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7-15 12:06 发表
照片只是提供一个更为直观的展示,你可以去看宁强县-广元这一区域的地形图,对比一下这区域内的嘉陵江沿岸与川陕公路沿线的地形。相信有个比较好的答案。
《四川公路交通史》的说法,是就整段道路来说,对于 ...
不是我搞混,而是你不清楚呀。说刘邦出关中走你说的陈仓道,也就是从南郑向北直达凤县?有证据吗?没有吧?我给你证据:
——从还定三秦,攻下辨、故道、雍(汉书曹参传)
这个很清楚,所谓从还,是指跟随刘邦一同走;经过的是下辨,自然是绕道武都了,何来直接北上过凤县一说?要有根据的。
刘邦当然攻过武都下辨,他从汉中出发,如果不是走南郑-沮县-陈仓沟-凤县,然后向西攻下辨,又是走的哪里?(连云栈道当时还没修成)如果不是走的这条道路,只能是走南边的今阳平关了。但是现在公认的看法都是走南郑-沮县-陈仓沟-凤县,然后向西攻下辨的。
而攻过武都下辨之后,又攻“故道”,请问你“故道县”在哪里?
西汉刻石《杨君孟文石门颂》“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氏焉。”不是走的故道(散关),又是走的哪里?
一个一个解释吧。
第一,刘尚军是在拿下武都后南下的,那么走诸葛绪路线是正常的道路,他为何要绕道其他地方呢?不解。
第二,你说阴平是魏国范围,吴兰不可能跑去,有根据吗?我们看到曹军进军只到武都,后就转向去了汉中,这些地方其实基本是半独立状态的。实际上,我们要考虑一个前提,就是吴兰是战败后逃跑到阴平的,那么由于战败,他可能由于敌人阻击而不能跟随张飞逃跑,也无法向南返回蜀地,只能逃跑进入当时半独立的阴平了。
问题在于,这帮氐人,并不死心塌地跟谁,张飞打过来,他可能响应张飞,而张飞战败走掉,他们自然倒向魏国。因此吴兰因没有搞清楚这种态度变化而被人家干掉,是很清楚的事情。
第三,记载很明确,吴兰是被阴平氐强端杀的,因此走你认为的所谓武都-广元路线,是不可能到阴平的。
拜托一直讲什么证据证据的你,不要有那么多可能才好吧?
如果当时的氐人是反复无常,那吴兰就更不应该走阴平道,除非他想自我了断。
武都-广元这一线的阳平关-燕子砭这一区域,当时所属并不那么精确---西汉建制,这里属于广汉郡,没有阴平郡,只有阴平道;东汉只有广汉属国,也没有阴平郡。三国魏才有。相邻的梓潼郡是刘备入蜀后,因为阴平已经属魏,才将广汉郡剩下的部分分出来的,这也是十九年以后的事情。而刘备攻汉中也就是二十二年的事情。这一带的边界划分,远不像地图标注的那样清晰。
没必要发火!
远古的道路,尤其是山区的,基本没有经过较大规模的修筑,你承认吧?因此大多是写只能走少数人的山间小道、羊肠小道。而金牛道,是有记载为了运金牛,大力修筑过的。这就是差别。
这就是牵强附会了,《禹贡》所及,贡道甚多。你说金牛道那时候已经有了,而且又是运金牛的“大道”,为什么就不提它?
另外,蜀王之所以修金牛道这条道路,根本的原因,并不是你所谓的大道小道的问题。而是用途不一样。蜀王运石牛,是周显王、秦惠王时候的事情。(《华阳国志》: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惠王怒。群臣賀曰:「天承我矣!王將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後,曰「牛便金」。有養卒百人。蜀人當作王。悅之,使使請石牛,惠王許之。乃當作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秦惠王,在孝公之后,此时秦都已经是咸阳了(《试论秦国秦朝都城的布局和方向》杨东晨 《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3年第3期 ),咸阳靠东,在离故道北口东直线距离150多公里处,从故道运石牛自然太远,因而才专门修从褒斜道通过汉中到成都这一路。而故道的特点是联系了陇西、关中两个方向,尤其是侧重陇西,对于汉中一路倒不是特别明显的沟通作用。
其实,你根本就没搞清楚,这里的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是在出三秦伐楚时,也就是说,不一定是指的水运北上,而是指的沿长江东运到江陵等地。试想,如果此时刘邦大军已经攻到楚地,那么萧何非要把粮食先费力地运送到关中再东运,是否属于劳民伤财?我们一定要注意,文中不仅有自汉中,还有出三秦的内容。
大哥你露怯也不要这样啊,太丢脸了吧!
