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苏州评话杂弹(完结), 更新:"斩尾巴"运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8 15: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苏州评话杂弹(完结)

写在前面的话

我出生于原来苏州吴县浒墅关乡下的一个农村中,后来调整行政区划,先被划到了苏州郊区,后被划到了高新技术开发区,而吴县现在也被分成了吴中、相城两个区。从小就经常从收音机(我们乡下却一直叫它“半导体”)中听书,祖母、父亲都喜欢听书,
因此跟着他们,从小时候就开始听书,听的书是属于苏州的地方曲艺,学名叫“苏州评弹”。苏州评弹一般来说由两部分组成: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
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运用苏州方言,只说不唱,兼融叙事和代言为一体。角色借鉴戏曲程式,具有挂口、引子、道白等白口和以虚拟或象征性动作所表演的各种手面。此外,并有韵文形式描景状物,刻画人物的韵白与赋赞,以及描摹各种音响的口技。多为一人独说,演出注重说噱,并对人物事件评点议论,以史料时事穿插印证。
苏州弹词,俗称“小书”,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说的部分融合叙事与代言为一体,既有第三人称的表叙,又有第一人称的脚色。脚色较多吸收借鉴戏曲的表演程式,于说法中现身,塑造各种人物,间以说书人的衬托、评点。弹唱以三弦、琵琶为主要乐器,演员自弹自唱,其传统书目都为长篇书目,题材以男女情爱、家庭纷争、冤狱诉讼等为主。
基本上,我更加偏爱评话,因为听“大书”爽快,听小书觉得肚肠都要痒,不爽。后来,等上学之后,又开始听起了北方评书,但在能收到的电台里,只听过刘兰芳、单田芳和袁阔成三人的,其他的基本都没有听说的。但是在学生年代,能听书的时间是不多的,因此能够听全的书很少,印象中苏州评话基本没有听全的,评书听全的只有袁《三国》。一直要等到网络时代到来之后,通过网络才听全了许多书,所以不能不感谢网络的发展啊!
言归正传,在网络上,有论坛就有争论,很多人为了小说或者评书里的一些情节、场面、问题,都会展开激烈的争论,其中尤其是武力问题,向来是古典演义小说或这评书的热门话题,典型的如一部《三国》,其武力之争,可以说是争得磨掉牙了,到现在也没争出个所以然来,可见一斑。有时,见到有人经常会提到苏州评话里的相关内容来讨论,可谓五花八门。的而且确,评话流传的传统书就将近60部,其表现历史征战题材的,如《列国志》、《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传》、《岳传》、《英烈》等,称“长靠书”,又称“着甲书”;表现英雄侠义或公案题材的,如《水浒》、《七侠五义》、《包公案》、《彭公案》、《绿牡丹》、《金台传》等的,称“短打书”;另还有表现神异题材的如《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等,称“神怪书”。内容的确很丰富,听过的人想必很多,也难怪会拿来讨论。笔者有幸,曾经听过十几部,就自己听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2-20 13:06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Z_Artemis 2009-1-10 03:51 +200 高亮加分鼓励一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8 15: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不学无术”说起

“不学无术”这是某位网友在看了评话话本《三国》后对编者张国良先生的评价。相信在网络上,名气最大的评话是《三国》了,主要是因为张国良先生开讲的话本《三国》的流传。张老先生的话本从《千里走单骑》从关云长开书,一直要到《水淹七军》关云长归天结束。实际上,这里已经是包含了两部评话了,即《前三国》和《后三国》。《前三国》一般从曹操向关羽赠马始,至火烧赤壁止。主要内容包括赠马、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三搜卧龙岗、长坂坡、东吴十条计、赤壁之战、三气周瑜等。在苏州评话节目中被誉为“大王”。《后三国》述赤壁之战后,刘备取西川、收马超、关羽单刀赴会、定军山、水淹七军、走麦城、火烧连营、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基本上《前三国》是从晚清流传到现在的,经过说书人长期锤炼,语言比较精炼,已经形成独特的风格,而《后三国》由张国良的父亲张玉书据小说《三国演义》改编,所以比较拖沓冗长,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不管是《前三国》还是《后三国》,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是建立在“尊刘抑曹”的基调上的,因此在书里处处能见到痕迹,有得地方的确是把“尊刘抑曹”的基调渲染的非常过分的,如在“三把火”(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的情节里,把曹操一方塑造的非常愚蠢甚至是低能,甚至出现关羽率领几十个士兵就能镇住几万曹兵这样不合情理的情节,让人很是看不下去的,这一点相信看过话本的人应该有同感吧。因此有网友愤然曰:张国良不学无术!
不过,要我说,这位网友说的也对也不对。说的对,是指张国良的确是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学习,而缺乏相应的知识。他们那个时代的说书人,基本上有小学毕业的话是学历相当高了,张国良从十三岁开始从父亲学说书,估计是小学学业有没有学完。象另一位三国名家唐耿良是小学都中途辍学的,他说为了说好三国要看许多古典小说,如《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大明英烈传》等,以便说书时引经据典,基本上没有看过正史,后来道老了才看看《三国志》一类的史书,但由于文化有限不能深入了解,因此真正的历史知识是很贫乏的。张国良跟他是同时代的人,出身也是差不多,经历也差不多,因此说他不“学”无“术”也不为过。
那么,不对在于什么呢?我觉得,张国良还是“学”的,学的是评话,所以他是有“术”的,他的“术”就是在评弹界被称为“张《三国》”的书,因为在苏州一带,解放前说三国的艺人很多,有的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唐再良、唐耿良一派的就称为“唐《三国》”、张玉书、张国良一派的就称为“张《三国》”。张国良的三国话本之所以那样把曹操一方写的如此不堪,不是他想出来的,而是他父亲张玉书就是这样教他的,而他师祖黄兆麟也是这样教他父亲的,而黄兆麟的师父许文安也是这样教听他的,如此而已。那么,以前的说书人为什么非要这么写,甚至拼命丑化曹操一方呢,原因很简单:听众喜欢听。从北宋“说三分”,已形成“尊刘抑曹”的倾向。两宋理学家们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强化,必然会影响民间文学的价值观。再加上罗氏《三国演义》一出,三国人物褒贬基本定性,到清朝达到教条化程度。因此产生于清朝的三国评话怎么可能说曹操的好话?说曹操的好话的话岂不是砸自己的牌子断自己的生路?听众也不会买账的。说书人要吸引生意,必然要投听众所好,在不改变历史的情况下,改动情节,丑化曹操一方,歌颂刘备一方,来吸引听众。苏州评话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于书的原题材的着力点主要是放在细节的刻画上,而对于其所表达出来的主题思想(或叫中心思想)则是全盘接受,并且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绝对化的刻画,表现为正方益正,反方益反,以此来吸引听众。所以,张国良继承的是那样的话本,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自然也就是那个样子了。虽说我们现代人看不惯,但是不代表几十年前的人看不惯。
所以,张国良到底是“不学无术”还是“学而有术”呢?个人见仁见智了!(待续)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1-12 14:54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emony007
(Eymon)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429
编号 287111
注册 2008-7-17
来自 广东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9-1-8 16: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大人,能不能告诉我哪里有苏州评弹的文字版可以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8 17: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评书和评话风格的比较

