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7-5-3 07:50 发表
曹丕不能动。
“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这个例子已经说明了只要魏方有动作,吴蜀两方必然会妥协。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是(十)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
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
彝陵之战后的例子也很能说明问题。
曹丕想拿到利益只有吴蜀中有一方惨败,以至于不能自保或者吴蜀中某方不计一切代价要消灭另一方的两种情况。
建安二十年的例子,只能说明魏方对蜀方有动作,吴蜀两方会妥协。
可证明不了魏方对吴方有动作,吴蜀两方会妥协。
刘晔的话说得清清楚楚。
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於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
刘晔就认为对蜀用兵拿不到好处,对吴有好处拿。
当然,孙权说不定就是吃到建安二十年的甜头,还想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