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学诗习词之体会, 一~八(继续增补中~~)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4-10-17 10:2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点学习诗词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因是初学,又苦无师长指点,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则个,欢迎讨论。

     (一) 对于对诸友作品的评论

    前日zeroeye兄发贴曾笑称他所写的诗词,我一定会下批语为“平仄不合”。观我素昔评贴,此语应是常见,故使不少人认为我似乎重格律更甚于立意。

     zeroeye兄之言可能出于平日的聊天以及我在论坛上的回帖,对于坛上对诗词格律了解的可能不是很清楚的初学者,我对于其诗词作品的回帖一般都是先指出其格律是否合律,立意方面则没有多加评论,故此可能会认为我重格律而轻立意。其实不管是在轩辕还是飞天,我每次回帖前都会把原作在心中默诵一遍,首先看看立意是否充足,其次看遣词造句是否自然,最后才是看格律是否和谐。我想身为斑竹,不应只发些空洞苍白的赞美之誉或诋毁之辞,总该提些建议,让初学者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才是。对于可能是初学的作品,有些意思未描叙清楚的,我不便于乱加揣度,便只在词句方面评论,倘若词句甚好的,就再论些格律。入门其实是很重要的,大多数初习诗词,意思是有的,只是不知该如何运用,也有不少对词感兴趣的,却不知道词谱,我自己也是去年经落叶的秋介绍看了《白香词谱》,才对词律有了一点了解,进而才懂得了诗律(这一点好象和大多数人相反),在此之前,我连诗律中最基本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都没有弄懂,而真正弄懂犯孤平、犯三平、犯三仄等则是在进了轩辕以后的事了,直到现在,运用起孤平拗救来还是不知如何下手,实在惭愧。所以对那些曾经象我一样不明格律的朋友,一般我都会指出不足,但立意方面是旁人无法代替,写诗填词,个中意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敢妄加评论。

    有些作品意思到了,但读起来感觉不大对,多半是由于格律的缘故。我一向认为,不管是诗还是词,都是应该要能诵读出来的,若是在诗词中浸淫久了,对于格律诗或一般比较常见的小令,通常读一下就可以感觉韵律是否有错漏。观其形、辨其声,一首好诗,读起来也应该是琅琅上口的,所以最是见不得有微小瑕疵,尤其是立意不错,看起来美,读起来却不甚顺口的,我多半劝其再改改,力求完美么。

    另外对于立意实在好的佳作,我甚至连评论都不太敢了,生怕辱没了佳作,试举几例。我在轩辕诗词版加的第一个精帖是落花风雨的《沁园春·观菊斋战事有感》,也是至今为止我加的惟一一个精贴,在我还不是斑竹的时候就已经很喜欢这首词,甚至能背上一二,所以一上任就加为精贴,但却很久没有写出加精理由,因为实在不知该如何评论。落花作品,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的,给我的感觉就是极淡,淡到立意缥缈有无中,而这点恰是我所欠缺的。婉约点或豪放点的风格,诸多词家摆在那里,又有历代点评,学习应不是太难,但这种立意极淡,于无声处见有声的,却不多见,愈是难学,所以至今仍是徒有羡鱼情。那首词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格律,也不想知道,因为它的立意及遣词造句已经让我无暇顾及到格律那种细枝末节了,默诵的时候,感觉到音节起伏,意思流淌,哪里还去管甚格律不格律。不仅落花,如疯剑狂刀兄所作诗词,给我的感觉似读辛词,虽悱恻亦见其壮骨,他新作《观堂长短句效颦集》句句宛转,但仍可见其暗恨,似辛弃疾之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傲骨可见,终为帝王不喜。诗词版中还有许多好帖我也不敢置喙,非不为也,实不能矣,诸人学问才识在我之上,为免贻笑大方故,惟有三缄其口。至于悲风,他写出来的东西让我有想扁人的冲动,故不多加以评论,以免他又跳起大叫花生熊云云~~