这里所谓“楚”,就是指的“西楚”,也就是项羽的势力范围而已阿!“自汉中出三秦伐楚”,就是攻项羽分封的、关中的雍王章邯阿!
且,三秦是哪里呢?不就是关中吗?不就是嘉陵江的源头么?怎么出来一个“沿长江东运到江陵等地”,想象力也太过丰富了吧。就此再说“萧何非要把粮食先费力地运送到关中再东运,是否属于劳民伤财?我们一定要注意,文中不仅有自汉中,还有出三秦的内容”。就不是可笑,而是可怜了。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阿!
这段早就反驳过你了,怎么又搬出来了?这一段,完全是只说汉中与关中的交通,也就是抵蜀道路的其中一段,与汉中南面的路线根本没有关系,你南来证明什么呢?即使这样,这条水运道路在费力半天后依然没有能开通。试问,费力开了半天都不通,怎么远古时期反而就通了?
我也解释得很清楚,完全不是你所想的“汉中与关中的交通”,而是“蜀”与关中的交通。何况还提到“山东从沔无限,(正义:无限,言多也。山东,谓河南之东,山南之东及江南、淮南,皆经砥柱运,今并从沔,便於三门之漕也。)”,这里的山东难道也是汉中不成?
就此条和上条来看,你应该提高一下文言阅读能力了。
钟会只留下2万人。主力依然是走金牛道去的剑阁。
至于子龙山遗址,只是一个大村子而已,没有证据表明是汉代的城堡。至于是否发生过战争,更是没根据,因为打猎和防备野兽也需要这些。
第一,钟会当时必然是分兵的。“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钟会传》
这个白水,无论是白水县,还是白水关,都是不在金牛道上的。
1.白水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 宁羌州条:“白水城在州西南。汉县,属广汉郡。后汉因之。蜀汉炎兴初,魏钟会入阳平关。姜维自阴平退趣白水,遇廖化、张翼等,合兵守剑阁,是也。晋仍曰白水县,属梓潼郡。安帝时立白水郡。刘宋因之。元嘉十二年,为仇池杨难当所据。十九年,裴方明讨之,克其白水城,遂平仇池。泰始中,以白水郡授仇池杨元和。其后杨氏尝为郡守。西魏郡废,又以白水县并入平兴县。平兴,今见四川昭化县。”
又,《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 广元县条:“景谷废县县西百里。汉广汉郡之白水县地。晋属梓潼郡。孝武分属晋寿郡。安帝又置白水郡。宋、齐因之。《齐纪》:建元初,置沙州于此。梁天监十五年,张齐自武兴还保白水。既而数出白水侵魏葭萌,魏将傅竖眼遣将强蚪攻取白水,即此城也。寻复入于梁,置北益州于此,兼置平兴郡,以氐酋杨法琛为刺史。大宝初,法琛据黎州,益州刺史武陵王纪遣将杨乾运击平之,废北益州,焚平兴而归。西魏置沙州。后周大象二年,沙州氐帅杨永安叛,达奚儒讨平之。即此沙州也。李吉甫曰:杨难当克葭萌,分白水置平兴县。齐建元初,魏葭萌戍主杨广香请降,以为沙州刺史治此。梁益州刺史萧纪亦于此置沙州。既而为氐酋杨法琛所据。纪将杨乾运攻之,法琛退保鱼石洞,乾运焚平兴而还。即此。《隋志》:开皇初,平兴郡废,改白水县曰平兴。十八年,又改曰景谷,属利州。唐武德四年,以利州之景谷、龙州之方维,置沙州,治景谷。贞观元年,州废,还属利州。宝历初,废,寻复置。光启中,复废。今为白水镇,有故城,周回五里。俗亦谓之沙州城。或云,城西有景谷路,达文州。魏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车束马入蜀,径江油、广汉,是也。隋因以名县。”
2.白水关:《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八 宁羌州条:“白水关在州西南九十里,接四川昭化县界。章怀太子贤曰:关在金牛县西。杜佑以为在县南也。东北去关城(这里的关城,顾祖禹是指的古阳平关)一百八十里。胡氏曰:汉阳西县有白水关。广汉郡白水县,亦有白水关。自源徂流,同一白水也,故皆以白水为名。后汉建武六年,诏隗嚣从天水伐蜀。嚣上言:白水险阻,栈阁败绝。即此。建安十六年,刘璋使杨怀高沛戍白水关。先主屯葭萌,令督白水军。既而先主绐斩怀沛,勒兵至关头,并其兵,遂进据涪城。