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李严、孟达和第一次北伐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8-11-23 14: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8-11-23 12:34 发表

李严割据?按这个标准关羽还割据荆州呢。

李严要求割五个郡立巴州让自己当巴州刺史,又要求给自己开府的权力。这已经是明目张胆的割据。


关羽从来没有向刘备要求封自己当荆州刺史,也没要求刘备授予自己开府的权力。

两者根本不相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11-24 09: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0 东祖长离 的帖子

孟达关心自己的利益,能说明孟达更可能倾向李严?树大好乘凉的道理应该不难理解。就算要利益,那也是诸葛亮能给的利益多,李严能给什么利益?

不是只有贪财才叫自私吧?李严不顾国家大事,只管自己沽名钓誉(“安身求名”),滥施“小惠”,难道跟自私有矛盾?
谁也没否认李严“腹中有鳞甲”,但把鳞甲藏在腹中而不外露,这不是伪装么?
至于乡党以为不可近的原因也不见得就只是因为“腹中有鳞甲”,毕竟比起内在的“鳞甲”,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护军辅匡等年位与严相次,而严不与亲亵是直接表现出来的。

是否需要是称赞李严当然是诸葛亮自己的自由,但也是跟需要有关。诸葛亮不至于凭空去称赞李严。
以情理而言,应该是向孟达介绍未来同事,尤其李严的名声还不怎么好(起码是个不好接触的人),诸葛亮的称赞当然就更必要了。

其属七千余人一般来说,应该只是指能作战的士兵而言,不计算老幼妻小等家属在内。所以七千余人跟七千余家可以对上号,每家出一个兵有什么奇怪的?
但考虑到曹魏报功文书的虚报问题,七千余人未必就能够真有七千余人。同样,前面俘获万余人,也不见得有这么多。可能俺前面表达的不太清楚吧,迁徙往幽州的人口应该包括破城俘获的,和孟达败亡后来投奔的两部分。两部分加起来,或者还有其他零散的,应该是够七千余家的。
至于蜀将也很好解释,看看申仪辄承制刻印,多所假授就知道,孟达自己假授几个蜀将有什么大不了的?
至于时间先后问题,参照后文“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属帝朝于京师”来看,正是涉及孟达等诸郡人口处理的,而“徙孟达余众七千余家于幽州”同样是涉及孟达等诸郡人口的,司马懿也没那么大权力迁徙人口。这里应该是或者是类似“初,申仪……”的补叙,或者就是记载时序有错乱。

既然有明确记载,蜀军曾发兵到西城安城,而魏兴(西城)太守申仪又能够阻拦蜀汉援军,那西城方向肯定有蜀汉援军出现。
李严如果要救援孟达,那也该是从房陵方向出兵。如果李严的援军居然跑去西城,那李严就不仅仅是不认识路的路痴,而是白痴了。
西城方向有援军是史书所载,怎么是想当然呢?只看地图当然不对,但完全不看地图恐怕也不怎么对吧?
从地理来说,这条水路刘封走过,后来蒋琬也打算走,西城援军出自汉中很正常,至少比起李严瞎转可靠的多。
既然明确记载诸葛亮已经不救孟达,那么汉中方面还可能会发生某位蜀汉官员发兵救援孟达这种事么?当然不会。但既然有了救兵是明确记载,那诸葛亮不救孟达的记载就不怎么可信了。
《费诗传》的记载也只能理解为诸葛亮不会全力救援孟达而已。

ps.俺觉得“诸葛亮借刀杀孟达”跟“诸葛亮借刀杀关羽”一样可笑。
一、诸葛亮没有杀孟达的动机。孟达虽然反复,但现在是打算叛魏来降,就算不值得信赖,不能成为朋友,起码也算是敌人的敌人。诸葛亮就算要杀他,那起码也得等到孟达的地盘实力拿到手再下手不是?
二、诸葛亮没有杀孟达的手段。就现有记载来说,诸葛亮不过是泄露孟达将反的消息,而且是泄露给跟孟达有过节的人。曹魏会不会信?信了以后会不会马上采取行动?采取行动之后能不能干掉孟达?这几点统统都不在诸葛亮的掌握中,凭什么来除掉孟达?
诸葛亮泄露消息的原因,在同一段写的清清楚楚,“亮欲促其事”,让孟达早点反,让孟达坚定决心反而已。但即便对这点,诸葛亮也没把握。司马懿稍微耍点手段,把诸葛亮的用心一说,“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孟达又犹豫不决了。诸葛亮连孟达造反一事都保证不了,更何况造反以后被杀呢?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8-11-24 09:4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3 14:14 发表


李严要求割五个郡立巴州让自己当巴州刺史,又要求给自己开府的权力。这已经是明目张胆的割据。


关羽从来没有向刘备要求封自己当荆州刺史,也没要求刘备授予自己开府的权力。

两者根本不相同。

诸葛亮也开府,而且是益州刺史是否也算明目张胆的割据?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8-11-24 09:5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greatccy 于 2008-11-23 13:14 发表


李严确有割据之心,他镇守江州(今重庆)之时,欲挖通长江嘉陵江,使江州成为坚不可摧的堡垒,可惜还没完工就被诸葛弹劾了。(这也成就了今天渝州半岛的有利地形)
我们看看他的用意,江州本就地势险峻,而 ...

这就是典型的污蔑啊。
从这段话看来诸葛亮是蜀汉皇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8-11-24 12: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8-11-24 09:48 发表

诸葛亮也开府,而且是益州刺史是否也算明目张胆的割据?

