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镜 于 2007-10-10 09:21 发表
1.按三国时期...被别国人能评论到"不过"5,6次...难道还算少?我所说的存在感这么低的意思是...魏吴(上层人)几乎都没有提到赵云这个与关张一起屡次站在他们对立面的人物...说明魏吴几乎没有考虑他的威胁性...(至少按他们评论当时的情况而言)
哈哈,你也知道,5,6次不算少,就是极其重要的人物,而更少提及的,为何就变成没有考虑的威胁性?简直是笑话。曹魏方面还说过,蜀国名将唯羽,按你的结论就是张飞也无威胁性了?
另外,我再举一例,郝昭在拒诸葛亮之前,在三国志鲜无记载,按你的理解,也不过如此。
前些日子,有人拿出下列史料,我看用在这里也合适。
太和中将军郝昭筑队仓城,适讫,会诸葛亮来攻。亮本闻陈仓城恶,及至,怪其整顿,问知昭在其中,大惊愕。亮素闻昭在西有威名,念攻之不易,初,太原靳祥少与昭相亲,后为蜀所得。及亮围陈仓,祥为亮监军,使于城外呼昭谕之'"。昭于楼上应详曰:"魏家科法,卿所练也。我之为人,卿所知也。曩时高刚守祁山,坐不专意,虽终得全,于今诮议不止。我必死耳,卿还谢诸葛亮,便可攻也。"祥以告亮,亮进兵,云梯冲车,昼夜攻距,二十余日,亮无利,会费曜等救至,亮乃引去。(《太平御览》注引《魏略》)
这郝昭在诸葛亮心中可否几无威胁?如果没有这条史料,按你的逻辑,之前郝昭对诸葛亮而言就是毫无威胁。
原帖由 镜 于 2007-10-10 09:21 发表
1你要注意...赵云救的是谁?给他追谥的又是谁?...糜竺在这方面有这么运气吗?
换句话说...赵云救的不是阿斗,而是老刘那两个被曹纯俘虏的两个女儿,又假设老刘还有个儿子但后来没有当皇帝,被赵云救了...你认为赵云在这样的情况也能追谥,并可以和关张等人同传?
笑话,阿斗的老爸是谁?难道没有刘备,会出来刘禅?糜竺当年若不帮刘备这一把,哪来的蜀国建国?我说过,当阳一役,是赵云被追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赵云若无其它能力,或功绩,就如糜竺一样,不会被追谥。你看看蜀汉被追谥的有几位?赵云是最后一个。倘若真是完全因后主念当阳一役的功劳,会将赵云追谥列在最后?后主对赵云的求驾之功,实际上并未太放在心上,与糜竺没有多少区别。
《云别传》中记载,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这叫总体概述,后面当阳一役是列举其中一件功劳。之所以被追谥,原因就是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所以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而当阳一役不过是其中一个细节(按你的说法),同样,你也说,按你的说法,赵云被追谥,就是因为当阳一役,那么糜竺为何就不能被追谥?
原帖由 镜 于 2007-10-10 09:21 发表
3.故将军关张马黄,庞统...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至少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庞统,法正...其实都是谋主(说的直白点,就是文官)...严格列传的话...真要和关张等人列在一起...实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所以和法正同传...
活活,这会儿不提你的追谥论了?为何赵云与关张并列,你就纠着追谥不放?别的,双重标准可不成。再者严格列传,按你的追谥论,法正也应该单列一传,他是唯一一个刘备流着期间被追谥的。姜维为何不从蒋费中剔除?
你得说明一下,为何赵云就一定是追谥,而且就一定完全是因为当阳救主。
原帖由 镜 于 2007-10-10 09:21 发表
4.你又开始狡辩了...哎...
仔细看清楚...张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这里是topic sentence.而"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是detail.在这些事情发生以后...再有"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同样属于detail...懂不懂....
笑,我狡辩?张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是指张与诸葛分兵两路出发,然后,张飞到了江州,生获颜,而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这才是总体概述。真不知道,是谁不懂?
原帖由 镜 于 2007-10-10 09:21 发表
5.魏延前面虽然没有记清楚,他肯定是没有搞掉一些有头有脸的(例如严颜之类)的人,所以就一笔代过...但是他有一个很特定的划定时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已经说得很清楚,是在入蜀的这段时间里的功劳...像赵云的那个"功积既著","劳绩既著"属于topic sentence(我已经说过了).
魏延有部曲随先主入蜀,但赵云也有昔从先帝啊,数有战功是对魏延入蜀之战的总述,所过战克也是张飞入蜀之占的总述,功积既著是对赵云一生功绩的总述,为何数有战功是细节,所过战克是细节,功积既著就不是细节了?
