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曹雪芹写红楼梦揭露“康乾盛世”
性别:男-离线 神 见 愁
(潜龙勿用)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65
帖子 5258
编号 1412
注册 2003-10-13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5-8-12 16: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曹雪芹写《红楼梦》揭穿"康乾盛世"的谎言



    周思源,1938年4月生,浙江杭州市人。1957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红楼梦学刊》编委,中国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理事。

  主要从事小说创作、《红楼梦》及古代小说研究,现当代文艺批评、中国文化研究。著有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文明太后》,《红楼梦魅力探秘》、《红楼梦创作方法论》,论文主要有:《质疑康雍乾“盛世”?》、《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大观园为什么没有原型》、《论鲁迅对<孩儿塔>的评价》。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就以一个半幽默的神话交代,当女娲炼石补天时,在大荒山无稽崖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最后一块无材补天,不得入选,被丢弃在了青梗峰下,那块石头便自怨自艾,日夜悲哀,这就是《红楼梦》悲剧故事的由来,也是衔玉而诞的贾宝玉的由来。说他是石,他有了神的灵性和慧根,通灵宝玉嘛,说他是玉,他又有石的愚钝、冥顽,是块“假宝玉”.

    贾宝玉身上他有玉性,因为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流行玉崇拜,认为玉是带有神性的。所以它有非常美好的一面,贾宝玉身上确实有很多美好的一面,在那个时代的确是非常难得的。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学而优则仕,就是要走仕途的道路,而贾宝玉不走,为什么?因为曹雪芹已经看出了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处于末世,曹雪芹已经逝世240年了,他提出末世的时候,他写《红楼梦》的时候,离开现在已经250年了,当时他一再告诫我们,他生活那个年代是乾隆前期呀,可是我们一直到现在我们许多人还津津乐道于"康雍乾盛世",乾隆是盛世的鼎盛时期,而曹雪芹在250年前就告诉我们,那个时候已经处于末世,那个天已经不可补了,已经没法补了。那个天是把有补天之才的人抛弃掉了,扔之于山下,弃之于路旁。那个天那个社会扼杀了许多有才华的,有高尚情操的人。但是无论是那块石头也好,无论是神瑛侍者也好,他毕竟它的本质是石。曹雪芹四次提出,它蠢,两次粗蠢,一次说蠢物,一次说智蠢,也就是说石性的这一面,在贾宝玉身上,依旧保留了。那么这个地方都正好反映出贾宝玉身上的石性,这样才真实。所以脂砚斋和鲁迅都给了曹雪芹很高的评价,他不是把好人写得一切都好,把坏人写得一切都坏,他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写的。这样的话,这个形象我们才感到亲切,才感到真实,觉得可信。

    我们看曹雪芹怎么写贾雨村。他说贾雨村“虽然才干优长”,非常有才干。“未免有些贪酷之弊”。“未免”,怎么就“未免贪酷”?“贪”就是贪污,“酷”就是对老百姓残暴、不仁。“且”,而且。注意这个“而且”有意思,因为前面是主要的。而且,“又侍才侮上”,他仗着自己有才,张嘴就来,就是诗,就是对联,一考就是个进士,仗着自己有才,对上级不尊敬,有时候言语冒犯。“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对他都不满意。“不上一年”,不到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找了个茬,用咱们的话来说就找了个茬,找了个什么茬呢?是不是告他贪污?不是。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做官都贪,他不做了官了嘛,他做了官就不免贪酷,你也贪我也贪,我告你什么呀?总算被他上级找了个茬,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什么呢?“生情狡猾,擅篡礼仪”。头一条罪状,“生情狡猾”这个东西是空的。他乱改礼仪,这个就严重了,因为封建社会那个礼仪就表现了严格的等级,因为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等等。于是,“龙颜大怒,即批革职”,八个字,把这个皇帝给骂了。曹雪芹真了不起,在这儿总共只用了一百个字,就把当时的官场从贾雨村到他上司,到他的同级,一直到皇上,都给骂了。也就是说当时那个社会,当时那个社会就是我们一直到现在还是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曹雪芹早说了,那是什么盛世?那是末世。是不是?腐败透了,只要做官就贪污,所以他做了官他就不免贪污,“未免贪酷”,就欺压老百姓,你看看《红楼梦》里头有几个好官?所以,就是像贾雨村这么优秀的读书人,在当时那样腐败的土壤中,他也免不了受到腐蚀而变质。他之所以被革职,被他的上司参了一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官之道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他把那个最重要的秘诀他没学到手。在封建社会做官,最重要的就是听话,听上司的话,上司喜欢你,你这个官就保得住,你就能升;不喜欢你,你就下台,你就走人,甚至坐牢。所以“未免”这两个字真是春秋笔法,力重千钧,我读第一遍第二遍的时候我都没注意。像这样的,就是用词用得非常准确、非常有分量、非常用讲究的地方,《红楼梦》里边比比皆是。

