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蜀汉后期汉中军事防务及“敛兵聚谷”刍议——兼谈对姜维的评价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发表于 2006-11-14 13:5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蜀汉后期汉中军事防务及“敛兵聚谷”刍议——兼谈对姜维的评价

原载:《成都大学学报》1992年3期   郭鹏

      蜀汉后期,姜维对汉中的军事部署作了较大的调整,即历史上称之为“敛兵聚谷”者。对此,史家多有指责,甚至有的据此而论道:“姜维之亡蜀也”(宋•郭允蹈《蜀鉴》)。对姜维此举,究竟如何认识,似有探讨之必要。

      据《三国志•蜀志•姜维传》载:“景耀元年,维……还成都,复拜大将军。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悬)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对姜维这一战略部署,《通鉴集览》称之为“外户不守,而却屯以引敌,且欲俟其退而出击之,真开门揖盗之见”。宋元史学家胡三省称之为“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取强之心。”刘友益说:“维之失计,汉所亡也”(以上见《三国志集解》)。宋郭允蹈在《蜀鉴》中论道:“蜀之门户,汉中而已。汉中之险,在汉魏则阳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因阳平之围守,而分二城以严前后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窥;而后其攻也,使之莫能御,此敌之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维之退屯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异日钟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能见。呜呼,姜维之亡蜀也,殆哉!”

  《三国志•姜维传》的记述,各种版本稍有不同,后世据之而撰的史著也屡有互谬。其中关键的一句“使敌不得入平”,《资治通鉴》、《华阳国志》、《蜀鉴》则为“听敌入平”。胡三省解之为“谓纵敌使入平地也”。这两种记法,意思截然相反。《华阳国志》的记述是:“不若退据汉、乐二城,积谷坚壁。听敌入平,且重关镇守以御之……”史学家任乃强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注道:“《姜维传》中‘不得’二字衍,重关……即谓乐城、汉城、阳平关、白水关、葭萌城与兴势、黄金诸围戌镇守,使敌饥困平原中不得更进,非仅指一阳平关。”清代嘉庆《汉中府志》,将此句记为“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日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对这段话,《三国志》中记述似有语言前后错位之嫌。按其意思应为“不若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且重关镇守以捍之,使敌不得入。”这是平时的军事防务预作布置之计,而后是“有事之日……”即战时部署。这样文顺语通,不难理解。

  姜维“敛兵聚谷”之策,即将汉中的兵力作适当收缩,以期集中兵力,打击来侵之敌;坚壁清野,以困败远来之军;最后乘敌劳师无功而退返之时,追而歼之。此战略略似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不能不说是一种御敌、歼敌之策。历代论者,多以《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等本“听敌入平”而论,未作全面考查,自然乖难姜维。

  姜维为何要向蜀主刘禅作此建议呢?根据蜀国当时情况及姜维的战略思想,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蜀国兵力不足,只有适当集中兵力,才能实施北伐。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注引《晋纪》载:当时,蜀“仅有甲士十万二千”。《晋书•文帝纪》载:“蜀景耀五年(262年,即亡前一年),司马昭欲伐蜀,谋于众臣曰:‘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这五万军士,要经营蜀汉广大地区,北伐中原,本来就捉襟见肘。而汉中驻兵三万之众,几占全国兵力三分之一,占外戍兵力半数以上。在此情况下,姜维建议重新调整兵力,适当集中,才能实施北伐之目的。

  其二,蜀汉后期的战略重点是夺取陇西,进而东下关中,故只有移汉中之兵向西。蜀汉后期,立志伐魏者,只有姜维一人而已。而姜维承继诸葛亮遗策,又加之姜维“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文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所以九伐中原,多出陇西。且姜维用兵,重攻不重守,重歼灭敌军,而不在意于固守却敌。所以,对汉中防务实行敛兵聚谷,移兵向西,自然是势所必行了。
  其三,汉中东路两围,多年无事。所谓敛兵聚谷者,主要指收拢汉中东部的黄金(今洋县城东六十里)、兴势(今洋县城北三十里)两围。黄金围自太和四年(230年,蜀建兴八年)曹真、司马懿欲经此攻汉中而退后,三十多年未用兵;兴势围自正始二年(244年,蜀延熙七年),曹爽由骆谷进攻汉中被王平在此拒退后,垂二十年未用兵。蜀汉自然对此多年驻兵空守,在兵力缺乏之时,退守重要城池,是为必然。

