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汉武帝及其时代的各色人等》及《汉武大帝》讨论?,炎黄春秋,轩辕史话,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标题: 【讨论】《汉武帝及其时代的各色人等》及《汉武大帝》讨论?, 从原帖中分离
性别:男-离线 宇文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30
编号 19711
注册 2004-10-27
来自 千年帝都


发表于 2005-1-18 22:3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22:26:30发表


过了一年多,汉文帝想念贾谊,以诏书征他入朝。到了长安,进见,汉文帝刚刚受神赐福,于是在未央宫前殿正室接见他。因为刚刚受神赐福,于是就询问贾谊鬼神之事,贾谊为皇帝解答为什么是这样。一直到了半夜,汉文帝听得入迷,在席上身体前倾着听他说。接见完之后,汉文帝说:“我很久没见到贾谊,自以为学识超过了他,没想到现在还是不如。”

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前席是动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8 22: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5-01-18, 8:54:39发表
你大可以把前面网友的帖子列出来
我一条一条地反驳啊
为什么武田…………问题就不用说了  有些没有大问题或者显示条件不允许的地方我们自然不会吹毛求疵的  但是有些地方胡导既然做了出来  就不要妄想防悠悠之口

所以不怕不懂 就怕一知半解还自以为得以的人活活~小姐,我不怎么喜欢用挖苦讽刺的话不代表我不会用。只是不想用而已。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是谁一知半解还自以为得以的人。我已经多次表明关于日史小弟只是停留在知道人名的层次上。不知道你是怎么得出一知半解还自以为得以的人这个怪异的结论?望告之。
至少片子里面没有把上杉念成上衫这样的低级错误 小弟斗胆问一个,你为何敢如此信誓旦旦的说这句话?莫非你的日语水平十分了的?若是请告之,以后小弟有不懂的地方好像你请教。
说实话 古文 您还不够班 同样也是出这小姐之口吧?这点后面在论。
您还有什么语文方面的问题 我再帮您补习补习?最后还是给你个忠告“自己不够班的东西 就不要急着和人叫板”
都是你说的吧?我实在想不明白一个说出这些话的人居然还有脸面反过来说小弟一知半解还自以为得以的人。这十二个字我想小姐你还是自己留着自己用吧。
关于日剧的硬伤什么的,我说了,本贴的前面就有人说了。你自己懒不想去翻那是你个人的事,我没义务帮你找出来给你看。

但是恰恰下级对上级不能随便使用“诺” 这样表示对上级的一种不尊敬这话是你说的吧。小弟辛辛苦苦列了几个例子出来,请问你过目了吗?里面哪一个不是下级对上级了?哪一个又不是古时候的事例了?看你这样的态度,很多地方和你说下去基本都要变垃圾贴,所以我决定今后和你的帖子也不用说什么有质量的东西了。纯粹为了狡辩而狡辩就可以了,省的浪费自己的时间。

我想“硬性给人套套子”地美誉应该归于阁下才是 活活~我关于这点倒不好意思引你的话了,怕太多弄的此贴太长,自己去看看你以前的帖子吧。

马镫怎么说也不能说是小问题,硬伤就是硬伤,不过因为现在的条件限制不能解决。但没人会去否定这是个硬伤,我也从来没说过此剧里没有一个硬伤之类的话。更不要说不要妄想防悠悠之口这种话了。

至于您认为“基本符合史记”也好 “基本符合史实”也好 不是您和您朋友说了算 也不是我们说了算 我想稍微有历史常识的人都有自己的认识 难得你这话我能同意。感动的说。但是既然你不同意基本符合史记这点,那就说说哪里有问题。好讨论一下呀。只是希望你在说之前能做点功课,免的又是一个没质量的东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22: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22:26:30发表
今天晚上最后一次跟贴了,还要加班呢。再扯皮我就不奉陪了。

过了一年多,汉文帝想念贾谊,以诏书征他入朝。到了长安,进见,汉文帝刚刚受神赐福,于是在未央宫前殿正室接见他。因为刚刚受神赐福,于是就询问贾谊鬼神之事,贾谊为皇帝解答为什么是这样。一直到了半夜,汉文帝听得入迷,在席上身体前倾着听他说。接见完之后,汉文帝说:“我很久没见到贾谊,自以为学识超过了他,没想到现在还是不如。”

[QUOTE]