    所以无论在哪里,就只看见我的回帖遍是“平仄不合、盼改之”,不过力求完美而已。

    我自己作诗填词每作一首每改一遍,都是要读出来,看看有没有什么拗口的地方,尽量能改则改,有时甚至通篇皆改,若是实在不能换,也不强求。为求立意与韵律达到最好的合作,以至于一首小令非三五年不能定稿,特别是到确定词中领字豆(诗中应少见)时,简直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感(当然了,鉴于我的须还达不到可以捻的地步,改由揪头发代替,所幸至今还未揪光)。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4-10-17 10:4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对于立意与遣词的看法

    我初期学诗时,对立意深远或用典繁多的作品很是热衷,乃至于每写一诗,恨不能句句用典,通篇给人高深莫测之感,后来写得多了,不免为当时的想法感到好笑。真正好的作品,应该是能给予读者共鸣的,这并不是就说要立意愈白愈好,而是个中的句子,能让人感到自己也同化了一般。我先时曾说写诗填词,个中意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作者提笔是的心境,不可能读者能够完全了解、完全体会,但起码能让人在看你的句子时,也能感觉到你所描述的内容抒发的情感。李商隐的无题诗众多,盖当时环境迫人,不能直言,但隐晦的诗句不能阻挡人们对其诗的喜爱,一千人读此诗,便有一千种体会,千江有月千江月,好作品的构成一半是作者赋予其中的感情,一半是读者给予共鸣的感情,所以每人读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些用典甚多的作品,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我初看不懂典,但还是能感受到全词流淌的浩气与悲愤,这就是好作品的感染力。辛词颇喜用典,每每读来甚苦,但不因典害意,也是可学之处,用典纵使艰深,若是意思到了,也能引起共鸣。

    我最不喜的,就是化用前人成句过多。前人佳句甚多,其中必然有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之处,偶用一二也并非不可,太滥则不可取。晏几道化用前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句于己词中,并翻出一番新意,更胜于前人诗作,值得学习。但吴激的《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一词,全篇皆是前人语,尽管曾被不少人称道,但我却认为不可学,尽拿他人的唾沫星子来嚼嚼咽咽,不思自创佳句,习惯后便再难改正了,那些佳句不都也是人想出来的么。平日回帖时我也特别注意这一点,凡有引用过多者,无不指出以便其能改(似乎是受了《金粉世家》中金总理评冷清秋诗作的教诲  ),我自己有时也会犯这毛病,但尽量提醒自己不要犯,也希望能有人指出,其实有时候并不知道用了,非得旁观者告之才猛然醒悟。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4-10-17 13:4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对于立意与格律的看法


    习诗填词主要是立意要好,但是否就可以抛弃格律,只顾意境了呢?我认为凡事都不应该以偏概全,格律与立意就如同阴阳之两仪,是相辅相生,而不是互相对立的。一首绝妙好词,就如同一个亭亭玉立的二八佳人,格律和谐就是胜雪肌肤、如花娇颜,立意深邃就是兰心慧质、钟灵毓秀。作词失于立意,便好似空有美貌的草包美人,纵有一身好皮囊,头脑却是空空;作词失于格律,便好似潦倒街头的瘌痢叫化,谁又知道曾是满腹经纶却时运乖张的不第书生。

    其实格律之苦,也是我舍诗就词的原因之一,诗中字数限死,不过五言、七言,格律既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条条框框,心甚不喜,未若词之字数变化自由、平仄转换任意、音律飞扬顿挫。我素习填词寻句之癖学于李贺,喜欢先从脑袋里迸出两句好句或几处妙词写于纸上,于细处斟酌一二,再搜寻词谱看是否能合上某一词牌,词牌众多,总有一两个合得上的,再据此衍生开来,或多或少演成一词。纵是有一两处不合韵律的地方,能改则改,实在不能改的,也就算了。苏轼填《念奴娇·大江东去》的词牌有一两处与诸家所填皆不合,但并不能影响这首子的流传千古。张枢作词讲究音律,作《惜花春起早》词中有“琐窗深”句,觉得“深”字不协,改为“幽”字,还是不协,改为“明”字,才算协调。盖前两字属于阴平清音,后一字属阳平浊音,由于“窗”字也属清音,没有起伏,是故不协,但改后的“明”与整首词意思完全相反,因音律而害意,不可取。

