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宋辽二十五年战争述评(一), 伐北汉兼阻辽援诸战(并前言)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宋辽二十五年战争述评(一)

转载请注明: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张建昭



一、伐北汉兼阻辽援诸战
二、高梁河之战
三、满城之战
四、雁门、瓦桥关诸战
五、歧沟关之战
六、君子馆之战
七、唐河、徐河诸战
八、裴村诸战
九、遂城望都诸战
十、澶渊之役
十一、总评


前言

转载请注明: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张建昭

契丹公元907年阿保机建国,兼并周边民族政权,一跃成为中原北方第一大患。而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五代十国,无暇顾及北边,遂使契丹坐大。至耶律德光赴石敬瑭之邀,经略中国,得燕云十六州,则摇身一变成为凌驾于中国之上的“父皇帝”,继而又以晋后主石重贵“称孙不称臣”为由再度南侵,而负责抵御的后晋狗头元帅杜重威竟全军降敌,契丹一路南下,攻破汴梁,入主中原,又因中原人群起反抗而匆匆退回北方。耶律德光死在回军途中,辽国内部经过一系列内部斗争,兀欲(世宗耶律阮)即位,没过几年又一次内乱把述律(穆宗耶律璟)推上皇位,这位便是有名的“睡王”,辽国中衰。公元951年,中原后周代后汉,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原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即位,史称北汉,向辽示好,与周为敌。公元954年,北汉趁后周大丧之际南犯,并邀辽军相助。结果高平一战为周军所败,狼狈逃回太原,周世宗乘胜直追,欲克太原,而符彦卿军在忻州败于契丹,大将史彦超战死,人情震恐,周世宗知时机未到,不得已而班师。公元959年,周世宗全取淮南十四州之后,欲收复燕云而亲征幽蓟,得瀛、莫、易三州并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之后染病,遂班师。次年赵宋代柴周,宋太祖与谋臣赵普定下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对契丹北汉战略上取守势,而得以专务统一南方之业。这期间,宋在战术上对北汉仍取攻势,不断骚扰边境,攻城略地;契丹方面,除时而援助北汉外,也曾多次攻扰宋边。尤其是公元970年契丹六万骑南下,宋将田钦祚仅以三千宋军力战,将其逼退。



宋平南唐后,赵匡胤不接受群臣请加尊号“一统太平”,说:“燕(幽云)、晋(北汉)未复,可谓一统太平乎?”可见他对平北汉和收幽云,是视为统一范畴的事,认为太原未下,幽云未复,赵宋王朝的统一事业尚未成功。赵匡胤在位时,规划收复幽云的谋略是和平赎买为先、和平赎买不成武力攻取、又考虑武力攻取可能的失败为留后路而迁都固守。他把平定诸割据政权得来的府库金帛和三司常赋的岁余,存入“封桩库”。他说:“石晋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开宝九年(976)四月欲迁都洛阳,说“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汉周故事,以安天下也。”其弟晋王赵光义与群臣切谏,言迁都非便,赵光义的一句“在德不在险”,使赵匡胤最终放弃了迁都,但留下一句话:“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之民力殚矣。”这个预言之后果然应验,为了防守四战之地的开封,冗兵成了北宋的一大负担。



赵匡胤在南方还没有完全平定(尚有吴越、漳泉两个割据势力)的情况下就过早地死去,故尔没有看到他是如何散财养勇,积极备战的。但其赎买幽云的构想,在当时宋朝初建,人心皆望安定,又与辽军事实力对比之下,谋求和平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可以理解的。至于赵光义,完全没有从大局考虑,其“在德不在险”也不过是一句空话,日后对契丹作战的狼狈之相便是最好的证明。



既然宋朝已经视燕晋为己土,则与辽之争战便无由避免,于是宋辽二十年战争便在公元后第一个千年之交上演了。


转载请注明: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张建昭



一、伐北汉兼阻辽援诸战


述:


1、  一伐北汉。

宋太祖本拟按照“先南后北”的顺序实行统一大业,然而公元968年8月,北汉主刘钧(刘崇之子)死,其养子刘继恩既立,不久被混入北汉内部的宋朝间谍刺杀身亡,继之者为刘钧另一养子刘继元。宋太祖觉得北汉内乱,有机可乘,便临时改变“先南后北”的方针,命李继勋、党进、曹彬等将兵伐北汉,败北汉兵于铜锅河,逼近太原,烧其延夏门。北汉向辽求救,辽将耶律述烈赴援,而当时宋军并未做好与辽军作战的准备。11月李继勋等以辽援将至而仓皇退回。


