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谈孔明六出祁山的真实目的, 小生在此献丑了,写的不好,诸位勿见怪。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8 21: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众所周知,诸葛亮六出祁山,为蜀国鞠躬尽瘁,然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实乃一大憾事!但是诸葛亮为什么要屡次走祁山,奔天水,占凉州呢?为什么不能直接去打长安,岂不更省事些!

    我在这里谈谈我的看法,诸葛亮在北伐之前,应该已经分析过天下大势,十分天下,魏国占其七,吴国占其二,蜀国仅占其一而已。要说统一大业,只怕是个遥远的梦想罢了,我说的不是消极想法,是现实想法,如果还有人说在那种以一敌七的局面下妄谈称霸天下那是痴人做梦!但是这也只能在心里想,不能够说出来动摇民心!那时应该会有三种办法来作为蜀国的战略方针:一,直接进攻,只会大幅度的消耗国力,与有强大后盾的魏国拼耗国力显然是最不明智的做法,这样只会加剧蜀国的衰弱,导致灭亡;二,全力防守,汉中,四川有重重天险,魏军要一时攻进来也不是易事,但久而久之呢,魏国强大的后方力量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兵力到长安,长安也可以不时的进攻汉中,若长久下去,蜀国微弱的国力定然耗不过魏国的,所以,这个也不是良策;三,以攻为守,一面不断的进攻,一面不断的生产,以游击的形式不断骚扰魏国边境,在汉中也全力生产农业,发展商业。这样跟魏国打持久战,对蜀国会比较有利点!至少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还可以保证蜀国不被魏国吞并!于是就有了出师一表,北伐大业!

    这个北伐怎么打?是不是就像魏延一样,偷渡子午谷,直奔长安!魏延的险计我不认为没有可行性,但是不合诸葛亮的本意!一方面有诸葛亮的性格,一方面诸葛亮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符合蜀国的大范围的北伐蓝图!

    大家看看地图,北伐之前,蜀国面临的是东面吴国,北面魏国,西面有魏国,也有羌人,南面有南蛮。南蛮已然降伏,归顺了蜀国,可以说南面不必管它,蜀国面临着东,西,北三面的包夹,防守兵力十分分散!试想,如果西凉一带如果能全部攻下并占领的话,再安抚羌族,这样的话蜀国的边境就变成全面向东了,就是南北向的一条纵线,也就是说,魏国和吴国都在蜀国的东面,这样,防守的力量也就可以集中到一条线来,不用到处分散了!我想诸葛亮屡次出祁山转战凉州一带,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我说的只是个人看法啊。有不愿苟同的人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8 21:5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基本同意丞相的看法,再说两句:

诸葛亮首次北伐,由于魏国疏于防备,且有“三郡判魏应亮”,当时的形势应该说非常好的,要不是马谡失街亭导致全局被动,陇右得而复失,则只需隔断陇道,再平河西,然后花三五年招兵买马,整治军备。如此,取得实力上的均衡,进可以与汉中两路夹击关中,与魏决战,高祖之业或可再现;退则可保左翼之安全,避免后期邓艾陇右兵团的威胁。

然而,大好形势一去,再无机会,此后诸葛几次北上,或东或西,给魏国飘忽不定之疑,一方面是想凭自身能力再觅胜机,寻求魏主力决战之企图,但其眼光从来就没离开过陇右;另一方面由于攻城略地的可能性不大,这个意图已略显模糊,转变为破坏魏国的实力恢复,寓守以攻,故后期北伐不再单单是军事意图,还有很强的政治意图在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赵哪个云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6
帖子 5584
编号 731
注册 2003-9-12


这个~~~~~~
都是东线就可以不分散了??
雍,凉离江州何止千里,这也能叫不分散??

