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王化贞岳父为东林党首脑叶向高是内阁首辅,王化贞是地地道道的东林党.
第二,熊廷弼不是东林党,是楚党,当时有魏忠贤,但是还没有形成阉党.
第三,毛文龙说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当封侯",但作者把毛文龙深入敌后就以为仅仅是为了封侯,太无知了,当时军人,谁不想封侯,但为什么只有毛文龙敢孤身深入敌后,如果没有为国牺牲的精神,如果没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把自己志向与精忠报国精神相统一,在那个时期,除了毛文龙,谁敢深化敌后.
第四,广化靠近蒙古,在辽东之西,关宁在辽东之南,毛文龙的东江在辽东之东海,毛文龙是先从广宁出发,在陆上穿过满清西线的重兵集团区,才能到达当时满清兵力薄弱的镇江和金州一线,也就是说毛文龙是从陆上,从敌人的重兵集团中,一路游击打到镇江地区的.不是从海上去的,毛文龙到海上发展,是镇江兵败退到朝鲜之后的事,作者在这个顺序上完全颠倒,严重低估了毛文龙的指挥能力和毛文龙部的战斗力.
第五,毛文龙的部队开始198人,不是什么待罪之人,而主要是毛文龙的家将亲兵,人人能与毛文龙生死与共,才能打那样优秀的游击战.
第六,作者根本不知道游击战有个最简单的要求,就是要求每个战士都要有自发的作战精神和自发的牺牲精神,因为在敌重兵集团中,小股部队一当被敌人发现,必然会全军覆灭,所以就得有:一是极少数人或几个人被敌人发现时,自愿牺牲.二是部队形迹被敌人发现时,要有极少数人或几个人主动示形,甘愿牺牲, 才能保存敌后小部队.那样游击队的军官就必须与士兵至亲至爱,关心士兵,尊重士兵才能得到士兵自愿为之死的报答,在敌后高压的上下级关系无非是把士兵推向敌人而也,正因为这此,所以,从古至今,游击战只有毛文龙和毛泽东的部队能打,就连武士道精神极强的日本人都不行.有了毛文龙爱兵如子,毛文龙才在东江部队中拥有极为崇高的威望,官兵以改毛姓为荣.
第七、当时广化王化贞拥兵13万,关宁熊廷弼拥兵8万,清兵总兵力也就约6万人,明军拥有优势,是可以从战略上转为进攻,王熊之争应该是王的意见正确,在自己优势时不主动求战,争取更大优势的行为,古今中外,莫不以坐散良机,自己失败而告终。王化贞的方法也很好,不断派小股部队试探敌人的弱点,寻机作战,毛文龙的镇江成功,看示偶然,实际上是必然,因为在王化贞不断试探下,满清的弱点最终会被明军抓住。
第八,毛文龙收复镇江金州数百里地区,让满清不得不从西线调回8旗中的2个最主力旗来进攻毛文龙,实际上满清已经是兵荒马乱,后方着火,明朝的反攻机会已经出来了。天启订了个由熊廷弼关宁先出兵8000助守镇江,再出兵5万,帮毛文龙固守收复地区,同时关宁广化全线出击的方针是一个完全正确的战略计划,此计划如果能正确执行必能灭亡满清。但计划虽好,坏在了党争,坏在了熊廷弼,他没有派兵支援毛文龙,并且根本不出兵,王化贞集团倒是出动了,但那些将领一看,熊军怎么没出动,于是都在敌人面前停下了,形成了个最坏的局面,伸出手不去打敌人,简直就是“叉开五指放在案板上等着挨刀子”,当清兵以众凌弱,打败了没有按计划得到增援的毛文龙,回过头,三下五除二,就把王化贞兵团这个“伸开并放在案板上的五指”砍了个精光,可以说,这次计划完全坏在熊廷弼的党争高于一切的行为上,所以熊前期有功,此战实际是有罪的。
第九,熊所谓毛文龙破坏了他的“六方同举”计划,纯粹是胡说八道的推御责任的行为,请问为了熊除了说个“六方同举”的名词之外,他的计划在哪里,做了那些准工作,联络了那些当地的民间人士或是敌方军官,各方的组织者是谁,这些准备工作,连个正式的计划都完全没有,何来“六方并举”,熊前期是功臣,但不能因为他是功臣就可以推御责任,诬蔑同僚。
第十,毛文龙的金镇大捷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毛文龙部长期游击,发展民众基础,并搞了大量的情报和策反工作,多方准备之后才水到渠成,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毛文龙并不是没有办法的冒险侥幸成功,而是精心组织准备之后的谋定而后动的必然成绩,只是大好形式毁于熊的楚党本位主义,实是大明之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