2、  二伐北汉。

宋太祖对第一次伐北汉无功并不甘心,决计再举。这次他吸取了未备辽军赴援的教训,预先做了部署:以何继筠屯兵石岭关,阻击北面来援的辽兵。公元969年正月,诏发军储,命诸路军马进屯潞、泽、磁等州。2月,昭义节度使李继勋等部先赴太原。3月宋太祖亲征,筑长围立寨四面围攻太原城,北汉将刘继业(即杨业)夤夜出城攻宋寨被击退。至此北汉所恃者,一为城坚,二为辽援,宋军以汾、晋水灌城,北汉依旧守御顽强。4月,辽两路出兵来援,一路自石岭关、一路向定州。宋将何继筠、韩重赟受宋太祖所授方略,将两路辽军杀退,且斩获良多。宋军以辽人首级示太原城,城中为之“气夺”,但恃有坚城,仍未放弃守御。宋军强攻不下,石汉卿、王廷义等将战死,而宋将赵廷翰率诸班卫士向太祖叩头表示要誓死拿下太原,太祖道:“汝曹皆吾所训练,无不一当百,所以备肘腋,同休戚也。我宁不得太原,岂忍驱汝曹冒锋刃,蹈必死之地乎!”众将感泣。此时宋军顿于甘草地中,天又暑雨,军士多病。而辽北院大王乌珍率第二批援兵急速赶到,驻于太原城西,对宋军威胁很大,同时也鼓舞了太原城中北汉军的士气。宋太祖从臣李光赞劝班师,宋军便再次无功而返,撤退时遗弃大量军资,北汉本穷困已极,得到这些辎重,“赖此少济”。这之后,宋太祖又与辽媾和,转兵南向,重新回到了“先南后北”的战略顺序上来。


3、  三伐北汉

公元975年宋平南唐之后,南方除吴越、漳泉两个已经臣服于宋的小割据势力之外已全部归入大宋版图。公元976年,宋太祖再次出兵伐北汉,命党进、潘美、杨光美、牛思进、米文义等率兵分五路攻太原,又以郭进等攻忻、汾、代、沁、辽、石诸州,所向皆克。9月,辽将耶律沙、塔尔(又译敌烈)等将兵救北汉。10月宋太祖死,12月宋师撤回。


4、  四伐北汉

宋太宗即位,召回党进等将伐北汉之师,以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献地、漳泉纳土,完全统一南方之后,于公元979年再议伐北汉。鉴于以往三次的无功而返,赵光义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于公元979年正月,集群臣讨论用兵方略,他问枢密使曹彬:“周世宗及我太祖皆亲征太原而不能克,岂城壁坚完,不可近乎?”曹彬答道:“世宗时,史超败于石岭关,人情震恐,故师还。太祖顿兵甘草地中,军人多被腹疾,因是中止。非城垒不可近也。”并建议立即进攻,“国家兵甲精锐,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而当时的宰相薛居正不同意其意见,认为北汉有契丹之援,并有固守之志,还有太祖迁其边民,北汉时已穷困不堪,“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所以不同意出兵。赵光义说:“今者事同而势异,且先帝破契丹,徙其人而空其地。正为今日事也。”于是决计用兵。

宋对北汉用兵,契丹主问宋使何名伐之,宋使朗声答道:“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则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虽说宋使是扬眉吐气,不辱使命,过了把瘾,但是宋朝却没有真正做好与契丹作战的准备,只是把重点放到攻太原城上。宋太宗在战前对进攻太原做了详细部署,以猛将崔彦进、李汉琼、刘遇、曹翰分别负责太原城四面的进攻,对攻城器械及后勤补给都安排专人负责。同时考虑到契丹可能的援救,以经验丰富的大将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又以开宝年间曾以少对多与契丹作战的将领田钦祚护石岭关屯兵。

二月,赵光义的亲征大军自汴京出发,进攻太原外围州县,所向皆克。

三月,辽军援兵果至。辽冀王敌烈(又译塔尔)、大将耶律沙、耶律抹只(又译穆济)等率兵至白马岭,前有大涧阻隔,对岸郭进军已整装以待。耶律沙欲待后军到再一齐攻击,敌烈与抹只却认为“急击之便”,耶律沙苦劝不听。敌烈等以先锋渡涧。宋将郭进看准机会,率领骑兵猛攻其军,战斗异常激烈,敌烈与他的儿子华格,及耶律沙的儿子德琳、令衮图敏、详衮唐古都战死在阵中,宋军大胜。耶律沙与抹只也被困阵中,如瓮中之鳖,多亏辽大将耶律斜轸(又译色珍)率救兵赶到,射退宋军,二人才“仅以身免”。

白马岭之战是宋辽战争中宋军第一次大规模的胜利,可以说为以后对辽战争拔了个头筹。

之后,北汉再次向辽告急,辽军由于大败,短时间内无力再出援兵。不久,宋太宗至太原,慰劳诸将,并出手诏向北汉主刘继元劝降。

至四月,宋军陆续攻下太原外围州县,使太原成为一座孤城。宋军也连续攻城,天武军校荆嗣率众登城,“手刃数人,足贯双箭,手中砲,折碎二齿”,受到太宗嘉奖,由此亦可见战事之惨烈。太宗又让平时拣选的诸军勇士舞剑为前导,这班武士平时训练有素,剑法精湛,城上人“望之破胆”。