  我们现在再说贾雨村。贾雨村这时候他还没有彻底变坏,也就是说,贾雨村被腐蚀的过程并没有结束,还没有结束。他被革职了,之后他就把家眷送回老家,自己云游天下,然后到了扬州,就到了林黛玉家,当老师,成了林黛玉的启蒙老师,一个偶然机会,后来谈起,听说这个消息,林如海写了封推荐信,贾雨村就护送林黛玉进京,同时带了林如海的介绍信,找了贾政。林如海当时是巡盐御史,巡盐御史是四品官,司局级,贾政是工部员外郎,工部是管建筑管水利的,员外郎是副司长,也都是四品官,结果他们俩保举。你看这个地方写的,曹雪芹写得真好,“轻轻谋了一个副职的候缺”,很容易。按说他过去由知府革职为平民,也不重新审查审查,这人到底怎么样,是不是?官复原职。所以曹雪芹在这个地方用“轻轻”二字,把当时那个社会清朝任命官员那个制度的腐败,刻画得入木三分。

  贾雨村到应天府上任以后,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是冯渊的命案。曹雪芹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非常地细致,笔墨极其简略,他就通过几个细节把贾雨村人性的蜕变过程,他的心理活动,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当贾雨村听说冯家的仆人说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做主的时候,他不禁大怒,拿起那个签就要发签拿人,要抓凶手,结果旁边一个门子,使个眼色,嗯一下,贾雨村马上就宣布退堂,我们看,曹雪芹写的是:

  “雨村心下甚为疑怪,只得停了手,即时退堂,至密室,侍从皆退去,只留门子服侍。”

  我们知道门子是个最普通的衙役、一个差役,地位他是最低的,怎么这个门子使个眼色,哼了一下以后,他马上就会,就只能停了手啊?这说明贾雨村确实是接受了经验教训了。他上回当知府的时候,吃的亏就是因为没有伺候好上司,在官场里边听上司的话是最重要的。这个门子本人虽然地位很低,但是他既然敢在堂堂知府大堂之上,给我使眼色,此人必有来历,他不是有过硬的后台,就是他肯定掌握很重要的信息,他怕我这个新上任的知府吃亏。所以贾雨村他是接受上回的教训,不仅不能得罪上司,官场里面有些各色人等,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得着。果然,这个门子拿出了护官符,下面当然了就是这个葫芦案了。到这个时候,贾雨村这个人性的蜕变,终于由一个非常优秀的好男人向一个无恶不作的坏男人的蜕变,就彻底完成了。


  贾雨村这个人他的一生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某些读书人的一个完整的经历,这个经历呢,就是苦读、赶考、高中、为官、革职、复出、高升,最后枷锁扛、获罪,就是一个读书人,做了官,最后获罪,属于这种类型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贾雨村身上体现出来了。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转折点就是贾雨村为官,就是他中了进士以后做官那个时期,在这个时候一个本来非常优秀的,才华出众,胸怀大志,颇有骨气,本来完全可以为社会、为百姓做一些好事的这么一个大丈夫,在肮脏的官场当中逐渐地被腐蚀,终于成了一个社会的祸害,成为一个徇私枉法、人性泯灭、恩将仇报的大坏蛋。所以贾雨村这个形象,他本身的意义固然值得我们思考,但是更重要的是表现出曹雪芹并没有把批判的矛头停留在个人的品质上,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当时那个末世社会,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里面,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分子,比如说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这些优秀分子,他本来是有可能补天的,他有补天之材,但是没有补天之命。就是说一方面清朝限制了扼杀了这些优秀分子的发展的道路,堵塞他们的道路;另一方面,它腐蚀了本来一些同样非常优秀的读书人,使他们成为腐败土壤中的一部分。所以曹雪芹他在写所有这些人物当中,他都很明确地把矛头指向了这个末世社会--清朝,告诉大家这样的一个腐化堕落的社会,它必须灭亡,它应该灭亡。它只有灭亡,整个社会才能新生,大家才会有希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神 见 愁
(潜龙勿用)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65
帖子 5258
编号 1412
注册 2003-10-13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5-8-12 16: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如何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

公元1636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满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诞生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将汉朝、唐朝、元朝以来的中国版图从此固定下来,为多民族的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为后人称颂的“康雍乾”之世。

  但封建制度的没落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为了加强统治,清庭大兴文字狱,禁锢人们的思想,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都注定了它的悲剧结局。

  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重农轻商,轻视科学,都注定着它必将走向灭亡。而清代以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为代表的严厉的禁锢思想,更加速了这个封建王朝的灭亡。

  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等一系列的挫败,陷入了一种停滞的状态。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致使封建制度走向灭亡,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激烈的变化。

