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吴“太子四友”生卒年考--兼略说“弱冠”与“少”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6-2-5 23: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



    孙登传:“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於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权欲登读汉书,习知近代之事,以张昭有师法,重烦劳之,乃令休从昭受读,还以授登。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休、谭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太傅张温言於权曰:“夫中庶子官最亲密,切问近对,宜用隽德。”於是乃用表等为中庶子。后又以庶子礼拘,复令整巾侍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



    从上所引可初步得知:

    黄初二年(221年),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选入东宫侍讲诗书。

    黄龙元年(229年),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从中庶子转为四都尉,号为“太子四友”。



    而“太子四友”各人本传则作如下记载:

    1、诸葛恪传:“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登讲论道艺,并为宾友。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

    2、张休传:“(张休)弱冠与诸葛恪、顾谭等俱为太子登僚友,以汉书授登。从中庶子转为右弼都尉。”

    3、顾谭传:“(顾谭)弱冠与诸葛恪等为太子四友,从中庶子转辅正都尉。”

    4、陈表传:“(陈表)少知名,与诸葛恪、顾谭、张休等并侍东宫,皆共亲友......从太子中庶子,拜翼正都尉。”



    其中诸葛恪、张休、陈表三人说的是魏黄初二年(221年)之事,仅为“宾友、僚友、亲友”,惟顾谭处所言为黄龙元年(229年)之事,已称“四友”。

    另,从“标点者”的理解来看,亦将其区别开来。诸葛恪、张休、陈表三人“从中庶子转都尉”前皆为句号,惟顾谭处以逗号连之。



    又诸葛恪、张休、顾谭三人皆称“弱冠”,惟陈表号“少”。

    据三国志辞典:“弱冠。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成人,初加冠,体还不壮,故称弱。”

    然此处的三个“弱冠”可能不尽相同。



----------------------------------------------------------------------------------

    一、诸葛恪。

----------------------------------------------------------------------------------



    如果“弱冠”=“二十岁”,则可推出诸葛恪出生于建安七年(221-19=202)。

    然,有两处与此说不同。

    1、孙亮传:“(建兴二年)武卫将军孙峻伏兵杀恪於殿堂。”

    诸葛恪传注引吴录曰:“恪时年五十一。”

    建兴二年253-50=203。

   

    2、诸葛恪传:“权拜恪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

    吴主传:“(嘉禾三年)秋八月,以诸葛恪为丹杨太守,讨山越。”

    嘉禾三年234-31=203。



    依此,则诸葛恪应出生于建安八年(203年),于魏黄初二年(221年)年仅十九岁(221-203=18)。

    由是可知,“弱冠”除了特指“二十岁”外,还泛指某一年龄段,其中就包括“十九岁”。



----------------------------------------------------------------------------------

    二、张休、顾承。

----------------------------------------------------------------------------------



    前文已述,“弱冠”并非仅仅特指“二十岁”。因而此处从其他方面来考查两人的年龄(若以“弱冠”=“二十岁”推之,则颇与其他记载不合,附录于后)。



    之所以将此二人并在一起,是因其有一个共通点--徙交州。

    张休传:“及登卒后,为侍中,拜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迁扬武将军。为鲁王霸友党所谮,与顾谭、承俱以芍陂论功事,休、承与典军陈恂通情,诈增其伐,并徙交州。”

    顾谭传:“先是,谭弟承与张休俱北征寿春,全琮时为大都督,与魏将王凌战於芍陂,军不利,魏兵乘胜陷没五营将秦晃军,休、承奋击之。遂驻魏师。时琮群子绪、端亦并为将,因敌既住,乃进击之,凌军用退。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休、承并为杂号将军,绪、端偏裨而已。寄父子益恨,共构会谭。谭坐徙交州。”

    而据[张休传]中所提到的顾承的本传来看,此三人“徙交州”于同时。

    顾承传:“芍陂之役,拜奋威将军,出领京下督。数年,与兄谭、张休等俱徙交州。”

    因而此处从其“徙交州”的时间来考查。



    陆逊传:“赤乌七年,代顾雍为丞相......及太子有不安之议①,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籓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適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②吾粲③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可知事在赤乌七年(244年)至赤乌八年(245年)④之间。

    而依此可初步理出个顺序:

    1、顾谭、顾承、姚信等见徙⑤。

    2、吾粲被诛⑥。

    3、陆逊卒。



    而[资治通鉴]将此事系于魏正始六年,既吴赤乌八年(245年)。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正始六年)芍陂之役,谭弟承及张休皆有功;全琮子端、绪与之争功,谮承、休于吴主,吴主徙谭、承、休于交州,又追赐休死。太子太傅吾粲请使鲁王出镇夏口,出杨竺等不得令在京师,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鲁王与杨竺共谮之,吴主怒,收粲下狱,诛。数遣中使责问陆逊,逊愤恚而卒。”



    由于[吴志]中对具体时间语焉不详,因而本文不采[资]说⑦,兼以两种可能性来考查,既赤乌七年(244年)和赤乌八年(245年)。以推出此数人的可能卒年。



    张休传:“......并徙交州。中书令孙弘佞伪险诐,休素所忿,弘因是谮诉,下诏书赐休死,时年四十一。”

    结合上引[资治通鉴]来看,“吴主徙谭、承、休于交州,又追赐休死”,则张休应即卒于被徙之年。

    (卒年)赤乌七年244-(年龄)40=(生年)建安九年204。

    于魏黄初二年(221年)年仅十八岁(221-204=17)。

    (卒年)赤乌八年245-(年龄)40=(生年)建安十年205。

    于魏黄初二年(221年)年仅十七岁(221-205=16)。



    顾谭传:“......谭坐徙交州,幽而发愤,著新言二十篇。其知难篇盖以自悼伤也。见流二年,年四十二,卒於交阯。”

    (徙年)赤乌七年244+见流2年=(卒年)245-(年龄)41=(生年)建安九年204。

    于黄龙元年(229年)年二十六岁(229-204=25)。

    (徙年)赤乌八年245+见流2年=(卒年)246-(年龄)41=(生年)建安十年205。

    于黄龙元年(229年)年二十五岁(229-205=24)。



    另顾承传:“数年,与兄谭、张休等俱徙交州,年三十七卒。”  

    此处未如其兄谭般言几年后卒,疑其既卒于被徙之年。

    (卒年)赤乌七年244-(年龄)36=(生年)建安十三年208。

    (卒年)赤乌八年245-(年龄)36=(生年)建安十四年209。

    (计小其兄四岁。)



    由是可知,当“弱冠”泛指某一年龄段时,其跨竟大至十七岁-二十六岁。(谨案:由于顾谭与张休同年,而又因[孙登传]所载两人“侍讲东宫”于同时,因而可能“弱冠”仅指“十七岁-二十岁”)
    再试举一例:
    庞统传:“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於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其下注引襄阳记曰:“统,德公从子也,少未有识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见德操。德操与语,既而叹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
    以前读此,多以[陈志]为正,[裴注]为误,今方知两者一样,只是一详一略尔。[陈志]中的“弱冠”既是[裴注]中的“十八”。


    注:

    ①、孙和传:“权尝寝疾,和祠祭於庙,和妃叔父张休居近庙,邀和过所居。全公主使人觇视,因言太子不在庙中,专就妃家计议;又言王夫人见上寝疾,有喜色。权由是发怒,夫人忧死,而和宠稍损,惧於废黜。”

    ②、孙和传:“赤乌五年,立为太子,时年十九。阚泽为太傅,薛综为少傅。”

    阚泽传:“赤乌五年,拜太子太傅......六年冬卒。”

    依此,则吾粲出任太子太傅在阚泽卒后的赤乌六年(243年)。

    ③、吾粲传:“遭二宫之变,抗言执正,明嫡庶之分,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杨竺不得令在都邑。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下狱诛。”

    ④、吴主传:“(赤乌)八年春二月,丞相陆逊卒。”

    ⑤、顾谭传:“祖父雍卒数月,拜太常,代雍平尚书事。”

    据吴主传:“(赤乌六年243)冬十一月,丞相顾雍卒。”

    这里提到了“数”,则顾谭“拜太常”事应在赤乌七年(244年),亦表明顾谭被徙于是年之后。

    ⑥、孙和传:“鲁王霸觊觎滋甚,陆逊、吾粲、顾谭等数陈適庶之义,理不可夺,全寄、杨竺为鲁王霸支党,谮愬日兴。粲遂下狱诛,谭徙交州。权沈吟者历年,后遂幽闭和。”

    此处先云“吾粲事”实因前所述顺序“陆逊--吾粲--顾谭”。

    ⑦、顾雍传注引吴录曰:“全琮父子屡言芍陂之役为典军陈恂诈增张休、顾承之功,而休、承与恂通情。休坐系狱,权为谭故,沉吟不决,欲令谭谢而释之。及大会,以问谭,谭不谢,而曰:“陛下,谗言其兴乎!””

