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议有关晋书记载孔明第四次北伐被俘斩万计一事
性别:未知-离线 得意孔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07
编号 176
注册 2003-8-27


发表于 2003-12-10 20: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少人会说<晋书>是24史之一,写的东西必定有根有据,所以不少人都相信”俘斩万计”一事。

1、证据?

但<晉书>是孤证,而<蜀鉴>、<資治通鑑>和<漢晉春秋>有相近记载(當然,<三国志 。满田牵郭传>、<三国志 。黄李吕马王张传>沒有甲首三千这个記載)。

2、双方搜集资料的容易程度?

<漢晉春秋>的作者是东晉人,而<晋书>则为唐人所作,虽然<晋书>是24史之一,有唐朝官方支持,查证容易,但两书作者前后相差数百年,东晉与三国相距的时间比唐朝与三国相距的时间近,谁查证更易?

3、以书本的权威来肯定该书的所有说法?

既然<晋书>是24史之一,<资治通鑑>何尝不是有权威性的纪年史呢?何以它不记载”俘斩万计”一事?难道司马光和房玄龄有仇?有些人说<资治通鑑>的作者只懂照抄其它书的记载,哪为何他不照抄”俘斩万计”一事?

4、<晋书>成为24史之一的主要原因?它的主要记载?

有谁知道<晋书>成为24史之一的原因?请注意,<晋书>很大部分的记载都是有关晋朝的,而有关三国的记载则很少,有谁能证明<晋书> 24史之一的地位是靠它有关三国的记载?如有,请列出证据。

5、”万计” 指的是什么?

俘斩万计若是指俘虏和斩杀的人有一万人或多些,<晋书>何不记载为”俘斩万餘”等句?俘斩万计指的是俘虏和斩杀的人多不胜数,甚至要以万为单位来计算,应该并非指一个实数,例如一万。以魏国洮西之败来分析,<三国志。三少帝纪>的记载是”将士死亡,计以千数”,若只损失一千人或多些,是不会对魏国构成什么威?#123;的,所以万计很有可能是指数万。若是如此,孔明应如何补充兵力?孔明竟然被人杀了那么多兵,孔明又不自贬,又不上表,又不公开,又不以此败惩罚相关将领,与街亭之败简直是鲜明对比,看来孔明都是被陳寿白赞的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5-4-29 16: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很多地方不赞成.

1 第三条中既然提到了通鉴是照抄汉晋,还把汉晋和通鉴作为并非孤证列在一起,逻辑上不是自相矛盾嘛?至于蜀鉴,不知道有多少人读过蜀鉴三国部分.语气简直就是蜀汉"愤青".拿它当证据,也就比三国演义强点.

2 至少您的措辞要改改.既然承认了"<晋书>是24史之一,有唐朝官方支持,查证容易,",后面还问什么"谁查证更易"?即使按照您的原文,一个资料全面,一个时间近,也就是半斤八两.

3 通鉴的"毛病"其实并不少.比如下面一段,简直有诬陷之感.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ic=45835&st=165

再比如司马师杀夏侯玄一案,<<三国志 三少帝纪>>记载,

庚戌,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谋废易大臣,以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事觉,诸所连及者皆伏诛。辛亥,大赦。三月,废皇后张氏。

<<夏侯玄传>>记载,

嘉平六年二月,当拜贵人,丰等欲因御临轩,诸门有陛兵,诛大将军,以玄代之,以缉为骠骑将军。丰密语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贤等曰:“卿诸人居内,多有不法,大将军严毅,累以为言,张当可以为诫。”铄等皆许以从命。大将军微闻其谋,请丰相见,丰不知而往,即杀之。事下有司,收玄、缉、铄、敦、贤等送廷尉。

