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黄炎”之称如何变“炎黄”?
性别:男-离线 曲辰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发表于 2007-7-23 05:3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黄炎”之称如何变“炎黄”?

曲 辰

在汉代以前的历史上,人们凡遇黄帝与炎帝并提之时,都是“黄”字在前,“炎”字在后,称“黄炎”;汉代之后,由于人们对历史记忆的淡忘,并由淡忘进而误会,就改为“炎”字在前,“黄”字在后,而作“炎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哪种称呼正确呢?若要正本清源,就这简单的“黄”、“炎”二字前颠倒,就牵扯到许多一般人们根本不了解的历史问题。所以,本文就此说一说产生“历史误会”的来龙去脉。

一、为什么汉代以前称“黄炎”而不谓“炎黄”?

华文明在世界上,是发端最早的国家之一,而礼仪又是文明化程度体现最为明显的一个方面。所以,世称中国为“礼仪之邦”,是很有道理的,就连“中国”之称,都不是有人胡诌的什么根据河南新郑而得称:“郑州所具有的历史特点是‘天心’、‘地中’。”① “新郑是天下中心”,“新郑县城的竹园村还保存有‘天心石’……”② 而强调提倡中道而为称。作为一个讲究礼仪的文明古国,他的一切称谓都是很考究的,更不用说到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就更不可能信口开河。概括起来,汉代以前人们以“黄、炎”而指黄帝与炎帝,绝不是倒过来称什么“炎、黄”,这是有以下几个很重要的原因造成的。

一、黄帝为兄,炎帝为弟,黄帝为嫡,炎帝庶出
黄帝与炎帝是同父异母兄弟,黄帝为兄,炎帝为弟。所以,西汉的贾谊说“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是小有失误的。黄帝是少娶于西陵氏或方雷氏妻附宝所生,而炎帝是少典娶羌氏女登所产,故言“黄、炎同父”是对的,言其“同母”则为错误。当有熊部落方国之际,原始社会为避近亲通婚,而出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③ 的问题,在实践中形成的异姓通婚的“婚姻圈”还在实际沿袭,其时“姓”之所得,是从其生母,也就是许慎所说的“因生以为姓,从女生”④。“氏”之所得,始于封爵,继以地望而称。故黄帝姓姬,炎帝姓姜。黄帝以封公而得“公孙氏”,炎帝则以受封之地在赤城,而为“缙云氏”。对此种历史情况说得最明白的,是《通志·氏族略序》。其文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所以,《国语·晋语》中所载司空季子为劝说逃亡中的重耳纳其侄所弃前妻怀赢,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其“有蟜氏”不确。因为有熊与“西陵”、“方雷”为固定的世代通婚关系,其两氏或为一族,都为姬姓。因此,其时在帝位选贤禅让之中,姬姓为嫡,姜、伊、姚等别姓为庶,帝喾之前,选贤禅让帝位,从未打破“传嫡不传庶”的旧规制。而司空季子为制造出一个“姓不同便德不同”的理论根据,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个得姓之说,就是百分之百的胡诌。

