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失败分析(转自铁血)
性别:未知-离线 arcaphalia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
编号 68792
注册 2006-5-15


发表于 2006-5-15 03: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失败分析(转自铁血)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北伐战役实际共有五次,分别是:
228年1月出祁山,后因街亭兵败退军;
228年12月出散关攻陈仓,20余日未下粮尽退兵;
229年春,进攻占领阴平、武都两郡而归,双方未交战;
231年2月出祁山,后因粮尽退兵;
234年经斜谷出五丈原,后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军。
另有230年7月防御魏军对汉中的进攻,双方因大雨未交战,后来蜀军的反击作战史书未记载诸葛亮直接参加。
本文从军事历史的角度对其中的第五次北伐战役进行一些分析,其中一些分析与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不同,特提出来讨论。

一、 役前的局势
蜀国自231年6月第四次北伐撤兵后,已经有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了。因此蜀军此时不仅已经补充了第四次北伐的作战消耗,估计实力还有所增强。其中233年进行了平定南夷豪帅刘胄反叛的小规模作战。诸葛亮又使用木牛、流马将粮草运输至斜谷口一带,并沿斜谷建立粮仓,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做好了准备。
魏国在西线一直采取守势,没有与蜀国发生大的冲突。但是在东线,这两年连续与吴国有中等规模的作战。
吴国在这段时间里,一直不断向魏国发动中等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中233年吴主曾亲自出动进攻合肥新城,没有获胜。
鉴于以前吴蜀双方对魏军事行动的不统一,此次专门进行了协调工作,约定双方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使魏军东西不能兼顾。

二、战前双方部署
由于此前蜀军连续多次进攻魏关陇地区,魏国已经逐步在该地区建立了稳定的防线。当时双方在关陇地区的兵力部署大致是:
魏军:大将军司马懿、杨武将军郭淮率西线主力兵团屯于长安一带,5万人左右;
征蜀护军秦朗(由魏明帝派来增援)率2万人随后赶到战区;
另外在陇右的天水郡、祁山等地大约还有防御部队1~2万人,由于距离远,没有参战。
故魏军在西线的总兵力约9万左右。其中参加本次战役的兵力为7万人左右。
由于近三年西线没有什么军事活动,所以魏军在西线保持的基本兵力属于中等水平。考虑到魏军利用秦岭有利地形作防御作战,这些兵力已经足够了。《中国军事史》则估计魏军兵力不少于7万人。但是准确数字无记载。根据魏明帝严令司马懿在西线坚守不战,估计在西线是蜀军兵力占有一定的优势。

蜀军:蜀汉丞相诸葛亮、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护军杨仪、征西将军姜维、讨寇将军何平、将军马岱等统大军出斜谷进军关中,
总兵力号称10万人,实际估计8~9万人。(根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二》的记载)
由于吴蜀建立了同盟关系,蜀军可以集中所有兵力与北线,除去汉中的少量留守、成都和南方的一些部队外,其余应都在这里了。由于蜀军前面恢复了近三年的时间,总兵力应当在11万左右。

