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汉武帝及其时代的各色人等》及《汉武大帝》讨论?,炎黄春秋,轩辕史话,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标题: 【讨论】《汉武帝及其时代的各色人等》及《汉武大帝》讨论?, 从原帖中分离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18: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心湖一笔斋于2005-01-18, 18:10:18发表
[QUOTE=大吴德王,2005-01-18, 15:59:59] [QUOTE=心湖一笔斋,2005-01-18, 8:54:39] [QUOTE=老人七十杰,2005-01-18, 2:07:07] [QUOTE=心湖一笔斋,2005-01-17, 11:32:03] 你知道安彦良和是何许人也嘛?
他的《大国主》 《王道之狗》改编的话  那个不能叫做历史正剧?
与正史基本没有出入?………………级完全可以对下级说“诺”  但是恰恰下级对上级不能随便使用“诺” 这样表示对上级的一种不尊敬  而要使用“谨诺”或者连声言“诺”  语法我说的够清楚了  您还有什么语文方面的问题  我再帮您补习补习?

随便你啦,横山光辉三国志,三国演义你都可以说成正剧。在什么是正剧这点上我不想在和你嚼舌了。反正就是鸡同鸭讲。就是有点想不明白,按你的标准,汉武怎么就不能是正剧。

      请问小姐读过史记等书吗?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找书里记载的和戏里有什么地方不同。我认识的人里看了这剧的都说基本是照史记等演的。你若是不同意,就请指出来吧。我洗耳恭听(不过希望说详细点,因为我这几天都没看电视)。还有九品中正,马镫等是硬伤,我没否认,希望你不要硬往我头上套套子。另说一下,有时间去查查基本的意思。像这种你法螺里面的“严谨”?这就叫没有硬伤乱下套子的话我以后不打算回答。
      观兵细柳营,鸣镝这两件事我有时间会和马忠讨教的。和你说估计后来要演变成垃圾贴。在这也希望你去查查改编,创作等词的意思。至于封禅等词的读音错误应归于毛病,算不上是硬伤。

      日史我说了,只停留在知道人名的层次上。别乱给我下套子。至于天与地的硬伤,前面的网友就说了不少,自己看看就知道了,其中真田信凡 的帖子里说了你去看看日本nhk历史的揭示板竟怎莫说!那里说得有違歷史的地方多得是,令我发笑!你若是有兴趣也可以去日本nhk历史的揭示板看看。

    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汉/司马迁/史记/乐书第二)
     楚有士曰申鸣,治园以养父母,孝闻于楚,王召之,申鸣辞不往。其父曰:“王欲用汝,何为辞之?”申鸣曰:“何舍为子,乃为臣乎?”其父曰:“使汝有禄于国,有位于廷,汝乐,而我不忧矣。我欲汝之仕也。”申鸣曰:“。”遂之朝受命,楚王以为左司马。(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十)
     又见太室与大隗等列领群峰而来,屹不得进,蹭蹬却倚,三十六峤若立指焉。而近比左手,烟云草树,浓淡覆露,各尽其态。平视之,令人意远,超超然若万里之鹤也。予曰:‘可树亭哉!’遂召匠氏,授以程度。匠氏曰:“。”退而有言曰:“假吾令不德,主未闻惠... (唐/陈宽/颍亭记)

     上面三条有臣对王、子对父、民对臣三种情况,不知道算不算是下级对上级呢?当然了,书我是列出来了,爱信不信还是随便你。至于语文方面你觉的我有地方不行想帮我补习,我也是欢迎的很。 [/QUOTE]
你大可以把前面网友的帖子列出来
我一条一条地反驳啊
为什么武田和上杉就没有纵列长柄队?长柄队又不是织田的专利?有本论述足轻的文章专门写道   武田制式长柄长度是三间半  上杉是三间 信长做的只是将长柄加长而已
为什么信玄和谦信不能单挑?《妙法寺记》和《甲阳军鉴》都记载着景虎和信玄“一骑讨”  民间的《川中岛弹词》才记载着谦信突入信玄本阵   砍三刀绝尘而去  
为什么战国没有姬上阵   《九州风土记》记载着百武贤兼的妻子就曾经骑着劣马  亲自守城的逸话   信忠在攻打高远城的时候  守城武田军有一诹访氏女子  身披火红大铠   手持雉刀  连砍五六名织田兵后自戕  至于大名鼎鼎的巴御前我就不说了
所以不怕不懂  就怕一知半解还自以为得以的人
“诺”我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在此剧里面完全被胡导硬性地规定为下级对上级地“遵命”  这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对古代语法地阉割  简单一点地就是该文言化地不文言化  没有必要文言化地地方偏偏文言化  说得难听就是自己不懂还硬要拽文
没有什么演变为垃圾贴不垃圾贴地
我想“硬性给人套套子”地美誉应该归于阁下才是  虽然阁下有类似受迫害妄想症地症状一厢情愿地反认为是别人给你“下套子”
我认为自己一直在摆事实说道理  当然辩论时候难免有对网友不冷静的语气    所以先道歉
至于您认为“基本符合史记”也好  “基本符合史实”也好  不是您和您朋友说了算  也不是我们说了算  我想稍微有历史常识的人都有自己的认识  只不过看各自的宽容程度而已 看来我们还是不够宽容啊  啧啧
我想马镫的问题就不用说了  有些没有大问题或者显示条件不允许的地方我们自然不会吹毛求疵的  但是有些地方胡导既然做了出来  就不要妄想防悠悠之口 [/QUOTE]

QUOTE:
我说MM啊~~~~~你怎么这么说呢~~~~~老鬼他还小不懂事,你该让着点他啊~~~~不过话说回来,你看过说文解字没有?里面诺的解释头一句就是,诺即是应的说~~~~与唯字同意,只是语气快慢上的区别罢了~~~~不知道这说文解字的资格够不够得到您这美人儿的法眼亲睐的说?????