  其四,兴势、黄金两围在汉中东隅,并不能完全挡住魏军南入。兴、黄二围,分别可拒魏由骆谷、子午谷来兵,而魏入汉中凡四道:骆谷、子午谷、褒斜、故道,兴、黄二围并不能挡住褒斜、故道入汉中之兵。而汉、乐二城,虽不在险口,但东可拒骆谷、子午谷,北可挡褒斜谷、故道,且两城之间,可互为助援。敛兵聚谷于汉、乐二城也并非完全失之偏颇。

  其五,蜀移兵驻守阳安、汉寿,可于汉中、陇西兼而顾之。在蜀兵乏少的情况下,“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派蒋舒、傅佥驻守阳安关口。姜维曾表请刘禅,“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可见姜维主张驻兵阳安、阴平桥头等地,在于估计钟会等有西入陇右,东从汉中向南进兵之势,因而加强此两处防务(后因刘禅听信黄皓诬言,不予派遣,魏果从此进兵,蒋舒阳安投敌,邓艾偷渡阴平)。无论钟会由东由西,蜀军均可左右兼顾。至于后来蒋舒投降,傅佥战死,事出意外,难可料知。

  姜维在汉中敛兵聚谷的同时,“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据史料考证,所举七围,建威在祁山东南;武城即兴城山,在天水、陇西二郡间;武卫在武都郡,即武街;石门在武都、天水郡间;其余三围虽无考,但可据知均在陇右,不在汉中。七围的设立,更可证明姜维把攻取和防御曹魏的战略重点放在了陇西,“重关镇守以捍之”。

  魏钟会以十二万大军入汉中,攻汉、乐二城,蜀王含、蒋斌各以五千人守城,钟会尚不能攻下,遂遣别将攻阳安关口,由于蒋舒出降,钟会离开汉中而西。汉、乐二城直至刘禅投降,“诸围守悉被后主敕,然后降下”。胡三省注为:“围守,即魏延所置汉中诸围之守也”。设若胡三省注释无误,汉中的诸围,当包括兴势、黄金二围,当时尚在蜀未失。姜维建议敛兵聚谷,并未撤销诸围。“敛兵聚谷”于汉、乐二城,虽未能截住钟会大军入汉中(兵力太悬殊了),然而还是保住了汉中一地,保住了蜀国这一万多兵力,未落入敌手。钟会在剑阁受姜维守险相拒,“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姜维传》)如不是邓艾偷渡阴平,别开一面,则钟会还归时,难保汉中之兵不追而攻之,诚如姜维前所表言:“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再者,若刘禅不降,不命汉中守军亦降,或姜维复蜀成功,汉中之兵尚存,也当为蜀汉复兴效力。

  反之,如不“敛兵聚谷”,不移兵而西,能保住蜀汉不灭吗?怕也未必。一国之兴亡,因素颇多,内政、外交、军事、人事、经济、人心等,无不起着重要作用。在蜀汉后期,内政不修,国力疲惫,将才缺乏,主弱宦专,姜维等伐魏中坚之人常受排挤,蜀能不亡吗?且军事只为诸因素之一,而军事成败,又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汉中虽曰天险,据险能御敌,但只此“地利”一项,“地利不如人和”,这是自古名训。就以魏灭蜀之战而言,魏兵分三路:东路军钟会以十二万大军入汉中,中路军诸葛绪以三万军自祁山南进,而西路军邓艾三万军队自狄道南下。汉中的三万蜀军怎能挡住魏十八万大军南下?把全国三分之一的兵力放在汉中一隅,而网开两面,亦非良策。就以东路军钟会而言,又兵分三道,兴势、黄金二围,只能挡其东二路,不能挡其出斜谷之敌,亦非万全之策。由此观之,即使不“敛兵聚谷”,并不能取得拒敌保国的胜利。后世以此责姜维的亡国之举,未免偏激。

  对于姜维,究竟应如何评价?《三国志•姜维传》似乎对姜维采取了偏贬的态度:“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武,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这种论断,有失公允。诸葛亮首出祁山时,二十七岁的姜维率众归蜀汉。当时,诸葛亮曾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土也。”“姜伯约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释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官,觐见主上”。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是不低的。后姜维随诸葛亮屡出祁山,诸葛亮死后,蒋琬、费袆相继统军,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袆常裁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姜维传》)。对于此事,《汉晋春秋》上记之更祥:“费袆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由此可知,姜维在蒋、费期间,志不能伸,作用无法发挥。虽如此,姜维还讨平汶山平康夷反叛,出陇西、南安、金城,与魏将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降胡王治无载等。