而通鉴记载,

春,二月,杀中书令李丰。......是时,太常夏侯玄有天下重名,以曹爽亲故,不得在势任,居常怏怏;张缉以后父去郡家居,亦不得意。丰皆与之亲善。师虽擢用丰,丰私心常在玄。丰在中书二岁,帝数独召丰与语,不知所说。师知其议己,请丰相见以诘丰,丰不以实告;师怒,以刀镮筑杀之,送尸付廷尉,遂收丰子韬及夏侯玄、张缉等皆下廷尉,钟毓案治,云:“丰与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贤等谋曰:‘拜贵人日,诸营兵皆屯门,陛下临轩,因此同奉陛下,将群僚人兵,就诛大将军;陛下傥不从人,便当劫将去耳。’”又云:“谋以玄为大将军,缉为骠骑将军;玄、缉皆知其谋。”庚戌,诛韬、玄、缉、铄、敦、贤,皆夷三族。

看到微妙的地方了吧?李丰是不是有废司马师立夏侯玄的动议,前者是坐实的罪名,后者更象强加的把柄.实际上我读<<资治通鉴>>三国部分最大的感觉,温公"小动作"不少,有争议的地方选择的全是不利于司马氏的说法.在<<汉晋>>和<<晋书>>中的选择毫不奇怪.

4 不怕老兄生气,诡辩.如果这个理由可以成立,是不是就意味着<<汉书>>中有关陈胜项羽(刘邦还未称帝)的记载肯定有问题,甚至<<三国志>>中公元220年三国鼎立前的东西,至少"遥远"到董卓刘焉的记载不对劲?

5 数字本身有水分我同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4-29 16: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晋书上的记载是孤政,实不足取

诸葛打得司马像乌龟一样,人所众知

除了晋书大拍司马家的马屁,再没看过哪里记载司马“俘斩万计”

再说晋书本来就不如三国志这样的良史

如果有司马如此的大胜,在西晋王朝生活的陈寿不可能不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tobywhcheng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42
编号 36985
注册 2005-4-17


发表于 2005-4-29 17:1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3權威不就是沒有錯,晉書,通鑒有錯,三國志也有錯,看他記載赤壁之戰糊裏糊塗的
不過考慮到三書各有參照(陳壽作書時參照過魏吳二史)
在這個板好像還看到三書本是分開流傳的,由裴松之整合,
這個就算各自有出入,或是傳抄之前有誤(會不會有人故意刪改?不敢說)
也可以接受,如果沒有絲毫不同,倒是怪了

5如果真有這次大勝,而陳壽不記載,倒反說是漢軍大勝,
這不怕司馬炎看了之後砍他的頭嗎?
蜀中就軍隊十萬,沒了萬餘,諸葛亮也怕真的要再次自貶了?
要是這裏仲達大勝過孔明,後來又何必在五丈原避而不戰,
理應是看孔明輸了又再來,肉包子打狗,好好的再殺他一回才是~
怎地還讚他天下奇才,吾不如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5-4-29 17: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先看看<<三国志>>的记载.<<明帝纪>>,

五年春正月,帝耕于籍田。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诸葛亮屡次攻魏,战后魏国"封爵增位各有差"的只有这次和街亭.看来魏国朝廷尽管损失了张合这样的名将,对此战整体还是相当满意的.为什么呢?简直要成"俘斩万计"的旁证了.

另外拿曹睿死后吴国四路攻魏,司马懿出手"摆平"樊城朱然一战对比.按照<<晋书>>记载,"吴军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裴松之也有类似注解.但是<<三国志>>本文对此记载仍然极为简略,<<三少帝纪>>中记载,

夏五月,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太傅司马宣王率觽拒之。六月辛丑,退。

<<吴主传>>(孙权)中对此记载全文为,
夏四月,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琮与魏将王淩战于芍陂,中即将秦晃等十余人战死。车骑将军朱然围樊,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五月,太子登卒。是月,魏太傅司马宣王救樊。六月,军还。

<<朱然传>>无相应记载,看来不算功劳.

