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三千两。
《枣林杂俎》:“袁崇焕备兵宁远,值枢相孙承宗于榴关,孙方被论乞骸,崇焕曰:‘相公果欲去,某愿捐三千金助弹文。’孙笑曰:‘若然,幸为藉重,第不肖去后,经略必喻使君安性,而足下代其巡抚。喻亦不久。又足下经略矣,未知巡抚又何人?’崇焕曰:‘有刘昭。’后俱如孙所料,而崇焕轻脱可见。”
谈迁自己都没有把这段记入国榷,说明对此事的真实性存疑。且高第不是被孙弹劾下台的,孙之后,经略为王之臣而非喻安性,“俱如孙所料”云云,一派胡言。基本可以肯定,这段文字就是有人为了证明崇焕的“轻脱”而编造的,现在又有人用这子虚乌有的三千两证明崇焕贪财,编出这个故事的人地下有知,也当瞑目了。
本是乌有之事,【助弹文】变成了【贿赂】,【孙方被论乞骸】变成了【权臣】,治史罔信,余何足论?
岳飞有嗣,崇焕无子;飞死而宋廷犹在,杀袁则明亡征决矣。时势不同,岂可一概而论?
说什么金民族全无信义,汝可知北宋背盟攻辽,南宋背盟攻金,皆以罔信破盟自促其亡。
明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三朝之后,这样一个王朝走向末日本来就是“合理”的,是可以证明而不用“暗示”的,是历史的史实而不是凭空的臆想。至于亡于谁,在历史的舞台上,敌人,是由不得自己选择的。
其实您的这句话倒提醒了衲子,现在所谓倒袁之人,无非是想将袁打为明亡之罪人,为大明王朝的衰溃背个大大的黑锅,以此暗示明亡,尤其是亡于异族的“不合理”性罢了。
但是很不幸,大历史本身就是最大的合理性。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1-1 13:1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