诸葛亮是领益州牧,不是啥益州刺史。


诸葛亮的开府、领益州牧是在成都,而且是刘禅承认的。怎么你莫名其妙认为是割据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reatccy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293111
注册 2008-10-2


发表于 2008-11-24 13: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8-11-24 09:58 发表

这就是典型的污蔑啊。
从这段话看来诸葛亮是蜀汉皇帝。

我们来看看“割据”这个词在词典里是什么意思。“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在一个国家内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从这里看来李严并没有造成国家内的分裂对抗,不能说是形成了割据。不过我所说的是李严有割据之心。
    巴渝有句古谚叫做“难可押,李鳞甲”,就是讽刺李严的,可能我是重庆人对他的印象不大好吧。不过他想把两江凿通,确实只具有防御的军事用途,没有任何经济价值,而且劳民伤财。现在鹅岭公园附近还可以看到痕迹。
    在当时的情况干这种事情,除了表现出他想要割据,我实在想不出他还有什么其他的用意。他拥有江州地区的军权,并且在江州建造具有私人目的的军事设施,恐怕跟那个“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差不多了吧。而当时的情况江州郡没必要独立一州,李严想做巴州刺史也是有私心的。如果这样都没有割据之心,我想是说不过去的。
    再说诸葛亮,他像李严那样建造过什么诸葛城之类的东西吗,似乎他比李严的私心少得多吧。诸葛亮有无做蜀汉皇帝之心我觉得不需要解释了吧。
    此间纯属观点讨论,像污蔑一类的词语还请慎用。
    言语冒犯之处,还望见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8-11-24 23: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4 09:09 发表
孟达关心自己的利益,能说明孟达更可能倾向李严?树大好乘凉的道理应该不难理解。就算要利益,那也是诸葛亮能给的利益多,李严能给什么利益? ...

我从来没有说过“孟达更可能倾向李严”这话,你自己乱七八糟这么认为是你自己的事。


还“树大好乘凉”?魏国给孟达的利益够多了。到头来孟达还不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 么。


诸葛亮、李严分别许诺给孟达什么利益史无详载,你要找得到你自己列出来好了。但是,李严有争取孟达的行动,则是史有所载。而我要讨论的恰恰是这点。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4 09:09 发表
不是只有贪财才叫自私吧?李严不顾国家大事,只管自己沽名钓誉(“安身求名”),滥施“小惠”,难道跟自私有矛盾?
谁也没否认李严“腹中有鳞甲”,但把鳞甲藏在腹中而不外露,这不是伪装么?
至于乡党以为不可近的原因也不见得就只是因为“腹中有鳞甲”,毕竟比起内在的“鳞甲”,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护军辅匡等年位与严相次,而严不与亲亵是直接表现出来的。
...

我什么时候说过“只有贪财才叫自私”这话?再说一次,你自己乱七八糟这么认为是你自己的事。



诸葛亮告李严的状,前后都是说李严很自私,而不是说李严很会伪装。


“安身”不是指沽名,别自己乱解释,参考裴注《三国志》的类似内容:

知三事不为吉祥,原府君安身养德

听玄猿之悲吟,察鹤鸣於九皋,安身为乐,无忧为福,处空虚之名


明显看出“安身”不是指沽名。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4 09:09 发表
至于乡党以为不可近的原因也不见得就只是因为“腹中有鳞甲”,毕竟比起内在的“鳞甲”,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护军辅匡等年位与严相次,而严不与亲亵是直接表现出来的。
...

有你这样翻译的吗?居然翻译成“把鳞甲藏在腹中而不外露”?


所谓“腹中有鳞甲”,指得是李严有“鳞甲”使别人难以亲近。

陈震的说法,其实与《江表传》中的难可狎,李鳞甲说法是一致的,就是指李严难以亲近,而不是指李严很会伪装。



你列出来的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护军辅匡等年位与严相次,而严不与亲亵   恰好就是  李严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的典型个案。居然还能被你拿来跟所谓的“伪装”对比?

陈寿要特别用费观能跟李严亲近的例子来说明费观的善於交接,足以说明了李严是个多么难亲近的人了。


你自己不会想想吗?如果李严是个自私又很会伪装的人,必然要做姿态与乡党亲近以便捞取利益,怎么会搞到乡党以为不可近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4 09:09 发表
是否需要是称赞李严当然是诸葛亮自己的自由,但也是跟需要有关。诸葛亮不至于凭空去称赞李严。
以情理而言,应该是向孟达介绍未来同事,尤其李严的名声还不怎么好(起码是个不好接触的人),诸葛亮的称赞当然就更必要了。 ...

诸葛亮根本没有凭空去称赞李严,陈寿说得很清楚:其见贵重如此,这就是称赞的原因。


你所谓的“向孟达介绍未来同事”是怎么想出来的?孟达跟李严至少两度是同事(刘璋时期、刘备时期),作为同事关系的时间比诸葛亮还长,还需要诸葛亮专门介绍?


更何况诸葛亮要设计整死孟达,还需要“向孟达介绍未来同事”?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4 09:09 发表
其属七千余人一般来说,应该只是指能作战的士兵而言,不计算老幼妻小等家属在内。所以七千余人跟七千余家可以对上号,每家出一个兵有什么奇怪的?
...

魏国又没搞计划生育,怎么会出现七千余家只能提供七千余人这么机率低的情况?

鉴于当时的生育情况,七千家中有部分出现一家有两、三人当兵。  这种情况比你“每家出一个兵”的设想合理得多。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4 09:09 发表
但考虑到曹魏报功文书的虚报问题,七千余人未必就能够真有七千余人。同样,前面俘获万余人,也不见得有这么多。可能俺前面表达的不太清楚吧,迁徙往幽州的人口应该包括破城俘获的,和孟达败亡后来投奔的两部分。两部分加起来,或者还有其他零散的,应该是够七千余家的 ...

你这段话只是把你之前的“七千余人跟七千余家可以对上号,每家出一个兵”这个观点猛砸一遍而已。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4 09:09 发表
至于蜀将也很好解释,看看申仪辄承制刻印,多所假授就知道,孟达自己假授几个蜀将有什么大不了的?
...

孟达即使真有假授他人官员,那么这些官员仍是孟达的部下,仍然应该叫“达将”。


至于蜀将是个什么概念前面已经给出了很多例子。必须是由蜀汉政权授予职务的官员才能叫“蜀将”。


孟达在叛变时仍是魏国的新城太守,他自己本人尚且不是蜀将,他的部下怎么会称为蜀将呢?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4 09:09 发表
至于时间先后问题,参照后文“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属帝朝于京师”来看,正是涉及孟达等诸郡人口处理的,而“徙孟达余众七千余家于幽州”同样是涉及孟达等诸郡人口的,司马懿也没那么大权力迁徙人口。这里应该是或者是类似“初,申仪……”的补叙,或者就是记载时序有错乱。 ...

如果是补叙的话,那么姚静、郑他的投降就应该放在“徙孟达余众”之前。


“记载时序有错乱”?那么你把《晋书》这段记载的所谓准确记载时序列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免得到时候反驳你,你又来句“或者就是记载时序有错乱”蒙混过关。


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属帝朝于京师是相对吴蜀而言的,你没注意到后面的二虏宜讨吗?

