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秦亡新论之秦朝灭亡的关键在于缺兵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10-20 17: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有二月。项羽济河。沉船破釜。烧庐舍。令人持三日粮。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秦军。
虏王离。当此时诸侯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望。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又羽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莫不怖惧。于是既破秦军。羽见诸侯上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羽者。由是为诸侯上将军。兵皆属羽焉。于是羽威权遂振四海。

     我认为不一定是缺少兵马,核心战役是巨鹿之战,关键就在于九战九捷,这就说明交战不是一波秦军激战九次,很可能是分兵九队逐次交战,也许正是逐个击破,决定了秦军的最终失利。在冷兵器时代的交战,如果秦军倾巢而出,楚军又能一鼓作气,那么秦军将士气大落,一溃千里如同昆阳大战一样。但是从史料分析秦军一战击溃,还能再战八次就不合常理了,除非是战略或战术上的佯败,结果秦军连主将王离都丢了,说明是一败再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吃饭猛喷罗大傻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43
编号 281918
注册 2008-6-12


发表于 2011-4-3 18: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其说在于缺兵,倒不如说是因为带兵的主帅都倒戈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卡斯博士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6
帖子 1579
编号 405566
注册 2010-12-3


发表于 2011-4-15 15: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倒西歪 于 2007-5-1 18:36 发表
缺什么兵啊?真正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老百姓都去当叛军而不是政府军。局面搞成这样,养多少兵都没用,你还能把全天下人都养起来当兵了?就你一个挣钱养活他们吗?

您的说法在下不敢苟同
并不是老百姓都去当叛军的
当时的情况下老百姓有两种,有秦国百姓和六国百姓之分。
秦国变法多年,本土百姓早就习惯秦国法律和统治方法。没有争着当叛军
秦国统一前疆域广阔,这部分人在当时天下一半以上。
主要是六国地区百姓有许多人怀念故国,希望复国。六国的士大夫当然更希望这些人才是叛军主力。

如果秦国内部不乱,是完全有能力平定叛乱的。
但意外总是会发生:
(1)出征南越的部队封锁通往岭南的道路,抛弃了秦帝国。该部队大约有50万人是秦军主力。
(2)北部有一只主力在长城,人数20万。主将蒙恬死于赵高手,部队战斗力大减
(3)还有一只平叛主力章邯的囚徒军,在巨鹿大战中被项羽击溃
(4)秦帝国的缔造者和精英由于内乱被屠杀殆尽
(5)秦国皇族也被大屠杀,全国在白色恐怖之中。无力应付外患
接二连三的意外让强大的帝国瓦解了。
由于秦国是法家理论立国的国家,被后世的儒家百般践踏。使得历史的真相越来越模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1-4-15 19: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真相就是以秦国4000万人力为基础,服长期徭役人数超过200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诸葛周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
帖子 567
编号 279144
注册 2008-5-23


发表于 2011-4-15 21: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根本不可能是因为缺兵的,章邯一鼓作气斩周文、灭陈胜、破田詹、杀项梁、围巨鹿,明显是义军们撑不住了,怎么可能缺兵?而且义军窝里斗极其严重,包括刘邦在内,刚起事不久,便与魏咎争夺地盘,秦军如果好好利用这些机会,绝对可以获胜的。而且项梁一死,义军的气概就泄了,假如秦军不是出了内部问题,谁胜谁负怎说得准?当然,义军能有反败为胜的机会,还是多亏了项家军。陈胜这个人民大众公认的农民起义领袖我却不敢恭维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吃饭猛喷罗大傻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43
编号 281918
注册 2008-6-12


发表于 2011-4-17 21: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秦国固然是暴政,但后世比秦国更暴的朝代、国家多不胜数,为什么他们却可以立国比秦国长呢?
其实秦国的制度最大遗憾不是因为严刑峻法、牵制思想,而是鼓励人们玩命地追逐利益。以军功作为赏赐的标准,当天下不用打仗了,或者打仗的利益没有背叛秦国的利益大的时候,那么当年的虎狼之师就肯定不会那么卖力了。没有军功受爵,利益不能再分配,将士们便没心保家卫国了。因此陈胜、刘邦这些低级官吏和失去利益的贵族们都纷纷起来,把秦帝国吞并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分配利益。

说秦国的灭亡在于缺兵也对,他们缺少了一批忠诚为国的将士,坚持抵御义军的只是极少数,最后连比较忠诚的章邯都投降了,秦焉能不亡?

