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曹操传(一~四)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曹操传(一~四), 出国前先行发出前四章,余文尚在撰写中。
xk8287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8
编号
36114
注册
2005-4-6
#1
发表于 2005-5-22 09: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注:引例全为正史,《演义》等戏说类资料不为取信,如所撰事件各史书上记载不同,将其对比引出。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县),出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人。沛国大致在今天的安徽北部,江苏西部一带,秦称泗水郡,汉高祖时改名为沛郡,东汉时天子封刘姓子孙在此为王,改称沛国。汉高祖刘邦是沛国的沛县人,刘邦斩蛇起义的地方也在沛国治下,叫丰县;此外,陈胜吴广起义的大泽乡是沛国治下蕲县内的大泽乡。由此看来,这沛国的确是成大事者的一块风水宝地。
《曹瞒传》里说,曹操又名吉利,小字阿瞒。所以曹操也被称为曹阿瞒或者曹瞒。曹操的父亲叫曹嵩(字巨高),做过中常侍(太监)曹腾(字季兴)的养子,曹腾的父亲叫曹节(也有人认为叫曹萌。字符伟)。《曹瞒传》和《世语》中说,曹嵩本姓夏侯,是夏侯憞的叔父。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可靠,虽然陈寿在《三国志》中比较暧昧地将诸夏侯、诸曹放在一起列传,但是《三国志》中却也详细交代了曹家和夏侯家后人通婚的情况。按照古人同姓不通婚的原则,曹嵩本姓夏侯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曹嵩到底姓什么?陈寿说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关于曹家的几代人,有这样几件事情:
曹节的邻居家丢了一只猪,和曹节的猪很相似,邻居就到曹家来讨要。曹节并不与其争执,而是让邻居把自己的猪带走。后来邻居家的猪又自己回来了,邻居觉得惭愧,就上门来还猪辞谢①。
曹节的小儿子曹腾自小进宫当太监,为人恭谨,服侍过四位皇帝。曹腾善于向皇帝推荐人才,他推荐的虞放、边韶、张温等都曾位至公卿。有一次,益州刺史种暠在函谷关搜出了蜀郡太守写给曹腾的信,将其交给皇帝,要求皇帝将其以内臣外交的罪名治罪。皇帝认为,书信是外面写来,而曹腾并没有回信,这不是曹腾的罪过。曹腾却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忌恨种暠,而是再三称赞他②。
曹腾的养子,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是“质性敦慎,所在忠孝。”当过司隶校尉,之后又被任命为位居九卿的大司农、大鸿胪,后来替代崔烈担任了高居三公之一的太尉③。
从这些叙述来看,曹操应该是成长在一个有文化、重道德的官僚世家,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忠君爱民的正统道德思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曹操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曰:太祖④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很多书上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曹操的叔父对他的品行不满,曾屡劝兄长曹嵩严加管教。一日,曹操见到叔父,突然倒卧在地,诈作中风之状,其叔父慌忙告知兄长曹嵩。 当曹嵩看到曹操的时候,曹操却安然无事。曹嵩十分惊奇,遂问道:“你叔父说你中风,怎么不是这么一回事呀?”操佯作非常委屈地答道:“孩儿本来就没有病呀,不过叔父不喜欢我,故意在你面前诬枉我。曹嵩信曹操的话,以后叔父若再说曹操的过错,曹嵩全然不听⑤。那么青少年时期的曹操是否真的是一个有点小聪明,放荡不羁的纨绔公子?我认为不竟然,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青少年时期的曹操应该是一个胸有雄心大志的人,只不过还处于蛰伏状态。我们知道,东汉、魏晋时代的人是很讲出生门第的,刘备就比较喜欢开口闭口都说自己是中山靖王多少多少代玄孙等等。而曹操凭借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这些举止爱好,是很容易去结交一些世家子弟的。《三国志·诸夏侯曹传》里有这样一段话:夏侯渊字妙才,惇族弟也。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得免。由此可以看出,曹操青少年时期的这样一种举止习性还是很受欢迎的,连自己获罪都会有朋友代为受过。同时,从曹操后来又去营救夏侯渊的事迹中,也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讲义气、性格豪爽的人。