孟达降魏已经长达七、八年之久,你居然能把“边郡新附”理解为“涉及孟达等诸郡人口”??


司马懿身为驻扎在荆、豫二州的最高军事官员,居然你还认为“没那么大权力迁徙人口”??————那好,就问你,当时在荆、豫二州有大权力迁徙人口的具体是什么官员?具体出处在哪里?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4 09:09 发表
既然有明确记载,蜀军曾发兵到西城安城,而魏兴(西城)太守申仪又能够阻拦蜀汉援军,那西城方向肯定有蜀汉援军出现。
李严如果要救援孟达,那也该是从房陵方向出兵。如果李严的援军居然跑去西城,那李严就不仅仅是不认识路的路痴,而是白痴了。
西城方向有援军是史书所载,怎么是想当然呢?只看地图当然不对,但完全不看地图恐怕也不怎么对吧?
从地理来说,这条水路刘封走过,后来蒋琬也打算走,西城援军出自汉中很正常,至少比起李严瞎转可靠的多。
...

李严如果要救援孟达,不等于说李严就一定会定死了路线,要求部队一定只能走哪里。

至于具体执行时怎么走,那是姚静、郑他等人的问题。负责救援的是他们,那么实际走的路线有问题就由他们负责。要你管?


刘封从汉中去上庸是因为受刘备派遣指挥孟达,不是从汉中大举进攻。跟数千人救援孟达不可同日而语。

蒋琬想从汉中去上庸需要多作舟船,这也说明大部队从汉中进攻上庸,没有大量的船只是无法成功的。


姚静、郑他带领的是七千人的部队,诸葛亮既然不救孟达哪来那么多船只提供他们去西城?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4 09:09 发表
既然明确记载诸葛亮已经不救孟达,那么汉中方面还可能会发生某位蜀汉官员发兵救援孟达这种事么?当然不会。但既然有了救兵是明确记载,那诸葛亮不救孟达的记载就不怎么可信了。
《费诗传》的记载也只能理解为诸葛亮不会全力救援孟达而已。...

至今为止找到的资料来看,《三国志》、《华阳国志》都明确记载诸葛亮不救孟达,是直接证据。而《晋书》记载诸葛亮对孟达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算是诸葛亮不救孟达的间接证据。


相对而言,目前那怕是一条可以明确证明是诸葛亮派兵救援孟达的直接史料记载都没见你列出来。所以你的“只能理解为诸葛亮不会全力救援孟达”确实是挺可笑的。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4 09:09 发表
一、诸葛亮没有杀孟达的动机。孟达虽然反复,但现在是打算叛魏来降,就算不值得信赖,不能成为朋友,起码也算是敌人的敌人。诸葛亮就算要杀他,那起码也得等到孟达的地盘实力拿到手再下手不是? ...

杀孟达的动机当然有,你是不看《晋书》的来着?


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


在诸葛亮眼中,孟达将成为一“患”,这就是杀孟达的动机之一。也是诸葛亮不会救援的原因之一。



“等到孟达的地盘实力拿到手”??你就别逗了,孟达也就万余人,而司马懿光是派往上庸城的兵力就有近四万人。


何况诸葛亮当时在策划大举进攻陇右,根本无法也不会分出足够兵员支援孟达。


实力相差悬殊下,孟达叛乱后被灭只是个时间问题。至于“等到孟达的地盘实力拿到手”,你就做梦去吧。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4 09:09 发表
二、诸葛亮没有杀孟达的手段。就现有记载来说,诸葛亮不过是泄露孟达将反的消息,而且是泄露给跟孟达有过节的人。曹魏会不会信?信了以后会不会马上采取行动?采取行动之后能不能干掉孟达?这几点统统都不在诸葛亮的掌握中,凭什么来除掉孟达? ...

诸葛亮没有直接杀孟达的手段,所以要采用间接的方式————让郭模诈降故意泄露孟达要叛乱的消息,逼孟达提早叛乱,然后利用魏朝镇压叛乱的机会除掉孟达。


诸葛亮从来没有说过有100%的把握除掉孟达,诸葛亮只不过在尽自己能力去实现“除去孟达”这一目标而已。至于是否实现得了,那么就由事情进展才了解了。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4 09:09 发表
诸葛亮泄露消息的原因,在同一段写的清清楚楚,“亮欲促其事”,让孟达早点反,让孟达坚定决心反而已。但即便对这点,诸葛亮也没把握。司马懿稍微耍点手段,把诸葛亮的用心一说,“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孟达又犹豫不决了。诸葛亮连孟达造反一事都保证不了,更何况造反以后被杀呢? ...

居然理解到这个地步。


诸葛亮要让孟达反叛的原因不是要让孟达降蜀。而是因为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


所以诸葛亮让孟达早点反,就是要孟达死得更快点。


孟达犹豫不决一阵后,在司马懿正式领兵出发前往镇压的当天就正式叛乱了。你没注意到孟达说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吗?所以司马懿的书信作用不算很大。


诸葛亮不需要对孟达造反一事进行100%的保证。只要尽力去实现这一目标就可以。


至于事情能否能发展到孟达被杀这一步,那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不过按照事情的最后发展,诸葛亮的计划成功了。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5 05:0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因苏阿
(热那亚来人)

★★★★

Rank: 9Rank: 9Rank: 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游戏人生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2180
编号 117698
注册 2007-3-7
来自 博卡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8-11-25 04: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除掉孟达对诸葛亮有什么好处?
孟达活着又对诸葛亮、对蜀汉会造成什么伤害?