行~~~~我也要下了~~~~~文言文我不怎么样~~~~~你汉史也是一团糟嘛~~~~~从前面的说到现在你好像都是在抓细枝末节,而大方向呢?你说的民族问题呢?还有你说汉武改编的乱七八糟的?可惜似乎你对前汉的了解还不如胡枚啊~~~~~至少他还懂得匈奴为夏后氏后裔的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22: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宇文于2005-01-18, 22:30:41发表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22:26:30发表


过了一年多,汉文帝想念贾谊,以诏书征他入朝。到了长安,进见,汉文帝刚刚受神赐福,于是在未央宫前殿正室接见他。因为刚刚受神赐福,于是就询问贾谊鬼神之事,贾谊为皇帝解答为什么是这样。一直到了半夜,汉文帝听得入迷,在席上身体前倾着听他说。接见完之后,汉文帝说:“我很久没见到贾谊,自以为学识超过了他,没想到现在还是不如。”

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前席是动词???

[QUOTE]

难道还是名词不成?你放在那里用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30
编号 19711
注册 2004-10-27
来自 千年帝都


发表于 2005-1-18 22:4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哈,“”前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22: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宇文于2005-01-18, 22:46:47发表
哈,“”前席

[QUOTE]


老大~~~~~连偶这个被人说成不懂文言文的人都要笑你了~~~~~~你看见的是这两个字,可是它们所放的地方不一样就代表他们的词性不同啊!唉~~~~~不知道该怎么说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8 22: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22:42:05发表
行~~~~我也要下了~~~~~文言文我不怎么样~~~~~你汉史也是一团糟嘛~~~~~从前面的说到现在你好像都是在抓细枝末节,而大方向呢?你说的民族问题呢?还有你说汉武改编的乱七八糟的?可惜似乎你对前汉的了解还不如胡枚啊~~~~~至少他还懂得匈奴为夏后氏后裔的说~~~~

匈奴单于说“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可见不是以夏后氏后裔自居的。刘渊建汉,也仅仅以汉朝外甥身份,并未自称是夏后氏后裔,这牌子多正,怎生不用?

胡导狡猾得很,据“《史记》、《汉书》记载”,那就是说人类学家或考古学家要说两个民族不同源,那也是司马迁说的,干我屁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六韬五略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09
编号 148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1-18 23: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21:21:16发表
[quote]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8, 21:10:51发表
孔子游学诸国是何来由?崇古?为什么需知鲁国本就是周室最早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他的典籍甚至不下与周室所藏,孔子他何必舍近求远呢?要知道礼仪之邦说的就是齐鲁啊!而且孔子的大部分理论好像都是从百姓的生活中来的吧?

大吴德王上面讲清楚了你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从头到围讲的清清楚楚。孔子游学可不是为了去寻什么知识,至于理论嘛,也讲清楚了不是百姓的生活。孔子的典籍就是周室的一部分,
鲁国是手创周王朝一切文物制度的姬旦的儿子姬伯禽的封国,所以收藏的图书
和文献最多,贵族们的文化水准也最高。周王朝的首都镐京(陕西西安西)于纪元
前八世纪被犬戎部落攻陷后,图书文献全部失散,只有鲁国的图书文献仍在。它的
首府曲阜(山东曲阜)遂成为当时全世界唯一的文化巨城
。再加上鲁国从没有遭受
过劫掠焚烧的恶运,对周王朝初期的文物制度,保持的也最完整。这些丰富的文化
遗产中,最重要的是一些周王朝初期所实行或拟定的各种法令规章和各种典礼时使
用的仪式程序。——被人总称之为“仪礼”。各国知识分子和知名的文化人,都必
须到鲁国亲自查考,才能了解。因为就在本世纪(前六),这些复杂繁琐的老古董,
已无人记忆。



QUOTE:
狂郁闷~~~~~你转这段是什么意思?偶说鲁国的典籍数量最多,你表示同意?还有孔子的典籍本身就是周室的一部分?????何来的说法?难道周室收藏了论语?不会吧?


至于儒学说实话没什么研究,很郁闷的说偶只对战争和社会发展感兴趣一点~~~~~呵呵~~~~~~至于儒学那东东偶看了会睡觉的说?

不想谈你还说那么多,不知道就别说。
还有孔子的典籍本身就是周室的一部分???
这个是我打错了,是孔子看的典籍的来源基本都是鲁国所收藏的,鲁国的收藏是来源于周室。
偶说鲁国的典籍数量最多,你表示同意?还有孔子的典籍本身就是周室的一部分?????何来的说法?难道周室收藏了论语?不会吧?