蜀军战役企图:考虑到陈仓已经成为坚固的要塞,而远出陇右难于及时形成对魏国的威胁和与吴国的协同进攻,加上魏军两线作战兵力不足,因此本次战役,诸葛亮冒险出斜谷直接进攻关中的中部地区。
魏军战役企图:由于东、南线吴军的三路进攻对魏国威胁更大,因此魏明帝集中主力先迎战吴军对合肥、襄阳、广陵的进攻,以部分兵力增援西线,在西线依托有利地形坚守,以尽量避免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三、 战役实际进程
在第一、二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从第三次北伐开始,改变了基本战略——不以夺占魏国城市为重点,而是以围困魏国战略要点,诱使魏军来援,自己控制强大的机动兵团以求在野战中歼灭魏军的主力。本次战役诸葛亮依然采取这一战略,希望寻求魏军主力决战。
公元234年2月,蜀军开始自汉中沿斜谷向关中地区进兵。由于秦岭谷道崎岖难行,直到4月蜀军才到达关中的郿一带。
此时,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河,在渭河南背水筑垒坚守。
司马懿认为,如果蜀军依山东出武功,魏军的形势将比较困难;若蜀军西上五丈原,则魏军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诸葛亮率军出谷后,看到魏军已经沿河筑垒坚守,于是西上五丈原。
魏将军郭淮认为蜀军下一步将自五丈原北进,占领北原,以切断陇道,威胁魏国的陇右与关中之联系,迫使魏军与其决战。因此建议抢先占领该地。司马懿于是派郭淮率部进占北原。
当郭淮占领北原后正在修筑堡垒时,蜀军前军已经开始向北原进攻了。在郭淮发起反击后,蜀军的这一计划没有成功。
接着,诸葛亮率大军假装向西前进,许多魏将均认为蜀军将进攻西面的防区。郭淮判断蜀军如此明显地西进,必定是声东击西,希望魏军主力西援,好趁机向东进攻阳遂。果然后来蜀军趁夜猛攻阳遂,由于魏军已有准备而没能成功。
这时的形势是:蜀军在五丈原一带的渭河南岸地区占据了一块阵地,其东面是司马懿的主力沿渭河一线筑垒坚守,其北面是郭淮军依托北原的地势筑垒防御,其西面是坚固的陈仓要塞。只有南面是通往汉中的斜谷。
从5月到8月,诸葛亮多次向魏军挑战,但是魏军坚守不出,这样渡过了100多天。期间诸葛亮考虑到魏军希望等蜀军粮尽自动撤兵,于是在当地进行屯田。
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蜀军开始撤退。司马懿得到消息,开始准备发起追击,结果被蜀军打出的诸葛亮旗号所欺骗,担心这是蜀军的诱敌之计,又放弃了追击。等到得知确实情报后,蜀军已经安全撤走了。
整个战役到此全部结束。自234年2月到8月共历时7个月。

四、 我的分析
实际上,本次战役基本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交战。由于魏军采取了坚守战术,使蜀军求战不能。从战役企图的实现来看,应当说魏军完全达到了战役企图,而蜀军完全没有达到战役企图。所以说本次战役蜀军的行动是不成功的。虽然在最后的撤退阶段有一些表现,也只能是保证蜀军不受大的损失而已。
那么,为什么蜀军的作战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呢?
在总体方面,有许多文章已经做了详尽的分析,大致上是在政治战略、经济和整体军事力量方面蜀国已经明显处于下风,使其每次作战都必须全力以赴,投入绝大部分的主力,因此不敢冒险。
在军事方面,有以下战术上的问题:
1、 由于蜀军是远隔秦岭到关中地区作战,应当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而如果一旦形成相持的局面,最后失败的必然是蜀军。
2、 如果要想速战速决则必须出奇谋,进行一些冒险的行动,这样才能调动魏军,从中寻找战机。而只采取一些平稳的作战行动,是无法打破平衡的。
3、 蜀军在战区的行动均被敌人预料到,是蜀军无法取得战役主动权的关键。其中两次战术进攻均被郭淮识破了真实企图。

五、几个特别的问题:
1、 诸葛亮为什么不向东出武功,而要西上五丈原?
司马懿也认为蜀军向东出武功对魏军威胁较大,西上五丈原则对魏军没有什么威胁。诸葛亮之所以未选择东出武功,主要是他一生谨慎,不敢冒险。我们知道战区的地形是,渭河与秦岭山脉之间有一条狭长的平坦河谷地区,蜀军可以沿这个狭长地区向东进兵。但是由于司马懿的大军是沿河筑垒,如果蜀军沿这个走廊向东运动,就要冒侧敌行军的危险,大军在狭长地带侧敌行军的危害是很明显的(举个现代的战例:辽沈战役中,廖耀湘兵团12万精锐大军在黑山、大虎山一带侧敌行军,向营口撤退,结果遭到解放军的拦腰攻击,结果全面崩溃,仅两天时间12万人就全部被干掉了。如果不是侧敌行军,这样的主力兵团即使被包围,至少也能打上20天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懿的渡河背水列阵是很厉害的部署,他在无形中使蜀军最有威胁的进攻路线消失了。诸葛亮不敢拿大军冒险,只能西上五丈原了。
不过如果诸葛亮敢于冒险,那司马懿敢不敢出击也不好说。因为司马懿得到魏明帝的明确指令坚守不战。可是如果不出击,蜀军通过了这个狭长地带前出的武功,就可以切断司马懿军与后方长安的联系,还可威胁长安城(那里估计兵力很少)的安全。战局恐怕难以预料了。