评书或评话的风格差别之一,就是对所说的书的原题材的着力点不同。南方评话对于书的愿题材的着力点主要是放在细节的刻画上,而对于其所表达出来的主题思想(或叫中心思想)则是全盘接受,并且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绝对化的刻画,表现为正方益正,反方益反。且以评话大王“三国”为例,原来《三国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刘抑曹”,这一思想在平话三国里被全盘接受下来,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美化蜀汉方面,丑化曹魏方面。再如评话《岳传》里面也是如此,极力美化岳飞一方,同时进一步丑化金邦。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进一步加深矛盾冲突双方,有利于说书人更好地刻画人物,更好地发挥书艺。记得以前有人说过这种观点,就是评话有丑化北方人,美化南方人之嫌。这其实是误解,主要是不了解评话的这个特点。在评话三国里,作为蜀汉敌人的曹魏,固然是被丑化了,但是,作为第三方的孙吴,也被丑化了,如原本雄姿英发的周瑜,在《三国演义》里至少也是个英雄,但是在评话里是被塑造得既心胸狭窄,又无能的人了,凡是演义里出彩的地方,象三江口之战,独探曹营、定火攻计等情节,都变成了诸葛亮出彩,周瑜成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了。其余如鲁肃、甘宁、吕蒙等都被不同程度地丑化了。如果说评话真是丑化北方人,美化南方人的话,那按理孙吴方面岂不是更应该美化了?可见之所以美化蜀汉,丑化曹魏、孙吴完全是“尊刘”的需要,与南北地域无关。类似的情况在《英烈》中也存在,评话《英烈》也极力美化朱元璋一方,而丑化其他各方,你不能因为它丑化了蒙古人而说它有丑化北方人,美化南方人之嫌,因为它对江西陈友谅、苏州张士诚等反王势力的处理比蒙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陈友谅还就算了的话,那张士诚以及苏州将士岂不应该美化,即使在历史上苏州人对他印象也是不错的,但在评话里,苏州将士大多是胆小怕事的人,更有如邓青之流的小人,与朱元璋方面的将士个个忠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评话对于人物的刻画塑造,完全是按书的中心思想来的,而不是按照南北地域来的,象蜀汉、朱元璋方面是正面的,那就要对他们作进一步的正面刻画,以增强听众对他们的好感;而曹魏、孙吴、元朝、张士诚方面是反面的,那就要对他们作进一步的反面刻画,以增强听众对他们的恶感。如此而已。

上面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别无他意,只是希望借此解除大家对于评话以及地域的误解而已。其实相比中心思想,评话主要的重点是放在细节的刻画上面的,比如三国里面的草船借箭,在演义里是几页带过,但到评书里则用了整整一回目的书来介绍的,大到天文地理,小到每条船,船上的士兵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再如孔明进川和张飞进川,演义里也仅都是用了一回来介绍,但评话则用了整整两本书来介绍的,孔明和张飞每取一城,守将是谁,如何收服,使用什么计谋,什么道具,哪些人去执行,怎样执行无一不介绍得清清楚楚。再看隋唐四平山一段,在《说唐》里也仅是几页纸就完了,但到评话里则要几十回书才讲完,象有多少反王,带多少兵,如何驻扎,如何推举盟主、元帅,如何与隋朝军队交锋等等,都一一详尽地介绍出来。这样一来听众就很自然地被书吸引住,欲罢不能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评话是以细节来吸引人,以细取胜的,“细”由此成为评话最大的一个特点。

相比之下,评书的风格是着力点在整体大局观上,它的气势很大,场面铺的非常开,对于书里人物性格的塑造并不是完全遵循原题材的中心思想,而是会加上说书人自己的相法或是观点。它的整体大局观大了,在书的细节处理上往往就显得不够细致,较多雷同。也以三国为例吧,无论是“袁三国”还是“连三国”,虽然整体上“尊刘抑曹”的基调还保存着,但对于蜀汉的敌对方如曹魏、孙吴方面的君主、大将、谋士还是给予足够的尊重的,象曹操、孙权、周瑜、陆逊、鲁肃、司马懿、张辽等人物都是作为英雄人物、名将来刻画的,象袁三国里,对于一些重要人物都有非常精彩的评论,使人听后觉得,三国时代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真可说“一时多少豪杰”。本来么,有句话的,叫贬低对手等于贬低自己,只有各方面人才都旗鼓相当,那听来才有意思啊。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个人是比较喜欢评书的对人物的刻画方式。再看评书的大关子书,如三国之赤壁、隋唐之四平山,说书人往往把它们放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去描述,这样就显得气势特别磅礴,场面特别大,从赞赋的区别就可以看得出来。

不过场面铺得太大的有也有弊端,就是往往会收不拢,以至于最后草草收场。如连东汉里的昆阳之战是个大关子,战争气氛渲染的很强烈,场面铺的很大,但到后面却是以马援火攻莽军就草草结束了。再如单版《英烈》兴隆会、破姑苏等桥段场面也很大,但铺开后却都是仓促结束,听的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完了,而且情节还颇有雷同之处(看朱元璋对待刘福通、陈友谅、张士诚们的情节就可以听的出来)。其次场面铺得太大后,有时还往往会忽略细节问题,从而产生失误,如袁三国里的文聘与张郃之误,单版《英烈》里虎牙与虎印之误等等;还有就是前面书里种下的根,到后面往往是一带而过,甚至有时提都不提了,这些,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瑕不掩瑜。总的来说,评书比较不受传统主题思想的束缚,不是全盘接受主题思想,不是单纯地使正方益正,反方益反,而能够加入说书人自己的看法、观点,这也可以说是对评书的一种发展。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8 17: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评书或评话的风格差别之二,就是评话中的情节,加入说书人个人再创作的因素比较多,而评书相对就比较少。象评话三国,虽然基本的框架和路子跟演义差不多,但许多具体的情节则是与演义大相径庭,别的不说,就大将的武艺表现来看,演义里是简单的,描述无非就是如“战XX回合”、“XX一枪刺XX于马下”,比较干脆。但到评话里就不一样了,就枪法,就创造出了“百鸟朝凤”、“蛇盘七探”、“霸王十八挑”等等招数,这些,都反映了说书人对于评话的一种再创造。再如隋唐,原来只有十八条好汉,但评话却创造了三十九条好汉,而且还分成了老辈、小辈、野辈三种类型。再看杨家将里对七郎的描述,原来只是说七郎是员猛将,但为什么厉害则没有介绍,但评话里却是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七郎是如何学艺的,如何下山的,如何力杀四门的,将七郎悲壮而又短暂的一生都作了详尽的介绍。以上种种,都说明了说书人对于评话的再加工再创造,正因如此,评话往往带着说书人的个人色彩。

而评书当中的情节,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的居多,如袁三国,虽然大将打斗描述的也很精彩,但跟演义相比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再如连东汉,大将交锋甚至出现程式化:姚、马、岑、杜四先锋出战,先是其中一人与敌交战,然后战几十合“不分胜负”,这时就有另一人上去替下前一个,继续交战,然后又是战几十合“不分胜负”,又有另一人上去替他,继续交战……直至到最后一个上去,又是战几十合“不分胜负”,然后就是四个一起上,群殴对手,这样一来,就使得它的武力排行十分模糊。关于这方面的表述,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是单田芳和田连元,他们能够不受束缚,有一定程度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如单老,在他的《三侠五义》里对于徐良的刻画就是一种再创造,跟原来石玉昆的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直到后来敷衍延伸出了《白眉大侠》。如田老,他的隋唐书取消好汉排名,这可是就他独一家,其他隋唐书没有舍弃排名,这也是种创新。但可惜的是这老二位到后来,尽管不重复别人,却是不断重复自己,因此在他们的书里,雷同之处是非常多的,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评书或评话的风格差别之三,评话里噱头(包袱)比较多,也比较明显,评书里就比较少,要细细品味才能感觉出来。评话里的噱头大体分三种,为:外插花、小卖、肉里噱。评话演员说书,外插花是必不可少的佐料,外插花大体就是说书人说书时在书里穿插一些笑话、常识、道理、历史典故等内容,以增加书的趣味性,老艺人们,象张鸿声、顾宏伯、陆耀良、吴君玉等都精通此道。外插花放得好的话,则会调动书场里的气氛,调动听众听书的积极性,提高上座率,但如果外插花插得胡天黑地的话,如不该插的地方硬要插,或插出去后收不回来,只能硬生生地回到书路上来,那么其效果会适得其反,甚至影响到书的节奏,笔者始终觉得如扬子江、钱蓓斐他们的外插花就有点过了,有点影响到书情了。而且有时候外插花不适当的话还会引来麻烦,抗战时,张鸿声先生利用周佛海的名字放了个噱头,引起了哄堂的效果,但也把日伪便衣引来了,最后破财消灾。因此说,外插花是评话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门学问。小卖,大体是指利用书里的只言片语来引起听众的笑声,这个是很见功力的,目前的老艺人中,象金声伯先生是比较精于此道的。从评话里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本身所产生的喜剧因素,叫“肉里噱”,这主要就要看话本的精彩程度了。而要把这三者能够运用自如者,恐怕要老一辈的评话大家才能作到了,年轻一辈的评话演员还有待继续努力。

