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是如何确定“权应在二十年初要三郡,不久后攻打三郡”的?
——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秋七月,公至阳平。……鲁溃奔巴中。……八月,孙权围合肥。
由此可见,刘备得知曹操进入汉中并与孙权连和,是在7月。
——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於益阳。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
从这里,也可看到,吕蒙进攻三郡,时间很短,因为前2郡都是不战而降,第三个也是吓唬以后就投降了,根本没有打仗。接着双方相持于益阳,时间也不长,因为记载的很清楚,“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双方还没有来得及开战,就因为局势变化而和解了。因此从吕蒙进攻三郡到双方和解,之间的时间是不长的。
且不说,建安20年,黄盖已经去世了。
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
十九年,刘备定蜀,孙权知道了,要三郡,如果不是20年初,那一定是19年。黄盖平叛自春至夏,时间不够吗?
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你这才叫读史不细,遣瑾两次,第一次是求三郡,第二次是通好,你说的那次正是第二次通好。
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硃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巴丘今曰巴陵。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於益阳。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你真逗。引全了有用吗?改变标点有用吗?我们要说明什么?
要说明的是,全柔先担任了长史,接着改任桂阳太守。而后来才有派全琮运米和全琮名声大振的事件发生。对吧?你承认这些事实就足够了。
引全了没用,比断章取义更厉害的断句(此断句乃硬生生砍断句子,本人怕有人混淆是非,特加以解释。)反而有用?你的结论就是靠比这种断句得到得来的。另外,哪来的后来?尝的意思是曾经,不是后来。如果按你解释的,后面那句不能用尝,应用是时,是时柔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
明明是在全琮传里插叙他父亲履历,你却说是全琮在他父亲当太守之后卖米。
也罢,按你的逻辑,看看下面这段。
裕又私语人曰:“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人密白其言。初,先主与刘璋会涪时,裕为璋从事,侍坐。其人饶须,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县,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曰‘诸毛绕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
张裕先说的“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之后是刘备与刘璋相会于涪。I服了U。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2-2 15:5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