其实说白了,诸葛就是想壮大蜀国的实力
当时的情况下,也就只有凉州是比较有可能拿下的
不伐那,伐哪??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eraphim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1
编号 3093
注册 2003-12-9


发表于 2003-12-9 06:2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然,诸葛丞相六出祁山,最终仍然未能改变天命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蒹葭苍苍
(廉州山人)

晋国公
太常卿
枢密直学士
威行军节度使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5
功绩 3472
帖子 12836
编号 124
注册 2003-8-25
来自 南珠古郡
家族 轩辕狼党


那个时候的战争已经成了两个既定国家之间的战争了,这不同于当初军阀混战时期,光凭一两次战役的胜利就可以消灭一个诸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只有将战争上的胜势转化为战略上的优势才可能改变原有的格局。这就是为什么蜀军在节节胜利的条件上仍会无功而返,关键在于战争上的胜利并不足以弥补失街亭这个战略上的失败所造成的后果。
再回到长安那个话题,假如蜀军真的攻破了长安,如果不占据潼关天险的话,魏国大军将会与蜀军在长安展开决战(如果蜀军为了长期占据长安而迎战的话),那么,以蜀国的现有国力和兵力是无法与魏国大军抗衡的。所以,即使魏延的计策成功,蜀葛亮的大军也到了长安,长安也无法守得住。我不认为魏延区区的几千人可以夺取潼关,那种战略要地魏国不会疏于防范,即使只有一千人把守,只要他闭不出战,守到魏军主力来救援还是很容易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9 11: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来给楼主拍拍砖,孔明六出祁山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说了半天丞相也没有说清楚。丞相认为第三点是诸葛亮的真实目的,但细细看来,第三点与前两点有许多是重复的,下面一一道来。


以攻为守,一面不断的进攻,一面不断的生产,以游击的形式不断骚扰魏国边境,在汉中也全力生产农业,发展商业。这样跟魏国打持久战,对蜀国会比较有利点!至少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还可以保证蜀国不被魏国吞并!于是就有了出师一表,北伐大业!

丞相在第一点中指出“直接进攻,只会大幅度的消耗国力”,那么“不断的进攻”也是一样的会幅度的消耗国力啊,从后来的情况看,蜀国的国力也确实消耗很大。“一面不断的生产”,看起来很合情合理,实际却是自相矛盾,既然有相当的力量用在打战上去了(孔明自己也在前线),生产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实际上不管是采取什么国策,搞生产都是不能放松的。“一面不断的进攻,一面不断的生产”,实际却是互相制约的。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并非不可能,就是要占领新的地盘,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提高经济,搞拉据战显然是不行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9 23:4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西谅马超于2003-12-09, 11:31:22发表
我来给楼主拍拍砖,孔明六出祁山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说了半天丞相也没有说清楚。丞相认为第三点是诸葛亮的真实目的,但细细看来,第三点与前两点有许多是重复的,下面一一道来。

以攻为守,一面不断的进攻,一面不断的生产,以游击的形式不断骚扰魏国边境,在汉中也全力生产农业,发展商业。这样跟魏国打持久战,对蜀国会比较有利点!至少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还可以保证蜀国不被魏国吞并!于是就有了出师一表,北伐大业!

丞相在第一点中指出“直接进攻,只会大幅度的消耗国力”,那么“不断的进攻”也是一样的会幅度的消耗国力啊,从后来的情况看,蜀国的国力也确实消耗很大。“一面不断的生产”,看起来很合情合理,实际却是自相矛盾,既然有相当的力量用在打战上去了(孔明自己也在前线),生产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实际上不管是采取什么国策,搞生产都是不能放松的。“一面不断的进攻,一面不断的生产”,实际却是互相制约的。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并非不可能,就是要占领新的地盘,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提高经济,搞拉据战显然是不行的。