再来侃侃评书,评书里虽然也有类似外插花的包袱,但是不多,大体上都是适可而止。如《雍正剑侠图》里,有时会介绍一些武术的常识,但并不感觉它们是多余的,而觉得是应该的,因为它使听众在听书之余,还增长了知识,一举两得。再如连三国里,有时会穿插一些东汉书里的内容,这样就使三国书的情节内容不再孤立,而是有机地与之前的东汉演义的内容联系起来,增加了书的历史性和趣味感。而类似小卖的包袱,在评书里也有,但要仔细品才会显示出它的效果来,如袁三国“七擒孟获”里说到有一次(第几次忘了)诸葛亮抓住孟获后又把他放了,孟获回去后手下问他怎么回来,孟获很不好意思,但又不得不说,于是说:“是诸葛亮把我放……放……放——放——回来的。”袁先生在念到第四个“放”时故意拉长了音调,就象京剧的念白一样,然后他加上一句说:“逼得孟获都念白了。”把孟获又狼狈又要面子,但又可笑的样子表现出来了。但如果不注意的话,就不会对此有感觉。而评话里面的小卖则要明显的多,不会这么含蓄。再说类似“肉里噱”的包袱,在评书里相对上面两种稍多一些,象单田芳说“雨墨告状”那一段里,雨墨在包公面前把到柳洪府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原原本本地禀报出来,甚至象冯君衡那些狗屁不通的对联,诗句都一字不漏地讲出来,这样,就体现出一种喜剧效果来,令人忍俊不住,同时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但是,相比评话来将,在评书里,这样的桥段还是偏少了。接下来,随着说书人年轻化,这个情况不知道会不会改观。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8 17: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文字版的苏州评弹很少,因为还存在这方言问题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emony007
(Eymon)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429
编号 287111
注册 2008-7-17
来自 广东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9-1-8 17: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看到你的介绍,我的心都是痒痒的,可惜我不怎么能听懂苏州话!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侯希白
(明辅将军)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28
帖子 1169
编号 2868
注册 2003-12-3
来自 西凉国
家族 瓦岗寨


发表于 2009-1-9 01: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评话我不行,评弹我喜欢

宝玉夜谈和杜十娘这两端我特别爱听,长篇的就有点耐性不足,比如听唐伯虎点秋香什么的很难那么多段都坚持听完.

吴侬软语评说杀伐之气大盛的三国,水浒之类我觉得不太合适

苏州话真正是阳春白雪,可惜我不会

[ 本帖最后由 侯希白 于 2009-1-9 01:53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0 00: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评话的借鉴与突破

借鉴与突破也是苏州评话的一大特色,说书人说书时,为了增加趣味性或者创作新段子时为了降低难度,经常会借鉴其他评话的套路,这个情况在评话里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在不同的书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正方的事业正在节节胜利的时候,敌方阵营往往会出现一名少年将军,成为正方的拦路虎,而正方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该将实际上是己方将领之后,因缘巧合之下才会被敌方收养或录用,于是正方想尽办法,或派人劝说,或痛骂之责以大义,最终使该小将弃暗投明。最典型的当然是《岳传》里陆文龙和王佐断臂的故事,类似的还有《三国》里的王平归汉和《英烈》里李林归明的故事,都是非常相像的。还有如敌我双方的名将比试“六战”,所谓“六战”,是指马战、步战、车战、桩战、夜战、舌战,基本上是两个本领相差无几的大将,为了分出胜负而进行的单挑“游戏”,最典型的是《岳传》里种师道和完颜乌骨几的“六战”,最后同归于尽;类似还有《英烈》里明营傅友德和四川飞天将岳能的“六战”,这次是傅友德笑到最后;《隋唐》里李元霸和拓跋朗司马的“六战”,只不过比到车战就没比下去(似乎是朗司马不行了,具体记不清了);《狄青》里天巧星张旦与西辽无敌将乌鸡呱哒东方红(我没说错,确实是这个怪名字)的“六战”,当然张旦赢了。这些,能说部都是互相借鉴成果吗?还有,几乎每部长靠书都有一两位远程攻击的高手,比如《三国》里的黄忠、张苞,《隋唐》里王伯当、王世充,《英烈》里的吴福、李长生,《水浒》里的花荣等,他们的存在,能使任何对手望而生畏。
要说借鉴的最厉害的,是两个套路:“二王二祖”和“四庭柱一正梁”两大模式。
“二王二祖”即“枪王刀王”与“枪祖宗刀祖宗”,我最早是见于《三国》,里面有“枪祖宗”张任、“枪王”张绣、“刀祖宗”蔡阳、“刀王”阳群,都是第一流的名将,当然对于正方主角来讲,也是第一流的“绿叶”, 枪祖宗”张任、“枪王”张绣、“刀王”阳群三人都给赵云充当了绿叶,“刀祖宗”蔡阳给关羽充当了绿叶。无独有偶,这“二王二祖”在其他评话里也有痕迹:
《东汉》里:“枪祖宗”秦虹、“枪王”刘庭和刘林(弟兄两个,一称“大枪王”,一称“小枪王”)、“刀王”杨思成,至于“刀祖宗”则由于掌握资料有限,不清楚是谁。
《隋唐》里:“枪祖宗”姚子林、“枪王”伍云召和罗成(伍是“南枪王”,罗是“北枪王”) “刀祖宗”杨义臣、“刀王”魏文通。
《狄青》里:“枪祖宗”赵登、“枪王”卢真、“刀王”铁铃,至于“刀祖宗”则不清楚是谁,书里也没有说。
《岳传》里:“枪祖宗”、“枪王”、“刀祖宗”都没有讲,只有“刀王”刘琦,不过从情节来看,有资格称“枪祖宗”估计就是种师道了,有资格称“枪王”的估计是岳飞,有资格称刀祖宗估计是没有。
《英烈》里:“枪祖宗”伯颜图、“枪王”方国珍、“刀祖宗”赤福寿、“刀王”葛耶先。
一般来说,使枪的比使刀的要厉害些,可能是说书人偏爱使枪的人吧,基本上在长靠书里使枪的名将要多于使刀的名将,因此“枪祖宗”、“枪王”基本都不缺,甚至还会出现人员超编的现象,而“刀王”、“刀祖宗”就不一定全了。而且使枪的名将基本上帅哥居多,即使上点年纪也是帅中年人或是帅老头,而使刀的名将难看的居多,象关云长已经算是长相相当不错的了。
“四庭柱一正梁”,主要是指对手方面的能臣武将,他们是正方永远的威胁,所以也是必须清除掉的对象,只有当他们完全倒塌了,敌方的大厦才会土崩瓦解。这个套路,最早也是见于《三国》:河北袁绍拥有“四庭柱一正梁”: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为四庭柱,韩琼(陆版作韩荣,汪版作韩猛)为一正梁,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将军,可惜错跟了袁绍。这在其他评话里也有影子:
《封神榜》里:正相爷商容、副相爷比干、武成王黄飞虎、上大夫梅伯为四根庭柱;太师闻仲是根正梁。当全部断掉后,姜太公就开始伐纣了。
《狄青》里:西辽有“四庭柱一正梁”,四根庭柱分别是:枪王卢真、刀王铁岭、枪师白翼良、赞天王赵克,一根正梁就是枪祖宗赵登。据说后来也是因为内部矛盾而结局不好。看来,“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是一点都不假。
《英烈》里,提到元朝拥有“四庭柱一正梁”:枪祖宗伯颜图、刀祖宗赤福寿、刀王葛耶先、老驸马李金荣为四庭柱,太师脱脱为一正梁,都是当时最厉害的将军,可惜错保了元朝,内部又不团结。
至于《隋唐》没有提到,如果提到的话,我估计是这几人:隋朝四庭柱:丞相伍建章、大元帅韩擒虎、靠山王杨林、燕山王罗艺,一正梁为东昌王杨义臣,全部折断了,大隋朝的江山也就完了。
借鉴得多的还有各种枪法:
如“楚霸王单手十八挑”,应该是出自于《西汉》是项羽的杀手枪,但在《三国》里张飞战张任、赵云战张郃斗曾经使用过;《隋唐》里伍云召战新文礼也用过;《水浒》里卢俊义似乎也会,但没有学全。
如“百鸟朝凰枪”,初见于《三国》是“枪祖宗”张任、“枪王”张绣的杀手枪;但在《隋唐》里也是罗艺、罗成父子的绝招;在《狄青》里也是“枪祖宗”赵登的杀手枪。
如“夹竹梅花枪”,初见于《三国》,是赵云的拿手枪;但在《狄青》里狄青(未发迹时)也曾经使过;《岳传》岳飞在辕门投书时在宗泽面前也演示过。
如“落马金钱枪”,张国良版《三国》中,赵云凭此枪法枪挑赛猿精;在《狄青》里是枪师白翼良和他徒弟张旦的杀手枪。
如“三才锁喉枪”:《岳传》中,种师道独门杀手枪,凭此枪法,种师道挑去完颜乌骨几;在《狄青》里,是“枪王”卢真的杀手枪;而《英烈》中的“枪王”方国珍也会使用。
如 “鼍龙枪”:是《英烈》里“枪祖宗”伯颜图、“枪王”方国珍和常遇春的看家本领,但似乎《隋唐》里的“枪祖宗”姚子林也是使用这一路枪法。
这样一来,就造成许多枪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了,但实际是却是见证了当说书初艺人们在创作评话时互相借鉴的事实。
不过,在借鉴的同时,各部评话又有所突破,以避免绝对雷同。如“二王二祖”模式,除了《英烈》和《三国》一样,“枪王刀王”与“枪祖宗刀祖宗”都出现之外,其他多少还是有所差别的,如《东汉》和《隋唐》里“枪王”都有两个,而《岳传》里基本就没有出现,而且明确使枪名将里最强的是人称“高一枪”的高宠,使刀名将里最强的是人称“赵一刀”的赵必方,而不是“枪王刀王”或者“枪祖宗刀祖宗”。
再如《隋唐》,基本上是借鉴了《说唐》十八条好汉的说法,但由于《说唐》本身关于十八条好汉的说法就有问题,从十二到十五和十七条好汉是没有的,只能靠猜测,而有些人很厉害的如曹延平和华公义、鳌鱼都没有上榜,所以评话却创造了三十九条好汉,分成了老辈、小辈、野辈三种类型,这样,就把书里有本事的人全部概括进去了,而且还创作了一些“新人”,提高了书的合理性。
还有就是增加古典小说里没有的历史人物,这也是评话的一大突破。如《隋唐》里,就增加了张须陀、苏威,《岳传》里增加了种师道,《英烈》里增加了冷谦、周颠、铁冠道人,这些都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在当时的确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这样一来,就能使情节更加具有可塑性,精益求精。一句话,评话就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借鉴与突破后成长起来的。(待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0 15: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天下无敌不容易