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

那么这个“患”是什么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11-25 08: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8 东祖长离 的帖子

俺说的是李严“尚为小惠”是沽名,“安身求名”是沽名,考勤侯把后两个字“求名”刻意省略,来给俺解释“安身”不是指沽名干嘛?麻烦把“求名”也一并解释一下吧。
李严“性自矜高”,所以别人看来看来是“不可近”的人,这是外在能表现出来的。但“腹中有鳞甲”是指李严很有机心,这个就不是人人都能看出来的。
考勤侯说如果李严是个自私又很会伪装的人,必然要做姿态与乡党亲近以便捞取利益,问题是谁说伪装就一定要跟乡党亲近呢?谁规定李严“为小惠”的对象一定得是乡党呢?“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各人有各人交往的对象,谁说李严就不能善待卒伍、体恤小人,却骄於乡党呢?
孟达跟李严同事关系当然比跟诸葛亮同事时间长。问题是对李严的了解肯定不如对诸葛亮。在王冲中伤诸葛亮时,孟达还能说“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岂是“性自矜高”、“乡党以为不可近”的李严能比的?孟达与李严是长期同事,当然知道他的脾气,觉得不好交往,所以才需要诸葛亮费心给他解释什么是“正方性也”。
前面也已经说了,论关系、论名声、论地位,李严都比不了诸葛亮。从李严的立场看来,孟达当然是更可能倾向诸葛亮。李严争取到孟达的可能不是没有,但更大的可能还是为他人做嫁。若考勤侯坚持认为李严会选择赌博,俺也无意继续在这个问题上争执。

七千家中有部分出现一家有两、三人当兵是正常的,别忘了孟达已经在召集部队了。各地的部队被孟达调走部分同样是正常的。
至于考勤侯完全无视俺后面说的“迁徙往幽州的人口应该包括破城俘获的,和孟达败亡后来投奔的两部分”,俺就不再重复啥了。

“蜀将”问题,俺只想问一句,孟达举事是以什么名义起兵的?

司马懿为身为驻扎在荆、豫二州的最高军事官员,若有“那么大权力迁徙人口”前往州,俺看魏明帝干脆禅让给司马懿得了。
至于“二虏宜讨”前面,还有一个“又”字,考勤侯千万别忽略,这说明魏明帝问的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

关于救援孟达问题,地理上一清二楚。李严不是路痴,也不是白痴,李严也不至于派出路痴兼白痴前往救援,放着近路不走,非要从西城走,麻烦考勤侯给个解释吧?
所谓“实际走的路线”应该是咋样的,俺当然得关心,难道不成说李严的援军是空降,是土遁,俺也得接受吧?
汉中派出多少部队,俺不清楚,至于说是姚静、郑他带领的七千人的部队,俺从来就没认可过。蒋琬打算东下,确实写了“多作舟船”,但刘封东下,可没写“多作舟船”,可见汉中往上庸并不是非得写“多作舟船”才能出发。或者俺再套用一下考勤侯的话,既然诸葛亮派出援军,那怎么走就是由诸葛亮负责。要你管?

《晋书》《魏略》都记载了蜀汉方曾派出援军,而援军出现在西城,可见援军来自汉中而不会是江州永安等地,这就是诸葛亮派出援军的证据。

孟达自以为能守住的条件是“吾城已固,诸军足办”,拿孟达还没准备好的情况来证明孟达实力弱小,能作准么?别的就不说了,若孟达能陷入僵持阶段,蜀汉孙吴断无坐视之理,申仪也是首鼠两端的墙头草,到时候会采取什么行动还不好说呢。楼上已经替俺问了,除掉孟达有什么好处?孟达又能为什么“患”?

关于借刀杀孟达,俺倒是想起《魏略》中记载的魏延的美好计划了。
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魏延也是一厢情愿的设想魏军斥候会装作看不见自己的部队,夏侯楙也会很配合的吓得逃走,而魏军逃走前也都会把粮食留给魏延使用。跟诸葛亮的手段真类似,既要曹魏确信孟达造反,又要能迅速采取行动镇压叛乱,还要让孙权方不救援孟达或者让曹魏无论如何都能剿灭孟达。对于如此深谋远虑,不得不说,诸葛亮真神人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8-11-25 11: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俺说的是李严“尚为小惠”是沽名,“安身求名”是沽名,考勤侯把后两个字“求名”刻意省略,来给俺解释“安身”不是指沽名干嘛?麻烦把“求名”也一并解释一下吧。 ...

你自己看前面吧,你的原话是“李严不顾国家大事,只管自己沽名钓誉(“安身求名”),滥施“小惠””。


你能把“安身求名”翻译成“沽名钓誉”,那么按你的意思,“安身”、“求名”各指“沽名钓誉”中的哪一部分?还请详细指出。


如果是你表达得不够详细,那么是你的问题。

如果是你的翻译出错。那么也是你的问题。

你自己的问题怎么能找我负责呢?


我是认为你把“安身”翻译错了,所以举例纠正,至于你对“求名”的翻译,还不算大错,所以不必纠正啊,不存在什么“刻意省略”。


一番好意帮你纠正一下,你不领情也是你自己的问题啊。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李严“性自矜高”,所以别人看来看来是“不可近”的人,这是外在能表现出来的。但“腹中有鳞甲”是指李严很有机心,这个就不是人人都能看出来的。 ...

陈震和《江表传》的记载都说的很清楚,李严之所以“不可近”、“难可狎”,是因为“有鳞甲”。

而且乡党都看出来了,至少可以知道是一种很容易看出来的缺点。


“狎”与《季汉辅臣赞》里的“亲亵”有相近意思。


结合《季汉辅臣赞》的记载:护军辅匡等年位与严相次,而严不与亲亵;观年少严二十余岁,而与严通狎如时辈云。

就可以知道,李严“性自矜高”,就是“腹中有鳞甲”的表现之一。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谁规定李严“为小惠”的对象一定得是乡党呢?“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各人有各人交往的对象,谁说李严就不能善待卒伍、体恤小人,却骄於乡党呢? ...

你想说“李严善待卒伍”?对不起,那就跟孟达更没关系了,孟达是士大夫而非卒伍之人。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孟达跟李严同事关系当然比跟诸葛亮同事时间长。问题是对李严的了解肯定不如对诸葛亮。在王冲中伤诸葛亮时,孟达还能说“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岂是“性自矜高”、“乡党以为不可近”的李严能比的?孟达与李严是长期同事,当然知道他的脾气,觉得不好交往,所以才需要诸葛亮费心给他解释什么是“正方性也”。...

我前面是说,诸葛亮并非在向孟达专门介绍什么“未来同事”(用反问句的方式表述)。


再说一次,诸葛亮当时不是在“解释”,而是在称赞李严(有陈寿的说明作证)。


你是不是认为“解释”和“称赞”是同一意思?

