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三国志》看诸葛亮, 啸 原创
性别:男-离线 金刀驸马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8-15 00: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三国志》看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三国志》看诸葛亮

在近一段时间里
我们舌战的论坛上对于诸葛亮的评论甚多
大家都争论到底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由于意见和分歧很大
有的朋友甚至建议把双方分成“褒亮派”和“贬亮派”
:)

其实
要评论一个历史人物
我们不能够仅用我们现在的思维观点

我们必须设身处地的站在那个历史时代
站在与那个历史人物几乎平行的高度来考察

这样才有可能比较公正的评价他的功过

当然
请大家注意我说的“比较公正”

因为
我们是不可能完全公正的评价任何一个人的

为什么呢?

我举个例子
在三国中
很多名噪一时的武将
往往一不小心被一个没有名气的家伙给“卡嚓”了

其原因可能并不是他的武艺不如人家
也不是轻敌
也不是年龄太大
这些客观上能举出的原因都不是
那有人就说了
是什么原因会使一位名将“一不小心”就挂了呢?
答案是:
拉肚子!
:)

您也笑了
可笑过之后
仔细的想一想
您能否认我的推测吗?
:)

您又说要我举例子
我说在战场上任何一位“意外身亡”的将军都可以套用
:)

好了
又说了不少的闲话
:)

我的目的是想跟大家说
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关键是要知道我们从他的身上能借鉴什么
能够学到什么

那么
找一本最权威的关于描写他的著作来评析就可以了
至于其他的稗官野史
就留作那些茶余饭后闲聊的谈资吧
:)

对于三国中的人物
最值得我们研究的著作
就是陈寿的《三国志》

而提到对诸葛亮的评论
我们更应该看《三国志》

原因是什么呢?

陈寿的父亲曾被诸葛亮处罚过
在陈寿的心里
或多或少的会对诸葛亮有所反感
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我注意到
在整部《三国志》中
由陈寿亲自留名于上的一篇
就是《诸葛亮传》

那段出自陈寿肺腑的原文是这样的: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及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造汉末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寫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去看文言文
我可以把大意给翻译一下: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及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
我在担任著作郎一职的时候,荀勖和和峤保举我写诸葛亮的传记。

(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
诸葛亮辅佐实力并不强大的国家,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不屈服,他所说的一些贬恶扬善的名言,被很广泛的传播,这是从来也没有过的事情。

(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我把重复的和相同的记叙都删除了,整理之后为二十四篇。篇名列在旁边。

(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在少年的时候就很优异,容貌形象也很好。

(造汉末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后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乱,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在荆州避难,并且隐居耕作,而不愿意参与诸侯之间的纷争。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寫诚,厚相结纳。)
那个时候,身份为左将军的刘备认为诸葛亮有很大的才干,于是三次去拜访邀请他;诸葛亮也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于是出山,同时两人也成为了很亲密的朋友。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这个时候,曹操南征荆州,本来可以庇护刘备的荆州主刘琮投降了,刘备失去了自己的据点。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诸葛亮这个时候年仅二十七岁,设下了奇特的策略,亲自作为使节去拜访孙权,请求东吴能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曹操的南征。孙权一向很佩服刘备,又被诸葛亮的雅量所折服,于是很恭敬的对待了他,并且派遣了三万士兵来帮助刘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刘备用所借来的士兵与曹操交战,打了大胜仗,并乘胜追击,江南的战事得以平定。

(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后来刘备西征夺取了益州,益州平定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被拜为丞相,具体的负责尚书府的事务。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在刘备战败病逝后,他的嗣子刘禅还很幼弱,所以蜀国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由诸葛亮来管理。

(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诸葛亮在外交上联合东吴;在国家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他立下法令并按各种等级来施行;他重新整理了蜀国的部队;在工械制造的技巧上,他要求达到极致;在教化国民的学务上他阐释得很严明;他赏罚公平,使得蜀国的社会秩序很好,国家也很稳定。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当国家逐渐恢复元气的时候,诸葛亮开始想实现他远大的抱负,那就是去统一华夏。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诸葛亮认为自己如果去世之后,蜀国再也没有能够讨伐中原去和强大的魏国对抗的人了,所以他不断的兴兵北伐,屡次与魏国交战。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然而以诸葛亮的才干,对于得民心平息内乱很有一套,但打仗时很少用奇异的谋略,他治理人民的才干比他战争时的策略要运用得好。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然而诸葛亮所面对的敌军统帅,正好是杰出的军事家司马懿,加上蜀国的军队以寡敌众,后方的物资运输又相当困难,所以虽然连续多年兴师动众,但却没能取得很好的战绩。)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当年的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都是因为他们估计自己的才能在军事上得不到很好兼顾的原因。诸葛亮在治理政事上的能力,可以说和管仲、萧何相比毫不逊色,但他的身边缺少像城父、韩信这样的名将,他的军事目标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青龙二年的春天,诸葛亮率领部队兵出武功,在那里屯田,准备把那里作为供给前线的给养基地。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在那年的秋天诸葛亮病逝了,老百姓非常的思念他,纷纷的传诵他的功绩。一直到现在,梁、益地域的人民仍然对诸葛亮的事迹津津乐道,这比古时候甘棠念咏召公和郑国人歌颂子产有过之而无不及。

(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
孟子曾说:“如果有很好的管理,人民即使很辛苦,但不会怨恨;如果杀人的人站在有理的一方,死的那个人也不会有所忿恨。”的确是这样啊!