二、黄帝具有大德,而炎帝则有失德之行
黄帝仁慈,“养性爱民,不好战伐。”⑤ 其在继少典之后而治理有熊部落方国之际,对内发展生产,努力解决国人衣、食、住、行各方面生活问题,爱护人民,轻税薄赋,“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⑥ 因此,人民安居乐业。对外教民习用干戈,振兵自卫,而不掠夺他族。这同当时其他各部落方国互“相侵伐,暴虐百姓”⑦,民贫至极,不堪其苦的局面,形成了极为显明的实际对比。因此,有熊部落方国周围的其他部落方国之君,或慑于其威,或真正心服,而“咸来宾从”,如此结成了在当时最大的一个部落联盟集团。其地域扩大到了东到渤海、西至西河、南达汉水,北控朔漠这样一个范围。有熊部落方国地域的迅速扩大,是有熊军事首领“帝”与行政首领“后”商议派遣得力重臣分赴各地,以中央统一制定的典章制度治理地方的直接原因。而其时的行政首领姜榆罔,派蚩尤去了少昊,自己亲自坐镇太昊,而由军事领袖姬轩辕守在都城青丘,这就是“涿鹿两战”产生的起因,也是贾谊言黄帝、炎帝“各有天下之半”⑧ 的历史依据。此后,蚩尤在山东北部先假黄、炎之名义,横征暴敛为日后的公开叛乱聚集财物,接着就用削鼻子、割耳朵、破坏人的生殖器、以及往人脸上刺字等刑法,逼迫九黎人随其造反。九黎人不堪其苦,上告于黄帝、炎帝,由此而有炎帝从河南的“空桑”邑北上山东,在相当于今曲阜附近的地方,筑邑亦命曰“空桑”以行监视。这才有了蚩尤“登九淖,伐空桑”,⑨ 炎帝一战即溃,一溃即逃,一逃就引蚩尤追回到涿鹿的都城青丘之下,拉开了黄帝战蚩尤的历史大幕。在整个战蚩尤的持续多年坚苦战争中,炎帝是安居于阪泉未有任何辛劳的。因为,阪泉与战蚩尤的战场“涿鹿之野”,中间隔着涿鹿山向东北延伸下来的一道山梁。而战蚩刚一取胜,黄帝还未得到一点喘息的机会,在阪泉以逸待劳的炎帝就向黄帝发动进攻,由此而接着一场“阪泉之战”。这,就是“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⑩,“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独鹿,诸侯叛之,阪泉以亡”其政   历史评论的根据。至于为什么炎帝派蚩尤司政于少昊后,不是另派臣属,而是自己亲自到太昊治理地方?为什么遇蚩尤之伐,一战即溃,一溃即逃,一逃就引蚩尤追回到涿鹿的都城之下?为什么以骑马善战的蚩尤,在帝都之下,涿鹿河畔,将炎帝追杀到了一个“九隅无遗”的地步,却一点都没有伤到炎帝呢?为什么蚩尤刚刚战死,炎帝不是庆贺,而是立即从阪泉向青丘(即今俗称的“黄帝城”遗址)对黄帝发动军事进攻呢?为什么黄帝痛心疾道地叹息:“卑而正如增,高而倚者崩。山有木。其实屯屯。虎狼为猛可 ,昆弟相居,不能相顺,同则不肯,离则不能。”  呼唤“伤国之神,神则不来,胡不来相教顺弟兄?兹昆弟之亲,尚何易哉?”  又痛切地说:“毋借贼兵,毋裹盗粮。借贼兵,裹盗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弗同而同,举而为同。弗异而异,举而为异。弗为而自成,因而建事。阳亲而阴恶,谓外其肤而内其剧。不有内乱,不有外寇。肤既为肤,剧既为剧。内乱不至,外客〔寇〕乃却。”  那么,是谁“借贼兵,裹盗粮”了?黄帝痛切地叹息的兄弟不和,应该不是别人吧?又呼唤“伤国之神”“胡不来相教顺弟兄?”这位能够“伤国”的“神”应该就是不和之“昆弟”的已亡父亲吧?联系到黄帝一统神州大地,“合符釜山”,以法治国后,又让炎帝主政于南方,黄帝至垂暮之年而罕有地轻车简从,秘密南巡,致使其妻嫘祖病死于南岳衡山 ,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三、黄帝为君,炎帝为臣,黄帝于中华文明功大,炎帝功微
在有熊部落方国之际,黄帝与炎帝同为“双头领导体制”中的领袖。黄帝是军事领袖,故其职称为“帝”。炎帝是行政领袖,其职之称沿袭母系氏族时代之称,曰“后”,此非今简化字中“後、后”合二为一后的“前后”之“后”意,而是“后以施命诰四方”  之“后”义。黄帝经“涿鹿”、“阪泉”两战的重臣拥兵为叛,昆弟拥兵而生内乱中,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塞,将成江河。”  对于其时各自拥兵割据一方的部落方国,不进行征服,国家的安全就没有保障,人民便很难安乐业。这才有了无论东西南北,有不臣服者,都进行征伐,尔后,合兵符于釜山,定都邑于涿鹿,制定典章、礼仪,分派百官治理国家,并组织开展音乐、卫生、医药、天文、历法等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揭开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第一页。至于炎帝,虽然黄帝“以云名而命官”,封炎帝为“缙云氏”,仍使其主政于南方。但毕竟是“臣子”,而非“君后”了。历史上依其在龙门山焚林垦荒之功,谥号曰“炎”比照其原在有熊部落方国之际的“后”职,习称曰“帝”,此就是“炎帝”之称的由来。其后世国家祭黄帝,尊其为“祖”,是指其为开创中华文明之“始祖”,而并不是说所有中国人都是由他繁衍而来,是血缘关系上的“祖”。而在对于中华文明历史贡献上,炎帝有功,但远不能与轩辕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之功相比。所以,历史上凡国家举行的祭祖大典——五年之禘、三年之祫、每年之祭中,都将中华民族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置于首位而享祭,而任何朝代这种祭祖大典中,都没有炎帝。只有在一年四季的郊祀——祭南方的天神、人鬼、地祗、朱雀七宿星神的一揽子祀神活动中,才有炎帝。
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人们提到黄帝、炎帝,毫无例外地“黄”字在先,“炎”字在后的历史原因。如《归藏·遗爻附》载:“昔黄帝与炎神〔帝〕争斗涿鹿之野”;孔子说:“黄帝,少典之子也。…教熊、罴、貔、貅、虎、豹,以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  ;《国语·周语》曰:“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晋语》又云:“昔少典…生黄帝、炎帝”;《新书·益壤》记:“黄帝者,炎帝之兄也”;《吕氏春秋·荡兵》言:“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

二、汉代以后变“黄炎”称“炎黄”的错误根源

汉代以后,逐渐变正确的“黄、炎”之称,为错误的“炎、黄”之谓,是一种歪曲中国历史的结果。其根源,始于刘歆、班固将历史分期的时代名称“神农”与“炎帝”合户,称曰“炎帝神农氏”。其历史背景是,自李斯为拍秦王赢政的马屁,信口附会出一个“天皇、地皇、泰皇”的所谓“三皇”来,编造所谓“三皇”世系的活动也就展开。虽然,何为“三皇”终未有定论,这是因为附会历史的各家未作统一的协商,而是各说各话,各有不同的“发明创造”的结果。如《春秋纬·元命苞》说“伏羲、神农、女娲为三皇”;而《春秋纬·命历序》里则说是“天皇、地皇、人皇”。但将先秦史家追溯原始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分期名称:兽处群居、有巢、燧人、伏牺、神农,都臆断出了年代。其中,大约是人们以“兽处群居”时代为“不雅”,就借神话传说中的“盘瓠”变称“盘古”。如《三五历记》言:“未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曰神于天,圣于地:天高一丈,地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五,甚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春秋纬·元命苞》言:“天地开辟至春秋获麟之岁,凡二百七十六万岁,每纪为一十六万七千年。”  而《命历序》中的说法,就与《元命苞》不同:“自开辟至获麟二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每纪为二十六万七千年,凡世七万六百年。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摄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叙命纪,七曰循飞纪,八曰因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疏仡纪。”又说“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乃到尧。”  到了晋代,以著述为能事的皇甫谧,从这些随意胡诌的《纬书》、郊祀内容那里得到了“宝贝”,再与《国语·晋语》中所载司空季子的附会、以及正史杂相串联与揉合,更加以从自己肚肠里的搜刮臆造,就编造出了《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娰,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又曰本起烈山,或时称之,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帝炎。”  到了唐代,司马贞将“三皇”说补入了《史记》,至清代,好事者又将“太昊庖羲氏”、“炎帝神农氏”补入《竹书纪年》,炎帝自然就出现在了黄帝之前,于是,人们也就“顺理成章”在流行起了“炎黄”称谓。