    但完全罔顾词律,只就词牌字数而填,我认为也不可取。词的原本是入曲而唱的,所以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的音韵和谐,词句皆美,若是没有格律就不成其为词了,倒还不如写几首现代诗来得痛快和自在,何必受字数与韵脚的约束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4-10-17 13: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四)对于格律与音律的看法

    曾与蒹葭苍苍聊及易飞所作新词《鹊桥仙》时,诵读全篇,觉有两句甚是拗口,音律不对,蒹葭笑言我习词入了邪道,估计是说我舍本逐末,有点同了张枢的癖好,不过也承认那句是因为两平声相连,没有起伏的缘故。我以前填词从未注意这些,一来也是不懂,二来觉得太难没有必要,但在前几日因轩辕关闭而无聊大肆填词时,不经意间注意到其实古人填词,尤其是花间、婉约派的很是注重这一点。

    比如说四呼,从音理上说,汉语音韵学按照韵头的不同和主要元音的性质,把韵母分为四呼:开口呼(没有韵头,主要元音不是i、u、v)、齐齿呼(有韵头i,或主要元音是i,如xing、xi)、合口呼(有韵头u,或主要元音是u,如xuan、xu)、撮口呼(有韵头v,或主要元音是v,如lve、lv),因此,一般是在同一个呼中,可以作为相近的韵,有些是可以通押的,音律上也要尽可能避免相粘。大抵是因为词牌原是入曲而唱的,所以宋人通晓音律的很多,柳永、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等,尤其是姜夔,自度曲不尽其数,皆是可以唱的。我以前就曾听人唱过姜夔的《醉吟商》,是今人从古籍中发掘出来的古词调,虽不懂词间意思,但恍惚感觉其调甚悲。

    先期的的词牌名称和内容都是统一的,如《满江红》应该慷慨激昂、《长相思》缠绵悱恻,这样和这种词牌配对的宫调也就配合了词的内容,因为宫调是固定的,若是高歌小儿女情思,低诉大丈夫壮志,岂不可笑。直到后来音乐与词分离,词牌与内容才没有联系了。

    音律一说虽不必过于深究,但适当了解一下也应是无害的,起码在作诗填词时有意无意使作品达到意境幽雅,韵律和谐,也不为过,只是不要忒胶柱鼓瑟,过于强求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4-10-17 13: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五)对于古音与今音的运用

    悲风曾在QQ上与蒹葭和我谈起古音和今音时,大发牢骚,说古音不可取,现在谁还知道啊。其实现在在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里,应该还是保留了大量的古音的,悲风是北方人可能不太了解。

    古时的四声与现在推行以北方话为基本的普通话的四声已经不太一样了。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读三声)声、去声,也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一二三四声。而古音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也就是阴平阳平均属平声,而上去入三声归于仄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平仄。这其中引起争议的就属那个在南部方言中得以保留,而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的入声了。

    在我的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入声,入声读起来短促而尖锐,有点近于现在的阴平和轻声之间,但更为高亢。入声在词牌中的运用多用来表达比较伤感的情感,例如李白的《忆秦娥·萧声咽》、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阴直》、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等,现在读来似乎拗口得很,但用入声去读,却是说不出的音韵和谐,也更能感受到词人想表达的深刻感情。当年我背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是用普通话背的,因而大吃苦头,即找不到韵脚停顿,又找不到音节顺口,直到高一时语文老师提及方言中存在入声字,才恍然大悟,至此以后,所有以入声为韵的词,再背起来就事半功倍了。其实有不少词牌词谱上虽然只是标明是押仄韵的,但实际古人专用来只押入声一韵的较多,所以若是碰到读起来不合韵律的词,多半是用入声押的了。

