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曹操领东郡的袁绍背景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5-10-20 15: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领东郡的袁绍背景

引言:

初平二年曹操自河内袁绍麾下引兵入东郡击黑山,并于嗣后领东郡太守,在当日看来,这不过是关东众多割据事件中的一起,无足细说,而在著史者眼里,其作为史书中心人物曹操宰割州郡的起步,则可谓意义深远,《魏书 武帝记》述其始末如下:

“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绍又尝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
二年春,绍、馥遂立虞为帝,虞终不敢当。
夏四月,卓还长安。
七月秋七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反。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在此之前的背景是:初平元年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从三个方向逼近洛阳:袁绍在河内,进军方向是洛阳北的孟津小平津;张邈刘岱等在酸枣,进军方向是洛阳东的轘辕口;孔伷在洛阳东南的颖川,袁术在洛阳南方的南阳,但袁术不久即移师鲁阳,以孙坚领豫州刺史取代可能已经死去的孔伷,进军方向是洛阳东南的大谷口。曹操最初在酸枣附属于张邈,汴水大败后有感于自己的意见得不到酸枣诸将的采纳,重新募兵之后,没有回酸枣而是去河内加入了袁绍麾下。

《三国志》于详细列举曹操在河内袁绍麾下时与袁绍的种种冲突之后,叙入曹操引兵入东郡,虽然没有正面说曹操是不满袁绍因而谋求独立发展,但言下之意是如此则是无疑。
《三国志》的叙述,本于王沈《魏书》,王沈描述的袁曹冲突,较《三国志》更为严重,甚至说曹操此时已经有了要诛灭袁绍的想法[],对于是后的曹操下东郡,王沈也直指为不满袁绍因而图谋到黄河以南独立发展势力:

“信言於太祖曰:‘奸臣乘衅,荡覆王室,英雄奋节,天下乡应者,义也。今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祗以遘难,又何能济?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太祖善之。”

陈寿和王沈将初平二年曹操下东郡的描述为是袁曹交恶因而曹操率军脱离袁绍独立发展势力,史书的记载,大致如是。

由于袁绍后来与曹操争夺政权失败并被定义为汉朝乱臣贼子,后世史官对于曹操早年附从于袁绍的事实,做了很多掩饰,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对于初平二年袁曹交恶和曹操脱离袁绍到河南发展势力的记载,则未有怀疑者,历来引之为实录,然而今日考之史事,这种看法实有未达,兹述于后。

(一)曹操入东郡的袁绍背景

由于曹操是史书记载的中心人物,也是后世研究的重点,因而对于袁曹关系中的曹操一方的活动,历来知之甚悉,而对于另一方的袁绍的活动,则少有考察。这样的通弊是,对于袁曹关系的看法,往往容易流于偏信曹操方面的陈述,而不能得出正确的看法。初平二年曹操下东郡同时的袁绍活动,我们不妨循以下思路进行考察:

(1)在初平二年曹操由河内东下东郡时,袁绍在做什么?

回答是:袁绍也由河内东下了,袁绍在后来给汉帝的上书中是这样说的:“又黄巾十万焚烧青、兗,黑山、张杨蹈藉冀域。臣乃旋师,奉辞伐畔”。而高干及荀谌等威胁韩馥说的:“公孙瓚乘胜来南,而诸郡应之。袁车骑引军东向,其意未可量也。窃为将军危之”,也可印证当时袁绍军确实是离开河内前线,处在向东移动中。

(2)那么东下的袁绍军最终停在了哪里?

回答是:延津。《三国志 袁绍传》:“会卓西入关,绍还军延津”

(3)延津在哪?

回答:就在东郡。延津是黄河中段最重要的渡口之一,位置在东郡与河内魏郡的交界处,可参看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部分。

也就是说,在初平二年曹操从河内下东郡的同时,袁绍的移动路线,实际和曹操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史书所说的曹操渡河入东郡以脱离袁绍,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曹操是和袁绍一起进入东郡的。而以当时曹操在袁绍麾下这一点而言,这一行动显然也不可能是出自曹操意志的体现,而是袁绍意志的体现,曹操只是跟随袁绍东下的。

(二)曹操领东郡前后的军事活动

对于自己从河内前线东撤,袁绍后来向汉帝解释说:“又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籍冀域,臣乃旋师,奉辞伐叛”,这里说了两个理由,一个是兖州冀州的黄巾黑山农民军蜂起,使他不得不回师讨伐。另一个则是张杨和匈奴单于于夫罗叛盟,离开河内东下,他要从后追击,具体可见《三国志 张杨传》:“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漳水。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麹义追击於鄴南,破之”。

以此对照《三国志 武帝纪》中记载的曹操活动: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反。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三年春,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於夫罗於内黄,皆大破之。”

这里所记载的曹操在领东郡前后的活动:攻破黑山于东武阳和攻破于夫罗于内黄,与袁绍所述自河内东下的目的相对照,真可谓合若符契,内黄在冀州魏郡,曹操作为兖州东郡太守,入魏郡作战,是受时为冀州牧的袁绍所指派无疑,《张杨传》所述袁绍使鞠义攻破张杨于邺南,与《武帝纪》所述曹操攻破于夫罗于内黄,可能即是同一件事。