2、 诸葛亮为何没能占领北原的要地?
有两个错误,第一,没有估计到魏军先抢占了北原,所派去的部队不多,结果被郭淮的反击所击溃,使魏军赢得了时间,加固了北原的防御阵地。第二,没有马上增派主力去争夺北原。如果司马懿增援北原,就可以调动其离开堡垒在机动作战中加以攻击,如果司马懿不增援,那么消灭郭淮后还是可以切断陇道,或者沿渭河北岸东进,威胁司马懿的后方。
总之,是诸葛亮用兵比较犹豫,且计划被对手所预料到(也就是不够奇)才导致蜀军没能占领北原的要点。

3、 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巾帼妇人服饰了吗?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巾帼妇人服饰的事情。但是在《三国志》的有关传记中均没有这样的记载。可能有人以为这个事情对司马懿不利,所以三国志故意不记载。
此事的记载见于《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那么真有此事吗?我以为没有此事,分析如下:
第一, 相信以诸葛亮的修养和气质,根本不肖干这样低等的事情;
第二, 诸葛亮应当比较了解对手司马懿的性格,这样的激将法根本是没有作用的,换作张飞之类脾气暴躁的大将,或许会使用一下?
第三, 《汉晋春秋》记载: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说明诸葛亮早已判断司马懿根本不会出战,还会用这等方法吗。
第四, 大约是《魏氏春秋》想贬低诸葛亮,才有这样的内容。或许是前线的部将以诸葛亮的名义送去的也未可知。
第五, 如果激将成功,写写也还可以,如果失败,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
我以为,《三国志》的记载是很准确的,通常不太可靠的记载它均将其舍弃。所以,诸葛亮根本没有送妇人服饰给司马懿,只是进行了许多次的挑战(诸如士兵在营垒前骂战等)。

4、 诸葛亮真的在战区进行屯田吗?
此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应当是确有其事。不过,诸葛亮的真实意图,可能并不是利用屯田来增加军粮。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屯田一般是在自己的后方,或者在敌我之间的无人区,还没有千里迢迢向敌人发动进攻而在战场上进行屯田的,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人的骑兵很容易就可以把屯田所种的麦粮践踏毁掉。
第二,诸葛亮三面受敌,中间的地盘并不大,屯田所收的粮食对于近十万大军来说是太少了,而实际上诸葛亮近三年来在斜谷已经囤积了很多粮草,根本不用依靠这一点粮食。
第三,诸葛亮4月才出谷,又进兵五丈原,接着争夺北原,最后相持下来到8月有100多天,那么屯田应在相持阶段进行,也就是5月开始。通常关中地区6月中下旬就已经开始收割了,5月才开始屯田,不知种什么作物能够在1个多月里成长?
所以,我的结论是,诸葛亮屯田是假,以屯田引诱魏军前来进攻是真。蜀军和当地的百姓一起假装种田(自然是百姓在3月份就已经种下去的),同时部署了精锐部队在附近,等待魏军中计。不过这些计策和蜀军的挑战一样没有成功,魏军根本不理。不过史书的记载也没有错,因为它们只记载所发生的事情和现象,至于真实的动机还需要后人来分析、判断。

5、司马懿坚守不出是胆小怯战吗?
当然不是。司马懿采取了正确的战术,既达成了战役企图,又没有什么风险,还不损失什么兵力。实际上,以司马懿的兵力在关中平原(渭河两岸,基本是平原,有少数山)是完全可以和蜀军一战的。但是决战就有失败的危险,就会有重大伤亡。
所以司马懿采取的是刘备219年在汉中对付曹操的战术,只是正好掉了个——以前是曹操远隔秦岭向汉中运送粮草,现在是诸葛亮从汉中向关中运送粮草。好象没有人批评刘备如何胆小怯战吧。还都夸赞刘备战术对头呢。
司马懿也是很狡猾的,他也在等待诸葛亮出现错误。不过诸葛亮非常谨慎,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冒险行动,所以司马懿也只好一直坚守下去了。

最后总结一下。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这是吴蜀两国配合最好的一次联合行动。两军相隔千里,与魏军的实际开战时间相差不到一个月,这在交通、通信很落后的古代,是很不错的了。唯一的损失是蜀军在本次战役里失去了统帅诸葛亮和最能打仗的魏延。蜀国以后也就不再有成功的希望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锦官城门吏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1
功绩 39
帖子 1490
编号 28964
注册 2004-12-28