《异同杂语》曰: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髃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我们暂且先认为孙盛作的这部书的内容是真实的历史,从中可以更看到,其实青少年时期的曹操所表现出来的所谓“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实际只是一个表象。曹操喜读兵法,青年时代就注了十三篇孙武的兵法。也许民间传说中的张松默写《孟德新书》的那一段,就是由曹操年轻时注过兵书这件事情发挥的。此外曹操的诗文在东汉末年属于一品,而且古人作文讲究引经据典,作为诗文一品的曹操,必然是熟读诗书的人。而曹操自然不会有闲暇在之后的东征西讨的过程中去熟读这些诗书。那么他的这些诗书是什么时候读的呢?只有一种可能,是他青少年时期读的。真实的曹操应该是一个才武过人,胸有壮志的人。除了曹操结交的那些朋友以外,也还是有人欣赏曹操的。谁呢?梁国桥玄、南阳何颙,还有传说故事中还比较有名的那位许子将。他们都一致认为曹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物⑥。
两汉的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官员的选拔用的是一种察举制度,由各地方郡国每年或每几年向上级推荐人才(也有时候是灾后皇帝下诏要求地方推举人才),地方推举的人才分为孝廉(孝和廉先是两科,后来和为一科)和秀才,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入仕的正途。曹操就是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靠举孝廉为郎这条路走上了仕途,担任了洛阳北部尉。他执法不避权贵豪强,在上任伊始,就命人制作“五色棒”在尉廨的大门左右各悬挂十余枚,并且明令:“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几个月后,皇帝所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法夜行,就被曹操打死了。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大震动,一时间“京师敛迹,莫敢犯者”。京师的权臣宦官们对他是又恨又怕,于是向皇帝推荐“提拔”曹操担任顿丘令⑦。
在曹操第二次被征拜为议郎的时候(曹操在担任顿丘令之后曾被拜为议郎,但是因为从妹夫宋奇被诛一事受牵连被免职,后来因“能明古学”重新被拜为议郎),大将军窦武、太尉陈藩等密谋准备诛杀当权的宦官,夺回对朝政的控制,却事败反为所害⑧。曹操大胆上奏汉灵帝,为二人鸣冤,言辞激愤地指出:“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雍塞。”可是昏庸的汉灵帝却对此置之不理⑨。曹操心知不可匡正,就不再上奏献言。
可以说这时候是曹操心理转变的开始。在此之前,曹操是对自己的官宦生涯和东汉王朝的前途充满希望的,他初为官时执法严格不避贵戚,上疏直言不畏惧强权,应该是想做一个好官,为东汉王朝做一些实事的。可是看到忠臣被杀,自己仗义执言又再三碰壁以后,曹操开始有点对腐朽的朝廷和昏庸的皇帝失望了。
注:
①《续汉书》:腾父节,字元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
②《后汉书·宦者列传》:曹腾字季兴,沛国谯人也。安帝时,除黄门从官。顺帝在东宫,邓太后以腾年少谨厚,使侍皇太子书,特见亲爱。及帝即位,腾为小黄门,迁中常侍。桓帝得立,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以定策功,皆封亭侯,腾为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 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时蜀郡太守因计吏赂遗于腾,益州刺史种暠于斜谷关搜得其书,上奏太守,并以劾腾,请下廷尉案罪。帝曰:“书自外来,非腾之过。”遂寝暠奏。腾不为纤介,常称暠为能吏,时人嗟美之。腾卒,养子嵩嗣。种暠后为司徒,告宾客曰:“今身为公,乃曹常侍力焉。”
③《续汉书》: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后汉书·宦者列传》: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
④“太祖”就是曹操。曹操本人并未称帝,其子曹丕称帝后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所以后人称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或“太祖武皇帝”。
⑤《曹瞒传》曰: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曰: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魏书》曰: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世语》曰:玄谓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太祖乃造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异同杂语》曰: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⑦《曹瞒传》: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於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⑧《后汉书·孝灵帝纪》:中常侍曹节矫诏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尚书令尹勋﹑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皆夷其族。皇太后迁于南宫。
⑨《魏书》: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xk8287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8