    由是可知,张休先于顾氏兄弟下狱,疑既注①[孙和传]中“邀和过所居”之因。而后全氏父子更趁势以谮顾氏兄弟,孙权又“沉吟不决”。再然后是吾粲“数以消息语陆逊”(注③[吾粲传]),至下狱诛。再然后是“权累遣中使责让逊”(上引[陆逊传]),至陆逊卒。

    若以上三事并在赤乌八年(245年)的话,则需集中在两个月内,时间上或嫌紧凑。



----------------------------------------------------------------------------------

    三、陈表。

----------------------------------------------------------------------------------



    陈表是“太子四友”中惟一一个仅言“少”的。与“弱冠”相较而言,“少”指的是更小的年龄段①。



    陈表传:“事捷当出,会鄱阳民吴遽等为乱,攻没城郭,属县摇动,表便越界赴讨,遽以破败,遂降。陆逊拜表偏将军,进封都乡侯,北屯章阬。年三十四卒。家财尽於养士,死之日,妻子露立,太子登为起屋宅。”

    从此中可知,陈表卒于嘉禾六年(237年)“平鄱阳民吴遽”②和赤乌四年(241年)“太子登卒”③之间。



    又诸葛瑾传注引吴书曰:“赤乌中,诸郡出部伍,新都都尉陈表、吴郡都尉顾承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表病死,权以融代表,后代父瑾领摄。”

    此处明载陈表于赤乌年间仍在生。

    则其卒年又缩减至赤乌元年(238年)至赤乌四年(241年)之间。如下所示:

    1、(卒年)赤乌元年238-(年龄)33=(生年)建安十年205。

    2、(卒年)赤乌二年239-(年龄)33=(生年)建安十一年206。

    3、(卒年)赤乌三年240-(年龄)33=(生年)建安十二年207。

    4、(卒年)赤乌四年241-(年龄)33=(生年)建安十三年208。

    而其于魏黄初二年(221年)则分别为:十七岁(221-205=16)、十六岁(221-206=15)、十五岁(221-206=14)、十四岁(221-208=13)。

    又前文已表,“少”小于“弱冠”,则尚应排除包括在“弱冠”之内的十七岁。

    如是,则仅余第2、3、4种可能。



    注:

    ①、如[魏志]夏侯尚传:“(夏侯玄)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

    [蜀志]关羽传:“(关兴)少有令问......弱冠为侍中。”

    庞统传:“少时朴钝......统弱冠往见徽......”

    董允传:“(陈祗)少孤......弱冠知名。”

    郤正传:“少以父死母嫁......弱冠能属文。”

    [吴志]张昭传:“少好学......弱冠察孝廉。”

    诸葛恪传:“少知名。弱冠拜骑都尉。”

    滕胤传:“少有节操.....弱冠尚公主。”

    [裴注]郭嘉传注引傅子曰:“嘉少有远量.....自弱冠匿名迹。”

    卫凯传注引晋阳秋曰:“(卫瓘)少为傅嘏所知。弱冠为尚书郎。”

    法正传注引三辅决录注曰:“真字高卿,少明五经......初,真年未弱冠......”

    ②、陆逊传:“(嘉禾)六年,中郎将周祗乞於鄱阳召募,事下问逊。逊以为此郡民易动难安,不可与召,恐致贼寇。而祗固陈取之,郡民吴遽等果作贼杀祗,攻没诸县。豫章、庐陵宿恶民,并应遽为寇。逊自闻,辄讨即破,遽等相率降,逊料得精兵八千馀人,三郡平。”

    ③、吴主传:“(赤乌四年)五月,太子登卒。”



----------------------------------------------------------------------------------

    四、结论。

----------------------------------------------------------------------------------



    综上所述,除诸葛恪其生卒年岁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外(建安八年203-建兴二年253,年五十一)。其他“三友”可略推出其生卒年为:

    1、张休:

    建安九年204-赤乌七年244,或建安十年205-赤乌八年245。

    2、顾谭:

    建安九年204-赤乌八年245,或建安十年205-赤乌九年246。

    3、陈表:

    建安十一年206-赤乌二年239,或建安十二年207-赤乌三年240,又或建安十三年208-赤乌四年241。



    又,从上述结论的推演过程中,得出“弱冠”既可特指“二十岁”,亦可泛指“十七岁至二十六岁”(或“十七岁至二十岁”)此一年龄段,而十七岁以下云“少”。



----------------------------------------------------------------------------------

    附:假设张休和顾承的“弱冠”之年为“二十岁”。

    1、张休:

    建安七年(221-19=202)--赤乌五年(202+40=242)。

    然,此首先既与[顾承传]“芍陂之役”的“数年”之说不合。



    吴主传:“(赤乌四年)夏四月,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琮与魏将王凌战于芍陂,中郎将秦晃等十馀人战死。车骑将军硃然围樊,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

    齐王芳纪:“(正始二年)夏五月,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太傅司马宣王率觽拒之。”

    其下注引干宝晋纪曰:“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五万人围樊城,诸葛瑾、步骘寇柤中。”

    王凌传:“(正始)二年,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凌率诸军逆讨,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

    魏正始二年既吴赤乌四年(241年)。

    “数”在古文中多指“三或三以上”。而若如张休者于明年被徙,不得称“数”尔。



    2、顾谭:

    建安十五年(229-19=210)--太元元年(210+41=251)。

    而其被徙于赤乌十二年(251-2=249)。

    此虽合“数年”之说,但又与[孙登传]“侍讲诗书”之说不合。



    吴主传:“(赤乌四年)五月,太子登卒。”

    孙登传:“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

    则孙登出生于建安十四年(241-32=209),于受封王太子时值十三岁(221-209=12)。

    而顾谭于时年方十二(221-210=11),比需“侍讲”的孙登年纪还小,不太合情理,兼且亦未闻顾谭有“神童”之名。



    或曰,顾谭之“弱冠”与诸葛恪、张休同,为魏黄初二年(221年)事。

    则其生于建安七年(221-19=202),卒于赤乌六年(202+41=243),被徙于赤乌四年(243-2=241)。

    如此,则又与“数年”之说不合,兼且于时孙霸尚未被立为鲁王。

    吴主传:“(赤乌五年)八月,立子霸为鲁王。”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雄GG

Rank: 4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8
帖子 1758
编号 42792
注册 2005-7-10


发表于 2006-2-6 01: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汗,既然知道古人都是算的虚岁,怎么会认定弱冠的二十岁是实岁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6-2-6 10: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又,从上述结论的推演过程中,得出“弱冠”既可特指“二十岁”,亦可泛指“十七岁至二十六岁”(或“十七岁至二十岁”)此一年龄段,而十七岁以下云“少”。
-----------------------------------------------------------------------------------

孙策表:“……臣年十七,丧失所怙……臣初领兵,年未弱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6-2-6 10: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志辞典》上说弱冠指二十岁肯定是错的,那是把礼记上的一句话理解实了,孔颖达已经疏为二十岁至二十九岁称弱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6-2-6 15: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汗,既然知道古人都是算的虚岁,怎么会认定弱冠的二十岁是实岁呢?”
    嘿嘿,似乎大雄兄只看了[一、诸葛恪]部份。而且“虚岁、实岁”在换算过程中已经计过了。

    “孙策表:“……臣年十七,丧失所怙……臣初领兵,年未弱冠……””
    孙策传注引吴录载策上表谢曰:“臣以固陋,孤持边陲。陛下广播高泽,不遗细节,以臣袭爵,兼典名郡。仰荣顾宠,所不克堪。兴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於吴郡曲阿得袁术所呈表,以臣行殄寇将军;至被诏书,乃知诈擅。虽辄捐废,犹用悚悸。臣年十七,丧失所怙,惧有不任堂构之鄙,以忝析薪之戒,诚无去病十八建功,世祖列将弱冠佐命。臣初领兵,年未弱冠,虽驽懦不武,然思竭微命。惟术狂惑,为恶深重。臣凭威灵,奉辞罚罪,庶必献捷,以报所授。”
    其一,“臣初领兵”是否指的就是“臣年十七”孙坚死亡的那一年?
    解决上一问后:
    其二,[裴注]中所引“弱冠”是否和[陈志]的理解相同?
    其三,所谓“弱冠”,解释是“古时男子二十岁成人,初加冠,体还不壮,故称弱。”是否孙策当时未行“冠礼”,因而称“年未弱冠”?

