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柳褴衫于2005-08-24, 21:56:22发表
记得王国维说过,“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其中“摅己”和“感人”二者往往不能达到完全的一致,作者的弦外之音我们往往理解得不够透彻或不够准确,这也就是我说的“似懂非懂”。
原帖由冰祁步于2005-08-24, 23:09:56发表
但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那种心境
那可就更好了
“摅己”和“感人”,说得好!往往作者自己觉得好得不得了,读者却没感觉。为什么?能“摅己”却不能“感人”。读者没作者的遭遇、心境、感想,理解起来难免费劲,缺乏共鸣是应该的。想想《再别康桥》、《雨巷》,那种意境充斥其中,都不用读者劳神费力,这也许就是好的作品的好之所在吧。
另,“作者的弦外之音”,呵呵,诸位能从中看出什么弦外之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