你真以为陈寿详细记载张飞破严颜,是因为严颜地位高,或能力强啊?你仔细看看关张马黄赵的评价吧。
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之所以记载这事,原因是体现了张飞的国士之风,这件事是与关羽报效曹公相对应。也就是以下之事。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另外,三国志记载严颜为巴郡太守有误。《华阳国志》:巴郡太守巴西赵笮拒守,飞飞字上,张、吴、何、王、浙、石诸本并有张字。宋刻及他明清刻本无。攻破之。获将军严颜,《三国志.张飞传》作巴郡太守严颜,误。当以本志为正。
原帖由 镜 于 2007-10-10 09:21 发表
6.我说过了,赵云救阿斗并不是军功,属于对某个人的特殊功劳,拿不拿下去,都不会改变人们对他军事能力的评估...但是我们如果把关羽的"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拿掉的话,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他的军事能力的评估...曹操果然没有"天下三分有其二",人们对他的军事评估也不会这么高.
把关公水淹七军与斩颜良拿下,影响后世的评价不假,但不会影响到其万人敌的评价。
傅子曰:初,刘备来降,太祖以客礼待之,使为豫州牧。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
这时关公水淹七军与斩颜良了?按你的逻辑,在这之前,关张毫无功绩,为何郭嘉称之为万人之敌?莫非郭某人未卜先知?这是状郭嘉之智近妖?
至于如果阿瞒未实现天下三分有二,当时人对他的军事评价,不会有什么太大影响。
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
原帖由 镜 于 2007-10-10 09:21 发表
7."克定祸乱"这就很难讲了...第一,蜀从立国到灭亡,真正像样的"乱"就是南蛮这帮土著民,并且也没有赵云去平乱的记载...这不是蜀史的问题,比如马忠,张翼等就有这方面的记载.第二."祸"指的是什么呢?姑且理解成外来的侵略或是主动出击.吴打过来,是陈到摆平的.箕谷那个事,名义上还算是个败仗...请问,除了"当阳长板"以外,还有其他的事能被当作"祸乱"吗?很明显,救出阿斗,就是最大的"克定"(困境,困难)..
笑话,赵云昔从先帝,蜀立国是什么时候?记载马忠,张翼平定南中,就证明不是蜀史的问题?按你的逻辑,既然三国志里有记载蜀国的事情,那么就不应该有脱漏。
还有吴打过来,是陈到摆平的?哪的记载?一口一个别人子虚乌有的想象,你这才叫一个天马行空的鬼扯。
到是云别传中有赵云派救兵的记载。
原帖由 镜 于 2007-10-10 09:21 发表
8.蜀志是少记了很多东西,所以我们把<云别传>也算上啊...除此之外,你还能拿出什么吗?子虚乌有的想象是没有用的..
蜀不治史,以致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这些你如何理解的,都到行事多遗,灾异靡书的地步,单靠一本云别传就能补全了?更何况,云别传,你给我一个整本的,让我瞧瞧好不好?
原帖由 镜 于 2007-10-10 09:21 发表
行...假设<后出师表>绝对是吴人所写..."《后出师表》: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这段算是评价?...这里的"突将无前"是把"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人都包括了,实在算不上什么很高的评价...这个程度就拿来和关张同传,不是沾了谥号的光是什么?..
不是很高的评价?这些人很菜?你看看原文,再来讲话好不好?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这些是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原帖由 镜 于 2007-10-10 09:21 发表
你们非要说我是"赵黑"...我也懒得反驳...总之我没有说过类似"赵云是垃圾"之类的话...我只是按我看到的史料的理解来评估赵云这个人的才能...我的个人理解是...赵云的才能在关张马魏之下...和王平等人差不多...和关张马同列实在是他的历史形象的一个尴尬.
你所说的"有识者"...也只能算是单方面对赵云有好感的人罢了...虽然熟练不少...而且也有几个能咬文嚼字的...但是只会被真正的"有识者笑之"了...(不是我,我自认不是高人)....
敢情王平不入阁下法眼啊。
魏五子之一的张颌与王平交手两次,皆处于下风,曹爽带10余万大军进攻,也是王平打退的。华阳国志记载,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再看看阁下推崇的魏大将军,是如何一回事?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居然还看不上王平。也罢,我把王平传一部份摘录出来,你仔细读读吧。另外,王平的评价是忠勇严整,而赵云是猛将之列,统时选士,强挚壮猛,多少还有点区别的。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十二年,亮卒於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延熙元年,大将军蒋琬住沔阳,平更为前护军,署琬府事。六年,琬还住涪,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余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
只是单方面对赵云有好感的?呵呵,当真了不起,与阁下意见相左,便是单方面对赵云有好感的?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0-10 15:3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