编号
36114
注册
2005-4-6
#2
发表于 2005-5-22 09: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中平元年春二月①,钜鹿人张角发动三十六万人在全国各地进行农民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席卷各地②。因起义军以头裹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汉灵帝大惊,命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率步骑四万余人重点进攻颍川黄巾军,曹操也被封为骑都尉协同作战③。曹操与皇甫嵩、朱儁合兵作战,击退敌军。不久张角病死,被开棺戮尸,其弟张梁也战死,黄巾起义宣告失败,曹操以军功升迁为济南相。
济南是青州治下的一个郡国。由于天子封了子孙在济南国为王,所以济南不称郡而称为国。济南相就是济南国的国相,当时王公是不能直接过问属国事务的,必须由中央任命的国相来管理属国,国相的地位和太守大致相当。曹操在担任济南相的时候还是颇有一番政绩的:济南国有十余县④,很多官员都依附贵戚,狼狈为奸、贪赃枉法,前任的国相都因为畏权不敢举奏。曹操上任后,立即整顿吏治,上奏将其中八县的长官免职。以前,城阳景王刘章曾经有功于汉,在他的属国有人为他立祠,青州其他郡国也纷纷效仿,其中济南国立的祠最多,大约有六百余。商人和官员崇尚祭祀,奢侈之风蔓延,而人民生活却很贫困。曹操到任后,破坏祠屋,严厉禁止这样奸邪、鬼神的风气,使人民安居乐业⑤。
曹操在担任济南相之后转为东郡太守,可他没有去上任,称病还乡。
孝灵皇帝中平五年,冀州刺史王芬、前太傅陈藩的儿子逸、平原术士襄楷、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等人联合了一些豪杰,计划假称黑山贼攻破了一些城池,要求起兵讨伐,趁皇帝北巡河间的时候起兵谋反,废掉汉灵帝,立合肥侯,杀尽宦官。他们把这件事情知会曹操,曹操说:废立的事情对全天下来说是有影响的,古人中有能力行废立之事的,也只有伊尹和霍光二人。而此二人都是心怀忠诚,居于宰辅的高位,手中握有权利,且顺从众意才得以成功的。现在你们这些人只是考虑了前面这些轻率的行动,却没有看到当今行事的困难。然而世事造化是无常的,你们的计划必会失败,这是很危险的。后来 王芬等人果然事败⑥。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里关于发生这件事情时曹操官职的记载有一些不一致,前者说法含糊,似乎应该是曹操辞去东郡太守之后发生的,而后者却说“以其谋告议郎曹操”。《后汉书·孝灵帝纪》对中平五年设西园八校尉之事引了《山阳公载记》中的内容: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曹操是由议郎——骑都尉——济南相——东郡太守——辞职——典军校尉,而《后汉书·孝灵帝纪》称曹操是由议郎迁为典军校尉的。我认为这里应该取信《三国志》,不仅因为《三国志》是当朝人修当朝史的缘故,还因为《资治通鉴》和《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都提到了曹操作为骑都尉随同赴颖川讨黄巾的事情,所以曹操至少应该担任过骑都尉。至于为什么《后汉书·孝灵帝纪》称曹操是由议郎迁为典军校尉?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篇幅所限,二是议郎可能是一个虚职或者是对作者当时赋闲的人称呼他以前的官职。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馀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根据《后汉书·孝灵帝纪》和《资治通鉴》的记载,边张、韩遂叛乱应该是在中平元年冬天发生的事情,也就是黄巾起义失败的时候。在中平四年春天的时候,韩遂杀掉了同伙边张、北宫伯玉等人,叛军的实力也已经走了下坡路。如果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曹操担任典军校尉应该是在中平元年到四年之间。但是《后汉书·孝灵帝纪》和《资治通鉴》均记载,曹操是在中平五年八月担任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⑦。对此,我认为《后汉书·孝灵帝纪》和《资治通鉴》是可信的,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也许想交代的是曹操在边张、韩遂叛乱平息以后被征为典军校尉,却因为行文过于简洁,引起了歧义。
中平六年四月,汉灵帝去世,年三十四岁,葬于文陵。十四岁的皇子刘辩即位为帝,后来称为汉少帝⑧,其母何氏被尊为太后,垂帘听政。同时,封灵帝的另一个皇子——九岁的刘协为渤海王⑨;封何太后的哥哥何进(字遂高)为大将军,与太傅、后将军袁隗一起“参录尚书事”,把持朝政。
何进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是他有个下级和朋友的人叫袁绍(字本初)。这个袁绍是太傅袁隗的侄子,也是个世家子弟,家中“四世三公”,在当时是一个忠于汉室的人。袁绍常常向何进灌输一些消灭宦官,为被宦官害死的窦武、陈藩平反,匡复汉室的思想,何进也很赞赏,于是和袁绍密谋诛杀宦官。可是何进又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家伙,他把这件事情先禀报了何太后,要求太后把宦官们都罢免了,改用郎官来服侍皇室。何太后却说,宦官是古来有之的,不可以轻易废除,而且先帝刚刚去世,(如果没有宦官服侍的话)叫我怎么能接受那些衣冠楚楚的男子来服侍我呢?同时,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何进的兄弟何苗等人因为收受了宦官的贿赂,得知何进要诛杀宦官,纷纷为宦官向太后求情。愚蠢的何进这时想出了一个馊主意,下令给董卓(字仲颖),要董卓“造反逼供”,吓唬吓唬何太后。在董卓威慑力的帮助下,何进在八月戊辰日再度进宫向妹妹请旨,但是他这次不是要求罢免宦官,而是要求杀尽所有宦官。
