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后出师表》是一篇偽作, 刘逸生先生作品,大家怎么看
性别:未知-离线 村夫
(厄瑪奴耳)

冠军侯
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5
功绩 552
帖子 3111
编号 61
注册 2005-2-5
来自 奇夢の楽園
家族 云水兰若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都是同样著名的文章,以后又在《古文观止》这类选本中加以收录,《演义》又照抄不误,于是诵读的人就更多,也更深入人心了。

可是事情很蹊跷。陈寿的《三国志》只收《前出师表》而不录《后出师表》,后者只是裴松之作注时,才引《汉晋春秋》附加进去的;而且又解释说:“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连诸葛亮的文集都没有收,却由吴国做过大鸿胪的张俨记录下来,这就够奇怪了。陈寿是蜀国人,他收集诸葛亮的事迹和文章是很齐备的,不应该连这篇大文章都遗漏了。这也真使人不解。

然而最奇怪的却是《后出师表》的内容。因为那里面充满一片失败的气氛,简直像一个被迫到绝路的人垂死挣扎的哀鸣,同蜀国当时的情势全不相合。我们试把此文的内容细细推敲一下,就会发觉它不可能是出于诸葛亮的手笔。

此文有两句著名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的悲壮,不少人都曾引用过;但放在出师的表文里,就变成一句十分泄气的话。谁都知道,出兵讨伐敌国,是一件大事,“气可鼓而不可泄”,没有在打仗之前,就先散布失败议论的道理。而文中的“故知臣讨贼,才弱敌强也”;又“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又如“丧赵云”一段,说军中以少了许多勇将——那又何必急急打仗?又如“今民穷兵瘁而事不可息”——既然明知民穷兵瘁,敌人又不是大举来犯,有什么“事不可息”?在逻辑上也说不通。还有“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岂不是把国家命运付之孤注一掷,这怎能是诸葛亮平日的态度?

《前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后出师表》写于建兴六年。中间这年经过了街亭的失败,这失败固然损失不轻,但说蜀国从此一蹶不振,只能在死亡中挣扎,则完全不是事实。因为建兴六年冬天孔明又重出散关,围陈仓,因粮尽退兵,还击斩了王双,说明在整顿了半年之后,又有力量出兵进攻,一进一退,十分从容。第二年冬天,再遣陈式攻武都阴平,收复二郡,魏国对此则束手无策。可见孔明此时依然意气风发,毫不气馁,哪像《后出师表》那副凄凉绝望的样子。当时孔明不过四十七八岁,正当盛年,街亭挫折,何足以使他悲观绝望。《后表》不是也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失败过这许多次,曹操还是统一了北方,那么,街亭一役,又何足使诸葛亮丧气如此?

《后表》引者有一句话说,孔明要北伐,“议者谓为非计”,因此孔明要反驳他们。但是《后表》中所举理由,却有不少是替反对派说了话。如“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这些话拿来解释街亭之败还勉强可以,拿来作出兵的理由,就不通了。《后表》又有一段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用意是说,如果不北伐,使魏国逐步强大起来,就难以抵敌了。由弱小到强大谓之坐大,但是魏国那时已很强大了,决非孙策初起时的形势,引用刘繇、王朗的旧事,有何相似之点呢?这几句话如果是魏国讨伐蜀国的理由,倒还有点道理。诸葛亮是说不出这种歪理的。

诸葛一生惟谨慎,这是大家知道的。但《后表》却一再主张“危”。如说“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定之,此臣未解三也”,“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高帝……涉险被创,危然后安”。这些冒险的主张,也不像孔明生平的为人。

还有一个事实上的错误。赵云是建兴七年逝世的,见于《三国志‧赵云传》;而写于六年的《后表》,却说“丧赵云”,这就明明是后人伪作时,弄不清赵云死年所出现的漏洞。若是孔明,把未死的大将说成已死,真是个天大的笑话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偷心猎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454
编号 300
注册 2005-1-9


发表于 2005-6-2 15: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赵云是建兴七年逝世的,见于《三国志‧赵云传》;而写于六年的《后表》,却说“丧赵云”

这个破绽应该很大

弄这篇伪作目的何在?应该是吴国人伪作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石
(临照轩)

木禾侯
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380
帖子 5724
编号 18288
注册 2004-9-25


我记得以前上《出师表》那一课时
我的语文老师就说《后出师表》是伪作

这个应该是一直都有人质疑的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村夫
(厄瑪奴耳)