(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
现在很多评论的人责怪诸葛亮文采不好,在他的文章中什么都说得太具体了。

(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我认为,像咎繇这样的大贤之所以“谟略而雅”,是因为他是与舜、禹谈论,像周公这样的圣人之所以“诰烦而悉”,是因为他是与众臣矢誓的原因。而诸葛亮所面对的,乃是众人凡士这样的普通人,所以他的言论都是非常实际的,并且那些具体的道理在现在也是可以借鉴的。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
希望陛下您不要因为诸葛亮曾经是您的敌人而忌讳去谈论他,这才是贤明的君主能够管理好国家的道理。

(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上面就是我对诸葛亮的叙述与评价,我诚惶诚恐,希望您不要怪罪我。泰始十年二月一日,平阳侯相陈寿敬上。

翻译完了,现在我们再来谈谈诸葛亮吧

第一、请相信诸葛亮在隆中耕读的时候,的确是“不求闻达”。

1、诸葛亮的父母都死于战乱,从小就逃难的他对于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深恶痛绝,这种反感使得他“不求闻达”。

2、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任仕于东吴,且得到东吴主孙权的重任,诸葛谨碰见弟弟就劝说他出仕,可他仍然选择了“躬耕于野”,可见他“不求闻达”。

3、诸葛亮在少年的时候就很优异,容貌形象也很好。当时有很多以貌取人的君主,可他仍然选择了“躬耕于野”,可见他“不求闻达”。

4、刘备求访诸葛亮时所说的话的确是站在消除战乱使国家恢复和平的立场上,他的原话是这样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从而打动了“不求闻达”的诸葛亮。

这样,我们可以看得到诸葛亮的确是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才出仕的。就像他自己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第二、诸葛亮亲自过江作为使节去拜访孙权,绝对是在“败军之际”和“危难之间”挽回了刘备的败势。

1、刘备在多年的“惨淡经营”中,仅仅是“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如果说没有诸葛亮设下了奇特的策略,过江联合东吴,那么,刘备就会像之前的那些豪杰诸侯们一样,被曹操的战车所碾殁。

2、在以前刘备的战绩看来,刘备是很不会“乘胜追击”的,也就是他把握战机的能力不是很好。如果不是诸葛亮在赤壁大战后不断的出谋划策,恐怕江南平定后刘备仍然走不出“寄人篱下”的境地,更有可能会被东吴“一不小心”的吃掉。

第三、在刘备取益州乃至建立蜀国的过程中,诸葛亮绝对的起到了“中流砥柱”的栋梁作用。

刘备虽然是个很有魄力的人,但在取决成败的大事上面往往需要有能力的人“砥”一下,帮着下个决心。而诸葛亮是可以做到这点的人中的一个,法正在这点上可能还要强一点,但风雏庞统在这点上就稍差一点(如果他不提出要刘备选什么“上中下三策”的话,也许不会那么早就命丧军中了。)

第四、在刘备托孤后诸葛亮为管理国事,在很短的时间里恢复元气,绝对是尽了全力。

诸葛亮的身体应该不是很好,您看他总是坐小车而不经常骑马(他并不是不会骑马),他操劳过渡,后来经常吐血,五十四岁就去世了。但您看他做了多少事:

蜀国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由诸葛亮来管理。在外交上联合东吴;在国家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他立下法令并按各种等级来施行;他重新整理了蜀国的部队;在工械制造的技巧上,他要求达到极致;在教化国民的学务上他阐释得很严明;他赏罚公平,使得蜀国的社会秩序很好,国家也很稳定。

同时,看看《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自己这段时间的描述也可以理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第五、诸葛亮之所以连年动众北伐,绝对是“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陈寿给出的理由是诸葛亮认为自己如果去世之后,蜀国再也没有能够讨伐中原去和强大的魏国对抗的人了,所以他不断的兴兵北伐,屡次与魏国交战。

这一点是我们争论的焦点,往往有人以一句“亮皆专之”来贬低他,我却不是这样认为。

1、身为国家官职最大的人,在皇帝去世而幼主孱弱的时候,如果不“专”,那不是乱了套?我们说,奸臣和忠臣的区别,关键不在于“专”,而应在于“专”在什么地方,是为国家还是为自己。

2、为什么诸葛亮认为蜀国难以有什么人才可用呢?这也是有道理的,为什么之前荆州那里的人才最多,因为那里最和平。那同样,为什么蜀国人才少呢?因为那里不安全,况且刚经过彝陵大战,好多有才华的人都不为什么死在战场上了,这也是导致许多才人难以在蜀国出仕的原因。

第六、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统一,甚至说几乎没能取得什么很好的战绩,可能有指挥战争能力的问题,但“拥兵自重”、“架空刘禅”甚至是有些人说的什么“阴谋”是绝对不会有的。

就象是陈寿所说的那样,诸葛亮所面对的敌军统帅,正好是杰出的军事家司马懿,加上蜀国的军队以寡敌众,后方的物资运输又相当困难,所以虽然连续多年兴师动众,但却没能取得很好的战绩。

这点我们也可以从失街亭后诸葛亮的上疏中可以看出:“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这样的自责,这样的诚恳,纵观整个历史,有几个人能做到?以至于所有的对诸葛亮忠心的怀疑和诬蔑都不攻自破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的确是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尽心尽力的深刻写照

而这八个大字
光照千秋!!!
永载史册!!!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5:26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轮回

白衣伯爵
光禄大夫
★★★★★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2
功绩 385
帖子 9205
编号 941
注册 2003-9-21