曹操闻讯后笑着说:宦官是古今都有的,但是皇帝不该给他们权宠,导致现在局势至此。但是要治他们的罪,应该诛杀元凶,派一个狱吏就可以了,何必征召外将?如果要杀光宦官的话,这事情必然败露,我现在就可以预感到他们要失败的⑩。
这件事情果然被张让等宦官知道了,他们手持武器,在何进进宫的时候关闭宫门,将何进杀害了。而何进的部下想为何进报仇,也砍开宫门,冲进宫来屠杀宦官。宫内外一片大乱,张让等十二常侍和其他宦官几乎被杀尽,而何进的兄弟何苗等人也死于乱军之中。少帝和陈留王在一个叫吴贡的小官的陪伴下逃出洛阳,在农家住了几天后又逃到了北芒镇,在那里遇到了奉命进京的董卓等人。
很多小说和传说中都说曹操和袁绍一起都是何进的幕僚,一起密谋了诛杀宦官这件事情,不过史料上并没有记载。而且我认为曹操可能没有参与谋划这件事情,否则他说何进要失败这样幸灾乐祸的话也太不合逻辑了。曹操当时是典军校尉,手中多少还有一定的兵力,可是史料并没有说他也参与攻进皇宫诛杀宦官的事情。而当时其他握有兵权的人。包括袁绍、袁术、董旻、吴匡、张璋等人都参与了,甚至连一向被认为贤德冷静的大儒——尚书卢植在看到皇室罹难的时候也出手相救。所以我据此大胆揣测,曹操并没有参与何进的密谋,甚至当时不在洛阳城内。
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光和末,黄巾起。《后汉书·孝灵帝纪》:中平元年春二月,钜鹿人张角自称“黄天”。两者略有出入。黄巾军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表明起事时间的干支纪年为甲子,即公元184年。而《后汉书·孝灵帝纪》又记载灵帝是在公元184年冬十二月己巳才改元中平的,可见184年二月的年号应该还是光和。不过由于改元,一般史料未有光和七年这样的说法,所以在这里我还是同《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相同,用中平元年。
②《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闲,觽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③《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儁,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鉨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会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
④据《后汉书·郡国志四》中记载,济南国有东平陵、著、於陵、台、菅、土鼓、梁邹、邹平、东朝阳、历城十个县。
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迁为济南相,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魏书》: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於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馀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故太傅陈蕃子逸与术士襄楷会于冀州刺史王芬坐,楷曰:“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真族灭矣。”逸喜。芬曰:“若然者,芬愿驱除!”因与豪杰转相招合,上书言黑山贼攻劫郡县,欲因以起兵。会帝欲北巡河间旧宅,芬等谋以兵徼劫,诛诸常侍、黄门,因废帝,立合肥侯,以其谋告议郎曹操。操曰:“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霍是也。伊、霍皆怀至忠之诚,据宰辅之势,因秉政之重,同众人之欲,故能计从事立。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⑦《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皆统于蹇硕。
⑧这是东汉的第二个少帝,第一个少帝是殇帝之后,安帝之前的一位。刘辩因为中途被废,不曾有谥号,故称“少”。
⑨即后来的汉献帝。中平六年七月,改封渤海王为陈留王。
⑩《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魏书曰》: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xk8287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8
编号
36114
注册
2005-4-6
#3
发表于 2005-5-22 09: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董卓把皇帝和陈留王接到了洛阳,但是他从西凉带来的士兵不过三千人,连他自己都嫌自己的兵少,担心别人对自己主政会不服。他想了一个计策,每天夜里让部队偷偷出城,到白天的时候又让部队大张旗鼓进城,如此反复,很多人都以为又有新的西凉兵进城了。同时,董卓又将被杀的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的部队收罗帐下,并利诱执金吾丁原的部下吕布,使吕布杀死了丁原,自己吞并了丁原所统领的洛阳卫队,于是董卓的势力大增。
