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百家讲坛的《永乐大帝》, 有个问题
性别:未知-离线 luke19821001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69
帖子 5330
编号 44493
注册 2005-7-29


发表于 2010-6-1 16: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说不定夫概敢谋反,也是因为原本王位是该他来继承的,结果礼法改了,所以不平。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佛山黄师傅
(飞鸿)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
帖子 569
编号 365192
注册 2010-3-14
来自 江南水乡


发表于 2010-6-1 18: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1 KYOKO 的帖子

春秋时期,晋国穆侯的长子姬仇即位,是为文侯,而穆侯的小儿子姬成师被封到曲沃,是为曲沃桓叔。到桓叔的孙子武公姬称时,晋国的大宗日益衰落,而小宗曲沃则日益强盛,终于,公元前679年,武公灭晋侯缗,献宝器于周王室,周王室于是只得封武公为晋侯,小宗成为了大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6-1 18: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0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三红兄论述的比较到位,不过我还有六点不同观点:

1、季札因新慕中华而不愿意接受王位的说法不太可能,季札当时离开吴国是因为王位之争,不是因为想到中原游学、访圣、或者去当士大夫。接受新文化是一方面,但是这次是为了吴国继承人的问题。

2、季札因为王位躲了,说明在王位继承人的选择上有问题,如果堂堂正正、无可厚非,那么季札也不必离开,当吴王就是了。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季札,可以断定礼法上的因素占了很大分量,换句话说,不能违背最起码的长幼继承顺序。

3、宗法制度不可能绝对没有。应该说已经有了雏形或者有关宗法的意识形态,再进一步就是还不完善的宗法。虽然没有传世,但是在春秋战国这个意识形态转型期,吴国应该有一个为宗法礼法制度的匡正行为,行刺姬僚成了典型事件,宗法或者礼法对日后公子光用行刺行为夺回王位提供了可靠依据。

4、吴国有可能出现嫡庶之分的宗法制度,看了明世宗和孝宗的举例,我认为明英宗和景泰帝正好说明,即使有嫡庶之分也可以兄终弟及,英宗是贵妃所生,景泰帝是贤妃所生,嫡庶一目了然,而且英宗立有太子,在这种情况下景泰帝还是众望所归的成为皇帝。这就说明迫于朝廷的需要,也不存在过继的问题,所以有宗法制度也是可以打破的。

5、吴国当时就处于先帝寿梦以权大于法的意愿,实行兄终弟及,巧合樊诸、馀祭延续了父亲的意愿,打破了嫡庶的惯例,到了姬僚继位,兄终弟及的顺序打乱,在这个社会转型期,人们更倾向与归附正朔,所以公子光以寿梦长孙的身份刺僚,匡正了宗法制度。

6、宗法制度肯定以一种形式存在于吴国,只是在早先制度影响力还不足以动乱,而这个社会转型期,被季札的学识预料到了,季札躲了,樊诸兄弟几个按父亲的愿望兄终弟及,但在宗法制度的隐患下,最终促成专诸刺僚,爆发了这次政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0-6-1 21: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1、季札为什么而离开吴国,不接受王位,这并不能证明诸樊等人的王位继承有问题,只能证明这种继承方式和季札自己的信念相冲突。

季札的信念是什么?当然毫无疑问,是父死子继、是嫡庶有别、是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的宗法制度。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吴国有兄终弟及的传统,现在按照这一传统,诸樊、馀祭等兄弟相继即位。等到了季札时,季札所信仰的并不是吴国的这种传统,他更加向往华夏的宗法制度。在他看来,这种兄终弟及的做法是不对的,是不义的,所以他逃了。

2、宗法制度的出现,不会是一种必然。它是周人(传说是周公)精心设计的一套制度,这种制度以父死子继为基础,以森严的等级为表现,是在组织上、思想上对社会的一种严格的规范和控制。这种制度在周公之前都是不存在的。起码在商朝就没有嫡庶之分。

