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称西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原通往西域、中亚以至欧洲的通道。从此,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通过这条通道,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以及欧洲各地。后人把这条通道称为‘丝绸之路’。
由于新疆是一块远离海洋的大陆腹地,干旱,少雨,多风,不少地方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 这些地方, 除了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红柳外, 几乎寸草不生, 再加上交通不便,行走新疆在过去曾被视为畏途。如今,新疆已经沧桑巨变,凭借着独特的地域风貌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八方来客。
红山公园是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的主要景点。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山,经过人们长期的精心装扮,如今已是花木繁茂,绿树成荫。登上山顶,可以俯瞰市容新貌,是到乌市的必游之地。
在乌鲁木齐市的二道桥,有一处大型的民族特需商品市场,当地人称为‘国际大巴扎’。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特别是色彩絢丽的民族服饰,绣珠小帽,精致刀具,各式皮草,各种毡毯,以及风味小吃,时鲜瓜果等等,应有尽有。游人摩肩接踵,流连忘返。
唐僧师徒赴西天取经经过火焰山的故事 ,使火焰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 赭红色的山体上没有任何植被, 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 烈焰升腾, 热气烤人。 盛夏, 这里的地表温度最高可以达到摄氏70多度。
火焰山下矗立的这根地表温度计显示, 7月29日这天的地表温度是摄氏 度。 由老孙头手中的金箍棒点化而来的这根温度计有两层多楼高, 是全世界最大的温度计。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方, 也是火焰山下的一片绿洲。 吐鲁番最出名的是盛产葡萄. 每年8月都举办 规模盛大的葡萄节。 这里的农民家家都有葡萄园, 在葡萄沟的农民家做客,他们都会盛情地捧出新鲜的葡萄,西瓜让客人品尝。 葡萄沟的葡萄粒大,无核,清甜,晶莹剔透。 有人说, 到葡萄沟没吃葡萄, 等于没来葡萄沟。
交河故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市遗迹,40多年前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经是两千多年前一个叫车师前国的王都。唐代西域最高军政机构最早也设在这里。后来由于战乱,加上自然条件的制约,到了元朝末年,交河便成为一座废城。如今,站在古城的高处俯瞰,城墙,寺庙,街道,民居的轮廓仍依稀可辨。
布尔津是一座新兴的小城,只有六万多人口。小城的各式建筑多为欧陆风格,造型精美别致。这些建筑大多是近五六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起来的。
发源于阿尔泰山的额尔济斯河从小城布尔津流过。这里有一处被称为“五彩滩”的河湾,滩上布满红、黄、青、灰、赤等各种颜色的岩层。这些岩层,经过长时间的风蚀雨刷,形成了型态奇异的熔岩地貌,色彩斑斓的湖光山色。
在油城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附近,有一大片地表奇特的荒漠境地,状似城堡。此地每年有8级以上大风的日子长达七八十天,由于强风的吹蚀和切割,加上时有暴雨的冲刷,因而形成千奇百怪的地貌奇景。据传,每当强风刮起时,城堡里会发出阵阵呜咽之声,随着风力增大,其声则越发凄厉,有如鬼叫,慑人心魄,当地人把这里称为“魔鬼城”。
喀纳斯湖在新疆的最北端。 ‘喀纳斯’在蒙古语中为 ‘美丽而神秘’ 的意思。 喀纳斯湖不仅有令人讚叹之美景, 而且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 其一是湖水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这点据说是因湖水中含有某种矿物质而形成的。 其二是‘湖中有怪’说。所谓‘ 湖怪’,也已被证实是一种学名叫‘ 哲罗鲑 ’的大红鱼。
同喀纳斯湖连在一起的还有卧龙湾, 月亮湾和野鸭滩等重要景点。
据介绍, 喀纳斯湖景区最美的季节是在秋天。 一到秋天, 火红的桦林, 金黄的松树, 苍绿的云杉, 皚皚的白雪, 淡淡的云天, 湖光山色, 交相辉映, 美不胜收。
八月,在南方已经是骄阳似火,然而,这时的天山积雪还没有完全溶化。汽车走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天山公路上,可以隐约体会到一日之中春夏秋冬四季温差的变化。故当地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
都说 ‘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 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北麓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被誉为‘ 塞外江南’。 这里气候温和, 水网交错, 土地肥沃, 森林茂密, 草原辽阔, 牛羊肥壮,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伊宁是伊犁自治州的首府, 城里马路寬阔, 环境优雅, 气候宜人, 物品充裕。据说,新疆其他城市的一些老人,离退休后都喜欢到这里来度晚年。
在伊犁河谷众多草原中, 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和那拉提大草原景色最为壮美. 成群的牛羊随处可见.。‘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正是大草原的生动写照。
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 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超过两千米。 这里湖水清澈湛蓝, 四周群山环抱, 湖畔绿草如茵, 远处毡房点点, 近处牛羊遍地。在人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幅田园诗般的绝美画图。
新疆地域辽阔,面积达16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6。在新疆流连近半个月,走过的地方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浮光掠影,是以作为长久的记忆。
图片附件:
DSC_1213.JPG (2006-2-6 14:53, 253.39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