于是董卓开始向朝廷叫板了,他威胁太后、逼迫公卿,欲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他说:皇帝昏庸懦弱,没资格被奉在皇家的宗庙内,不足以治理天下。现在我想要学古人伊尹、霍光,改立陈留王为皇帝①。《资治通鉴》云: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于是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陈留王即位为汉献帝。不久董卓就先后杀死了弘农王和何太后。
董卓到洛阳的时候,外戚已经死光了,宦官也被杀光了,本是利于他把持朝政的一件好事。如果他肯往好里做的话,说不定也能成为伊、霍那样的中兴之臣。其实董卓刚上台的时候还是做了一些好事的,他替窦武、陈藩平反,网罗了人心。他还任用了一些文人为官,蔡邕、孔伷、刘岱等,都是他一手提拔的。荀爽本是一介布衣,董卓却让他做了三公之一的司空,另两位三公司徒杨彪和太尉黄琬也都是不错的人选。刘表做过何进的幕僚,何家对他有恩,可是董卓在杀掉何太后后也敢于任命刘表为官,提拔他做了荆州刺史。可是董卓太心急了,他本来大可以在稳定朝政之后再行废立之事,可是他却慌忙地废掉了少帝,立了献帝,还三番五次地在朝堂上以伊、霍自居。更致命的是,好杀的性格也引来了全天下对他的反感。
董卓很器重曹操,想给他一个骁骑校尉的官职,和他一起共商大事。可是曹操认为董卓过于凶残,不愿与之为伍,于是改名换姓,逃出了洛阳。《三国演义》里说曹操是在刺杀董卓失败后逃走的,不过那只是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很吸引人,但是史料里却不曾提到。曹操在经过中牟县时,被亭长怀疑,扣留下来,押到县衙,后来城里有人认出曹操,将他救出。《世语》中记载:城里有个功曹认出了曹操后对县长说,现在是乱世,不应该拘捕英豪,于是将曹操放走②。这些大概就是京剧中《捉放曹》的原型。《三国演义》里还提到,当时这个中牟县令叫陈宫,随曹操一起逃走。他和曹操一起投宿在吕伯奢家里,曹操因为听到隔壁有磨刀声,杀了吕家全家,陈宫因为鄙视曹操的为人而离开。一些史料里也有关于曹操杀吕伯奢全家的记载。《魏书》里说的是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孩子和客人要抢曹操的马,曹操杀了他们。《世语》和《杂记》记载的大致与《三国演义》相同。至于究竟是吕家要害曹操而被杀,还是曹操起疑心要杀之,这个问题已经无法探究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时陈宫并不在曹操身边,原因之一是曹操杀吕家全家的时候尚未到达中牟县,原因之二是当时陈宫也不应该在中牟当县令,原因之三是陈宫背叛曹操是在曹操讨伐陶谦的时候,所以断无可能在这个时候遇到曹操,又离开曹操。
曹操一直逃到陈留,得到陈留孝廉卫兹的资助,他自己也散尽家财,招募义兵,共有五千人。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兗州刺史刘岱、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各举义兵,推袁绍为盟主,准备讨伐董卓,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的身份加入了他们的阵营。
董卓得到他们起兵的消息,把汉献帝西迁到了长安,自己留守洛阳,为了以防资敌,他将洛阳城付之一炬。这时袁绍屯兵在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兵在酸枣,袁术屯兵在南阳,孔伷屯兵在颍川,刘馥屯兵在鄴。实际上他们的军队对董卓的洛阳城呈东、北、南三面合围之势,可是却因为指挥不统一,害怕损兵折将而畏惧不前。曹操说:我们举义兵为除暴乱,现在兵马已经齐备,各位还有什么疑虑的呢?假使董卓听闻山东③起兵的消息,依靠皇室的权威,凭借二周都城的天险,挥师向东,虽然他的行为是失道的,但是仍然是一种祸患。现在他烧毁了洛阳的宫殿,劫迁了皇帝,海内都为之震动,人心不知所归,现在是天道存亡的时刻。现在一战可以安定天下,不可失此机会④。
曹操愤而独自带兵出战,只有陈留太守张邈派了将军卫兹,也就是曾经资助曹操的那个孝廉,带少量士兵随曹操出战。曹操引兵向西往成皋去,在荥阳汴水边与董卓的部将徐荣遭遇。曹军兵少,战事不利,士兵损失了很多,曹操本人也被流矢击中,所乘战马也死了,幸亏堂弟曹洪(字子廉)将自己的战马给了曹操,曹操才得以趁着夜色逃走。徐荣见曹操以少量的士兵竟能抵挡很久,料想联军的大本营酸枣应该很难攻破,就退兵了。
曹操退到了酸枣,发现联军十数万士兵都在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曹操很是伤心,责怪了他们。曹操说:各位听我的计策,渤海太守袁绍引屯在河内的士兵向孟津进军;留在酸枣的军队据险而守,守住成皋、敖仓、轘辕、太谷这些关口;后将军袁术引领南阳的部队进逼丹水、析,进入武关,震慑京师三辅⑤;所有的部队都在高垒深壁内防御,不出战,增添用以迷惑敌人的兵力,向天下人展出“以顺诛逆”的大形势,就可以评定祸乱。但现在我们的兵马虽然名为义兵,却因为畏惧迟疑而不前,让天下人失望,我私下也为诸位感到羞耻⑥。
曹操的兵少,就与夏侯惇等人到扬州招募士兵。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被他说动,就给了曹操四千兵马。曹操带着兵马返回,到了龙亢的时候,士兵突然发动暴乱,趁夜烧毁曹操的行营,曹操持剑杀了十几个叛兵,其余的都溃逃。清点士兵后,发现留下没有叛乱的只有五百余人。曹操一路招兵,到了铚、建平一带的时候,又招募了千余名士兵,然后前赴河内⑦。