[ 本帖最后由 吃饭猛喷罗大傻 于 2011-4-17 21:5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1-4-17 22: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比秦国更暴的朝代而立国比秦国长的是哪个啊?要我说单就比秦国更暴的朝代来说就找不到,征发5%的人服长期徭役这个指标真的很难达到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17 22: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

秦能打,但不能治

秦用武力征服了六国,但要想真正统治六国,真正消化六国,如果不得到六国贵族地主阶级的合作和广大六国百姓的支持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秦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怀柔政策

而秦一味采取残酷的高压政策,不仅激起百姓反抗,更是严重损害了六国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势在必反

一旦反抗成燎原之势,则难以收场了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4-17 22:3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17 22: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般而言,一个成功的王朝,在其统一之初,都会采取怀柔政策

对敌人投降的官员,予以妥善安置,有功者一样予以重用嘉奖

积极保护敌方地主阶级 地方豪强的利益,以获取他们的支持

对百姓采取轻徭薄赋,鼓励生产,稳定民心,恢复经济等等

凡此种种,以显示自己 的 仁德,收买人心,巩固政权

像秦这种脚跟还没站稳仍然采取高压政策,不被推倒才怪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卡斯博士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6
帖子 1579
编号 405566
注册 2010-12-3


发表于 2011-4-18 11: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naniwa 于 2011-4-17 22:44 发表
一般而言,一个成功的王朝,在其统一之初,都会采取怀柔政策

对敌人投降的官员,予以妥善安置,有功者一样予以重用嘉奖

积极保护敌方地主阶级 地方豪强的利益,以获取他们的支持

对百姓采取轻徭薄赋, ...

您的观点是传统儒家的观点。
在下不能实在不能苟同啊。
什么仁义道德可以守天下,纯粹胡说。仁义道德这些赞扬声永远是胜利者头上的光环。
用法来规范人的行为,用道德来约束人心才是长治久安的对策。
秦帝国的崩溃根源在于胡亥赵高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随意抛弃立国之本“法”
把许多无罪之人杀戮,破坏了“法”的根基。
这才是秦帝国崩溃的真正原因。
前秦帝国的符坚就是对部下叛军行仁义的,最后还不是被叛徒杀害?
明朝建文帝也是奉行儒家的“仁义”最后还不是被叔叔篡权?
北宋是士大夫的“乐园”最后“靖康之耻”更创下了中原帝国最大耻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18 13: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巴卡斯博士 于 2011-4-18 11:24 发表
您的观点是传统儒家的观点。
在下不能实在不能苟同啊。
什么仁义道德可以守天下,纯粹胡说。仁义道德这些赞扬声永远是胜利者头上的光环。
用法来规范人的行为,用道德来约束人心才是长治久安的对策。
秦帝国的崩溃根源在于胡亥赵高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随意抛弃立国之本“法”
把许多无罪之人杀戮,破坏了“法”的根基。
这才是秦帝国崩溃的真正原因。
前秦帝国的符坚就是对部下叛军行仁义的,最后还不是被叛徒杀害?
明朝建文帝也是奉行儒家的“仁义”最后还不是被叔叔篡权?
北宋是士大夫的“乐园”最后“靖康之耻”更创下了中原帝国最大耻辱。

您以为  “怀柔政策”就是真正的仁义道德??

您以为我是在标榜 “仁义道德”治天下??

您并不懂我的意思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卡斯博士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6
帖子 1579
编号 405566
注册 2010-12-3


发表于 2011-4-18 13: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naniwa 于 2011-4-18 13:24 发表


您以为  “怀柔政策”就是真正的仁义道德??

您以为我是在标榜 “仁义道德”治天下??

您并不懂我的意思

可能我有些误解
“怀柔政策”的确可以用一下,不过后续还是要打击地主豪强,否则就会像后世那样国贫民穷。
开国皇帝的基调很重要,一般开国“柔”了后世很难再强起来。
呵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18 17: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巴卡斯博士 于 2011-4-18 13:33 发表


可能我有些误解
“怀柔政策”的确可以用一下,不过后续还是要打击地主豪强,否则就会像后世那样国贫民穷。
开国皇帝的基调很重要,一般开国“柔”了后世很难再强起来。
呵呵

开国皇帝的基调的确很重要,汉高祖刘邦早在入咸阳时,就和地方豪强约法三章,严格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
在楚汉战争时,更是广为收拢人心,汉代成立后,即行轻徭薄赋,恢复生产,复原军队,