我一直在说诸葛亮是在“称赞李严”,为什么你要用其他词汇来歪解呢?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前面也已经说了,论关系、论名声、论地位,李严都比不了诸葛亮。从李严的立场看来,孟达当然是更可能倾向诸葛亮。李严争取到孟达的可能不是没有,但更大的可能还是为他人做嫁。若考勤侯坚持认为李严会选择赌博,俺也无意继续在这个问题上争执。 ...

前面已经说了,孟达不是一个对名声很看重的人,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


李严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大力争取的人,甚至可以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割五郡立巴州,这件事的成功机会不大,但是李严去争取了。

要求得到开府的权力,这件事的成功机会不大,但是李严也去争取了。

那么在争取孟达这件事上面,按照前面的标准,李严也会去争取。因为如果争取到了,李严就能为自己捞到利益。


这就是我前面所要阐述的,李严有争取自己利益的动机,就会有相应行动。



你不想在这个问题上争执那么你后面还说那么多干什么?说一套做一套么?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七千家中有部分出现一家有两、三人当兵是正常的,别忘了孟达已经在召集部队了。各地的部队被孟达调走部分同样是正常的。 ...

你前面明明说“七千余人跟七千余家可以对上号,每家出一个兵”嘛,现在又说“各地的部队被孟达调走部分”,你到底是用哪个标准?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至于考勤侯完全无视俺后面说的“迁徙往幽州的人口应该包括破城俘获的,和孟达败亡后来投奔的两部分”,俺就不再重复啥了。...

我没有无视啊,还专门评价了你这段分析,认为这段分析可以用来砸你前面的观点。

专门帮你评价你还不领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蜀将”问题,俺只想问一句,孟达举事是以什么名义起兵的? ...

在魏方看来,孟达是以魏新城太守的身份反叛:

十二月,封后父毛嘉为列侯。新城太守孟达反,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讨之。


可是在蜀汉方看来,孟达并非以蜀将的身份举事。首先作为蜀汉最高权力机关的刘禅和诸葛亮都没有予以正式承认。


而且孟达并非单纯暗通蜀汉,还进行过连吴。在孟达举事后,还出现过吴国派遣人员进行救援的记载。


吴国一直到建兴七年才与蜀汉重新结盟,而在孟达举事在建兴五年十二月。


吴国又不是蜀汉的下属。如果孟达举事时就是“蜀将”,那么吴国就没有派兵救援的必要了。


所以孟达更象是单纯叛魏而已,而并非明确表态加入哪一方。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司马懿为身为驻扎在荆、豫二州的最高军事官员,若有“那么大权力迁徙人口”前往幽州,俺看魏明帝干脆禅让给司马懿得了。...

司马懿作为驻扎在荆、豫二州的最高军事官员,在朝廷许可后,当然是放权由司马懿进行迁徙了。


我明明问的是“当时在荆、豫二州有大权力迁徙人口的具体是什么官员?”————魏明帝当时在京师,又不是在荆、豫二州,你居然拿来充数回答我的问题?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至于“二虏宜讨”前面,还有一个“又”字,考勤侯千万别忽略,这说明魏明帝问的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

司马懿作为驻扎在荆、豫二州的最高军事官员,“边郡新附”的当然是指吴蜀方面跑来归降的人士。


前面已经跟你说了,孟达降魏已经长达七、八年之久,他的部众根本不是什么“边郡新附”。


你没看司马懿怎么说的么?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这里的“贼”明显是指吴蜀,因为当时孟达早已被杀,根本做不出“下弃之”的行为。

所以“边郡新附”的当然是针对吴蜀方面而言,而非指孟达。

魏明帝是在询问司马懿涉及吴蜀方面的问题时再多问一条相关问题而已,有错么?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关于救援孟达问题,地理上一清二楚。李严不是路痴,也不是白痴,李严也不至于派出路痴兼白痴前往救援,放着近路不走,非要从西城走,麻烦考勤侯给个解释吧?...

没有明确记载李严制定了救援路线。如果有,请你列出。

何况就算李严制定了救援路线,姚静、郑他也有不遵守的可能。姚静、郑他救援时一意孤行走了错误的路线,也并非不可能。

三国时期不遵守上级指示导致犯错的例子不少。就拿蜀汉方面的教训来说:马谡不遵守诸葛亮的指示,结果惨败。魏延不听诸葛亮的遗令,结果丧命。张飞不听刘备的规劝,结果丢了脑袋。

相比上面三个,姚静、郑他算不错了,至少没把小命丢掉。


我从来没有说过姚静、郑他是路痴兼白痴。我没有辩不过就骂古人泄愤的习惯。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蒋琬打算东下,确实写了“多作舟船”,但刘封东下,可没写“多作舟船”,可见汉中往上庸并不是非得写“多作舟船”才能出发。或者俺再套用一下考勤侯的话,既然诸葛亮派出援军,那怎么走就是由诸葛亮负责。要你管? ...

刘封东下只是刘备让其指挥孟达而已,并非是让刘封率大军讨伐孟达,所以刘封不需带大部队前往,接管孟达的大权就可以,自然没有“多作舟船”的必要。与姚静、郑他并无可比性。


莫非你认为多达七千余人从汉中往上庸不需要大量船只么?


既然有明确资料记载诸葛亮没有派出援军,那么就根本不会出现“怎么走就是由诸葛亮负责”这个问题————所以当然不用我管了,你这不是废话么?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晋书》《魏略》都记载了蜀汉方曾派出援军,而援军出现在西城,可见援军来自汉中而不会是江州永安等地,这就是诸葛亮派出援军的证据。 ...

我从来没有否认过蜀汉有人派出了援军,但同时我列出了明确证据(包括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明当时的诸葛亮并未救援孟达。所以我根据相关资料认为蜀汉派出了援军的人最大可能是李严。


好了,请列出证明诸葛亮派兵救援孟达的直接证据来证明你前面的观点吧。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孟达自以为能守住的条件是“吾城已固,诸军足办”,拿孟达还没准备好的情况来证明孟达实力弱小,能作准么?别的就不说了,若孟达能陷入僵持阶段,蜀汉孙吴断无坐视之理,申仪也是首鼠两端的墙头草,到时候会采取什么行动还不好说呢。楼上已经替俺问了,除掉孟达有什么好处?孟达又能为什么“患”?...

孟达自以为能守住的条件是重要一点是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那么现在司马懿直接杀到城下了,还有什么“陷入僵持阶段”可言?