发表于 2006-5-15 19: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1、没有建设性观点(是3年前老帖的话另当别论哈)。2、有根本性错误,不能苟同。

(编辑掉了些冲动语言

[ 本帖最后由 锦官城门吏 于 2006-5-16 15:4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清烂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5
编号 68833
注册 2006-5-15


发表于 2006-5-16 08:5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怎么个建设性观点?你要是有也拿出来给大家取乐一下

至于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事实就开始扣大帽子,看来网易编辑,新浪编辑都不如阁下聪明,何处错误百出也烦请证实一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mgo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35
帖子 2481
编号 43978
注册 2005-7-22


发表于 2006-5-16 09: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诸葛亮当时是真的屯田,想打持久战,不是假屯田。
诸葛亮几次北伐,就这次对峙时间最长(约半年),打算打持久战了。
只是正当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时,诸葛亮疾病发作,不幸病亡。
司马懿只是一味防守,没有任何军事调度,分明胆小怯战。一代名将,竟然任蜀军来去自如,毫无顾忌,最后因主帅死而有序撤军,毫无损失,令人难以理解。刘备在汉中时打的比司马懿漂亮多了,曹操损失相当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清烂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5
编号 68833
注册 2006-5-15


发表于 2006-5-16 10: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是真屯田请也拿真屯田的证据来,人家分析的你就咋把大的地方,怎么个屯田法?

古往今来,可有阵前屯田的?猪哥既然军前分出闲兵都能屯田,还不愁打破司马的大营?貌似司马还不是呆在城池里

没有任何军事调度,取北原不是军事调度?

刘备在汉中当开始准备龟缩不出后,曹操还有什么损失?

感觉上面的发言除了一堆上纲上线的大帽子之外,没有一处论证,比楼主的分析浅薄多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mgo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35
帖子 2481
编号 43978
注册 2005-7-22


发表于 2006-5-16 10: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屯田方法:"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楼上的,什么叫"取北原"?北原是蜀国的地方还是魏国的地方?
曹操退兵后,刘备趁势攻取了哪里?回去查查史书。(上镛)
论证是凭事实论证,我们不是古人,可以随便妄想写一大堆字就强加为历史。

注意:楼主是转贴。应该是文章主人的分析。

[ 本帖最后由 zmgo 于 2006-5-16 10:3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清烂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5
编号 68833
注册 2006-5-15


发表于 2006-5-16 10: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咋把大的地方也来屯田,十万大军你以为每人一天只要喝一碗稀粥啊?那人家猪哥提前在斜谷口屯粮不是吃饱了撑的?姿态是姿态,实际效果是实际效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rowudi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7115
注册 2004-4-27


发表于 2006-5-16 11: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不看到蜀国的弱小,一味北伐,又没什么成果!(不要说用进攻来取代防守,既然能进攻,何不多花点气力来战略防守,等待国力的真正强盛,刘彻穷兵黩武是他爷爷和他爹给他留了殷实的老底,西蜀没经过大治怎么能和2国抗衡)灭亡是迟早的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5-16 11: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不过如果诸葛亮敢于冒险,那司马懿敢不敢出击也不好说。因为司马懿得到魏明帝的明确指令坚守不战。可是如果不出击,蜀军通过了这个狭长地带前出的武功,就可以切断司马懿军与后方长安的联系,还可威胁长安城(那里估计兵力很少)的安全。战局恐怕难以预料了。

----司马懿出击可是毫不含糊的, 万骑出武功水去趁水打劫时呢~  


第一,屯田一般是在自己的后方,或者在敌我之间的无人区,还没有千里迢迢向敌人发动进攻而在战场上进行屯田的,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人的骑兵很容易就可以把屯田所种的麦粮践踏毁掉。

----在战区屯田以战养战不是不行, 诸葛亮要打持久战就要屯田. 司马懿要派人来骚扰诸葛亮就乐了, 不来骚扰诸葛亮就继续屯. 真屯田, 屯田后也会有防备.


