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三国志
先要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魏延只有5000兵,还是步兵.
1.他的方案中,万人队能顺利通过的通道,必须敌人没有防备,没有派人监视----这种把希望寄托在对方犯傻(这已远远超过犯错的范畴)的"方案,只有极端自我中心主义者能想出来,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确是这种人.
2.长安守将肯定不战而逃.这,又是主观臆断了.
史书记载,那个夏侯附马,并不是草包,只是不是武将而已.而魏延却把人家当成了草包看待.----这就是魏延的严重误判了.
又守城的时候,其实不需要专门的武将,尤其是在攻城方只有5000人的时候更加没有必要.长安是天下有数的坚城,还不论驻军至少以千计,就算是临时征用豪强家丁,也能把5000人的进攻守住,至不济也能抵挡数日.更何况这些人还没有足够的军粮.哦,四处征集粮草么?那攻城的人不是更少了呀?要是附近哪个豪强看你那征粮队不顺眼,随便就解决了.
3.古代战争,一般而言,攻城方伤亡与守城方比例为2--3比1.但这只是大规模攻城战的数据,而且有大量的攻城器械辅助.小规模攻城战,特别是攻坚城战,这个比例要高得多.
所以魏延的5000轻步兵,没有攻城器械,实际上是无法攻城的,难道让士兵游过护城河,用刀去砍城门或者说城墙?
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想吓跑守军,不是魏延在做白日梦,就是那个夏侯附马脑子烧坏了.
总之,魏延这个计划,除了有个"出其不意"的理念在内,根本不合实际.这是迷信兵书,特别是只迷信兵书中的某一句话,不结合实际的结果.
如此,我们计算一下概率吧.
大军偷出祁山不被魏军发觉,可能性很低.二分之一弱的概率应已是极限.
以5000轻步兵吓跑长安守将,可能性更低.有十分之一概率就已经算高的了.
还有
一、军粮。
魏延说“负粮五千”,单位当为石(或称斛),粮食是米而非谷类。按“精兵五千”计算,平均每人携带一石米(约三十斤不到),轻步兵所能携带的军粮大抵也只有这么多了,再多影响行军速度。按《后汉书·南蛮传》:“军行三十里为程,而去日南九千余里,三百日乃到,计人禀五升,用米六十万斛,不计将吏驴马之食,但负甲自致,费便若此”。这是按每日三十里的普通行军计算的,每日消耗米五升,而魏延之计属偷袭形式,必然是急行军,军粮消耗还要增加,则魏延之粮支撑不了二十日。纵然如魏延所说“十日可到长安”,魏延之余粮也不足十日之用了。
魏延所说的“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都是在长安城内的粮食。只有魏延在不到十日的时间内攻下长安,而长安守将把粮食留给他的情况下,魏延才能用到这批粮食(或者如他臆想的,夏侯楙直接逃跑,把城跟粮食白送给他)?
二、十日至长安。
蜀汉只有益州,东三郡已经在曹魏手里。魏延取长安,是非走子午谷不可的。子午谷道长约六百里,基本都是栈道,而且栈道常年失修,按王肃的说法是必须“深入阻险,凿路而前”的,并不是仅仅行军而已,后来曹真出子午就出现了问题。《三国志·曹真传》说:“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 《王肃传》:“曹真发已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魏延肯定能在十日之内穿越子午谷道?而且还要以这种疲兵去攻占长安?
魏延应该是三国第二大话王了。
邓艾偷袭阴平在下江邮,江邮守军是不战而降.其他的地方也没有多少厉害的守军,而且无险可守.先不说魏延有上面的不利因素,就算魏延打下长安,魏国会马上集结兵马守天险潼关.坚壁清野,死守不出.蜀的10W兵马占了长安,以长安的粮供大军多久?必然还是要从蜀国运粮,这么长的补给线,雍凉的兵马难道不会断你粮道?这样你前进无路,后退无门,10W全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