蜀汉孙吴在孟达被围后就派了救援,而并非等到“僵持阶段”。


申仪采取什么行动?你没看到司马懿和近四万兵力离魏兴多远吧?————想造反?是不是想跟孟达的脑袋一起去洛阳被烧?


除掉孟达有什么好处?诸葛亮认为可以去除一患啊。


孟达又能为什么“患”?————这个问题不要问我,应该问当事人诸葛亮。因为明确记载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诸葛亮对孟达的态度决定了诸葛亮对其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魏延也是一厢情愿的设想魏军斥候会装作看不见自己的部队,夏侯楙也会很配合的吓得逃走,而魏军逃走前也都会把粮食留给魏延使用。...

我个人的意见,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和魏延的战术计划都是失败的。不过这跟我们现在讨论的话题无关。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跟诸葛亮的手段真类似,既要曹魏确信孟达造反,又要能迅速采取行动镇压叛乱,还要让孙权方不救援孟达或者让曹魏无论如何都能剿灭孟达。对于如此深谋远虑,不得不说,诸葛亮真神人也。

我前面说过了,诸葛亮不需要对孟达造反一事进行100%的保证。只要尽力去实现这一目标就可以。

至于事情能否能发展到孟达被杀这一步,那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诸葛亮有说过“让孙权方不救援孟达”么?我没看见,又是你自己乱七八糟认为的?


“诸葛亮真神人”————前面辱骂古人,现在又吹捧古人。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11-25 12: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1 东祖长离 的帖子

李严对待孟达的态度问题,大家都是基于动机如何之类的猜测,多说也没什么意思。

曹魏文书有以一当十的惯例,记载又是出自准确性欠佳的晋书和为司马懿张本的宣帝记,所以像俘获万余人、孟达余众七千余家、七千余人来降都可能有不实之词。姚静、郑他是什么身份,俺只能说存疑。说是救援的蜀军,疑点在于后路未断,没有投降之理。若说是孟达余部,“蜀将”二字也确实是个问题。

从地理来看,孟达取上庸时路线是自秭归北攻房陵,进而攻上庸。从地图上,俺找不出李严经过西城前往援助身在上庸的孟达的可能路线,若李严救援孟达,不可能绕过被救援目标上庸而前往西城。所以俺认为李严援助孟达的情况是不可能成立的。考勤侯前面说的“至于具体执行时怎么走,那是姚静、郑他等人的问题。负责救援的是他们,那么实际走的路线有问题就由他们负责。要你管?”把问题推给古人,显然是不怎么负责的说法。
若李严不可能救助孟达,那只有汉中的诸葛亮具备此条件。至于是否需要“多作舟船”,关键在于当时蜀汉是否缺少舟船。刘备东征时,蜀汉是有水军的,孟达之乱距此时也不过五六年,并非没有船只的可能。而蒋琬之举在此后十几年,期间蜀汉并无水战之用。蜀汉北伐时人马以万计,蒋琬东下自然也不会只有数千人,跟此时救援也不能同等而论。
《费诗传》有诸葛亮不救孟达之说,与此有所冲突。那要么有援军的记载不实,要么不救孟达的记载不是很贴切,也只有这两种可能。

孟达身处上庸,若认为为“患”是可能会进攻蜀汉之类。若除去孟达,换上一个不是孟达那样摇摆不定的魏将,其“患”只会更大。反正俺是设想不出孟达能有多大的“患”。考勤侯把事情推给诸葛亮,这种回答也未免忒轻巧了点。

俗话有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谁都没有100%的把握,但把希望都寄托在敌方,恐怕不是什么高明策略。魏延把希望寄托在敌方警备不严、守将胆怯、处理失当上,而“借刀杀孟达”的诸葛亮把希望寄托在敌方对孟达的猜疑、敌方反应迅速准确等因素上,难道不是同类么?

考勤侯看来火气不小,俺也不想变成吵架贴,既然不能心平气和的讨论,那就到此为止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8-11-26 23: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12:55 发表
曹魏文书有以一当十的惯例,记载又是出自准确性欠佳的晋书和为司马懿张本的宣帝记,所以像俘获万余人、孟达余众七千余家、七千余人来降都可能有不实之词。姚静、郑他是什么身份,俺只能说存疑。说是救援的蜀军,疑点在于后路未断,没有投降之理。若说是孟达余部,“蜀将”二字也确实是个问题。
...

“曹魏文书有以一当十的惯例”??

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

这是发生在东汉末的事情,而我们讨论的事情是发生在魏明帝太和二年。时间相差太远,能不能作为“惯例”非常难说。


姚静、郑他完成不了救援孟达的任务,辜负了李严的期望,那么象王冲那样惧罪降魏也是非常可能。

其实如果能够明白 退路是否断绝是否投降 是不一定相关的两回事的话,就可以想通了。


何况如果姚静、郑他真的是孟达的余部,司马懿不可能在没有消灭或招降其之前就回到宛(因为宛距离上庸城一千二百里,司马懿没有全部平定叛乱不可能轻易回去)。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12:55 发表
从地理来看,孟达取上庸时路线是自秭归北攻房陵,进而攻上庸。从地图上,俺找不出李严经过西城前往援助身在上庸的孟达的可能路线,若李严救援孟达,不可能绕过被救援目标上庸而前往西城。

孟达自秭归北攻房陵和上庸,有两个先决条件,一个是宜都一带在蜀汉之手,一个是房陵和上庸守备力量并不很强(只看到有郡兵)。

而这两个条件在建兴六年是不存在的。

李严要救援孟达,出发点只能选江州或永安。

而房陵和上庸当时已经归属新城郡,而上庸城附近已经被司马懿和近四万的兵力所包围。

所以从防守稍弱的西城进行救援其实不失是个好选择。


其实 实施救援故意不走直线而绕大圈的例子在过去也有,不妨参看一下二战时期曼斯坦恩救援第六军团的行动,就是故意绕大圈避开苏军锋锐。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12:55 发表
考勤侯前面说的“至于具体执行时怎么走,那是姚静、郑他等人的问题。负责救援的是他们,那么实际走的路线有问题就由他们负责。要你管?”把问题推给古人,显然是不怎么负责的说法。 ...