结  语
中国的文明历史,是在有了文字使用之后,凭当时日积月累的一条条《实录》而写成的,是中华民族在灾难前奋斗、战火里锤炼、不屈不挠地追求进步而留下的一行脚印,是为了究天地之变,鉴兴亡更替缘由,由历代史官蘸着他们自己的血和泪,“秉笔直书”而成的。如春秋时齐国太史为如实记载“崔杼弑其君”   这五个字,弟兄四人须臾之间就掉下了三颗头颅;太史公司马迁为著《史记》,而忍受了“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  的极刑之辱。中华民族的历史,绝不是神话学家们的“神侃”,小说家编塑,杂家的联缀、无聊文人的附会而成的。所以,辨“黄炎”之称如何变“炎黄”误说,目的亦在于强调研究历史,务求“认真”二字,编造出来的不是历史,编造出来的“历史”远不及小说之功庸,面是垃圾,它污染历史,有害于民族历史进步。

注 释:
①  张维华:《黄帝故里与中华第一古都——郑州》,载《黄帝故里——新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76页。
②  刘文学:《关于炎黄故里地望的探讨》,同上书第87页。
③  《左传·鲁僖公二三年》。
④  《说文解字》。
⑤  《玉函山房辑佚书·蒋子万机论》。
⑥  《礼记·礼运》引孔子语。
⑦  《史记·五帝本纪》。
⑧ ⑩  《新书·制不定》。
⑨  《玉函山房辑佚书·归藏》。
   《周书·史记解》。
         《黄帝经·称经》。
   此事《吕氏春秋·孝行览》、《湘衡稽古》、《轩辕本纪》等都有记载。
   《周易·姤》。  
   始见于《大戴礼记·五帝德》,清·孙星衍辑本《孔子集语》“貔”字之下无“貅”,与《史记》之载不同,而《太平御览》引录中,“貔”字之下有“貅”字,证明清辑丢了一个字。《史记·五帝本纪》之载为:“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玉函山房辑佚书·三五历记》。
       《玉函山房辑佚书·纬书类·春秋纬》。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
   《左传·鲁襄公二五年》。
   司马迁:《报任安书》。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sky
(春意思)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94
帖子 8928
编号 16632
注册 2004-8-29


发表于 2007-7-23 05: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好,我一直觉得神农氏和炎帝的记载矛盾的地方好多,如果本来就是两个人,很多东西就说得通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7-23 09: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曲辰 于 2007-7-23 05:32 发表
一、黄帝为兄,炎帝为弟,黄帝为嫡,炎帝庶出
黄帝与炎帝是同父异母兄弟,黄帝为兄,炎帝为弟。所以,西汉的贾谊说“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是小有失误的。黄帝是少娶于西陵氏或方雷氏妻附宝所生,而炎帝是少典娶羌氏女登所产,故言“黄、炎同父”是对的,言其“同母”则为错误。当有熊部落方国之际,原始社会为避近亲通婚,而出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③ 的问题,在实践中形成的异姓通婚的“婚姻圈”还在实际沿袭,其时“姓”之所得,是从其生母,也就是许慎所说的“因生以为姓,从女生”④。“氏”之所得,始于封爵,继以地望而称。故黄帝姓姬,炎帝姓姜。黄帝以封公而得“公孙氏”,炎帝则以受封之地在赤城,而为“缙云氏”。对此种历史情况说得最明白的,是《通志·氏族略序》。其文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所以,《国语·晋语》中所载司空季子为劝说逃亡中的重耳纳其侄所弃前妻怀赢,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其“有蟜氏”不确。因为有熊与“西陵”、“方雷”为固定的世代通婚关系,其两氏或为一族,都为姬姓。因此,其时在帝位选贤禅让之中,姬姓为嫡,姜、伊、姚等别姓为庶,帝喾之前,选贤禅让帝位,从未打破“传嫡不传庶”的旧规制。而司空季子为制造出一个“姓不同便德不同”的理论根据,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个得姓之说,就是百分之百的胡诌。

这就是走入另一个歧途了吧。
少典、有蟜应该都是部落名称,黄帝、炎帝都是从少典氏分出的部落,未必就是兄弟。
至于附宝、女登之说已经很晚了,多半是虚托之名。

至于嫡庶之分,上古时代有这玩意么?不要忘了,当时连家天下都还没出现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曲辰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发表于 2007-7-23 11:4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复“冒牌”先生

尊敬的“冒牌”先生:
  