东郡横跨黄河,河北部分的大小,大约只有河南部分的一半,而曹操军队在这段时间里的活动地区濮阳,顿丘,东武阳,内黄,却是以河北为主,顿丘,东武阳,内黄都在河北,只有濮阳在河南,东郡的郡治,原本就在濮阳,而曹操改治东武阳。这自然是因为袁绍主力在河北活动无疑,事实上史书记载的曹操领东郡期间的军事活动,都可考虑是否存在袁绍军队的参与。


(三)王匡事件

以上讨伐黑山和张杨的目的,只是书面上的原因,书面以下,还有袁绍所不能言的更重要目的,就是扩大私人势力,这一点倒是今人所熟知的,不过今人往往只注意到袁绍的劫夺冀州,对于曹操领东郡的背景失于考察,因而忽视了袁绍势力在兖州的扩展。

前面已经说到,东郡是横跨黄河的一个跳板,连接着黄河以北的冀州和黄河以南的兖州,从冀州南出争中原,就要走东郡境内的黄河中段的两大渡口:延津和白马津,后来袁绍攻打曹操,就是从这里过来的,众所周知,袁绍的整体战略,是要“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入主东郡,就是为南向争天下埋下的伏笔。

跟曹操情形类似的是鲍信,鲍信也是弃职回家参加讨董的官员,在讨董联军成立时领了一个将军衔,没有真正的根据地,汴水之败后,去河内投靠了袁绍,并在初平二年随袁绍东下,最终被袁绍安插到了黄河下游冀州向兖州的另一个跳板:济北国[]。一年后黄巾入兖州,刺史刘岱战死,鲍信等拥曹操为兖州牧,并由袁绍上书推举,这是初平二年事件的后续情节。

初平二年,以曹操领东郡和鲍信领济北为表现,袁绍势力正在伸入兖州,而王匡事件,就在这种情势下发生的。

王匡原为河内太守,在联军讨董时,受袁绍指挥作为联军前锋进驻小平津,被董卓大败,士卒离散,只好回家乡兖州泰山郡重新募兵:

“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匡先杀执金吾胡母班。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并势,共杀匡。”(谢承《后汉书》)

王匡是先于袁绍回兖州募兵,还是随袁绍一起东下兖州的,王匡为什么不回袁绍麾下而转投张邈,史所不明,我倾向于是后者,这两点是无关大节的,我关注的是王匡被曹操承袁绍意思攻杀,这一事所凸现的袁绍势力伸入兖州后与张邈的摩插。

张邈是讨董联军的发起者,也是联军兖州方面的实际负责人,在兖州有相当声望,王匡不去投靠其他人而去投靠张邈,这应该是重要的原因,然而王匡终于因此不能见容于袁绍而被曹操攻杀,这是张邈所不可能无动于衷的。

《三国志 张邈传》所记载的袁绍使曹操杀张邈一节,应该也是发生在这段时期:“袁绍既为盟主,有骄矜色,邈正议责绍。绍使太祖杀邈,太祖不听,责绍曰:‘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史书说袁绍要曹操杀张邈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张邈批评他有骄矜之色,以张邈的地位和他与袁绍的私人关系而言,这是难以想象的,真实的情况,只能是和王匡相关。

张邈,曹操,袁绍从少年时代起已经是奔走之友,有深厚的情谊,夹在袁绍张邈之间的曹操,地位是比较尴尬的,局势迫使他在两个朋友之间作出一个抉择,从政治站位来说,他站在袁绍一方,然而从私人情谊出发,他却不愿意与张邈决绝,所以他可以攻杀王匡,却终究拒绝了对张邈下手。

这种私人情谊能抗拒政治利益多久?在张邈的脑海中,这是一个盘旋不去的问题,兴平元年,王匡事件再次发生,吕布脱离袁绍麾下,经过兖州时与张邈握手订交,袁绍听说后极为怨恨。此时张邈选择了先下手为强,乘曹操东征徐州时夺取了曹操的兖州根据地,于是两人终成不共戴天之势。这种结果,大约是初平二年的曹操所始料未及的。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9:57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10-20 22:3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仲德终于将这个思路变成文字,的确思路很新颖,不过几个细节要探讨一下:

1、袁绍为何东下?

仲德文中提到,袁绍东下是因为张杨及于扶罗的反叛,也就是他自己说的“臣乃旋师”,要去“奉辞伐畔”。当然谁都知道这是官样文章,但却也不是其东下借口,仔细琢磨《张杨传》中“单于欲叛,绍杨不从”,这是很有意味的一句话,明明关东盟军干的就是反叛朝廷,而且袁绍还是盟主,那么单于要袁绍张杨反叛的对象是谁呢?

