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益德张 于 2009-2-21 15:29 发表
凭着是否与满清有关就来划分什么可信度多少,恐怕谈不上什么“科学”的态度。
对,非常科学,乾隆大兴文字狱就是为了把满清统治中国合情合理合法化。
那么当然,越接近明末,越和满清挂钩,篡改历史的力度也就越大。
这么简单的道理 益德 兄也不懂么?
原帖由 益德张 于 2009-2-21 15:29 发表
何况《明季北略》的作者计六奇曾经参加满清科举,相反《明史》的编写却有不肯出仕清廷的大学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派出弟子、晚辈参加。实在很难说谁更算“爱国主义者”。
计六奇家境贫寒,去图口饭吃很正常,你认为他应该怎么爱国?
鲁迅当年也是用笔来斗争的。
益德 兄 对于爱国的理解也太片面了吧!
黄宗羲、顾炎武没有在清廷当官,所以他们的弟子都是爱国者????
你的逻辑思维也太夸张了吧...
原帖由 益德张 于 2009-2-21 15:29 发表
另外《明季北略》是对时事逸闻的采录,虽然采录了“袁崇焕通敌射满桂”的传闻,但在《明季北略》二十四“ 五朝大事总论”中也有明确叙述:所谓袁崇焕通敌是金人反间。如果让网上那些污袁者知道,大概《明季北略》又要从“明朝遗民用鲜血保存下来的史料”蜕变为“ 参加满清科举向清廷献媚的奴才编造的伪史”了。
还是跑题了,《明季北略》里面记载了这些事又如何?
不要只凭一句话,就给别人戴帽子吧。
这样纯属钻牛角尖。
学习历史要在站在一定的高度,
要立体化看待历史,而不是只在一个面上,甚至一个点上。
不是某史书上记载就是真的,
不是某史书上没有记载就是假的
要学会在两行字的空白之中寻找真相。
PS. 我的历史论。
随便说一下为什么研究历史需要较深的社会阅历,
第一,历史的记载不完整,
第二,历史的书写者自身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
第三,对于明清时代而言,大量的文字狱使众多史书变成-大明的贬书,满清的颂书。
袁督师是在满清时期被英雄化的,
为什么把前朝的一个因作战不利而被处死的文人-塑造成一名大英雄?
其政治目的-对于任何拥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都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历史记载的不完整,不客观,所以才需要翻阅各种材料。
而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在两行字的空白之中寻找真相。
用什么工具?
第一是科学
第二是逻辑
第三是对人性的认知。因为历史说白了,就是一群人之间故事。
所以一个历史学者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而是一个探索家,一个侦探,一个IQ和EQ 都不弱的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