说到日本的姬武将战国时最出名的应该是高桥统虎(我这么叫MM你应该知道是谁吧,似乎你是日史达人的说)的老婆吧?她不止一次代夫出征和守城。可是甲阳军鉴里好像没说到武田家有姬武将的说?????再说了你好像不是很卖高坂的帐嘛,因为老高的甲阳军鉴可是说了武田家有那么一个叫啥米山本晴幸的家伙~~~~~你以前说那家伙是个假货的说。呵呵~~~~~偶跟老鬼其实是俩草包,没啥文化~~~~打顶了算俩半文盲~~~~以后还请MM你多关照关照~~~~~给偶们多补习补习历史啦~~~~~~嘿嘿~~~~~

对了还有马镫,那东东不带的话~~~~现在人能骑马吗?恐怕连驴都骑不了~~~~~这是演戏啊~~~~~不是复古~~~~~秦汉的骑兵主要以弓作为主要武器的原因就是没有马镫在马上没有着力点,用刀砍砍还行,用枪就不可能了~~~~~你看看里面有没哥们在马上用枪的,好像没有吧~~~~~这也算是尊重历史了吧?如果按你说的不用马镫的话恐怕得请杂技演员来演这部戏咯~~~~你想想现在国家经费这么紧张,怎么能铺张浪费呢?就算有铺张浪费的本钱,也没那么多杂技演员不是?

达人不敢当
那个那个诹访氏于高远的逸话又如何解释?
甲阳军鉴又不是武田家唯一的史料?不结合《信长公记 》《妙法寺记》等其他史料又怎么行? 你要资料的话  我找给你:
《信长公记》:「又十五、六の美しき若?#092;一人、弓を持ち、台所のつまりにて余多射倒し、矢数射尽くし、後には刀を抜き切りてまひり、討ち死、手負、死人、上を下への員を知らず」
这个人就是守将诹访胜右卫门的妻子流石
还有你怎么知道山本就没有这个人?《信长公记》在列举武田军讨死者名单中有山本信供这个人  他就是晴幸的儿子
《信长公记》和《甲阳军鉴》那个史料价值高一点?  你问问稍微懂一点日史的朋友  自然会给你个正确的答复的
最后还是给你个忠告“自己不够班的东西  就不要急着和人叫板”
关于“诺”  我前面说的够多了  不想再一遍一遍地解释了
我没有开化别人的义务
还有请您在看清楚别人的帖子再回帖  我什么说拍电视不能用马镫了?看清别人的帖子再回帖  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还有关于你对马上作战的表述我也觉得很有趣
我想问您  在无马镫的骑兵冲锋的时候  单方面手持长柄武器冲击对重心掌握的要求高呢?还是手持刀剑缠斗对马上重心要求高呢?环首刀这个DD在当时还没有普及吧? [/quote]
[QUOTE]

首先~~~~小姐~~~~~请你看清楚我的贴再说话,偶说的是武田家的那个姬武将是不存在的!我相信山本晴幸是确有其人,你在那边说了一通连个正点都没提到,郁闷的要死。至于姬武将问题我是说立花氏要比那位诹访氏名气来得大!你说到哪去了!还有日史方面偶不是很懂啦,不过根据信长公记里所描述的武田好像更多时候是在后方运筹帷幄吧?不像上衫那样是PK达人的说,还有上衫家武田家的骑兵部队普及率还不如北条呢~~~~你说他们一骑讨的可能性大吗?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山本晴幸和信繁是死于此役的!还有哦,你说甲阳和信长的可信度哪个比较大,好像在日本的评论是差不多吧,要知道甲阳的作者是高坂昌信,和真田信隆、保科正俊齐名的逃弹正啊!

至于骑兵,小姐你那双纤纤玉手好像不怎么适合打仗吧?你要上战场的话,偶们这些大老爷们可是会心疼的说,所以你对骑兵恐怕是很不了解D~~~~~确切来说最早的骑兵原始武器,多是弓箭和单手刀剑盾牌的(参见汉代砖画上的骑兵),至于平衡力的问题你恐怕是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咯,如果没马镫冲刺起来,枪刚接触到对方自己人就飞了,你当古代骑兵是乔丹啊?至于劈砍是在近接肉膊战中发生D,那时马不是在跑动中~~~~郁闷死了~~

还有那个诺字你为什么就不能温柔一点,善解人意一点呢?那是中华女性传统的美德啊~~~~你认为史记和说文解字上的说法有问题,就拿点东西出来说啊~~~~要不就别嘴硬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18:5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18:46:24发表
呵呵,扯得有点远了,那就举国史的例子吧。

鲜卑族中有一支西迁,建立吐谷浑,那么吐谷浑和北魏这个关系怎么换算呢?

[QUOTE]

呵呵~~~~土谷浑和北魏的关系就和我们就像汉和匈奴的关系啊~~~~属于同根同源的说~~~~就像商封萁子于辽东,燕后裔建三韩一样~~~~~虽然大家同源可是演化到最后变成了不同的民族而已~~~~难道有问题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8 19: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16:51:24发表
呵呵~~~~~自律?在非正式场合有那么严格吗?哪部史书上说过皇帝终生只能跪坐的说?至于穿华衮的问题,里面确实有问题`~~~~不过祭天和封禅时好像都有穿啊~~~

呵呵,汉人穿的裤子并没有连裆,所以踞坐是非常不礼貌的。其他的倒也不必说了,编剧说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在老师面前也半卧吗?

朝会的时候群臣也可以不穿华衮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沉默者威廉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58
编号 15249
注册 2004-8-11


发表于 2005-1-18 19: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端端的讨论,变成口舌之战了,sigh....................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8 19: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18:59:25发表
呵呵~~~~土谷浑和北魏的关系就和我们就像汉和匈奴的关系啊~~~~属于同根同源的说~~~~就像商封萁子于辽东,燕后裔建三韩一样~~~~~虽然大家同源可是演化到最后变成了不同的民族而已~~~~难道有问题吗?