        你的质疑在咱中国学术界具有代表性:
        第一,自顾颉刚先生“疑古”,提出“东周以上无史”论,将中华民族文明史拦腰砍掉一半后,人们一真怀疑古史籍,顾先生言中国古史是“层累造成”,顾先生的观点没有错,特别是汉代以来神话古史也可以用“登峰造极”形容之。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顾先生做研究,也有不慎重处,有用文学作品为例而驳史料者。再是顾先生不是因古史掺假而剔除其假以存真,而是将真、假一起砍,采取了“省事”的办法。这种做学问上的“省事”结果,就是给后人带来麻烦与错误认识;
        第二,我们翻译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引出的理论,错误地造出了一个“进化论”大加宣传,这个“进化论”违背历史、违背现实、违背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违背哲学上的相对理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法。但由此对中国史学界影响极大:错误地认为,历史较久远就一定落后,历史时间距现代起近,其历史必定越进步、越高级,而忽视了在有了“国家”政治之后,历史会因政治上的多种原因出现退步、衰落这种重要的现象;
        第三,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许多科学技术进步,天文学进步,许多发明创造 ,都与中国产生“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就连文字的产生都是如此。然而现在的人们不知道“五帝时代”(实际是经历了7代帝王)实行的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指导的“选贤任能”、“以民为本”政治制度;而自禹颠覆了“五帝时代”的民主政治制度之后,实行的则是“唯皇作极”君主独裁政治制度,直到清末。实行民主制度重哲学学习,明民以治;实行君主独裁政治制度,就“神道设教”、抵制哲学而宣扬神鬼迷信,愚民以治。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同,是造成社会历史进步的最大原因;
        第四,中国什么都学苏联,学校分科很细,搞学术研究也分工很细,再加上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是西方的而非东方的,所以就只讲分析,忽视综合性研究,只注意局部,而不看历史全局。研究历史的,连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他都不关心。现在史学界有很多考古研究证明了是错误的说法,搞史料、文献研究的学者们还在死抱住这些错误的说法不放,其固执到了很可笑的程度。
        以上四个极重要原因就是造成将黄帝与青阳这父子二人也非要说是是“东夷”、“西夷”两个部落这种荒唐可笑的说法之原因。
       历史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请“冒牌”先生恕在下不能细答。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7-23 11: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曲辰 于 2007-7-23 11:43 发表
尊敬的“冒牌”先生:
  

        你的质疑在咱中国学术界具有代表性:
        第一,自顾颉刚先生“疑古”,提出“东周以上无史”论,将中华民族文明史拦腰砍掉一半后,人们一真怀疑古史籍,顾先生言中国 ...

顾颉刚“疑古”的思路并不算错,错只错在“疑古”过了头而已。

黄帝与青阳要说是“东夷”、“西夷”两个部落,本来也不算错。
关键问题在于后世将少昊与青阳合二为一而已。
但被黄帝所杀的东夷领袖少昊,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变成黄帝的儿子。
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比如黄帝杀了少昊部落的领袖后,命令青阳去管理该部落。
那少昊就是青阳

炎黄的次序其实很简单。
神农远早于黄帝、炎帝,但后世把神农与炎帝搞混了,所以神农就在黄帝之前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曲辰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发表于 2007-7-23 13: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冒牌”先生:
     您好!
     您和有些学者一样,忽视了地名学研究:少昊与太昊,是上古(有熊部落方国)以其都城所在而称的两个地望名称。少通与小,昊,指日光明亮貌。日出东方,小有明亮,故称东方为少昊,在有熊部落方国前后,地望指今山东北部渤海湾一带地方;太,同于大,中国因地处北半球,一年四季都是看太阳在南方上空,日至中午,是一天之中日照最为充分明亮之时,日在正南,用为地望,在有熊部落方国之时,泛指今河南地方。黄帝与炎帝曾先派蚩尤于少昊以治九黎所居地方,炎帝则亲至太昊地方筑邑“空桑”施治,而留黄帝于青丘都邑以治北方。黄、炎闻蚩尤在少昊地方逼九黎人随其作乱,炎帝则移师北上,于今山东约在曲阜之南筑邑屯军以监,勇而善战之蚩尤,根本未把行政首领炎帝放在眼里,就举兵南伐,炎帝一战败北,逃回青丘(今河北涿鹿县矾山镇西北)蚩尤亦率兵追回到青丘邑下,由此而有著名的涿鹿之战。战后,黄帝又派青阳到少昊司治。因此,后人对蚩尤、青阳都称曰“少昊”;由此,贾谊也才有昔天之初,黄帝与炎帝各有天下之半的说法;由此,亦才有了《归藏》的蚩尤“登九淖,伐空桑”之记;由此,后世史家为区分两个建于不同地方的“空桑”之邑,才将河南初建者称“空桑”,山东者称“穷桑”少昊后裔居于山东者,也就谓之“有穷氏”了。
       正因为历史与地理紧相联系,研究历史不研究地名学是不行的,唯因此故,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等惑于太昊、少昊,就读不懂《周书·尝麦》篇的记载,而在其《先秦史》中作出了史学研究上的错误说法。
       以上所答,是为最后之答。因时间太少,我年近古稀,打字十分困难,敬请理解,理解万岁!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7-23 14: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曲辰 于 2007-7-23 13:50 发表
尊敬的“冒牌”先生:
     您好!
     您和有些学者一样,忽视了地名学研究:少昊与太昊,是上古(有熊部落方国)以其都城所在而称的两个地望名称。少通与小,昊,指日光明亮貌。日出东方,小有明亮,故称东 ...