    所以我认为,对于对古音不是很了解的人,可以不必勉强用古音来押韵,我看别人的平仄时,都是古今通用,只要能合就行,没有对此多加评论。其实如果通晓入声对填词是有很大便宜的,此处该用什么声,古的不行就用今的,今音不合就用古音,很是自由,所以对格律方面,我要求也就严些。但有一点我自我填词以来是一直没有改变的,那就是如果有一处用古音,那通篇都用古音,有一处用今音,则全篇都是今音,决不混淆。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古音与今音的不同的,那就是“声”“根”通押,这是惟一一种通韵中常通的现象。“声”韵为eng、ing,“根”韵为en、in,为什么可以通押呢?从音理论,“声”韵开口呼主要元音e、齐齿呼主要元音i都是与“根”韵相同的,虽然韵尾不同,但都是鼻音韵尾,很是相近,像是在南方的有些方言中“声”“根”两韵根本不分,如我的方言里就没有后鼻音,是可以通押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4-10-17 13: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六)词与诗在格律上的区别


    我其实天性不喜约束,之所以对格律讲究,是因为我觉得音律的和谐读起来很美,清丽的字眼配上婉转的音节,飞扬的词句承合激昂的语调,读来如歌。所以对宋词之喜,难以自禁。其实相较于诗律,词律已是宽松许多了。

    格式方面,格律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类,只有五言和七言之别。而词牌众多,字数更是可以随意选择。

    用韵方面,格律诗偶数句押韵限用平声,而奇数句限用仄声且不许用韵,一般情况下只能用同一韵目的字为韵,且诗韵有一百零六个韵目,每一韵目能押的自然很少。而词可以选择不同的词牌,用不同的韵,仄声也可入韵,甚至有平仄通押的现象,且词韵只有十九个韵部,比起诗韵的一百零六个平声韵目,有了更宽松的选择余地。

    平仄方面,格律诗的二四六分明要求平仄交错、平仄对立、平仄相粘,避免孤平,避免三平三仄尾,条条框框,甚是烦琐,不若词牌此调不行另用别调。

    对仗方面,格律诗中绝句没有要求,但律诗却要求颔、颈两联对仗,若是想做长一点的排律更是要命,除首联和尾联外的中间每一联都要用到对仗,简直有些为诗而诗了,倒不如写古风来得干脆痛快。词对对仗是没有要求的,可对可不对,全凭作者喜欢,即便是入对的,也多是四字五字而已。有的词牌似乎在某处都有固定对仗的情况,只是因为最初有人偶然在此处用了对偶的句子,后来的人觉得不错,便延续下来了,但实际并没有这样的规定,若是你不喜欢,也可不用。

    另外即便是同一个词牌也有不同的词格,我曾见有的词牌竟有八、九种格调,字数也不尽相同,对于偏好某一词牌的人来说,选择的余地也更为广阔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蒹葭苍苍
(廉州山人)

晋国公
太常卿
枢密直学士
威行军节度使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5
功绩 3472
帖子 12836
编号 124
注册 2003-8-25
来自 南珠古郡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10-18 13:2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Yahoo!
疯剑兄是自成一派。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落花风雨

涿郡公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右将军
好贴 2
功绩 794
帖子 1119
编号 161
注册 2003-8-26


发表于 2004-10-18 13: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花同学这个态度很可取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独孤烈云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6
编号 19087
注册 2004-10-17


发表于 2004-10-18 13: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学习!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扶苏

秦王

Rank: 25Rank: 25Rank: 25Rank: 25
组别 诸侯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206
帖子 3197
编号 5
注册 2003-8-19


发表于 2004-10-19 16: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这类感悟文章是稀有品种,不可多得。建议看过的同学都来谈谈感想体会……

代为加精并置顶一周。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人在江湖

魏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8
功绩 909
帖子 3320
编号 1477
注册 2003-10-16
家族 江湖