我没有说错啊,诸葛亮为什么要进军陇右,为的就是能打下整个凉州,整个蜀国全面向东。占领陇右之后,进便可与汉中部队两面夹击长安,退可与汉中成犄角之势。此是可攻可守之地。
至于诸葛亮真的能攻下长安的话,那蜀国的力量便会大大增强,若吴国还没有任何发展的话,我想孙权的劣根性又该出现了。作为盟友,背后捅刀的事他不是没做过。他不会白白让蜀国如此坐大,魏国也不会不利用孙权的劣根性。那样的话,诸葛亮是否有能力挥师中原就很难说了。李严防守的永安也不是固若金汤。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并不是什么匡复汉室的伟大理想。而是占领陇右的固守形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10 00: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马兄之言有些偏差!
第一点的“直接进攻”也就是进兵关中,如魏延之计,这是陷得越深越危险,肯定引起魏国的竭力反扑,一场大决战在所难免,蜀国胜算极低。

第二点的“全力防守”就不用多说,由于两国实力基数相差极大,同时休养发展,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坐于待毙而已。

第三点的“以攻为守”就不一样,其目的是魏边远地区,你不理我蚕食,此消彼长,你理了就得从中央派兵,路途遥远,负担极重。也就是说双方同时一边发展一边消耗,魏国还必须也不让吴国坐大,简单点说就是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受,一个“拖”字,大家维持现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10 08: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请注意,楼主是在说“孔明六出祁山的真实目的”,而不是就第一次北伐方案进行比选。因为魏延之计也只能在第一次适合,以后就不可能采用了,第二次孔明同样也采用了“从陈仓奔袭的战术”,只不过没有成功而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10 19:4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陈仓奔袭的目的是什么,还是为了占据陇右而已。若是真的想占领长安的话,那就不用绕远路走陈仓或祁山。直接奔子午谷,取长安好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10 19:5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上午因为有事出去,所以只简单说了几句,接着下面继续往下说。

首先,我不赞同“以攻为守”的说法,如果是“以攻为守”,那么守是目的,攻是方法,这与孔明的性格和志向不符,割据一方决不是孔明的目标。我认为对孔明来说,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其次,我不同意游击战的说法,因为从一开始,诸葛亮就是倾尽全力,把能调动的机动部队全部动用了,而魏国呢,从第一次北伐开始魏帝就亲征,所以无论如何也不是游击战,而是大规模的两军对垒(当然还没到战略决战的地步)。

第三,我并不认为诸葛亮不采用魏延之计,是因为不合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而主要是因为孔明认为魏延之计风险太大,诸葛亮难以承受失败的后果,一般在战争刚开始时,采取稳妥的办法是很容易理解的。


那么我认为孔明北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我认为孔明北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统一中国,当然这是最高目标,最高目标并不等于近期目标,就象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打倒国民党,但在内战刚开始时却要主动收回来内线作战一样。蜀国国力远逊于魏国,统一全国的几率肯定不如对方,但并不代表就不能打,如果真的完全不能打,没有希望,那么守也是守不住的,弱者也可以通过对具体战役的把握,取得胜利,可以转化不利的形势,赢得主动。当然这个最终目的不一定要在诸葛亮手中就完成,可以先打下基础,为后人创造条件,共产主义也不是靠一代人就能实现的。

其次,我认为孔明的中期目标是占领关中,形成真正的三足鼎立。北伐前的态势,魏国实力比吴蜀两国加起来还强,如果没办法改变,终究无法摆脱灭亡的结果。而一旦蜀国占领关中,那么在总体实力上吴蜀加起来至少可以与魏国平起平坐。而吴蜀只通过一条长江相连,受到对方进攻的威胁较小,从战略形势就是吴蜀夹击魏国的态势。而如果诸葛亮仅仅是占领陇右,则无法达到那个效果,因为陇右无险可守,随时处在魏国的进攻威胁下,蜀国稍有疏忽就会丢失。我认为诸葛亮进攻陇右只是作为一个跳板(就象刘备夺取荆州也是一个跳板,荆州四战之地,无法成为战略根据地,只有占领益州后才是真正的根据地),真正的目标还是关中,有了关中,就可以据潼关而守,进可威胁洛阳,退可据险而守,而渭河平原可以作为补给基地。我也认为,诸葛亮会把这个责任放在自己身上,如果诸葛亮自己都无法完成,恐怕对后人也无法寄予希望了。