第二,诸葛亮三面受敌,中间的地盘并不大,屯田所收的粮食对于近十万大军来说是太少了,而实际上诸葛亮近三年来在斜谷已经囤积了很多粮草,根本不用依靠这一点粮食。

----不要以为诸葛亮占北原和阳遂失败了就是三面受敌, 那两块地方本来就是魏国的阵地. 粮食再多也有用尽的一天. 为持久计. 屯田有必要.


第三,诸葛亮4月才出谷,又进兵五丈原,接着争夺北原,最后相持下来到8月有100多天,那么屯田应在相持阶段进行,也就是5月开始。通常关中地区6月中下旬就已经开始收割了,5月才开始屯田,不知种什么作物能够在1个多月里成长?

----诸葛亮可不是屯田时就已经打算8月退兵, 也不是因为粮食出了问题而退兵. 问有什么粮食能够在1个多月里成长有什么用呢?

推算可算是错漏百出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5-16 11: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herowudi 于 2006-5-16 11:32 发表
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不看到蜀国的弱小,一味北伐,又没什么成果!(不要说用进攻来取代防守,既然能进攻,何不多花点气力来战略防守,等待国力的真正强盛,刘彻穷兵黩武是他爷爷和他爹给他留了殷实的老底,西蜀 ...

别以为实行北伐就国家就会弱小了. 等待国力真正强盛? 蜀国倒是越等越弱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锦官城门吏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1
功绩 39
帖子 1490
编号 28964
注册 2004-12-28


发表于 2006-5-16 14:5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文笔象是燕老早期旧作,我就不打胡乱说了。
            郭淮等
         积石   阳遂
---------------------------------------------------
5丈           | @      司马      长安
                |
                |

1、如图所示,诸葛一直控制了武功水的东岸@关键点,司马企图夺回而没有成功。还有个叫兰坑的地方诸葛也屯了田,我不能确定在武功水东岸还是西岸。在东岸的话司马就糗大了。

2、诸葛不存在所谓西上五丈原的问题,没有重兵北渡的话,诸葛本来就是向东虎视。

3、诸葛对渭河北的两次攻击力度并不大。两次都没提到渡河有什么阻力,这个很值得分析哦。不能把诸葛描述成努力的想过河切断陇道结果被打回来吧?

4、“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真不知道怎么就诸军无事了,也不知道不向阳遂,什么意可知了。司马在说什么啊?跟后来的千里请战持节营门是一回事吧,司马说来哄手下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rowudi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7115
注册 2004-4-27


发表于 2006-5-16 14:5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国富民强是等来的吗?战争能让国家富强?修内政,发展生产力难道不是首要任务?穷兵黩武的下场是什么,就算仗着有天险,还不是在西南昙花一现。不自量力的下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锦官城门吏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1
功绩 39
帖子 1490
编号 28964
注册 2004-12-28


发表于 2006-5-16 14: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原文中把“1、 诸葛亮为什么不向东出武功,而要西上五丈原? ”先认定为一个事实,再展开论述。我以为不合适。不向东出武功,而要西上五丈原本来是司马说的胡话。谁说诸葛主力西移了?根本没有。根本是假命题,接下来的推理就不知道焉附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清烂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5
编号 68833
注册 2006-5-15


发表于 2006-5-16 14: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erowudi 于 2006-5-16 14:52 发表
国富民强是等来的吗?战争能让国家富强?修内政,发展生产力难道不是首要任务?穷兵黩武的下场是什么,就算仗着有天险,还不是在西南昙花一现。不自量力的下场

人家还来了一句只有国家越不打仗会越弱小,少见

[ 本帖最后由 清烂 于 2006-5-16 14:5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mgo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35
帖子 2481
编号 43978
注册 2005-7-22


发表于 2006-5-16 14: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后出师表所言:
王郎、严白虎等人连年不动兵,反被孙策做大,吞并江东。
孙策也是穷兵黩武?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不主动出击就是坐而亡国!还谈什么国家富强!
按楼上几位的说法,曹操连年北伐袁氏一族也是穷兵黩武?刘邦挑战强大数倍于己的项羽也是穷兵黩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锦官城门吏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1
功绩 39
帖子 1490
编号 28964
注册 2004-12-28


发表于 2006-5-16 15: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2、 诸葛亮为何没能占领北原的要地?