赵光义招法用尽,仍是无法攻下太原坚城。而这时,从石岭关传来了坏消息。刚刚对辽作战立功的石岭关都部署、大将郭进自缢而死!太宗本命郭进守石岭关,田钦祚护其军。而田钦祚在石岭关,“恣为奸利诸不法事”,太宗察觉后,降其为睦州防御使,仍护石岭关屯兵。郭进与田钦祚不协,屡屡揭发他的丑事,田钦祚为此十分憎恨他,白马岭之战时不援郭进,没有进一步扩大战果,平时又屡次凌辱他。郭进武人刚烈,战功高,虽是大将,却也奈何不了相当于“监军”的田钦祚,被他数次凌辱之后想不开,终于自缢而死。而田钦祚报告太宗说郭进是死于中风,太宗也就没有追究,追赠郭进为安国节度使。当时左右都知道怎么回事,就是没人敢说。

太原城虽久攻不下,但宋军策反工作做得好,城中将领偷着出来纳降的比比皆是。北汉已经致仕的左仆射马峰实在看不过去了,夜里撑着病体来见刘继元,“流涕备言兴亡之理”,北汉主才决定纳款投降。

五月初五日,刘继元上表投降,宋得州十、军一、县四十一、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兵三万。之后,例行对伪君伪官赦罪封赏,以刘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封彭城郡公,又以其臣李恽为殿中监,马峰为少府监,郭万超为磁州团练使,李勋为右卫将军。北汉将刘继业在宋军攻城时守城东南面,“杀伤宋师无算”,此时刘继元已降,他仍据城苦战。刘继业本名杨重贵,事刘崇,被赐姓刘,并改名。太宗令刘继元召降,他才放弃抵抗,与刘继元同归宋。太宗大喜,复其姓为杨,只名“业”字,当即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不久又授郑州防御使。杨业后来便成了北宋西北边陲的干城。

太宗既得太原,为了消灭太原的“王气”而迁其民,焚其城,改为平晋县,而以榆次县为并州治所。

至此,历经四次、历时数月的平北汉之战终于结束。



评:

转载请注明: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张建昭

宋开国后,首先讨平二叛,杯酒释兵权,稳定了内部,之后便发动统一战争,以先南后北的顺序,依次平定南方诸政权。按照当时宋朝的国情和与辽的实力对比,先南后北是比较稳妥的。对北汉战略上采取守势,战术上采取攻势,时常骚扰其边境,焚其寨,迁其民,空其地,这些都是很成功的积极防御,既使北汉坐卧不宁,也为日后北伐奠定了基础。而宋太祖前两次伐北汉都是因为有机可乘而临时改变既定战略,有投机取巧的意思。随机应变,把握时机,这本无可厚非,宋太祖也并非头脑发热之人,只不过考虑有欠周全。伐北汉势必要考虑到辽援,太原恃有辽援而坚守,也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而希图速战速决是不切实际的。第一次伐北汉,宋太祖一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太原的坚守之志,二是没有充分做好对辽作战的准备,故而无功;第二次伐北汉,宋太祖吸取教训,对阻击辽援做了部署,并且获胜,虽规模不大,也极大挫动了北汉的守志和契丹的锐气;然而太原城坚,即使用水灌城依然不破,也使宋军锐气大减,此时辽援再至,已不可再战,宋太祖及时撤退,虽然略显狼狈,也是明智的。这之后,宋辽实已开衅,契丹开始了频繁扰边。宋以南方未下,不便两面作战,而主动与辽媾和,而契丹似乎也领略到了当时宋军的强大,接受和约。而第三次伐北汉由于太祖崩而夭折,仍然未能达到目的。



宋太宗在完全统一南方之后,也将矛头指向北汉。宋太宗的战前准备也是比较充分的,对阻击辽援也做了充分部署。然而太原的坚城又一次让宋军感到无可奈何,不过白马岭阻击辽援一战却着实打出了军威。大将郭进在太祖时期就被赏识,一次太祖为郭进修住宅,有人劝谏说这种住宅的规格只有皇亲国戚才能用,而太祖却说:“朕视郭进岂减儿女耶?”郭进为西山巡检,任务是防御和骚扰北汉,做得也很称职。尤其是法令严明,宋太祖每次遣京中禁军戍西山隶郭进帐下时都要告诫他们:“汝辈谨奉法。我犹贷汝,郭进杀汝矣。”宋太祖时期,对边将还都是许以便宜行事的,并不似太宗以后还要遵照“阵图”来用兵,故而太祖时期的边将都很受优待和礼遇。田钦祚也应该说是不错的将领,“三千打六万”固然是浮夸了些,但可看出其人还是敢打硬仗的,只不过人品操守上毛病太多。白马岭一战郭进凭借勇武,击其半渡,大败契丹军,斩敌大将数员,若不是田钦祚按兵不动,估计还会扩大战果。这一战颇收顷刻之效,使得契丹在短时间内竟无力再发援兵,也在客观上促动了太原的主动纳降。所以笔者认为,宋太宗伐北汉不是胜在太原,而是胜在白马岭。若不是马峰哭谏,太原很可能再坚持数月,以待宋军师老自退或第二批辽援继至。



本来辽援已退,北汉已平,这场战役完全可以画上完美的句号的。宋太宗千不该万不该,在与辽作战的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画蛇添足地乘胜北征,从而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本篇完稿日期:2005-06-23)

请看下一篇——高梁河之战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4:17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6-23 14: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建昭兄好文! 