第三,诸葛亮屡次出击陇右,只是因为在那里作战较有利,可以拉长魏国的战线,自己则进退自如。并不是诸葛亮的目标就在那里。除了第一次可以有偷袭长安的机会以外,后来已经没有了那样的机会了,第二次孔明企图突袭陈仓,但没有成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11 00: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不同意!
蜀国以当时的战力根本无法同强大的魏国相抗衡,攻打长安也仅仅是个机会主义。如果是讲究实事求是的态度的话,我想诸葛亮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占领长安并不是很实际的想法。占领陇右才是最切实的态度。
清人刘献廷说:“孔明之出祁山,以攻为守者也。隆中已知天下大势终于三分矣。而出师不已者,不如此,欲求三分不可得也。譬之弈棋.能侵入始自治,否则坐而待之耳”。这是颇有见解的论断。因为魏大而强,蜀小而弱,随着时间的推移,魏,蜀两国的力量差距将越来越大。时间对魏国是越来越有利,对蜀国是越来越不利。诸葛亮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赃”。虽先帝“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特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诸葛亮并陈述理由数条来说明 与其坐待亡国,不如北伐的道理: 其一,“高帝明井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刘禅)未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那是不可能的。其二,“自从臣(诸葛亮自指)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铞、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 十余人,突将无前。赛、里、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 分之二,当何以图敌?” 。其三,“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患,事不可患,则住与行劳 费正等,而不及今田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那怎么能 行呢? 其四,至于北伐是否一定要有必胜的把握才进行呢?那也 不一定。先帝刘备常常称赞曹操之能,然而曹操也有不少次失 败。”况臣驽下,何能必胜?”凡事难可逆料,臣进行北伐只有尽力而为罢了。 可见,诸葛亮连年北伐不已不为之,是以攻为守者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eraphim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1
编号 3093
注册 2003-12-9


发表于 2003-12-11 00: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丞相,我想知道诸葛的目的是拖么?但是,如果这么拖下去的话,孔明应该知道蜀国后继无人,起不是让后主难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11 22:0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不拖的话,蜀国灭亡的会更快!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11 22: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果论形势,恐怕没有比当年在新野时更差了吧,当时诸葛亮可是直言“不可与曹操争锋”,尽管如此,孔明还是选择了刘备,愿意为刘备谋取江山,而北伐前的形势虽然也不大好,毕竟还是有了争锋的机会了。

我前面已经说了如果不占领长安,占领陇右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陇右无险可守,处于魏国的直接威胁之下,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没有回旋的余地,很容易丢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赵哪个云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6
帖子 5584
编号 731
注册 2003-9-12


发表于 2003-12-11 23:0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论形势,北伐与新野是没有什么可比性
新野是,刘备兵少将寡,且新野没有利于防守的地形,也没有有力的援军
而北伐时,虽然实力还不足以与曹魏抗衡
但至少可以在局部地区与之周旋

