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的婚姻选择,绝对不是简单的爱情问题和几个家长的个人喜好。那涉及到荣国府各派势力对权力的争夺。邢夫人一党是什么态度,王夫人是什么态度,凤姐应该是什么态度,赵姨娘又希望如何。他们都有各自的切身利益,选择宝钗,是各方势力角力的最终结果。而贾母个人对林黛玉的偏爱和选择,最后并不能成为结果。宝钗,也是一个气度不凡的高士,不是一个处心积虑要做二奶奶的,绝非高本红楼里面二女争夫那样的丑陋。原著如果描写这些矛盾冲突,除非考古工作又有大的突破,否则恐怕我们是永远不得而知了。但是,程高本那戏剧性的调包计,黛死宝嫁这些戏剧性情节,正是曹雪芹在开篇里面批驳的俗套。把黛玉,贾母,凤姐,宝钗都写得丑陋无比。宝玉也没了灵气。一个彻底的悲剧被篡改出了一个平庸的结局。
金刚先生所言甚是,宝黛爱情悲剧并不独立,而是和贾府的权力斗争纠缠在一起的。荣国府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财产的继承权和管理权的争夺。而处在矛盾中心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管理财产的王熙凤,一个是将继承财产的贾宝玉。他们才是两大主角,黛玉只能算三号。宝玉成家意味着财产权利的再分配,要引发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各方面的势力都会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来表态,那是非常复杂的,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康雍乾三朝文字狱达于极至,程高本对原著作出一些改动也是可以理解的,若是没有他们,恐怕红楼流传至今佚失的部分会更多。程高本的功过是非么,我倒不觉得他影响有多大,真正沉迷红楼者自会探究。“不解其中味”者纵是看完曹公原著也只觉是“满纸荒唐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