一般来说,在评书或是武侠小说里,往往会出现一个天下无敌的人物,打遍天下没有敌手。如金庸的小说里如《射雕》里的王重阳、《神雕》里的独孤求败、《笑傲》里的东方不败等。在评书里,如单田芳版《童林传》里的袁大化、《白眉大侠》里的于何、刘兰芳《杨家将》里的王兰英,袁阔成《西楚霸王》里的项羽,张振佐的《东汉演义》里的巨毋覇等,这些人物,在各自的书里,可谓是鹤立鸡群,一枝独秀,几乎没有人可以在他们的面前走上10个回合左右。但是,这种现象在评话里很少出现,我所听过的评话几乎找不出这样的人来,即使是像《隋唐》里的李元霸,也是有对手的。

其实,个人是倾向于把书里的最高武力分成两种类型的,即“神级存在”和“极限武力”两种。所谓“神级存在”是指这个人的武力在整部书里是一枝独秀,鹤立鸡群,即使是武力最接近他的人,在他面前基本上也是被秒的份。这样的人在古典小说里是很多的,如《西汉演义》里的项羽、《说唐》里的李元霸、《残唐五代演义》里的李存孝、《说岳》里的高宠等,在他们面前,仅次于他们的高手们,如樊哙们,如宇文成都们,如王彦章们等,基本上是不堪一击,望风就逃的,他们在书里就如同“神”一般的存在,所以基本上他们就如同流星一样出场短暂,但放出无限的光芒。
所谓“极限武力”是指这个人武力虽然在书里也算是最高的,但远远称不上是“打遍天下没有敌手”,而是有至少一个甚至更多的人武力无限接近他,可以与他相抗衡或者至少可以跟他打上很长时间。典型的如《三国演义》里的吕布,尽管可能是书里武力最强的,但是就一个张飞就能和他打上一百多合不分胜负。如单田芳的《明英烈》里的常遇春之子常茂,尽管可能也是书里武力最强的,但蛮子虎牙、脱金龙、于皋等人似乎也不比他差;再如《薛刚反唐》里的薛葵,可能也是书里武力最高的,但看来驴头太子、秦文也不比他差,白文豹也能跟他战很长一段时间。总之,他们在书里就像一个最高的标杆,然后很多人都非常的接近这个标杆。

而在评话里面,基本上是没有“神级存在”而只有“极限武力”。在张国良的评话《三国》里就明确提出:“《三国》这部书与别的书不同,其中人物分不出谁的本领最好,也不断定哪一个人的武艺最差,而是各有所长,在书情的需要下,安排某人在某个场面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然而都受到时间的限制,没有永久性的第一号人物。”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无论如何,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艺的高下还是有的,如评话《三国》里要论到“极限无力”的话,应该是曹彰吧。《取东川》一段书里,甚至还出现了“五虎战曹彰”的桥段,正如书里说的那样:“这回书中出现的黄须儿,则是由五虎将来烘托”。但是,曹彰真能算是天下无敌吗?未必。在“五虎战曹彰”时,赵云、马超、黄忠他们都让曹彰吃了苦头,甚至狼狈不堪。

在评话《隋唐》里,李元霸的待遇也远远没有《说唐》里的待遇那样好了,《说唐》里他是横扫天下的,但在隋唐里,他与老辈的前三位:张须陀、焦本忠、姚子林交手,却是吃足了苦头,差点失掉一条手臂,都留下心理阴影了;跟野辈第一的朗司马交手都打了两天不分胜负。尽管书里明确在三个(即小辈、老辈、野辈)第一里,李元霸的战力还是最强的,但是这个“最强”对李元霸来说,是来的相当苦涩和艰难的。

还有如《岳传》里的高宠,应该也是书里武力最高的,但是正是这个最高的高宠,跟岳飞角力却被岳飞摔了个跟头,颜面扫地;再如《英烈》里的蒋忠,是朱元璋麾下的第一号战将,两臂都有五千斤膂力,但元朝刀王葛耶先、刀祖宗赤福寿都曾经跟他打平,尤其是刀王葛耶先,跟蒋忠打了三天都不分胜负,最后都挑灯夜战了。至于《狄青》里的“枪王”和“枪祖宗”最后都同归于尽,到最后都不知道谁是最强。
所以,对于评话里的这些将军而言,“天下无敌”的荣誉对于他们来说既是那么接近,但事实上又是那么遥远。可能他们会叹息:“天下无敌好难”!(待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沙加1110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59
编号 15049
注册 2004-8-9


大开眼界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Z_Artemis 2009-1-10 23:07 -5 灌水警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真幽默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13
帖子 800
编号 248376
注册 2007-12-11


发表于 2009-1-11 09: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民族的往往就是世界的,民间的往往就是高雅的。
四大名著,三国,西游,水浒无一不脱胎于民间评话,只所以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
即或是近日风靡华语世界的以金庸为首的新武侠,我们从他们中间又能发现多少 旧评书评话中的桥段啊!
支持楼主做更深入的 研究,撒花!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悟空道人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303336
注册 2008-12-30


发表于 2009-1-11 22: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了楼主的文章,确实感觉您是个能人,对评话的了解可谓很深入,我只是个初学者,在这里提点不成熟的问题希望能解答
  首先希望您能够用您自己的感受介绍一下各位评话大家的艺术特点,如金声伯,吴君玉,唐耿良等等(个人比较喜欢唐三国)
   第二能否介绍一下一些评话数目之中一些主要的砣子,梁子和扣子,以及一些现在网上比较稀少的书目,如水浒的苏州评话的文字资料就远远少于扬州评话,我们听到的也就是吴版的闹江州和武松等等,至于金枪传和封神榜比起北方评书更加是少得可怜。
  第三能否说下一些名家逸事以及他们和弹词名家们合作的一些中篇,在中篇弹词中遇见评话名家总感觉很不错。
  第四,如果您可以介绍一些听小书的经历和认识就更好了,谢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悟空道人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303336
注册 2008-12-30