对于北方强大匈奴的威胁,汉代统治者仍采取怀柔政策,嫁公主,送礼物,同时励精图治,积蓄实力

正因为如此,汉政权能在诸侯纷争中崛起,击败强大的对手项羽,也正因为如此,汉政权能够 度过成立初期的经济瓶颈 和 军事威胁

为后世汉武的赫赫武功打下稳定的基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卡斯博士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6
帖子 1579
编号 405566
注册 2010-12-3


发表于 2011-4-18 17: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3 naniwa 的帖子

刘邦是善于权变的,汉朝对匈奴的怀柔政策也是从白登之围以后才用的。其实汉朝基本还是继承秦制的
刘邦也从楚汉战争时期的安抚豪强(包括军队将军)
到汉王朝统一后的打击豪强。
不过话说回来
汉朝政权能够始终掌握在刘姓皇族手中如果都要归功于怀柔政策就太过了。西汉的瓶颈时间很长,但很幸运地度过了。
可惜秦帝国没有周勃、陈平这样的人站出来。否则北方的匈奴根本不可能崛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abing5400791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281727
注册 2008-6-10


发表于 2011-4-18 18: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气数已尽,秦二世不得人心,赵高,李斯这样的奸臣,如果是扶苏当皇帝,蒙恬不死的话,我想起义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便是发生了,我想也可以平叛,一个朝代,没有好皇帝,没有好大臣,肯定是要完蛋的,各个朝代的历史都是这样吧?跟缺兵撤不上关系,在说秦朝他也不缺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18 18: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巴卡斯博士 于 2011-4-18 17:29 发表
刘邦是善于权变的,汉朝对匈奴的怀柔政策也是从白登之围以后才用的。其实汉朝基本还是继承秦制的
刘邦也从楚汉战争时期的安抚豪强(包括军队将军)
到汉王朝统一后的打击豪强。
不过话说回来
汉朝政权能够始终掌握在刘姓皇族手中如果都要归功于怀柔政策就太过了。西汉的瓶颈时间很长,但很幸运地度过了。
可惜秦帝国没有周勃、陈平这样的人站出来。否则北方的匈奴根本不可能崛起

汉朝基本继承秦制?愿闻其详

汉朝的瓶颈是秦朝留下的,汉代能够从危机中走出发展成强大的帝国,如果不是对外怀柔避免战争,对内怀柔,极力发展生产,必定重蹈秦的覆辙

怀柔政策乃是西汉避免灭亡,日后崛起的关键因素,至于说政权掌握在姓刘的手里是否因为怀柔那是另外一回事情

匈奴的崛起是北方游牧民族发展整合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原农耕帝国想要击败北方威胁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所谓 一两个英雄人物可以阻止得了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潜水潜规则
(潜规则潜水)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6
编号 392533
注册 2010-8-19


发表于 2011-4-18 23: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驳斥驳斥文人

用唯物主义观念看待秦灭亡的问题,那就是统一后民生凋敝、经济衰败、人心不稳、社会动荡。
用唯心主义观念看待此问题,则是该亡则亡、当兴必兴,非人力和物质所能左右。
至于,你们可以认为前者是正确的。
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们,美国是如今最为强大的国家,可它也会慢慢衰弱,但不会灭亡。
或许也需要一个过程,但那也是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国际争端等事物、事件有必然的联系。
对自己时代都不很了解的人,敬请你们别自作聪明!奉承邓小平,有必要那么委婉?
时代是如何进步的,怎么进步,进步成什么样子,处于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可能明白的!
还是为改善自己的生活,争取更多的权利,获得更多的利益,谋求更高的地位,享受短暂的
生命而努力吧,不自觉的做了一些事,没人会感激你们。
培养一个党员,非要得三十年;打造一个神人,至少得三百年。
很坦率的告诉你们,你们的领袖也不是神,在他该死的时候,还是死了......
你们不觉得你们对自己的身体结构还不是很了解,所掌握的知识还很贫乏,所运用的技术还很有限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急速战隼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96
编号 404712
注册 2010-11-26


发表于 2011-4-19 06: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南方部队该是自封退路,不回来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功名利禄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421820
注册 2011-4-21


发表于 2011-4-21 16: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趣,当年章邯率领着奴隶军横扫天下,要不是遇到了项羽这个牛人横空出世,估计浇灭天下悍匪也不是不可能,只能说天要亡秦,也可以说是项羽亡了秦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卡斯博士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6
帖子 1579
编号 405566
注册 2010-12-3


发表于 2011-4-21 17: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naniwa 于 2011-4-18 18:51 发表



汉朝基本继承秦制?愿闻其详

汉朝的瓶颈是秦朝留下的,汉代能够从危机中走出发展成强大的帝国,如果不是对外怀柔避免战争,对内怀柔,极力发展生产,必定重蹈秦的覆辙

怀柔政策乃是西汉避免灭亡,日 ...

