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两强相遇勇者胜――真实历史中的战阵斗将, 暂无
性别:未知-离线 再度刘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1
编号 42351
注册 2005-7-4


发表于 2005-7-4 22: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两强相遇勇者胜――真实历史中的战阵斗将

两强相遇勇者胜――真实历史中的战阵斗将
再度刘郎

时光倒流一二十年的,刘郎最喜欢听评书。

当年单田芳先生开讲的当口,一幅惊心动魄的战阵斗将画面展现于众人眼前。只见一将,白盔白甲素罗袍,胯下一匹白龙马,掌中一杆亮银枪,威风凛凛,勇冠三军。冲到阵前拧枪就刺,不到三合,敌将被刺于马下。单先生讲的天花与油醋乱坠,唾沫和口水同飞,收音机前的众人轰然叫好。刘郎听到精彩处手舞足蹈、如醉似颠,恨不能立马拿根柴火棒冲到院子里扎把扎把几下。那年月,谁能抵御评书的艺术感染力啊。

且住!这种斗将场面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评书中的情节大都是虚构的。首先白盔白甲银枪白马一说纯属杜撰。说书人为了大量发展收音机前的追星族,得把主人公装扮得又酷又帅。然而,自古有“临阵不自标异”一说。意思是为将者临阵时装束不得标新立异,要注意伪装,以免自己成为对方的首要攻击目标。《淮南子》云:“将军不敢骑白马,盖惧其易识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上面的那位小将果真白衣白甲,外加银枪白马,除非是大雪天,满世界和他一样银妆素裹,否则,多半还没等这位帅哥小将到达阵前,就被对方弓弩手射成箭垛子了。

白衣白甲问题且放一边。那么临阵斗将的真实性到底如何?《兵筹类要》中称,“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此为战阵斗将的定义。历来各类稗史、小说、笔记中记载了很多战将单挑厮杀的场面,然而正史中却记载寥寥。野史轶闻不足为信。即使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军队的战斗力和将领的指挥才能,而不在于主将的“匹夫之勇”。《孙子兵法》说,为将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项基本素质,其中并无“力大”、“能打”等指标要求。白起不见得武艺高强,也能把四十万赵军“尽坑之”。韩信怯于私斗,甘受胯下之辱,日后却助刘邦打下了汉家天下。至于卫青、周瑜、李靖辈,均非好勇斗狠之人,却丝毫不负古之名将的美名。

淝水之战中,有一个当时很有名的万人敌,叫张蚝(念刺)。《太平御览》引《前秦录》说,张蚝本来姓弓,膂力过人,与《三国演义》里的许褚一样威猛,能抓着牛尾巴拽着大公牛倒走。张蚝投靠了一方豪酋张平,深受器重,被张平领为义子。后来张蚝私下奸淫了张平的小妾,张平知道后严厉斥责了他。张蚝大惭,“割阴以自誓,遂为阉人。” 没想到自宫之后,神功大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在张平与前秦的战事中,张蚝号称“不败”将军(此处隐去“东方”二字)。后来前秦方面的两个万人敌邓羌和吕光出手,合力才将张蚝活捉。张蚝便降了前秦,成为苻坚的爱将,其战斗作风勇猛,生活作风严谨,成为前秦军中之典范。然而,就是这位“不败”将军,淝水阵前领一军与东晋的北府军对峙,一场厮杀下来,这位万人敌被北府军杀的丢盔卸甲,险些丢了性命。可见即使力能举鼎,力比牛大,在真正的战争大场面里,个人武力对战争的胜负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刘郎的这些言论通过历史架空的隧道传到那些武人的耳朵里,伊们必会暴跳如雷,破口大骂,“老子在前方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你们几个妄人(网人)却在背后几几歪歪,说这等风凉话?”其实刘郎这般说法,并非否认战阵斗将的真实性。刘郎的本意是,这种战场上兵对兵、将对将的捉对厮杀并不是很普遍、很有代表性的战争行为,而是一种在战争中被边缘化的战场行为。中国古代名将兵家辈出,老祖宗们在几千年里发展出令人瞩目的军事成就,这些成就里,战阵斗将的出彩处甚少。因而相关的历史记述也比较少。

虽然历代对战阵厮杀的细节描述较少,但到了清代,有好事者做了专门研究。大家都知道,究大清一朝,思想、艺术、文学的大家,凤毛麟角,屈指难数,质量数量远逊前代诸朝。但大清不乏考据名家。特别是史学方面,出过一些很优秀的考据学者。用今天的无厘头说法就是,清朝出过一些历史“狗仔队”高手,专行归纳、总结、分类、疑古、考异诸事,然后辑录成笔记体。这些资料洋洋大观,虽缺少深度,却不乏精度。有的笔记体文献中,对那些被边缘化了的战阵斗将,竟然也做了很精彩的记录。下面刘郎主要从清人王士禛和赵翼的笔记入手,去了解历史上那些真实的战阵斗将场面,其中添枝加叶自然不可缺少。本人姑妄言之,众位姑妄听之。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说,古代真有斗将之事,并非稗官之妄说。王士禛引《剧谈录》说,唐时白敏中征讨叶蕃,有一高大威猛的黑衣酋帅出阵邀战,这时有潞州小将驰马而出,弯弓搭箭,射中其面,然后冲上前去抽剑将酋帅砍落马鞍。此小将真是勇猛,可惜没有留下姓名。王士禛又举了两个例子,以《剧谈录》中李临淮部将白孝德斩贼将刘龙仙,及《五代史》中周德威生擒陈夜叉等旧事为证。

号称清朝历史考据三大家之一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中举出了更多战阵斗将的例子,其中大都来自于正史。根据赵翼的介绍,自春秋以降,以至秦汉,正史中关于斗将的记述很少。《春秋》记载,鲁僖公元年,鲁国公子友帅军在郦击败了莒国军队。赵翼称《左传》里提到,当时公子友对莒挐说:“我们两人之间有仇隙,士卒何罪?”于是屏退左右而相互搏杀,单挑中莒挐被击败而活捉。可见,斗将之事,春秋时就已经有了。但现存的《左传》中找不到二人厮杀的记述,不知赵翼参考的是什么版本。《汉书》曾记述,汉王刘邦与项羽在广武交战,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刘邦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命勇士出阵挑战,却被汉将楼烦一箭射杀。刘邦真是聪明,虽在阵前失了尊严,却赢了战机。

三国时猛将如云,自然少不了战阵斗将的精彩场面。《三国志》记载,曹操东征袁绍,命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到了白马坡后,“(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后来樊城一役中,关羽与庞德阵前相斗,庞德一箭射中关羽面额,此一役实有损美髯公大名。《三国志》还记载了魏将张辽率领五百死士攻破孙权大营一战。此战中,张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连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看来张辽之勇不亚于关羽、张飞两位公认的万人敌。另外,《三国志》注解中引《英雄记》称,郭汜攻长安,吕布对郭汜说“且退兵,你我决一胜负。”于是二人对战,吕布以矛刺中郭汜。至于《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长坂坡、张飞夜战马超等经典段子并非正史。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战阵斗将的一个高峰期,前代后代均无法超越。《晋书·载记》称,陈安原为晋将,后投降匈奴人刘曜,后又叛刘曜。刘曜使猛将平先追击陈安。陈安十分勇猛,左手执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人称“左关右张”。近战刀矛俱发,远战则纵马驰射,十分威风。平先与陈安大战三个回合,力夺其矛而还。才三个回合便被对方缴了兵器,看来陈安是个“掺假”猛将,远不及关张这样的万人敌,。

