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4-1-6 15:22 发表
是的,隋唐运河通到洛阳,漕粮自运河到洛阳,然后自洛阳入黄河,经三门峡到渭河口,然后循渭水西进到达长安。这段路是非常艰难的,特别是三门峡黄河段,水急滩险,稍有不慎就有翻船之虞。所以隋唐以洛阳为东 ...
宋史缗钱财政收入:
国朝混一之初,天下岁入缗钱千六百余万。
真宗天禧末年,岁入增至缗钱二千六百五十余万。
嘉佑年间,增至三千六百八十余万缗。
熙宁元丰年间,岁入增至六千余万缗。(新法合青苗,役,税,易)
元佑年间,岁入四千八百万。(废除新法苛急。)
北宋历代兵员军饷:
朝廷养兵,每个禁军,平均每年要花费钱粮不下50贯,每个厢军,也要花费不下30贯。
年代 禁军 军饷 厢军 军饷 合计
太祖开宝 19万3千 965万贯 18万5千 555万贯 1520万贯
太宗至道 35万8千 1790万贯 30万8千 924万贯 2714万贯
真宗天禧 43万2千 2160万贯 48万 1440万贯 3600万贯
仁宗庆历 82万6千 4130万贯 43万3千 1299万贯 5429万贯
英宗治平 66万3千 3315万贯 49万9千 1497万贯 4812万贯
神宗熙宁 56万8千 2840万贯
神宗元丰 61万2千 3060万贯
从上面数字可以看出,北宋军费支出经常要占到财政收入的4/5。
因为没能迁都。以兵为壑,仁宗时每年军费支出比太宗至道时高出2700万贯。
比太祖时高3900万贯。
多出的这些财政收入,足以营造新都洛阳所需。
另外,随着北宋统一中原江南后,河北陕西河东以及河南诸路的经济基本恢复唐代旧观。
陕西河东河北诸路在仁宗时足以维持面对西夏和辽国的边军驻军。而江淮诸路每年上供其实只有600万石。不足财政收入的1/10。
陕西路在仁宗时,岁入粮草在一千九百万到三千三百万之间。为江淮转运的2倍-4倍以上。
数据来源参见下面引文,文献通考-国用考
“江淮岁运粮六百馀万,以一岁之入,仅能充期月之用,三分二在军旅,一在冗食,先所畜聚,不盈数载。天下久无事,而财不藏於国,又不在民,倘有水旱军戎之急,计将安出?”於是议省冗费,减皇后及宗室妇郊祠所赐之半,著为式。於是皇后、嫔御、宗室刺史,各上俸钱以助军,帝亦罢左藏库月进钱千二百缗,公卿近臣亦减郊祠所赐银绢,著为式。时三司使王尧臣取陕西、河北、河东三路未用兵前,及用兵後岁出入财用之数会计以闻:宝元元年未用兵,陕西钱帛粮草入一千九百七十八万,出一千一百五十一万;用兵後,入三千三百六十三万,出三千三百六十三万有奇。盖视河东北尤剧,以兵屯陕西特多故也。
设若宋太祖实现迁都,那么军队总规模维持在50万禁军厢军就够了,军费每年约2000万贯。节省下来的两千多万足以营建洛阳都城。
首都洛阳没有几十万禁军冗兵,江淮诸路的六百万上供也就不需要输运六百万石粮食入都,大概只要二百万石即可,从汴梁加上一段转运入洛阳,耗费并不太多。
因为首都靠近关中,甚至干脆就迁入长安,这样西北和四川转运的粮草财赋足以支撑。
因为就近经略辖制,西夏也再无兴起的希望。北宋获得西北养马地,面对辽国,也不再是全面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