《盐铁论》:黄帝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
明言两皞为黄帝所杀。
说实话,昊的意思跟地理学有什么关系,俺还真没看出来。

研究历史除了地理学之外的内容也还有很多吧?
比如图腾,少皞以鸟为官名,是鸟图腾。
而后世说太皞伏羲氏,风姓,以龙名官,但这应该是太昊与伏羲混淆后的现象。
若风姓,风凤相通,太皞也应为鸟图腾。
类似的鸟图腾还是秦人祖先皋陶,皋与皞也相通,而秦人也恰恰是鸟图腾。

附带说一句,其实神农炎帝为二,在《史记·封禅书》就有记载。
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
虙羲封泰山,禅云云;
神农封泰山,禅云云;
炎帝封泰山,禅云云;

黄帝封泰山,禅亭亭;
颛顼封泰山,禅云云;


说实话,上古史的研究,俺觉得还是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的分析最到位。
您老年纪大,俺就不跟您争什么了,推荐看看这本书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曲辰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发表于 2007-7-23 17: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做学问,首先是对资料进行真伪的鉴别,引纬书之说,引古代一揽子郊祀祭神之文字,不是引正史,而引说客为了说事而谈的所谓“史事”其本身就去历史事实已远。如《国语·晋语》胥臣季子言“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就是胡说八道!现在很多学者都引为信史,你能说多有人信就对么?我虽为农夫,家里有两屋子藏书呢?线装书也还有些,孤版书也还有一部,我知道徐旭生的名字,读其书可能比你早一点吧。

[ 本帖最后由 曲辰 于 2007-7-23 19:43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司徒潇潇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192868
注册 2007-7-24
来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发表于 2007-7-28 10:5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找了这么多材料,史实,厉害,我一开始以为叫炎黄只是读起来顺而已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曲辰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发表于 2007-7-28 12:2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也就是用心而已,我想,司徒先生如果下决心做,会比我要做得更好!这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做成这样那样的事情、事业。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icele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195551
注册 2007-7-30


发表于 2007-7-30 12: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炎帝魁隗氏政权之前为伏羲女娲政权,少典氏部落即为伏羲女娲政权的直系传人,在伏羲女娲政权的最后一任帝节芒去世后不久,炎帝魁隗氏率族人入主中原,建立炎帝魁隗氏政权。

魁隗,姓姜,名魁隗,又名柱,号魁隗氏。 魁隗的远祖是燧人弇(yan)兹合雄(hong)氏,简称燧人弇兹氏。魁隗的母亲是有蟜氏的女首领任姒,她居住在常阳山,是负责执掌日天杆晷度的柱下史。 魁隗的父亲是少典氏部落的一名普通男子。 魁隗生于伏羲女娲政权最后一帝的节芒六年(壬申,前5029)。传说有蟜氏女任姒有一次到华阳(今陕西汉中市境内)游玩,因看见神龙降临,感而有孕,后来便在常阳生下了一名男孩,便以柱下史的“柱”字为名,称作柱。又因从小在姜水(今陕西秦岭北渭河流域宝鸡市岐山县境内)长大,便以姜为姓,又称魁隗,号魁隗氏。

-------这便是皇甫谧《帝王世纪》的由来,正妃与神农号之说,全是牵强附会之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生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

=============

  魁隗出生时,其所在部落仍处于走婚时代。当时族内有严格规定,本部落族人有血缘关系的男女严禁成婚(性结合),因此他们的婚姻依然是异部落之间的走婚。当时伏羲女娲政权虽然已经施行了对偶婚,但生活在西部和南方的一些氏族部落,不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所以这些部落的婚姻依然停留在早期的走婚阶段。——这些部落为什么没有响应伏羲女娲政权的对偶婚呢?因为当时的对偶婚是男人出嫁,甲部落的男子嫁到乙部落的女子那里去,组建新的家庭;甲部落的男子此后便失去了自由和权力,成为仅供女人驱使和提供性服务的奴仆和工具。那些在本部落自由自在惯了的男人,无法忍受那种被奴役和歧视的生活,他们依然热衷于走婚。男人走婚只是为了寻找快活,他们对生儿育女没有任何责任。和女人快活之后立马走人,女人是否怀孕他们并不关心。由于女人的性伙伴频繁变更,她们怀孕后很难知道谁是孩子的父亲。(小说)

    史书上所谓“任姒为少典妃”,完全是后人的附会。他们根本不知道当时只有男人出嫁(指对偶婚)和走婚,根本没有女人出嫁之说。因此,任姒不可能成为少典国君的妃子(何况当时并无妃的称号)。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少典氏部落和有蟜氏部落是两个互为婚姻的部落,少典氏的男子到有蟜氏部落去走婚;有蟜氏部落的男子到少典氏部落去走婚。有蟜氏的年轻女首领任姒与少典氏部落走婚的多名男子结合,怀上了孩子,因为搞不清楚是哪个男人的,只好归功于神,称作“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远古史书《山海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当然,这里所说的“生”未必就是有血缘关系的父子。因为那个时代炎帝族还没有固定的婚姻,不过母子关系却是勿庸置疑的,就是说炎居确确实实是炎帝魁隗氏政权的第二代执政者。

==========

以上,我想说的是,黄帝和炎帝的关系只是他们的母亲是来自同一母系部落有蟜氏,至于说有很深的兄弟关系,是绝对不可能的!

值得探讨的反而是伏羲女娲政权与黄帝氏族的关系是否是直系相承.毕竟这时的伏羲女娲政权已经实行对偶婚,也就是说对血缘的认定上是很有成效的.