发表于 2004-10-19 20:5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若说到体会,就有些贻笑大方了,我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数着字数码字,按拼音的元音押韵,写了一大堆,细细翻来却没有什么东西。现在学得老实些,改成数着平仄码字,翻着平水韵部押韵,以求少挨几砖。  
其实现代人写近体诗也好,古风也罢,填词也好,填曲也罢,多多少少都感到有些不对路。原因很简单,就是语境的问题。
古代的太多东西我们现在都已经不用了,古代读书人读的太多的书我们现在都已经不读了,古代人之间常用的称谓我们现在都已经不用了,但正是这些不用的东西,我们觉得雅致,所以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曰断章取义。就是强填典故,东拉西扯,在此不举详细例子,以防好事者对号入座。
二曰颠倒是非。这个更干脆,把典故改成符合自己需要的样子,有的还大言不惭的作个注。
三曰生造词句。这种情况出现的最普遍,往往是为了符合平仄和字数的需要,把字词的位置调一调或干脆造一个出来。
有好几个人批评我泥典,可能是有一点,但现代很多人写的诗词在这一方面确实有问题,丢到以前是会让人笑死的。
比如器物与时令的不符,比如景色与季节的混乱,甚至于衣着之于性别的关系弄不清楚,我们毕竟不像古代人那样的生活,想不出这种低级错误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说了半天,不知道要说什么,联赛在即,面壁读书ING~~~~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蒹葭苍苍
(廉州山人)

晋国公
太常卿
枢密直学士
威行军节度使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5
功绩 3472
帖子 12836
编号 124
注册 2003-8-25
来自 南珠古郡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10-20 12:3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Yahoo!
无可无不可就是最高境界。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财务成本管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6
功绩 422
帖子 6979
编号 33
注册 2003-8-20
来自 北京宣武


发表于 2004-10-20 13:5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以上的贴子除了江湖的都是灌水

我是进来瞻仰扶老前辈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4-12-3 01:4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七)关于诗格律

    或许有许多朋友对诗都很感兴趣,但对于格律可能并不太了解,花影现就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诗的格律和大家分享一下。

    诗中格律虽然有点严,但现代人也不应该泥古不化,一味追求古人之太过严苛的格律,其实古人写诗,大多也是只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若是真有好句,便是破了格律也无不可。我这里只就最基本的格律与大家探讨一下,太过严苛的就不在这里指出了。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一句七言诗中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是不管的,注重的是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若是五言诗,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至于七言中的第七个字和五言中的第五个字,当然是要押韵的,写诗的人应该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我在这里着重要说的是“二四六分明”,所谓分明,是指第二、四、六个字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平仄相间、平仄相对、平仄相粘
    所谓平仄相间,就是同句平仄转换,即每句的第二、四、六个字必须是“平仄平”或“仄平仄”;
    所谓平仄相对,就是对句平仄相错,即第一句与第二句的第二、四、六个字必须互相对应,如上句是“平仄平”则下句便是“仄平仄”,上句是“仄平仄”下句就必须是“平仄平”;
    所谓平仄相粘,即诗的第二句和第三句的第二、四、六个字必须平仄相同,若第二句是“平仄平”则第三句也是“平仄平”,若第二句是“仄平仄”则第三句也是“仄平仄”。

    这就是写绝句和律诗必须遵循的三点,另还有其它的比如说“三平尾”、“三仄尾”、“犯孤平”的现象,一般都是不被允许的。
    所谓“三平三仄尾”,就是一句诗中最后的三个字全是平声(或结尾三字都是仄声),是不被允许的。
    所谓“犯孤平”,就是在一句中单独出现的平声字,这个字既不在句尾,也不在句首,被两个仄音字夹住了,这种情况也有补救的办法即“拗孤平”。但这种并不是大错,若对词律不太讲究,也无所谓了,写诗主要是意思要好,不要以词害意就行。