到了初平元年冬、初平二年春的时候出了两件件事情,次要的一件事情是东郡太守桥瑁和兗州刺史刘岱交恶,兗州刺史刘岱将东郡太守桥瑁杀死,让王肱接任东郡太守。主要的一件事情是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曹操得知后很生气地说:董卓的罪恶四海皆知,我们兴义兵来讨伐他,远近的人民都响应我们,这是由于我们讨伐他是义举的缘故。现在幼小的皇帝势单力薄,又被控制在奸臣手下,而且他的德行并不像亡国的昌邑王⑧那样卑劣,如果废掉他,天下谁能心服呢?你们都北上去叩拜刘虞吧,我自己引兵去打董卓⑨。这个刘虞却是个忠于汉室,有才干,很贤德的人,他在得到袁绍等人欲立他为帝的消息之后,不仅没有高兴,反而斥责了那些欲立他为帝的人⑩。
不久联军伐董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四月,董卓也引军回到了长安。
其实这义兵只是所谓的义兵,从他们的行为来看,只有曹操等少数人是真想消灭董卓,匡复汉室的。其他的人只是观望,想借兴兵的事给自己的名声、面子捞一点好处罢了,等真的遇到了敌人,他们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谁也不想出兵。反过来说,那些打群架、争地盘的土匪行径他们还是很喜欢的,也很善于去做的,像刘岱的行为,无异于土匪。
让我们再来瞧瞧这位被很多人尊为汉室忠臣的联军盟主袁绍。在联军起兵的时候,董卓就杀掉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以及袁家老小五十余口,对于袁绍来说,董卓是他的仇人。俗话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可是这袁绍却在离洛阳不远的河内停下了,而且一住就是一年,直到退回河北和韩馥争地盘为止,都没有和董卓正式交兵。在始终没有得势的情况下,这位袁盟主在想什么呢?他居然灵机一动,要在董卓控制的地盘外再立一位天子。原来这就是这位汉室忠臣的心思啊。
在这个时候,联军里能够算是汉室忠臣的人物,恐怕就是被后人说是汉朝大奸臣的曹操了。在群雄畏敌不前的情况下,他独自领兵出战。他难道不爱惜自己的兵吗?他肯定爱惜,而且比其他的人更爱惜。联军的那几位领袖的兵马是哪儿来的?汉朝皇帝给的。粮草银饷是哪儿来的?还是汉朝皇帝给的。而曹操的兵是自己变卖家产招的,也是自己养的,他能不爱惜吗?可是他还算是深明大义,一方面不计牺牲地征讨董卓,另一方面坚决抵制袁绍等人另立新君。至少在这个时候,曹操精忠报国的思想我们还是不能否认的。
《三国演义》以及很多民间传说都记载很多关于讨伐董卓这段历史的精彩故事,比如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等等,可惜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三国志》里没有刘备随公孙瓒讨伐董卓的纪录,所以三英战吕布应该是不存在的。根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记载,华雄是死在孙坚手里的,所以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也是杜撰的。
①《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九月,癸酉,卓大会百寮,奋首而言曰:“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公卿以下皆惶恐,莫敢对。
②《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世语》: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
③山东指太行山以东。
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鄴。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⑤三辅,指洛阳周围的京兆、右扶风、左冯翊,在今陕西渭水流域。因属京畿重地,所以不称郡国。
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⑦《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魏书》: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馀人。
⑧昌邑王即刘贺,5岁时袭父封为昌邑王。昭帝于公元前74年4月病死后无子,霍光等大臣于同年六月迎立他继位。刘贺是个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他带着200多人进京即位后,天天跟这班人饮酒作乐,淫戏无度,即位二十几天内,就干了千余件荒唐事,将皇宫闹得乌烟瘴气。霍光见他不堪重任,和大臣们商量后,奏请皇太后下诏,于同月废黜了他,并亲自送他回到封地昌邑,削去王号,改封他为山阳郡,给他食邑两千户,后事不详。
⑨《魏书》:太祖答绍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⑩《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二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长者,欲立为主。乃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赍议,上虞尊号。 虞见岐等,厉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暞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xk8287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8
编号
36114
注册
2005-4-6