我们知道商文明是何等的发达,在如此高度发达的文明下,都没有产生嫡庶之分的宗法制度,会在野蛮状态的吴国产生吗?申公通吴之前的吴国,断发文身、不会驾车、不懂战阵、不识弓矢。这其实和原始人没什么两样,要他们在这样的文化水平下发展出宗法制度——哪怕仅仅是宗法制度的萌芽,那都是不可能的。

申公通吴在鲁成公7年,也就是吴王寿梦2年。寿梦在位25年,也就是申公通吴23年后,诸樊即位。23年的时间,可以改变一些东西,但一个文明要建立并完善,不是23年的时间可以做到的。

3、说诸樊等人传位给弟弟,是为了最终让季札即位,这种说法之不可信,我们还可以从《左传》得到证明。

《左传》记载,在寿梦死后,诸樊即位,第三年除丧之后,欲让位于季札,季札不受。这是唯一的一次让位记载。此后,诸樊在位13年战死,馀祭即位,在位4年,被俘虏所刺死,馀眛即位。馀眛在位17年卒,王僚即位。在这34年的时间里,左传再没有另外提到要季札即位的记载。

王僚在位12年,被公子光所杀。王僚死后,季札说了一番话:“苟先君废无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国家无倾,乃吾君也。吾谁敢怨?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在这段话里,丝毫没有流露出有人要他即位的意思。他承认王僚是合法的王(社稷有奉,国家无倾,乃吾君也),同时也承认篡位的公子光也是合法的王(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从“立者从之”一句话,我们就知道了在季札说这话之前,阖闾已经即位为王了。

由此可知《公羊传》“季札让国于阖闾”说之谬。

由此也可见,有没有让国给季札的事情呢?回答是“有”,但仅仅是诸樊三年的那一次。此后馀祭、馀眛的即位都是正常行为。到季札时,他不愿意即位,于是才由王僚即位。王僚的即位也是正常的,这件事情在吴国国内和国际上没有任何不同意见。

4、说诸樊等人传位给弟弟,是为了最终让季札即位,这种说法还有一个逻辑上的大破绽。寿梦死去,诸樊即位,诸樊在位13年,在战争这被楚人所杀。然后馀祭即位,馀祭在位4年,被俘虏刺死,然后馀眛即位,馀眛在位17年。这加起来就是34年的时间。而据《左传》的记载,季札在寿梦死时已肯定经成年,那么等到馀眛死时,季札已经快五十多快60岁了。这还是出了两次意外的情况,假如樊诸没有在战争中战死,他再活个十几二十年,然后馀祭没有被刺死,也再活个十几二十年,试问季札他等得到吗?

所以,说诸樊兄弟相继即位,是为了给季札铺平道路,这根本就是不可信的。

更加接近历史真实的是,当时吴国就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


PS:用明英宗、明景帝的例子,是很不恰当的。因为景帝的即位,本身就是特殊情况,是不能作为常例的。当英宗被俘后,太后下诏,以英宗子为皇太子,以郕王监国。其后情势危机,群臣乃请立长君,遂景帝遂立。然而朱见深之立为皇太子,在景帝即位之前,因此景帝即位后,也不能遽改。这才造成了弟弟当皇帝、侄子当太子的局面。但这种情形后来还是被景帝改变了,废掉了见深太子之位。

如果不是战争状态,如果是正常情况下,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和吴王僚、阖闾的情况,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6-1 21:2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崔浩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4
帖子 5150
编号 327375
注册 2009-6-13


发表于 2010-6-1 22: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叫永乐大帝???
这么操蛋的名字,现在怎么都时兴把贼叫大帝呢???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麒麟子 2010-6-1 23:45 -24 无意义回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6-1 23: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1、季札为什么离开吴国,我也相信兄终弟及的做法是不对的,问题就在于寿梦的提出了兄终弟及的设想,想季札这样博学的人自然也明白,自己可能是最后的继承人。可是比信仰更可怕的是皇位继承顺序的提前公布,恐怕给季札带来的危险远比利益要多的多。