几处对比,按照<<三国志>>一贯的简略风格也就是记载到这个地步.至于因为他是晋宣帝就认定陈寿不应该(敢?)遗漏他的战功,简直是说陈寿是"马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5-4-29 17: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上表自贬一说也值得商榷.街亭兵败后诸葛亮上表自贬了,但是街亭兵败第一,一无所获,这次好歹击毙了魏车骑将军张合(这是魏国阵亡的最高将领);第二,街亭兵败很可能导致蜀汉丢失了武都阴平二郡.二郡是出祁山的必经之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只提到北方三郡反叛而没提到武都(如果是魏国领土,战果不小啊),以及阴平郡本身就是刘禅在蜀汉建兴二年(改广汉属国)建的,可见这两郡本来是在蜀汉控制下.诸葛亮后来以克复两郡复职丞相,可见在第一次出祁山后一度丢失.最大的可能是街亭兵败后被魏国趁虚而入.而诸葛亮以克复两郡复职丞相,似乎表明蜀汉国防的底线是不能丢失国土.整体看,蜀军此战有战术胜利,退兵击毙了魏车骑将军,也没有丢失国土.即使人员损失大一些(也未必超过了街亭),和街亭那样一无所获的惨败是根本不一样的.不见得必然要找替罪羊整治一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4-29 17: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当阳侯杜元凯于2005-04-29, 17:31:22发表
先看看<<三国志>>的记载.<<明帝纪>>,

五年春正月,帝耕于籍田。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诸葛亮屡次攻魏,战后魏国"封爵增位各有差"的只有这次和街亭.看来魏国朝廷尽管损失了张合这样的名将,对此战整体还是相当满意的.为什么呢?简直要成"俘斩万计"的旁证了.

另外拿曹睿死后吴国四路攻魏,司马懿出手"摆平"樊城朱然一战对比.按照<<晋书>>记载,"吴军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裴松之也有类似注解.但是<<三国志>>本文对此记载仍然极为简略,<<三少帝纪>>中记载,

夏五月,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太傅司马宣王率觽拒之。六月辛丑,退。

<<吴主传>>(孙权)中对此记载全文为,
夏四月,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琮与魏将王淩战于芍陂,中即将秦晃等十余人战死。车骑将军朱然围樊,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五月,太子登卒。是月,魏太傅司马宣王救樊。六月,军还。

<<朱然传>>无相应记载,看来不算功劳.

几处对比,按照<<三国志>>一贯的简略风格也就是记载到这个地步.至于因为他是晋宣帝就认定陈寿不应该(敢?)遗漏他的战功,简直是说陈寿是"马屁".

楼上的见识甚为短浅

四次北伐后,魏国封赏就是“俘斩万计”的旁证?

真好笑

首先要清楚各自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是获得土地(蜀国)和守住土地(魏国)

魏国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了,当然要封赏了

损失一员大将就要责罚主帅?没听说过,难道你不知道“将军难免阵上亡”的道理?

要按照你的逻辑,

有一点失败就要惩罚,

张合在巴蜀被张飞杀得大败,曹操就应该斩之了,也没看到张合受什么惩罚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rrowblu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675
编号 25044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4-29 17: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果被俘斩万计,以蜀国100万左右的户口,第五次北伐难道还能凑出几万兵来?

如此见解,实在可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4-29 18:1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当阳侯杜元凯于2005-04-29, 17:31:22发表
先看看<<三国志>>的记载.<<明帝纪>>,

五年春正月,帝耕于籍田。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诸葛亮屡次攻魏,战后魏国"封爵增位各有差"的只有这次和街亭.看来魏国朝廷尽管损失了张合这样的名将,对此战整体还是相当满意的.为什么呢?简直要成"俘斩万计"的旁证了.

