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俺说的是李严“尚为小惠”是沽名,“安身求名”是沽名,考勤侯把后两个字“求名”刻意省略,来给俺解释“安身”不是指沽名干嘛?麻烦把“求名”也一并解释一下吧。 ...
你自己看前面吧,你的原话是“李严不顾国家大事,只管自己沽名钓誉(“安身求名”),滥施“小惠””。
你能把“安身求名”翻译成“沽名钓誉”,那么按你的意思,“安身”、“求名”各指“沽名钓誉”中的哪一部分?还请详细指出。
如果是你表达得不够详细,那么是你的问题。
如果是你的翻译出错。那么也是你的问题。
你自己的问题怎么能找我负责呢?
我是认为你把“安身”翻译错了,所以举例纠正,至于你对“求名”的翻译,还不算大错,所以不必纠正啊,不存在什么“刻意省略”。
一番好意帮你纠正一下,你不领情也是你自己的问题啊。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李严“性自矜高”,所以别人看来看来是“不可近”的人,这是外在能表现出来的。但“腹中有鳞甲”是指李严很有机心,这个就不是人人都能看出来的。 ...
陈震和《江表传》的记载都说的很清楚,李严之所以“不可近”、“难可狎”,是因为“有鳞甲”。
而且乡党都看出来了,至少可以知道是一种很容易看出来的缺点。
“狎”与《季汉辅臣赞》里的“亲亵”有相近意思。
结合《季汉辅臣赞》的记载:护军辅匡等年位与严相次,而严不与亲亵;观年少严二十余岁,而与严通狎如时辈云。
就可以知道,李严“性自矜高”,就是“腹中有鳞甲”的表现之一。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谁规定李严“为小惠”的对象一定得是乡党呢?“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各人有各人交往的对象,谁说李严就不能善待卒伍、体恤小人,却骄於乡党呢? ...
你想说“李严善待卒伍”?对不起,那就跟孟达更没关系了,孟达是士大夫而非卒伍之人。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孟达跟李严同事关系当然比跟诸葛亮同事时间长。问题是对李严的了解肯定不如对诸葛亮。在王冲中伤诸葛亮时,孟达还能说“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岂是“性自矜高”、“乡党以为不可近”的李严能比的?孟达与李严是长期同事,当然知道他的脾气,觉得不好交往,所以才需要诸葛亮费心给他解释什么是“正方性也”。...
我前面是说,诸葛亮并非在向孟达专门介绍什么“未来同事”(用反问句的方式表述)。
再说一次,诸葛亮当时不是在“解释”,而是在称赞李严(有陈寿的说明作证)。
你是不是认为“解释”和“称赞”是同一意思?
我一直在说诸葛亮是在“称赞李严”,为什么你要用其他词汇来歪解呢?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前面也已经说了,论关系、论名声、论地位,李严都比不了诸葛亮。从李严的立场看来,孟达当然是更可能倾向诸葛亮。李严争取到孟达的可能不是没有,但更大的可能还是为他人做嫁。若考勤侯坚持认为李严会选择赌博,俺也无意继续在这个问题上争执。 ...
前面已经说了,孟达不是一个对名声很看重的人,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
李严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大力争取的人,甚至可以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割五郡立巴州,这件事的成功机会不大,但是李严去争取了。
要求得到开府的权力,这件事的成功机会不大,但是李严也去争取了。
那么在争取孟达这件事上面,按照前面的标准,李严也会去争取。因为如果争取到了,李严就能为自己捞到利益。
这就是我前面所要阐述的,李严有争取自己利益的动机,就会有相应行动。
你不想在这个问题上争执那么你后面还说那么多干什么?说一套做一套么?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七千家中有部分出现一家有两、三人当兵是正常的,别忘了孟达已经在召集部队了。各地的部队被孟达调走部分同样是正常的。 ...
你前面明明说“七千余人跟七千余家可以对上号,每家出一个兵”嘛,现在又说“各地的部队被孟达调走部分”,你到底是用哪个标准?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至于考勤侯完全无视俺后面说的“迁徙往幽州的人口应该包括破城俘获的,和孟达败亡后来投奔的两部分”,俺就不再重复啥了。...
我没有无视啊,还专门评价了你这段分析,认为这段分析可以用来砸你前面的观点。
专门帮你评价你还不领情?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蜀将”问题,俺只想问一句,孟达举事是以什么名义起兵的? ...
在魏方看来,孟达是以魏新城太守的身份反叛:
十二月,封后父毛嘉为列侯。新城太守孟达反,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讨之。
可是在蜀汉方看来,孟达并非以蜀将的身份举事。首先作为蜀汉最高权力机关的刘禅和诸葛亮都没有予以正式承认。
而且孟达并非单纯暗通蜀汉,还进行过连吴。在孟达举事后,还出现过吴国派遣人员进行救援的记载。
吴国一直到建兴七年才与蜀汉重新结盟,而在孟达举事在建兴五年十二月。
吴国又不是蜀汉的下属。如果孟达举事时就是“蜀将”,那么吴国就没有派兵救援的必要了。
所以孟达更象是单纯叛魏而已,而并非明确表态加入哪一方。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司马懿为身为驻扎在荆、豫二州的最高军事官员,若有“那么大权力迁徙人口”前往幽州,俺看魏明帝干脆禅让给司马懿得了。...