  费袆死后,姜维“加督中外军事”,稍能伸张已志,实施宏图,遂有九伐中原之举。九伐中原,大胜两次,小胜一次,大败一次,相拒不克四次,以军事胜败而论,胜略多于败。而且第八次北伐,突军进至魏的芒水(今周至县南),引起魏国震恐,达到了诸葛亮未达之地。第七次北伐大败,是因胡济失期不至所致,非姜维之过。胡济失期致败,未见朝廷责处,当知朝廷偏袒胡而不支持姜维北伐(及后来钟会入,由阳安关趋剑阁,胡济以两万兵力驻守汉寿,何为不战?)。甚至连敌国的司马昭在《讨蜀诏》中也称:“蜀之所赖,听维而已”。姜维屡次出兵北伐,国内人却怨姜。蜀臣谯周(劝刘禅投降者)作《仇国论》专门攻击姜维。黄皓、阎宇共同陷害姜维,甚至使姜维“故自危之惧”,兵驻沓中,不敢还成都。姜维闻钟会兵至关中,建议刘禅派张翼、廖化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而“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使这样的局面,国民人心不思奋国图存,朝臣挚肘谗言于君,姜维自身尚且不保,吞魏兴蜀之志焉能实施?自然,亡国之罪又岂能归之于姜维呢?

  值得提及的还有魏灭蜀后的一件事。裴松之注《三国志•姜维传》载:“《汉晋春秋》曰,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耶?’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却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却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从这段“乐不思蜀”的记载可看出,刘禅实在是昏馈到了极顶的蜀主,连司马昭也不得不承认:不要说姜维,就是诸葛亮也无法辅佐使之长治久安。持姜维亡国论者,读了这段记载,不能不有所反思吗?

  陈寿《三国志》中,之所以贬斥姜维,自有根由:一则陈原为蜀臣,姜维屡次北伐,劳师远征,国人多怨之,陈寿自然受这种情绪的感染;二则,陈寿师事谯周,而谯周不主张北伐,当黄皓欲废姜用阎宇时,谯作《仇国论》攻击姜维,与黄呼应;及至钟、邓大军南下,朝廷君臣战、守、退、降举棋不定时,谯周力劝刘禅投降曹魏,可见谯周对姜维之成见,实为投降派与主战派的斗争。陈寿之论,自然站到了其老师谯周一方;其三,陈寿既降为魏晋之臣,对主张抗魏以至以图灭魏复蜀的姜维,还焉能多加褒扬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姜维在蜀三十六年,忠于蜀汉,尽忠尽力,颇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风。然蜀汉内政、人事、兵力、经济诸原因,使姜维虽然统领军事,但举措艰难,独木难支将倾之大厦,实不能苛责于姜维。松懈汉中防备,虽造成钟会长驱直入之机,有不尽妥当之处,但时势使之然,亦未可厚非也。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11-14 14:3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发表于 2006-11-14 14:0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此文对姜维时期的防御策略论述较详,值得一看!

    惟其所论汉中的兴势、黄金两围是否完全撤销前后不一,以及西安等七围的位置过于含糊,而值得商榷。

    对于第一点,姜维战略调整以后,主要兵力集中到陇西,东面的兵力就不足了,“错守诸围”难度比较大,只能撤掉相对不重要的围戍,但汉中并不仅仅只有汉、乐二城--《华阳国志 卷十一 后贤志 柳隐传》记载:“柳隐......迁汉中黄金围都,景耀六年,魏镇西将军钟会伐蜀,入汉川,围戍多下,惟隐坚壁不动。会别将攻之,不能克。后主既降,以手令敕隐,乃诣会。”--似乎汉中兴势、黄金等较为重要的围戍似乎直到蜀汉投降仍然存在。