发表于 2009-1-11 22: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最后在请教一下,网上除了电驴上的一些大书和小书加重短片的资源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下载的?目前网上的资源应该有三四十gb。此外,苏州有什么买旧书的商店或书市,我是上海的,旧书实在不多。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2 14: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夸张、实际、传奇、历史

大凡武侠、评书,里面的人物的武功大多会非常夸张,如古龙的“小李飞刀,例不虚发”、陆小凤能夹住天下任何兵器的手指、再如《天龙八部》和《射雕》系列里面凌空掌力;在评书里,如单田芳的《隋唐》里面李元霸用400多斤的锤子、宇文成都280多斤的鎏金鎲、裴元庆用300多斤的锤子;刘兰芳的《岳飞传》也不逊色:岳云,280斤重擂鼓瓮金锤金弹子,300斤重的金锤,等等。按照单田芳抡起来“一两贯一斤”的人说法的话,他们抡起兵器来都要几千斤的分量,给人感觉就是猛人超牛。小时候,看到连环画《三国演义》里关云长打造了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时就觉得云长真牛,但是同上面的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但实际上呢,几百斤的东西要那在手里经常抡动杀敌打仗,恐怕敌人还没死自己就先累死了。看到网络上介绍兵器,一般刀剑就是几斤重,粗笨的鞭锏就是十几到二十几斤一把,长兵器枪矛大概在二十几斤,锤一类的重家伙就是四十斤左右。唯有这样,人们拿他们作为武器才使用的动,可以做到“舞刀弄枪”,调调“枪花”。所以说,上面的兵器,有点夸张得过了。但是作为艺术门类的评书,毕竟是来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的,如果真的按照实际来的话就缺乏传奇性,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所在。就像笔者不是太喜欢近现代评书那样,有些书,尽管也说的比较出彩,比如单田芳的《乱世枭雄》、袁阔成的“红色评书”系列,但由于是近现代的题材,一是有政治上的限制,二来人物的本领只能就事论事,不能作出相应的夸张、渲染,结果这样一来,就觉得失去了作为评书的魅力的,感觉只像在讲故事了。
苏州评话从总体来说还是秉承了曲艺夸张的一面,但是这种夸张是有限度的,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所以给人以一种能够接受的夸张。如同样《隋唐》一书,评话里李元霸的双锤的分量是左手锤60斤,右手锤65斤,共125斤,为全书之冠,这样既体现了李元霸的力气很大,又不过分太夸张,而且还挑明了人的两只手的力气是有大小的,貌似在笔者印象里双手力气一样的的是评话《岳传》里的岳云,他的一对锤只有60斤,30斤一把。可能有人觉得岳云太弱了,其实不然,在评话《岳传》里岳云已经是第一流的大将了,因为打仗较量主要靠武艺纯熟,而不是靠力气,所以岳云还是八大锤第一位,像黑蛮龙的双锤,比岳云重了一倍还不止,但跟岳云较量,还是很快落败。所以,我觉得说书人作这样的设定还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听上去的确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当然,与现实相比还是有点夸张了,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苏州评话作为民间曲艺,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将历史与传奇结合起来。它在书里会曾加许多原著古典小说里没有的但历史上却真实存在的人物,但这些人物在书里出现后却还是充满这传奇色彩,让人真假莫辨。经常看到有人称赞金庸、梁羽生们,称赞他们把历史与小说的虚构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殊不知评话老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做的很出色。评话增加历史人物,有的是直接把名字照搬上去,如《隋唐》里的张须陀、《岳传》里的种师道,有的是把名字稍改一下后放进去,如《隋唐》里的史万宝,应该是以隋唐时期名将史万岁为原型的,还有如隋军最后一位元帅苏卫,明显是以隋朝名臣苏威为原型的。
张须陀看到网上有人叫做“张显图”,但在评话里就是张须陀,没有张显图,这可能是不熟悉吴方言之故,在苏州话里发音是差不多的,结果以讹传讹了。张须陀原为隋朝大将,秦琼还是他的部下,大业十二年,瓦岗军进逼荥阳城。隋炀帝即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其精锐万余前往镇压,后中李密之计被瓦岗军合围,张须陀力战得已突围,但见部下仍然被围,遂再冲进包围圈救之,如此四次,其部下皆败散,张须陀仰天道:“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遂下马战死,时年五十二,应该说是隋朝的忠臣,但在评话里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家反王,割据四川称成都王,而且还是老辈第一条好汉,练就“易筋经”功夫,力大无穷,浑身刀枪不入,唯有眼睛是功门,跟李元霸交手曾一度占上风,还善于用兵,所以秦琼以师礼待之;史万岁也是隋朝名将,曾大破突厥,后受杨素谗言被隋文帝所杀。此公到了评话里,就变成了老辈第五跳好汉皇城总兵史万宝,深受朝廷重用;苏威是隋代宰相,历任要职,与高颎参掌朝政,齐心协力辅佐隋文帝,大业元年,他继杨素为左仆射,他对隋炀帝暴政不敢直言进谏,遇事多承望风旨,但到了评话里,他却称为了文武全才但出身微贱,最后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大将;笔者曾看到轩辕春秋论坛上讨论这个问题,有网友分析评话《隋唐》里增加的野辈第一朗司马的原型为高丽国太子李世模,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不过也未必完全如此,因为评话里的朗司马是姓拓跋的,“世模”和“司马”在苏白(评话的念白,带中州调)中区别还是很大的。因此这个人物基本上是可以视为一个原创的人物了。
再说种师道,《水浒》中的老种经略相公(一说老种经略相公是他老爸,他是小种经略相公),是北宋名将,靖康元年十月病卒,生前曾出四次关键建议:第一次是二月初姚平仲夜劫金营失败,种师道建议再次出兵劫营,或者每夜发兵几千人袭扰敌人,可以成功,宋钦宗不用;第二次是完颜斡离不退兵,种师道建议乘金军半渡之际,发动奇袭,否则必为他日之患,宋钦宗也不用;第三次是太原失守后,种师道急令调兵京城;第四次是临终遗奏,建议皇帝退守关中,众臣建议良臣李纲、宗泽代守开封,宋钦宗不用。在北宋立国一百六十年,养成浓重的重文轻武风气,即使到乱世,武将的话语仍然没有分量。到了评话《岳传》里,种师道与周侗、余环是师兄弟,同拜于红云长老(不知是否出家的金台)为师,本来坐镇边陲,后来率兵救援牛头山,与金邦三大王完颜乌骨几(阿骨打三弟)比试“六战”,“六战”者,是指马战、步战、车战、桩战、夜战、舌战,最后两人挑灯夜战,老种经略相公使出绝技“天地人三才锁喉枪”挑死完颜乌骨几,自己也力竭身亡。
可以看出,尽管这些人物在历史上十分出彩,但他们在评话中的表现也不遑多让,因此这当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在说书人一张嘴中娓娓道来,弄的人们真假莫辨搞不清了,甚至以为那是真的,真是印证了曹雪芹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是有还无”(待续)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1-12 14:53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1-12 15: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tjsly 于 2009-1-10 00:02 发表
《岳传》里:“枪祖宗”、“枪王”、“刀祖宗”都没有讲,只有“刀王”刘琦,不过从情节来看,有资格称“枪祖宗”估计就是种师道了,有资格称“枪王”的估计是岳飞,有资格称刀祖宗估计是没有。

刘琦既是刀王又是刀祖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2 19: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非常遗憾,目前来说,电驴上的资源是比较全的,除此以外可能就是一些私人的FTP上有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庞桶

鄱阳郡王枢密直学士

Rank: 16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310
帖子 5481
编号 6
注册 2003-8-19
来自 上海