《宋书》记载的一战例甚为惨烈,衡阳内史王应之起义兵攻长沙,阵前连斩数人,勇不可当。守将何慧文与王应之舍开大军近身博杀,厮杀多时,何慧文身上被王应之重创八处,血流如注,何慧文则硬生生的将王应之的一只脚砍掉。一番苦战之后,何慧文终将王应之斩杀,自己也身负重伤,奄奄一息。

《南史》记载,南朝刘宋时鲁爽反叛。鲁爽素来十分枭猛,《南史》称鲁爽有一妩媚的小字:女生。因鲁爽的小字实在有趣,不知两军阵前,宋将大呼来将通名的时候,鲁爽会不会大声回应:我-是-女-生。刘宋猛将薛安都率军前去征讨鲁爽。薛安都冲到阵前举起大矛猛刺,鲁爽猝不提防,应声而倒。看来他的小字实在柔弱了些。史书在介绍鲁爽时,特意提到他的小字,似有讥讽之意。《南史》又载,刘宋大将焦度与北魏猛将豹皮公相遇,交槊而斗,焦度大吼一声,将豹皮公击落于地。焦度左冲右突,力杀数十人,当者披靡。《南史》又载,陈庆之在悬瓠城,北魏骁将宝乐号称军中最勇,求单骑交战,陈庆之的儿子陈昕跃马直趋宝乐,击败百乐,北魏军遂溃散。

《梁书》记载,梁将柳仲礼在青塘与侯景大战。柳仲礼突入候景的中军,一时无人可当。柳仲礼的矛槊就要刺中候景之际,候景部下支伯仁突施偷袭,斜刺里一刀砍到柳仲礼肩上,柳仲礼遂逃。

《陈书》记载,北齐与梁战于吕梁。北齐军中有西域胡将善骑射,弓马十分娴熟。梁朝主将吴明彻对猛将萧摩诃说:“若能击败此胡将,则敌军军心必失。阁下号称有关张之勇,何不斩了这位‘颜良’扬名?”萧摩诃听了二话不说,驰马冲向北齐军。那员胡将见状挺身出阵前十余步,萧摩诃手持铣鋧(一种近身格斗并可投射的短矛),飞掷而出,正中其额,胡将应声而倒。接着萧摩诃又斩杀数十人,北齐军遂大溃。

《北史》记载,北魏宗室可悉陵,自幼十分勇猛,力大无穷,曾在打猎中赤手活捉猛虎。可悉陵跟随北魏军征凉州,敌方河西王沮渠茂虔命一骁将与可悉陵斗阵,二人都是大力士,不几个回合,两支槊都被折断,很像《三国演义》里许褚战马超的情节。可悉陵立即抽箭将敌将射落马下,由于来不及拔剑,可悉陵以随身短刀把敌将的脖颈斫断。《北史》又载,东魏西魏的河桥之战中,东魏军中有一厚甲长刀将,拍马直取西魏猛将蔡祐。距离蔡祐三十步时,左右劝射杀敌将。蔡祐说:“我等性命,在此一箭耳,万万不可虚发!”敌将在十步左右时,蔡祐以箭大力射之,敌将应弦而倒,蔡祐上前以槊将其击杀。另记载,东汉司徒王允的后代王思政也是一员猛将,河桥之战中王思政下马步战,用长槊左右横击,一击能击倒数人。不过此为乱战,并非斗将。《北史》又载,北周北齐的邙山之战中,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的王雄,单骑追杀北齐斛律光,斛律光左右跟随都失散,只剩下一位部下和一支箭。王雄手执长槊距离斛律光不到一丈。王雄对斛律光说:“我不杀你,将你活捉献给皇上。”斛律光以仅剩的一支箭,近距离射中王雄面额,王雄退走,将近大营时落马而死。

《北齐书·綦连猛传》记载,突厥大军进逼晋阳,突厥军中一番将耀武扬威,出阵邀战,齐将綦连猛二话不说,挺身独出,驰马突进,只一合,便把敌将刺落马下,后力斩之。

《后周书》记载,北魏末年高平镇人万俟丑奴僭称大位,聚众造反。魏将侯莫陈崇率军征讨万俟丑奴,乘对方列阵尚未完毕,侯莫陈崇单骑突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一时敌众无人敢动。侯莫陈崇后因战功晋升为西魏八柱国之一。

隋唐时代承袭了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尚武好勇之气,正史中也记录了一些斗将的场面。《隋书》记载,隋朝大将窦荣定出征突厥阿波可汗,派人对突厥人说:“士卒何罪,你我应该各派壮士决一胜负。”突厥于是派遣一骁将挑战,窦荣定遣猛将史万岁应战,史万岁出阵力斩其首而还。《隋书·杨义臣传》中的一段记述最有意思。隋朝汉王杨谅发动叛乱,命大将乔钟葵围攻代州。隋大将杨义臣率军进剿。乔钟葵部下猛将王拔善使长矛,骁勇善战,无人可敌。杨义臣对此很忧虑,于是在军中招募能抵挡王拔的人。车骑将军王思恩挺身自荐,杨义臣赞道:“真乃壮士也!”随后赐酒。阵前王思恩望见敌阵中的王拔,毅然将酒觞抛于地上,策马冲杀,连杀十数人,突入王拔中军。一时两军擂鼓呐喊,如催天劈地,孰料不几合王思恩却为王拔力斩于马下,此时地上酒尚温。看来这个王思恩武技不够,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没有重演。

尉迟敬德大败单雄信是评书里的精彩情节,不过在历史上也实有其事。《旧唐书》记载,单雄信挥槊直奔秦王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大呼,力刺雄信坠马。《旧唐书》又载,王世充的儿子王琬,在窦建德军中,乘隋朝皇帝的车马,铠甲华丽,十分招摇。尉迟敬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出,力擒王琬而归。《旧唐书》又载,秦王李世民讨刘黑闼,刘黑闼部将高雅贤单骑追逐李世民,唐将潘毛大吼一声,将高雅贤刺于马下。《新唐书·秦叔宝传》称,每次敌军中有骁将夸耀勇猛,秦王李世民便命秦叔宝去挑战,秦叔宝往往能于万众之中将敌将刺落马下,次次都能取得胜利。看来秦叔宝是个真正的万人敌,当得“百万军中取上将手级”的荣誉,而评书《隋唐演义》大大低估了秦叔宝的勇猛,几乎将他排在猛将榜最末。《新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唐军征高丽时,敌军中有善射者接连射杀官军十余人,薛仁贵单骑出阵将其生擒而还。《新唐书·王难得传》载,吐蕃大将赞普子郎支都,自恃勇猛,骑名马出营挑战,唐将王难得飞驰而出,直斩其首。后吐蕃室韦酋段普洛扰边,唐将刘容奴单骑袭击,斩敌首而归。

《旧五代史》中记载的最勇武的将领是后晋周德威。当时后梁氏叔琮讨伐后晋,率众逼进太原。有一个叫陈章的梁将,以勇猛知名,众人赠一绰号为“夜叉”。陈夜叉对氏叔琮说:“晋人所依赖的不过是周阳五(周德威),我愿意生擒他,请赏以州郡。”就连后晋皇帝都知道了这事,劝周德威留神。周德威说:“陈章大言不惭,未知鹿死谁手!”后来在两军阵前,周德威微服挑战,佯装不敌。陈章纵马追赶,周德威猛然转身,挥铁杵将陈夜叉击落马下,将其生擒,一时周德威声名大震。后刘守光叛乱,周德威在追讨过程中,又以同样的方法擒获了叛将单廷圭。不过后来周德威在与契丹人的战事中,打了不少败仗,可见斗阵虽勇,不能保证取得所有胜利。《新五代史》中记载,后晋李存孝救援李罕之于泽州,梁将邓季筠出战,李存孝舞长槊,二马错蹬,将之力擒。