看来你对民族的定义并不清楚。

吐谷浑的王室是鲜卑人,但是主体是羌人,早已被羌人同化了,所以吐谷浑是一个羌人国家。

另外,“商封萁子于辽东”,感情他不是周封的?

关于夏后氏,夏是国名,后是夏代君主的称呼,原意是祖宗,引申为君主。夏后氏的意思相当于我们说汉室。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19: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19:00:17发表
呵呵,汉人穿的裤子并没有连裆,所以踞坐是非常不礼貌的。其他的倒也不必说了,编剧说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在老师面前也半卧吗?

朝会的时候群臣也可以不穿华衮吗?

[QUOTE]

首先华衮的问题上,我说了电视剧里确实有毛病。

至于见老师是在私下的场合的话,你觉的难道一定就很正式吗?要知道景帝那时的儒学可不是朱子学讲究师生之礼,也没什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屁话,那时讲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德才者皆可为师!还有那时可是黄老当道,而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更对师生之礼这方面没有任何要求的!至于中国儒学的变质是在朱熹的理论提出后才变的!那时的儒学可是领先于时代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8 19: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19:11:07发表
首先华衮的问题上,我说了电视剧里确实有毛病。

至于见老师是在私下的场合的话,你觉的难道一定就很正式吗?要知道景帝那时的儒学可不是朱子学讲究师生之礼,也没什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屁话,那时讲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德才者皆可为师!还有那时可是黄老当道,而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更对师生之礼这方面没有任何要求的!至于中国儒学的变质是在朱熹的理论提出后才变的!那时的儒学可是领先于时代的!

空话便不说了,你至少得找两条史料证实你所言非虚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19: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19:06:40发表
看来你对民族的定义并不清楚。

吐谷浑的王室是鲜卑人,但是主体是羌人,早已被羌人同化了,所以吐谷浑是一个羌人国家。

另外,“商封萁子于辽东”,感情他不是周封的?

关于夏后氏,夏是国名,后是夏代君主的称呼,原意是祖宗,引申为君主。夏后氏的意思相当于我们说汉室。

[QUOTE]


第一点,你也没弄清楚,清代我问你是满人的国家还是汉人的国家呢?满人现在也被我们同化的差不多了,那你不能说大清是我们汉人创立的。

第二嘛,说错了~~~~~

第三,我记得我说得没错啊~~~~~夏后氏是不是禹的直系后代???而且说了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这句话就不要我解释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19: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19:12:53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19:11:07发表
首先华衮的问题上,我说了电视剧里确实有毛病。

至于见老师是在私下的场合的话,你觉的难道一定就很正式吗?要知道景帝那时的儒学可不是朱子学讲究师生之礼,也没什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屁话,那时讲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德才者皆可为师!还有那时可是黄老当道,而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更对师生之礼这方面没有任何要求的!至于中国儒学的变质是在朱熹的理论提出后才变的!那时的儒学可是领先于时代的!

空话便不说了,你至少得找两条史料证实你所言非虚吧?

[QUOTE]

呵呵~~~~~~你可以读一下论语和老庄啊~~~~~~不会说你看完以后还不知道吧?再问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8 19: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19:23:10发表
第一点,你也没弄清楚,清代我问你是满人的国家还是汉人的国家呢?满人现在也被我们同化的差不多了,那你不能说大清是我们汉人创立的。

第二嘛,说错了~~~~~

第三,我记得我说得没错啊~~~~~夏后氏是不是禹的直系后代???而且说了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这句话就不要我解释了吧?

这就很明显了,即使真有个夏王族后裔统治了匈奴,那也不能让原来的匈奴人变成华夏人。

再说一次,夏后氏是特指夏王室,上溯至禹,他也是夏后。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8 19: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19:26:02发表
呵呵~~~~~~你可以读一下论语和老庄啊~~~~~~不会说你看完以后还不知道吧?再问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我要的是史料,解释一下,什么地方记载汉朝皇帝见老师时可以踞坐或半卧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六韬五略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09
编号 148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1-18 19: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19:11:07发表
[quote]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19:00:17发表
呵呵,汉人穿的裤子并没有连裆,所以踞坐是非常不礼貌的。其他的倒也不必说了,编剧说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在老师面前也半卧吗?

朝会的时候群臣也可以不穿华衮吗?



QUOTE:
首先华衮的问题上,我说了电视剧里确实有毛病。

至于见老师是在私下的场合的话,你觉的难道一定就很正式吗?要知道景帝那时的儒学可不是朱子学讲究师生之礼,也没什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屁话,那时讲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德才者皆可为师!还有那时可是黄老当道,而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更对师生之礼这方面没有任何要求的!至于中国儒学的变质是在朱熹的理论提出后才变的!那时的儒学可是领先于时代的!

儒学是崇古,决定了他们的眼界不是往前看的。它先进在哪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19: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19:29:30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19:23:10发表
第一点,你也没弄清楚,清代我问你是满人的国家还是汉人的国家呢?满人现在也被我们同化的差不多了,那你不能说大清是我们汉人创立的。

第二嘛,说错了~~~~~

第三,我记得我说得没错啊~~~~~夏后氏是不是禹的直系后代???而且说了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这句话就不要我解释了吧?

这就很明显了,即使真有个夏王族后裔统治了匈奴,那也不能让原来的匈奴人变成华夏人。

再说一次,夏后氏是特指夏王室,上溯至禹,他也是夏后。

[QUOTE]

呵呵~~~~~首先史记上并不是写着匈奴的大汗才是夏后氏后裔!

