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五次北伐的过程及结果:
1. 诸葛亮大致平定南中后不久传来魏文帝曹丕病亡的消息, 诸葛亮认为机不可失故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出师表》后屯兵汉中训练士卒、屯积粮草並策反孟达(但很快被司马懿讨平), 一年后即建兴六年(228)春打着汉的旗帜北伐, 否定魏延取道子午谷奇袭长安之策, 沿用他认为十全必克而无虞的方针, 出兵陇右以蚕食雍凉。一开始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同时叛魏响亮, 形势大好下却错用马谡这参谋人才守街亭, 被魏名将张郃击破导致功败垂成, 结果第一次北伐的战果也就拔西县千余家和得到人才姜维来投。但相对损失的, 完全是损多得少。
2. 和第一次北伐同年也即建兴六年(228), 陆逊于石亭之役大破曹休, 魏调动诸军包括镇守关中的张郃军至荊州欲报仇, 按《汉晋春秋》记录是诸葛亮欲趁关中空虚先占陈仓(但第一次北伐后曹真已留郝昭镇守); 但按《诸葛亮集》中写给其兄诸葛瑾的半官方半家书的信中本意是围魏救赵(围魏救赵的始作俑孙膑是魏赵两败俱伤, 並不是魏伐赵前先解其围; 何况只需围陈仓即可达到目的, 用得着投入云梯、冲东等攻城二十余日吗? 乘魏军在关中兵力薄弱出击一样能吸引魏的注意, 和《汉晋春秋》並无抵触), 若孔明想乘空偷袭那就明摆着失败; 若是想打乱魏军东征的话那是成功了。但因本文不是辩诸葛亮于第二次北伐的真正意图, 结果连该役的得失也无办法谈讨, 是役得失算是存疑。小胜仅有在退兵途中斩杀魏将王双。
3. 建兴七年(229)春, 诸葛亮鉴于前两次的北伐, 一改用兵方向, 派陈式直指汉中之战后已移民(参见《三国志 魏书 张既传》、曹魏半放弃的武都和阴平二郡, 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兵救援, 但因诸葛亮潜师至建威, 郭淮怕被断后路而退走, 第三次北伐绝对是得大于失, 尽管和汉中一样得其地而不得其民。
4. 建兴八年(230)秋, 曹真以蜀汉数度入寇为由, 大规模数道进攻来反击, 但因暴雨关系三路魏军进度缓慢, 曹真一路一个月也走不出子午谷, 被迫班师。
同年, 诸葛亮命魏延和吴懿率兵西入羌中, 破魏后将军费耀和郭淮于阳谿。曹真攻蜀谈不上是诸葛亮的主动兵北伐, 其后魏延等破郭淮也就是魏蜀历次战争中的一场胜仗, 对双方影响不大。
5. 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鉴于以前的军粮运输问题, 投入木牛。此时魏大司马曹真已死, 魏明帝曹睿以司马懿代替曹真之遗缺, 但一开始就与西救祁山的问题上和宿将张郃发生争论。结果郭淮被破, 上邽之麦被割, 司马懿乃敛军依险拒守不战。双方僵持在卤城, 魏将军贾栩、魏平一再请战並笑他畏蜀如虎, 新上任的司马懿难违众议便在该年五月命张郃攻祁山之南的王平, 但以阵亡三千余败北告终。不过, 其后于《晋书 宣帝纪》有另一场战役, 汉军被俘斩万计, 至今史界尚无完全能否定这一记录之说, 和第二次北伐一样, 暂时不再谈论该役战术上双方的伤亡对比。六月诸葛亮因军粮耗尽被迫退守, 司马懿不听张郃劝谏强命他追击, 结果被伏兵射杀于青封。
战术上因祁山另一场蜀汉是否被俘斩万计而无法总结双方军力的损失, 但纵蜀汉能杀魏名将张郃, 劳师动众的目的缺不是为了擒杀一人, 战略上蜀汉寸土未得, 加上因军粮问题令蜀汉重臣李平(严)被罢免, 双方人才的损失也是一比一的, 故本次收效甚少, 甚至得不偿失。