    我在这里讲的是写诗的正格,也叫格律诗,另外诗也象词有变格一样有变体,又称杂体诗,例如折腰体、偷春格、蜂腰格、变体律诗等。
    折腰体:拿绝句来说,第二、三句间失粘,而后二句平仄又相对立的格式,称为折腰体。
    偷春格:前二联对仗,第三联不对仗。
    蜂腰格:只有颈联用对仗。
    变体律诗:中间两联不对仗。

    这里要说明的是不论格律诗还是杂体诗,还是要讲究“二四六分明”的,另律诗比绝句在正格上还要要求严一点,那就是诗的颔联(第三句和第四句)、颈联(第五句和第六句)要分别形成对仗的。

    词虽然也有格律,但跟诗已经不太一样了,上面所讲的三点原则并不适用,若要填词,还需要专门的词谱才行。

    以上是我学诗时对诗格律的一点心得体会,放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由于是匆匆而就,应有不少疏漏之处,还望大家给予指正。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4-12-6 21: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八)对于诗的格律列举及平仄的说明

一、平仄的辨别
按今音,现在的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按古音,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阴平即现在的一声,阳平即现在的二声,上(此字读三声)声即现在的三声,去声即现在的四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并入了其它四声中(但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方言中还得以保留)。
写诗填词时,若是按今韵,便要完全按今音来写,古韵亦然,两者切不可混用。
一般来说,如果按今韵来写,是要在帖子里说明的,但按古韵则无须标明的。

二、平起式:
1、五言绝句
韵,
韵。
仄,
韵。

2、五言律诗
韵,
韵。
仄,
韵。
仄,
韵。
仄,
韵。

3、七言绝句
韵,
韵。
仄,
韵。

4、七言律诗
韵,
韵。
仄,
韵。
仄,
韵。
仄,
韵。

三、仄起式:
1、五言绝句
韵,
韵。
仄,
韵。

2、五言律诗
韵,
韵。
仄,
韵。
仄,
韵。
仄,
韵。


3、七言绝句
韵,
韵。
仄,
韵。

4、七言律诗
韵,
韵。
仄,
韵。
仄,
韵。
仄,
韵。

注:以上均按首句押韵。
平:指此处用平声字。
仄:指此处用仄声字。
通:指此处既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
韵:指此处需押韵,所押的均为平声入韵。
特别要说明的是,“通”不代表平仄是任意的,还要考虑避免孤平的现象发生。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独孤烈云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6
编号 19087
注册 2004-10-17


发表于 2004-12-7 19: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个疑问?“月”在古音中是哪一声呢?
我好象看到古诗中过用在律诗及绝句的最后一字上~
还有,能否请斑竹尽量多的把入声与今音一、二声重合的字列举一下呢?
我只知道有个“别”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4-12-7 20:2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入声字是很多的,可以说不胜枚举,如果你想了解一下的话,建议去看《平水韵》或《词韵简编》,就在诗词版的置顶贴里面。地址如下: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29359

要说明的是,如果是按古韵写诗,是要依《平水韵》来入韵,如果是按古韵填词,可以按《词韵简编》来入韵。可以看到,诗韵的韵目比词韵的韵部要多,入韵的字也少得多,对于韵的要求也严苛些,两个韵目之间一般是不可混用的。

月在古音中是入声,你所说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可能有几种情况,一是它是奇数句的结尾,那里是要用仄声字的;二是我曾经听说以前有入声韵用于平声韵的现象,至于例子我未曾见过;三是可能是仄韵体的诗,这种情况在近体诗初期比较常见,多用于五言绝句;四是古人写诗时也有不依格律的情况,不欲以辞害意,这也是允许的,这种情况在绝句中运用的比较多,律诗中相对较少,可能是律诗对格律的要求比绝句要严格吧。

我在上帖(八)中所列举的是一般的情况,也就是格律的一般性,当然也有例外的杂体诗,我在第七贴中举了几种情况。对于格律诗,我也不太会做,但因平时看了一些这方面的东西,所以知道一点,如你还有其他疑问,还请提出来,我会尽量予以解答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桓大司马
(湘中布衣)