冠军侯
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5
功绩 552
帖子 3111
编号 61
注册 2005-2-5
来自 奇夢の楽園
家族 云水兰若




QUOTE:
原帖由偷心猎人于2005-06-02, 15:14:01发表

这个破绽应该很大

弄这篇伪作目的何在?应该是吴国人伪作的

此文出自刘逸生先生的《三国小札》,此書中还有一篇文章是讲關于偽作和理由,他认為偽作者是诸葛恪。
好像是因為诸葛恪要伐魏,故先借名头响亮的叔父之名發表出師之文,他再發表的话,会增強说服力。
其亦比较过兩者之出師理由的共通之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寂寞的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13
帖子 788
编号 26154
注册 2004-11-28


发表于 2005-6-2 22: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特别是后出师表,就象教训小孩一样。说作者是诸葛恪比较可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奉孝
(東望洋生神仙)

琅邪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09
帖子 2865
编号 65
注册 2004-11-3
来自 東望洋山


发表于 2005-6-2 23: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據說諸葛恪很崇拜叔父,這種想法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而且,的確也有利用的價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杨威利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7
编号 9403
注册 2004-7-6


发表于 2005-6-3 00: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个事实上的错误。赵云是建兴七年逝世的,见于《三国志‧赵云传》;而写于六年的《后表》,却说“丧赵云”,这就明明是后人伪作时,弄不清赵云死年所出现的漏洞。若是孔明,把未死的大将说成已死,真是个天大的笑话了。
----------------------------------------------------------
这种推理逻辑实际上比较搞笑.因为支持点是建立在所谓三国志正确,而后出师表错误.
但实际上没有任何资料就一定从旁边证明陈寿记录的死亡年限就一定正确.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江帆影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7
编号 40115
注册 2005-6-3


发表于 2005-6-3 02:4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分析下现实中赵云在蜀国的地位和重要性,对比三国演义等小说里面的描述。在分析《后出师表》。或许会有点收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5-6-3 04: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此表作于建兴七年,只不过是因为裴老自己的疏忽,把此注放在了“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之前。导致很多朋友都以赵云死期不对来质疑此表的真实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6-5 16: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后出师表》不应是伪作。最低限度肯定不是诸葛恪伪作的。

至于赵云卒年,仅有两种说法,一出自《后出师表》,一出自《赵云传》,再无第三处记载为其中的任何一种说法提供支持,故以后者非议前者恐怕不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6-5 18: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村夫于2005-06-05, 16:15:36发表
愿闻其详

《后出师表》不是伪作说来话长了,没有至少几千字说不透的。

至于非诸葛恪所作,则较为肯定,《诸葛恪》传中说的算是很清楚了。

《后出师表》是一篇应用文,考校其真伪,不能仅局限于文章中的某些字句,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大环境加以分析。最近没什么时间,无暇分出时间成文。您要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一一探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5-6-5 19: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寥廓江天于2005-06-02, 17:23:27发表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吴国不会说什么 孙策坐大 之类的话

同意。

伪造来干嘛,贪好玩?经过这么多年,好像古代没有多少质疑的

某认为是裴松之疏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6-5 21: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06-05, 19:20:49发表
同意。

伪造来干嘛,贪好玩?经过这么多年,好像古代没有多少质疑的

某认为是裴松之疏忽

裴松之很慎重,只说“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从未说过《后出师表》为伪,所以恐怕谈不上裴松之的疏忽。由此,也正能看出裴氏在这个问题上的严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6-6 12: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作者可能是对当时的那段历史不甚了了,也就没能读懂《后出师表》这篇文字,所以会得出“里面充满一片失败的气氛,简直像一个被迫到绝路的人垂死挣扎的哀鸣,同蜀国当时的情势全不相合”的结论,进而草率地认为此文并非诸葛亮手笔,就作者文中提出的问题粗略地谈谈,供诸网友参考。