[ 本帖最后由 icelee 于 2007-7-30 13:30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icele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195551
注册 2007-7-30


发表于 2007-7-30 13: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轩辕氏的远祖为少典轩辕氏。少典轩辕氏共传四世——

    一、少典轩辕氏一世名枪术,女性,生于伏羲女娲政权的太河三年(丁未,前5114),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一年(公元前5089——前5049),卒于枪术四十一年(壬子,前5049),终年六十六岁。枪术的母亲为雷泽氏,因以龟和鼋为图腾,故而称天鼋氏,后被讹传为轩辕氏。于是天鼋氏就变成了轩辕氏。

    二、少典轩辕氏二世名茴芒,女性,生于伏羲女娲政权的大耀五年(癸巳,前5068),即位后立都于岚皋(今陕西安康市岚皋县),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年(公元前5049——前5016),卒于茴芒三十三年(乙酉,前5016),终年五十三岁。

    三、少典轩辕氏三世名赤哲,女性,生于伏羲女娲政权的大耀三十五年(癸亥,前5038),即位后立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在位执政虚记四十八年(公元前5016——前4969),卒于赤哲四十七年(壬申,前4969),终年七十岁。

    四、少典轩辕氏四世名大迥,又称少典,男性,生于炎帝魁隗氏政权的魁隗十六年(戊申,前4993),因走婚入赘于方雷氏部落,被推选为大酋长,即位后立都于千阳(今陕西宝鸡市北),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公元前4969——前4936),卒于大迥三十三年(乙巳,前4936),终年五十八岁。

    大迥死后传位给方雷氏(有蟜氏)女附宝的儿子黄夷,始称姬姓黄夷氏。

=======

黄帝是风姓方雷氏、雷泽氏的支派,由上一,我们看到四世即为少典,因走婚入赘于方雷氏部落,被推选为大酋长.大迥死后传位给方雷氏(有蟜氏)女附宝的儿子黄夷---------这里关于黄帝的说法就完全成立了,并且因为入赘的关系,不可能出现正妃侧妃的问题,关于炎帝的说法真是笑话了.

根据风姓方雷氏:族内贤能多才的族子即会被推选为帝的说法,至黄帝时期,完全可以说,黄帝即为风姓方雷氏(伏羲女娲政权)的延续.


枪术生于伏羲女娲政权的太河三年,太河时期为伏羲氏第22世, 太河,男,姓风,名太河,号伏羲氏,他的祖父是伏羲氏执政的二十任帝风和,他的叔父是伏羲氏执政的二十一任帝节氏。节氏执政的晚年,也没有将帝位外传,而是继续控制在纯血缘伏羲氏手中。他晚年时推荐了他的族子(侄子)太河为帝位继承人。    太河执政的晚年,也没有将帝位外传,继续控制在纯血缘伏羲氏手中。他年老时推荐了他的族子(侄子)大耀为帝位继承人。

可以看出,当时已经非常在乎血统,且都由男子执政.( 大耀称帝以后,打破了祖宗的惯例,在帝都原有的处理国家政务的宫廷外,又增设了后宫,并且在后宫娶妻纳妾。他向各部落公开宣称,帝和各部落大酋长享有婚姻方面的特权,男性的可以多妻,女性的可以多夫。大耀晚年时,直接立自己的小儿子节芒为帝位继承人,而不是传给族内贤能多才的族子,引起本部落众多族人的不满。)节芒后亡政.

[ 本帖最后由 icelee 于 2007-7-30 13:25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icele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195551
注册 2007-7-30


发表于 2007-7-30 13: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另外,我们可以在时间上比较一下:

炎帝魁隗氏政权首任首领: 魁隗生于伏羲女娲政权最后一帝的节芒六年,约为  第四世少典轩辕氏大迥,又称少典时期,其父仅仅为少典部落的一个普通男子,如何与少典入赘到风姓方雷氏的黄帝能同日而语....简直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

什么嫡出,庶出,充其量,炎帝不过是个乱臣贼子.这也就是历史上说两个部落在同一时期并立,即楼主说的一王一后共治的情况.(这不是历史必然,是炎帝抢政权而出现的情况)

事实上,断代史上的伏羲女娲政权并没有灭亡,只是由两权分立的情况存在着,然后由黄帝一族打败了炎帝取得了统一,这不是建立新政权,而是恢复政权的完整性!!!!


历史直至大禹时代而告终.大禹不是伏羲女娲政权不是风姓方雷氏传人.(舜也是入赘)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icele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195551
注册 2007-7-30


发表于 2007-7-30 13: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通了哦~呵呵~

关于炎帝的问题,其实他与燧人氏是有关系的.


前面已经指出:炎帝魁隗氏政权首任帝魁隗,姓姜,名魁隗,又名柱,号魁隗氏。 魁隗的远祖是燧人弇(yan)兹合雄(hong)氏,简称燧人弇兹氏。

燧人弇兹氏这就与伏羲女娲政权之前的政权燧人氏有关系了.

燧人氏全称燧人弇(yan)兹合雄(hong)氏,是燧人氏与弇兹氏世代为婚的两大族团联合体,是中华民族进入远古文明时代的第一始祖。
这里所说的燧人氏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氏族的总称,因为在燧人氏时期还没有完整的帝王世系记录,我们还无法知道每位帝王的在世年代。
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北极星的首创者是燧人弇兹氏,故又称紫宫、紫微垣。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一万三千年时,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而命名为织女星.