我没什么“不负责”。

作为救援的姚静、郑他,应该对当时魏军兵力分布程度比我们直接很多,所以走的路线必然有其道理。

当然如果他们的分析有错,结果走了错误的路线,那么问题就由他们负责,是不需要找今人负责的。


如果冒牌认为自己应该为姚静、郑他等人投降而负责的话,那我也无话可说。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12:55 发表
若李严不可能救助孟达,那只有汉中的诸葛亮具备此条件。至于是否需要“多作舟船”,关键在于当时蜀汉是否缺少舟船。刘备东征时,蜀汉是有水军的,孟达之乱距此时也不过五六年,并非没有船只的可能。而蒋琬之举在此后十几年,期间蜀汉并无水战之用。蜀汉北伐时人马以万计,蒋琬东下自然也不会只有数千人,跟此时救援也不能同等而论。 ...

刘备东征时的部队当时已经绝大部分都被灭了,只剩下牙门将向宠的部队完整,试问水军又如何幸免?

难不成要诸葛亮把水军遗骸捞起来用?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12:55 发表
《费诗传》有诸葛亮不救孟达之说,与此有所冲突。那要么有援军的记载不实,要么不救孟达的记载不是很贴切,也只有这两种可能。 ...

《费诗传》有诸葛亮不救孟达之说,有《华阳国志》的记载作为直接证明,同时有《晋书》、《太平御览》的记载作间接证明。

如果要证明诸葛亮当时确实救援了孟达,那么就一定要拿出直接记载此事的证明,而且必须是可靠度极高,能同时反驳《三国志》、《华阳国志》。不过目前来看,是没有的。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12:55 发表
孟达身处上庸,若认为为“患”是可能会进攻蜀汉之类。若除去孟达,换上一个不是孟达那样摇摆不定的魏将,其“患”只会更大。反正俺是设想不出孟达能有多大的“患”。考勤侯把事情推给诸葛亮,这种回答也未免忒轻巧了点。...

明确记载把孟达视为“患”的是诸葛亮,那么理由当然只有诸葛亮最清楚。

俺又不是诸葛亮,怎么能把帐算到我身上?


举个其他例子说明好了: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为什么刘备对关羽、张飞能“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没有对其他部曲也“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你在《三国志》能找到具体理由么?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12:55 发表
俗话有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谁都没有100%的把握,但把希望都寄托在敌方,恐怕不是什么高明策略。魏延把希望寄托在敌方警备不严、守将胆怯、处理失当上,而“借刀杀孟达”的诸葛亮把希望寄托在敌方对孟达的猜疑、敌方反应迅速准确等因素上,难道不是同类么?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没有全部寄望于刘备,还要希望天下有变

总不能因此说《隆中对》是个差劲的分析吧?


刘备伐蜀也没有100%的把握,那么有没有进行伐蜀呢?

诸葛亮北伐也没有100%的把握,那么有没有进行北伐呢?



要不两相比较一下吧:

1)如果诸葛亮的杀孟达计划失败了,那么对诸葛亮自己并没有大损失。

2)如果诸葛亮的杀孟达计划成功了,那么对诸葛亮心中的“患”就被除掉一个了,同时魏国荆州地区的力量也会受到牵制。对日后的北伐计划而言,是有利的。

如果计划失败没有大损失,计划成功可以明确有赚头,那么诸葛亮当然愿意去干了。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12:55 发表
考勤侯看来火气不小,俺也不想变成吵架贴,既然不能心平气和的讨论,那就到此为止吧。

这帖本来是cha发表自己观点的地方,现在变成了讨论其他话题,所以要尽早结束讨论,把地方让回给别人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11-27 08: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点后来的想法吧,前面的就不继续了。

姚静、郑他是孟达的余部这种想法确实有漏洞。俺后来想到的是姚静、郑他等可能是吴国援军。
从地理来说,蜀汉援军在西城受阻于申仪,即便不能救援孟达,仍然可以返回汉中。
而吴军是在木阑塞,按水经注的说法,此地在上庸西北方向,吴军救援时应该是自襄樊水路上行。司马懿大军自宛来援,到上庸附近时,实际跟吴军水路接近,吴军的东方归路很可能会被断掉。西方又有申仪,吴军就成了孤军。
而考勤侯所说的“惧罪降魏”在吴恰恰是相当常见的。
孟达反叛的同年有韩当之子韩综降魏,次年有翟丹降魏。周鲂诈降也以获罪的前任太守王靖为例,示以畏罪之意。而翟丹降魏后,权恐诸将畏罪而亡,乃下令曰:“自今诸将有重罪三,然后议。”也说明当时吴法可能比较重。这点与司马懿所说的“贼以密网束下”相合。
所以救援的吴将在归国困难,而且即便回去也可能获罪的情况下降魏,还是很有可能的。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8-11-27 11:46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4 12:52 发表


诸葛亮是领益州牧,不是啥益州刺史。


诸葛亮的开府、领益州牧是在成都,而且是刘禅承认的。怎么你莫名其妙认为是割据了?

国中之国,两个政府,当然是割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8-11-27 11: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8-11-27 11:46 发表

国中之国,两个政府,当然是割据。

诸葛亮没有在蜀汉中为自己立过什么有行政权的封国,不存在什么“国中之国”。

诸葛亮就是蜀汉政权的丞相,并未另立政府,所以不存在什么“两个政府”。




李严割据,要求蜀汉割五个郡立州让自己当巴州刺史。


诸葛亮可没要求蜀汉为自己割郡立州。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8-11-27 12:1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greatccy 于 2008-11-24 13:19 发表


    我们来看看“割据”这个词在词典里是什么意思。“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在一个国家内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从这里看来李严并没有造成国家内的分裂对抗,不能说是形成了割据。不过我所说的是李严有割 ...

没有反形,就说李严有反心这就属于诛心之论。

难可押,李鳞甲出自诸葛亮弹李严的表,乡里是否有此谚语不得而知,很有可能是对政敌的一种诬蔑。反正后主也不会真的去乡里查实。

别忘了江洲一带古代的巴国,传统上自然一体,所以当地人一直有合郡为州的愿望,李严欲另立一州以重庆为州治也是顺应民意。说江州出于的后方就不需要加固防御以此把李严描绘成有割据之心的军阀显然是不了解军事常识。江州筑城叫做纵深防御,没有纵深防御结果会怎么样?看看邓艾吧。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8-11-27 12:1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7 11:57 发表



诸葛亮没有在蜀汉中为自己立过什么有行政权的封国,不存在什么“国中之国”。

诸葛亮就是蜀汉政权的丞相,并未另立政府,所以不存在什么“两个政府”。




李严割据,要求蜀汉割五个郡立州让自己 ...