同意,不是鲁国的典籍最多,关键是鲁国典籍没被烧了,都保存下来了,自然比其他被烧的国家多了。

周室藏什么论语,  孔子经常研究鲁国里所藏的周室的典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23: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22:52:52发表
匈奴单于说“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可见不是以夏后氏后裔自居的。刘渊建汉,也仅仅以汉朝外甥身份,并未自称是夏后氏后裔,这牌子多正,怎生不用?

胡导狡猾得很,据“《史记》、《汉书》记载”,那就是说人类学家或考古学家要说两个民族不同源,那也是司马迁说的,干我屁事。

呵呵~~~~~这还说到点子上了~~~~~偶先问你从秦之后,有哪个皇帝开国时说自己是帝禹帝舜之类的后裔的?要找也要找近点的关系啊?刘渊是刘豹的儿子,在汉庭求学多年,其父还被赐姓为刘,他立国时建国号可是为汉的,他还说什么偶是禹的后裔啊?

人类学家对人种的划分大致上是蒙古人种,斯拉夫人种,阿拉伯人种等~~~~~要分细了中国南方和北方人种还不一样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六韬五略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09
编号 148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1-18 23: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22:29:49发表
呵呵,合着汉朝将领带的都是国民党的部队啊,一开口就是“弟兄们……”

但那也不能是开口就喊“同志们”  ,再来句“胜利就在眼前,大家冲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23: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8, 23:05:48发表
[QUOTE=大吴德王,2005-01-18, 21:21:16] [QUOTE=六韬五略,2005-01-18, 21:10:51] 孔子游学诸国是何来由?崇古?为什么需知鲁国本就是周室最早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他的典籍甚至不下与周室所藏,孔子他何必舍近求远呢?要知道礼仪之邦说的就是齐鲁啊!而且孔子的大部分理论好像都是从百姓的生活中来的吧?

大吴德王上面讲清楚了你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从头到围讲的清清楚楚。孔子游学可不是为了去寻什么知识,至于理论嘛,也讲清楚了不是百姓的生活。孔子的典籍就是周室的一部分,
鲁国是手创周王朝一切文物制度的姬旦的儿子姬伯禽的封国,所以收藏的图书
和文献最多,贵族们的文化水准也最高。周王朝的首都镐京(陕西西安西)于纪元
前八世纪被犬戎部落攻陷后,图书文献全部失散,只有鲁国的图书文献仍在。它的
首府曲阜(山东曲阜)遂成为当时全世界唯一的文化巨城
。再加上鲁国从没有遭受
过劫掠焚烧的恶运,对周王朝初期的文物制度,保持的也最完整。这些丰富的文化
遗产中,最重要的是一些周王朝初期所实行或拟定的各种法令规章和各种典礼时使
用的仪式程序。——被人总称之为“仪礼”。各国知识分子和知名的文化人,都必
须到鲁国亲自查考,才能了解。因为就在本世纪(前六),这些复杂繁琐的老古董,
已无人记忆。



QUOTE:
狂郁闷~~~~~你转这段是什么意思?偶说鲁国的典籍数量最多,你表示同意?还有孔子的典籍本身就是周室的一部分?????何来的说法?难道周室收藏了论语?不会吧?


至于儒学说实话没什么研究,很郁闷的说偶只对战争和社会发展感兴趣一点~~~~~呵呵~~~~~~至于儒学那东东偶看了会睡觉的说?

不想谈你还说那么多,不知道就别说。
还有孔子的典籍本身就是周室的一部分???
这个是我打错了,是孔子看的典籍的来源基本都是鲁国所收藏的,鲁国的收藏是来源于周室。
偶说鲁国的典籍数量最多,你表示同意?还有孔子的典籍本身就是周室的一部分?????何来的说法?难道周室收藏了论语?不会吧?