《宋史》中也散见一些斗将战例。《宋史·王君万传》载,宋将王君万在战阵中,忽一骑从敌军中跃出,长矛即将刺中之际,王君万侧身避开,力斩其首,战后才发觉对方是羌军首领药厮逋。《宋史·侯益传》载,候益早年跟随唐庄宗与梁朝战,梁将李立、李建以骁勇闻名于世,候益挺身出斗,以一敌二,力擒二将而归。《宋史·张玉传》张玉修筑青涧砦,西夏兵来进犯,有铁骑挑战,张玉持铁简出斗,取其首还。《宋史·郭遵传》载,西夏兵来进犯宋边,临阵出骁将杨言要擒拿郭遵,郭遵挥铁杵击破其脑。《宋史·王珪传》载西夏军中有骁将持白帜植枪(不知白帜植枪是什么古怪兵器),出阵骂道:“谁敢与我一战!”该将挺枪与王珪战,刺伤王珪右臂,王珪左手以铁杵击碎夏将的脑盖。这时又一西夏勇将挺枪而来,王珪挟住其枪,以铁杵将其击杀。《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大战太行山,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宋史·赵立传》载,兀术攻楚州,周围有六将,兀术呼曰:“我乃镇抚,可来决战。”有两骑突出,宋将赵立奋矛刺杀,连斩二将而归。《宋史·毕再遇传》载灵璧之战中,金将有持双铁简跃马而前,宋将毕再遇以左刀格其铁简,右刀砍其脑,金将坠马而死。纵上所述,宋将中不乏能力战者,可惜不能改变国家军事积弱之势

《明史》记载,熊天瑞据赣,常遇春率兵围攻。熊天瑞有一养子元震十分勇猛。一日元震率兵出城侦察,与常遇春遭遇。元震发觉,遂单骑直奔常遇春。常遇春的部将挥大刀,元震手执铁挝,二将且斗且走。遇春叹道:“壮士也,不必追了。”《明史》又载,明将傅友德守徐州,元朝扩廓遣将来攻。傅友德单骑奋槊,力刺元将韩乙于马下,元军遂败去。《庭闻述略》记载,蒙古也先入寇时,有一将手持旗,一将手持弓矢,到达城下。明朝守将石彪出城,手执大斧,一斧砍落了敌将的脑袋。

《汇书》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刘千斤聚集流民在湖广起义。刘千斤本名刘通,力大无穷,县衙门前石狻猊重达一千多斤,刘通一只手就可以举过头顶,因而得名“刘千斤”。康都督招募紫微山的僧人惠通进剿。惠通直入刘千斤大营,对刘千斤曰:“你违抗朝廷,祸及老僧。老僧今天与你约定,各以毡裹兵器,蘸灰试斗,身上白点多者为负。如果你输了,则当面自缚以降官军。”刘千斤自然不把这个老和尚放在眼里。两人一直缠斗到天黑,刘千斤浑身上下斑斑点点,不计其数,于是愿赌伏输,来到明军大营请降。《水浒传》第十二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讲的是杨志与周瑾校场比武的故事,双方也是用毛毡包了兵器蘸上白灰厮杀。斗了四五十合,周谨身上,“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点点,约有三五十处”。施耐庵的这一段描写,很可能源自《汇书》中的这段故事。不过《汇书》所载也不足为信,《明史·白圭传》称刘千斤为明将白圭擒获,而并未提到慧通与刘千斤的比武。

《柳轩丛谈》记载,南明靖国公黄得功早年与张献忠部起义军作战。黄得功裨将林报国被张献忠部将赵虎诱杀,黄得功大怒,直入对方阵中,力斩赵虎于马下。起义军中有一号称无敌将军的少年猛将,匹马赶到,欲取黄得功,却被黄得功生擒,横置马上而归。

到此为止,历史上战阵单挑的战例介绍告一段落。可以看出,真实历史上的阵前斗将厮杀,实比演义中的夸张描写还要凶险。根据以上的介绍,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临阵单挑往往靠的是一鼓作气,一击得手。厮杀中很少有演义里所描述的那样,你来我往,杀他个几十回合,甚至数百回合。正史中提到的厮杀,很少有超过三个回合的。这就如武林高手过招,在金庸的小说里,华山论剑可以比个几天几夜不见分晓。在古龙的作品里,高手之间往往一两招便分出高下。世间如果真有武林世界的话,古龙的描述也许更接近现实。冷兵器时代的搏杀,容易令人想起欧洲古代的一种搏击方式,搏击双方持长长的木质兵器,骑马快速互相冲锋,二马相交互,猛然出手,必有一人会被击落。力大者,准头好的,往往是获胜者。中国古代的战阵斗将也许与此类似。程咬金前三招天下罕逢敌手,在评书和戏曲中却成了一个搞笑明星。历史上如果程咬金真有威力强大的三板斧,那么他一定是一位令人生畏的万人敌(历史上的程咬金使的是槊)。

其次,投射式兵器在厮杀中有很好的效果。上文中,楼烦,潞州小将,庞德,可悉陵,蔡祐,斛律光等人都是靠精良的箭术获得了胜利。当然,战场上对箭术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射的准,又要射的狠。中国古代的铠甲不像欧洲的铠甲那样有护脸部分,因而面部就容易成为对方的攻击目标。《三国演义》里关羽战长沙的故事中,真正的胜利者应该是老将黄忠。黄忠能将关羽头盔上的簪缨射下,射中面部自不是难事。可见黄忠实是对关羽手下留情了的。

第三,上述战阵斗将的战例中活捉敌方将领的比例高的惊人,例如,公子友擒莒挐,邓羌和吕光擒张蚝,平先勇夺陈安大矛,侯莫陈崇擒万俟丑奴,尉迟敬德与高甑生、梁建方力擒王琬,薛仁贵活捉高丽神射将军,周德威擒单廷圭和陈夜叉,李存孝力擒邓季筠,以及明末黄得功生擒张献忠部下“无敌将军”,等等。看来马上生擒敌方将领并非单是演义、戏曲中的渲染编造,正史中也屡有发生。从胜利方来看,活捉对方需要有极大的勇气、高超的武艺,以及对时机的把握。从被活捉一方来看,很多时候还没怎么打就被对方生擒,这说明在马上高速行进中作战,动作幅度大,动作也容易变形,所以较易产生失误。一不留神,就给对方拿住了,浑身功夫便再也使不出来。

上文中的各种战例中,秦汉时期的战阵斗将在正史中描述很少,而秦汉时期偏偏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最高水平时期,后世中难得一见象秦灭六国、汉击匈奴那样的经典战役。这是因为,秦汉时期较多发生大规模作战,战争规模越大,战略战术、集团性的作战方式成为首要致胜因素,个人武力的作用就越小。相反,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战阵斗将的比例最高,而这一时期,乱战、混战、无准备之战发生的相当频繁,因而主将的个人武力就会发挥较大作用。唐朝李靖说过,前代战争往往是“以少术胜无术”。指的就是这一时期。可见这一时期,能近身搏战的猛将虽多,能名垂青史的名将却并不多。唐朝则集两方面之长,既有秦叔宝、尉迟敬德、薛仁贵这样的猛将,另一方面,军事指挥水平、战争水准也很高。宋朝不乏能力战者,但其军队的战略战术水平历来弱于辽、金、元等朝。至于明朝,虽有刘誔那样的大刀猛将,在八旗军精良的骑射术面前,仍一败涂地,战死于萨尔浒战场。