另外拿曹睿死后吴国四路攻魏,司马懿出手"摆平"樊城朱然一战对比.按照<<晋书>>记载,"吴军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裴松之也有类似注解.但是<<三国志>>本文对此记载仍然极为简略,<<三少帝纪>>中记载,

夏五月,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太傅司马宣王率觽拒之。六月辛丑,退。

<<吴主传>>(孙权)中对此记载全文为,
夏四月,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琮与魏将王淩战于芍陂,中即将秦晃等十余人战死。车骑将军朱然围樊,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五月,太子登卒。是月,魏太傅司马宣王救樊。六月,军还。

<<朱然传>>无相应记载,看来不算功劳.

几处对比,按照<<三国志>>一贯的简略风格也就是记载到这个地步.至于因为他是晋宣帝就认定陈寿不应该(敢?)遗漏他的战功,简直是说陈寿是"马屁".

赏是赏了,问题是以什么为赏的? 是以亮退走论赏. 而第一北伐次是以破亮论功.  这其中差别难道还看不出来?

魏国资料保存得最为完善, 魏略的编写者更不可能漏载此次大胜. 要知道真有其事记下来这不叫拍马屁, 这叫直言, 但是为什么陈寿汇集百史, 斐松之搜罗百书都找不到这一件"俘斩万计", 却偏偏到了唐朝的太宗年间忽然悠出这么一大胜来呢?  

至于你所提的那一例, 嘿.
㈠干宝晋纪曰: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五万人围樊城,诸葛瑾、步骘寇柤中;琮已破走而樊围急。宣王曰:“柤中民夷十万,隔在水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历月不解,此危事也,请自讨之。”议者咸言:“贼远围樊城不可拔,挫于坚城之下,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之。”宣王曰:“军志有之:将能而御之,此为縻军;不能而任之,此为覆军。今疆埸骚动,民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六月,督诸军南征,车驾送津阳城门外。宣王以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乃令诸军休息洗沐,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然等闻之,乃夜遁。追至三州口,大杀获。

-----斐注正好提及了此次大胜. 然而, 第四次北伐的其他史料上的佐证何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5-4-29 18: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前面已经说过了,街亭对蜀汉是一无所获的大败,而此战有战术胜利,也击毙了高级将领.反过来,就是说对于魏国,这次"自卫反击"的胜利成色不如街亭.但是整体上魏国朝廷仍然是满意的.至于满意的原因,认为魏国达到了守卫边境的目的而封赏,诸葛亮历次北伐魏国都达到了守卫边境的目的,可也没有次次封赏,可见缺乏说服力.而陈寿本文的记载也符合他简略的一贯风格.

至于裴注中没有,而唐朝编纂的<<晋书>>中有,按青蓝兄的口气是房玄龄拍宣王"马屁"?房有这个必要吗?而且为什么不能认为是裴松之拍武侯"马屁"呢?这种争论没有尽头,恕不奉陪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4-29 18:4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什么?
第一次北伐封尚自不待言.
第二次北伐, 没封赏? 郝昭甚至张合都受到封赏啊老哥!
第三次北伐部队都没动,又失了领地, 封谁赏谁?
第四次北伐不多说.

偶不多言. 自己看着办.


房无此必要, 但是他做的是晋书, 而史注其写晋书则是以藏荣之晋书内容为主编写出来的. 这已经是以晋为出发点编书. 有偏向一点也不奇怪.

至于斐陈二人"拍"诸葛亮马屁, 嘿嘿, 能喊这句话偶也知其心也.
柬于一位同志认为魏北伐无大胜不赏之的习惯.

1. 第二次北伐:
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亮无计,救至,引退。诏嘉昭善守,赐爵列侯。及还,帝引见慰劳之,顾谓中书令孙资曰:“卿乡里乃有尔曹快人,为将灼如此,朕复何忧乎?”仍欲大用之。-------明帝传斐注内容.

2 孙权攻合肥, 未战, 退走, 明帝"遂进军幸寿春,录诸将功,封赏各有差。"
最点型的一例, 没跟孙权打就"封赏各有差".

3 徐晃破羽救仁, 曹操亲自置宴迎徐晃, 赞以周亚夫之名, 却无封赏. 这是为何呢?