楼主真是神人啊
虽是沪人,倒也很喜欢听苏州评话。
上海广播电台有个1197千赫,记得从5点开始就专门放各类曲艺,轮到7点档就是评话,我听的头一出就是百回本《三国》,不知属于上边哪家的。每天一小时光长坂坡赵子龙枪挑54员战将就说了有半拉月吧。当时真是每天守候,总觉得怎么一小时这么快就过去了,緊等着第二天再听了。以后就基本有啥听啥,对“大、小书”倒是不挑,大书固然三国、英烈、水浒都听,小书的“三笑”、“描金凤”也是听得很带劲的。
前边楼主提到本子的问题,我估摸着那些经典的本子都是经过不知几代说书人,走了三关六码头,千锤百炼之后的产品,史料价值固然是很少,但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角度以及吸引人的艺术角度讲,绝对可以写进文化史的。
而老辈说书人都跟郭德纲说的似的,需要“平地拿人对面抠饼”,为求噱头不断难免重复成套的说词,虽然放到整体看有重复之虞,但运用时候的效果其实未见得不好。譬如《英烈》里头胡大海打不过敌将逃跑,动辄大叫救命,连叫三声就必有新人出场救驾,听到胡大海叫第一声救命时,听者往往就忍不住要笑了,重复的记忆在作品是瑕疵,对听者却是挺有吸引力的。
这里头有个问题在于,评话的本子并不应该从一部完整的作品角度来要求,本来说书人闯码头就是每天一回“吊胃口”的搞法,所以力求每天的这一回书前能接住上回书,后能继续悬念,中间有几处亮点就足够了,根本不可能统筹兼顾。
怀念之余,觉得现在的评话也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电视的大潮中愈行愈下,真不知到我们年老时候,有沒有福气听着评话消闲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悟空道人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303336
注册 2008-12-30


发表于 2009-1-12 21: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看是评弹艺术自己离开了时代,而不是被时代淘汰了,文革以后就不再出什么大家,弹词尚能残喘,评话就比较可怜了,“出人出书”说了几十年,还是不行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2 21: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说好评话要耐得住寂寞,在现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谁耐得住寂寞??
再说,评话评话,“评”字相当重要,问题是现在允许“评”吗?没了“评”,评话就失去了生命力。
弹词的状况要好些,毕竟还有“弹”、“唱”可以充充门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2 21: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还有,以前评弹是说书人吃饭谋生的手段,现在有点小名气的说书人就转行了,出国的出国,当领导的当领导,做主持的做主持,谁还来说书?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emony007
(Eymon)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429
编号 287111
注册 2008-7-17
来自 广东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9-1-13 09: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到楼主的文章兴奋不已,但看到楼上几位朋友所说又有一点伤感!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3 09: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武力点评之《三国》篇之:群英荟萃

武力,是打斗类古典小说、武侠小说和评书永恒不变的论题,关于这一点,评话也不能例外,接下来的板块,笔者将重点谈谈评话的武力问题,希望能给武力讨论爱好者们提供一点小小的参考。下面先进入《三国》板块。

记得以前有人在看过张版《三国》后,对里面武将的武力作了了一个简单排名,并且还说明了理由,如下:

1、赵云。 有句俗话:三国之中出吕布,吕布哪有马超好,马超不及子龙巧。赵云在这本书中,比演义更神,在长板坡里面枪挑54员大将。而且书中描绘都是名将。高览、胡车儿、枪王张绣都死在他手上。赵云在书中那套杀手枪蛇盘七探,天下无敌的。看看赵云的战例吧:挑高览、挑张绣、三次大败许储并且最终杀之、轻易打败甘宁、一招重戳徐晃、吓退曹洪和张颌以及张辽、一人战退徐、许、张颌联手¬——战绩简直惊天动地,三国第一战神非他莫属。
2、马超。 三国素有金枪马超,银枪赵云之说。马超不仅枪法精、力气也大。是赵云的大舅子。他曾经力败曹操的12员大将车轮战,杀的许储大败,在张飞练武100天后在三招之内取得绝对优势,张飞要靠父子轮战才能不被完败。手中流星铜锤,威力惊人。诸葛曾与刘备言到:渭水马超、虎牢吕布、长坂赵云皆天下无人能抗。纵令白马之关羽、小沛之翼德也难抗衡之,以此观马关之战。
3、吕布。 描写的较少。但是评话还是承认吕布的三英联手战绩。不同的是张飞在吕布走的时候曾经矛挑紫金冠,让奉先颜面尽失。
4、曹彰。 这个黄须儿用双戟。一合灭雷铜和吴兰联手。杀的诸葛高挂免战牌50余日。最后诸葛排下十虎战曹彰。连赵、马、张之手与之车轮大战,曹彰竟然丝毫没有受伤,尽管有些狼狈。这一战,曹彰神了。
5、关羽、张飞(张苞)。关羽:偷斩颜良、三合砍华雄,5合诛文丑,力杀刀祖宗蔡阳。24路春秋刀法,天下第一名刀。张飞(张苞):二流之将交手便亡。张苞不减乃父之勇。
6、典韦。 书中只是说他四个字:异常厉害。
7、张绣、张任。 一个枪王,一个枪祖宗。百鸟朝凤杀手枪。可惜都败给赵云。
8、黄忠。 一手阴翻阳刀法和绝世神箭闻名天下。
9、颜良、庞德、许储。 一个河北第一庭柱、一个无敌将、一个痴虎大将军。
10、张颌、张辽、孙策。 描绘是武艺精湛。


看得出来,作者的确是看了书的,并且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但是也看得出来,作者是赵云和马超的粉丝,凡是对两人有利的证据拿出来了,不利的证据直接屏蔽掉了。

记得张国良老先生也说过:“《三国》这部书与别的书不同,其中人物分不出谁的本领最好,也不断定哪一个人的武艺最差,而是各有所长,在书情的需要下,安排某人在某个场面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然而都受到时间的限制,没有永久性的第一号人物。”作者显然忽略了这句话。不过,“武无第二”,各位武将之间,细微的差距还是有的,只是不是像作者说的那样夸张而已。

笔者以为,从书里的描述来看赵云、马超、张绣、张任四人,作为用枪者的代表应该改是在一个水准线上的,互相都有杀掉对方的实力,胜负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赵云的绝招“蛇盘七探”,其他三人固然破不了,但二张的绝招“百鸟朝凤”赵云也破不了,长坂坡破张绣那一次,纯粹是误打误撞,后来到西川面对张任还是没有办法。马超也正是因为枪法上再无进展而改练流星锤为绝招 ,因此他们四人是一个档次的。
典韦,是曹操手下的无敌大将,但在书中没有出场,只是提到了当年战宛城时,枪王张绣因为不是他的对手而使诈——派胡车儿盗去他的双戟——最后导致他的死亡。这里,明确指出枪王张绣不是典韦的对手,那么极有可能典韦还在赵、马、二张之上,当然这只是推测。

吕布,既然评话还是承认吕布的三英联手战绩。的确张飞在吕布走的时候曾经矛挑紫金冠,但奉先应该不会颜面尽失,而应该脸上有光,因为他虽败尤荣。实际上,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虽然刘备是凑数的,但关羽、张飞可都是过硬的,而且都还年轻,体力处于颠峰状态。结果温侯楞是与刘关张他们足足大战三百余合,才被张飞枪挑紫金冠(这成为后来张飞炫耀的资本)而败走。明显,这里的吕布比演义里的吕布还要牛叉。作者言:“渭水马超、虎牢吕布、长板赵云皆天下无人能抗。”此说有误,愚以为在评话里渭水马超、长坂赵云是不能与虎牢吕布相比的,因为马超、赵云任谁都无法抗衡体力处于颠峰状态关羽、张飞的联手攻击的。所以,作者把吕布排马超、赵云后觉得有点无厘头了。

曹彰,作者都承认最后诸葛排下十虎战曹彰。“连赵、马、张之手与之车轮大战,曹彰竟然丝毫没有受伤,尽管有些狼狈。这一战,曹彰神了。”但笔锋一转,把他排在第四位,这不免让人觉得有点故意贬低的成分了。在“天下无敌不容易”篇章里我曾经提到过,曹彰在整部《三国》评话里是作为“极限武力”出现的,看看他的战绩:诸葛让十虎战曹彰,除了关羽事实上没有出战之外,赵云、马超、张飞与之车轮大战,曹彰尽管有些狼狈但丝毫没有受伤;巧破代替关羽出战的向宠的杀手“回马连三刀”;面对赵云、马超、张飞、黄忠、严颜、向宠、阳群、张苞、王平、马岱十虎围攻,没有丝毫退让,并最终打推了对手的围攻。有情节为证:“旗门下的孔明知道事态严重,恐严颜有失,迅速挥舞羽扇,传令所有虎将一起上前助阵。顷刻间,向宠、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阳群、张苞、王平、马岱一起拥了上去,将曹彰团团围住在核心。连严颜在内,十虎将一个也不少,名谓“十虎大战黄须儿”。……曹彰见汉军旗门的虎将都拥了上来,便将画戟架好,迅速在腰内抽出两柄三尺六寸长的短戟,因为一人力敌数将不象一对一那样有章法,改用短兵器要灵活得多。此时的曹彰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振奋神威,努力抵挡着每一件可以致命的家伙,上护其身,下护其马,左右挥舞,一刻不停,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刘备凝神注目在阵中的曹彰,见他反而越战越勇,舞动着双戟,挥洒自如。……奋战了整整一天,出战者已觉疲乏,观战的也很累了……黄须儿尽管打得浑身湿透,两臂就象灌了铅一样沉重,骨骼也好似散了一般,倦怠已极,然而看到汉将一个个都被自己打了回去,再也掩饰不住狂喜的心情,双手高举起短戟,对着汉军旗门扬声大笑了起来:“哈哈,哈哈,啊哈……”表现出了一副胜利者的姿态。笑罢,又扬鞭策马在沙场上连转三圈,发疯似地狂奔乱笑。”虽然赵云、张飞、黄忠、严颜都年事已高,体力不比年轻之时,但无论如何,这时的曹彰能力战十人,只能用“战神”来形容了。