同意,不是鲁国的典籍最多,关键是鲁国典籍没被烧了,都保存下来了,自然比其他被烧的国家多了。

周室藏什么论语,  孔子经常研究鲁国里所藏的周室的典籍 [/quote]


被烧的只有镐京吧?你说别国也被烧了?郁闷~~~先把偶的话看清楚再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30
编号 19711
注册 2004-10-27
来自 千年帝都


发表于 2005-1-18 23: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刘渊,字元海,卒于西晋永嘉四年( 310年)。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匈奴汉国的创立者。建安二十一年( 216年),曹操分匈奴为五部,以刘豹为左部师居于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北),刘豹死后,刘渊代为左部帅。西晋太康十年( 289年),晋武帝司马炎以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
  刘渊托称要回并州招募五部匈奴,于是返回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刘渊回到离石后,被诸部匈奴共推为大单于
  至于“并未自称是夏后氏后裔”,刘渊武夫一名,能像你这样有学识啊?而且,要自称”夏后“的话,那就是建“夏”而不是建“汉”了。切记!彼根正不等于此苗也红啊


附件: 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的区别.txt (2005-1-18 23:15, 4.11 K)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84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30
编号 19711
注册 2004-10-27
来自 千年帝都


发表于 2005-1-18 23:2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22:51:50发表
[QUOTE]


老大~~~~~连偶这个被人说成不懂文言文的人都要笑你了~~~~~~你看见的是这两个字,可是它们所放的地方不一样就代表他们的词性不同啊!唉~~~~~不知道该怎么说你~~~~

想说我巨简单,举个例子就够了。
事实胜于雄辩,例子胜于瞎掰啊,呵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8 23: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13:22:20发表
呵呵,我闻“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未闻“孝景王皇后好儒术”,请兄赐教。

我刚才已经说了,中行说对匈奴单于只能说浅显易懂的语言。王皇后不学无术,自然也说不出来什么典故。

呵呵~别说好老子了,就是把诸子百家都好了。也说不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话来。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卧薪尝胆”在当时的环境按你的要求要怎么说?又或者马大侠现在不认为那个时候出现这些词是不合时宜了吗?我在问一次吧,要是不答,我就当你默认这些不合时宜的词出现是件小事,不用在怎么去追究了。那么这话题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在看看秦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才设立太学和郡国学,一个出身市井,已经结婚生子的女人还能求学?,我一直想不明白这些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於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看你老经常笑人文言文不行,请教一下,上面的话是什么意思?

马兄未闻“孝景王皇后好儒术”,同样我也未闻“孝景王皇后不学无术”。望马兄告之出处。
中行说对匈奴单于只能说浅显易懂的语言这点你若是要计较,怎么不先计较匈奴单于能不能听懂汉语呢?戏里的中行说说话是说给我们听的,又不是对千年前的匈奴单于所说,好什么好计较?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30
编号 19711
注册 2004-10-27
来自 千年帝都


发表于 2005-1-18 23:3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23:12:42发表

被烧的只有镐京吧?你说别国也被烧了?郁闷~~~先把偶的话看清楚再说~

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集解徐广曰:“年表云拔郢,烧夷陵。”)


还有,齐桓公筑楚丘以存卫,卫以前的都城呢?大概也是被狄人烧了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六韬五略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09
编号 148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1-18 23: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23:12:42发表
[QUOTE=六韬五略,2005-01-18, 23:05:48] [QUOTE=大吴德王,2005-01-18, 21:21:16] [QUOTE=六韬五略,2005-01-18, 21:10:51] 孔子游学诸国是何来由?崇古?为什么需知鲁国本就是周室最早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他的典籍甚至不下与周室所藏,孔子他何必舍近求远呢?要知道礼仪之邦说的就是齐鲁啊!而且孔子的大部分理论好像都是从百姓的生活中来的吧?

大吴德王上面讲清楚了你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从头到围讲的清清楚楚。孔子游学可不是为了去寻什么知识,至于理论嘛,也讲清楚了不是百姓的生活。孔子的典籍就是周室的一部分,
鲁国是手创周王朝一切文物制度的姬旦的儿子姬伯禽的封国,所以收藏的图书
和文献最多,贵族们的文化水准也最高。周王朝的首都镐京(陕西西安西)于纪元
前八世纪被犬戎部落攻陷后,图书文献全部失散,只有鲁国的图书文献仍在。它的
首府曲阜(山东曲阜)遂成为当时全世界唯一的文化巨城
。再加上鲁国从没有遭受
过劫掠焚烧的恶运,对周王朝初期的文物制度,保持的也最完整。这些丰富的文化
遗产中,最重要的是一些周王朝初期所实行或拟定的各种法令规章和各种典礼时使
用的仪式程序。——被人总称之为“仪礼”。各国知识分子和知名的文化人,都必
须到鲁国亲自查考,才能了解。因为就在本世纪(前六),这些复杂繁琐的老古董,
已无人记忆。



QUOTE:
狂郁闷~~~~~你转这段是什么意思?偶说鲁国的典籍数量最多,你表示同意?还有孔子的典籍本身就是周室的一部分?????何来的说法?难道周室收藏了论语?不会吧?