以上可见. 以"封赏"做"战绩"之理由, 恐怕无太多根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5-4-29 18: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另外,大家没注意到裴松之引用注解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西晋后史家中,仅仅引用了南方史家作品?比如孙盛,干宝,常遽,习凿齿等,均为东晋人,没有一位北方人.很怀疑西晋后期战乱起,裴接触不到北方记载,也可能北方混乱而无人系统整理,或者东晋史家自恃正统而轻视北方史家等等.南北方史书记载在南北朝史书中的差别十分明显.比如那个大名鼎鼎的陈庆之,按照<<魏书>>等记载也普通得很.裴松之本人是否公正不讨论,东晋偏向蜀汉不用多罗嗦了吧.如果眼前只有这样的素材,裴注的偏向性也就很清楚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4-29 19:0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当阳侯杜元凯于2005-04-29, 18:58:03发表
另外,大家没注意到裴松之引用注解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西晋后史家中,仅仅引用了南方史家作品?比如孙盛,干宝,常遽,习凿齿等,均为东晋人,没有一位北方人.很怀疑西晋后期战乱起,裴接触不到北方记载,也可能北方混乱而无人系统整理,或者东晋史家自恃正统而轻视北方史家等等.南北方史书记载在南北朝史书中的差别十分明显.比如那个大名鼎鼎的陈庆之,按照<<魏书>>等记载也普通得很.裴松之本人是否公正不讨论,东晋偏向蜀汉不用多罗嗦了吧.如果眼前只有这样的素材,裴注的偏向性也就很清楚了.

不知道陈寿的时候有没有机会碰北方资料呢?

孙盛所注之魏略可不是他到了南方才写的老兄.

东晋诸史偏向蜀汉? 玩笑吧, 孙盛第一个跳出来跟你急, 汉晋春秋偏向蜀汉这还没人说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5-4-29 19: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4-29, 18:49:25发表
什么?
第一次北伐封尚自不待言.
第二次北伐, 没封赏? 郝昭甚至张合都受到封赏啊老哥!
第三次北伐部队都没动,又失了领地, 封谁赏谁?
第四次北伐不多说.

偶不多言. 自己看着办.


房无此必要, 但是他做的是晋书, 而史注其写晋书则是以藏荣之晋书内容为主编写出来的. 这已经是以晋为出发点编书. 有偏向一点也不奇怪.

至于斐陈二人"拍"诸葛亮马屁, 嘿嘿, 能喊这句话偶也知其心也.
柬于一位同志认为魏北伐无大胜不赏之的习惯.

1. 第二次北伐:
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亮无计,救至,引退。诏嘉昭善守,赐爵列侯。及还,帝引见慰劳之,顾谓中书令孙资曰:“卿乡里乃有尔曹快人,为将灼如此,朕复何忧乎?”仍欲大用之。-------明帝传斐注内容.

2 孙权攻合肥, 未战, 退走, 明帝"遂进军幸寿春,录诸将功,封赏各有差。"
最点型的一例, 没跟孙权打就"封赏各有差".

3 徐晃破羽救仁, 曹操亲自置宴迎徐晃, 赞以周亚夫之名, 却无封赏. 这是为何呢?


以上可见. 以"封赏"做"战绩"之理由, 恐怕无太多根据.

封赏和封赏并不一样.注意<<明帝纪>>中"封爵增位各有差"指的是大规模封赏,而不是单纯哪个人.至于曹睿在寿春封赏众人,明帝纪中不过是记载曹睿没打,而满宠等在曹睿来之前就把孙权打跑了,连孙权的侄子孙泰都杀掉了,曹睿还和谁打?魏军并不是没打,而是狠打了一下子.

至于从曹睿扯到曹操,曹操打赢那一仗后不是立刻死了?一个月都不到.风烛残年的老人能亲临前线就不容易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5-4-29 19: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4-29, 19:01:53发表
不知道陈寿的时候有没有机会碰北方资料呢?