事实上,张国良老先生在编书时考虑到各方武力平衡问题已经是大大降低黄须儿的武力了,各位可能有所不知,在原来音频版的评话《三国》里曹彰是作为“神级存在”出现的,我听过张国良的学生钱蓓斐开讲的《后三国•取东川》,里面的曹彰武力描述的极为恐怖:向宠代替关羽出战,但一照面刀险些脱手,绝招“回马连三刀”也告无效;张飞干脆敷衍两下就溜了;赵云竭力使出百鸟枪只消耗了黄须儿两成体力;马超曾经短暂地与黄须儿对峙,但不久即力气不加,下马肉博却打得自己脸色发白,嘴唇发紫;黄忠一路快刀后见好就收;阳群仿效黄忠也是一路快刀后见好就收;张苞使用飞爪反被黄须儿夺去;马岱仿效阳群,一路花刀后见好就收;严颜最后也是一路花刀。最后十人一拥而上群殴,但都被黄须儿打退。这份战力恐怕温侯重生也做不到啊。说书人明确说明曹彰是后三国里武力最高的人,以至于最后孔明要凭借老天的力量才能对付他,这在严重尊刘抑曹的“张三国”里是绝无仅有的事,所以这段书听得的人荡气回肠,大有跟曹操一起扬眉吐气的感觉。但这样一来却是严重地贬低了五虎,在张国良的话本里还是给了十虎面子的,让他们给黄须儿制造了很大麻烦,但在钱蓓斐的书里,则丝毫不给十虎面子了。不过我还是认可张国良的修改的,这样相对比较合理一些。所以作者把曹彰排在第四位其实是在有些“别有用心”了。

张飞、张苞父子:张飞称为三国一杆秤,几乎三国名将都跟他交过手。但张飞的状态有起伏,要一分为二,《前三国》年轻几乎没有敌手,战古城杀得关羽招架不住蛇矛,长坂桥独退百万曹军,葭萌关大战马超二百合,最后挑灯夜战,这些都是张飞的得意之作。但在《后三国》因年事已高无复当年之勇,武力呈直线下降的趋势,要不是还有一手“霸王单手十八挑”的绝技连儿子都要轻视他了,所以衡量张飞还是以《前三国》为准,《后三国》是有意突出他的智谋而削弱他的武力了。张苞跟年轻时的张飞一样力大无穷,在张飞进川时父子交战,一度杀的父亲只是招架而没法还手。葭萌关大战马超一百合,不分胜负。战曹彰时,在五虎副将中但只有张苞与黄须儿战得最为出色。张苞还射得一手好箭,同时学习能力很强。

颜良、文丑、赛猿精:颜良、文丑都曾经杀得曹营焦头烂额,许褚、张辽辈不敢应战,论纯武力其实未必在关羽之下,但应变能力不足,遇到突发情况不能应对,因此平白丢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赛猿精,说书人明确提出是三国书里力气最大的人,使用的武器也很蛮笨——独脚铜人,和关羽相反的是,他是力气大,但招不精,因此最终死在赵云枪下。总觉得这三人很相似,本领很突出,运气很糟糕!

黄忠、严颜、许褚、庞德、徐晃、张辽、张郃:黄忠长沙大战关羽,天荡山刀劈夏侯德,定军山刀劈夏侯渊,米仓山刀劈夏侯尚,血战汉水,不负五虎将之名。严颜,臂力还在黄忠之上,和黄忠一起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许褚,痴虎大将许褚,是典违死后曹营最勇猛的大将,曾经力战赵云、马超,尽管都败了(对赵云甚至还留下了心理阴影),但这份勇气令人钦佩。庞德,昔年西凉的无敌大将,后来投曹后曾经力战关羽,是后三国唯一伤过关羽的大将,忠勇可嘉。徐晃,继典韦后曹营第二任无敌大将,武力与许褚相仿,得意之作是逼关羽走麦城。张辽、张郃:此二张都是大将之才,在曹营中也是武艺绝伦,但一直是作为蜀汉大将的陪衬出现,其实,除了曹彰、吕布之外,其他人与这几位相比实际上也没有多大的优势,所以说他们是说书人尊刘抑曹的牺牲品而已。

曹家兄弟、夏侯兄弟:在评书里的战绩比二张要差。除了夏侯渊外,其他基本上还是作为丑角出现。(待续)

[ 本帖最后由 tjsly 于 2009-1-13 10:08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emony007
(Eymon)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429
编号 287111
注册 2008-7-17
来自 广东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9-1-13 14: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tjsly 的帖子

兄台,旧本的曹彰有这么厉害?
不过有时评书凑个热闹,不大合理。就象新版一样,一个赵云就象老叟戏顽童一般打得小曹手忙脚乱,10员大将有大半占了点便宜,结果最后十个打一个还没拿下来,虽然是孔明吩咐的,但也感到莫名其妙,直接干掉效果不更好!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3 14: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最后十个打一个还没拿下来,是老张在改编时没有处理好的地方,是曹彰在原来作为“神级存在”的一点点痕迹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3 14: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要知道张玉书的《后三国》里的“十虎战曹彰”是个大关子,不可能弄出莫名其妙的一对一胜算很大,十对一倒打不过的剧情来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sl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67
编号 8277
注册 2004-6-11


发表于 2009-1-13 14: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武力点评之《三国》篇之:武圣关羽