   ——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在文学馆的演讲

  9月15日,许多热心听众很早就来到了文学馆。上午9时半,主持人傅光明研究员在介绍了近期演讲的安排后说:近两年有不少关于"康乾盛世"影视剧的播出,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兴趣,也引起了学术界有关如何评价康雍乾历史时期的争论。比如今天请来的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周思源教授,就和著名史学家戴逸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有争鸣。我们先请周先生谈谈对康雍乾之世的看法。随后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周教授开始了他的演讲:

  "康乾盛世"的提法由来已久,有时也叫"康雍乾盛世",由于雍正皇帝一直背着窃昭篡位、弑父屠弟的恶名,盛世很少有他的份。虽然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孟森先生和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早已开始对此质疑,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旅日历史学家杨启樵先生多次赴台湾故宫博物院查阅了二万多件康熙朝,尤其是雍正朝的密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专著,才算把雍正的案彻底翻过来。不过人们习惯上仍然称"康雍乾盛世"为"康乾盛世"。

  清朝(1644-1911)在位268年,总共有十个皇帝。位居二、三、四位的康熙在位61年、雍正在位13年、乾隆在位60年,共134年,占了清朝的一半。乾隆禅位于嘉庆皇帝后仅仅44年,就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国一败涂地。以后的几十年中,中国始终处于被列强不断侵略、割地赔款、几乎被瓜分的危难之中,直到1911年清王朝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

  我的基本观点是:并不否定康雍乾三代的历史功绩,但是不赞成现在依旧把康雍乾时期说成"康乾盛世",尤其不赞成对康乾之世作过高的评价。我们应当从比较历史学的角度,认真总结康雍乾三代的得失。正确认识康雍乾三世的得失,有助于加快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一. 康雍乾三代的历史贡献及其和汉朝、唐朝的比较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确很有作为,做出了一些重大的历史贡献,其中康熙的贡献最大。他们先后削平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格尔部、回部、罗卜藏丹津、大小金川土司叛乱等。康雍乾三帝最主要的功绩是将汉、唐、元朝以来的版图从此固定了下来,为多民族的现代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基础。

  由于清朝是人数很少的满族统治全国,它必须依靠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是蒙族)和它一起来加强对汉族的统治,而且必须努力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因此康雍乾三帝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加快各民族的融合,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以"改土归流"为代表的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所谓的"改土归流",就是将过去少数民族地区的世袭的土官、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命有一定任期而流动的官吏。"改土归流"之后大大地加强了这些地区的国家意识。

   戴逸先生强调,"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发展程度最高、最兴旺繁荣的盛世",他认为这个时期"生产力高度发展",理由是当时中国人口已有三亿,而西汉盛世时不过五千万;唐朝开元盛世也只有八千万左右。"这样康雍乾盛世的经济力量就远远地超过了汉、唐的盛世,而且两者的差距还很大。"我认为这样的比较有些简单化,因为西汉距康雍乾时期有1600年,唐代距乾隆末年也近800年,经过这么漫长的时间,生产方式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人口自然会大大增加。依此说明"中国在康雍乾时期已经是一个非常兴旺发达的国家",而且已远超汉唐,是缺乏说服力的。

  汉朝当时在世界上的领先程度只有横跨欧洲、北非的罗马帝国相比。而唐朝在当时的强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且不说其疆域之辽阔,就唐朝的富庶也是康雍乾时期无法比拟的。当时两个世界强国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不如唐朝,因此最重要的是看这个朝代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程度。康雍乾三代显然远远不如汉唐。

  汉唐之所以被认为是盛世,并不仅是由于其当时高居世界首位的物质生产水平,更重要的是汉朝和唐朝的文化与精神面貌。汉唐时代政治环境比康雍乾时期宽松得多。汉代的皇帝总的说来比较开明,社会洋溢着一种进取、开放、昂扬的大汉精神。唐朝的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都是比较注意"纳谏"的,对臣工相对比较尊重,产生了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多么豪迈自信!在清朝找不出一个李白这样的诗人来。

  总之,汉唐之所以能够成为公认的盛世,最重要的是其具有世界上的先进文化和高昂的民族精神,而这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品格和财富。

二. 彻底扼杀民族精神是康雍乾三代最大的历史失误

  要想正确地评价康雍乾三代的历史地位,最重要的是应当将其置于世界历史的总坐标中。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公元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之中。而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交往。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们不能将后来中国落后挨打的责任都归咎于康雍乾三帝。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以大量事实证明: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明朝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的弊病如果和已经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相比,落后已经非常明显了。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整体实力遥遥领先,而欧洲则刚刚起步,中国本来完全有可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优点,进行赶超。但明朝末年政治动乱、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1644年清朝在北京正式取代明朝统治以后,中国要发展也来得及,但遗憾的是,清朝统治者使中国失去了整整250年,而关键褪强涤呵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2 19:0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80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