难道阁下不曾闻汉承秦制吗?
比如郡县制。当然汉初又分封的情况,这也是被儒生忽悠了一把(汉高祖没有这方面经验不能怪他)
但是后来7国之乱证明儒生误国。

西汉初年面临的局面的确比秦末面临的局面更严峻
内有叛将,人心未归。外有匈奴
但西汉的文臣武将用命力保汉朝天下姓刘
而秦朝的人才在内斗中都丧失了,我认为运气的成分更大一些。
“汉朝的瓶颈是秦朝留下的”也不能完全这样说,任何王朝开朝都有这个过程。
有的长有的短。人口少的局面更多的是楚汉战争造成的,项羽有多次屠城记录。刘邦也有(少而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卡斯博士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6
帖子 1579
编号 405566
注册 2010-12-3


发表于 2011-4-21 17: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汉承秦制介绍:
简介
  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其主要职官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所谓“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负责管理军事,“金印紫绶,掌武事”,“为百官之长”。御史大夫,其位次略次于丞相,是丞相的辅佐。《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紫绶,掌副丞相。”在秦代,掌司法是御史大夫的主要职掌。御史大夫并不受制于丞相,而是直接受命于皇帝。   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也进一步集中。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皆为郡县……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后又在今河套地区建九原郡,在两广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共四十郡。郡下设县,《汉书·百官公卿表》“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秦统一全国后,各郡均设守以掌其民。《汉书·百官公卿表》曰:“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县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县令、长。《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县制在秦代以基本定型,并成为我国两千年来帝制社会一种固定的地方行政区划。   汉朝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分化项羽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经分封了一些“异姓王”。后来,他们的力量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刘邦便借故一一翦除。但在诛灭“异姓王”后,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又陆续分封自己的子侄为王,共封了楚、齐、梁、赵、燕、代、吴、淮南、淮阴等九国。当时九个诸侯王的封地包括了原东方六国的领土,只留下原秦国的旧土十五郡由中央直辖,并仍划分为郡、县两级。这种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被称为“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平息后,景帝将王国封地收归中央,由中央派官员管理。至此,封国虽然名义上仍然存在,但封制与郡已基本相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后,汉朝逐渐形成了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
编辑本段承袭集权
  首先,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监察等各种权利都操于皇帝一人之手,实行君主一人专制独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从中央的丞相到地方上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朝建立后,承袭秦制,未有所改。   其次,汉承袭了秦朝实行的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
编辑本段监察承袭
  秦代的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府,亦称御史大夫府、御史大夫寺。御史府之长是御史大夫,《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秦御史府中还设有御史中丞,直接辅助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故《初学记·职官下》云:“御史中丞,秦官也,掌贰大夫。”秦御史大夫位高权重,“掌副丞相”,他的首要任务是辅佐丞相总理国政,参与朝仪,谋仪大略,朝廷每有大政,如立君、立嗣、庆典、祭祀等,丞相都要与御史大夫共同商议。所谓“议大政,必下丞相御史”。御史大夫作为御史府的长官,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另外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主要属吏,御史中丞处于宫廷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是皇帝的近臣,因此职高位重,不仅监察朝廷及皇室,同时还负责监察百官公卿、主管公卿的奏章等。   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地方各级政权的监督,在地方设置监察官员,称监郡御史或称监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秦统一后,在郡一级普遍设置了监郡御史,监郡御史隶属于御史大夫。它的主要任务是掌监郡,代表皇权监察地方官吏。由此可见,秦朝已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置御史司监察,并置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这标志着秦朝以御史制度为主体的监察制度已经确立。   汉代的监察制度是与秦朝一脉相承的,但也有改革和发展。刘邦建立汉朝的统治后,为了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他在秦朝官僚制度的基础上,在中央继续实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中枢职官的三公制官僚体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袭秦制:御史府之长———御史大夫是全国最高的监察官,又是“宰相之副,九卿之右”。御史大夫的副贰———御史中丞专掌纠察百官。在地方,汉高祖刘邦放弃了对地方的监察,《后汉书·百官志》:“秦有监御史,监诸郡,汉兴省之。”致使地方吏治日趋腐败。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部分地区恢复了御史监郡制度。汉武帝时期,废除了监郡御史,并在公元前106年设立十三部刺史,驻地专司监察地方。《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十三部刺史皆隶属于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府,有御史中丞具体督管,在地方设有固定治所。十三部刺史的设置,表明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地方监察制度已趋于基本形成。
编辑本段官吏选任
  秦和汉初官吏选任主要有察举与征辟。所谓察举,主要是中央与郡国长官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皇帝推荐各种人才,如贤良方正、孝廉、茂才异等。大约二十万人推荐一人,推荐后,由皇帝加以考试,然后任官。征辟,又分征召与辟举。征召是对全国特别有名望的人才,由皇帝派专人去聘任;辟举也叫辟除,是由中央或郡国长官对所辖部门或地区内有名望的人加以聘任,辟为自己的幕僚属吏。关于秦汉的选任制度,《史记》中说,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刘邦于汉十一年下诏:“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我能尊显之。”文帝时,下诏举贤良方正。武帝以后,又有秀才、孝廉之选。   另外,汉朝还承袭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等。
编辑本段民族关系承袭
  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郡县制国家。西汉时,中原和西域各族、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都得到加强。
编辑本段思想文化
  秦朝采取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则吸取法家、道家的合理成分,后又改造和发挥儒家学说,强调天人合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1-4-21 17: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汉承秦制,最明显的体现在法律、官制、国家形态等几个方面。