关羽,是《三国演义》极力塑造的人物之一,因此,对于他的武力,也是有着非常详细的描写,对于云长武力的高下,长久以来争论不休,在轩辕春秋,有一个讨论的问题:“支持关羽的武力”,很是热闹。从听过的评书来看,袁三国还是倾向于关羽为五虎第一的,但是从评话来讲,关羽的武力情况就比较复杂。在《前三国》评话里,明确提到在古城会时,关羽略逊于张飞,被张飞杀的手忙脚乱;在延津遇文丑时,硬碰硬也逊色于文丑,这样一来,很容易得出关羽不是太强的结论,有点愧对“武圣”的称号。但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发现还是有问题:古城会时,关羽无心与张飞交手而忙着解释误会,因此自然是以防守为主,再加上张飞盛怒之下攻击力自然提高了几分,云长被杀的手忙脚乱也属正常。在延津遇文丑时,硬碰硬也逊色于文丑主要是因为文丑的力气比关羽大,硬碰硬吃亏也正常,但这不代表关羽功夫不及文丑,所以当关羽尚未用拖刀技时,袁军中的刘备已经替文丑担心了,因为他看出文丑的武艺不及关羽。而到了《后三国》,张飞的武力呈下降趋势,而关羽的武力却基本上还是保持在他一贯的水平线上,从《水淹七军》来看还胜庞德半筹,可见云长的武力之高。应该说,关羽在评话诸将里是唯一具有武学宗师风度的,他“一生只杀了十九个人,而且是只斩大将不杀小兵,越是本领高的大将就杀的越快”。这是说书人对他的评价。而且从武学修养来说,关羽可能是最高的,既能破武功,又能创武功。说到创武功,体现为他独创二十四路春秋刀法,此刀法乃名副其实的三国第一刀,温酒斩华雄、白马坡斩颜良、拖刀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刀劈刀祖宗蔡阳、长沙战黄忠,曹将中许褚、张辽等名将都莫当其锋,有盖世无敌之气概。但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说明起武学修养高,因为赵云、蔡阳、姜维等人都能自创武功,关羽的武学高还在于他能够破武功,说到破武功,最典型的是破刀祖宗蔡阳的两大绝学:一是“连三刀”,二是“偃月刀”。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连三刀”是蔡阳的外甥秦琪在黄河边向关羽使的:“所说连三刀就是连劈三刀,绝不能给你回手。他是练就一法,趁你招架他的金刀时,他的金刀虽然被点了出去,点到哪里,他就从哪里还手。……虽然秦琪背对关将军,他趁将军不防之际,在马上反手一刀,劈向后面关将军的颈项之上。他以为稳稳取胜,所以高叫一声:“姓关的去吧!”话音未落,一丈多长的七十五斤重的金刀加上他的二臂千斤之力,已经劈向了将军的后面颈项。云长只听得一阵刀风,心中明白,莫怪不给我回手,原来是蔡家的连三刀法。莫说招架,连看都来不及。我倒还要战了十个回合之后,再用杀手。哪知他起手就是无礼,一动手便是杀手。说时慢,当时快,将军只得把头一低,整个身子向马上一伏,凭你快,本来劈中你的颈项,现在至少劈中你的后脑。照这样说法,关将军岂不是要送命吗?谁知关将军将尤刀钻子在赤兔龙马的头上压了上去,所说关将军的的赤兔龙马已经驯练成熟了,凡是刀钻压在马头上,便是命令赤兔要马膝前蹄,这是用杀手拖刀动作的准备。因此龙马一刹那,前蹄一膝,跌了一跤。这样,关将军人坐在马上,顿然低了下去。片刻之间,秦琪的金刀刚好在关将军的头顶之上劈了一个空。因为他用力太大,不但金刀向后荡了过去,连秦琪的身体都在马上向后一仰。关将军乘机提起龙刀钻子,对准当顶荡过去的金刀的刀盘上,用力点了上去。秦琪的金刀脱了双手。飞了出去,关将军趁势回转马头,秦琪在慌张之中也掉转了马头,两人正巧成了面对面。秦琪准备逃跑,但已经来不及了!云长在掉转马头的时候,顺手便一刀,正中秦琪的腰间,只听得“喀嚓”一声,秦琪已经尸分两段,跌在血泊之中。”

看得出关云长是很从容地化解了秦琪的“连三刀”并且成功地予以反击,要了秦琪的命。再来看关羽破蔡阳的“偃月刀”。

早说蔡阳有着两路杀手,一路是"连三刀",听说在滑州关上就被关公破去外甥的"连三刀",那我今天不需再用了;所以决定用第二路杀手,名谓"偃月刀"。……蔡阳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双手在银刀柄上抓紧;刀头在前,刀钻在后,然后用尽全力将手中大刀象枪一样上下左右播动。顷刻间,刀在太阳光下变成了无数的刀头,根本分不清哪一个是真的刀头。……这时,双方已经碰头,蔡阳便将播动的银刀向云长迎面刺去,口中叫一声:"姓关的去吧!"关公见蔡阳先下手,而且看到这种刀法陌生,从未见过。……这个时候,没有一定的战场经验,莫说你休想招架,就是想圈马而逃也已经来不及了。关将军毕竟是久战沙场的名将,经验丰富。他在这一刹那中,不慌不忙,聚精会神地用一对天生的凤眼在琢磨着蔡阳发来的"偃月刀",很快地被他看准了其中一个真的刀头,道理在于三点,第一,关将军一对凤眼与众不同的目光锐利;第二,他是注意到蔡阳的眼神,就可分辨出他的真刀头在哪一个部位。因为他要致我于死地,必然发来的刀也要注意到我致命的部位。现在见到蔡阳一对怒火般的目光,注意着我的头部,说明他是用银刀准备从上部而来;第三,蔡阳到底年迈了,又经过长途赶路,他的精神相应也减弱了,要是往常的"偃月刀",恐怕关将军凤眼再好也难以分清。说时慢,那时快,关公看清目标便起龙刀钻子向着蔡阳真刀头上点了上去,口中喊一声:"蔡老,你且慢!"

对面的蔡阳,正出乎意料……要紧将银刀收转,……蔡阳明知"偃月刀"已被关云长识破,但是他心还不死,等不到云长龙刀劈来,他的"偃月刀"又来了!这是他数十年来的功夫,只要银刀转动,刀光万道,直刺云长分心。关将军见他第二刀刺来,俗语说:"头难头难",只要一开头,关将军已经摸透了他"偃月刀"的规律。……起龙刀,从上往下,名谓是架一刀,准备将蔡阳的刀头打下去。这时,蔡阳又气又恼,自己认为第二刀又要比刚才播得更急,为什么还被他识破?因此便将银刀很快地缩了回来。关将军龙刀架了一个空,相反刀向下一沉,人在马上向前一伏。蔡阳一看,机会来了!趁云长来不及提起刀之时,他第三刀直刺云长马头,认为这一刀定然刺中。所以他是全刀以赴,非常有把握地对云长叫了一声:"姓关的,你与我去吧!"只听得刀风"嗖嗖"刺了过来。关将军明自蔡阳要想趁此机会击中我的马头,前两刀都被他收了回去,这时的云长想,前两刀我招架的速度太快了,现在略放慢些,待你银刀全部刺了过来,我连招架、连还手,一起而来。所以看准了,在他的刀的动作。从下向上,对准蔡阳的刀头上钩了上去。

这时,蔡阳已经来不及收回他的银刀……你身体在马上还没有坐稳。关云长的龙刀已经来了。云长便将龙刀向蔡阳右面颈项搠了过去。……只听得"喀嚓"一声,但见在他的颈项中鲜血直冒,银刀落地,死尸滚下了马背。这一刀,名谓"春秋刀"中"断臂要离刺庆忌"!一代名将刀祖宗蔡阳,就这样被云长丧身于古城郊外。


这一仗关羽破招还招打得及其漂亮,看得出来,关羽破招完全是依靠他深厚的刀法底蕴和丰富的战场经验以及他临危不乱,过人的胆识,而不是如赵云在长坂坡破张绣的“百鸟朝凤”那样是靠着运气,这里应该没有运气的成分在内。因此说,关云长的武学修养在其他诸将之上,真不愧为三国第一刀,也不枉称“武圣”了。

总而言之,评话《三国》里曹彰或者吕布代表这这部书的“极限武力”,至于其他人的武力排名么,呵呵,不知道,自己看着办吧。以上,即是笔者对于评话《三国》武力的理解,那位要说了,搞了半天你还是没有说出三国的武力排名,是的,《三国》武力的排名已经争论的很久很久了,到现在斗没有一个真正的结果出来,几乎每个人自己心里都有一杆秤,那么,就自己心里称称看吧。

(注:个人以为武力应该按各人的表现来定,而不是按顺口溜来排的,所以象“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三国之中有吕布,吕布哪有马超好,马超不如子龙巧”这样的顺口溜不能作为排名的依据。)(待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天痕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右将军
好贴 4
功绩 224
帖子 1182
编号 208
注册 2003-8-29




QUOTE:
原帖由 悟空道人 于 2009-1-11 22:16 发表
最后在请教一下,网上除了电驴上的一些大书和小书加重短片的资源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下载的?目前网上的资源应该有三四十gb。此外,苏州有什么买旧书的商店或书市,我是上海的,旧书实在不多。

淘宝有,50元11张DVD.另外在上海的话,去静安区玉兰书苑(静安区文化宫2号楼底楼),下午1:30-3:30.每到周6说书的时候场子里都会有一个卖盘的,能买到些taobao上没有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悟空道人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303336
注册 2008-12-30


发表于 2009-1-13 15: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8 天痕 的帖子

谢谢哈,在上海鲁迅公园的鲁艺书院看到听一场书才六块,高雅艺术低廉的优点可怜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天痕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右将军
好贴 4
功绩 224
帖子 1182
编号 208
注册 2003-8-29


评话不如弹词也是有迹可循的.
我没事常去玉兰书苑,发现弹词场基本都是满座,评话就惨了.
说传统大书的,常熟团朱幼常的<南北英雄会>,上座50人都不到.
其它的评话新书,都是直接将人物传记或者历史传记拿过来稍作修改,就搬到舞台上来.评的成分少了很多,而且新书基本都是现代的,"做"也体现不出来,听客们宁愿去听弹词.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5 22:0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90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