再来,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这句话要再说一遍吗?禹是家天下的开始!但是他不是夏的实际建立者,而是启!而且他的后代封国也不止是夏一个,不过夏是最强大的罢了!其实说白了,大家都还是一个部落同盟,启是同盟首领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19: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8, 19:34:49发表
[QUOTE=大吴德王,2005-01-18, 19:11:07] [QUOTE=巴西马忠,2005-01-18, 19:00:17] 呵呵,汉人穿的裤子并没有连裆,所以踞坐是非常不礼貌的。其他的倒也不必说了,编剧说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在老师面前也半卧吗?

朝会的时候群臣也可以不穿华衮吗?



QUOTE:
首先华衮的问题上,我说了电视剧里确实有毛病。

至于见老师是在私下的场合的话,你觉的难道一定就很正式吗?要知道景帝那时的儒学可不是朱子学讲究师生之礼,也没什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屁话,那时讲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德才者皆可为师!还有那时可是黄老当道,而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更对师生之礼这方面没有任何要求的!至于中国儒学的变质是在朱熹的理论提出后才变的!那时的儒学可是领先于时代的!

儒学是崇古,决定了他们的眼界不是往前看的。它先进在哪呢? [/quote]
[QUOTE]

拜托,先把孔孟之道和朱子学分清楚好不好?老兄~~~~最早的孔孟之道是讲究相互学习,有德才者皆可为师的,学术气氛是很浓厚的!所以从汉代至唐代中国的外向性较强,而到了南宋之后中就开始的闭门造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19: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19:31:37发表
我要的是史料,解释一下,什么地方记载汉朝皇帝见老师时可以踞坐或半卧了?

[QUOTE]

有点乱来了~~~~~那我问你哪部史料上写了见老师不能踞坐或者半卧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六韬五略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09
编号 148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1-18 20: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19:40:53发表
[QUOTE=六韬五略,2005-01-18, 19:34:49] [QUOTE=大吴德王,2005-01-18, 19:11:07] [QUOTE=巴西马忠,2005-01-18, 19:00:17] 呵呵,汉人穿的裤子并没有连裆,所以踞坐是非常不礼貌的。其他的倒也不必说了,编剧说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在老师面前也半卧吗?

朝会的时候群臣也可以不穿华衮吗?



QUOTE:
首先华衮的问题上,我说了电视剧里确实有毛病。

至于见老师是在私下的场合的话,你觉的难道一定就很正式吗?要知道景帝那时的儒学可不是朱子学讲究师生之礼,也没什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屁话,那时讲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德才者皆可为师!还有那时可是黄老当道,而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更对师生之礼这方面没有任何要求的!至于中国儒学的变质是在朱熹的理论提出后才变的!那时的儒学可是领先于时代的!

儒学是崇古,决定了他们的眼界不是往前看的。它先进在哪呢? [/QUOTE]

QUOTE:
拜托,先把孔孟之道和朱子学分清楚好不好?老兄~~~~最早的孔孟之道是讲究相互学习,有德才者皆可为师的,学术气氛是很浓厚的!所以从汉代至唐代中国的外向性较强,而到了南宋之后中就开始的闭门造车~~~~~~

是到了宋朝朱熹使儒学才变味了吗?孔孟之道的基本思想就是崇古,而讲究相互学习,有德才者皆可为师说的是他们的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请注意这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和他们的尊崇的学术思想是两回事?
《论语》
所记载孔丘的言论是片段的,所以儒家学派缺少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和一个为一种
观念概括统摄而前后一贯的逻辑。但孔丘是一个经验丰富和洞察人生的智慧老人,
他所说的那些格言隽语,已能充分表达他思想的要领。若干世纪后,儒家学派发现
杀少正卯这件事不太光彩,所以曾竭力证明根本没有少正卯这个人。不过孔丘壮年
时的政治生涯,似乎不应该影响他老年后的学术贡献。当他回到鲁国的时候,已有
很大改变,他和蔼可亲,严肃而诚恳,对学生的教诲从不疲倦。严格地说,与其说
孔丘是一位思想家,毋宁说他是一位教育家,他只作叙述,而很少创见。但他对人
际关系的深刻了解,使他对人性的弱点抱浓厚的同情态度。所以他提出做人的基本
道理“忠”和“恕”,尤其重视“恕”——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绝不勉强别人接受。
“恕”是人生永远不变的最高贵的情操。
    在崇古的大前提下,黄帝王朝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孔丘开始刻意的美化他们,
这是一个大契机,他为中华人提出一个美丽的回顾——而不是美丽的前瞻  。从此儒
家学派即以效法伊祁放勋和姚重华,为君主或人民的奋斗目标。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孔丘肯定“仁”是唯一的动力,“仁”的内容是“爱人”,即一种真挚的纯洁感情,
“忠”和“恕”就是完成“仁”的手段,这手段优先的表现在孝顺父母的行为上。
所以“孝”是一切行为的最低起步。
    孔丘的政治生涯是失败的  ,但他的教育精神则绝对的可贵而且成功。他是一位
伟大的教师,被儒家学派尊崇为“万世师表”,他那些精辟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言论,
留传下来,成为中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纪元前二一三年,
博士淳于越正式上书给赢政大帝说:“从前商周两个王朝,立国都近千年(按,这
是文化打手式的信口开河,事实上商王朝立国只有六百六十二年,周王国连洛阳那
种卖九鼎的日子包括在内,不过八百七十九年,距千年都远得很),主要原因在于
分封儿子兄弟,作为枝叶。现在陛下虽富有世界,可是你的儿子们却跟平民一样,
一旦发生危险,便没有人相救。凡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从没有听说过。”
    ——注意最后三句话,它表现出儒家学派的中心思想。
    然而,这是对秦王朝那种眼睛只看未来的立国精神的挑战,宰相李斯反驳说:
“五帝的制度不相重复,三代的制度不相抄袭。各自使用各自的制度,并不是故意
反古,而是时代前进,不得不如此。陛下创立大业,所建立的是万世功勋,儒家学
者愚陋,对此新的局面,不能领略。淳于越所说的是两千年前三代时代原始社会的
事,怎么能够效法?儒家学者不向时代学习,只一心一意崇拜古人,用虚伪的言语
打击真实。见到新兴事物,先议论纷纷。坚持现在的制度都没有古代好,扰乱民心。”
   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是复古——至低也要维持现状,最重要的手段是礼
教,尤以丧礼占首要地位。那种连纪元前四世纪孟轲时代都行不通的三年之丧,此
后却逐渐推行。一个中国人,他一生中要有六年的时间,不允许作任何事情,只能
每天悲悼他的父母。除了这个最严重的一环,其他跟着而来的礼教,更多如牛毛,
中国知识分子几乎一生都为此紧张。有些项目,像“避讳”之类,简直使人不堪负
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8 20: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19:36:49发表
呵呵~~~~~首先史记上并不是写着匈奴的大汗才是夏后氏后裔!