这个是逻辑问题了。既然司马都说了:诸葛要是真狠,就往东来。那么,诸葛当然重兵向东了。北渡过去,总不能不守斜谷出口吧。兵力隔河两分很好玩吗?

按SUKER大侠跟人拍砖的风格,我可以质问一句:“谁说北原是要地呀?我画了个@那疙瘩才是真的要地!”

实际情况是诸葛占在武功水渭水口上,郭淮部与司马部兵势两分。

[ 本帖最后由 锦官城门吏 于 2006-5-16 15:1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锦官城门吏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1
功绩 39
帖子 1490
编号 28964
注册 2004-12-28


发表于 2006-5-16 15: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刚才 1、2两点站诸葛立场上的分析,与原文有意无意站在司马立场上所作的分析,两相对比,就能看出:司马的部署未必很差,也不能说太好;诸葛的部署好象不错,不错有毛用啊,反正最后没成功。

就这么回事。原作者1、2 两项得出的结论: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懿的渡河背水列阵是很厉害的部署。。。。诸葛亮不敢拿大军冒险,只能西上五丈原了。。。。有两个错误,第一,没有估计到魏军先抢占了北原,所派去的部队不多,结果被郭淮的反击所击溃,使魏军赢得了时间,加固了北原的防御阵地。第二,没有马上增派主力去争夺北原。。。。总之,是诸葛亮用兵比较犹豫,且计划被对手所预料到(也就是不够奇)才导致蜀军没能占领北原的要点。 ”

这些结论是不成立的,是一开始立论就戴了有色眼镜。选择论述依据材料的时候也欠妥当,第一句是司马嘴里说出的空话,第二条则自相矛盾、一相情愿,属于不合逻辑的自我误导结果。

这样一来,文章就值得整体做商榷修订了。

[ 本帖最后由 锦官城门吏 于 2006-5-16 15:1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锦官城门吏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1
功绩 39
帖子 1490
编号 28964
注册 2004-12-28


发表于 2006-5-16 15:2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不想贬低司马,毕竟他是最后的赢家,但是,我们对比起来看一下:


司马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诸葛亮:盛兵西行
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


司马说:“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此意可知,不敢东向,只敢上5丈原是吧)
诸葛亮:其夜果攻阳遂
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这么对照起来看,司马这两句话,完全是中了诸葛的计说出来的蠢话撒,全靠人家郭淮给救了。怎么转个背成了证明司马英明的论据了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锦官城门吏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1
功绩 39
帖子 1490
编号 28964
注册 2004-12-28


发表于 2006-5-16 15:4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zmgo 于 2006-5-16 14:59 发表
如后出师表所言:
王郎、严白虎等人连年不动兵,反被孙策做大,吞并江东。
孙策也是穷兵黩武?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不主动出击就是坐而亡国!还谈什么国家富强!
按楼上几位的说法,曹操连年北伐袁氏一族 ...

王朗。。。坐大。。。云云。。。是被批判过的。

陶元珍  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 :。。。。此表横插入“刘繇王朗各据州郡”以下一段韵语,颇觉不伦。此可疑点之四。⑸前出师表谓后主“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今此表以刘繇王朗为喻,案刘繇名为刺史,所据不过一二郡,王朗则一太守耳,以繇为喻,真所谓引喻失义矣。此可疑之点五。。。。。⑻孙策未定江东时,不过袁术之一将,未有寸土,势非甚强,当其渡江,众不过五六千,及既逐刘繇,势乃转盛。今此表云:“刘繇王朗,各据州郡,……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使孙策坐大”颇非事实,此可疑之点八。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6-5-16 17:5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北伐对曹魏经济的打击(转,有修改)

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强大的财政是支撑战局的关键,汉武帝对匈奴用兵,无不是调用国家全部资源,而准备期长达十五年。所以诸葛亮的北伐,给曹魏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从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威武自强,上兵伐谋的大战略成果。

                  诸葛亮一伐中原时,曹叡命大将张郃帅马步精兵五万出长安,同时命大将军曹真总督关右诸军数万,自己本人也西镇长安(打不打另说,兵是调动来了)。而后司马懿讨伐自立燕王的公孙渊,不过出兵四万人。而就这四万兵马,朝廷负责内务的大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行四万之众尚遭非议,动用二十万则不可想象。