长沙郡公
谏议大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755
帖子 9950
编号 18150
注册 2004-9-21
来自 潭州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4-12-7 20:4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独孤烈云于2004-12-07, 19:18:14发表
有个疑问?“月”在古音中是哪一声呢?
我好象看到古诗中过用在律诗及绝句的最后一字上~
还有,能否请斑竹尽量多的把入声与今音一、二声重合的字列举一下呢?
我只知道有个“别”字,

这样吧,兄弟有一个小法子:
第一步,郭、实、骨、肉这四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分属一、二、三、四声,在古代都是入声字。你试着用你的方言读一下这四个字,看是不是一个音调。如果是,进入下一步,不是的话,只好去背入声字啦

第二步,把一些现代汉语第二声的字如流、愁(古代是平声),用你的方言读一下,看音调跟上面的是否不同(仔细读,这个差异很可能不明显),只要略有不同,那么恭喜,用您的方言读郭、实、骨、肉的那个音调就是入声了,您的方言里那个音调的所有的字也就是入声字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独孤烈云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6
编号 19087
注册 2004-10-17


发表于 2004-12-8 18: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我用家乡话读这四个字确实都用的一个调,而且很接近普通话语音的第二声。
这就是入调么?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桓大司马
(湘中布衣)

长沙郡公
谏议大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755
帖子 9950
编号 18150
注册 2004-9-21
来自 潭州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4-12-9 19: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独孤烈云于2004-12-08, 18:29:26发表
谢谢~
我用家乡话读这四个字确实都用的一个调,而且很接近普通话语音的第二声。
这就是入调么?

只要有区别就是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清暄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8
编号 62
注册 2003-8-21


发表于 2004-12-11 19:3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花影同学的认真态度值得学习

QUOTE:
一曰断章取义。就是强填典故,东拉西扯……

偶有时候真会犯这种错误。。。大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5-1-10 23:3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妙帖!学了不少,服就一个字!!PFPF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半堤花雨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31521
注册 2005-1-30


发表于 2005-1-30 22: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时的兴趣来源于斑竹的名字,居然和我的一样(不在此论坛),而且朋友的呢称居然也是一样,巧亦!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花影吹笙

楚国公主枢密直学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794
帖子 4492
编号 1980
注册 2004-8-4
来自 云梦泽·楚


发表于 2005-1-30 22: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哦,是吗,楼上也喜欢那首词吗?

不知道楼上经常在哪个论坛里?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云飞羽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
帖子 583
编号 31307
注册 2005-1-28


发表于 2005-1-31 19:1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表示衷心的佩服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ulls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0
编号 31615
注册 2005-1-31


发表于 2005-1-31 22: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同意,如果总是强调先入意再入境 就失去了格律或者说古诗词的意思了,不如不写。当然个人观点,供大家批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畑鹿惊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6
编号 30442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2-1 16:4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花影姐姐,偶真是佩服至极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桓大司马
(湘中布衣)

长沙郡公
谏议大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755
帖子 9950
编号 18150
注册 2004-9-21
来自 潭州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5-3-3 16:4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花影姐姐这个系列写完了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皓月当空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7
编号 4692
注册 2004-1-23


发表于 2005-3-8 12:3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谢谢花影姐姐提点,让我这样的初学者少走了很多弯路。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烟波逐浪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右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0
帖子 1077
编号 31642
注册 2005-2-1
来自 中原要冲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5-3-8 12: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下学诗也近半月,少时喜诗词,写过几首,如今看来多不合格律,现下只敢在对联区应几副对子,算作炼词。于诗词感困于两点:一为格律,二为用词;两点中以后者为申,轻之则白,重则泥古,实不易把握。于是深感“才子好充,词人难作”。惟望于诸位多多交流,以早成自家风格。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7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4 07: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07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