“宋太宗伐北汉不是胜在太原,而是胜在白马岭。”

赞同这句话!四征北汉军事重心不在围城,而在阻援(打援)。宋军一旦打援成功,辽援断绝,太原也就顽抗不下去了。宋军前三次征北汉失利,主要也是败在阻援不成,腹背受敌上。

 另外,宋太宗平北汉的成功是建立在宋太祖三伐太原的基础之上的。所执行的战略战术也是以往经验的总结与延伸。太祖三伐太原,已使北汉弹丸之国,民乏军疲,国力殚尽。北汉既是被打垮的,也是被拖跨的,从这层意义上讲,四伐北汉是太祖栽树,太宗摘桃。
 
 还有受山地、盆地等自然地障的制约,大规模骑兵集团的机动受限,四伐北汉从战术层面来讲,是比较典型的步兵攻防战役。宋军善坚守与攻城,辽军善机动与野战。宋军凭借有利地形,对远道而来的辽军进行打援也是以逸待劳、以长击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桓大司马于2005-06-23, 13:33:46发表
如此大作,一定要顶!什么时候出后面的:)

这个,迁都洛阳的实际好处,俺还是不懂,请建昭说详细点  

就是这个原因啦:“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汉周故事,以安天下也。”
汴梁无险可守,需要囤住大量的军队才能保证首都安全。庞大的军费开支成为了北宋财政一大负担。
赵匡胤迁都的另一目的是为避开光义在开封盘根错节的势力,迁都后可以培植亲儿子德芳或德昭,使他们在和叔叔的较量中不致落了下风。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武安国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37
编号 38802
注册 2005-5-13


发表于 2005-6-23 15:4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又见一大坑。

洛阳似乎也没啥险可守。

“赵匡胤迁都的另一目的是为避开光义在开封盘根错节的势力,迁都后可以培植亲儿子德芳或德昭,使他们在和叔叔的较量中不致落了下风。 ”
真的有这个目的,如果有太祖怎么也迁了,要不就是说:当时光义已经尾大不掉,他不同意,太祖也无可奈何。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鲁瞪眼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2
功绩 13
帖子 307
编号 22705
注册 2004-11-6




QUOTE:
原帖由桓大司马于2005-06-23, 13:33:46发表
如此大作,一定要顶!什么时候出后面的:)

这个,迁都洛阳的实际好处,俺还是不懂,请建昭说详细点  

洛阳北有黄河、南有洛水/伏牛山脉,东有嵩山、虎牢关,能够凭借山险水阻、集中在几个防御方向,节省兵力;
开封在平原之上,四周没有大的山脉丘陵,缺乏可以扼守的天险,四面受敌,不易组织防御。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据说宋太祖的意思是先迁洛阳,最终要把都城定到长安。

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十多年,其官署号称南衙。南衙之中有一大批文武良才作为幕僚,在北宋早就有了储君的架势。除了光义之外,大多数朝臣也是反对迁的,因为:汴京得运河漕运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
朝堂之上反对者占了大多数,都自然就迁不成了,并非光义一人的功劳。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湘江子龙

赵王枢密使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组别 诸侯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630
帖子 8100
编号 8098
注册 2004-6-4


汴京得运河漕运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这个的确才是宋祖放弃迁都的最重要原因.因为他已经决定把最精锐的部队集中到中央而放弃镇守各镇,粮食,后备的供应成为第一问题.
二伐北汉,很多人都说其实宋兵只要再坚持一下,太原已破,撤退损失太大.可惜历史容不得假设.从军事上来看,宋祖的能力还是及不上唐宗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6-23 17: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哈哈,建昭兄也开始挖坑了   
期待,恶补一下宋史  
赵光义之所以不支持迁都,就是因为和他个人利益有关。不过,感觉开封的确不是一个很好的都城。从军事角度来看的话,关中一向是最佳的定都地点,但是到宋朝时大概就不行了,生态环境的问题从中唐就能体现出来,长安虽然一直是热门的都城,但是此时还能不能起到它以往所起的作用,很难说,而且长安离西夏太近了,对于宋朝后面不大会打仗的皇帝们来说,定都于此实在是件郁闷的事。所以想来想去,宋就是想迁都,都未必有地方好迁,洛阳和开封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地处平原,“四面受敌”之地,迁不迁的也没什么意义……就算迁到洛阳,不一定能有多好的效果。汉初张良就曾说过,洛阳其中小,田地薄,四面受敌之地。和平时期是个好都城,但是军事上的不安全,导致这里终不可守。
如果赵匡胤能熬到统一中国之后再死,也许今天看到的宋史就完全不一样了,太祖无论如何军事上比太宗是强多了。可惜啊,的确死的早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碧落赋
(舞入白刃,魅人红尘)

嘉陵公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轩辕公主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76
帖子 5432
编号 38624
注册 2005-5-8
来自 潇湘,月冷,玉,凋零
家族 梁山泊