6. 诸葛亮再鉴于粮运不继的问题, 木牛之上再投入流马外, 从建兴十年(232)开始直接在被曹操移民后的汉中实行军屯, 一年后修建斜谷邸阁(粮仓), 整顿休养多一年后, 便在建兴十二年(234)二月亲率十万由斜谷道进军武功, 更约得孙权北伐, 同年五月孙权亲率十万进攻合肥新城、陆逊和诸葛瑾将万余人入江夏、沔口以进迫襄樊、孙韶和张承由淮河直指淮阴。声势浩大迫曹睿亲征孙权, 命司马懿拒守诸葛亮。先是诸葛亮受挫于守北原和郭淮, 其后也有司马懿吃亏于蜀汉的虎步监孟琰, 双方也就互有得失, 大家也奈何不了对方, 一直对峙于五丈原。诸葛亮唯有用巾帼妇人之服欲激怒司马懿迫其出战, 但被看破后还在魏军前让其表现一幕上表请战的把戏。结果其年六月孙权得知曹睿亲征主动退兵, 另两路虚张声势的吴军也主动退兵。形势已是大大不利于蜀, 再对峙两个月后, 蜀汉建十二年, 即曹魏青龙二年八月, 诸葛亮病死于军中。其后尽管有死诸葛吓跑活仲达, 但在国家层面上来看, 于国並无甚么重大得益。反而是在退兵问题上, 诸葛亮最终还是调和不了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 两人争权最终以魏延被杀並夷三族告终。
五丈原是司马懿次受辱之地, 但对蜀汉来说谈不上得与失, 只有双方的互有胜负和蜀汉以主帅身故班师告终, 根本谈不上得到甚么。
总结五次北伐的战果, 第一次失多于得且赔上优秀参谋马谡; 第二次因诸葛亮用兵本意到底如何无法评定得失; 第三次是唯一一次有得益; 第四次因有祁山是否魏斩汉首级万计的问题存在, 无法确定战术上的得失, 不过否定俘斩万计一事的为主流, 那就算作蜀汉是损兵较少的一方。只有射杀张郃一事能肯定, 但战略上不但灭不了魏, 也是寸土未得; 第五次是战术上双方互有胜负, 仅仅是司马懿名声受辱, 但蜀汉战略上是输。所以诸次北伐沒能达成《隆中对》、《出师表》所表达的北定中原这一任务; 战术上受史料所限根本无办法统计总结双方的伤亡对比, 就算第四次北伐沒有《晋书》所讲的重大损失, 但相对于第一次马谡部之损, 只能说双方差距不会太大。不过蜀汉在损失上应是较少的一方, 但很不幸, 对手是有十二州的曹魏, 若按比例的话其实恐怕是蜀汉。人才损折方面, 的确是在战场中干掉名将张郃, 无奈魏人才之多, 死了张郃还有郭淮、陈泰和邓艾;但蜀汉死了马谡后, 参谋人才並不多见, 何况还有因北伐间接被罢免的李平、间接身亡的魏延(否定子午谷之策后沒能安抚魏延、生前更沒能化解他和杨仪之间的矛盾)。
陈寿评诸葛亮的军事水平“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相对于其政治, 军事水平确实略逊。少用奇谋, 不论本意是否因蜀汉无法再承受另一次夷陵之败而非常谨慎还是其个人本身不擅用奇, 也不用再探究, 只因这就是事实, 连《袁子》这替诸葛亮辩解的作者袁准也认同“袁子曰:亮,持本者也,其于应变,则非所长也,故不敢用其短。”魏不备蜀多年的第一次北伐是数次北伐中机会最好的一次, 也是唯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连他自己都承认“民穷兵疲”, “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的情况下的其后几次北伐中虽然蜀军也有所斩获, 但是已经谈不上什么战略的突然性了, 能响应诸葛亮的人马也在第一次北伐时全都现了行, 以后没人再敢轻易揭竿了。在曹魏方面优势兵力的严防死守下, 后续的几次北伐没有取得预想战果, 也没能促使天下再生出些《隆中对》中的“变数”(魏主曹丕身故, 魏境內有曹植即位的谣言)。只因诸葛亮忘记刘备临薨前的一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结果在镇守要地街亭中违众拔谡, 不起用宿将魏延和吴懿硬要让这从来沒统领过大军经验的参谋人员上战场当大将。适当的磨鍊人才是对, 但总不是拿这生死存亡之地让他交学费吧? 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后数次形势多呈胶著状态才令后人有以攻代守的想法(孔明本身根本沒有提及)。
战场上可以肯定的、能反映的客观直接战果仅有曹魏半弃、被移民至空洞化的武都和阴平二郡。但背后蜀汉到底负出了多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