再来,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这句话要再说一遍吗?禹是家天下的开始!但是他不是夏的实际建立者,而是启!而且他的后代封国也不止是夏一个,不过夏是最强大的罢了!其实说白了,大家都还是一个部落同盟,启是同盟首领而已!

笑,史记上说的不是夏后的后裔,而是夏部落的一支?

你大概没见过“禹传子,家天下”的记载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8 20: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19:43:11发表
有点乱来了~~~~~那我问你哪部史料上写了见老师不能踞坐或者半卧的?

谁主张谁举证,知道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20: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六韬五略,2005-01-18, 20:13:54] [QUOTE=大吴德王,2005-01-18, 19:40:53] [QUOTE=六韬五略,2005-01-18, 19:34:49] [QUOTE=大吴德王,2005-01-18, 19:11:07] [QUOTE=巴西马忠,2005-01-18, 19:00:17] 呵呵,汉人穿的裤子并没有连裆,所以踞坐是非常不礼貌的。其他的倒也不必说了,编剧说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在老师面前也半卧吗?

朝会的时候群臣也可以不穿华衮吗? [/QUOTE]

QUOTE:
首先华衮的问题上,我说了电视剧里确实有毛病。

至于见老师是在私下的场合的话,你觉的难道一定就很正式吗?要知道景帝那时的儒学可不是朱子学讲究师生之礼,也没什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屁话,那时讲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德才者皆可为师!还有那时可是黄老当道,而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更对师生之礼这方面没有任何要求的!至于中国儒学的变质是在朱熹的理论提出后才变的!那时的儒学可是领先于时代的!

儒学是崇古,决定了他们的眼界不是往前看的。它先进在哪呢? [/QUOTE]

QUOTE:
拜托,先把孔孟之道和朱子学分清楚好不好?老兄~~~~最早的孔孟之道是讲究相互学习,有德才者皆可为师的,学术气氛是很浓厚的!所以从汉代至唐代中国的外向性较强,而到了南宋之后中就开始的闭门造车~~~~~~

是到了宋朝朱熹使儒学才变味了吗?孔孟之道的基本思想就是崇古,而讲究相互学习,有德才者皆可为师说的是他们的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请注意这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和他们的尊崇的学术思想是两回事?
《论语》
所记载孔丘的言论是片段的,所以儒家学派缺少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和一个为一种
观念概括统摄而前后一贯的逻辑。但孔丘是一个经验丰富和洞察人生的智慧老人,
他所说的那些格言隽语,已能充分表达他思想的要领。若干世纪后,儒家学派发现
杀少正卯这件事不太光彩,所以曾竭力证明根本没有少正卯这个人。不过孔丘壮年
时的政治生涯,似乎不应该影响他老年后的学术贡献。当他回到鲁国的时候,已有
很大改变,他和蔼可亲,严肃而诚恳,对学生的教诲从不疲倦。严格地说,与其说
孔丘是一位思想家,毋宁说他是一位教育家,他只作叙述,而很少创见。但他对人
际关系的深刻了解,使他对人性的弱点抱浓厚的同情态度。所以他提出做人的基本
道理“忠”和“恕”,尤其重视“恕”——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绝不勉强别人接受。
“恕”是人生永远不变的最高贵的情操。
    在崇古的大前提下,黄帝王朝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孔丘开始刻意的美化他们,
这是一个大契机,他为中华人提出一个美丽的回顾——而不是美丽的前瞻  。从此儒
家学派即以效法伊祁放勋和姚重华,为君主或人民的奋斗目标。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孔丘肯定“仁”是唯一的动力,“仁”的内容是“爱人”,即一种真挚的纯洁感情,
“忠”和“恕”就是完成“仁”的手段,这手段优先的表现在孝顺父母的行为上。
所以“孝”是一切行为的最低起步。
    孔丘的政治生涯是失败的  ,但他的教育精神则绝对的可贵而且成功。他是一位
伟大的教师,被儒家学派尊崇为“万世师表”,他那些精辟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言论,
留传下来,成为中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纪元前二一三年,
博士淳于越正式上书给赢政大帝说:“从前商周两个王朝,立国都近千年(按,这
是文化打手式的信口开河,事实上商王朝立国只有六百六十二年,周王国连洛阳那
种卖九鼎的日子包括在内,不过八百七十九年,距千年都远得很),主要原因在于
分封儿子兄弟,作为枝叶。现在陛下虽富有世界,可是你的儿子们却跟平民一样,
一旦发生危险,便没有人相救。凡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从没有听说过。”
    ——注意最后三句话,它表现出儒家学派的中心思想。
    然而,这是对秦王朝那种眼睛只看未来的立国精神的挑战,宰相李斯反驳说:
“五帝的制度不相重复,三代的制度不相抄袭。各自使用各自的制度,并不是故意
反古,而是时代前进,不得不如此。陛下创立大业,所建立的是万世功勋,儒家学
者愚陋,对此新的局面,不能领略。淳于越所说的是两千年前三代时代原始社会的
事,怎么能够效法?儒家学者不向时代学习,只一心一意崇拜古人,用虚伪的言语
打击真实。见到新兴事物,先议论纷纷。坚持现在的制度都没有古代好,扰乱民心。”
   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是复古——至低也要维持现状,最重要的手段是礼
教,尤以丧礼占首要地位。那种连纪元前四世纪孟轲时代都行不通的三年之丧,此
后却逐渐推行。一个中国人,他一生中要有六年的时间,不允许作任何事情,只能
每天悲悼他的父母。除了这个最严重的一环,其他跟着而来的礼教,更多如牛毛,
中国知识分子几乎一生都为此紧张。有些项目,像“避讳”之类,简直使人不堪负
荷。 [/QUOTE]
[QUOTE]