首先,通观此文,可以说作者并没有读懂《后出师表》,只是从字句的表面含义而撇开当时的实际情况去解读,肯定是行不通的。

作者认为《后》表散布“失败议论”,与《前》表的基调大有不同,但这正说明问题。“失败”并非《后》表所散布,而是现实存在的,那就是首次北伐的铩羽而归。此役前,诸葛亮上《前出师表》,踌躇满志,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诸葛亮在上《前出师表》、发动第一次北伐时,却处于一种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盲目乐观状态,诸葛亮此前从未与魏军交过手,对魏军的各方面的情况以及魏、蜀两军的实力对比缺乏了解(这从首役看得非常清楚,蜀军在先发、兵力占优、敌军守备虚弱,三郡响应的大好形势下反应迟缓,被魏军的快速反击打得无还手之力,最后空手而归);诸葛亮本人对自己以及属下的能力也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直接导致了首役的失败。在这种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情况下贸然发动的战争,不失败就有点天方夜谭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前出师表》的信心为了鼓舞士气而建立在高估自己,低估对手的基础上的,并非当时客观实际的反映,而经过首役一战,可谓令诸葛亮清醒了许多,《后》表的低调是与《前》表高调相比较而言,与其说是《后》表充满悲观失望,倒不如说是《前》表基调定的过高,在经历首役失败后,诸葛亮不得不在承认蜀国确实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北伐必伐的理由。

通篇《后出师表》,基本上可以以一个句型来概括,即“虽然……但是……”,其中心思想就是:虽然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但是蜀国依然不可只守不攻,放弃北伐战略,而要及时进取。这是面对首次北伐已告失利的局面,在不得不承认有目共睹的困难的前提下,为今后的继续北伐所做的理论支持。这种解释是在《前出师表》的所提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情况下所作的统一认识的必要的补充,是相当关键且不可或缺的(应该注意到的是,此后诸葛亮虽屡屡出师,但再不见上《出师表》,原因正是在于后来的出师与《后出师表》所述的情况没有变化,故不必多次一举)。而作者所认为的散布“失败”理论的内容,正是属于“虽然”的范畴,但关键的关键,更在于后面的“但是”,这个“但是”就是——北伐无论如何还要继续,这才是写作《后出师表》的惟一目的,而从后来诸葛亮的行动来看,也确实是坚定地贯彻了这一思想,虽屡战屡挫,但仍屡挫屡战,直至病殒五丈原,从而最终兑现了他在《后》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6-6 12:1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斐虽没表态, 却也已经示疑了. 让读的人自行判断尔.

不过老万对第一次北伐的评论我倒是同意, 诸葛亮在成果空前时盲目乐观, 错误判断魏军的反应速度和作战能力. 取得三郡响应时还去纠缠各处小利之上, 又在紧要关头派毫无军功者出战, 完全失去平日的谨慎和冷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赵哪个云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6
帖子 5584
编号 731
注册 2003-9-12


这个纠缠各处小利也不太说得过去吧~~
诸葛总不能把其他没有投降的郡城统统忽略不啊!!
否则他凭什么保证自己的补给线??
但派出马谡这种菜鸟就真可谓识人不明了
如果是魏延等宿将的话,结果很可能就不同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6-6 19:3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贾图于2005-06-03, 4:03:53发表
个人认为此表作于建兴七年,只不过是因为裴老自己的疏忽,把此注放在了“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之前。导致很多朋友都以赵云死期不对来质疑此表的真实性。

介个后出师表是有时间D。 汉晋春秋上明确写着是当年十一月,吴东线战事紧张,诸葛亮欲趁机再伐魏。于是十二月出兵陈仓。

介个就没可能会是七年D事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5-6-6 20: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介个后出师表是有时间D。 汉晋春秋上明确写着是当年十一月,吴东线战事紧张,诸葛亮欲趁机再伐魏。于是十二月出兵陈仓。
介个就没可能会是七年D事啦。

—— 看文不仔细~
那么只能说明赵云传和汉晋春秋有一个是错的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一马当先
(时间守护者)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30
编号 37138
注册 2005-4-19
来自 武汉


发表于 2005-6-6 21: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赵哪个云于2005-06-06, 12:47:30发表
这个纠缠各处小利也不太说得过去吧~~
诸葛总不能把其他没有投降的郡城统统忽略不啊!!
否则他凭什么保证自己的补给线??
但派出马谡这种菜鸟就真可谓识人不明了
如果是魏延等宿将的话,结果很可能就不同了

不同意,诸葛亮的补给线基本上都来自蜀国,取自魏国的很少,根本没有“保证自己的补给线”一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6-7 07: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后出师表》非诸葛恪所作,就已经使“伪作论”没了支点。




这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倒是说明了为什么古往今来许多人执着地要把本出自诸葛亮手笔的《后出师表》指为“伪作”。




《后出师表》不是诸葛恪所作,这从其本传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如果非要指其为“伪作”,那么总要有伪作之人,不是诸葛恪,那么是谁呢?

