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人在江湖于2005-11-24, 11:45:32发表
原帖由吴元叹于2005-11-24, 10:44:19发表
道学气不仅仅是说心说理的理学,我理解的道学,是那种居高临下,胸怀教化世人伟大重任的那种大头巾习气。明清两代学者,这种样的数量实在不少,这个可能也和社会环境有关。金圣叹如是,纪昀亦如是。或者只有不登朝堂的蒲松龄,才有更广阔的眼界,更博大的胸怀。前一篇文章,完全从科举而言,固然不是称赞,但其中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的心态,却明显得很。蒲松龄也有评论,但往往只是称赞某人如何,社会环境如何,却很少会用这种语气,指点读者,什么事情该怎么作。
学者和作者,并不是相同的概念。纪昀是个学者,然而,他的心态,使他永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作者
道学正解的话就是程朱理学,后来贬义的道学是指拘泥于书本理论不知变通.至于发几句议论指点一下,大多数人都有这爱好,不止明清,想找本完全没有议论的书,估计只能看山海经去.我们今天评论阅微,又何尝不是把自己放在某个高度上去.
聊斋我也喜欢,但为了贬纪褒蒲,强行提到开阔的眼界广阔的胸怀上去,是不是也有点所谓"道学"?聊斋多牢骚激愤,因作者一生郁郁不得志,席方平一篇中最明显.聊斋和阅微虽同写鬼狐,但它们各自的面不一样,故事就有区别.蒲纪二人经历不同,思想见解自然不同.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一定要贬低不喜欢的抬高喜欢的,就有点过犹不及了.
好大的一顶帽子扣下来,我都不敢说了
或者是少时脾性,我对道貌岸然责我以大义道德的口吻一贯无甚好感。因此上看书多少也带这种心态。最恼的就是这种大头巾,又不能想林冲那样,一刀杀却,只索丢开罢了
新放的三篇,第一第二就没故作高深的评论,有时候,笔记写成这样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加上自己的评论呢
另外,写和评是两回事,评本来就是你的见解。而作品能不带自己的意见,自然给读者以理解和判断,这才是好作品。谴责和讽刺的分别,其实也就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