                  诸葛亮撤军后,曹叡诏告天下,并特地发布到益州说:“自朕即位,三边无事(注,独诸葛亮那一边有事),犹哀怜天下数遭兵革,且欲养四海之耆老,长后生之孤幼……而(诸葛)亮驱略吏民,盗利祁山。…..(诸葛)亮也小子,震惊朕师。”这段文字虽然是昭示皇恩,贬低西蜀以王化之,但行文之处不难看出,曹叡其实想境内安宁,可诸葛亮的北伐又确实是其心头之患,所以曹叡出兵抵抗非其所愿。也许大家会认为保家卫国不是有边疆大吏吗,而且军队数量远在蜀军之上,何必屡屡出动中央军?其实不行,这可通看《晋书.宗室传》。司马孚曾上表朝廷说:“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司马孚一语道破天机,其实是诸葛亮每次进攻关中,当地驻军抵抗不住,不得不调用中央军,这和张郃、司马懿每次救火的情景相吻合,有一次曹叡还亲口对司马懿说陇西之局势,非卿不可当之。

                        因此,魏朝廷出兵抵抗诸葛亮北伐确实是国库开支的大头。

                  张郃一伐时救援人马是五万,二伐时达三万,而且天子曹叡也是屡出王师,第一次抵达长安,第二次驻守河南郡,可见诸葛亮对其威胁。而另一方面,王师屡出,耗费糜废!沿途跸道、驿站、行宫开支可谓铺张,而张郃人马的减少也可部分体现实际负担的沉重。

                  同样以司马懿四万人马征辽东而言,曹叡曾解释道:“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可见当时朝廷军费的捉襟见肘。曹叡征辽东是把宝压在了司马懿身上,但当四万人到辽东后,遭逢大雨,而且一时半刻没有军事成效,朝廷又有大臣认为朝廷开支拖不下去,应该诏还司马懿。朝廷内部意见如此反复不是单一历史现象,如果贯穿前后,可见诸葛亮北伐之作用的显现。从公元二三四年秋诸葛亮病死到公元二三八年春司马懿出长安征讨,相隔仅三年,当初动轨便发中央军加边军十几万的朝廷连出四万兵还要反复讨论,何以差距如此之大?可见曹魏的经济或朝廷财政收支在与诸葛亮的长期军事斗争中背上了沉重包袱。

                  三伐时,曹魏朝廷因种种因素(当然很大原因是因为经济因素,以下有论)未动中央军,结果边军雍州刺史郭淮便丢失了武都、阴平二郡,而诸葛亮也见好就收。

                  诸葛亮在四出祁山时,对于是否调动中央军,曹魏大臣中开始有意见了,认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还有的说建议先割“上邽左右生麦以夺贼食。”但无论哪种意见,大臣都是反对朝廷动用中央军的,原因很简单,负担太重!可这次,皇帝一句也不采纳,再次抽调中央军增援前线。“前后遣兵增宣王(司马懿)军,又敕使护麦”。

                  在减轻朝廷负担时,司马孚的计划是“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这就是祭出兵屯的杀手锏!目的是以边军力量自给自足,而不动用中央财政。这时,关中大饥,司马懿也上表调冀州农丁移屯上邽。可此番计划,又被诸葛亮打破,不但丢了上邽左右的熟麦,而且损失近万人,那五千冀州农丁全部泡汤,而且粮食还被蜀军割了去。

                  曹魏西线战局愈加被动,战区已经陷入“关中连遭贼(诸葛亮的蜀军)寇,谷帛不足”(《晋书列传二十六卷》,同上)的局面。司马懿被迫严防死守,这时蜀汉大臣李平(即李严)因运粮不济,矫诏召回诸葛亮。暂缓了国家危机。

                  最后一次,诸葛亮将军队推到距长安仅六十公里的渭水南岸的河滩平原——五丈原,诸葛亮招呼东吴出兵策应并致信给东吴丞相顾雍谈五丈原地势,其处河滨之上,地势平坦可屯田(语出《水注经·渭水》),也采取兵屯方式,竟然和魏国当地百姓,利用魏国土地联合屯田,准备持久战。这一对魏作战新思路让曹叡更加震恐,特派大臣辛毗下诏不让魏军出战,司马懿也是深谙圣意,和诸葛亮对峙于渭水,同时在一次外交来使的洽谈中得知诸葛亮“食少事繁”,认为诸葛亮“不能久”。于是坚定了死守之心,哪怕受妇人巾帼。