《后》表出自张俨《默记》,张俨于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死于出使吊祭司马昭的归途中,因此,若《后》表为“伪作”,则其产生的时间只能在公元228年(蜀建兴六年)到266年这不到40年间,那么这个“捉刀”之人到底是谁? 他又出自何种动机呢?

若找不到伪作者,又无法解释其“伪作”的动机,那么言之凿凿的指《后出师表》为伪,就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6-11 18:3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
陶元珍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曰:“汉晋春秋曰:‘……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十一月,上言曰……於是有散关之役’,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案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所载亮表,即世人传诵之后出师表也。此表既为亮集所无,复不见於亮传,其真伪遂为学者聚讼之点,兹分述各家之说於次:

何焯曰:“按赵云以建兴七年卒,散关之役乃在六年,后人或据此疑此表为伪,(表云:“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非也。以元逊(诸葛恪)传观之自明。第此表乃剧论时势之尽,非若发汉中时所陈,得以激励士众,不妨宣泄於外。失之蜀而传之吴,或伯松(诸葛乔)写留箱箧,元逊钩致之於身后耳。集不载者,益明武侯之慎,非由陈氏(陈寿)之疏。若赵云传“七年”字,当为“六年”,云本信臣宿将,箕谷失利,适由兵弱,既贬杂号将军以明法,散关之役,使其尚在,必别统万众使复所负,而不闻再出,其必殁於是冬之前矣”。(义门读书记)此信兹表真为亮作者也。殿本考证即据何氏之说。

钱大昭曰:“按刘繇为豫章太守在兴平中,王朗为会稽太守在建安初,孙讨逆(策为讨逆将军)卒於建安五年,据魏春秋此疏上於孙权破曹休之时,盖建兴五年也,(原注:‘蜀建兴五年即魏太和元年’)。相隔二三十年,不必赘及。(表云:“刘繇王朗,各据州郡,……”又云,“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且云‘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魏志亦无此人。窃疑此表后人伪撰,习凿齿(汉晋春秋著者)未之深考而载之耳。承祚(陈寿)不采此文,极有卓见”(三国志辨疑卷二)。

林国赞曰:“又注(蜀注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载后出师表颇不可解。据“五攻昌霸不下”,案昌霸反东海惟一见先主传,陈志(指三国志)初无五攻事。又据云自到汉中丧赵云等,又云於是有散关之役,然则此表作於建兴五年,据云传云卒於七年,则此谬矣。是年冬春两出师,前此后此,均未有谓讨贼为非计者也,而此表聒强不舍,辄刺刺於未解者六,亦深可疑。陈承祚以蜀人而编亮集,亮文当无所遗,故本传於其集若干篇若干字皆著明。裴氏(裴松之)谓此表出张俨默记,亮集所无,张俨乃吴人,反记敌国文,宜未可信”(三国志裴注述卷一)。

李宝淦曰:“诸葛亮后出师表,传既不见,集亦不载,仅见於裴注(指三国志注)中。案承祚於亮最为心折,且如周鲂七笺胡综三文之类,无不全录,既取前表,岂独遗此?必出后人伪托,非亮文也”(三国志平义卷二)

钱大昭林国赞李宝淦等皆不信兹表真为亮作者也。外此如袁枚亦云此非孔明作也,枚之言徒涉空谈,有同策论,兹所不取。余公平衡众说略附己见於次:

何氏之说,要点凡四:⑴以诸葛恪传观之,足明此表之真。⑵此表乃剧论时势之尽,不便宣泄於外,故陈寿编亮集未见此表。⑶此表之流传於吴,或云诸葛乔写存,诸葛恪钩致之。⑷赵云当卒於建兴六年冬之前。以上四点,除第一点留待后论外,其馀三点均颇难成立。就第二点言之。此表果为亮作,亮家当有底稿,纵系密表不便宣泄,蜀亡之后,自当流传於外,何以陈寿未见此表?是何说此点难成立。就第三点言之。蜀志诸葛亮传谓诸葛乔‘年二十五,建兴元年卒’。建兴元年‘元’字,自系传写之误。盖建兴五年亮至汉中,乔尚随行,其没自在此后。且乔兄恪死於公元二五三年,年五十一(吴录),推知恪生於公元二○三年,乔若没於建兴元年(公元二二三),则应生於公元一九九年,断无此理。何焯云:“详‘元’字当作‘六’。”其说颇当。盖“元”字与“六”字形近,而乔较恪小一岁亦在情理之中。诸葛乔既有殁於建兴六年之可能,而散关之役即在是年,则亮纵有此表,乔究及见否殊为疑问,更无论写存其文与否也。是何说此点亦颇难成立。就第四点言之,吾人不能因赵云未参与散关之役,遽信表文,谓云已殁於斯役之前,而疑云本传有误,盖建兴六年冬云当已病困不能从征,故次年即殁也。何说此点亦属难以成立。