孙盛所注之魏略可不是他到了南方才写的老兄.

东晋诸史偏向蜀汉? 玩笑吧, 孙盛第一个跳出来跟你急, 汉晋春秋偏向蜀汉这还没人说你.

陈寿当然有.蜀汉灭亡后他去了洛阳.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4-29 19:2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当阳侯杜元凯于2005-04-29, 19:10:40发表
封赏和封赏并不一样.注意<<明帝纪>>中"封爵增位各有差"指的是大规模封赏,而不是单纯哪个人.至于曹睿在寿春封赏众人,明帝纪中不过是记载曹睿没打,而满宠等在曹睿来之前就把孙权打跑了,连孙权的侄子孙泰都杀掉了,曹睿还和谁打?魏军并不是没打,而是狠打了一下子.

至于从曹睿扯到曹操,曹操打赢那一仗后不是立刻死了?一个月都不到.风烛残年的老人能亲临前线就不容易了.

嘿,第二次北伐防守之功全系于郝昭一人,封赏郝昭有什么奇怪的?难道还封赏远在天边的司马懿?但是郝昭破敌了?--------成功防守一样有重赏。

孙权被满宠打走?
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孙权闻曹睿亲来退走而已。

曹操打赢那一仗后不久死了跟他没封赏徐晃有必然联系?能端饮迎军就不能封赏?

既然兄台以扯曹操为由开脱,OK。
----保塞鲜卑大人步度根与叛鲜卑大人轲比能私通,并州刺史毕轨表,辄出军以外威比能,内镇步度根。帝省表曰:“步度根以为比能所诱,有自疑心。今轨出军,适使二部惊合为一,何所威镇乎?”促敕轨,以出军者慎勿越塞过句注也。比诏书到,轨以进军屯阴馆,遣将军苏尚、董弼追鲜卑。比能遣子将千余骑迎步度根部落,与尚、弼相遇,战于楼烦,二将(败)没。步度根部落皆叛出塞,与比能合寇边。遣骁骑将军秦朗将中军讨之,虏乃走漠北。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宣王遣将军胡遵等追讨,破降之。

可有封赏?



更何况扯了那么多,你还是没回答,为什么第一次封赏是“讨亮破亮”而封,而第四次则是“以亮退走”而封?
难道因为封爵增位各有差就能掩盖封赏的原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5-4-29 19: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一,先看看满宠传,

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于是引退。

<<通鉴>>记载,

秋,七月,壬寅,帝御龙舟东征。满宠募壮士焚吴攻具,射杀吴主之弟子泰;又吴吏士多疾病。帝未至数百里,疑兵先至。吴主始谓帝不能出,闻大军至,遂遁,孙韶亦退。

综合地说,孙权是在满宠打,曹睿压的联合压力下才撤退的.抹煞满宠军功,不厚道吧.

第二,我的论点不是"打赢了就有封赏",而是"有封赏说明打赢了",因此得出和<<晋书>>记载相吻合的结论.这一点还希望您理解.而您翻来覆去找的都是"打赢了也没有(未必有)封赏",逻辑关系上二者并无必然联系.真正要否定,应该去纠缠逆否命题,"没打赢也会有封赏".

不过说老实话,在网上灌水多年,还从来没见过哪个论坛不为这件事吵架呢,也没看见过哪个论坛真的吵出过定论来.各自保留意见好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洗甲狼河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8
帖子 1219
编号 35893
注册 2005-4-2


发表于 2005-4-30 18: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当时除了军力,人口也很重要。不排除这个“万计”包括百姓在内。可能是魏军俘掠了一些蜀的民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5-4-30 18: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洗甲狼河于2005-04-30, 18:19:25发表
当时除了军力,人口也很重要。不排除这个“万计”包括百姓在内。可能是魏军俘掠了一些蜀的民户。