在法律上,“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基本上是继承了秦朝的法律制度。

在官制上,依然沿用三公九卿,两级封侯,二十四等爵位的制度。

在国家体制上,基本采用了帝国郡县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吃饭猛喷罗大傻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43
编号 281918
注册 2008-6-12


发表于 2011-4-21 21: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功名利禄 于 2011-4-21 16:57 发表
有趣,当年章邯率领着奴隶军横扫天下,要不是遇到了项羽这个牛人横空出世,估计浇灭天下悍匪也不是不可能,只能说天要亡秦,也可以说是项羽亡了秦国。

准备来说是赵高和项羽一起向章邯施压,终于把他逼反了。因此傻子说,当时章邯面临两种选择:打败叛军,就是“兔死狗烹”;投降叛军,可以封王。你是章邯也晓得如何选择。

[ 本帖最后由 吃饭猛喷罗大傻 于 2011-4-21 21:4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1-4-21 22:0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灭了天下悍匪,那他自己就是头号悍匪,就算他自己不当,他手下有的是人愿意当。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吃铁鸟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
编号 195554
注册 2007-7-30


发表于 2011-4-22 00: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说到钳制思想的这个问题,我觉得不是太对,最简单的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除了在秦朝还听到过,之后列朝就没了,如果出现,首先在舆论上就要被打趴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22 08: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1 巴卡斯博士 的帖子

多谢资料

我感觉汉初是实行的是分封制,和秦郡县不同

其他制度继承没错

但我理解的  “制”一字,不仅仅指死板的人事制度,更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倾向等等,显然汉的统治者和秦不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卡斯博士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6
帖子 1579
编号 405566
注册 2010-12-3


发表于 2011-4-22 09: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6 naniwa 的帖子

其实以在下的见识秦的献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都是一代雄主,相比之下秦始皇更高一筹。他们对于法家理论的运用和国政的把握方面也在秦始皇之上。只是秦始皇运气更好一点。
西汉的皇帝中高祖本人脑子很好,但运气更好。
很难说国家政策秦和汉哪个更强,因为秦汉所面对的内部外部环境不同。秦的前期环境恐怕更恶劣一些。西汉初年中原杀戮严重人心思定更易于统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功名利禄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421820
注册 2011-4-21


发表于 2011-4-22 18: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3 吃饭猛喷罗大傻 的帖子

九战九败本身就是问题了,就算不被赵高施压,他以这样的战绩能回朝吗?因此只能硬着头皮去见被自己杀死的人的侄子。这是一种无奈。毕竟这战打得太窝囊。想不死都不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Mitchell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3
帖子 303
编号 417923
注册 2011-3-18
来自 蓬莱岛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11-4-22 19: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秦朝被灭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实行了暴政,他的江山好似小舟,他的人民好似江水。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功名利禄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421820
注册 2011-4-21


发表于 2011-4-22 20: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一定要比喻的话,那么军事就是一剂猛药,而民心则反之,只要更要够劲,那么人心就起不了太大作用。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8 20:1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46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