    对于第二点,“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七围,已知的五处都在陇西--建威据《水经注》在今甘肃西和县南;武卫、石门都在黄河、洮水之间的地区,见《晋书 张俊传》;武城在今甘肃武山西南; 《南齐书 卷十五》秦州东宁郡辖西安、北地、南汉,也在陇西。建昌、临远不详,当也应在陇西。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11-14 14:1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1-14 14: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文章重点在围守形式上。我先买个椟。对结语有意见:陈寿并没有沿袭他老师投降主义的迹象。陈寿倒是从军跟随过姜维。对姜的评价应该是近距离接触的结果,应该相当可信。再:司马家执政后,对诸葛亮尚且打加褒扬,又怎会因敌对原因贬姜维呢?作为胜者,抬高对手才是常理。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1-14 14:1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不败东方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1
编号 46918
注册 2005-8-27


发表于 2006-11-14 15: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当时众多人都不想北伐,陈寿应该都同当时的人一样的想法。正所谓成王败寇,这是没有话好说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bifor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98
编号 14135
注册 2004-7-30


发表于 2006-11-15 12: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然,类似这种诱敌深入的打法,主力应该就在两肋才行,最起码附近要有足够的机动兵力。以便补漏,或者看准机会切断对方归路。可是姜大将军带的主力却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再说,魏如果真的退兵,也不会有什么机会给蜀掩杀,除非魏主帅不知兵,穷寇不是那么好追的。

进汉中难,同样也意味着退的话,从后掩杀也难。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1-15 14: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上说的是。其实姜维又说是收缩防御,又增设诸围,实在是矛盾。结合他自己去沓中来看就好理解了。他撤的汉乐以东以北,增的沓中与汉中之间吧?而且这边说的兵力不足,那边沓中一个偏僻地方放的兵却不少。说白了,还是拥兵自保。拥兵自保也就比岳飞在所谓“愚忠”方面差了个档次,在拥兵自保的同时有尽力策划相应的合理防御办法,如无后主信巫之误,看起来还是能成功的,这就很不错了,对古人还能怎么要求呢?企图找证据给出更对姜维有利的说法。这个帖子看起来并不具备足够说服力。但其中罗列的据点分布资料,有教益,感谢。不大同意由此推出的论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19
编号 87263
注册 2006-10-14
家族 瓦岗寨


发表于 2006-11-17 19: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姜维政治上实在不行,充实国力才是最重要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飒露紫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57
编号 57661
注册 2006-1-16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6-11-17 20:0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1-14 14:11 发表
陈寿倒是从军跟随过姜维。对姜的评价应该是近距离接触的结果,应该相当可信。

我一直觉得史评不能看得太重的   
史家未必就是伯乐  看人的眼光未必高明
政治、军事方面的韬略和眼光也可能有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陆逊{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108
编号 50093
注册 2005-9-30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6-11-19 22:5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姜维能力还是有的,不过军事才干我懒得说什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1-20 10:36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姜维毕竟是魏国出身,后期的权力并不是十分稳健。处处受到牵制。
简单来说就是有反对党。所以他出兵总有反对的论调,后来他自己也知道了,所以低调了很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xgz8864
(小谢)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1
编号 73478
注册 2006-6-23
来自 福建


发表于 2006-11-20 12: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汉中归蜀  后期人死的差不多   差不多事务归蒋碗掌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4 23: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没什么新意。大概认为姜维的军事才能比诸葛亮还高?
连诸葛亮也都是坚守诸围,不让敌人进入的战略。

再有,就是老调重弹的说后主不发兵,导致姜维计划不能实现,我们早已批判过的呀:
——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姜维传)
这里很清楚,后主是早就派出了援军,而这些援军为了等着接应在沓中迟迟不肯回防的姜维,在半路上竟然住了月余时间。
哈哈,住了月余,难道魏军会等你这样长时间?
因此,问题出在拥兵自重的姜维不肯及时回来,而耽误了整个战局。

其他军事上的错误,实在懒的说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12-4 23:43 发表
没什么新意。大概认为姜维的军事才能比诸葛亮还高?
连诸葛亮也都是坚守诸围,不让敌人进入的战略。

再有,就是老调重弹的说后主不发兵,导致姜维计划不能实现,我们早已批判过的呀:
——及锺会将向骆谷, ...