发表于 2004-8-15 00: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鞠躬尽瘁的背后是事必躬亲,除了自己谁都不信任
死而后已的背后是强弩之末,不知道张弛之道
拿诸葛亮比管仲,那是侮辱管仲的智慧和作为。
史实上,赤壁之战,首倡为鲁肃,决疑是周瑜,献计是黄盖;取巴蜀,诸葛也没有起到决定作用,首倡是张松,内应是法正,攻取是刘、张,还要加上刘璋懦弱到家。所以说,把刘备能够占有西川成三分之势是诸葛亮的功劳,很不妥当,按照这,不如说是魏延的功劳,基本上赤壁之战后每次攻城略地都少不了新进魏延同志。
诸葛亮不过是诸多官僚中的一个,中上之资罢了,远不如管仲乐毅吴起商鞅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魔傲ㄓ八方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4
功绩 42
帖子 2064
编号 9541
注册 2004-7-6


发表于 2004-8-15 02: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们并没有资格评论前人

自比之下,我们能有前人的二份之一吗?

我自认没有那个能力和前人比

如果想要知道前人的事,那更不可能,死者已矣,我们何苦拿出前人来争吵不休呢?

我们算是什么呢?对着已死之人,发表自己的“高见”?

说实话,我们比吴三桂之流,还要不如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4-8-15 06: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魔傲ㄓ八方于2004-08-15, 2:01:35发表
我们并没有资格评论前人

自比之下,我们能有前人的二份之一吗?

我自认没有那个能力和前人比

如果想要知道前人的事,那更不可能,死者已矣,我们何苦拿出前人来争吵不休呢?

我们算是什么呢?对着已死之人,发表自己的“高见”?

说实话,我们比吴三桂之流,还要不如

您的观点在下不以为然。

研讨历史是为了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古鉴今,并不是要和前人比强弱,论高低,如果评论前人必须以自己的能力与所评之人相若为前提,那么大多数人也只有对这些人做顶礼膜拜,将他们仰视为庙堂上的神像的份儿了。这对研讨历史是绝无益处的。

前人的事情也并非没有知道的可能,研究历史很像侦破案件,通过对与人物、事件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即便无法获知事发时的每一个细节,依然可以通过逻辑推理,以及已有的知识对历史事件走出判断。历史并不是不可知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4-8-15 07:2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金刀驸马于2004-08-15, 0:07:58发表
请相信诸葛亮在隆中耕读的时候,的确是“不求闻达”。



这一点有不同意见,诸葛亮的“不求闻达”出自己口,结合当时的情况看,此话应为虚说,不符实情。

诸葛亮是个有抱负的人,常自比管、乐,对于当时汉末豪强割据,民不聊生的情况,令他非常希望能够投靠明主,用自己的才能改变当时的状况。他“躬耕于野”而不出仕孙权、刘表或是其他的诸侯,只能说明他还没有碰到他所认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主公,并非是想永远“躬耕于野”,终老世间。

刘备三顾草庐时,诸葛亮立即抛出一篇《隆中对》,对当时的情况作了比较正确的分析,为刘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试想,如果诸葛真如其所说“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那么他何以对时局有如此的研究和思考呢?《隆中对》的出炉是需要时间的,并非突发奇想,一个仅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为念的人有什么必要对各大势力有较为深刻的分析,并制定出改变局势的对策呢?

诸葛亮并非不想“闻达于诸侯”,只是他择主有自己的标准,不轻易出仕,但一旦出山,就要有一番大作为,诸葛亮弃刘表、孙权而选择刘备,与贾诩劝张绣投曹不投袁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4-8-15 10: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万壑松风于2004-08-15, 7:25:16发表
这一点有不同意见,诸葛亮的“不求闻达”出自己口,结合当时的情况看,此话应为虚说,不符实情。

诸葛亮是个有抱负的人,常自比管、乐,对于当时汉末豪强割据,民不聊生的情况,令他非常希望能够投靠明主,用自己的才能改变当时的状况。他“躬耕于野”而不出仕孙权、刘表或是其他的诸侯,只能说明他还没有碰到他所认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主公,并非是想永远“躬耕于野”,终老世间。

刘备三顾草庐时,诸葛亮立即抛出一篇《隆中对》,对当时的情况作了比较正确的分析,为刘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试想,如果诸葛真如其所说“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那么他何以对时局有如此的研究和思考呢?《隆中对》的出炉是需要时间的,并非突发奇想,一个仅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为念的人有什么必要对各大势力有较为深刻的分析,并制定出改变局势的对策呢?

诸葛亮并非不想“闻达于诸侯”,只是他择主有自己的标准,不轻易出仕,但一旦出山,就要有一番大作为,诸葛亮弃刘表、孙权而选择刘备,与贾诩劝张绣投曹不投袁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求闻达”与“择主甚严”并无太大矛盾;沽名钓誉虽是人之常情,却也并非尽皆如此。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4-8-15 10: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魔傲ㄓ八方于2004-08-15, 2:01:35发表
我们并没有资格评论前人

自比之下,我们能有前人的二份之一吗?

我自认没有那个能力和前人比

如果想要知道前人的事,那更不可能,死者已矣,我们何苦拿出前人来争吵不休呢?

我们算是什么呢?对着已死之人,发表自己的“高见”?

