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贾图 于 2007-9-20 13:33 发表
蜀汉的历史残破不全,而且史官记载上用词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除非孙曹够白痴,否则屠杀那么多百姓的话,丧失了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人力,那早就成了董卓李JUE的下场了。
陈寿写的三国志,他为何在蜀汉方面不用屠?纵然蜀不治史,也不至于用词都会荒废。
孙曹当然不是白痴,所以他们屠的是极力反抗他们的百姓,对于依附的,自然不会杀,这我早就说过了。
如果这些人不杀,让他们壮大,起来反抗,这孙曹才叫白痴呢。
——在你这2个帖子之前你一个没举,还举那么多呢。
不好意思,我发贴的时候,你先回复了,我忘了这一点,勿怪。
——我知道你会取这一段,因为我一直是在说三国志及裴注,所以没有举后汉书的文字。
陈寿不用并不是因为忌讳,不然太祖传那么多屠是白用啦?残戮二字反而表达的更清楚。或者可以说,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注中,屠在后面跟城市的时候,解释为攻克攻破。
这里的屠仍然解释为攻克,所以资治通鉴上司马迁把此段转化为“攻取应、睢陵、夏丘,皆暑之”,攻城克之。
攻屠是进攻并攻克,有什么理解不了的呢?三国志中经常有攻后图围后屠等等。
我说过屠杀不一定代表失德,而大屠杀自然是失德,所以陈寿要避讳。残戮二字可没表达清楚,战争之中,残戮可多了,会让人认为是战斗中而死的。
陈寿与裴松之,这个屠有攻占的意思,别人就没有?太牵强了。
屠既然是攻破了,前面还加一个攻字,难道正常?
这里的屠明显是屠杀的意思。《资治通鉴》后面还有一段话,你又给省了。我列出来。
攻取应、睢陵、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后面已经用了攻破,前面破城自然用屠。
恕我没看明白,如何个自然法。屠这里就是屠城的意思。
——这段正好说明三国时期人力有多重要,若不能久占其地,都是采取迁徙当地百姓的办法。这和吸收山越人力资源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对啊,屠杀,不肯依附的百姓,自然是避免损失人力,所以屠应该是具杀意。
——从语境、上下文、语感的角度来讲,这里明显应解释为遂克其城。
无论从语境、上下文、语感,还是古汉语词典的解释来看,明显应是屠城之意。
——这是你自己说的,我也是这个意思,战争必然有无辜百姓伤亡,屠形容战争的残酷性,并不是说屠杀屠戮,没什么不妥的。
屠可不是形容战争的残酷性,而是形容人的残酷性。
——你有这种观点我觉得很奇怪,屠杀居然也能算是褒义词,恕我不能接受这种奇怪的想法。
我可没说屠杀是褒义词,我是说,屠在这里有彰显其功的意思,杀的意思。
——这就是我所说的,后面对象是人的话,那解释为屠杀。
后面是人,还是城,都是杀,没有攻占。
——很明显,你并不知道“屠裂”是经常合在一起用的词,意为攻破分裂。其实很多你都可以去查查的,字典上都有。
奇怪,屠裂这个词,本人见过多了,啥时候是攻破分裂了。
屠裂这个词的意思是:1.屠杀肢解。2.比喻悲痛至极。
——李傕暴乱,跟陶谦这种人品差劲的人相比,曹操要好多了,有什么理由不依?
曹操之所以屠城,只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因丧夫而迁怒于陶谦,从而迁怒于陶谦治下的百姓。这次屠城也展现了曹操残暴的一面。
曹操人品好?滑天下之大稽。对于老百姓而言,史料都得很清楚了,依谦者皆歼,也就是说,依附曹操的,就有没被杀的,曹操屠城,迁怒是一方面,残暴更是其主要原因。
——屠杀的确有威吓之意,区别在于,高明的人只屠杀战俘和地方将领、官员的家眷,残暴者则在破城后无差别屠杀,此多有记载,不一一列出。
我之所以把曹操唯一一次屠城的例子举出,这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屠城,史书还是会大书特书的,后汉书上的记载便是明证。其他的如我列举的那些战例,由于并非屠城,故未见记载,此本在情理之中。
刚才与琅琊朱佑堂在QQ上讨论了一下,他也同意我的看法。
估计你原先没有见过攻克这种解释,所以不容易接受,其实这也不是我首提,早些年在三联和琅琊的时候就有朋友这么提了,求同存异吧。
经过这么多年,史料丢失中完全可能的,而陈寿三国志里,阿瞒屠城屡见不鲜。不过,三国志述事过简而已。
无论是朱佑堂,还是曹仲德,在下都仰慕已久了,但这不代表我认同他们的说法。
至于屠具攻克之意,我早就看过了,还记得凌云雕龙,专门写个贴子进驳斥,目前专业著作,与专业人士中我从未见过有这种说法。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9-20 15:1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