“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后主早派兵之说不知从何而来!到阴平的只是廖化一军,这一路军队既然是为了接应姜维,在情况发生变化时(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怕被切断后路,而选择等待,也不能说是错误的战略。

你看别人的东西,从来不仔细,总以自己的思维定势来全盘否定。

我看此文,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在你的水平所看不到的:

第一,对于姜维东线的防御战略是“使敌不得入平”,还是“听敌入平”的分析;

第二,姜维的防御歼敌战略有没有达到目的分析。

第三,姜维的战略意图与其所不能左右的突发因素对亡蜀的影响孰轻孰重的分析。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12-5 10:0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水英才姜维
(圣殿骑士)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1386
编号 53611
注册 2005-11-21
来自 Hellenic World
家族 圣剑兄弟会


发表于 2006-12-6 00: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12-4 23:43 发表
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

您引的这段貌似只提说廖化一军去沓中吧。

其他军事错误为什么又不说呢?一起讨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不败东方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1
编号 46918
注册 2005-8-27


发表于 2006-12-6 01: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12-4 23:43 发表
没什么新意。大概认为姜维的军事才能比诸葛亮还高?

确实姜维的军事才能比诸葛亮还高,起码愿意用创新方法防守,以克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6 18: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引用——“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后主早派兵之说不知从何而来!到阴平的只是廖化一军,这一路军队既然是为了接应姜维,在情况发生变化时(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怕被切断后路,而选择等待,也不能说是错误的战略。
你看别人的东西,从来不仔细,总以自己的思维定势来全盘否定。
我看此文,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在你的水平所看不到的:
第一,对于姜维东线的防御战略是“使敌不得入平”,还是“听敌入平”的分析;
第二,姜维的防御歼敌战略有没有达到目的分析。
第三,姜维的战略意图与其所不能左右的突发因素对亡蜀的影响孰轻孰重的分析。

后主是否及时派兵?
——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姜维传)
这里很清楚,在敌人还没有发动前(用:将向),后主就派出了2路援军。
至于是只有廖化到阴平等待,还是3人都去了?好象记载不明确。但是后主及时派出援军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我没有说廖化错误,但是后主没耽误事情是客观存在的,希望以后不要再污蔑那可怜的后主了。
我当然看到了:
第一,既然决定撤回诸为围,守2城(2城建在汉中盆地平原上),那么很清楚是听敌入平。否则前线都撤了,如果不听敌入平?
第二,不过为姜维的错误战略找点借口而已。

引用原文——其四,兴势、黄金两围在汉中东隅,并不能完全挡住魏军南入。兴、黄二围,分别可拒魏由骆谷、子午谷来兵,而魏入汉中凡四道:骆谷、子午谷、褒斜、故道,兴、黄二围并不能挡住褒斜、故道入汉中之兵。而汉、乐二城,虽不在险口,但东可拒骆谷、子午谷,北可挡褒斜谷、故道,且两城之间,可互为助援。敛兵聚谷于汉、乐二城也并非完全失之偏颇。

该作者认为诸葛亮等建立的前线围守只有东面有,所以不能守住曹魏四路进攻。但是在诸葛亮时期,曹真就曾经斜谷进攻,后虽因大雨双方没有交战,但是我们不能说诸葛亮对斜谷就没有建立围守。这只是由于三国志记述简略而造成的。而故道一路有古阳平关镇守足以。

因此,从军事上我认为此文不值一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6 18: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水英才姜维 于 2006-12-6 00:23 发表


您引的这段貌似只提说廖化一军去沓中吧。

其他军事错误为什么又不说呢?一起讨论。

可能是吧。
我引此文,只是想告诉大家,后主是及时派出了2路增援部队的,至于为何他们走了一个多月还不能走到目的地,大概后主也控制不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6 18: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不败东方 于 2006-12-6 01:27 发表


确实姜维的军事才能比诸葛亮还高,起码愿意用创新方法防守,以克敌。

如果创新的结果是把蜀国搞灭亡了,你还认为他高吗?这不叫创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12-6 18:49 发表
引用——“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后主早派兵之说不知从何而来!到阴平的只是廖化一军,这一路军队既然是为了接应姜维,在情况发生变化时(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怕被切断 ...

得嘞!你是什么军事专家么!还“从军事上,不值得一驳”!