魏景元四年,诸葛绪追姜维于阴平桥头,不及,还向白水,与钟会合。晋大宁初,成李雄遣其将李?含等出白水,李寿等出阴平,击仇池杨难敌,?含等败殁。梁天监十四年,任大洪破魏东洛、除口二戍,进围白水关城。魏益州刺史傅竖眼,遣将姜喜击走之。十五年,魏傅竖眼去益州,晋寿降于梁。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张齐败魏兵于葭萌,进围武兴。魏复使傅竖眼还益州,入武兴。张齐退还白水,数侵魏之葭萌。傅竖眼复遣将击取之。既而齐袭攻白水。魏梓潼太守苟金龙时领关城戍主,会疾,其妻刘氏帅民拒守。井在城外,为梁兵所据。会天大雨,救亦至,梁兵引却。王氏曰:白水,蜀口要地也。吴贺邵尝言,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张萱《汉南纪》:蜀有阳平关、白水关、江关,是为三关。《宋史》:理宗宝庆元年,蒙古破关外诸隘,至武阶。四川制置使郑损弃沔州,遁。于是三关不守。宋将曹友闻救却之。此三关,谓仙人、阳平、白水也。汉中西面之险,以三关为最。近代贼渡利州河,犯阳平、白水关,土人拒之。贼东走奉节。白水之固,于今为烈矣。涪城,见四川绵州。江关、奉节,见四川夔州府。”
又,《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 广元县条:“白水关县北二百五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今详见宁羌州。又岚?奚关,在县南百二十里。今为柏林马驿。又县治南有渡口关,今废。○梅树关,在梅树岭,正德中建。《志》云:县北五十里旧有汉王寨,相传汉高驻兵处。又县境有曲回等堡,凡二十有四。”
“马鸣阁县北百里。汉建安二十二年,先主规取汉中,屯阳平关。夏侯渊、徐晃等与之相拒。先主遣陈武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徐晃击破之。曹操曰:此阁过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阴平,当即阳平矣,见陕西宁羌州。又牛头山阁,在县西北,皆阁道之险者。”
就此来看,这条通道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刘璋派刘备督白水关的杨怀、高沛进攻张鲁,白水关又不在金牛道上,那么是那一条通道呢?就《读史方舆纪要》所记,白水关正是在今天阳平关以南,广元以北的嘉陵江沿岸。之所以也叫白水关,正如胡三省所说“汉阳西县有白水关。广汉郡白水县,亦有白水关。自源徂流,同一白水也,故皆以白水为名。”
第二,“子龙山遗址,只是一个大村子而已”,真是可笑之极者。你家汉朝的村子敢用“当王天命”的瓦当?还有能陪葬陶俑?还有铁蒺藜、铜镞来打猎?打猎用铁蒺藜干什么?你村儿里的人闲着没事都是在自家住的地方打猎吗?你们自己做自己的猎物抑或畜生?
推荐你看一篇文章《汉代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研究》)。汉时,郡治县城周长1200-2500米很多,辽西郡治且虑城周长不过1200米;而一般县城有的甚至不到400米。辽东郡高显城周长不过420米。
这个遗址算大算小呢?甚至比有的郡治县城还大哦!
拜托你,多学习一点考古知识吧?
但是有一点,你应明白,你我看不到的道路,古代的将军不会看不到。为何没有人由此进兵?任何道路要证明它有,最好的证据就是有很多人由此行进。而不是自己说出一条道路来。
如果你不愿讨论,没人勉强。一句话,不是有村子的地方就一定有道路,即使现代,深山中不通道路的村子也很多,难道2000年后,有人能告诉后人,由于这里有村子,所以必然有道路?基本逻辑问题吧?
你看不到的,正是别人能看得到的,因为你的视野太过有限,越说越不着边际。还自以为是。不足与这里所有的高士谈论。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7-17 19:3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