                        秋,天薄蜀汉,诸葛亮果死,曹魏去一心腹大患!蜀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终止北伐,只到姜维掌权。

                        诸葛亮死后,曹魏君臣全部长舒一口气,三个月后曹叡大修宫室,开始了后半生的骄奢的生活。

                  其实当初曹操给曹魏留下了充足的军需,当他推行屯田制,效果明显,“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晋书食货志》,下同),在平定袁氏后,能做到征收田租和户绢“藏强赋弱”。可到了文帝曹丕时,物价开始飞涨,黄初二年,曹丕便因为谷子价格贵,罢除了五铢钱(汉币),竟然倒退到“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也就是以货易货的状态,这表明国家金融彻底失去信誉。

                  明帝曹叡时物价继续攀升,而且由于以货易货的状态时间长久,人间巧伪渐多:有人把谷子泡水,再来换布匹赚黑心利润,而卖布匹的也不含糊,拿很薄的绢来卖换当年的谷,可见国家经济混乱的地步!也就是说即金融失控后,国家经济秩序也彻底混乱!曹叡被迫进行市场整顿,可结果却无效,“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国家经济继续失控。加上“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为此“司马芝等举朝大议”(也就是全部有资格上朝的大臣来严肃的探讨国家经济问题)决定是否重新启用五铢钱。以上的反复原因很简单,因为“于时天下未并,戎车岁动。”这“戎车岁动”表明了诸葛亮的北伐给曹魏经济带来的重创。

                  将曹魏的经济的受搓完全归于诸葛亮北伐的功劳似乎牵强,但吴蜀两国频繁袭扰,确实给曹魏经济发展蒙上阴影。

                  相反,诸葛亮理政时期,蜀汉的经济状况却好于曹魏和东吴。

                  诸葛亮将蜀锦出口(对魏、吴、越南、罗马出口)作为军费来源大头,而蜀锦的生产却是国营,不累及百姓。同时他还大力发展盐铁业,将武器装备精良化,步兵、弩兵战斗力独步三国,也因此有了决敌之资。而诸葛亮在传统赋税大项如田租、口算、更赋类未见有增加,因此没有激起民变,缓和了阶级冲突。而当初,曹操征关中马超,导致河间苏伯、田银起义,引发幽、冀州响应;征汉中时,南阳百姓因为摊派的徭役太重而宛城及其周围大别山山区、郡县起义等。这类情况在诸葛亮时期却没有出现。

                  因此,从经济发面,弱小的蜀汉以威武自强的姿态对曹魏关中经济区实行了毁灭性打击,迫使曹真、司马懿盲动灭蜀计划覆灭。关中经济区是曹魏传统经济强区,一旦关中受累,则动发全身,最终放缓了曹魏全国经济复苏的走势,诸葛亮北伐实是上兵伐谋之策。

                  诸葛亮死后,蜀汉一度自守,使曹魏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屯田恢复国力,终于至正始年间实现了经济复苏,在淮南经济区一带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军事集结以及战时军需生产的集中地,为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资基础。平定“淮南三叛”中,仅司马昭出动的讨伐军就达二十六万之众。试想若诸葛亮不频繁侵扰魏境,阻其发展,倒底是谁发展得快一目了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5-16 18: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herowudi 于 2006-5-16 14:52 发表
国富民强是等来的吗?战争能让国家富强?修内政,发展生产力难道不是首要任务?穷兵黩武的下场是什么,就算仗着有天险,还不是在西南昙花一现。不自量力的下场

你不会连三国志都不翻吧? 诸葛亮的修内政, 发展生产力可是在他死后百年都滋润着益州这块土地呢. 你有什么证据去说诸葛亮只顾打仗不顾发展去了? 蜀国灭亡在诸葛亮死后三十年发生的事情. 诸葛亮遗留和推荐下来的臣子一直都保证着蜀国的健康发展. 可惜阁下书都不愿翻就来这说什么穷兵黩武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6-5-16 20: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里面的基本内容看起来基本是燕京晓林过去的文笔啊。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6-5-16 20:2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6-5-16 20: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read.php?tid=45835&extra=

跟楼顶文章对比,两篇文章内容大致相同。

锁此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5 20:2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72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