主将乃军中之宝,是军队指挥系统的首脑。主将一失,三军尽墨,所以全军上下必须要全力保护主将的安全。主将阵亡,必然导致军队指挥系统的失灵,全军的崩溃也自是在意料之中。自古以来这种例子实在数不胜数。所以古代主将参与的战阵斗将在真实的历史中发生的并不普遍。赵翼、王士禛二位先生搜尽前代史籍,才找到数十个例子,今日被刘郎添油加醋着力渲染一番。各位权当茶余饭后之谈资,姑妄听之,姑妄听之~




―――――――――――――――――――――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斟碗酒来。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9:18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我记忆最深的一位是号称王铁枪的王彦章。
据说此人作战常使两条铁枪,一条挂在马鞍上,一条握于手中,一条铁枪有一百斤重,冲锋陷阵的时候马跑如飞,一条铁枪也舞得如飞一样,斩关破垒,所向无敌。后梁末年,他是唯一一个能挡住后唐军的将领,与后唐对峙作战达十五年之久。可惜最后被小人所害。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7-4 22: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正是如此,主将是负有指挥全军作战的责任的,怎么能自己上去单打独斗?
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将军指挥士兵上去一通厮杀,极个别的情况,两个将军约定单打,双方都同意才会发生。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还有李存孝,可以作战过程中飞身换马,杂技演员一般。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uanshengyu
(司徒鸾)

清河侯
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北将军
功绩 738
帖子 4287
编号 615
注册 2005-4-14
来自 冰封里
家族 现视研


临阵斗将的胜负可以很大程度上左右双方士气,作用还是很大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ak47fafa于2005-07-05, 10:00:37发表
就是很多对阵前,武将都要打一架,运气不好被砍了,士气低下,很容易输的

历史上武将阵前单挑的少之又少,不知这个“很多”从何而来?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湘江子龙

赵王枢密使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组别 诸侯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630
帖子 8100
编号 8098
注册 2004-6-4


秦汉时期的斗将描写也有啊,比如项羽垓下突围之际.
至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斗将也不少,而且很明显地看得到历史的演变.前面的公子彭生,南宫长万之流那真是威风八面!三家分晋的魏家,更是就是凭着魏犨的勇武打下的江山.

但是随着战国后期军队数量的增加,军事理论的日渐成熟,斗将们的地位才逐渐衰落,徒勇匹夫,已成为士大夫攻击他们的话柄,最出名的例子如二桃杀三士,三员勇将又怎比得上一个司马穰苴.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夏侯征西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2
功绩 20
帖子 579
编号 3400
注册 2003-12-16


发表于 2005-7-5 10:2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双方10万小兵看2个将军角斗,简直是罗马贵族待遇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5-7-5 13: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湘江子龙于2005-07-05, 10:07:38发表
秦汉时期的斗将描写也有啊,比如项羽垓下突围之际.
至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斗将也不少,而且很明显地看得到历史的演变.前面的公子彭生,南宫长万之流那真是威风八面!三家分晋的魏家,更是就是凭着魏犨的勇武打下的江山.

项羽那是冲阵斩将,可不是单挑。

春秋时期打仗更像是贵族游戏,有相当严肃的规则和潜法则,违反了是要声名扫地的。有点类似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风度。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5-7-5 22: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汇书》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刘千斤聚集流民在.........施耐庵的这一段描写,很可能源自《汇书》中的这段故事。...

这时间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inanwine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7
编号 25226
注册 2004-11-21


发表于 2005-7-5 22: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5-07-04, 22:31:36发表
我记忆最深的一位是号称王铁枪的王彦章。
据说此人作战常使两条铁枪,一条挂在马鞍上,一条握于手中,一条铁枪有一百斤重,冲锋陷阵的时候马跑如飞,一条铁枪也舞得如飞一样,斩关破垒,所向无敌。后梁末年,他是唯一一个能挡住后唐军的将领,与后唐对峙作战达十五年之久。可惜最后被小人所害。

两条枪就200斤,那得多大一匹马呀!估计奔跑速度和牛差不多!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一个文盲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56759
注册 2006-1-4


发表于 2006-1-4 10: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ninanwine于2005-07-05, 22:32:32发表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5-07-04, 22:31:36发表
我记忆最深的一位是号称王铁枪的王彦章。
据说此人作战常使两条铁枪,一条挂在马鞍上,一条握于手中,一条铁枪有一百斤重,冲锋陷阵的时候马跑如飞,一条铁枪也舞得如飞一样,斩关破垒,所向无敌。后梁末年,他是唯一一个能挡住后唐军的将领,与后唐对峙作战达十五年之久。可惜最后被小人所害。

两条枪就200斤,那得多大一匹马呀!估计奔跑速度和牛差不多!

古代的斤和现在不一样吧,分量要比现在小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06-1-4 13: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家师跟我说过马战.
马战很容易出现双方相互格斗的情况.
我方和敌人对冲,双方马头一错就出手攻击对方,可是马还是向前跑,然后双方再控制马转头,进行第二次对冲,这就是一回合.
在战场上,这只出现在骑兵对冲的时候,并非双方的兵都在站着看.
常用的武器有很多是双的,因为可以进行两次攻击.本门一位前辈(孙公)曾在马上用双铁枪,奔驰如飞.
有时双方进行遭遇战,骑兵快,先冲上去,就出现了步兵射住阵脚的事情发生,这也是常见的,因为步兵必须整队格斗,所以队形要整齐.
骑兵往往是每人拣一个敌人攻击,就出现这种情况.
在以步兵为主的作战中,往往头领(将军)才有马,所以才写成了将将对打.
其实这些情况是存在的.
本门至今还有一些马上格斗的技术保存下来.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花雨林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69
编号 40882
注册 2005-6-13


发表于 2006-1-4 16:3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一个文盲于2006-01-04, 10:22:56发表

QUOTE:
原帖由ninanwine于2005-07-05, 22:32:32发表
[quote]原帖由肃杀于2005-07-04, 22:31:36发表
我记忆最深的一位是号称王铁枪的王彦章。
据说此人作战常使两条铁枪,一条挂在马鞍上,一条握于手中,一条铁枪有一百斤重,冲锋陷阵的时候马跑如飞,一条铁枪也舞得如飞一样,斩关破垒,所向无敌。后梁末年,他是唯一一个能挡住后唐军的将领,与后唐对峙作战达十五年之久。可惜最后被小人所害。

两条枪就200斤,那得多大一匹马呀!估计奔跑速度和牛差不多!

古代的斤和现在不一样吧,分量要比现在小吧 [/quote]
再小加上人的重量也有两百斤吧,马肯定受不了的,记得当初有报道,拍水浒传时,演呼延灼的演员重达200多斤,拍一个镜头就坐垮了好几匹马......
看来此段不可信。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村夫
(厄瑪奴耳)

冠军侯
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5
功绩 552
帖子 3111
编号 61
注册 2005-2-5
来自 奇夢の楽園
家族 云水兰若


有火槍以后,估计就沒人敢出阵“单挑”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06-1-4 18: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答村夫君:是.僧格林沁亲王的马队就是这样完的.
答落花君:所以武将要骑好马,甚至是外面游牧民族处弄来的马.
答烟君:武术界有姜维和诸葛亮比枪最后诸葛亮赢的说法.见<武魂>李仲轩先生的文章.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村夫
(厄瑪奴耳)

冠军侯
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5
功绩 552
帖子 3111
编号 61
注册 2005-2-5
来自 奇夢の楽園
家族 云水兰若




QUOTE:
原帖由tiger1970于2006-01-04, 18:00:22发表
答烟君:武术界有姜维和诸葛亮比枪最后诸葛亮赢的说法.见<武魂>李仲轩先生的文章.

tiger兄,真的假的?