感觉洛阳还是比开封好

两地虽然的地理大环境是黄淮平原,但是洛阳已经接近豫西山地,位于洛阳盆地中。既然是盆地,周围就有险可守,不象开封,周围一望无际

我感觉,假如交通方便,徐州地理位置不错,并且徐州周围也有险可守。只可惜几千年来,唯一能看上徐州的,就只楚霸王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湘江子龙

赵王枢密使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组别 诸侯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630
帖子 8100
编号 8098
注册 2004-6-4


关于汴梁,还想说一说,昭昭不要说我跑题哟,  ,最近做说岳,对宋朝很多东西做了些研究,什么时候也会整理些文章的.
无论怎么看,汴梁应该都不是很好的定都的城市,无险可守是他致命的弱点,朱元彰那时候想定都于此以鼓舞全国抗元士气,也因为这个而做罢.
但是为什么从梁开始,怎么这么多小朝廷要建都在这里呢?而且就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中间当时的经济情况,生态环境,乃至于当时黄河和大运河真正的走向应该都是决定性的问题.
我们现在甚至是朱元彰当时看到的黄河和大运河都不是北宋定都时的样子,最起码来说,黄河天险还是有一点险可以守的.只是黄河的改道以及宋朝的自己的一些河政建设改变了当时的形态,一句话,当时北宋的参谋本部的国防纲要是不合格的.
这个有空还是另写一篇文章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碧落赋
(舞入白刃,魅人红尘)

嘉陵公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轩辕公主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76
帖子 5432
编号 38624
注册 2005-5-8
来自 潇湘,月冷,玉,凋零
家族 梁山泊




QUOTE:
原帖由湘江子龙于2005-06-23, 18:23:24发表
关于汴梁,还想说一说,昭昭不要说我跑题哟,  ,最近做说岳,对宋朝很多东西做了些研究,什么时候也会整理些文章的.
无论怎么看,汴梁应该都不是很好的定都的城市,无险可守是他致命的弱点,朱元彰那时候想定都于此以鼓舞全国抗元士气,也因为这个而做罢.
但是为什么从梁开始,怎么这么多小朝廷要建都在这里呢?而且就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中间当时的经济情况,生态环境,乃至与当时黄河和大运河真正的走向应该都是决定性的问题.
我们现在甚至是朱元彰当时看到的黄河和大运河都不是北宋定都时的样子,最起码来说,黄河天险还是有一点险可以守的.只是黄河的改道以及宋朝的自己的一些河政建设改变了当时的形态,一句话,当时北宋的参谋本部的国防纲要是不合格的.
这个有空还是另写一篇文章吧.  

要不有空我也来写一篇文章,关于历史上的黄河问题,比如黄河走向,改道原因,以及官方对黄政策

至于为什么定都开封,去问朱温吧。后唐好不容易定到洛阳,又变开封了。只好一直开下去了。幸好朱元璋没有定都开封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碧落赋
(舞入白刃,魅人红尘)

嘉陵公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轩辕公主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76
帖子 5432
编号 38624
注册 2005-5-8
来自 潇湘,月冷,玉,凋零
家族 梁山泊




QUOTE: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6-23, 18:37:03发表
支持,赶快动笔,  可不要随口说说不当回事啊

等我期末考完绝对动笔

最近期末考,呵呵



其实我真实目的,是写一篇《中国河流湖泊史》,现在已经开工了

P.S.要想在轩辕混下去,必须要有独特一技,最好写的这方面别人是无法跟你争的,哈哈,就可以垄断了  这是九公主殿下告诉小女子的

P.S.发现招讨有垄断宋史的嫌疑,在我还未垄断任何的情况下,先反对下这种个人垄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碧落赋于2005-06-23, 18:43:22发表
P.S.发现招讨有垄断宋史的嫌疑,在我还未垄断任何的情况下,先反对下这种个人垄断  

谁说建昭兄垄断宋史的?南宋部分是我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关于赵匡胤迁都的原因前面几位都很有道理,地理和政治军事原因自然是主要的,我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原因——

洛阳是赵匡胤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在937年石敬瑭迁都以前他家一直住在东关夹马营,留下了太多童年的回忆。而赵光义是在汴梁出生的。估计二人都有比较浓厚的恋土情结  (瞎猜的,莫当真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碧落赋
(舞入白刃,魅人红尘)

嘉陵公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轩辕公主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76
帖子 5432
编号 38624
注册 2005-5-8
来自 潇湘,月冷,玉,凋零
家族 梁山泊




QUOTE: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6-23, 18:49:48发表


洛阳是赵匡胤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在937年石敬瑭迁都以前他家一直住在东关夹马营,留下了太多童年的回忆。而赵光义是在汴梁出生的。估计二人都有比较浓厚的恋土情节  (瞎猜的,莫当真啊)