钱氏谓刘繇为豫章太守,又谓据魏春秋云云,又谓孙权破曹休在建兴五年,均属错误。刘繇但为扬州刺史,未尝为豫章太守,孙权之破曹休实在建兴六年,又所谓魏春秋实无此书名,据吾人所知,惟有孙盛之魏氏春秋,而钱氏所据,实即汉晋春秋,并非魏氏春秋也。此皆钱说之小误,惟尚无碍於论旨。

钱说要点有四:⑴刘繇王朗之事,距建兴六年不过二三十年,(实有三十馀年)不必赘及。⑵魏志并无李服其人。⑶此表疑为后人伪撰,习氏漫载之耳。⑷陈寿不采此文,极有卓见。案钱说第一点理由颇为薄弱,桓灵二帝之事,距建兴五年亦不过数十年耳,而陈志载亮建兴五年所上表,(即俗称前出师表者,此表学者公认真为亮作。)故有“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等语。胡三省通鉴注曰:“李服盖王服也,与董承谋杀操,被诛”。王服即王子服,见蜀志先主传及注引献帝起居注。胡氏谓李服盖即王服虽不过揣测之辞,钱氏未引胡说,是钱氏之疏也。钱说一二两点,殊不足令人疑此表为后人伪撰。至钱云陈寿不采此表极有卓见,是谓陈氏曾见此表,陈氏究见此表否,实为疑问,兹待后论。

林氏谓散关之役在建兴五年,亦属错误,散关之役,实在建兴六年,惟此乃小误,於其论旨并无妨碍。林说要点有四:⑴昌霸反东海,惟一见先主传,陈志初无五攻事。案胡三省通鉴注曰:“昌霸,昌浠也”。胡氏谓昌霸即昌浠,良确。蜀志先主传叙昌霸反为先主,在曹操击破先主前。魏志武帝纪叙昌浠叛为刘备,则在备败后。此非二事,浠叛为备实在备败前,而操攻浠则在备败后,魏志为叙述便利故列浠叛为备事於操破备后耳。魏志张辽传曰:“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与夏侯渊围昌浠於东海”。尤足证昌霸与昌浠确为一人也。考陈志所记,曹操凡三攻浠。刘备既败,袁绍未破,操攻破昌浠,此第一次也。袁绍既破,操遣张辽夏侯渊围浠於东海,数月,浠降,此第二次也。冀州平,昌浠复叛,操遣于禁攻之,未克,复遣于禁与渊并力,浠诣禁降,禁遂斩浠,此第三次也。(参看魏志武帝纪又夏侯渊传又张辽传又于禁传林说此点实未经详考,惟兹表所谓五攻不下,究与事实不符,盖昌浠(即昌霸)终於授首,而操攻昌浠实仅三次也。⑵此表谓赵云已殁,实谬。案林说此点确具理由,惟前人已有此说,故何氏加以辩正,并非林氏创见。⑶是时未有谓讨贼为非计者。案林说此点颇当。蜀志李严传载亮表有云:“自先帝崩后,平(即严)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李严不过欲专断一方,故不肯至汉中为亮所制,未尝反对亮北伐也。果如世传后出师表(从俗称)所云“议者谓为非计”,则反对亮北伐之辞,陈志应有记载,如张翼反对姜维北伐,其事其辞均见翼本传,今陈志既未载有反对亮北伐者之辞,(廖立特空为大言耳,非反对亮北伐也)亦未记有反对亮北伐之事,可知世传后出师表所云有类无的放矢也。⑷陈寿编亮集,亮文当无所遗,张俨反记敌国文,宜未可信。案林说此点亦当。陈寿果见兹表,纵不信为亮作,亦当别加按语载入亮传或亮集,如吴志陆凯传之例,不当弃而不录。故钱大昭“承祚不过采此文”之语,颇觉未惬,盖亮集及亮传均无此表,知陈氏当未及见也。