至于马超兄所说,诸葛的目的
我看也不能分得这么清楚,但壮大自己和削弱曹魏是最基本的
无论陇右关中,有利可图则取之,无利可图则扰之
这才是生存之道!!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3-12-12 09:2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关于北伐的目的很简单,孔明只是想保全蜀汉而已,至于他死后他又不是神,管不了那么多啊。
其实除了第一次北伐有威胁之外(明帝到了长安),后面几次根本无法触动魏国的根基,反倒是东吴几次北伐有点看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13 00: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占领关中和占领陇右的含义并不一样。
    占领关中的话,由于有了长安作天险,汉中部队可以轻而易举的去占领陇右,那样的话,蜀国的实力就会大大增强,甚至可以超过吴国的实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魏国在关中地带的控制,洛阳失去了西面可靠的屏障,岌岌可危。那时明帝恐怕不得不考虑迁都去邺城(可能的话),魏国失去了关中,实力会大大降低,这样吴国会有怎么样的危机感?蜀国的强大对吴国来说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当然,如果吴国那时也同时攻下了魏国的江淮地区的,那是另当别论。
    吴国的背盟向来是出名的,荆州之袭就是前车之鉴,魏国在面对蜀国的强大,不会不考虑利用吴国偷袭蜀国的背后来达到他的收复长安的目的。那样的话,单是永安的驻守军,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挡荆州陆逊的大军的。蜀国大军都在长安,若远水救不了进火,成都又无能将提防,蜀国岂不灭的更快。
2:但只占领陇右,情况又大不一样了。
   虽然很辛苦,但至少可以保证东吴不背盟,其实诸葛亮就是怕东吴背盟或东线进攻不力,拖不了魏国的后腿。
占领陇右的蜀国在实力上略比东吴逊一筹,但不会影响大局。孙权也不会考虑到蜀国的威胁。对于魏国来说,这就是一场拉锯战,蜀国不必动用汉中及益州的部队或粮草,陇右自可屯田,屯兵。以诸葛亮出色的政治才能,三,四年将陇右治理成一个前方军地区是不成问题的。陇右进可过渭水平原攻长安,退可据街亭要道守,谁说一定要天险才可守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红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
帖子 551
编号 1390
注册 2003-10-12


发表于 2003-12-13 00:4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另外占领了陇右也给蜀国有建立强大骑兵部队,能和魏国在平原上作战的能力的机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赵哪个云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6
帖子 5584
编号 731
注册 2003-9-12


发表于 2003-12-13 01:3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诸葛丞相于2003-12-13, 0:10:34发表
不,占领关中和占领陇右的含义并不一样。
    占领关中的话,由于有了长安作天险,汉中部队可以轻而易举的去占领陇右,那样的话,蜀国的实力就会大大增强,甚至可以超过吴国的实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魏国在关中地带的控制,洛阳失去了西面可靠的屏障,岌岌可危。那时明帝恐怕不得不考虑迁都去邺城(可能的话),魏国失去了关中,实力会大大降低,这样吴国会有怎么样的危机感?蜀国的强大对吴国来说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当然,如果吴国那时也同时攻下了魏国的江淮地区的,那是另当别论。
    吴国的背盟向来是出名的,荆州之袭就是前车之鉴,魏国在面对蜀国的强大,不会不考虑利用吴国偷袭蜀国的背后来达到他的收复长安的目的。那样的话,单是永安的驻守军,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挡荆州陆逊的大军的。蜀国大军都在长安,若远水救不了进火,成都又无能将提防,蜀国岂不灭的更快。
2:但只占领陇右,情况又大不一样了。
   虽然很辛苦,但至少可以保证东吴不背盟,其实诸葛亮就是怕东吴背盟或东线进攻不力,拖不了魏国的后腿。
占领陇右的蜀国在实力上略比东吴逊一筹,但不会影响大局。孙权也不会考虑到蜀国的威胁。对于魏国来说,这就是一场拉锯战,蜀国不必动用汉中及益州的部队或粮草,陇右自可屯田,屯兵。以诸葛亮出色的政治才能,三,四年将陇右治理成一个前方军地区是不成问题的。陇右进可过渭水平原攻长安,退可据街亭要道守,谁说一定要天险才可守的。