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家乡啊

假如我当女皇,我就定都长沙,哈哈~~

要不要我列举长沙的优势——这方面我能把死的吹成活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23 19: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宋祖军事比较平庸,总战略上乱七八糟,战役准备不充分,二征北汉就是明证!
先看总战略,先北后南是周世宗的做法,北汉与辽本是一个问题,若伐北汉包围太原则辽必出援,若伐十六州堵住辽军则北汉必出兵。两相比较,把自军的侧腰放给那一方合适呢?受到过重创的北汉显然更容易对付。这是王朴的战略与赵匡胤的战略的不同点,也正是二人战略眼光的差距。当然王朴的君主是柴荣,他的战略策划远胜过当时的任何一人,只有他有能力利用时间差对北汉和辽军各个击破。来完成王朴这个有漏洞的战略。宋祖的战略准备无法跟前任并论。本应该利用外交稳住辽国,削弱北汉,积极进取南方。完成先南,之后以南方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与北汉和辽长期消耗战。(攻城就是消耗战,除非你能用间谍和心战出奇至胜)。宋祖急功进利,伐蜀之后看到北汉内部权力结构有变,认为有机可称,草率出兵。结果太原守城之坚在其想象之外,只能退兵。
而且此时的宋军实力较后周时已经在衰退,明显特征就在军纪上。陈桥兵变时赵匡胤的一声令下,禁军对开封秋毫无犯,这不能不说是周世宗的余威尤在,军纪还能保持在水准以上。到了宋军伐蜀时,这支军队变成了强盗,大肆抢夺。归根到底是宋祖对军队的纵容造成的。看看他对抢蜀大盗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这三个的处理。“百官言三人法当死,帝特赦之”看看,依法当死的罪,他也赦免了,宋史里说他“绳赃吏重法”,这叫重法??后来宋军的纪律越来越坏,所以当他要征南唐时一再“戒之曰:“城陷之日,慎无杀戮。”,可是没士兵听他的,正史上你是看不到宋军在南唐的抢掠,但是在江陵地方上的纪录上明白的写着宋军的掠夺行为。(可想而知没见诸记录的还有很多)这支曾经纪律严明的禁军已经变成了一支半匪军。曹彬身为主将不得不装病来遏制抢夺,说明此时的宋军纪律已经不是杀几个人能克制地了了。军纪何在?将权何在?君威何在?没有纪律,将领不能管束的军队就是弱兵。以前我认为弱兵是从太宗开始的。如今看来正是从太祖时代开始的!!这样的弱兵是不可能和辽军主力正面对抗的。所以宋祖不能象周世宗一样先北后南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二征北汉正是反映了宋祖用兵不知奇正并用的缺点,以攻心为奇,以大军力压为正。看到北汉内部不稳是知其奇,但是不做长期围城准备,致使攻城半途而废是不知用兵之正!知正为凡将,知奇为斗将,奇正并用是为名将,幻化奇正是为神。宋祖的战役指挥不过是一名斗将而已,看看他前任打寿州吧。一年的消耗战,把刘仁赡活活累死了,门户一开,淮南之地如摧枯拉朽。宋祖能力不足,不能把辽这个关键所在一举解除,又急功近利,没有好好的准备就前去攻太原。草草收场,宜也。如果不死,去攻十六州,坐驴车而回的会是谁呢??
关于宋祖迁都正是其平庸无能的另一表现。不过这与宋辽之战关系不大。不再评论。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旁观兄对柴荣的推崇过了头了吧?

五代骄兵悍将,周世宗虽大力纠正其弊,在征淮南时仍然出现了“白甲军”,后周的军纪也不见得好啊。
这个问题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
宋太祖一声令下怎么成了周世宗余威犹在了?周世宗都死了,后周也要被替代了,谁还怵他啊?这只能证明赵匡胤得士卒心罢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碧落赋
(舞入白刃,魅人红尘)

嘉陵公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轩辕公主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76
帖子 5432
编号 38624
注册 2005-5-8
来自 潇湘,月冷,玉,凋零
家族 梁山泊




QUOTE:
原帖由旁观者于2005-06-23, 19:35:17发表
关于宋祖迁都正是其平庸无能的另一表现。不过这与宋辽之战关系不大。不再评论。

愿得高见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23 19: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是有白甲军!但是那是地方上的军队进行掠夺,中央禁军是没有这种现象的,象旧五代史向训在退兵时还有百姓送粮相送的记载。然而宋朝的禁军就出现了和地方节度使相同的状况。这和宋祖的“仁义”有很大的关系!
说柴荣余威尤在是指他用杀树立出来的军纪还在,将领说的话一就是一,不象曹彬时侯还要装病。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周世宗与赵匡胤军事理念不同罢了,现在还难说先南后北、先北后南哪个更好。

世宗有魄力,但魄力如果过头就是卤莽。宋祖重稳妥,但稳妥过头又会坐失良机。

先南后北至少可以自保,并稳中求胜;而先北后南成功了固然好,失败了就一发不可收拾。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23 20: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先北后南是否会失败,未可而知,没发生的事我不喜欢预测。以后,我会写一篇关于五代与辽征战的文章做为建昭兄的前传。大家讨论一下辽的发展历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旁观者于2005-06-23, 20:07:55发表
先北后南是否会失败,未可而知,没发生的事我不喜欢预测。以后,我会写一篇关于五代与辽征战的文章做为建昭兄的前传。大家讨论一下辽的发展历程。