#4
发表于 2005-5-22 09: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初平二年,黑山贼①于毒、白绕、眭固等人率领十万余人攻打冀州的魏郡、兖州的东郡等地,刚上任的东郡太守王肱抵挡不住。曹操引兵到东郡来救援,在濮阳城(东郡郡治)击溃了白绕。袁绍就上表朝廷,推荐曹操接替王肱担任了东郡太守,移治东武阳。
从表面上看,袁绍只是上表推荐曹操担任东郡太守,朝廷似乎并没有批复。其实在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皇帝连自己都顾不了,哪还管得了这些军阀当不当官的事呢?一般地,只要有人推荐你当什么,你就是什么了,根本不用等朝廷回复,上表朝廷只是象征性地表示一下尊重而已。比如袁术推荐孙坚做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坚从此就认真地做起了这个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甚至他的儿子们还“主动”地去世袭了这个爵位,孙家的掌门人从此就叫孙破虏了。
在曹操平定民变的时候,讨伐董卓的联军盟主袁绍先生也没有闲着,他跑去吞并了自己的上级兼盟友②——冀州牧韩馥的地盘。这件事情是这样的,韩馥在安平屯兵的时候,和幽州牧刘虞的部将、奋武将军蓟侯公孙瓒(字伯珪)有一些军事上的冲突,韩馥被公孙瓒击败。公孙瓒趁着联军讨董的机会,也打着联军的旗号,进了冀州,攻城略地。韩馥本是一介文人,一下子就急得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来了两个“好好先生”给韩馥出主意,他们说公孙瓒的部队很骁勇,韩馥必定抵挡不住,不如请袁绍来冀州主政。让我们看看给韩先生出主意的这两个人都是谁——陈留高干、颍川荀谌。这个高干是袁绍的外甥,这个荀谌是袁绍的幕僚。这是很明显地一个引狼入室的凶招,可是韩馥先生却照单收下了。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以及从事赵浮、程奂等都不赞成这样的决定,可是老实的韩先生却说自己的才干确实不如袁绍,愿意把这个冀州牧的位置让给袁绍来做。
初平三年春,黑山贼于毒等人趁曹操屯兵顿丘的时候袭击兵力空虚的东武阳。曹操并没有回师东武阳,而是引军向西进入山区,攻打黑山贼的大本营。很多将领都不理解,曹操说:昔日孙膑为了救赵国而围了魏国的都城大梁,耿弇为了赶走西安(今山东桓台东)的敌人而去攻打临淄。如果敌人听到我们西进的消息而撤兵,东武阳的危险自会解除;如果他们不撤兵,我们也能攻破他们的大本营,而他们也无法占领东武阳③。
于毒听说曹操要袭击自己的大本营的消息,果然放弃攻打东武阳,撤兵返回。曹操引军中途截击黑山贼眭固的军队,大破敌军。这时,本已归化的南匈奴单于之子于夫罗,趁着天下大乱的机会,与白波军一起攻破了太原、河内,成为一股流寇势力。曹操引军攻打,在内黄大破于夫罗部。
青州黄巾军余部号称百万之众攻入兖州,杀死任城相郑遂,又窜入东平郡。兖州刺史刘岱(字公山)想出兵剿灭他们,鲍信劝谏道:现在敌人有百万之众,老百姓们都很惶恐,士兵也没有斗志,与他们交战是无法匹敌的。我发现现在敌人是乌合之众,部队又没有辎重,只是靠四处抢掠维持,现在我们让把部队养精蓄锐,先固守城池。敌人欲战不得,欲攻不能,他们的士气就会下降,军心就会涣散。然后我们再选精锐的部队攻击他们的要害,就可以破敌了。刘岱并没有听从鲍信的计策,而是领兵出战,果然战败被杀。
这时兖州无主,陈宫劝说曹操到兖州来主事,让曹操以兖州为基地成大业。陈宫又对州中官员说: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也很赞同,于是去东郡把曹操迎来接任兖州牧④。
曹操率军剿灭黄巾,在寿张城东边遭遇敌军。曹操引兵千余人巡视战场的时候到了黄巾兵的营盘,曹操与战不利,损失数百人,撤退回营,黄巾军趁势追击。黄巾兵多,而且凶悍,曹操兵少,且多为新兵,见到大队的黄巾兵追来,士卒都很害怕。为了鼓舞士气,曹操亲自披甲上阵,巡视营盘、明令赏罚,于是士气大振,奋勇击退了黄巾军。可是鲍信却在这次战斗中阵亡了,曹操很是伤感,悬赏重金想求得鲍信的尸骨,可是没有成功。曹操就派人照着鲍信的模样刻了木雕,哭着祭奠鲍信。
黄巾军给曹操发来书函,说汉朝的气数已尽,应该是黄巾的天下了,这是天地的运势,不是靠你一个人的才干所能挽救的。曹操大怒,决定与之死战。于是设下埋伏,昼夜会战,大破敌军。这年冬天,曹操追击黄巾军一直到了济北国,黄巾军走投无路,就来乞降。曹操接受了投降,收得降卒三十多万人以及老百姓一百余万,曹操选其中精壮青年留下,编为青州兵,将其余的解散⑤。
在曹操忙不迭地讨伐叛军的时候,京城⑥那边也发生了不少事情。到了长安的董卓比他以前在洛阳的时候更加嚣张,更加胡作非为。他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比三公还要大的官职,叫太师,成了东汉当权者中的第一人。他还觉得这些不够,就自称“尚父”,以姜子牙自居,出门时乘青盖金华车,爪画两轓,号曰竿摩车,让百官,甚至包括公卿看到他的车都要跪拜行礼,而他则不还礼。他还把掌握军权的官职爵位都封给了自己的亲信。在长安城外,他修建了一座新城,城墙比长安还要高,称为湄坞,在那里囤积了三十年都吃不完的粮草。董卓又推行法令,改大钱为小钱,从中牟利,一时间一斛米价涨到数十万,民不聊生。
董卓好杀,生性残忍,他制造和一些苛刻的法令,使冤死的人不计其数。有一次,他在家里大摆宴席,在酒桌上,董卓叫人带来一个北地的叛兵,先割他的舌头,又挖眼睛,再砍手足,宴席上的人看得浑身颤栗,而董卓则继续喝酒言欢。
初平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谋划刺杀。正好,汉献帝大病刚好,在未央殿大会群臣。吕布派同乡骑都尉李肃等,带亲兵十余人,化装成卫士守在掖门。吕布拿着诛杀董卓的诏书。董卓到时,李肃等人上前刺杀。董卓惊呼:吕布何在?吕布说“有诏”,杀死了董卓,将其灭了三族⑦。长安城的百姓听说了这件事情都很高兴,载歌载舞。