司马懿作为驻扎在荆、豫二州的最高军事官员,在朝廷许可后,当然是放权由司马懿进行迁徙了。
我明明问的是“当时在荆、豫二州有大权力迁徙人口的具体是什么官员?”————魏明帝当时在京师,又不是在荆、豫二州,你居然拿来充数回答我的问题?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至于“二虏宜讨”前面,还有一个“又”字,考勤侯千万别忽略,这说明魏明帝问的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
司马懿作为驻扎在荆、豫二州的最高军事官员,“边郡新附”的当然是指吴蜀方面跑来归降的人士。
前面已经跟你说了,孟达降魏已经长达七、八年之久,他的部众根本不是什么“边郡新附”。
你没看司马懿怎么说的么?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这里的“贼”明显是指吴蜀,因为当时孟达早已被杀,根本做不出“下弃之”的行为。
所以“边郡新附”的当然是针对吴蜀方面而言,而非指孟达。
魏明帝是在询问司马懿涉及吴蜀方面的问题时再多问一条相关问题而已,有错么?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关于救援孟达问题,地理上一清二楚。李严不是路痴,也不是白痴,李严也不至于派出路痴兼白痴前往救援,放着近路不走,非要从西城走,麻烦考勤侯给个解释吧?...
没有明确记载李严制定了救援路线。如果有,请你列出。
何况就算李严制定了救援路线,姚静、郑他也有不遵守的可能。姚静、郑他救援时一意孤行走了错误的路线,也并非不可能。
三国时期不遵守上级指示导致犯错的例子不少。就拿蜀汉方面的教训来说:马谡不遵守诸葛亮的指示,结果惨败。魏延不听诸葛亮的遗令,结果丧命。张飞不听刘备的规劝,结果丢了脑袋。
相比上面三个,姚静、郑他算不错了,至少没把小命丢掉。
我从来没有说过姚静、郑他是路痴兼白痴。我没有辩不过就骂古人泄愤的习惯。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蒋琬打算东下,确实写了“多作舟船”,但刘封东下,可没写“多作舟船”,可见汉中往上庸并不是非得写“多作舟船”才能出发。或者俺再套用一下考勤侯的话,既然诸葛亮派出援军,那怎么走就是由诸葛亮负责。要你管? ...
刘封东下只是刘备让其指挥孟达而已,并非是让刘封率大军讨伐孟达,所以刘封不需带大部队前往,接管孟达的大权就可以,自然没有“多作舟船”的必要。与姚静、郑他并无可比性。
莫非你认为多达七千余人从汉中往上庸不需要大量船只么?
既然有明确资料记载诸葛亮没有派出援军,那么就根本不会出现“怎么走就是由诸葛亮负责”这个问题————所以当然不用我管了,你这不是废话么?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晋书》《魏略》都记载了蜀汉方曾派出援军,而援军出现在西城,可见援军来自汉中而不会是江州永安等地,这就是诸葛亮派出援军的证据。 ...
我从来没有否认过蜀汉有人派出了援军,但同时我列出了明确证据(包括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明当时的诸葛亮并未救援孟达。所以我根据相关资料认为蜀汉派出了援军的人最大可能是李严。
好了,请列出证明诸葛亮派兵救援孟达的直接证据来证明你前面的观点吧。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孟达自以为能守住的条件是“吾城已固,诸军足办”,拿孟达还没准备好的情况来证明孟达实力弱小,能作准么?别的就不说了,若孟达能陷入僵持阶段,蜀汉孙吴断无坐视之理,申仪也是首鼠两端的墙头草,到时候会采取什么行动还不好说呢。楼上已经替俺问了,除掉孟达有什么好处?孟达又能为什么“患”?...
孟达自以为能守住的条件是重要一点是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那么现在司马懿直接杀到城下了,还有什么“陷入僵持阶段”可言?
蜀汉孙吴在孟达被围后就派了救援,而并非等到“僵持阶段”。
申仪采取什么行动?你没看到司马懿和近四万兵力离魏兴多远吧?————想造反?是不是想跟孟达的脑袋一起去洛阳被烧?
除掉孟达有什么好处?诸葛亮认为可以去除一患啊。
孟达又能为什么“患”?————这个问题不要问我,应该问当事人诸葛亮。因为明确记载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诸葛亮对孟达的态度决定了诸葛亮对其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魏延也是一厢情愿的设想魏军斥候会装作看不见自己的部队,夏侯楙也会很配合的吓得逃走,而魏军逃走前也都会把粮食留给魏延使用。...
我个人的意见,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和魏延的战术计划都是失败的。不过这跟我们现在讨论的话题无关。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25 08:59 发表
跟诸葛亮的手段真类似,既要曹魏确信孟达造反,又要能迅速采取行动镇压叛乱,还要让孙权方不救援孟达或者让曹魏无论如何都能剿灭孟达。对于如此深谋远虑,不得不说,诸葛亮真神人也。
我前面说过了,诸葛亮不需要对孟达造反一事进行100%的保证。只要尽力去实现这一目标就可以。
至于事情能否能发展到孟达被杀这一步,那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诸葛亮有说过“让孙权方不救援孟达”么?我没看见,又是你自己乱七八糟认为的?
“诸葛亮真神人”————前面辱骂古人,现在又吹捧古人。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