文中说的很对,“魏钟会以十二万大军入汉中,攻汉、乐二城,蜀王含、蒋斌各以五千人守城,钟会尚不能攻下,遂遣别将攻阳安关口,由于蒋舒出降,钟会离开汉中而西。汉、乐二城直至刘禅投降,“诸围守悉被后主敕,然后降下”。......“敛兵聚谷”于汉、乐二城,虽未能截住钟会大军入汉中(兵力太悬殊了),然而还是保住了汉中一地,保住了蜀国这一万多兵力,未落入敌手。钟会在剑阁受姜维守险相拒,“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姜维传》)如不是邓艾偷渡阴平,别开一面,则钟会还归时,难保汉中之兵不追而攻之,诚如姜维前所表言:“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再者,若刘禅不降,不命汉中守军亦降,或姜维复蜀成功,汉中之兵尚存,也当为蜀汉复兴效力。”

从战争的过程看,姜维战略目的第一阶段--“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已经达到!如果蒋舒没有献城,后主早发援兵,邓艾的奇袭没有凑效,那么“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的第二阶段战略目的是不是能够达到也未可知!

从这一点上说,姜维的东线战略没有问题!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12-12 10:3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6-12-12 07: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燕京兄不是说了么:如果创新的结果XXXXXX。
学士兄是搞学问的,燕京兄是以现在的角度看历史的,唯结果论者。千年之前已经有人为他这样的本事下了评价:如果田单复国之计失败,也会被这样的人讥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发表于 2006-12-12 10:4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凌云茶 于 2006-12-12 07:35 发表
燕京兄不是说了么:如果创新的结果XXXXXX。
学士兄是搞学问的,燕京兄是以现在的角度看历史的,唯结果论者。千年之前已经有人为他这样的本事下了评价:如果田单复国之计失败,也会被这样的人讥讽。

兄既然这么说了,我还能说什么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7-1-1 18: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的结论,不就是姜维的战略比诸葛亮还高吗?有人相信吗?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也就是说,蜀汉相对最会打仗的从魏延、诸葛亮到王平的汉中战略都比不上姜维。我们不是唯结果论,但是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正确的吧?难道全军覆没的赵括说他的战略多正确,有人相信吗?
我们来分析姜维的错误战略:
1、放敌人入平,使得蜀汉最倚重的秦岭天险地形优势化为乌有,敌人可以方便地进入汉中盆地,这是敌人最喜欢的;
2、敌人进入盆地后,汉、乐2城就完全被包围、孤立,虽然可以吸引敌人2万人马,但是自己也有1万被围困,完全失去机动作战能力。而魏军却可以在盆地内自由机动;
3、对古阳平关防御压力大增。我们都知道,关隘是有主要防御方向的,古阳平关的主要防御方向是西,而姜维战略导致关遭到来自东面的攻击,防御能力就要打折扣;
4、即使敌人不能快速攻占阳平关,那么敌人也可以东西两面夹击阳平关,你说能守住吗?因为武都已入敌手呀。
5、总之,姜维的战略是一相情愿,不切实际的战略。历史上除他外,还没有人采用过这样的战略守汉中。而汉中乃蜀汉咽喉,这个早有定论,守不住汉中,蜀汉就灭亡了一半了。

我也不是什么军事专家。我也从没这样自称过。但是显然楼主对军事更加外行是真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不败东方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1
编号 46918
注册 2005-8-27


发表于 2007-1-1 21: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请问钟会是完全攻占汉中吗?

黄金——乐城——汉城,都未能攻克。只不过是因为驻守阳安关的守将蒋舒叛变,导致钟会长驱直入。这个可以怪姜维吗?姜维的预期并没有出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7-1-2 00: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没有人说钟会攻占了汉中的所有地方。但是2座孤立无援的城池,分别用1万人马监控起来,早晚都可拿下。
问题还有,为什么蜀军将领在关键地方要投降?比如关口的蒋舒,江油的马藐,这其实与军事负责人的协调和用人没有关系吗?
我们想讨论一下:
吕布率军死守下邳,是否也是想等曹操攻不下来,撤退时消灭掉曹操呢?
孙权是否也可以试验一下,放弃江防,让曹军渡江过来,死守首都,等曹军攻不下要撤退时用水军切断其后路全歼之?
吕布是这么干来着,可最后在白门楼被曹操苛察了!孙权可没姜维的胆量,人家吴国靠的就是长江天险,怎能自己放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不败东方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1
编号 46918
注册 2005-8-27


发表于 2007-1-3 21: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问题还不是出来吗?虽然出现了一个缺口,但是长久来看,钟会必然会退出汉中。后期钟会为何时时想退军,主要原因是汉中不是完全占领,只占领到一个缺口而长驱直入,如果突然没有粮草。大军就会困死蜀中,这个道理钟会当时必然深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斜出正入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2
功绩 230
帖子 3092
编号 742
注册 2003-9-13


发表于 2007-1-4 00:1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1-2 00:27 发表
吕布率军死守下邳,是否也是想等曹操攻不下来,撤退时消灭掉曹操呢?
孙权是否也可以试验一下,放弃江防,让曹军渡江过来,死守首都,等曹军攻不下要撤退时用水军切断其后路全歼之?
...