说实话,我们比吴三桂之流,还要不如

何必妄自菲薄;  

依鄙人愚见,至少足下卖主求荣、祸国殃民的“能力”,就远不及吴三桂之流~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wzz1968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700
编号 6118
注册 2004-3-19


发表于 2004-8-15 11: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在军事方面没法与曹操比,内政方面除了他的人格魅力(节俭、以诚待人)外,不是一个合格政治家。对于宰相的左右西汉时陈平说的十分清楚,就是上佐天子理阴阳,下领百官治四方。而诸葛亮干什么了?处罚二十鞭以上的刑罚都要亲自处理,这叫什么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8-17 11: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轮回于2004-08-15, 0:21:17发表
鞠躬尽瘁的背后是事必躬亲,除了自己谁都不信任
死而后已的背后是强弩之末,不知道张弛之道
拿诸葛亮比管仲,那是侮辱管仲的智慧和作为。
史实上,赤壁之战,首倡为鲁肃,决疑是周瑜,献计是黄盖;取巴蜀,诸葛也没有起到决定作用,首倡是张松,内应是法正,攻取是刘、张,还要加上刘璋懦弱到家。所以说,把刘备能够占有西川成三分之势是诸葛亮的功劳,很不妥当,按照这,不如说是魏延的功劳,基本上赤壁之战后每次攻城略地都少不了新进魏延同志。
诸葛亮不过是诸多官僚中的一个,中上之资罢了,远不如管仲乐毅吴起商鞅

笑!

“除了自己谁都不信任”————证据在哪里?!蒋琬、张裔、杨洪,诸葛亮一个都不信任?!如果诸葛亮不信任魏延、吴懿,能让他们带兵深入重地,打败郭淮??

如果说“拿诸葛亮比管仲,那是侮辱管仲的智慧和作为”,那么拿诸葛亮让国民追思的内政和南中怀念他的民族政策看来,也可以反个角度说“拿管仲比诸葛亮,那是侮辱诸葛亮的智慧和作为”!

赤壁之战前达成孙吴联盟,坚定孙权抵抗意志的有诸葛亮,使孙吴联盟向刘备一方有利进展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当时是说客又不是将领,无缘无故扯上什么战术问题就是故意偷换概念!

取西蜀,诸葛亮是与张飞并行西进,所谓“攻取是刘、张”是故意遗漏诸葛亮。要知道取蜀成功后刘备封功臣,诸葛亮为功臣排名之首,而魏延都不知道封些什么东西。是刘备乱七八糟分功还是一千年后的有人乱七八糟理解成“不如说是魏延的功劳”,大家一目了然!


论内政,诸葛亮能让敌方贾诩刘晔高度评价、能让国民追思无穷;论民族政策,诸葛亮能让少数民族怀念千年;论兵法,司马昭灭蜀后尚且派人抄录诸葛亮兵法;论军事发明,诸葛亮有敌方“推子八陈,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甃,又何秘要!”之评价。要说综合以上方面,管仲乐毅吴起商鞅没人能与诸葛亮相比。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angliang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7
编号 7325
注册 2004-5-3


发表于 2004-8-21 01: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轮回于2004-08-15, 0:21:17发表
鞠躬尽瘁的背后是事必躬亲,除了自己谁都不信任
死而后已的背后是强弩之末,不知道张弛之道
拿诸葛亮比管仲,那是侮辱管仲的智慧和作为。
史实上,赤壁之战,首倡为鲁肃,决疑是周瑜,献计是黄盖;取巴蜀,诸葛也没有起到决定作用,首倡是张松,内应是法正,攻取是刘、张,还要加上刘璋懦弱到家。所以说,把刘备能够占有西川成三分之势是诸葛亮的功劳,很不妥当,按照这,不如说是魏延的功劳,基本上赤壁之战后每次攻城略地都少不了新进魏延同志。
诸葛亮不过是诸多官僚中的一个,中上之资罢了,远不如管仲乐毅吴起商鞅

可笑的看法

赤壁时刘备兵不过万,将不过十,诸葛自己寄身江东如果要去起决定性的作用也未免太目中无人了,那简直就是不怕死。诸葛的目的是什么是辅佐刘备,辅佐只是打仗么?那你也太见识短浅了。即便是管仲也不是去前线打仗,而是在国内治理和决策大的情况,只是建议打那里,什么时候打,联合那个国家打,带兵的是齐恒。诸葛作为谋士,决定联合东吴,自为使臣,这有什么问题?借东吴之力抗曹有什么不对?荆州如此重要,诸葛留守简直就是合情合理,后刘备告急,诸葛和张飞分兵两路一同西进,怎么没有攻?诸葛的目的是三分鼎力,这他做到了,这就是成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翻译你可真谓莫名其妙。诸葛出兵、屯田时留守成都的不是人么?你的张弛之道是什么?偏安一隅、坐以待毙么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陆逊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50
编号 7437
注册 2004-5-7