同样,先南后北如果弄好了也未必不会成功。

写五代与辽的征战我绝对  ,不过劝兄写时更理性一点。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23 20: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过后周时对辽的外交并不好,辽军二度入侵。要是在先南后北途中陷入消耗战,辽军大举南下怎么办?即使耶律景是个没有南下之意的君主,理论上这种可能性仍然存在的。那样一来就亡国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6-23 21:1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五代中,后周相对是一个较好的政权,周世宗柴荣为北宋统一中国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北宋能完成统一事业,这是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三代君主共同努力的结果。周世宗为统一创造了契机,是重要的奠基者;宋太祖将统一,一步一步变为现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宋太宗完成统一,水到渠成。

我觉得宋太祖“先南后北”的策略放在当时确实是比较稳妥的策略。后周君臣“先北后南”的策略有可能会步入前朝失败的怪圈。有一种观点认为,从951年至981年三十年中,正好是辽穆宗,辽景宗在位时期,辽国主昏政乱,国力有所衰退。“先北后南”的策略似乎可行,可以一举解决燕云问题。我觉得放在当时的情况,“先北后南”并不可行,契丹虽国政紊乱,但军力并没有下滑的太厉害。“先北后南”实际上要打并无把握的硬仗,(既要野战,也要攻坚)弄不好要陷入长期消耗战、拉锯战。处于内线地位的中原王朝,先不要说军事上能否胜利,首先在国力上就吃不消。

 此时,北方契丹无暇插手中原,而南方割据政权,势分形散。正好为赵宋统一中国创造了有利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这三十年很重要,赵宋执行了正确的“先南后北”策略,抓紧时间完成了内部统一。不然,一旦辽国政治上了正轨,积极插手中原,赵宋就会失去统一的良机。“先南后北”实际上是“攘外安内”思想在战略层面上的一种体现。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23 22: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辽军军力真的很强吗?王佐兄是否注意到晋出帝和耶律德光的前二次大战胜负,此时的辽军是主力吧?而此后辽军的实力是否得到加强?后周的军队在整军之前与辽军对垒出现了不少问题,这是军队建设上的问题,整军之后双方主力都未做出直接交锋。无法做成直接的判断。但是军队的素质如何可以看其军纪和将帅的统率能力。一将无能自可害死千军。后周时的军队我认为素质是在宋军之上的,原因一是军纪,二是将领对其下的军队的把握和控制。如认为辽军比后周军强请拿出证据来。周世宗的战役准备能力在宋祖之上,攻城战在南唐已有过表现了,当时的方法就是围点打援。
以下为个人猜测,不能论证。
如果能在辽军主力之前包围幽州,再据以幽州北部之地限制骑兵的行动作战,胜负之数尤未定也。幽州守军不足为虑,因为统兵的萧思温是一庸将,他在后周军主力来临之时没有坚守待援,反而出兵迎击,结果此战草草了事。试想当时他与后周军主力会面,我敢预言必败。最好的结果是兵力受损伤回城。士气一旦受挫,恐怕就不敢再轻易出城了。可以用一部分军队围困,主力用来对付辽军援兵。另一方案是乘辽军主力未到,先谋取幽州,比如说假冒辽军增援骗开门,试用间谍离间汉人反叛。(发现自己越说越玄了……)幽州之战,第一关键就是要快,要比辽军的主力快,先到幽州者将占据战场的主动。周世宗战前隐藏作战目标,一意前进。我以为就是在抢时间。毕竟此时的十天将影响之后的几百年。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马超将军

齐王

Rank: 17Rank: 17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38
帖子 6538
编号 9
注册 2003-8-19


发表于 2005-6-23 23:0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旁观者于2005-06-23, 19:35:17发表
宋祖军事比较平庸,总战略上乱七八糟,战役准备不充分,二征北汉就是明证!
先看总战略,先北后南是周世宗的做法,北汉与辽本是一个问题,若伐北汉包围太原则辽必出援,若伐十六州堵住辽军则北汉必出兵。两相比较,把自军的侧腰放给那一方合适呢?受到过重创的北汉显然更容易对付。这是王朴的战略与赵匡胤的战略的不同点,也正是二人战略眼光的差距。当然王朴的君主是柴荣,他的战略策划远胜过当时的任何一人,只有他有能力利用时间差对北汉和辽军各个击破。来完成王朴这个有漏洞的战略。宋祖的战略准备无法跟前任并论。本应该利用外交稳住辽国,削弱北汉,积极进取南方。完成先南,之后以南方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与北汉和辽长期消耗战。(攻城就是消耗战,除非你能用间谍和心战出奇至胜)。宋祖急功进利,伐蜀之后看到北汉内部权力结构有变,认为有机可称,草率出兵。结果太原守城之坚在其想象之外,只能退兵。
……………

