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拿和申的马p跟郭嘉比,实在太抬举郭嘉了。如果郭嘉有和申的一半本领才不会11年只混得个军祭酒。。。若真是马p人才,应该去投靠袁绍那种听信谗言的人才有可能大展宏图嘛。。。
可惜郭嘉根本看不上袁绍这个阔主,断定其"定霸王之业,难矣!",英明的选择了弃袁投曹,先不去管他的目的,单就他的识人眼光和判断力以及魄力,你还有什么“欲加之罪”的意见吗?
哦哦,我知道你不服,就算是断章取义、吹毛求疵你也要咬文嚼字的狠批是吧?
首先不要乱下结论,任何人的道理都可以被人说成是没有道理,任何一句话要说他是马屁都可以,要说它不是马屁也肯定能找到理由,大家所能做的就是各抒己见。要知道马屁如果拍得好,那和智慧的差距是很小的,要看出一个人是不是在拍马屁,必须从细处着手,而不能只看大概,或者只凭印象。马屁不是人人都能看穿的,就像有人英明有人糊涂一样,如果都能看穿马屁了,那拍马一族还有得混吗?
我还没有说你就下了定论,说我要断章取义、吹毛求疵你也要咬文嚼字的狠批是吧?那么你又焉能见得你不是断章取意?你又怎么不是吹毛求疵、咬文嚼字?你所谓的看不起袁绍,投奔曹操就叫有眼光,有判断力以及魄力了,那么所有投奔刘备和孙权的难道就都是没有眼光、判断力、魄力了吗?要知道这两个人的地盘和军力不见得能超过袁绍,最后都被打败了。如果诸葛亮能知道刘备会丢荆洲,会打东吴,他为什么要投刘?所以他判断力差?眼光差?没有魄力?陆逊知道孙权是那种人,为什么还要投他?也是没有眼光?判断力差?没有魄力?阁下用这么无聊的理论就想说明郭嘉高人一等,未免小看了天下英雄。你这又是不是“欲加之功”呢?
郭嘉官低自然是曹操也认为他没有多大建树,并不是任何人都喜欢听马屁,也不是任何人马屁拍好了都能青云直上的。
好,那么暂且再跟你谈谈历史上郭嘉戏份不多的官渡之战吧。先谈战前所提出的十胜十败,要知道这套论述出台的目的不是为了盲目的奉承夸耀曹操让他去打一场无畏的仗。而是为了鼓足将帅信心,看清彼此形势,下定决心去打一场必胜的仗。当然,仗还没打,胜负谁能预料?但是如果仗还没打,统帅就举棋不定,想打却不敢打,那么这场仗必输!!所以战前的这套分析论述给曹操吃了定心丸,其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样的,荀彧和贾诩的四胜也是相同的用意。不过,如果郭嘉所言都是盲目的贬敌抬己,那即便曹操下决心去打,也没这个能力赢得胜利。事实结果呢?曹操赢了,赢在袁绍内部出问题,这正如战前郭嘉所推断的。现在回头看看十胜十败论,其中八点“道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都是在对比二人的为人处事和统治管理的!而袁绍内部的问题就是这里所言道的,这是郭嘉经过一系列缜密分析加上自己的识人眼光和经世理论所推断出袁绍必败的隐患。曹操不是个自不量力的人,不会去打一场没有胜算的仗。想想那么多谋士鼓舞他才让他下定决心,说明当时袁曹差距确实大。但往往军事实力对比并不可以断定胜负。
在官渡之战中,有很多人说郭嘉没表现。此言差矣,并非全无,是不突出,史书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记载上去。楼主说,曹操有退兵的打算,全靠荀彧的一封信才把他劝住。想想那些战前主战的谋士郭嘉、贾诩、荀攸,他们若知道曹操有这个意图会不劝吗?肯定有劝,但也许没有留下实证或其他原因,史书选择性的只提到了荀彧的信而已。恰恰,荀彧的信中提到的也是让曹操等待时机,耐心静观敌方生变,那就是最好的胜机。至于这个契机以何种形式降临那只有神仙才知道,许攸的出现在这里不过一把开启胜利的钥匙而已。这场仗你甚至可以说是袁绍输给了自己,输在他的治理和待人方法上,也就是其性情所造成的。所以打赢这场仗并不是靠以奇制胜的军事战术,因此作为谋士的郭嘉在官渡之战中亮相不多,也就情有可原。呵呵
首先,几胜几败之说不是郭嘉的原创,别人先说了,他不过是整理,再加点自己的,说得不好听点是抄袭。原创和整理的难度谁都知道,我们国家的人写的书大都只能写某某人编,真正NB的人才敢写某某人著,不相信自己去看看是不是。编的人和著的人,能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阁下想用这点说明郭嘉高人一等,实在荒谬。最多说郭嘉会编十条出来,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发扬和创新,体现出来的能力也不能说就比别人强。
其次,郭嘉给曹操信心这点是肯定的,我也是这么写的,但是难道给了信心就不能是拍马屁吗?君不见各位拍马之徒的常用伎俩就是给主子信心吗?主子想干什么事情,犹豫了,来个人,大谈好处,给他信心。这样的场景你就能肯定他不是在拍马屁?当然,最后曹操是赢了,结局也和郭嘉说的有点类似,但是这类似的不一定都是郭嘉自己的理论吧,其他谋士不是先就说过了吗?更何况,曹操赢了,就可以不计较郭嘉的大肆夸张的十胜十败之说就不是马屁?我们看一句话是不是马屁,不能做事后诸葛亮,难道一个人说的话最后没有实现,像诸葛亮的隆中对说得这么动听,结果没有实现,就说他是马屁吗?诸葛亮可是把事情分析得很详细,而且很有可行性,而且他自己也努力在做。但是郭嘉分析的东西都是空中楼阁,都是些虚的东西。而且极度夸张。最关键的是,他说得这么动听,却没有一点实际行动。我分析中说了,即使是最危急,已经要失败了,也不见他出来,如果不是荀惑的信,那还能十胜?