发表于 2004-8-21 03:1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于诸葛孔明的是是非非评论很多,上面楼主与诸君的讨论也相当精彩!小生觉得:
   首先,诸葛亮现在几乎是智慧的代名词,毕竟实践检验真理,能为历史接受那有其一定道理。
   其次,孔明也不是神,可错误不能改变整体地位。比如说我们对于毛主席也讲究7/3分。
   第三,也是个人的一个观点:诸葛亮在用人上有着一定的过失,比如其名知道关羽心高气傲,依旧留关守当时刘备唯一的势力范围荆州上缺乏一点主观能动性!虽然很多人认为当时的刘手下最合适的人选可能没有其他人。可即使这成立也说明一点诸葛亮在荆州上的束手无策。还有我要举杨仪(在给魏延平反的讨论中小生一直支持魏先生),一个没有将公私分明的官员被诸葛亮选进国家政治局,这也是一个过失。还有例子就是“用人不疑和疑人不用上”这点,对于马谡的“用人不疑”证明了孔明判断的错误,结果几乎导致了蜀军整个战局的失败。对于姜维的“用人不疑”同样表现出了诸葛亮的执着,他对后来使蜀国国力迅下降的姜维寄以厚望,甚至是给与了自己的全部,而对于魏延的“疑人不用”(由于这仅仅是个人观点,所以小生支持这说法),以至酿成魏延才不得展和冤枉的莫须有罪名。
    最后,觉得能提出一些新观点也难能可贵,小生就特别喜欢宋人王安石先生关于“孟尝得士”与否的评论。所以楼上那位,我觉得大可不用“可笑”两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8-22 20: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陆逊于2004-08-21, 3:11:00发表
对于诸葛孔明的是是非非评论很多,上面楼主与诸君的讨论也相当精彩!小生觉得:
   首先,诸葛亮现在几乎是智慧的代名词,毕竟实践检验真理,能为历史接受那有其一定道理。
   其次,孔明也不是神,可错误不能改变整体地位。比如说我们对于毛主席也讲究7/3分。
   第三,也是个人的一个观点:诸葛亮在用人上有着一定的过失,比如其名知道关羽心高气傲,依旧留关守当时刘备唯一的势力范围荆州上缺乏一点主观能动性!虽然很多人认为当时的刘手下最合适的人选可能没有其他人。可即使这成立也说明一点诸葛亮在荆州上的束手无策。还有我要举杨仪(在给魏延平反的讨论中小生一直支持魏先生),一个没有将公私分明的官员被诸葛亮选进国家政治局,这也是一个过失。还有例子就是“用人不疑和疑人不用上”这点,对于马谡的“用人不疑”证明了孔明判断的错误,结果几乎导致了蜀军整个战局的失败。对于姜维的“用人不疑”同样表现出了诸葛亮的执着,他对后来使蜀国国力迅下降的姜维寄以厚望,甚至是给与了自己的全部,而对于魏延的“疑人不用”(由于这仅仅是个人观点,所以小生支持这说法),以至酿成魏延才不得展和冤枉的莫须有罪名。
    最后,觉得能提出一些新观点也难能可贵,小生就特别喜欢宋人王安石先生关于“孟尝得士”与否的评论。所以楼上那位,我觉得大可不用“可笑”两字~

陆兄:

“诸葛亮现在几乎是智慧的代名词”————这好象是演义的问题,跟史实关系不大,而且在我眼中,诸葛亮从来不是“智慧的的代名词”。

另外陆兄的观点认真看是史实与演义掺杂,所以希望陆兄能把史实与演义再发表观点比较好一点。


至于tangliang兄的话,只要翻翻以前那个轮X发的帖就大概可以了解tangliang兄的愤慨心情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流星陨雨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75
编号 16315
注册 2004-8-25


发表于 2004-11-19 17:3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是傻还是蠢?大家想一想,要想成就一番大事
必须有一个好的君主,诸葛亮先为刘备当军师(刘备明君!)
但是刘禅昏庸无道,曹操当时也是个不错的人,可是刘备死之后
诸葛亮仍然辅佐蜀国,这是为何呢?
虽然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做到了,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就没了,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1-22 00: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间吕布于2004-11-19, 17:31:57发表
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是傻还是蠢?大家想一想,要想成就一番大事
必须有一个好的君主,诸葛亮先为刘备当军师(刘备明君!)
但是刘禅昏庸无道,曹操当时也是个不错的人,可是刘备死之后
诸葛亮仍然辅佐蜀国,这是为何呢?
虽然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做到了,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就没了,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吗?

无间兄,我给你解释一下。

首先,刘备给予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署府事——》丞相、假节、录尚书事。

只要查阅一下《资治通鉴》就知道,军师中郎将与军师将军是一种很特别的职务,既可以参与军谋,又可以拥有兵权,而当时任左将军的刘备让诸葛亮担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其实就是把自己阵营的大权交给诸葛亮负责了。所以说刘备是让诸葛亮担任萧何这样的角色,而并非单纯的“军师”。


曹操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死于章武三年,明显是曹操先死、刘备后死,试问诸葛亮怎么可能在刘备死后又去投靠另一个死人呢?

另外,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不一定需要一个好君主,最简单的例子,看看司马氏兄弟的发迹史。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4-11-22 11:2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无间吕布于2004-11-19, 17:31:57发表
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是傻还是蠢?大家想一想,要想成就一番大事
必须有一个好的君主,诸葛亮先为刘备当军师(刘备明君!)
但是刘禅昏庸无道,曹操当时也是个不错的人,可是刘备死之后
诸葛亮仍然辅佐蜀国,这是为何呢?
虽然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做到了,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就没了,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吗?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在蜀汉他还能跑到哪里去?作为蜀汉名义上的二号实际上的头号人物,这份待遇无论他跑到魏、吴都享受不到。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4-11-23 12:2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
诸葛亮的人品也是无可争辩的忠诚, 绝对配的上"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这八个大字.

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下却不敢给予肯定.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4-11-23 13:1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北宋时对诸葛亮用兵多有批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4-11-23 14:3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诸葛亮用兵本来就不怎么样:

1. 刘备活着就没让他代过兵(除了入川带了一次分队)
2. 刘备死后, 诸葛用兵的风格也是多败少成; 虽善赢小战, 却常输大役.