至于儒学说实话没什么研究,很郁闷的说偶只对战争和社会发展感兴趣一点~~~~~呵呵~~~~~~至于儒学那东东偶看了会睡觉的说?

不想谈你还说那么多,不知道就别说。
还有孔子的典籍本身就是周室的一部分???
这个是我打错了,是孔子看的典籍的来源基本都是鲁国所收藏的,鲁国的收藏是来源于周室。
偶说鲁国的典籍数量最多,你表示同意?还有孔子的典籍本身就是周室的一部分?????何来的说法?难道周室收藏了论语?不会吧?

同意,不是鲁国的典籍最多,关键是鲁国典籍没被烧了,都保存下来了,自然比其他被烧的国家多了。

周室藏什么论语,  孔子经常研究鲁国里所藏的周室的典籍 [/QUOTE]


被烧的只有镐京吧?你说别国也被烧了?郁闷~~~先把偶的话看清楚再说~ [/quote]
你先把整段话看完看清楚了再说。         
 鲁国是手创周王朝一切文物制度的姬旦的儿子姬伯禽的封国,所以收藏的图书
和文献最多,贵族们的文化水准也最高。周王朝的首都镐京(陕西西安西)于纪元
前八世纪被犬戎部落攻陷后,图书文献全部失散,只有鲁国的图书文献仍在。它的
首府曲阜(山东曲阜)遂成为当时全世界唯一的文化巨城。再加上鲁国从没有遭受
过劫掠焚烧的恶运,对周王朝初期的文物制度,保持的也最完整
这些丰富的文化
遗产中,最重要的是一些周王朝初期所实行或拟定的各种法令规章和各种典礼时使
用的仪式程序。——被人总称之为“仪礼”。各国知识分子和知名的文化人,都必
须到鲁国亲自查考,才能了解。因为就在本世纪(前六),这些复杂繁琐的老古董,
已无人记忆


对周王朝初期的文物制度,保持的也最完整。这些丰富的文化
遗产中,最重要的是一些周王朝初期所实行或拟定的各种法令规章和各种典礼时使
用的仪式程序。——被人总称之为“仪礼”。各国知识分子和知名的文化人,都必
须到鲁国亲自查考,才能了解。因为就在本世纪(前六),这些复杂繁琐的老古董,
已无人记忆。


这里说明的是除了镐京和鲁国外,其他的封国对周王朝初期的文物制度,保存的很不完整,甚至没有了。虽然其他封国图书馆没被焚烧过,但是图书馆内对周王朝初期的文物制度的文献和图书保存并不是完整的,甚至是对这方面图书和文献一点都没有。要学习呢,你只能去鲁国学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8 23: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13:27:22发表
背景:①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
②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如“时代背景”、“政治背景”。
③后台,如“这个人有背景”。
④舞台背面的布景。

历史正剧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其主要的历史人物和主要的历史事件必须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也就是说,整个剧必须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当然,一般的故事人物、次要的故事情节和陪衬的故事细节,可以虚构。不仅可以虚构,而且鼓励虚构。在这里,才能显示出编导的才华。
呵呵~马兄评说戏剧的准则真是一天一个样啊。

对了,看了马兄对背景的解释更加不明白了。诸葛借风,关羽过五关怎么叫背景?望解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六韬五略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09
编号 148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1-18 23: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老人七十杰于2005-01-18, 23:41:44发表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13:27:22发表
背景:①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
②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如“时代背景”、“政治背景”。
③后台,如“这个人有背景”。
④舞台背面的布景。

历史正剧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其主要的历史人物和主要的历史事件必须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也就是说,整个剧必须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当然,一般的故事人物、次要的故事情节和陪衬的故事细节,可以虚构。不仅可以虚构,而且鼓励虚构。在这里,才能显示出编导的才华。
呵呵~马兄评说戏剧的准则真是一天一个样啊。

对了,看了马兄对背景的解释更加不明白了。诸葛借风,关羽过五关怎么叫背景?望解惑

按这个标准,大多数的评书都是正史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9 00: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匈奴的始祖是夏后氏的后代,叫做淳维。这个不是匈奴传的第一句话吗?有什么不对吗?又或者是小弟的翻译错了?