老兄
此言差矣
1--首先孔明不太可能轻易取得关中也不敢随便取关中,除非曹魏出现大危机(如大面积的瘟疫,重臣谋反,东吴攻破合肥,襄樊等)。长安是个大城,但却不是什么天险,天险应该是长安东面的潼关,当年马超十万大军都守不住潼关,蜀国就一定行?何况老兄说的是踞长安而守,就更不可能轻易守住了。在曹魏没有什么大危机发生的前提下,就算守住了一时,也不过是白白消耗国力而已!!
退一万步讲,孔明真的攻下关中并巩固了蜀国在此地的统治,东吴就一定会背盟?即使蜀国完全占领并巩固了陇右及关中,但魏强,蜀吴弱的大势还是没改变,蜀吴同盟就肯定还会存在。至于东吴是否会伐蜀,主要还是看是否有机可乘,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同盟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同理,如果有机可乘,孔明也是有可能讨伐东吴,取回荆州的!
2--占领陇右确实是个比较可行的方法,但不见得东吴就不会偷袭蜀国。再强调一次,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联盟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只要有机可乘,东吴还是会象当年偷袭荆州一样去进攻江州的,所以孔明从来就没有放松过江州的防备。至于巩固了陇右之后怎么样继续伐魏,就看形势而定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得意孔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07
编号 176
注册 2003-8-27


发表于 2003-12-13 09: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诸葛丞相于2003-12-13, 0:10:34发表
不,占领关中和占领陇右的含义并不一样。
    占领关中的话,由于有了长安作天险,汉中部队可以轻而易举的去占领陇右,那样的话,蜀国的实力就会大大增强,甚至可以超过吴国的实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魏国在关中地带的控制,洛阳失去了西面可靠的屏障,岌岌可危。那时明帝恐怕不得不考虑迁都去邺城(可能的话),魏国失去了关中,实力会大大降低,这样吴国会有怎么样的危机感?蜀国的强大对吴国来说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当然,如果吴国那时也同时攻下了魏国的江淮地区的,那是另当别论。
    吴国的背盟向来是出名的,荆州之袭就是前车之鉴,魏国在面对蜀国的强大,不会不考虑利用吴国偷袭蜀国的背后来达到他的收复长安的目的。那样的话,单是永安的驻守军,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挡荆州陆逊的大军的。蜀国大军都在长安,若远水救不了进火,成都又无能将提防,蜀国岂不灭的更快。

1、当时东吴已占有交州、荊州等地,力量比原本的大不少。
2、当时东吴连宛都攻不到,更別提什么收复长安。
3、出师无名,长安是东吴的什么地?东吴有什么资格抢?难不成蜀汉是它的手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13 10: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占领关中和占领陇右的含义并不一样。
占领关中的话,由于有了长安作天险,汉中部队可以轻而易举的去占领陇右,那样的话,蜀国的实力就会大大增强,甚至可以超过吴国的实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魏国在关中地带的控制,洛阳失去了西面可靠的屏障,岌岌可危。那时明帝恐怕不得不考虑迁都去邺城(可能的话),魏国失去了关中,实力会大大降低,这样吴国会有怎么样的危机感?蜀国的强大对吴国来说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当然,如果吴国那时也同时攻下了魏国的江淮地区的,那是另当别论。

这点,与我的观点一致,所以蜀国必须要占领关中,关中是蜀国生存的关键。

吴国的背盟向来是出名的,荆州之袭就是前车之鉴,魏国在面对蜀国的强大,不会不考虑利用吴国偷袭蜀国的背后来达到他的收复长安的目的。那样的话,单是永安的驻守军,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挡荆州陆逊的大军的。蜀国大军都在长安,若远水救不了进火,成都又无能将提防,蜀国岂不灭的更快。
2:但只占领陇右,情况又大不一样了。
虽然很辛苦,但至少可以保证东吴不背盟,其实诸葛亮就是怕东吴背盟或东线进攻不力,拖不了魏国的后腿。
占领陇右的蜀国在实力上略比东吴逊一筹,但不会影响大局。孙权也不会考虑到蜀国的威胁。对于魏国来说,这就是一场拉锯战,蜀国不必动用汉中及益州的部队或粮草,陇右自可屯田,屯兵。以诸葛亮出色的政治才能,三,四年将陇右治理成一个前方军地区是不成问题的。陇右进可过渭水平原攻长安,退可据街亭要道守,谁说一定要天险才可守的。