归根结底, 原因还是在于诸葛亮自己不清楚为何而战, 出征前没有一个完善的作战计划(对比: 韩信突袭章邯之战), 就想着豁出老命报答先主就行了. 真应了孙武一句话, 败者先求战而后求胜.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1-23 16: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4-11-23, 14:39:34发表
诸葛亮用兵本来就不怎么样:

1. 刘备活着就没让他代过兵(除了入川带了一次分队)
2. 刘备死后, 诸葛用兵的风格也是多败少成; 虽善赢小战, 却常输大役.

归根结底, 原因还是在于诸葛亮自己不清楚为何而战, 出征前没有一个完善的作战计划(对比: 韩信突袭章邯之战), 就想着豁出老命报答先主就行了. 真应了孙武一句话, 败者先求战而后求胜.

1、刘备活着的时候,应当是指入川和汉中,入川时诸葛的阶级较低只表明刘备军的官阶任命比较正规,加之当时张飞堪任大将,诸葛本来就是军师,莫非要诸葛当元帅,张飞当先锋才能证明诸葛有领兵能力,不然则无?汉中的时候刘备自己领军,而且没分成两兵团,不需要其他任何人来独自统兵啊,孙武来了也还是和法正一起当参谋长。

2、除了街亭,请多举几个诸葛的败例,何为多败少成,常输大役,小子不才,愿闻其详。

最后归根结底,怎么结出“没有一个完善的作战计划”的?更是令人困惑。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4-11-23 20:2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廖化:汉中争夺战,诸葛亮可是被闲在成都作后勤的啊(萧何类型的人物,决非张良或韩信),哪里谈的上军师?

后来北伐中原,打了四次,真正赢了几次?我到要请教你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4-11-23 20:4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顺便说一下,我指的胜不是一两次小交锋占点小便宜,是达到了出征的军事目的。如果说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攻克长安,那么他一次都没有打胜。如果说他北伐是以攻为守,虽然说的过去,只是我们没有证据说他却实是在这样做。更重要的是,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兵法长安还是以攻为守。

你觉得诸葛出征有严密的军事计划,证据何在?我倒是觉得他每次都是走的机会主义路线。

一出,毫无计划的策反孟达,失败不说;反而延误了接应雍凉三郡的起义。其实,在街亭之战前,诸葛亮就已经败了。

二出,还是人家曹真料的准,提前派来郝昭防守陈仓,令诸葛无功而退。

二出半,陈式拿下武都,阴平,还算有功。不过诸葛亮还没到战场就结束了。

三出,简直就是三国志和晋书互相吵架,因记载混乱,过程暂且不论。但最终的结果是诸葛亮退兵,射杀张合(不过这的赖死蚂蚁,其实也是个军事棒槌),算是几次最风光的一次了。但不管怎么抱怨,他还是没达到战略目的。

四出,死蚂蚁没了张合,吓得不敢交战。不过这着真管用,居然把个大军师给拖死了。诸葛VS司马与其说是名将对阵,不如说是臭棋篓子下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1-23 20: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4-11-23, 20:27:33发表
廖化:汉中争夺战,诸葛亮可是被闲在成都作后勤的啊(萧何类型的人物,决非张良或韩信),哪里谈的上军师?

后来北伐中原,打了四次,真正赢了几次?我到要请教你了。

汉中之战,有刘备在,诸葛去了也表现不出统兵能力,只能做军师,而军师方面有擅出奇谋的法正了。

诸葛留守,作为拥亮派,早就有说道的(我自己不是拥亮派的):诸葛政治军事都强,政治还更强,家里当时更缺政治人才,所以留守。这一说是很难驳倒的啊。

五次北伐,第2次3次都小

我认为攻陈仓不克当不算败,如果一定要争执我就要说:张合赴援前都能预测:敌人粮少,我援军到敌人应该已经走了。而诸葛攻陈仓是20天。整个这次北伐诸葛就带了20天粮草?可疑处甚多。

第3次是胜,虽然是小胜,不过还是比第2次大了。

第4次是大雨加李严事件。如果我们在这里讨论李严时间是否属于诸葛污蔑他就跑题了。这次当判为和局。

第5次是诸葛大风光啊,司马龟缩不出。至于死亡当属意外。司马从蜀国来使那里探听到信息判断诸葛快死了,当属于史料不实,驳他的理由是使者不会那么白痴的。我这里还有一个理由,当时的医学恐怕没有能力预测人的准确死亡时间吧?就是说,在两个月以前还能指挥行军作战的人,慢性疾病突然恶化,在当时的医学水平,诸葛自己预测自己能调理恢复,或者直接哀哉,也当在55之数,何况他人。

总之只有第一次大败,第2次奇怪的小僵局,第3次小胜,第4次不算,第5次是胜面大的。第4次一定要算的话要算上邽之战和张合之死,还是有得算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4-11-23 23:3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这就是大多褒亮派一贯的辩护。。。虽然N次出师都没有达到目的,如何如何。。。

试想如果明天我们攻打台湾,也给来个诸葛亮四伐中原(攻武都,阴平那次不改算北伐中原吧?),虽然每次输的都有借口,但就是7年4战攻不下台北,海内外14亿华人不晕才怪!