先要说你好强,转来这么篇文章,偶被吓得晕乎乎~~~~~不过请把他的出处说一下,偶好过去把全篇研究一下,里面的东东,大部分偶肯定是驳不了D~~~~不过偶说一句,孔子游学诸国是何来由?崇古?需知鲁国本就是周室最早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他的典籍甚至不下与周室所藏,孔子他何必舍近求远呢?要知道礼仪之邦说的就是齐鲁啊!而且孔子的大部分理论好像都是从百姓的生活中来的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20: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20:30:44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19:36:49发表
呵呵~~~~~首先史记上并不是写着匈奴的大汗才是夏后氏后裔!

再来,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这句话要再说一遍吗?禹是家天下的开始!但是他不是夏的实际建立者,而是启!而且他的后代封国也不止是夏一个,不过夏是最强大的罢了!其实说白了,大家都还是一个部落同盟,启是同盟首领而已!

笑,史记上说的不是夏后的后裔,而是夏部落的一支?

你大概没见过“禹传子,家天下”的记载吧?

[QUOTE]


我更笑了~~~~~史记上说的是匈奴为夏后氏后裔!不是匈奴大汗为夏后氏后裔!你是哪门子理论!

我只见史书上写夏启的!还没见写夏禹的!搞了半天你还搞不懂禹为姒姓是什么意思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20:4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20:32:59发表
谁主张谁举证,知道不?

[QUOTE]

你也是学法律的?那就好办了~~~~~请你回头看看以前的贴子,到底是谁先谈到踞坐与半卧的问题的?这个殊荣小弟可担当不起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六韬五略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09
编号 148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1-18 20: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晕谁主张谁举证,但在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时候,可就不是谁主张谁举证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8 20: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8, 20:45:46发表
你也是学法律的?那就好办了~~~~~请你回头看看以前的贴子,到底是谁先谈到踞坐与半卧的问题的?这个殊荣小弟可担当不起啊~~~~