下面的不同意,蜀国占有长安,东吴就会偷袭,只占陇右就不会,从道理上是说不通的。从根本上来说,东吴是否袭蜀的关键取决于成功的可能性是否高,与袭荆州是一个道理(而不是什么大局观)。蜀国大军都在长安和在垄右并没什么区别,何况既然占领了关中,就可以以关中作为依托,又何必将全部益州兵调到关中去?正如刘备入川后,自然作战主力就会逐步换成益州兵一样。相反只占垄右的话,由于防守战线长,反而需要大量的兵力。

另外蜀国不是刘璋,逆江而上取蜀谈何容易,而且曹魏还在襄阳时刻威胁东吴的后方,陆逊强行取蜀才是不智之举。

同盟自然很重要,但也不能被“同盟”束缚了手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13 11:2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得意孔明于2003-12-13, 9:58:33发表
1、当时东吴已占有交州、荊州等地,力量比原本的大不少。
2、当时东吴连宛都攻不到,更別提什么收复长安。
3、出师无名,长安是东吴的什么地?东吴有什么资格抢?难不成蜀汉是它的手下??

得意好象没看清楚,帖里说的是“魏利用吴来达到收复长安的目的”,可不是说东吴想抢长安。当然,如果机会成熟,条件许可,孙权是会毫不犹豫地参与争斗的,这不需要什么资格,也谈不上什么师出有名或无名,政治斗争就是如此,争霸天下也必须如此。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得意孔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07
编号 176
注册 2003-8-27


发表于 2003-12-13 11: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秋雨冰风于2003-12-13, 11:26:57发表
得意好象没看清楚,帖里说的是“魏利用吴来达到收复长安的目的”,可不是说东吴想抢长安。当然,如果机会成熟,条件许可,孙权是会毫不犹豫地参与争斗的,这不需要什么资格,也谈不上什么师出有名或无名,政治斗争就是如此,争霸天下也必须如此。

回秋雨兄:
1、为何孔明占据陇右便不会?
2、有什么证明吴会被利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13 12: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于第一点,我也不太赞同,蜀国若能全据关陇(有时间消化后),虽说从实力上来说还是魏国略占上风,但蜀处于形胜之地,诸葛亮非马超可比,蜀汉也不象凉州集团般一盘散砂,倒不必过分担心。

但是,外交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蜀汉实力暴涨,破坏了三国间势力均衡,吴蜀联盟唇亡齿寒的根基趋于淡化,偷袭荆州之事很可能重演,到底蜀国实力过分强大不合孙权利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得意孔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07
编号 176
注册 2003-8-27


发表于 2003-12-13 12: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秋雨冰风于2003-12-13, 12:08:14发表
对于第一点,我也不太赞同,蜀国若能全据关陇(有时间消化后),虽说从实力上来说还是魏国略占上风,但蜀处于形胜之地,诸葛亮非马超可比,蜀汉也不象凉州集团般一盘散砂,倒不必过分担心。

但是,外交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蜀汉实力暴涨,破坏了三国间势力均衡,吴蜀联盟唇亡齿寒的根基趋于淡化,偷袭荆州之事很可能重演,到底蜀国实力过分强大不合孙权利益。

回秋雨兄:
1、蜀汉占南中,实力也"涨"了起来,东吴有偷袭否?
2、当时东吴已占有交州等地,蜀吴混战后,荆州殘破,不少人都避难至交州等地,而且交州等地亦是当时的海外商业点,孙吴不也是实力暴涨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3-12-13 13:0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关于东吴背盟的问题。就要看陆逊是鲁肃流还是吕蒙流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13 14: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得意孔明于2003-12-13, 11:38:46发表
回秋雨兄:
1、为何孔明占据陇右便不会?
2、有什么证明吴会被利用?