我们也可以假设一下,樊诸、馀祭都是延续兄终弟及,到了馀昧就改变了方针,前面两个哥哥已故,自己熬到王位,他也喜欢让儿子继位,出于这种考虑可能会对季札下毒手。

这样也可以在吴国实行父死子继,与季札所谓的信仰也不谋而合,这就说明在意识形态转型的大背景下,不只是季札这样有学问的人会主张父死子继。

2、宗法制度的出现,吴国什么时候出现宗法确实没传世的文字,但是一种制度的形成必然有意识形态的出现为前提,而宗法一类的意识形态出人的本性,那个时代不一定就叫做“宗”,但是谁是谁生的,谁亲谁疏这些本能的认识,恐怕不一定非要到中原才能学明白。

      换句话说那个时代的吴国是大宗不一定贵,是小宗也不一定贱,不涉及利益问题也无所谓,但是涉及皇位了,谁都有必要为自己核定一下正朔,况且那时是转型期,受这种影响就更大了。

3、季札不想继位这点无可非议,三个哥哥轮番主政,不管怎么说都轮不到季札,而季札的心态,他受中原先进思想影响最大,应该明白自己的处境,季札孤身在外,跟阖闾相比也只能说这话,这就是典型的臣民心态,即少说话多磕头。

4、《公羊传》记载“季札让国于阖闾”的说法有一点要讲清,就是樊诸兄弟三人执政期间,有没有过邀请季札回国的情况,季札远在中原,况且又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是不是还有过邀请?公子光登基前是否确实让过季札,作为阖闾这样有作为的君主,完全可以逢场作戏。

5、再说《公羊传》是以经为主的历史书籍,对史实记载十分简略,不存在杜撰,然而越是史书就越需要杜撰,杜撰的文章就有真有假了,比如《史记》中的鸿门宴一段就杜撰的很精彩,《公羊传》因为史料方面不是主体,所以在记史方面就不存在杜撰。而且《公羊传》和《左传》等书籍与吴国这些事出于同一时期,所以其可信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低。

6、如果樊诸和季札都活到六十,那将意味着楚、吴两国的实力将发生变化,樊诸活下来吴国极有可能有盛无衰,在吴国十分强大的情况,是无论如何也请不回来的。

如果吴国衰弱了,国家内部往往会不稳定,只要到自相残杀的地步,那到真有可能吴国会把季札接回来。因为想季札这样聪明的人,不到十分把握是不可能回国的,可惜他和这个王位没缘分。

我比较坚信吴国只是被寿梦临时用了一下兄终弟及的继承顺序,继承体制上还是应该是父死子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0-6-1 23: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个,谁说诸樊等兄弟三人执政期间,季札一直远在中原的?

所谓延陵季子,他不好好呆在自己的封地,跑中原去作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6-2 08: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6-1 15:37 发表
春秋晚期,季札是当时非常博学的一个人,甚至为晋、周等许多人所不及。

若非赐教,始知季札曾入中原  不过被加上“一直”这个词,那本意就有点夸大了

又有《左传》季札观周乐的历史记载,进入中原何须质疑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6-2 08:4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0-6-2 10: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10-6-2 08:29 发表


若非赐教,始知季札曾入中原  不过被加上“一直”这个词,那本意就有点夸大了

又有《左传》季札观周乐的历史记载,进入中原何须质疑

鲁襄公29年,吴馀祭四年,吴王使季札出使中原,遍历鲁、齐、卫、郑、晋。

此外,鲁昭公27年,也就是公子光刺王僚的那年,季札出使晋国。而公子光刺王僚,就是在季札出使的时候进行的。

除了这两次外,季札何曾在中原?

说什么“就是樊诸兄弟三人执政期间,有没有过邀请季札回国的情况,季札远在中原,况且又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是不是还有过邀请”。

未免滑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6-2 15: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6-2 10:31 发表


鲁襄公29年,吴馀祭四年,吴王使季札出使中原,遍历鲁、齐、卫、郑、晋。

此外,鲁昭公27年,也就是公子光刺王僚的那年,季札出使晋国。而公子光刺王僚,就是在季札出使的时候进行的。

除了这两次外, ...