李严没有在蜀汉中为自己立过什么有行政权的封国,不存在什么“国中之国”。

李严就是蜀汉政权的光禄勋,并未另立政府,所以不存在什么“两个政府”。




诸葛亮割据,实质上掌握蜀汉州郡使自己当上益州牧。


诸葛亮已经实质掌握蜀汉所有州郡,如果再要求蜀汉为自己割郡立州那叫猪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8-11-27 12: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8-11-27 12:14 发表

李严没有在蜀汉中为自己立过什么有行政权的封国,不存在什么“国中之国”。

李严就是蜀汉政权的光禄勋,并未另立政府,所以不存在什么“两个政府”。



诸葛亮割据,实质上掌握蜀汉州郡使自己当上益州牧。


诸葛亮已经实质掌握蜀汉所有州郡,如果再要求蜀汉为自己割郡立州那叫猪头。 ...

“国中之国”、“两个政府”是你自己定的范围么,我前面是解释诸葛亮不在此范围之中。



如果诸葛亮“实质掌握蜀汉所有州郡”,那么还存在诸葛亮据么?试问这个时候诸葛亮“割”了什么地方给自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reatccy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293111
注册 2008-10-2


发表于 2008-11-27 22: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8-11-27 12:08 发表

没有反形,就说李严有反心这就属于诛心之论。

难可押,李鳞甲出自诸葛亮弹李严的表,乡里是否有此谚语不得而知,很有可能是对政敌的一种诬蔑。反正后主也不会真的去乡里查实。

别忘了江洲一带古代的巴国 ...

诛心之论是建立在对方没有实际行动和既成事实的基础上,那么来看看李严,他确实没有割据的既成事实,但是他所做的实际行动不得不让我们对其动机进行探究。法律上都有蓄意的罪名,那我们分析探究他的动机又有何不可?
       既然阁下说到了纵深防御的问题,我承认江州需要纵深防御,但让我们看看江州需不需要像李严那样的纵深防御。江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本有缙云,歌乐,南山之险阻可依,又有长江嘉陵两江之便,易守难攻。而且四周各县,诸如合川,江津,綦江,万县垫江等等具是地势险恶,哪一个没有一夫当关之天险可守。若是外敌来攻,却要龟缩于重庆城防守,而不据守要津险道,似乎更不符合军事常识。哪种情况需要据守江州城,只可能是肘腋生变,内部战乱,四周之险已与人共用,所以才会依托最后的要塞。
       李严所欲建造的李严大城,需要凿穿两江,纵深防御是有了,而且十分坚固,不过却可以致使江州经济凋敝,得不偿失。若是有外敌来攻,决是难以陷落,但敌人完全可以把守江口,绕道前进,除非敌人的目标仅仅只是江州,而不是首府成都。我们想想若是抵御外敌的话到底需不需要“李严大城”呢。似乎在有人想剿灭李严的时候那个“李严大城”才发挥得出它的作用吧。
       如果阁下想来考察一下重庆四周的地形,我可以做阁下向导,如果看过重庆地形还认为抵御外敌有必要崛通两江,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观点交流,无意吵架,言语冒犯,万望见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8-11-28 17: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那位慕容嫣然同学,不知道关羽算不算割据?行政体系貌似也挺独立的。

诸葛亮“使”自己当上益州牧算不算诛心论?

李严自己要求“割”5郡到没有“使”自己干啥干啥的意思。诸葛受封倒是成了“使”自己干啥干啥,真会颠倒黑白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三国赤壁周郎
(魏君子)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865
编号 273194
注册 2008-3-31
来自 蓬莱仙境


发表于 2008-11-28 18: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魏、吴的角度来说,蜀国本身就是割据了至于从蜀国的角度来说,诸葛亮本身就是权力执政者,当个州牧也不是什么坏事,反正是后主封的,诸葛亮做州牧问心无愧。
不过从当时来说,似乎只有诸葛亮当了州牧,没听说吴国封了谁做州牧,魏国封了谁做州牧,最多只有州刺史。李严也不过求一个巴州刺史,并没有打算超越诸葛的意思。
诸葛亮也许是三国时代最后一个州牧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吃饭猛喷罗大傻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43
编号 281918
注册 2008-6-12


发表于 2008-11-29 15: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州牧这玩意大概只有汉末、三国才有,之后的两晋南北朝也很少见到这个词,总觉得州牧与唐朝的节度使没什么分别。
而且州牧的存在,皇帝可以说是没有什么主权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雲中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8
帖子 579
编号 33175
注册 2005-2-20


发表于 2008-11-29 23: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三国志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
裴注:桓范字元则...复为兗州刺吏,怏怏不得意。又闻当转为冀州牧。
三国志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钟离传
周鲂字子鱼...令谲挑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
从这两条来看曹魏应该是设了州牧的

[ 本帖最后由 雲中 于 2008-11-29 23:5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雲中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8
帖子 579
编号 33175
注册 2005-2-20


发表于 2008-11-30 00: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东吴也是设有州牧的,不过除了陆逊的荆州牧之外,似乎遥领的居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8-11-30 08:5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东吴实领的州牧也有不少,除荆州牧外,还有扬州牧,广州牧,交州牧,这些都是实领的州牧,当上州牧的吴臣不是光只有陆逊。

荆州牧﹕诸葛恪、孙綝、陆凯、陆抗
扬州牧﹕吕范、诸葛恪
交州牧﹕吕岱、陶璜
广州牧﹕滕循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雲中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8
帖子 579
编号 33175
注册 2005-2-20


发表于 2008-11-30 21: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哦,我看书不仔细东吴遥领州牧的也不少
孙韶:幽州牧
诸葛瑾:豫州牧
步骘:冀州牧
朱然:兗州牧
朱桓:青州牧
贺齐:徐州牧
全琮:徐州牧
陆凯:豫州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吃饭猛喷罗大傻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43
编号 281918
注册 2008-6-12


发表于 2008-11-30 21: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上几位的提供受教了,不知晋朝之后有没有州牧这种官职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5 17: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6164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