《后汉书·袁绍传》载“馥意犹深疑于绍,每贬节军粮,欲使离散”,《通鉴》认为是因为“韩馥以豪杰多归心袁绍,忌之”,正是由于缺粮,袁绍才不得不另谋出路,刚好鞠义背叛韩馥,袁绍遂顺河东下与之联合。

固然,雄据河北是袁绍的理想,但正是这次东下的过程,才有了逢纪的献策及付诸实践,逢纪话中的“举大事而仰人资给”就是针对这次缺粮危机,算计韩馥是袁绍东下的果而不是因。

另外,韩馥从事赵浮、程涣率部从孟津驰还,一方面可能是公孙瓒南来,恐怕更可能是监督袁绍(双方的行军路线是一致的),但绝不会是如书中所说的闻知韩馥有心让位才回来。

现在再来看单于,赵浮曾对韩馥称“虽有张杨、于扶罗新附”,可见他在延津路过袁绍大营时,单于尚为背叛,而当袁绍成了冀州之主,当然也谈不上“绍杨不从”了,于扶罗反叛的时间只能是袁绍与韩馥交涉过程之间,对象是只能是韩馥,目的是抄劫为生。

2、袁绍为何屯延津?

据《九州春秋》“浮等闻馥欲以冀州与绍,自孟津驰东下。时绍尚在朝歌清水口”,胡注认为“清水口即淇口,其南岸即延津”,袁绍选择这个地方屯军有三个意图:一是便于和张杨、于扶罗及鞠义联合;二是等待谋取冀州;三是若韩馥不肯轻易屈从,只得顺河返回渤海。

显然,延津虽处东郡与魏郡交界渡口,以袁绍在赵浮口中“军无斗粮,各己离散”的凄惨状况,恐怕不会有同时图谋兖、冀那么大的胃口。

3、袁曹攻于扶罗是不是同一次?

《通鉴》将于扶罗屯黎阳置于初平二年,而单于是在被鞠义于邺南所败之后才转到黎阳的,曹操击于扶罗是在初平三年。于毒进攻曹操东郡的东武阳,曹操反而引兵入西山进攻于毒本屯,西山在魏郡境内,这完全是曹操自己的战事。同样的,攻击于扶罗可能是顺带,也可能是和袁绍联盟间的配合,恐怕不能仅凭越境作战(那时讲究的是实际控制区域,谁心中还有“境”的概念呢?),就会有那种上下级间的指派。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5-10-21 00: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英雄记说逢纪劝袁绍取冀州,方法是诱公孙瓒南来,“绍从其言而瓒果来”,按照这个来说,袁绍有图谋冀州的意图,至少在公孙瓒南下之先。而公孙瓒的南来,则是在袁绍的东下之先的。

裴松之引英雄记逢纪劝袁绍这段,是放在董卓入关袁绍东下之前,就是这个原因。

“单于欲叛,绍杨不从”的疑惑,应该是断句所致,应断为“单于欲叛绍,杨不从”


于毒本屯不在魏郡的西山,而在河内朝歌

你认为袁曹攻于扶罗是不是同一次,我再仔细看了看,同意你的观点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10-25 23: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曹仲德于2005-10-21, 0:04:03发表
英雄记说逢纪劝袁绍取冀州,方法是诱公孙瓒南来,“绍从其言而瓒果来”,按照这个来说,袁绍有图谋冀州的意图,至少在公孙瓒南下之先。而公孙瓒的南来,则是在袁绍的东下之先的。

裴松之引英雄记逢纪劝袁绍这段,是放在董卓入关袁绍东下之前,就是这个原因。

事情因果之间往往有一段过程,甚至有时几件事是同步发展的,得分清谁是因谁是果,不能简单从字面排列就认定谁先谁后,我们不妨详细分析下:

“会卓西入关,绍还军延津,因馥惶遽,使陈留高干、颍川荀谌等说馥”说明袁绍派人胁迫韩馥是回师到延津之后,而此时公孙瓒不仅已经南下,而且还曾经打败过韩馥(“馥与战不利”《通鉴》语),从逢纪定计到公孙南下这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完全足够袁绍移军东下。

而逢纪之所以有那么一计,前提也是因为袁绍为粮所困,当然,不管是在河内定的计,还是移动过程中想到的,袁绍东下少不了图谋韩馥的意图,但都是穷而思变的结果。

此事《后汉书》或《通鉴》的行文就显得比较清楚。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10-25 23: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曹仲德于2005-10-21, 0:04:03发表
“单于欲叛,绍杨不从”的疑惑,应该是断句所致,应断为“单于欲叛绍,杨不从”


于毒本屯不在魏郡的西山,而在河内朝歌

断句的看法有道理,不过从赵浮的话还是能看出单于背叛在袁绍东下之后,不能成为其东下的借口。


于毒本屯是在河内朝歌,但曹操是先引兵入西山的,同样是越境作战。


PS:另外,如此新颖的观点建议斑竹应该加精!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5-10-25 23: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张杨叛盟,东下之后,降伏过一次,即袁绍上书中说的:“黑山张扬同日请降”,至于后来为什么又叛变,那就是史所不详的了。

曹操是是“引兵西入山”,不是引兵“入西山”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7 12:5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16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