我说过了,荆州被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关羽大军威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满宠等谋士便提出了让孙权偷袭荆州后方,曹军死守樊城。关羽主力被牵制在襄阳,而荆州南部全部归了孙权,落了个兵败身亡的惨剧。
孙权此人性格反复无常,为了利益,他会有机可趁,落井下石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得意孔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07
编号 176
注册 2003-8-27


发表于 2003-12-13 14: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诸葛丞相于2003-12-13, 14:41:51发表
我说过了,荆州被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关羽大军威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满宠等谋士便提出了让孙权偷袭荆州后方,曹军死守樊城。关羽主力被牵制在襄阳,而荆州南部全部归了孙权,落了个兵败身亡的惨剧。
孙权此人性格反复无常,为了利益,他会有机可趁,落井下石的。



QUOTE:
1、蜀汉占南中,实力也"涨"了起来,东吴有偷袭否?
2、当时东吴已占有交州等地,蜀吴混战后,荆州殘破,不少人都避难至交州等地,而且交州等地亦是当时的海外商业点,孙吴不也是实力暴涨吗?

一、孙权早把荆州属于他的了,长安呢?
二、荆州早被孙权攻过。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13 15:0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得意孔明于2003-12-13, 12:38:50发表

QUOTE:
原帖由秋雨冰风于2003-12-13, 12:08:14发表
对于第一点,我也不太赞同,蜀国若能全据关陇(有时间消化后),虽说从实力上来说还是魏国略占上风,但蜀处于形胜之地,诸葛亮非马超可比,蜀汉也不象凉州集团般一盘散砂,倒不必过分担心。

但是,外交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蜀汉实力暴涨,破坏了三国间势力均衡,吴蜀联盟唇亡齿寒的根基趋于淡化,偷袭荆州之事很可能重演,到底蜀国实力过分强大不合孙权利益。

回秋雨兄:
1、蜀汉占南中,实力也"涨"了起来,东吴有偷袭否?
2、当时东吴已占有交州等地,蜀吴混战后,荆州殘破,不少人都避难至交州等地,而且交州等地亦是当时的海外商业点,孙吴不也是实力暴涨吗?

按你这样说,蜀国北伐前,蜀国的实力仍然在吴国之下,蜀国仅有益州,南中(还是不毛之地)。吴国则有扬州,大部分荆州,交州(后期的南方商业交流中心——交趾)。
在实力上吴国还比蜀国略胜一筹,所以孙权不必担心。
但如果蜀国攻下整个关中富饶地区的话,在势力上就打破了三国均衡,在实力上也造成了魏国和吴国两国的实力退缩。
这点是不能不考虑的。当然我说过了,如果,仅仅是如果。诸葛亮攻下关中,而孙权又占领了整个淮河流域的话,那蜀吴两国实力仍然是个均衡,只要这个均衡不破坏,两国的联盟就会持续下去。
如果,孙权进攻江淮失败,而诸葛亮又顺利攻下关中。蜀涨魏缩吴不动,这点均衡被破坏,那孙权就不得不考虑他的利益了。同时,魏国也会考虑让蜀吴自相残杀来收到更好的效果。
至于占领关中为什么会那么重要,就因为长安本身是个中原西部重点都市,秦汉均建都于此。东有险关据守,北有渭水流过,南有秦岭横据,西有大片渭水平原。从西面进攻长安较容易,但从东面进攻长安就非常难,光潼关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当年马超之流怎么能和诸葛亮相比。诸葛亮若得关中,直接威胁洛阳,天下闻之震动。
但据守陇右,形势是不一样的,魏国虽有损失,但威胁不到洛阳。这样的长期拉锯战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不想再重复。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9 13:4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66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