抬杠了吧?呵呵!
吕布没后方没盟友,姜维的“敛兵聚谷”也不是“死守首都”,全都没有可比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1-1 18:41 发表
这篇文章的结论,不就是姜维的战略比诸葛亮还高吗?有人相信吗?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也就是说,蜀汉相对最会打仗的从 ...

我们来分析姜维的错误战略:
1、放敌人入平,使得蜀汉最倚重的秦岭天险地形优势化为乌有,敌人可以方便地进入汉中盆地,这是敌人最喜欢的;
2、敌人进入盆地后,汉、乐2城就完全被包围、孤立,虽然可以吸引敌人2万人马,但是自己也有1万被围困,完全失去机动作战能力。而魏军却可以在盆地内自由机动;
3、对古阳平关防御压力大增。我们都知道,关隘是有主要防御方向的,古阳平关的主要防御方向是西,而姜维战略导致关遭到来自东面的攻击,防御能力就要打折扣;
4、即使敌人不能快速攻占阳平关,那么敌人也可以东西两面夹击阳平关,你说能守住吗?因为武都已入敌手呀。
5、总之,姜维的战略是一相情愿,不切实际的战略。历史上除他外,还没有人采用过这样的战略守汉中。而汉中乃蜀汉咽喉,这个早有定论,守不住汉中,蜀汉就灭亡了一半了。

说白了,你还是不仔细看完别人的东西就用自己的定势思维去下结论。谦虚一点吧。

文章作者分析的很明白,我在引用一下,希望你那眼睛不要是吃饭的家伙:

“《三国志•姜维传》的记述,各种版本稍有不同,后世据之而撰的史著也屡有互谬。其中关键的一句“使敌不得入平”,《资治通鉴》、《华阳国志》、《蜀鉴》则为“听敌入平”。胡三省解之为“谓纵敌使入平地也”。这两种记法,意思截然相反。《华阳国志》的记述是:“不若退据汉、乐二城,积谷坚壁。听敌入平,且重关镇守以御之……”史学家任乃强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注道:“《姜维传》中‘不得’二字衍,重关……即谓乐城、汉城、阳平关、白水关、葭萌城与兴势、黄金诸围戌镇守,使敌饥困平原中不得更进,非仅指一阳平关。”清代嘉庆《汉中府志》,将此句记为“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日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对这段话,《三国志》中记述似有语言前后错位之嫌。按其意思应为“不若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且重关镇守以捍之,使敌不得入。”这是平时的军事防务预作布置之计,而后是“有事之日……”即战时部署。这样文顺语通,不难理解。”

姜维的战略是“重关镇守以捍之,使敌不得入”,怎么到你这里就变成了“放敌人入平”?

这一前提都搞不清楚,还谈什么2、3、4、5?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7-1-5 02: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很喜欢燕京先生的治学逻辑,既然姜维的战略与诸葛亮的不同,那么就是错的(时势变化是不用考虑的)如果要说姜维的对了,那么诸葛亮的就是错了(是否只能有一种战略也是不用考虑的)。如果姜维的战略没错的话,更可怕的事情就出来了,持这个观点的人就要给扣一个姜维胜于诸葛亮的大帽子。
这样的治学,不需要研究史料,不需要阅读别人的帖子,只需要扣帽子就够了。功夫在学问和研讨之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07-1-5 07: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只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切记不可只看成败论英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7-1-5 10: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来我总是遭到反对!!!!

先答复不败东方兄:
钟会之所以有撤退打算,是因为什么?是汉乐2孤城吗?当然不是!要知道,当时关城已拿下,汉、乐2城已经是瓮中之鳖,就是钟会退回汉中,守住关口,蜀军援军照样进不了汉中,而2城只有各5千,能翻起大浪吗?
钟会之所以打算撤退,是因为攻不下剑阁。这应归功于诸葛亮的谨慎,提前增强、修筑了剑阁的防备。
因此,兄的观点不能成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7 13:5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03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