不错.三国历次征战,掳掠人口是常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5-4 12: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小得意:你好!很久在这里没有看到你的大作了。
关于这个话题,以前讨论过很长时间了,这次再次提出,我也简单说几句:

1、证据
《汉晋春秋》虽为东晋人所写,但是其基本信条乃帝蜀寇魏,而且非常明显,这一点,与南宋的《蜀鉴》是一样的立足点。因此,用这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书籍做证据缺乏说服力!
《资治通鉴》,也是晚到宋朝的书籍,而且其书虽然是按照魏正统编写的,但是司马光本人并不赞同魏为正统。
而《晋书》的作者可以说与司马氏没有什么关联,根本无必要非要编造谎言赞美司马懿。

2、双方搜集资料的容易程度
《汉晋春秋》虽然是东晋时所写,但是《晋书》也是唐朝根据以前的历史资料所编,而《蜀鉴》和《资治通鉴》则晚到宋朝时期。因此,在搜集资料上双方并没有太大差距。
关键的是对三国历史最权威的《三国志》,关于这两个战绩都没有一点记载,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当然,有人说《三国志》为司马懿隐瞒,但是这一点不能成立:两支10万左右兵力的大军交战,损失3千乃很正常的胜败问题,又不是取得了决定性的失败,有何可隐瞒的?按照陈寿的一贯写法,完全可以在魏延传或者诸葛亮传里面写上一笔。提出这一种怀疑的人,本身对军事就比较外行了。
因此,综合最权威的《三国志》,以及各有所偏的《汉晋春秋》和《晋书》的记载,我们就可以知道:实际上两个胜利都是客观存在的,蜀军先胜后败,最后两军相持于祁山一线。轻易否定任何一个都是没有根据的。
我们要明白一个军事常识:这两个战绩记载,都只是这次战役中一个局部的战斗,而不是全部,同时也是可以先后发生的,因此不能用非胜即败来评价。
在一次战役中,先败后胜的情况并不少见。

3、权威性
不管怎么说,《晋书》乃24史,《资治通鉴》却不是。当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编年体的通鉴更适合阅读,但是这并不证明《资治通鉴》的历史权威性超过《晋书》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
而关于这一段记载,《资治通鉴》照抄《汉晋春秋》的实在太明显。

4、《晋书》的主要记载内容
《晋书》虽然主要是记载晋朝历史,但是对于开山鼻祖司马懿的记载决不会瞎编乱造,这一点相信历史自有公论。因此,如果用《晋书》乃主要记载晋朝来否定其对司马懿的真实记载,那实在是没有根据。

5、”万计” 指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以前给大家解释过,可能小得意忘记了?或者没有看到?
再说一次:先看两个三国志关于同一事件的记载:
——三道俱进,果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馀(陆逊传)
——鲂亦合众,随陆逊横截休,休幅裂瓦解,斩获万计。(周鲂传)
这里关于击败曹休的同一个战果,一个记载万馀,一个是万计,则证明在当时这两个词意思一致,都是一万多一些或者超过了一万的意思,而不是什么数万之意。
我们不排除司马懿夸大战果上报的可能,但是其编造一个胜利的谎言实在基本不可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4 13:1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虽然俘斩万计可能没有 但诸葛有过一次大规模战败是肯定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5-4 14:5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当阳侯杜元凯于2005-04-29, 19:57:17发表
第一,先看看满宠传,

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于是引退。

<<通鉴>>记载,

秋,七月,壬寅,帝御龙舟东征。满宠募壮士焚吴攻具,射杀吴主之弟子泰;又吴吏士多疾病。帝未至数百里,疑兵先至。吴主始谓帝不能出,闻大军至,遂遁,孙韶亦退。

综合地说,孙权是在满宠打,曹睿压的联合压力下才撤退的.抹煞满宠军功,不厚道吧.

