表于 2005-9-27 18: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吾非鱼于2005-07-17, 12:00:56发表
你错了,宋可能就是军事和外交上给人印象较弱,其它的方面无不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居领先。
经济:以宋这么小的地方,经济实力之强,你也知道。
文化:单以唐宋八家有六家在北宋,可见一斑。就连被抓的宋徽宋也是书画圣手。
政治:宋的政治最开明,气氛最活泼。大家都知道司马光和王安石之争。各种不同政见者争来争去。可是有宋一代是唯一的一个没有因言犯罪被杀的文人。因为太祖在祖训中规定了不允许。
说实在的,如果论老百姓的生活,我觉得生活在宋代相比较而言,应该是比较幸福的。

仅就宋朝军事胜负孰多这个问题而言,应该在一个大的前题下来看,就是说宋朝,不论南北宋,基本上是处在军事守御地位的,除了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还算是有进取心(赵构也勉强算是有过吧),两宋的大多数君主都是得过且过的凑合,在此前题下,军事胜负就不可能单纯的以打不打胜仗来衡量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asstno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
编号 49924
注册 2005-9-28


发表于 2005-9-28 16: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宋朝将领太差了,而且皇帝实在是不怎么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流光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6
编号 41880
注册 2005-6-28


发表于 2005-9-29 13: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朝代初期的胜仗多些不奇怪,末期胜仗多就是怪事了.唐军到中后期哪堪一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phynxyu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0
帖子 1229
编号 30540
注册 2005-1-18


发表于 2005-9-29 15: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搞不明白的就是:岳飞到底是如何用步兵正面破骑兵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0 12:3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816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