看你解释夏后氏,便知道你找不到史料了。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於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汉书·贾谊传》:“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即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六韬五略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09
编号 148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1-18 21: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过偶说一句,孔子游学诸国是何来由?崇古?需知鲁国本就是周室最早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他的典籍甚至不下与周室所藏,孔子他何必舍近求远呢?要知道礼仪之邦说的就是齐鲁啊!而且孔子的大部分理论好像都是从百姓的生活中来的吧?
儒家学派对中国人的影响,至为深远,它的创造人是上世纪(前六)末,才从
事政治生涯的孔丘。现在让我们继续叙述他的事迹。
    本世纪(前五)第一年(前五○○),鲁国国君姬来跟齐国国君姜杵臼在夹谷
(山东新泰)会面,孔丘以礼仪专家身份,被任命为姬宋的宾相。于是儒家学派最
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发生了,会见之后举行的娱乐节目中,齐国演出莱部落(山东平
度)的土风舞,孔丘根据儒书,指责齐国不该使野蛮人表演,而应使用传统的宫廷
舞。齐国立刻演出传统的宫廷舞,不过却是宫廷中平时演出的轻松喜剧。孔丘再根
据儒书,认为犯了“平民轻视国君”的大罪,立即指挥鲁国的卫士把那些无辜的男
女演员驱到台阶之下,砍断手足。据孔丘的门徒事后面不改色的宣称,孔丘这次凌
厉行动,不但没有引起国际冲突,反而使齐国国君发现自己做错了事,大为恐惧,
就把从前侵占鲁国坟水以北一带土地(汶水以北、龟山以北之田)还给鲁国。
    纪元前四九八年,孔丘建议三桓拆除他们的都城,以求鲁国国君重振久已失去
的权威,这就是著名的“堕三都运动”。三桓对于家臣们不断地占据都城跟他们对
抗,很早以来就深为苦恼,孔丘的建议似乎是釜底抽薪,根绝家巨擅权的有效方案,
所以一致赞成。可是,当叔孙家的后阝城(山东东平)和季孙家的费城(山东费县),
都拆除了城堡,要更进一步拆除仲孙家的成阝城(山东宁阳)时,仲孙家的态度忽
然改变。不但仲孙家的态度改变,连都城已拆除了的二桓,也忽然警觉到不对劲。
拆除都城固然可以阻止家巨利用,但也毁灭了保护自己对抗国君的力量。孔丘当然
不肯中止,他请国君姬宋亲自率领军队前去讨伐,结果大败而回,只好眼睁睁看着
二桓把已拆掉了的那两个都城重建起来。这是孔丘企图恢复传统秩序所受的最大挫
折。
    堕三都的第二年(前四九六),孔丘被赏识他的国君姬宋任命为代理宰相(摄
相事),三桓已经大为光火,面孔丘却不到三个月,就把一位很有名望的文化人少
正卯逮捕,立即处死。然后宣布少正卯有五大罪状,这五大罪状是:“居心阴险,
处处迎合人的意思。行为邪恶,不肯接受劝告。说出的全是谎话,却坚持说的全是
实话。记忆力很强,学问也很渊博,但知道的全是丑陋的事情。自己错误,却把错
误润饰为一件好事。”这种烟雾蒙蒙的抽象罪名,说明凡是有权的人,都有福了,
他们可以随时把这顶奇异的帽子扣到任何一个人头上,而仍能振振有词。恰巧遇到
君主主持对天老爷的大祭典,在分祭肉的时候,三桓故意不分给孔丘。这是周礼社
会中最严重的一种处分、表示已被深恶痛绝。孔丘只好流亡二出奔卫国。
    孔丘的政治生涯到此结束,但对他却是幸运的,他可以把全副精力用在教授门
徒上。他曾经访问过齐国、陈国、蔡国,寻求一个能实行他古老的政治理想——周
礼的国度,但他无法找到。最后,纪元前四八四年,他再回到鲁国定居,在外共流
亡了十三年。
    孔丘回国时已六十三岁,继续教授门徒,传播他对纪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初创
时代的怀念和崇拜。又对下列五部当时已经存在的古老书籍,用他的观点,加以编
纂删订:
    一  《易经》
    二  《春秋》
    三  《诗经》
    四  《书经》
    五  《礼经》
    注意这五部书,它们被合称为“五经”,大黄金时代结束后,儒家学派在政府
中当权,这五部书支配中华人学术思想近两千年之久。
    《易经》是一部暧昧不明的形而上学的玄书,它所用的字句简单而模棱,因之
使它显得好像十分深奥,读者们可以站在各种角度,作各种不同的解释。只因它是
纪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初期的著作,而且据说出自周王朝开国英雄姬昌(第一任国
王姬发的老爹)的手笔。所以孔丘怀着敬畏的心情,小心翼翼地避免太多的触及到
它的实质问题,他感叹自己生命的短促,没有时间深入研究。可是,星象家却不像
儒家那么尊重它,老实不客气的用它来推测未来,一直到二十世纪,仍把它当作一
部占卜吉凶的巫书。
    《春秋》周王朝所属各封国,都有本封国的历史记载,而且各有各的名称。如
楚国史名《(木寿)杌》,晋国史名《晋乘》,鲁国史名《春秋》。孔丘对鲁国史重
予编纂,目的不在提供一部真实的史实,而在用来发挥他的恢复传统秩序的政治理
想,努力暴露对新兴事物的排拒,更努力隐瞒或抹杀,甚至曲解贵族的罪行。举一
个例子可以说明孔丘的苦心,楚部落建立王国已三百年,但孔丘仍拒绝称它的君主
为国王,而只称他为子爵,这个可怜的老人企图用精神胜利的法宝来否定现实。于
是,《春秋》遂脱离历史的范围,变为“褒善贬恶”评论性的经典。孔丘的门徒坚
持说,经过他们开山老祖删订过的《春秋》,每一个字都有神圣的和深奥的意义。
这些门徒中后来曾有三部著作《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专门诠解《春
秋》。其中最教人惊奇的是,《公羊传》和《榖梁传》,是用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
来诠释的,幼稚的程度,能引人失笑。然而,儒家学派的门徒却不承认有什么可失
笑的,严肃的当作一本圣书。
    《诗经》出现于纪元前十二世纪,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包括贵族作品
和平民作品。孔丘把它作一次重大规定,依孔丘的标准,只保存了他认为有价值的
三百首,其他的都被淘汰——这是中华文化最大的损失。《诗经》里的诗篇,包罗
人生万象,从战争到和平;从闺房到宫廷;从农田到政府;从政治到恋爱,并且有
很多其他书籍上所没有的情调和鸟兽草木的名称。贵族阶层的知识分子在谈话中必
须经常引用上面的诗句,以显示他的高深学问,才能受到尊敬,而孔丘更把它当作
辞典运用。孔丘的门徒再加发挥,索性把所有的诗篇,都赋予政治的和道德的生命,
跟《公羊传》、《榖梁传》赋予《春秋》政治的和道德的生命一样。这部诗选,遂
被尊为经典,脱离了文学的范围,成为儒家的五种经典之一。连男女间的情歌,都
被形容为圣人们庄严的政治意识(这使我们想起基督教《旧约》中《所罗门之歌》
被诠释为上帝的预言一样,两部著作似乎具有同一的奇遇)。
    《书经》又名《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献选集,包括纪元前二十七
世纪黄帝王朝,纪元前二十三世纪夏王朝,纪元前十九世纪商王朝,纪元前十二世
纪周王朝,各王朝帝王的一些文告或宣言。在孔丘的观念中,古代帝王尤其是开国
的帝王,几乎统统都是圣人,比英雄还要高一级,所以他们的文告宣言自然成为经
典。知识分子也必须经常引用其中的字句,才能为自己的意见找到权威论据。
    《礼经》内容全部是纪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初期的礼节仪式。孔丘认为,礼节
仪式也是一种教育,使贵族、平民、奴隶,都各自固守自己的名份,不相逾越。只
要大家自觉的甘心于现状,安份守己,不去追求他名份所不应有的东西,好比说,
奴隶如果不妄去追求他名份所不应有的自由权力,平民如果不妄去追求他名份所不
应有的政治权力,社会就会永远和平。所以孔丘认为礼的教育——礼教,可以办到
用血腥镇压手段所办不到的事,能够使社会恢复到纪元前十二世纪时那种贵族的乐
园时代。正如一个政党的政纲政策一样,儒家的中心思想和具体方案,全在这部经
典之中。后来这部经典分为下列三书:《礼记》、《仪礼》、《周官》,内容更详
尽,范围更扩大,但主旨不变。
    ——这五部因为孔丘编纂删订而被尊为经典的古书,在大黄金时代结束后,一
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这五部古书里团团打转。所谓中华
人的思想学术著作,在二十世纪之前,百分之九十都是对这五部古书的研究和再研
究,所谓学者、专家、思想家差不多都是为这五部古书做注解,或为其中某一句某
一字做考证的人。知识分子从事这种工作也够艰苦的,大家互相抄录,辗转引据,
资料随着时间而越增越多,从幼年到白发苍苍,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圈。
    纪元前四八一年,孔丘正在删订《春秋》时,有人报告他说,鲁国国君姬蒋打
猎时捉到一只麒麟。麒麟是中国古老传说中一种最仁慈不过的野兽,连蚂蚁都不忍
心践踏。孔丘叹息说:“古人有言,世界和平,上有圣明的君王,麒麟才会出现。
现在世界大乱,它却出现了,真是怪事,我的智慧已经干枯。”就此停笔。
    ——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因麒麟的出现而终止。明年(前四八○年),战国时
代开始。
    又明年(前四七九),孔丘逝世。
    孔丘没有写下任何著作,在他逝世之后,他的门徒把他平日的言论,摘要的记
录下来,名为《论语》,跟“五经”一样”,也被列为经典。一个以崇古尊君为中
心思想的儒家学派正式建立起来,众门徒分散四方,各为这个理想奋斗。《论语》
所记载孔丘的言论是片段的,所以儒家学派缺少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和一个为一种
观念概括统摄而前后一贯的逻辑。但孔丘是一个经验丰富和洞察人生的智慧老人,
他所说的那些格言隽语,已能充分表达他思想的要领。若干世纪后,儒家学派发现
杀少正卯这件事不太光彩,所以曾竭力证明根本没有少正卯这个人。不过孔丘壮年
时的政治生涯,似乎不应该影响他老年后的学术贡献。当他回到鲁国的时候,已有
很大改变,他和蔼可亲,严肃而诚恳,对学生的教诲从不疲倦。严格地说,与其说
孔丘是一位思想家,毋宁说他是一位教育家,他只作叙述,而很少创见。但他对人
际关系的深刻了解,使他对人性的弱点抱浓厚的同情态度。所以他提出做人的基本
道理“忠”和“恕”,尤其重视“恕”——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绝不勉强别人接受。
“恕”是人生永远不变的最高贵的情操。
    在崇古的大前提下,黄帝王朝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孔丘开始刻意的美化他们,
这是一个大契机,他为中华人提出一个美丽的回顾——而不是美丽的前瞻。从此儒
家学派即以效法伊祁放勋和姚重华,为君主或人民的奋斗目标。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孔丘肯定“仁”是唯一的动力,“仁”的内容是“爱人”,即一种真挚的纯洁感情,
“忠”和“恕”就是完成“仁”的手段,这手段优先的表现在孝顺父母的行为上。
所以“孝”是一切行为的最低起步。
    孔丘的政治生涯是失败的,但他的教育精神则绝对的可贵而且成功。他是一位
伟大的教师,被儒家学派尊崇为“万世师表”,他那些精辟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言论,
留传下来,成为中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21: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8, 20:57:58发表
晕谁主张谁举证,但在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时候,可就不是谁主张谁举证了。