李说与林说第四点大致相同,兹不具论。

本人对此表之内容亦认为颇多可疑之点,兹述本人所见及者於次:⑴前出师表(从俗称)已有“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二语,今此表复云“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武侯何自好表白如此?此可疑点一。(2)前出师表但云深入不毛而已,此表更云“并日而食”,亦属可疑。⑶前出师表云:“将军向宠,性情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此表云:“曹操智计,殊绝於人,其用兵也,彷佛孙吴。…… 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疑此为后人故袭前表语气以饰其伪。⑷此表横插入“刘繇王朗各据州郡”以下一段韵语,颇觉不伦。此可疑点之四。⑸前出师表谓后主“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今此表以刘繇王朗为喻,案刘繇名为刺史,所据不过一二郡,王朗则一太守耳,以繇为喻,真所谓引喻失义矣。此可疑之点五。⑹前出师表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故街亭败后,亮即上书自贬,今此表博引曹操之事以自解,颇近护前。此可疑之点六。⑺此表云:“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案上述诸人,除赵云外,皆不见於陈志。阳群等若非重要将领,何必胪举其名,若为重要将领,何以陈志毫无记载,他书亦未述及?此可疑之点七。⑻孙策未定江东时,不过袁术之一将,未有寸土,势非甚强,当其渡江,众不过五六千,及既逐刘繇,势乃转盛。今此表云:“刘繇王朗,各据州郡,……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使孙策坐大”颇非事实,此可疑之点八。⑼假定李服确为王服,王服之地位殊难与夏侯渊比,又四越巢湖指讨孙权,昌霸之地位更难与孙权比。疑伪撰此表者习为排比,故摭拾不重要之事以入文耳。⑽此表云:“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又始曰“偏安”,继曰“偏全”始曰“逆见”,继曰“逆睹”,殊觉遣词之窘,不类武侯手笔。此可疑之点十。

吴志诸葛恪传载所著论有云:“每览荆邯说公孙述以进取之图,近见家叔父表陈兴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何氏据此信兹表为真,似不无理由,惟此表恪究见及否,尚属疑问。或恪因同僚反对出师者众,遂漫谓见家叔父表陈云云,欲藉诸葛亮之名以增强己之意见,未必曾见此表也。余疑此表当系吴人之好事者本前出师表及恪所著论撰成。惟此种假设自难即成定论,本篇之作,实欲引起学人鉴定此表真伪之兴趣,有同抛砖引玉云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5-6-14 07: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陶先生的这篇文章早就看过,算是质疑《后》表是伪作的文章中分析较为深入的一篇(至少要比傅斯年的那篇好),但其中所谓的“疑点”也多有牵强,不足以作为指《后》表为伪作的支持。

此后陶先生更进一步认为伪作《后》表者即为诸葛恪(找出伪作者及动机对否定《后》表真实性至关重要,陶先生显然明白这个道理),并对此加以论证,但若细读《诸葛恪传》,即不难看出,此论证难以自圆其说。

现将陶先生证诸葛恪为伪作者的一段文字节录于此,供诸位参考:

QUOTE:
至余之意见,已较前更进一步。余意所谓后出师表,当即诸葛恪所伪撰。

据吴志诸葛恪传,恪於孙亮建兴元年(二五三)十二月大破魏军於东兴,次年春复欲出军。吴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或以固争扶出,恪乃著论以谕众意。恪著论之外,当更伪撰此表,谬云亮作,以为己论根据。亮虽蜀臣,素为吴人所敬佩,假托亮之意见,足以折服众口,且亮死已久无对证,不忧众人不信也。恪所著论,大意可约为数点:

⑴与敌不可两立,

⑵不可任敌坐大致眙后悔,

⑶应及己力尚强之时图敌,

⑷不当惜目前劳费。

此与所谓后出师表大意若合符节。如恪著论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此即后出师表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之意也。恪著论谓六国之於秦,刘表之於曹操,吴之於越,均以纵敌致败,此即后出师表所谓刘繇王朗,不事~征战,使孙策坐大之意也。恪著论若不及早用众,端坐使老,复十数年,略当损半,此即后出师表所谓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之意也。恪著论谓众人或以百姓尚贫,欲务闲息,乃不知虑其大危而爱其小勤,即后出师表所谓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之意也。其出一手,至为显然。

余曩撰辨证,疑此表吴人之好事者本前出师表及恪所著论撰成,犹嫌未谛。张俨吴臣,卒於孙皓宝鼎元年(二六六)见吴志孙皓传。俨撰默记时,此表业已传布,故被载入。默记首载此表,东晋时习凿齿撰汉晋春秋复载之,刘宋时裴松之撰三国志注,更据汉晋春秋引入注中,此表遂俨若真为亮作矣。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5 19:4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96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