如果硬要把炎帝与燧人氏政权联系在一起,也是可以的.只不过,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其活动中心(观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燧人氏的直系允姓、风姓、婼姓,分布在其周围。

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

因此,追究下来,炎帝也不过是燧人氏的一个分支,不姓风,那就不可能为嫡系

也许后人关于黄帝炎帝"嫡系\庶出"的研究始于此吧.呵呵~


总之,黄帝是正宗的嫡系领导传人.:titter:

[ 本帖最后由 icelee 于 2007-7-30 13:56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icele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195551
注册 2007-7-30


发表于 2007-7-30 14: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哦,对了,上面的说法也有一定误区,伏羲女娲政权先后共有十五个家族参与执政,并不是只有风姓.

伏羲为风姓,其先祖继承了燧人氏的原始文明,最先发明了饲养牲畜和栽培牧草的技术,把原始的农业实施于陇西的黄土高原。因此名其族为伏羲。伏羲即是人名,又是氏族名,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国家”的代名词。

伏羲女娲政权起于公元前7724年,讫于公元前5008年。共传七十八任帝,立国两千七百一十七年。伏羲女娲政权的七十八任帝是由两大主体构成,一大主体是伏羲女娲直系传人,称作纯血缘伏羲氏族(风姓);一大主体是伏羲女娲部族的同盟部落,称作大伏羲氏族。其中纯血缘伏羲氏族二十四帝,执政八百四十一年。大伏羲氏族先后共有十五个家族参与执政,共五十四帝,执政一千八百七十六年。

(这些轮流执政都是断代的,不是这个姓几年,那个姓几年,都是推选出来最贤德的人做领导,看来古人要英明的多啊)

[ 本帖最后由 icelee 于 2007-7-30 14:06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icele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195551
注册 2007-7-30


发表于 2007-7-30 14: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OK,我们现在来说神农,我们后代因为炎帝可能传承于神农而把他排在了黄帝前面,这是完全错误的哦,为什么呢?

因为炎帝神农氏政权是在炎帝魁隗氏政权之后出现的.

炎帝共工,男,姓姜,名共工,号魁隗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魁隗氏政权六任帝。他的祖辈是魁隗氏四任炎帝姜戏器,父辈是五任炎帝姜祝融。
共工死后,遗体葬在西川城外(今甘肃庆阳市环县西北),尊号炎帝。(这就是炎帝氏族政权(包括魁隗和神农)开始的第一个帝)

    神农氏的第一代神农为伏羲女娲政权的大典氏,(查了时间,为伏羲女娲政权最后一任帝节芒时期的官吏)为柱下史,(就是一个臣子),神农氏的先祖与魁隗氏的先祖同源,皆出自于少典氏,共同居住在姜水,因比皆以姜为姓。

号神农氏。在位虚记约三十二年(前5032—前5001)。公元前4767年,神农氏第十代神农即位。此时神农氏在中原地区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神农乘炎帝魁隗氏内乱之机,联合中原地区各氏族各大部落西征。 公元前4766年,炎帝魁隗氏被击败,第六任帝姜共工被迫让出帝位。神农在中原各大部落联盟的支持下坐上了帝位,建立炎帝神农氏政权。

炎帝神农,姓姜,名神农,又名羭纥(代用字)号神农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首任帝。

===========

解释:御史(也称“柱下史”,商代称“守藏史”)掌保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

PS:这里我搞错了,女娲补天里的共工氏,不是炎帝氏族的共工,我弄错了哦~就当听故事吧,我也没办法删贴:

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的来源

[ 本帖最后由 icelee 于 2007-7-30 17:17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icele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195551
注册 2007-7-30


发表于 2007-7-30 14: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伏羲女娲政权第2任领袖,女娲,凤姓,名女娲,又称灵娲、仓娲、女娲氏、女希氏、女皇氏.
女娲是伏羲氏族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于壬寅年(公元前7759)出生在凤州。她16岁时,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向她求婚,二人结成了夫妻。此后他们便住在了凤州,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长曰羲仲,次曰羲叔,三曰和仲,四曰和叔。

罗奉十八年(前7707)伏羲去世,女娲被氏族联盟推举为帝,建都于汝阳,帝号女皇,以乙未年(前7706)为女皇元年。这一年女娲53岁。

=============

女娲补天:

    女皇二年(丙申,前7705),共工氏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这是中国远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战争。

    双方大战的结局是共工氏失败,率部族西奔,怒而袭击祭天圣地不周山(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共工率部族攻上山顶,砍倒了天齐建木,割断了八索准绳,定表向东南倾斜,表绳断绝,八维失准,象征王权的祭天中心遭到了严重破坏。女娲又命骊连氏率族人与祝融氏族联合攻打共工氏,将共工氏一族赶往祁连山以北。

    由于天齐表木遭到破坏,天象观察和天气变化的预测都不能正常进行;结果这年夏天大洪水来临,人们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突然而来的洪水吞没,许多族人都葬身于大洪水中。

    当时女娲等人居住在高地得以幸免。她立刻组织族人砍伐树木,绑制简易木排,下水迎救被困的人。他们奋战了三天三夜,救出了数百名青年男女,这些获救的青年都向她磕头致谢,尊称她为圣母。

    女娲率族人与洪水搏斗的这段历史,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被神化了,被演绎成了神话故事。(小说)

    神话故事说:

    共工氏与女娲争帝,女娲命祝融氏领兵攻打共工氏。

    共工氏兵败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

    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

    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

    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便以黄土和泥,用双手捏起泥人来。

    她先捏了个男人,又捏了个女人,然后向他们吹口气,他们就变成了人。

    女娲让他们结为夫妻,他们便双双向女娲跪拜,尊她为始祖。(小说)