巨额财产来历不明时可不属于民事范围,属于刑事啦!这说到哪去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engzhaoyang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25787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5-1-18 21: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汗武大帝 这个片子 太烂。。。。
拍的不太严禁...这么一个个英雄人物 电视剧拍成这样 无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六韬五略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09
编号 148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1-18 21: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孔子游学诸国是何来由?崇古?为什么需知鲁国本就是周室最早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他的典籍甚至不下与周室所藏,孔子他何必舍近求远呢?要知道礼仪之邦说的就是齐鲁啊!而且孔子的大部分理论好像都是从百姓的生活中来的吧?

大吴德王上面讲清楚了你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从头到围讲的清清楚楚。孔子游学可不是为了去寻什么知识,至于理论嘛,也讲清楚了不是百姓的生活。孔子的典籍就是周室的一部分,
鲁国是手创周王朝一切文物制度的姬旦的儿子姬伯禽的封国,所以收藏的图书
和文献最多,贵族们的文化水准也最高。周王朝的首都镐京(陕西西安西)于纪元
前八世纪被犬戎部落攻陷后,图书文献全部失散,只有鲁国的图书文献仍在。它的
首府曲阜(山东曲阜)遂成为当时全世界唯一的文化巨城
。再加上鲁国从没有遭受
过劫掠焚烧的恶运,对周王朝初期的文物制度,保持的也最完整。这些丰富的文化
遗产中,最重要的是一些周王朝初期所实行或拟定的各种法令规章和各种典礼时使
用的仪式程序。——被人总称之为“仪礼”。各国知识分子和知名的文化人,都必
须到鲁国亲自查考,才能了解。因为就在本世纪(前六),这些复杂繁琐的老古董,
已无人记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六韬五略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09
编号 148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5-1-18 21: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看的是韦孝宽,推荐的《中国人史纲》。里面清楚的说明了儒学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8 21: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巴西马忠于2005-01-18, 20:58:08发表
看你解释夏后氏,便知道你找不到史料了。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於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汉书·贾谊传》:“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即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QUOTE]

呵呵~~~~~你用刘邦那段不是自己说明了问题了吗?说明了当时的人在私下场合是有踞坐这个习惯的,不过是郦生在那里摆架子,提高自己的身价罢了~~~~刘邦一开始不就无所谓,曹操还倒履相迎许攸呢~~~~~那不是更不礼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5-1-18 21: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今天又看到了两则笑话。

汉武帝族主父偃,只有宾客孔车收葬,汉武帝认为孔车是长者。编剧改成了汉武帝杀主父偃一个人,籍福(居然又从田蚡的宾客成了主父偃的宾客)收葬,汉武帝尊他为长者,俨然成了一个封号。

籍福同志只是食客,居然为主父偃披麻戴孝,呵呵,莫非食客=家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4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7 16:3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096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