我曾深刻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诸葛亮小胜而不能大胜的重复性如此之大?原因就是他缺乏一个高级军事家一些最基本的常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打。按孙子兵法的思想,发动战争的一方在没有把握打胜之前最好不要战,战就要必胜;战虽必胜也不要经常出战,尚有“百战百胜,其国必亡”之论。

那么有人会说,魏国那么大,怎么可能作到战则必胜呢?这就需要统帅作出一个比较完美的军事计划了。首先,不给自己定不能达到的目标,如果感觉自己制定的目标达不到,那么就不应该出兵。其二,既然出战就应该时时刻刻想法占主动,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往自己制定的目标前进。这种战略思想诸葛亮绝对没有,他甚至在后出师表中提到,“至于成败利盾非臣之明所能睹也。”他的北伐,从这里看更象那种“先打,打起来再说”的“先求战而后求胜”类型。孙子兵法把这种人称为“败者”。

如果我们拿诸葛亮的战役和韩信作一个比较,就能马上看出差别。韩信在兵发陈仓之前曾经做过深刻的谋划,几乎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到了(这里在某种意义上包括政治因素-例如关中父老都痛恨章邯)。孙武在出兵伐楚之前就相好了在柏举与楚军决战对吴军胜算较大。相比之下,诸葛亮在出兵以后的具体行动内容却都是在两边打起来以后才开始筹划的。后勤上出现的问题也可以怪罪到他自己头上,因为作为一个丞相在国家吏治本身就不是很巩固的情况下就兴师动众,也不算是太明治的举动。

诸葛亮的政治能力的确很强,是可以和管仲,萧何相提并论的。他的军事能力虽然不算棒槌,但比起孙武,韩信却差了至少一个等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1-24 00: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4-11-23, 23:33:57发表
这就是大多褒亮派一贯的辩护。。。虽然N次出师都没有达到目的,如何如何。。。

试想如果明天我们攻打台湾,也给来个诸葛亮四伐中原(攻武都,阴平那次不改算北伐中原吧?),虽然每次输的都有借口,但就是7年4战攻不下台北,海内外14亿华人不晕才怪!

我曾深刻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诸葛亮小胜而不能大胜的重复性如此之大?原因就是他缺乏一个高级军事家一些最基本的常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打。按孙子兵法的思想,发动战争的一方在没有把握打胜之前最好不要战,战就要必胜;战虽必胜也不要经常出战,尚有“百战百胜,其国必亡”之论。

那么有人会说,魏国那么大,怎么可能作到战则必胜呢?这就需要统帅作出一个比较完美的军事计划了。首先,不给自己定不能达到的目标,如果感觉自己制定的目标达不到,那么就不应该出兵。其二,既然出战就应该时时刻刻想法占主动,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往自己制定的目标前进。这种战略思想诸葛亮绝对没有,他甚至在后出师表中提到,“至于成败利盾非臣之明所能睹也。”他的北伐,从这里看更象那种“先打,打起来再说”的“先求战而后求胜”类型。孙子兵法把这种人称为“败者”。

如果我们拿诸葛亮的战役和韩信作一个比较,就能马上看出差别。韩信在兵发陈仓之前曾经做过深刻的谋划,几乎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到了(这里在某种意义上包括政治因素-例如关中父老都痛恨章邯)。孙武在出兵伐楚之前就相好了在柏举与楚军决战对吴军胜算较大。相比之下,诸葛亮在出兵以后的具体行动内容却都是在两边打起来以后才开始筹划的。后勤上出现的问题也可以怪罪到他自己头上,因为作为一个丞相在国家吏治本身就不是很巩固的情况下就兴师动众,也不算是太明治的举动。

诸葛亮的政治能力的确很强,是可以和管仲,萧何相提并论的。他的军事能力虽然不算棒槌,但比起孙武,韩信却差了至少一个等级。

呵呵,这么说我举双手支持。

军事上更应该做 蓄势以待,一击必杀 那样的动作

隆中对里面隐隐还是有这个苗头的

所以我都申明自己不是拥亮派,我就觉得他打的是骚扰战、练兵战,以及鼓舞己方士气之战,这个士气还不只是士卒的士气。

当然,按顺序夺取陇西,然后关中,并在具体交战中重创敌军,以逐渐实现双方力量此消彼长,最后量变生出质变来,这个他肯定也要想的,只是这个想法应该属于比较无望的那种理想。

蜀国的国力条件不支持,人才条件不支持(姜维时期则更连己方政府、民心都有问题了),按天公将军的意见诸葛自身军事能力也不支持,我觉得依据不足但作为推测,看起来正确率应该是大半以上。

支持诸葛的条件有:
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伪作?遗憾,不过即使伪作,其思路还是合理吧)中所述种种。
魏国内乱,这个后来的确出了两次大的,武侯寿命短了点,姜维机会没有抓住,司马兄弟用人以及平叛得法。应该说,机会还是有点。从这个意义上,屡次小进攻还是有点用处的。

不过这些用处的确是很软弱。

从绝大部分通常意义上说:诸葛的军事能力是不够的,不够指的是他的那些军事行动总的来说,如天公将军的看法,基本是没有大的成功希望的。

但是我个人没有成为一个诸葛军事能力较弱派的理由是:那时的蜀,纵然是孙武复生,曹操来奔(指曹操个人啊,他不是当时无争议第一军事家么),也难打翻身仗。

诸葛后半生也都期盼出现属于他的赤壁,他的官渡决战,其实没有出现过,真出现才知道谁是英雄。

所以我个人以为,从绝大部分通常意义上说:诸葛的军事能力是不够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还是未知数。就是说,他的频繁挑战,事实结果是没有遇上魏国内乱以及应对失误,如果遇上了,并爆发一个赤壁官渡那种模样的决战,才能看出他是否有比曹操更好的表现,就是和曹操争当时第一名的意思。