第二,我的论点不是"打赢了就有封赏",而是"有封赏说明打赢了",因此得出和<<晋书>>记载相吻合的结论.这一点还希望您理解.而您翻来覆去找的都是"打赢了也没有(未必有)封赏",逻辑关系上二者并无必然联系.真正要否定,应该去纠缠逆否命题,"没打赢也会有封赏".

不过说老实话,在网上灌水多年,还从来没见过哪个论坛不为这件事吵架呢,也没看见过哪个论坛真的吵出过定论来.各自保留意见好了.

第一, 这命题针对的是你的"孙权被满宠打飞", 满宠的功劳是抵抗住孙权的进攻. 赶跑孙权的功劳硬要给满宠, 这才叫不厚道呢.

第二, 我举的例子同样含有没有大破一样重赏的例子, 这跟有封赏等于一定打赢了没有关系?

以封赏为晋书的辅证也不是第一次听说了. 只不过同时, 用自己思想的命题"有封赏一定有一次大胜"这逻辑去代替书上明说的"以亮退走增爵各有差"这个真命题也不是第一次说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5-4 15:0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嘿嘿, 总爱以晋书的24史来与资治通鉴做比较, 却不知道为何不敢以晋书与斐注三国志做比较.

诸葛亮退走了是事实, 而三国志里也注明了是以诸葛亮退走作为"增爵各有差"的理由.  俘斩万计跟实际斩得万余是否同一个意思. 老燕不如去晋书里查查, 毕竟三国志跟晋书两个作者不同. 不过基本意思很清楚, 万计是包含了万余和数万. 而万余则仅仅是万余. 两者相同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斜出正入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2
功绩 230
帖子 3092
编号 742
注册 2003-9-13


发表于 2005-5-5 08: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嗯,我认为“万计”是n万的意思,至于n等于几,这个不确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5-5 23: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以为万计是数万?实在没有任何的根据?如果有请给出,否则只是自己的胡乱猜测,没有说服力的!

我前面说过,如果晋书在个人传记中夸大战果,或者是司马懿当时就对消灭的敌人数量有所夸大,是可能的。在一个大约有10万人参加的会战中,如果非要把惨败编造成大胜,试问此事具有合理性吗?
但是如果把消灭敌人数千夸张一点,说成万计,大约大部分人也不会清楚这次到底战果是多少。这才是本次事件的合理结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5-5 23: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再多说几句:
这个蜀军的胜利,其实也并不归功于诸葛亮,因为实际带兵出战并取得斩首3千胜利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魏延。当然魏延乃诸葛亮派出,但是诸葛亮确实不在战场。因此此战首功当推魏延。
所以,很多喜欢诸葛亮的人不肯承认司马懿后来的胜利,是担心这样一来诸葛亮北伐的唯一胜利就没有了。其实仔细想想,这个胜利本身也不属于诸葛亮。
而后来的那场失败,其实也不是诸葛亮被打败,而是前出迎战的魏延的责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5-6 00:1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5-05, 23:29:34发表
再多说几句:
这个蜀军的胜利,其实也并不归功于诸葛亮,因为实际带兵出战并取得斩首3千胜利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魏延。当然魏延乃诸葛亮派出,但是诸葛亮确实不在战场。因此此战首功当推魏延。
所以,很多喜欢诸葛亮的人不肯承认司马懿后来的胜利,是担心这样一来诸葛亮北伐的唯一胜利就没有了。其实仔细想想,这个胜利本身也不属于诸葛亮。
而后来的那场失败,其实也不是诸葛亮被打败,而是前出迎战的魏延的责任。

那喜欢魏延的人又要不爽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5-6 00: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没有办法,不过至少现在大家都可以明白,这个被大肆吹嘘的斩首3千,其实依然是魏延亲自指挥得来的。
但是,为什么在三国志魏延传里没有一点记载:因为魏延先胜后败,而且这些都是战术性的,对于战略大局并没有产生决定性影响——司马懿并不因先败而失去战役主动权,蜀军也没有因后败而崩溃。大体是一个互有胜负、杀伤的结果。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1 00:2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288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