    女娲高兴极了,便继续一对一对地捏起来。

    黄土人在她面前不断地增加。

    她不停地捏。捏呀捏,从日出捏到日落,又从黄昏捏到了早晨。她不吃也不喝,忘我地工作着。也不知过了几天几夜,只看见她周围有几百上千个全身赤裸的男女在向他跪拜。

    她觉得这样子很不雅,便抓了一把树叶向他们抛去。于是这些黄土人身上便多了件树叶串成的衣裤。她满意地向他们挥挥手,让他们奔往各地安家立业繁衍子孙。

    女娲累了想休息一下,但眼前仍然还有一大堆黄泥。她有些不耐烦,不想再用手一个一个地去捏了,便抓起一根粗大的草绳,论起来用力抽打黄泥。

    黄泥雨点般四处飞溅,瞬间变成了无数的男女,密密麻麻跪成一大片向她磕头,尊她为祖宗。大洪水后,中国人就是这样延续发展起来的。

    女娲用手捏成的男女后来都成了有钱的贵族,那些用草绳鞭挞出来的男女则成了贱民。历史上总是有钱的贵族少,没钱的穷人多,其根源就是女娲当初造人不平等所致。

    女娲补天固地和用黄土造人的传说虽然都是神话,但古人用这种浪漫和夸张的手法告诉我们,在遥远的古代女人和土地是何等的崇高和伟大。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根,女人是人类延续之本,女人和土地主宰着人类世界的发展。

    至今女娲故乡的人们仍保留着崇拜泥土和女性生殖符号的习俗,他们用泥土捏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玩偶,并在玩偶身上庄重地刻上女性生殖符号,借以表达中华儿女对大地母亲永久性的尊重和怀念。(小说)

[ 本帖最后由 icelee 于 2007-7-30 15:02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rinidad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33153
注册 2005-2-19


发表于 2007-8-11 13: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若太昊少昊作地望,则左传中“郯子来朝”所云作何解?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曲辰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发表于 2007-8-11 14: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哎哟喂,这位先生,您的这么多“历史知识”是从哪里来的?莫不是从什么《三皇五帝》、《某某源流史》之类垃圾书里学来的吧?要不,怎么比西汉时代的纬书还要“丰富”呢?如果这样谈历史,那可真是二十四个狗耕地——乱了套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赤县匹夫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0
帖子 441
编号 6621
注册 2004-4-8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8-18 03: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比较头脑简单,上边的帖子没细看。

我只记得,炎帝部落是农耕文明,皇帝部落是游牧文明,前者先兴起,故两家合并后(即前者被后者战败后),合称为“炎黄”。

以上都是范文澜写得很明白的。这套理论什么时候被推翻了吗?请问。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曲辰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发表于 2007-8-18 09: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对范先生是很尊敬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范先生说的话“句句是真理”。您说是不?

不论是谁,说黄帝是什么游牧民族,是错误地理解了《史记·五帝本纪》描写黄帝勤政的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这样望文生义地理解太史公之语者很多。但只要全面理解《五帝本纪》,就知道说黄帝是“游牧民族”是错的,现代的考古更证明,说黄帝是“游牧民族”是错误的。


[ 本帖最后由 曲辰 于 2007-8-18 10:13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赤县匹夫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0
帖子 441
编号 6621
注册 2004-4-8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8-18 14: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说到现代考古,我更有点不明白了。

对夏代遗迹(二里头)的考古,都还众说纷纭。什么时候我们的考古学进展到了考黄帝的古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8-18 14: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赤县匹夫 于 2007-8-18 14:15 发表
说到现代考古,我更有点不明白了。

对夏代遗迹(二里头)的考古,都还众说纷纭。什么时候我们的考古学进展到了考黄帝的古了?

因为某人是“黄帝故里”的人啊,当然对黄帝更感兴趣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曲辰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发表于 2007-8-18 19:5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请“冒牌”先生去问问前二里头考古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光先生,或许你就知道我说的对不对了,可惜郑先生不上网,不然,“冒牌”先生就该聆听一下郑先生的教诲了!

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设想:当我和郑光当年在青丘遗址、在黄帝葬地穷山黄帝庙基址上就着狂风吃试掘中的干粮时,你如果正好游山到我们面前,对我们说这种怀疑黄帝史事的风凉话,没准你想要口水喝,郑先生那个倔巴头就会不高兴地瞪你一眼,再考虑给不给你解渴!/size]

[ 本帖最后由 曲辰 于 2007-8-18 20:18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重天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5
编号 166379
注册 2007-5-28


发表于 2007-9-1 14: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一开始也是觉得顺,
如果一开始就是黄炎的话,反而会觉得炎黄不顺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oushion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8
帖子 1757
编号 77945
注册 2006-8-4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7-9-1 17: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老先生如此不遗余力的传道授业,值得敬佩。。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曲辰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发表于 2007-9-1 22:3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弄清中华文明历史,解释清中国古典哲学,是我一个应该完成的任务。做得好些是份内事,应该;做得不好,就是一种不应该,就应当检讨。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洋
(五湖废人)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3-29 22: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传说中的曲辰老爷子,膜拜一下(不管学术问题,至少这么大年纪还来网上扫盲,这份精神就值得敬佩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harp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6
编号 283766
注册 2008-6-25
来自 东都伊阙


发表于 2010-3-30 06: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生物学上进化论还是学术公认的,如果文中指的是推广到社会人种方面的请在文字上加以区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red_fire_fox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8
编号 55378
注册 2005-12-15


发表于 2012-4-6 17: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怎么给这种还不时口称“历史”的文章加精?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5 10:2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65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