有的话發上來看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06-1-4 19: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主要不是说这件事情的,但就提到一句,好象是姜维说丞相,论打仗我不如你,论枪法你不如我.诸葛亮就和他比枪,最后诸葛亮赢了.至于此文章,网上一定有,因为这位老人在武术界的影响很大,其口述文章被广泛传抄,您可以查一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村夫
(厄瑪奴耳)

冠军侯
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5
功绩 552
帖子 3111
编号 61
注册 2005-2-5
来自 奇夢の楽園
家族 云水兰若


tiger兄,只找到这个,沒提,帮忙找找。

QUOTE:
形意拳“校二十四法”小議
李仲軒先生近年來在《武魂》上發表形意拳的練、體、用之精義的文章,闡述形意拳的練、體、用之精旨妙義,可謂一醒時人之耳目,使 習拳者一如撥雲見日之清爽。李仲軒先生的文章樸實無華,篇篇直指形意拳的練、體、用之精義妙諦,實屬近些年來論拳之上乘作品。奈 何李仲軒先生年壽已高,聞悉其欲將收筆而頤養天年。可“校二十四法”之說已經推出,但沒有續而論說,這可急壞了止渴欲飲的廣大讀 者了。紛紛索求“校二十四法”之內容爲何?急欲得之而又不想再等片刻了。
  廣大讀者的這種如饑似渴的求知欲望,我是十分理解的,急人所難,濟人所需,乃爲人之義不容辭的事情。然李仲軒 先生師學形意拳術,象形拳法,而文武之學造詣頗精深。其欲住筆,不再述之。“校二十四法”之說的內容,自會引起廣大讀者的心中不 安。故我冒昧的狗尾續貂,小議“校二十四法”的內容,以小解廣大讀者的一時之饑渴。即曰“小議”,就非大家之談,只是管窺之見。 小議而出,敬請海內外方家斧正,以證本源。
“校二十四法”之說的由來
  “校二十四法”之校字,乃校正之意。即現在所說的“調正”之意。二十四法,乃形意拳的八字訣,頂、扣、圓、敏、抱、垂、曲、挺,而八字者,又各有三種。(取姜容樵著《形意雜式捶》)。這就是二十四法之說的由來。校二十四法說,就是:“調正身法的二十四種方法 ”。此乃立身之規矩,只有二十四法時時處處皆做對了,才符合拳術攻防之道的“身法”。普通人不具備此“校二十四法”後的身法,故 不具備傳統拳術攻防的能力。這就是習拳得真傳者和普通平常人在“身法”的不同處。此校二十四法乃入門之規矩,是身法基礎功夫內容 。前賢云:“樁法及拳式站定動變時,此八字須具備焉。所以養氣蓄力,使敵我者,無所措使,斯五行拳所持有者也”。此論說明校二十四法乃形意拳門特別注重的內容。
  然校二十四法的內容,在象形拳法中亦有,只是基本的八個字不盡相同,薛顛先生在其所著《象形拳法真詮》一書中說的八個字是:弓、垂、扣、圓、頂、擺、挺、抱。
  此八個字與形意拳門的八個字,不盡相同。如果同有三種,皆爲二十四法。就會出現二十四法中有十八法同,六法異 。再仔細看形意拳的解釋和象形拳法的解釋,有的字中的細解內容各異。這樣的結果,就是校二十四法的內容之說法也不盡相同了。簡單 的看,是這樣的結果。認真的推敲,其實無異。只在側重點方面不同 ,宗旨就是一個,即通過校二十四法的規矩,調正身法,而成了一個“道體法身”乃是不二的。這才是校二十四法之說的由來,及其練、 體、用的的重要之意義。認識到校二十四法之說的實質意義,我們再看其內容爲何。爲全面起見,以薛顛 先生象形拳法八字爲主,形意拳門八字爲補充,儘量較全面闡述之。
形意拳術和象形拳法的異同。
  形意拳術,無非象形取意,即取十二種動物之能,以取其形之神者,立五行拳之五行,以取意也。合而名之形意拳 。即外有其形內立其意。名雖五行,十二形合一,實則包羅萬象。苟能潛心玩索,得其化生之理,克制之道,內外一氣,心意相合,用力 之久,一旦豁然貫通,自有不聞不見之神妙。蓋還虛洗髓之功,有以致之也。
  象形拳法,乃內家、外家之功。?#092;用先天固有之真,培養後天有象之體,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推演變化,妙極神明,內?#092;其意,外 發其象。象由於意致,意實在於象先。故象形者,即:“?#092;中形外”之意也。蓋有象而外全非真象,無意之中確有真意。法曰:“ 有象有意不成妙意,即象即意不可思議”。此非?#092;造者所能領會萬一也。
  上述形意拳家和象形拳家的兩段論述,雖立論角度不同,但又都如文字“六書”的“象形、會意”而立拳說,述其精旨妙義,確是相 同的。因“拳術可體萬物而不遺”的這個特點,故立論之點多的數不勝數。統觀傳統拳術各家之論,無有出其外者。
  上述形意拳家,象形拳家之妙論,皆本“健順參半 ”之妙旨而開宗明義,立定拳法之根基,這一點是相同的。即乾健之內氣、坤順之外形的“二一一二”之宗旨論拳,這是毫無異議的。再 深一步認識,以“三一一三”之旨立論的話,此兩家又無不是“靈神、內氣、外形,三者渾化歸一的德之體;一而三之元玄的聽探之靜, 資訊處理之動靜,順化之動的有化無,無生有,有無相生的道之用的”。如擴展開來認識的話,傳統拳術中的各門派、拳種,無不是稟此 宗旨妙義而立拳的。只是各家之論述存在側重不同,理法疏密之差異而已。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認識“八字訣”的“校二十四法”之說 的內容時,就具有廣泛的意義了。換句話說,也就是“校二十四法”對於每一個習練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來說,都具有校正身法的實際 意義了。都要以二十四法的規矩,來初步改變自身,立定“法身”身法之根基。
校二十四法的具體內容之精義
  爲說明二十四法的具體內容之精義,必須取形意拳八字訣和象形拳八字訣,依依對照,方能議論的清楚,闡釋的明白 ,以備習拳者參閱。否則,偏於任何說法,都會論述的不全面了。故只有一條一條的錄其原文,方能較全面的議論清楚,闡釋明白。以八 字訣爲綱,二十四法爲目,這樣方能綱舉目張。照錄之原文,首條用薛顛先生之八字訣,次條Ĥ 34;姜容樵先生之八字訣,然後是我的議論之內容。下面就依序闡釋此中之精義。