这个说法根本不对,宋祖攻打太原,并非草率和无能,没有拿下太原是因为瘟疫流行,士兵得病的太多,另外碰上了北汉名将杨业这个硬对手。另外战术不对头,汾水罐完城池一段时间后,应该把水放掉,这样城墙将无坚可言。正如杨业所言:宋兵以水淹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先涨水淹城再退水,则晋阳不复为北汉所有了。因为城墙经水泡,泥灰成浆,靠水的积压维持原形,水一退,城墙不少大片自动坍塌。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6-23 23: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周世宗时期,速战速决一举收复幽州的作战企图,很有可能达不成目的。旁观兄设想的是速战速决或者是围城打援。这在当时有可能行不通,首先后周军进攻幽州,辽国必然调集草原主力骑兵增援,睡王耶律璟即使昏庸,也不可能坐视幽州不救。后周军无论能不能迅速打下幽州,都要准备阻援与打援。

幽州是坚城,自唐以来就是军事重镇,辽军坚守待援,后周想在短时间攻克,没有多少把握。
 
另外阻援与打援怎麽展开,后周也要面临一个很大的困惑。要想建立燕山防线,必定要攻取幽州以北的顺、檀、龙庆诸州,这无疑是非常费时间的。另外燕山口隘众多,辽军主力骑兵从哪个隘口入援,这需要非常好的情报保障。还有辽朝不仅可以从中京——燕京方向增援,也可以在东京(辽阳)——燕京方向增援。可见,后周军要想阻援,困难很大。

后周军主力顿兵幽州坚城,就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后周主力的西翼有可能受到来自云中方向的辽军的威胁,同时后路也有可能受到晋中方向的北汉的威胁。一旦后周军的侧翼遭到辽军打击,或北汉通过太行山断周军后路。情况就要复杂的多。

此时晋中、晋北、辽东等战略要地,尚在辽人掌握之中,后周攻取幽州的时机并不成熟。后周主力即使顺利打到幽州,实际上也是将主力集中于燕京突出部,处理不好,三面受敌,很危险。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不知旁观兄从哪里看出周世宗在军事上强于宋太祖的。

从周世宗取南唐看,也看不出其战术的高明。
淮南之战打了几年,亲征三次,拿下得并不容易,寿州还是刘仁瞻弥留之际其部下主动纳降的。十四州最后几州也是南唐主自己交出来的。

从高平之战后与北汉契丹的作战看也是一样,也是准备仓促,最后无功而返。

北伐草草收场也看不出什么来,不过我倾向于王佐兄的观点,如果把收取燕京看得那么简单那也未免太小看契丹人了。辽人的南京,“契丹之右臂”,岂能轻易放弃?一般来说,契丹中京、东京肯定会有援兵,很多次战役都证实了,中京、东京、南京的驻军可以说都是为了对付中原的,一般可以达到二十万兵力不成问题,周世宗的准备根本不能说充分,北汉的威胁没有解决,南方没有解决,万一陷入苦战,抽身不得,后方就危险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6-24 09:2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我也比较支持王佐兄的观点。
还是先南后北的战略比较好,南方弱而北方强,对北方没有必胜把握的话还是先巩固后方重要。
旁观兄所言:“士气一旦受挫,恐怕就不敢再轻易出城了”。这个只怕站不住脚。就拿唐初的一次围城打援来说,即洛阳之战,前后王世充出城若干次,每次都受挫,但越战越败而越败越战。因此旁观兄设想后周主力可以去对付辽军,只怕也行不通,围城打援,要做到这个必须有强大的实力,幽州方面如果围的不紧,一旦突破围兵,后周反而有两面受敌的危险——姑且不论王佐兄所说的若干方面的辽军,单只幽州,就不能小视。至于说能不能赶在辽之前拿下幽州呢……只怕也不容易办到。欲速则不达,一来辽的行军速度不好判断,那么心急火燎的后周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未必会得到什么便宜,二来使用反间计或者假冒的话,只怕也未必成功,假冒怕是假冒不来,军服、语言等等都是问题,反间的话则己方必须有强大的实力令城中害怕才行,否则单以民族感情来号召城中汉人多半是竹篮打水。不过什么事都有个变数,万一真这样打起来,要是发生什么偶然事件也不好说,也许歪打正着后周还真能取胜,但从正常来说,概率稍小……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碧落赋
(舞入白刃,魅人红尘)

嘉陵公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轩辕公主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76
帖子 5432
编号 38624
注册 2005-5-8
来自 潇湘,月冷,玉,凋零
家族 梁山泊




QUOTE:
原帖由鲁瞪眼于2005-06-24, 2:09:09发表

QUOTE:
原帖由碧落赋于2005-06-23, 18:43:22发表
等我期末考完绝对动笔

最近期末考,呵呵



其实我真实目的,是写一篇《中国河流湖泊史》,现在已经开工了

P.S.要想在轩辕混下去,必须要有独特一技,最好写的这方面别人是无法跟你争的,哈哈,就可以垄断了  这是九公主殿下告诉小女子的

P.S.发现招讨有垄断宋史的嫌疑,在我还未垄断任何的情况下,先反对下这种个人垄断  

有空也写写欧洲河流哦,我找不到详细资料,,,  

欧洲河流我只能写现状了,历史我写不出,最多能胡乱写写多瑙河的历史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6 23:1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75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