如果不是和曹操比,纯粹论用兵,天公将军的论点我个人已经双手支持过了的。不过那样的用兵缺陷,曹操应当也不能免。

这个回帖写到这里,我发现早已不是历史和军事问题了,而是一个语法和逻辑的问题。在历史学问上和军事上有争议的就是前述的第4次北伐(也有算第3次的),就是上那个之战。其他的关于诸葛军事能力的争议,我想均属于此类:拿完美理论比?还是把当时所有军事家都放到蜀这个局面来考考。后者当然没法实现,所以还是认定为未知比较好。如前面所提及的魏国内乱加应对失误这两个重要条件,爆发的话,诸葛未必不能抓住抓好。他的隆中思想一早就说了等天下有变。。。但是诸葛又不能预测具体是什么样的变,他保持一个积极的姿态期待这种变的出现,并以这种积极进取北方的姿态呼应中原异志者,支持促成他们的叛举,这种策略当属高明。这个策略不等于是直接的用兵能力,用兵能力其实没有象样的表现出来。无法做最终判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11-24 12:3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4-11-23, 20:40:57发表
顺便说一下,我指的胜不是一两次小交锋占点小便宜,是达到了出征的军事目的。如果说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攻克长安,那么他一次都没有打胜。如果说他北伐是以攻为守,虽然说的过去,只是我们没有证据说他却实是在这样做。更重要的是,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兵法长安还是以攻为守。

你觉得诸葛出征有严密的军事计划,证据何在?我倒是觉得他每次都是走的机会主义路线。

一出,毫无计划的策反孟达,失败不说;反而延误了接应雍凉三郡的起义。其实,在街亭之战前,诸葛亮就已经败了。

二出,还是人家曹真料的准,提前派来郝昭防守陈仓,令诸葛无功而退。

二出半,陈式拿下武都,阴平,还算有功。不过诸葛亮还没到战场就结束了。

三出,简直就是三国志和晋书互相吵架,因记载混乱,过程暂且不论。但最终的结果是诸葛亮退兵,射杀张合(不过这的赖死蚂蚁,其实也是个军事棒槌),算是几次最风光的一次了。但不管怎么抱怨,他还是没达到战略目的。

四出,死蚂蚁没了张合,吓得不敢交战。不过这着真管用,居然把个大军师给拖死了。诸葛VS司马与其说是名将对阵,不如说是臭棋篓子下棋。

孔明固然没有胜利,但是确实是国力的差距造成的,其水平和司马相当,还不一定有曹真高明。。。。。。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4-11-24 13:1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廖化兄:很高兴能够达到共识,这个在论坛上似乎是很不易的,呵呵。不过我认为诸葛亮首伐中原的确是很好的机会。从陇右到新城,无有不反者。然而诸葛亮的对于反魏派的支持工作实在作的不怎么样,结果诸处反叛先后被司马懿,张合和曹真平息。这样以来,诸葛亮失去的其实不止是一次机会,而是以后几十年没有人敢在西线叛魏(夏侯霸例外,因为他和蜀国有亲戚关系)。

super兄:同意曹真,张合的统兵能力都应该在诸葛,司马之上;至少历史上诸葛亮在此二人身上从来没得过什么便宜。张合之死完全是司马懿吓指挥造成的。演义毕竟是小说,把不少事都曲解了。

不过我不同意魏蜀实力差距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借口。毛泽东同志早就讲过,“实力不是决定性因素”。OK,就说诸葛亮没看过<毛选>,但在他之前的孙武,吴起,韩信,刘秀等之流也不少打以寡破众,以弱破强的战役。战争的胜利与失败最主要的还是看战场上的主动权掌握在谁手里。英明的统帅几乎都会不昔失去一切来掌握主动。在冷兵器时代,西方发明了先进的武器,得到战场的主动权,因而能连续击败清军。后来,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运动战的思想无非是在装备较差的情况下,把主动权从敌人手里夺回来,最终统一了中国。而遍观诸葛亮作战,不管小战赢多少次,战争的主动权仍然牢牢地掌握在魏军手里。最后一次打得司马懿要尿裤子,但人家一个死守不战,还是把主动权抢了回来。这其实才是为什么诸葛亮不能称之为一流统帅的原因。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4-11-24 13:3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HOHO~
攻陈仓不胜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对魏的情报工作上做得很不够,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用兵比较平常。
在第一次北伐之后曹真就预料到诸葛亮下一次出兵必然陈仓道,于是事先派郝昭在陈仓进行准备。果然,半年后的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在这里铩羽而归。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11-24 14:2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进攻的路就那么几条, 急攻当然走陈仓, 就算曹真到了蜀国也一样会这样选择. 正如曹操入汉中一样, 张鲁不也早早堵陈仓了? 至使曹操想退兵, 最后蒙着运气夺得汉中, 要这么算张鲁岂非在曹操之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4-11-25 11:4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晕~
和扼守汉中的阳平关不一样,又不是只有这一条路,避实击虚才是正道啊!人家的防守半年前就在这里开始准备了,明知如此还往上撞这不是往铁板上踢么?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11-25 12: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11-25, 11:45:00发表
晕~
和扼守汉中的阳平关不一样,又不是只有这一条路,避实击虚才是正道啊!人家的防守半年前就在这里开始准备了,明知如此还往上撞这不是往铁板上踢么?

阳平关更加的不是扼守汉中的唯一一条路
汉中实际上根本是敞开的地形,周围无数通路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6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5 16:5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6238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