頂字訣
  薛:頭上有頂沖天之雄,手上有頂推山之功,舌上有頂吼獅威容,故謂“三頂”。
  姜:三頂者何?頭(後腦骨)向上頂,有沖天之雄。頭爲周身之主,上頂則後三關易通,腎氣因之上達泥丸,以養性。手掌外頂,有推山之功,則氣貫周身,力達四肢。舌上頂,有吼獅吞象之容,能導上升之腎氣,下行歸人丹田,以固命,是謂之“三頂”。
  頂字訣之頂字,有止於此之意,內氣上升至百會上,謂之沖天之雄。頭爲天才。百會爲頭之最上頂端 ,內氣至此謂之頂。所謂“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之頂也。拳經云:“ 頭若頂千鈞,頸如搬樹轉 ”。就是此“頂”字之訣也。所謂“後腦骨向上頂”之頂字,乃向上豎起之意,還是百會穴放置頭的最上端之意。百會置頭最上端則頭正 ,頭正領起則一身無懶骨,正所謂“頭統健之體,乃全身之總領也。故“ 頂頭懸”乃調身第一大法也。
  手之頂,手有手的規矩,尤其是主攻手的肘與膝上下垂直合住,肘不能越過膝頭,此時之手的內勁要到拳頭頂端或掌的頂端,此時手 頭要有如推石柱之頂勁,才能打人如釘釘。此乃手上有頂推山之功的精義,只有氣貫周身,勁達四梢者,才能具備手上之頂的功夫。
  舌上頂,舌舔上齶,是舌放置而舔上齶處,非用力也,喉嚨暢開,謂之吼獅吞象之容,形容喉嚨暢開之象也,氣機通暢無阻之意也。又能接引內氣下行歸入丹田以堅固命氣也。
  三頂之論,兩家之論皆相同也。唯獨沒有“腰頂”之內容。腰爲一身弓之把。發放人時“弓張把要頂”,取腰向前頂送之法式的。這一點,太極拳中強調的非常清楚。八卦掌拳師郭古民先生在歌訣中說:“背如箕底方爲緊,掌穿力自如反弓”。講的就是“弓張把要頂”的“腰頂”之身法的。
扣字訣
  薛:膀扣開胸精氣上升,陰氣下降任脈通行,手足指扣周身力雄,故謂“三扣”。
  姜:三扣者何?兩肩要扣,則前胸空闊,氣力到肘,手背足背要扣,則氣力到手,樁步力厚,牙齒要扣,則筋骨緊縮,是謂之“三扣”。
  此扣字訣,猶如將碗口朝下押在桌子上一般意思。背圓則胸平,兩肩若扣,虛胸實少腹,氣貼背之緣故,猶如天扣地一般。手心微凹 則手背自扣。足心虛空,則足背必扣。實乃“陽散陰聚”之秘訣爾。即“天圓地方”之意思。在意調,非用力也。
  故肩扣則利於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手足背扣,利於內氣?#092;行故周身勁力雄健,形之式使然也。
  然齒扣之說,形意拳有論,雖曰牙齒要扣,亦是微微合住,亦非是用力,避免口開神氣散失,防止受擊時傷害過大,避免咬舌。齒乃 骨之餘,齒合則一身骨力不散亂。一身如繩束,自可收放自如。此乃緊縮筋骨之義爾。
圓字訣
  薛:脊背形圓精氣催身,身形勢圓旋轉通神,虎口開圓剛柔齊伸,故謂“三圓”。
  姜:三圓者何?脊背要圓,其力摧身,則尾閭中正,精神貫頂,前胸要圓,兩肘力全,心窩微收,呼吸通順,虎口要圓,勇猛外宣, 則手有裹抱力,是謂之“三圓”。
  此圓字訣,乃指圓滿之意。肩背要圓,是指肩胛骨下邊至大椎穴,及兩肩中間。由於沈肩、拔背,氣貼背而成圓形之象,尤其是兩肩胛骨之間的二十四夾脊穴處一定要飽滿,才是肩背圓的景象。而腰至肩胛骨下邊沿的腰背處要上下直平之象。如果腰背處呈鍋底的圓象,是病拳之景象 ,非背圓之身法功夫。故正常的背圓之身法,有利於背發勁。並可具備精氣催身而進擊的效用。這一點正是腰背的勁意斂至肉底層的作用 。只有腰背、肩背做的正確,則尾閭中正,精神貫頂也就自然能做到了。
  身形動變圓活自如沒有圭角才見功夫。才能旋轉動變通達神明藝境。才能不攖人之力,這是用法的“圓字訣”。
  虎口要圓,是指食指根與拇指根的部位,要意圓,非形圓。圓則善變,又勁勢能達指梢之用也。正是剛柔齊伸,勇猛外宣之精義爾。
  前胸要圓之說,即是背圓肩扣,胸如何能圓?天圓地方,背圓胸方,一理也,胸如何能圓?含胸氣貼背,胸如何能圓?而兩肘力全, 乃沈肩墜肘之形,肩撐肘橫之勁。與胸圓何關?故此前胸要圓之說存疑!
  心窩微收,呼吸通順。拳訣云:腹部松靜氣騰然,心窩乃胃上腕,乃沈降之勢,如何微收呢?況且,腰與肚臍,一陽一陰,陽散陰聚 ,亦應是肚臍微收才是。心氣下沈丹田,空胸虛胸,呼吸自然通順。故此條心窩微收之說亦存疑。
抱字訣
  薛:膽量抱身臨事不亂,丹田抱氣氣不外散,兩肱抱肋出入不繁,故謂“三抱”。
  姜:三抱者何?丹田要抱,氣不外散,擊敵必準,心氣要抱,遇敵有主,臨變不變,兩脅要抱,出入不亂,遇敵無險,是謂之“三抱 ”。
  丹田抱氣,氣不外散,是指不要膨脹小腹 而言。丹田抱氣有成一球狀者,身勢沈穩而又靈敏。此其一也。另有內氣騰挪於周身,以助攻防之勢。因爲內氣之用:“ 須分沈氣常實腹,貫通筋骨壯形骸”的兩方面內容。而丹田抱氣是“神氣”不散越的意思。古云:“神回身中氣自固”。反之,氣固自是 神回身中而不外散之象。只有氣沈丹田,煉精化氣,氣聚才能氣抱丹田,知此練法得矣!
  兩肱抱肋,有說兩肘抱肋的,只有前手之肱骨裹合,肘尖向下;後手之尺骨掩合,肘尖向下。才成兩肘抱肋之形勢。肋處,乃肘窩, 肘從此處出,又回至此處,出入如此簡單而不繁雜,確有攻防變化至妙神奇之用。《八忌歌訣》中說:“出拳高舉兩肋空”,即指“兩肱 不抱肋”之病拳的。
  兩肋要抱,與涵胸、含胸是同一宗旨,即前空後豐之要義。此正是矸ㄖ械摹懊{須以意出,以氣勝,以神率,則爲合 式,非出肉出筋出骨也。脅氣上交于頭,成大壯之勢,真氣上升於頭頂,健以初則力自大壯也;脅氣下交於足,故遇地而豫,真氣下降於 足,順以動則神氣豫悅也。內氣之一呼一吸見於丹田,一升一降其要總在脅也”。此兩肋要抱,方有利於內氣之升降,故出入不亂,遇敵 無險也。此正“氣下臍平小腹膨,練得熟時成一面 ”之體式。即胸腹上下是一個平面。才見功夫。如果臍突腹膨脹的大腹便便,是不知臍收肋抱之要義的病拳了。這不利於“趨避閃展”的 攻防之用。
  心氣要抱,心爲一身之主。然何謂心氣抱?即;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動靜清 輕而靈。心能普照自身,謂之心氣抱。只有心氣抱,遇敵自有主見,方能以不變應其萬變。即順勢借力的法則不變,方能應其萬般變化之 ?#092;用的。