在来说说倨坐,马兄自己不也引了刘邦传了吗?倨坐只是不礼貌,并不代表不存在,所以皇帝倨坐可以说他不礼貌,但不能说他不会倨坐。如同外交家上演讲时候挖鼻孔不雅,不代表着他在私底下不会在人前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9 01:2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23:08:58发表
呵呵~~~~~这还说到点子上了~~~~~偶先问你从秦之后,有哪个皇帝开国时说自己是帝禹帝舜之类的后裔的?要找也要找近点的关系啊?刘渊是刘豹的儿子,在汉庭求学多年,其父还被赐姓为刘,他立国时建国号可是为汉的,他还说什么偶是禹的后裔啊?

人类学家对人种的划分大致上是蒙古人种,斯拉夫人种,阿拉伯人种等~~~~~要分细了中国南方和北方人种还不一样呢~~~~~

《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缀之以祀,岂不信哉!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9 01: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8, 23:10:03发表
      


但那也不能是开口就喊“同志们”  ,再来句“胜利就在眼前,大家冲啊”  

呵呵,这就得编剧自己翻书了,看看古代将领如何称呼自己部下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9 01: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老人七十杰于2005-01-18, 23:41:44发表
呵呵~马兄评说戏剧的准则真是一天一个样啊。

对了,看了马兄对背景的解释更加不明白了。诸葛借风,关羽过五关怎么叫背景?望解惑

我看你语文学得很好嘛!~

关羽过五关的历史背景是官渡之战,诸葛亮借东风的历史背景是赤壁之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9 01: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8, 23:44:32发表
按这个标准,大多数的评书都是正史了。

不是正史,是正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9 01: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老人七十杰于2005-01-19, 0:05:04发表
在来说说倨坐,马兄自己不也引了刘邦传了吗?倨坐只是不礼貌,并不代表不存在,所以皇帝倨坐可以说他不礼貌,但不能说他不会倨坐。如同外交家上演讲时候挖鼻孔不雅,不代表着他在私底下不会在人前挖。

皇帝接见大臣都是在前殿,不是在后宫,那里只有席和放在前面的几,哪里有什么卧具了?

再则,刘邦是在下榻的地方接见郦食其,坐在床上所以才能踞坐。皇帝在正式场合接见大臣时,几放在席前面,如何能踞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9 02: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9, 1:23:20发表
《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好深奥呀。话又说回来了,那个只是别人加到高祖身上的,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可没把他拿来当旗号。像我们不也自号炎黄子孙。不过你现在要造反总不能打着这个旗号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9 02: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9, 1:28:09发表
我看你语文学得很好嘛!~

关羽过五关的历史背景是官渡之战,诸葛亮借东风的历史背景是赤壁之战。

被你这么一说还真有点不好意思。
哈哈哈~在大汗一个,关于诸葛借风,关羽过五关怎么叫背景这个是我误会马兄了。
不过你的准则怎么一下是历史正剧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下子又是历史背景。好复杂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老人七十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9623
注册 2005-1-5


发表于 2005-1-19 02: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9, 1:34:15发表
皇帝接见大臣都是在前殿,不是在后宫,那里只有席和放在前面的几,哪里有什么卧具了?

再则,刘邦是在下榻的地方接见郦食其,坐在床上所以才能踞坐。皇帝在正式场合接见大臣时,几放在席前面,如何能踞坐?

虽然西汉的皇帝节俭,但前殿只有席和放在前面的几,这也太寒酸了吧。  

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於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皇帝大概就像魏文侯一样踞坐吧  

如果你说的踞坐还包括箕踞,那就更简单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心湖一笔斋
(圣剑修士会监察长)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270
编号 20491
注册 2004-10-31
家族 圣剑兄弟会


发表于 2005-1-19 08: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郁闷
打了很多字
硬是没有发出来   >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六韬五略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09
编号 148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1-19 10: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5-01-19, 8:59:45发表
郁闷
打了很多字
硬是没有发出来   > <

YY太多了。自我检讨一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yl_solos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4
编号 17309
注册 2004-9-8


发表于 2005-1-19 11: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1-17, 13:44:07发表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7, 12:22:46发表
呵呵,看来你的高中语文课学得不怎么样,什么叫做背景?

《汉武大帝》张冠李戴的事情还少了?丫的,改名叫《汉武演义》还差不多。

哪里有记载了伊邪稚是军臣的儿子,于单的哥哥?哪里又记载他发明了鸣镝?

所以我说汉武大帝是历史正剧 不是拿着摄影机坐时光机回到汉朝拍的“正剧”

分明是强词夺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7 15:1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4195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