阁下把所有郭嘉没有出场的地方都自己想当然的加进去,荀惑写的信也成了大家的功劳,可惜这功劳没有记下来,不能凭阁下的空口白话就说郭嘉肯定劝了。阁下说我咬文嚼字,看来阁下确实高明,连文字都省了,自己编得了。改天自己编断历史来看看,我想大家可都开了眼了。
荀惑的信叫等待时机,这和郭嘉开始洋洋洒洒的空口白话不同,它毕竟是在告诉曹操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现在就该等了。郭嘉说的话,除了能听出“现在应该打”来,完全没有任何实际的东西。而“现在应该打”这样的决定也不是他一个人说的,大家都这么说,难道就能说他比别人更强。他强的唯一一个地方就是能给曹操信心。这点上面已经说过了。
再谈谈,楼主后面说的平定乌丸吧。真是看了我都想笑。这种马后炮的话你都敢厚着脸皮说出来。“长途奔袭,肯定靠的是突袭”谁告诉你这种"定论"的,是谁教你的,是郭嘉!兵贵神速这成语就源自于他,并且这场战役成了兵事史上的教科书范例。知道你现在掌握的学识是怎么来的吗?是前人古人通过实践累积得来的。不要以为现成的东西都是上天造出来的!可惜你根本就放弃去了解这场经典战役,当时情况非常恶劣,去乌恒有很长一段路是无水的沙漠,曹军当时未到柳城也已经损失了不少兵力。在这种恶劣情况下,郭嘉大胆的提出丢下辎重,以轻骑兼程前进,攻对方一个促不防备,实为大大的险招!但足可以见其临机应变的智谋和大胆出兵的魄力。军事上只有出奇制胜,才能赢得漂亮而且是完胜!知道当时乌丸降者共计多少人吗?20多万人啊。还敢小看谋士?
乌丸的事情,郭嘉功劳是有的,但是不要以为功劳有多大。他提出了奇袭这是功,但是我说了,这样的战法是长途奔袭的基本战法。用这战法作战的颠峰时期就是霍去病时期,比郭嘉早了好几百年吧。面对那种千里无人烟的地方,难道阁下认为应该大军慢慢过去?这样的战法在汉武之前用过,可惜失败了。
郭嘉把这样的战法提出来,主要的考虑我想到了两点,一、远又无人,大军难动。二、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第一点我前面分析了,这样的战法在当时很基本。如果阁下认为第二点是一个大功,那么看看司马懿怎么打孟达的吧。连孟达都知道,司马懿要赢只有奇袭,杀他一个措手不及。只不过孟达没有想到司马敢不请圣旨来奇袭而已。连孟达都知道的策略,郭嘉的功劳就真那么大?司马懿不但想了,还破例了,还实际做了,不知道比郭嘉强多少倍呢?看看郭嘉,除了想到奇袭,其他什么都没有想,司马想到了难度,想到了没有圣旨,但是郭嘉可有想过没有粮草,没有向导怎么办?结果如果不是田畴,那些军人还有命吗?
曹操身边能容得下阿谀奉承的人吗?你看他一生有重用过哪些人是奸臣贼子?
知道曹操为何那么喜欢郭嘉吗?甚至在一年多后赤壁大败还常常提及郭嘉。
"天下人相知者少,且奉孝乃知孤者也,以此痛惜"
曹操身边辅臣能臣何其多,然郭嘉除了助其成大业的能臣身份外,还有个能深知曹操心意的知己的身份。追惜奉孝,何得使人忘之??
曹操忘不了,作为后人的我们也不该忘。
即便你不欣赏他,不喜欢他,也请不要猜忌诬蔑践踏先辈的功绩。学历史也要懂得尊重历史。
你凭哪点认为曹操身边不能留拍马屁的人呢?我说了,郭嘉拍的不是一般的马屁,不是人人都会的阿谀奉承,阁下不要以为马屁人人拍的都一样,高明的马屁是绝对要有智慧的人才能拍出来的。
曹操后来怎么提的郭嘉阁下写出来了,说的是郭嘉和他相知,也就是耍得好,感情深,是知己,听一下,是不是和乾隆说和申很像呢?至于赤壁后的一声叹息,以前已经有人讨论了,历史不容如果,如果郭嘉真没有死,也许曹操就会叹戏志才了。
我没有污蔑郭嘉,我已经说过了是一家之言,因为看见有人对这样的说法很生气,所以想说明一下,这样说郭嘉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并非无理取闹。我们讨论是让大家发意见的,只要说的是道理,就行了,阁下真喜欢郭嘉就不应该回避他可能的错误。
若你还要接下去拿什么借口狡辩,恕我不再回了。打这么一长串也怪累人的,如有补充再说吧。。。
ps,看楼主这片文真是很冒火的,不过打完文火气就消了,也删掉了一些过激的词。老实说我还真想抽楼主一下!
老实说,和阁下这样的人讨论实在不爽,道理没有说多少,废话说了一大堆,你冒火只能说明你自己没有修养,听不得半分反对意见,一个这样的人实在不怎么高明。要来抽我我欢迎,就是不知道是谁抽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