    “孔颖达已经疏为二十岁至二十九岁称弱冠”
    嘿嘿,这个,原文是咋说的?仲德兄能不能引来瞧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6-2-6 17: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十曰弱冠者,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至二十九通得名弱冠,以其血气未定故也”(孔颖达《五经正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6-2-7 16: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嘿嘿,仲德兄还真是惜字如金啊。
    [礼记--曲礼]云:“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俺不知道孔先生对其他如“幼、壮”等是否有注释。但仅依兄所列来看,20-29=弱冠,那是否代表10-19=幼学?那十岁以下,或百岁以上该如何称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6-2-9 22: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五经正义》无电子版可供复制粘贴,打字速度不快,因此从简。如果说是惜字如金,那也是不得不然,语含讥讽就没必要了。你想知道的相关内容如下:

“人生十年曰幼学者,谓初生之时至十岁,依《内则》子生八年始教之读,九年教之数目,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故以十年为节也。幼者,自始生至十九时。故《檀弓》云幼名者,三月为名,称幼。《冠礼》云弃尔幼志,是十九以前为幼。
……
二十曰弱冠者,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至二十九通得名弱冠,以其血气未定故也。
……
三十曰壮有室者,三十而立,血气已定,故称壮也。壮有妻,妻居室中,故呼妻为室。
……
四十曰强而仕者,三十九以前通曰壮,壮久则强,状久则强
……
五十曰艾服官政者,四十九以前通曰强,年至五十气力已衰,发苍白色,如艾也
……”

孔颖达的意思(或者说是郑玄的意思),幼指十九以前,弱指二十至二十九,壮指三十至三十九,强指四十至四十九。似乎艾,耆,老,耄也当如此例,但疏解中并未明确指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6-2-10 16: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嘿嘿,首先,“语含讥讽”是完全没有的事。毕竟俺也不知道“《五经正义》无电子版可供复制粘贴”,经仲德兄提出俺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

    其次,这些东东亦不过是“孔颖达的意思(或者说是郑玄的意思)”,一家之言尔。
    文中已有多例,如诸葛恪的十九、庞统的十八、张休和顾谭的十七或十八,皆以“弱冠”称之。又当作何解?再举一例:
    后汉书胡广传:“终、贾扬声,亦在弱冠。”
    其下注曰:“终军年十八,为博士弟子,自请愿以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上奇其对,擢为谏大夫,往说越,天子大悦。贾谊年十八,以诵诗属文称于郡中,文帝召为博士。”

    倒是[孙策传]注引[吴录]上所载“孙策上表”值得研究。因为若是可证明“十七非在弱冠之列”,则可肯定张休和顾谭两人生于建安九年(204年),被徙于赤乌七年(244年),而不必被限于两种可能性之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6-2-11 09: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十多岁称弱冠的实例,史书中很多。孔颖达说直到二十九岁都可以称弱冠,应该是对的,就我现在能找到的,至少就有二十七称弱冠的实例。我举〈五经正义〉的缘由,是说《三国志辞典》根据〈礼记〉说弱冠指二十岁肯定是错的,这一点早在古人为〈礼记〉所做的疏解里面就指出过了,并不是要用孔颖达的观点否定你的十八十九也有可称弱冠的情况的看法。

正面说说我的看法吧,所谓“弱冠”“未弱冠”,就是加冠或者未加冠,虽然〈礼记〉说是二十岁加冠,但是现实中却是不拘泥于此的,就具体人而言是有区别的,就文献所见的,比如董偃,就是十八加冠。〈礼记〉中很多话是不能理解得太实的,比如“幼名,冠字”(出生三月取名,加冠时取字)云云,实际都不是铁律,对中学生讲文化常识可以这样讲,真要细论则是另一回事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6-7-24 21: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近日闲读唐人徐坚所作类书《初学记》,得一例:

後汉应亨“赠四王冠诗”:永平四年,外弟王景系兄弟四人并冠,故贻之诗曰:济济四令弟,妙年践二九;令月惟吉日,成服加元首。虽无兕觥爵,杯醮传旨酒。

“妙年践二九”,即年满十八,那么在这个贴儿中明确记载有十八加冠的已经有两例(董偃和上诗),十八以上二十以下称弱冠的则有数例。结合孙策十七年自称未弱冠,我想十八加冠应该是当时比较普遍的一种情况。

[ 本帖最后由 曹仲德 于 2006-7-24 22:01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3 16:0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26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