先阐明一个观点,没人认为季札“一直”在中原,去中原是论述季札离朝的一个参照说法。

《左传》记在襄公二十八年,当馀祭三年,翌年馀祭死,馀眜立。正好出使得时间是两位先主王位交替的时间,而那个时候出使一趟,不是一两个星期就能完事的,正巧第一次出使跨越了馀祭、馀昧两位国王在位的时间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0-6-2 15: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0 麒麟子 的帖子

如果真有那个要让位季札的约定,那也是馀眛死后才轮到他。

馀祭的死,还真和他没有关系,他在不在国内都无所谓。

可馀眛死的时候,季札可是在国内的,也没有见怎么样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6-2 17: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是这样看的:

在樊诸兄弟四人之中,唯一违背兄终弟及顺序的就是馀眛,换句话说僚也是靠父亲上了王位,僚不该承担全部责任。而季札呢可能是出使过诸侯国,接受了正统思想比较多的人,如果说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在吴国都能使用的话,季札肯定坚持父死子继的思想。

因为《周礼》确定了嫡长子继承法,作为国家级的法规,这对博学的季札更有影响力。而且季札的所做所为也有维护周礼的意图。樊诸和馀祭坚持兄终弟及,季札作为小弟阻止不了,但是馀眛传给了儿子,这对所有人来说符合国家规定,也是大势所趋,所以季札的表现迎合了馀祭和僚的心愿。也就没有理由再算计季札了。

僚继承馀眛在季札的眼里合法了,这一码事也就过去了;

但是公子光就不一样了,同样是在《周礼》这部法规的约束下,公子光是寿梦最嫡系的后代,他刺杀僚就又成了另一笔帐,从公子光的角度看,馀眛传位于僚处于不义,违背寿梦、樊诸、馀祭三位先王的遗愿,馀眛传位合法不合理,僚即位合理不合法,毕竟专诸这一宗是嫡长子系,所以出于匡扶嫡系的角度,公子光的行刺合理也合法。

总而言之,馀眛传位于僚,结清了季札即位说的这笔帐。
公子光派专诸刺杀僚,又结算了馀眛没有兄终弟及这笔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关内侯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26
帖子 12566
编号 31412
注册 2005-1-29


我想举报,版主带头跑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关毛
(人间的祸害)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9903
编号 15525
注册 2004-8-14
来自 南秦州仇池郡
家族 轩辕狼党


晋国的崛起是小宗篡夺大宗君位之后吧,在小宗夺位之后,才有晋献公假途灭虢,晋文公尊王攘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romadream
(罗马之梦)

靖远侯
忠正军节度使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
功绩 407
帖子 6663
编号 331839
注册 2009-7-29
来自 NZ


发表于 2010-6-4 14: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汗,有永乐大帝到........真是跑题跑的可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三国赤壁周郎
(魏君子)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865
编号 273194
注册 2008-3-31
来自 蓬莱仙境


发表于 2010-7-31 16: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李世民充其量是发动了政变,性质与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相同,仅一两日功夫,就夺得政权。朱棣可是实打实、硬碰硬和建文帝开仗,打了三年,哪怎能拿李二的成功比较?朱棣可是比李二更困难,若不是那个蠢货李景龙误国误事,加快朱棣的成功,朱棣究竟会不会重蹈七国之乱,也是未知之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0-8-1 11:3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不算跑题吧?本来楼主问的就是有没有类似情况,有人举出阖闾刺王僚的例子,有人认为这个例子不恰当,然后争论了一番而已。
三红的帖子很精彩,不过有个地方不太赞成。季札避位如果是因为反对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那么他为什么早不反对,在诸樊死时就站出来拥立阖闾?而是要等兄终弟及了两次,该轮到他的时候一走了之。而且你不当吴王就不当吧,表态一下,拥戴一个合适的侄子(不管是阖闾还是王僚),以他的威望,国人自然信服,也可免去后来的夺嫡之争。结果王僚被阖闾夺了位,他一点谴责阖闾的意思都没有。在吴国人看来,既然季札是最高尚的道德法规代言人,他认可阖闾夺位,阖闾的王位当然就来的没有任何问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mhcf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5
编号 62897
注册 2006-3-15


发表于 2010-8-1 22: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上面那些应归为宮廷政变吧,由外藩造反一直打回京師的就只有朱棣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8 01: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92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