  膽量抱身臨事不亂,膽爲十二官之主,將軍之官,決斷出焉,少陽生氣之候,功臻一步一樁之候,以自身防守手法& #29234;界,圍繞自身周圍有一氣場效應的圓柱體裹抱著自身,此乃膽氣,亦名膽量。有此物抱身,則聽探靈敏快捷,故臨事能先 知于人,自然先機于人,自然不會出現手忙腳亂,心慌意亂的現象了。
  由此條可知,同是三抱,內容各異。然宗旨不二。習拳者必須能以文觀法,才能知之周全。再能以形鑒真,功夫必定上身。自成拳門 行家裏手了。如能“因知行解”,“因行知解”自會成爲拳門通家了。
垂字訣
  薛:肩要下垂氣力貫肘,肘要下垂氣力至手,氣要下垂丹田養守,故謂“三垂”。
  姜:三垂者何?氣垂則氣降丹田,身穩如山,兩肩下垂,則臂長而活,肩摧肘前,兩肘下垂,則兩肱自圓,能固兩脅,是謂之“三垂 ”。
  垂者,沈墜之意。心氣沈入丹田,自可煉精化氣,養吾真元之氣,乃練功入手之正法。取“養氣忘言守,降心爲不爲”之秘訣而立論的。
  氣沈丹田,則上虛下實不倒翁之象,故身法穩健,勢重如山。
  同上虛胸實少腹的氣沈丹田之法式,自有兩種之論述,習拳者必然要兼習而練用之。
  肩要沈,乃肩縫處鬆開,肩自然下垂,雙臂輕靈圓活,則臂長。勁力自能貫肘。
  肘要松沈,則肱骨圓活,除勁力貫手外,雙肘能抱脅護住脅部。
  故沈肩垂肘之形象,自有肩撐肘橫的勁力飽滿蓄勢之狀態。又有雙手臂不攖人之力的特有之功能。施招用手或施手用招,雙臂如靈蛇 的攻防之妙用。
挺字訣
  薛:挺勁貫頂精氣上通,勢若挺腰氣貫四梢,一身抖挺力達九霄,故謂“三挺”。
  姜:三挺者何,頸項挺,則頭部正直精氣貫頂,脊骨腰挺,則力達四梢,氣鼓全身;膝蓋挺,則氣恬神怡,如樹生根,謂之“三挺” 。
  挺字訣之精義,在於伸筋拔骨的肌膚骨節,處處開張之勢。即形借氣催,氣秉形長,而成堅挺之勢。即在神爲非拙力也。即內氣填實骨節間隙的堅挺。
  頸骨節節開張,精氣節節填實,直貫百會,自有頂頭懸之功夫藝境。而頸部肌肉鬆軟似有若無方見功夫。
  腰下松胯,腰上脊椎節節開張,內氣節節充填,直至大椎,則腰能堅挺鞭固。則勁力自達四梢。
  全身骨節皆能開張,內氣皆能填實,是謂一身抖挺,則身體如同九重天。內外如一,靈瓏剔透,則氣恬神怡,立步生根,一身無懶骨 。如膝蓋堅挺,步履穩健靈敏快捷,手腕堅挺,穿透力強。然必須知道此“挺”字訣是內氣、外形,剛柔匹配如一的結果,是藝境功夫說 ,非是“力氣”解。這一點,習拳者一定要分辨清楚,方能習之不誤!
弓字訣
  此薛顛先生所論象形拳法中有:脊背相弓督脈上升,兩肱相弓出勢速猛,兩股相弓進退靈通,故謂之“三弓”。
  此論同於三皇炮捶拳的“身背弓,手臂弓,腿足弓”的三弓說,不同于陳譜、武譜、太極拳的五弓說。實際上三弓說,五弓說的實質是一樣的。
  但要知道弓法的根、把、梢三節的關係。根要固,把要頂,梢要領的順隨之法。一身五弓皆如是法爲準則。而八字訣的內容做到了,已經一身備三弓或五弓了。
擺字訣
  此亦薛顛先生所論象形拳法中有:兩肘要擺,擺肘保胸,身形宜擺,擺身形空,膝擺步坳旋轉靈通,故謂“三擺”。
  擺法,古有“一擺出三尖”之說法,有擺步、擺手、擺身。擺者,乃搖擺之擺。
  兩肘擺動,有護肋保胸的效果。
  身形宜擺,擺動身形可避實擊虛之用。即“偏閃空費拔山力”之法式的意思。使對手拳勢落於空處。
  膝之擺動,步法擦地而行,旋轉變化靈通圓活無滯。
  上述三擺內容,實際上乃言說的手法、身法、步法的“一擺出三尖”之內容的。
敏字訣
  敏字決乃形意拳所言之法:三敏者何?心要敏,如怒狸攫鼠,則能隨機應變,眼要敏,如饑鷹之捉兔,能預視察機宜,手要敏,如捕 羊之餓虎,能先發制人,是謂之“三敏”。
  敏者,機警快捷之意思。
  心要敏,心具知人之能,方能隨機應變,心知肚明者,心機自然敏捷,即明者通。
  眼要敏,必具備一眼罩三關的“罩眼”功夫,而又靈者,方能具備審視有先之明,知其未發之招,悉其將發之意。即預視察機之精義爾。
  手要敏捷,似虎快利,出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自能先發制人了。
  能此三者,谓之“三敏”。
曲字訣
  此亦形意拳所論之法:三曲者何,兩肱宜曲,弓如半月,則力富;兩膝宜曲,彎如半月,則力厚;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則力湊;皆 取其伸縮自如,用勁不斷之意,是謂之“三曲”。
  訣云:“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此曲字訣講出具體部位之“曲”的方法。
  兩肱宜曲,即兩手臂宜曲似弓如半月,則富有變化不拘的攻防能力了。
  兩膝宜曲,即曲膝坐胯,彎如半月,則步法穩健、靈活而勢厚。
  手腕宜曲,則用勁力時能恰到好處,隨機應勢,能聚能散。
結束語
  形意拳術、象形拳法的“八字訣”所蘊含的“校二十四法”之精義到此小議完了。此“八字訣”的內容,有練、體、用的全部之內容 ,即“建德體、至道用”的內容,囊括內容相當豐富。有身法之規矩、运用法則和功夫藝境,可謂無所不含吧!習拳者不可不依此而修練 。
  然此八字訣“校二十四法”說,通過結合形意拳和象形拳法兩家之論的比較而知,各家說法雖不完全一致,就其異處,更應全部依法 而修之。才是最佳的選擇。
  此八字訣內容,適合一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練者,參照練用,尤其是初入門者,更應時時處處依此而對照自己,才能立定修練之 根基。否則,入門上手就不知法則規矩,自然會出現謬誤而不知。養成不良習慣,築成差錯,改之難矣!古云:“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實警世之言也。開始便依法而修,心知肚明,必能循序漸進,終而功成!
  此八字訣的校二十四法之內容的小議,實爲當今讀者之所需而成之。以明前賢論拳練、體、用之宗旨而述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06-1-5 08: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是这一篇:

李仲轩文集:象形术提要
作    者:李仲轩讲述 徐皓峰整理
文章出自:《武魂》2003年第1期



  象形术是一种别样的形意拳。发之于外谓之形,含之于内谓之意——这是对形、意二字的解释,如何成为拳呢?含之于内的意,可发之于外,发之于外的形,可含之于内——如此方为形意拳。
  形意拳站桩时,目光要远大,眼神放出去。打拳时,目光盯着指尖或拳根,随着拳势而盼顾,但余光仍要照着远方——这都是将意发之于外的训练法。
  如何将形含之于内?这是老辈拳师不轻传的东西。以炮拳为例,炮拳总是两臂一磕,顶杠而进,有出手没有收手,其实杠出去后,还有个身子向后一耸的动作,这就是炮拳隐蔽的收手。说是个动作,便错了,很微,甚至不必作出来,心领神会地一下,即可。有此一耸,就出了功夫。
  象形术的摇法也如此,摇法似向身后划桨,还有水荡桨的向前一荡,这一荡不是实作,也是心领神会,而且不是揣摩体会,一刹那灵光一闪,想慢了就不管用了。
  这两例便是含之于内的形,比武时,真正厉害的,是这种打拳时不打出来的东西。
  形意拳简单,象形术更简单,但内含的形丰富,如此方能善变,不是打拳时变,变在比武时。不必我一一举例,读者自可从《象形术》一书中找消息。
  形意拳先教“行劲”,行对了劲,也就找着了身法。象形术先教身法,晃对了身法也就找着了,象形术晃法是在找劲,能找着自己的劲,也就能找着别人的劲,碰上就倒。
  不管从何入手,都是要从一个东西里教出两个东西来。身法与行劲,一有全有,一个没有,两个都没有。这是教法的不同,不是本质的不同。不是薛颠法眼高,是有人只应薛颠的机关,在薛颠手里才成就了武功。
  比如学书法,总要先从楷书里学出来,学出笔力才算书法。而宋代米芾横平竖直地写了几年,却写不出笔力,结果一看王羲之的行书,笔锋盼顾多变, 一下就悟了,笔锋一变也就有了笔力。书法上有米芾的先例,拳法上有薛颠的教法。
  年轻时,唐维禄的徒弟中,丁志涛是“津东大侠”,我是“二先生’,有老前辈们戏称我为“小李二爷”。我从小不爱吃干饭,走到哪都要粥喝,当年有“小李二爷爱喝粥”的说法。还有就是说我字好,有一度,走到哪儿,哪儿的人都让我留字。
  张鸿庆留过我的字,他是我未磕头的老师。我求教他时,他在天津陈家沟子一个店里做事,常年住店,也不知他有没有家人。见不到他练武,只见着他赌钱。他非常聪明,这份聪明是练武修出来的。
  形意拳练神不练力,有了神也就有了力。如何生神?要三顶三扣,张鸿庆坐在赌桌前也能养住神。前面说了,打拳时有不打出来的拳,练法是一闪念,在平时生活中也要时不时这么闪闪——张鸿庆就这样,但一般人不能学他,赌博乱性伤神,是习武者的—戒。
  记得以前有篇文章说,形意拳讲求悟性。如果说形意拳是岳飞传下的,那么祖师是三国姜维。姜维传人周侗教出了岳飞,卢俊义,姜维后代教出了罗成的罗家枪。姜维文武双全,对诸葛亮说:“丞相,文我不如你,武你不如我。”诸葛亮就与他比大枪,结果姜维败了。诸葛亮是智能的化身,贤者无所不能,一看就会,一会就精,若论三国武功,吕布、姜维都要次之,头牌是诸葛亮——这是二十年前,《北京晚报》上的文章,依我看,它说对了,比武比的是悟性。
  不能自悟自修,只会跟着师傅,今天听个好东西,明天听个好东西,好东西是听不完的,这样没出路。大部分佛经都是阿难写的,他跟着释伽牟尼,今天听个好东西,明天听个好东西,结果释伽一死,释伽的徒弟里,只有他一个人没能成就。孔子夸他一个徒弟能举一反三,不是夸夸就完,而是说:“举一反三”是学会一个东西的唯一方法。
  我已经老朽,望有悟性者能参此《象形术》,以书为师,便认识了薛颠。


其实也就是那么一说,老人是借它说事情呢.武魂是武术界很有影响的一本杂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鹰从天降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1
编号 25884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6-1-5 09: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倒底是刘铤还是刘誔?

据朝鲜记载,该人惯用暗器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arkhappy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50
编号 51408
注册 2005-10-18


发表于 2006-1-10 11:4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记得小时候玩游戏的时候分成2派
2派的主力都会单条一次,证明自己是强者~~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平生最爱周公瑾

平襄伯
保信军节度使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3
功绩 1001
帖子 6814
编号 53812
注册 2005-11-24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06-1-11 00: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所以,那种士兵站成一排看着,武将上去对打的事,主要只发生在《三国演义》和《荷马史诗》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6-1-11 01:0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斗将又不一定是要有单挑的记录,只要是临阵冲杀,格斗守主的都算斗将。

骑兵主要武器是矛,改进后的矛就是枪,都是以突刺为主的兵器。两将交锋当然是在一秒钟之内决定胜负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小行者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32
帖子 698
编号 41928
注册 2005-6-29


发表于 2006-1-15 20: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Yahoo!


QUOTE:
原帖由tiger1970于2006-01-04, 13:23:26发表
家师跟我说过马战.
马战很容易出现双方相互格斗的情况.
我方和敌人对冲,双方马头一错就出手攻击对方,可是马还是向前跑,然后双方再控制马转头,进行第二次对冲,这就是一回合.
在战场上,这只出现在骑兵对冲的时候,并非双方的兵都在站着看.
常用的武器有很多是双的,因为可以进行两次攻击.本门一位前辈(孙公)曾在马上用双铁枪,奔驰如飞.
有时双方进行遭遇战,骑兵快,先冲上去,就出现了步兵射住阵脚的事情发生,这也是常见的,因为步兵必须整队格斗,所以队形要整齐.
骑兵往往是每人拣一个敌人攻击,就出现这种情况.
在以步兵为主的作战中,往往头领(将军)才有马,所以才写成了将将对打.
其实这些情况是存在的.
本门至今还有一些马上格斗的技术保存下来.

阁下是啥门派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hlk688
(黄鹤客)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53241
注册 2005-11-15


发表于 2006-1-16 12:5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7-04, 22:43:09发表
正是如此,主将是负有指挥全军作战的责任的,怎么能自己上去单打独斗?
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将军指挥士兵上去一通厮杀,极个别的情况,两个将军约定单打,双方都同意才会发生。

是啊,要不然将帅一死,战争就没意义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hlk688
(黄鹤客)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53241
注册 2005-11-15


发表于 2006-1-16 12: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古人曾说:上将谋才也\中将帅才也\下将将才也不例外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06-1-16 17: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小行者兄:太极.
孙公指孙禄堂.
太极大杆子有一种练习方法称"桓侯(张飞)四枪".
大杆子其实就包含马战的方法.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村夫
(厄瑪奴耳)

冠军侯
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5
功绩 552
帖子 3111
编号 61
注册 2005-2-5
来自 奇夢の楽園
家族 云水兰若




QUOTE:
原帖由tiger1970于2006-01-05, 8:57:44发表
  记得以前有篇文章说,形意拳讲求悟性。如果说形意拳是岳飞传下的,那么祖师是三国姜维。姜维传人周侗教出了岳飞,卢俊义,姜维后代教出了罗成的罗家枪。姜维文武双全,对诸葛亮说:“丞相,文我不如你,武你不如我。”诸葛亮就与他比大枪,结果姜维败了。诸葛亮是智能的化身,贤者无所不能,一看就会,一会就精,若论三国武功,吕布、姜维都要次之,头牌是诸葛亮——这是二十年前,《北京晚报》上的文章,依我看,它说对了,比武比的是悟性。

难道真的是拳怕少壯,棍怕老郎?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06-1-16 21: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拳怕少壯,棍怕老郎"
是的.
因为步下的器械更多的依靠技巧和经验.而器械的杀伤力很大,往往一招得手,对方就丧失继续作战能力.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4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7 12:2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098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