关于这件事情,《三国演义》及一些民间传说说了一些美丽的故事,比如《凤仪亭》、《连环计》等等,不过史料里没有详细的记载。我认为,能让吕布杀董卓,王允等人应该给了吕布好处,有可能是色诱,也有可能是利诱。至于色诱吕布的那位是谁,我不清楚,历史也不清楚。不过“貂禅”是汉朝宫内女官的官名,王允的家里是不可能有“貂禅”这样的丫鬟的。
董卓虽然被杀死了,但是京城的太平日子还远没有到来。
当时董卓的女婿牛辅屯兵在陕西,因被手下出卖而被杀。刘辅死后,他的手下的几个校尉李傕、郭汜、张济都很恐慌,害怕朝廷惩罚他们。于是他们向长安暗示,如果可以赦免他们,他们愿意带兵归降。可是当时主理朝政的司徒王允是一个不通变更的强硬分子,他认为此三人是董卓余孽,不可以被赦免。于是李傕、郭汜、张济三人采用了贾诩(字文和)的点子,在长安以西的雍、凉两等地收集军马,途中又遇到了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于是他们和兵一处,攻打长安。长安在被围了十天之后,终于被攻破,吕布逃跑了,准备去投奔袁术,而王允不肯逃,要与朝廷共存亡,他被李、郭等人抓住了。城破之后,李、郭等人使兵掠城。他们将王允全家杀死弃市,其他参与谋害董卓的人也未能幸免。甚至因为王允、吕布、李肃等人是并州人的缘故,他们杀了一大批并州人⑧。
杀人报仇之后,这几位爷迫使朝廷让他们做了将军——李傕做了车骑将军,郭汜做了后将军,樊稠做了右将军。他们三位把长安城分为三个防区,各管一区,而他们的士兵都是目无法纪的,把京城百姓都当成被他们征服的奴隶。而张济的实力比不上他们三位,就做了骠骑将军,离开长安,屯兵弘农。
不久,李傕为了争权,杀死了樊稠。郭汜害怕成樊稠第二,整天提心吊胆,最终还是与李傕刀兵相见。他们在长安一带打来打去,一直打到了兴平二年。由于董卓先前的暴政,长安城的百姓本来就很困苦,与关东的州郡早已没有贸易联系。这两位一打就是几年,长安的物资更是稀缺,物价飞涨麦子的价钱都涨到了两千万钱一斛。《后汉书》里提到长安“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
李傕将汉献帝从宫里接了出来,安置在自己的营盘内,满朝公卿,忠心耿耿,徒步随天子的车驾也来到了李傕的营盘。李傕又派一部分公卿去郭汜那里求和,郭汜又把这部分公卿扣留在自己的营盘内。这时张济赶到长安,出面调停,两人才答应和解,于是李傕放出皇族,郭汜放出公卿。
皇帝的公卿在郭汜和杨定、杨奉、董承等人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当人马走到华阴的时候,郭汜突然后悔,想再次劫持皇帝。杨定、杨奉等和他打了一仗,将他打败。郭汜回到长安后又约了李傕,准备再次来抢皇帝。十一月时,皇帝和公卿的队伍在弘农的东涧被李、郭追上,他们抵挡不住,死了不少公卿。杨定和杨奉只好请来流寇韩暹、胡才、李乐等人帮忙,终于打败了李、郭,逃到了河东,后来又到了洛阳⑨。
这时韩暹、胡才、李乐都被封了将军,不过这几位流寇也不是什么善主,皇帝公卿们在他们的手里也还是没有什么好日子过。
①黑山军,白波军原本都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军,后来转入山林,成为流寇。
②虽然袁绍是联军盟主,但是只是凭借自己的家族名誉打出的旗号而已。实际上韩馥是冀州牧,总理冀州大小事务,而袁绍只是冀州下辖的渤海郡的太守。
③《魏书》:诸将皆以为当还自救。太祖曰:“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菑。使贼闻我西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拔武阳必矣。”遂乃行。
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兗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兗州牧。《世语》: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
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魏书》:太祖将步骑千馀人,行视战地,卒抵贼营,战不利,死者数百人,引还。贼寻前进。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太祖旧兵少,新兵不习练,举军皆惧。太祖被甲婴胄,亲巡将士,明劝赏罚,众乃复奋,承间讨击,贼稍折退。贼乃移书太祖曰:“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太祖见檄书,呵骂之,数开示降路;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贼乃退走。
⑥这时董卓已经烧毁了洛阳城,把天子迁到了长安。这里的京城指长安城。
⑦《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共谋诛卓。是时,天子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馀人,伪著卫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
⑧《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比傕等还,辅已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归。既无赦书,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诛杀卓者,尸王允于市。
⑨《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诸将争权,遂杀稠,并其众。汜与傕转相疑,战斗长安中。傕质天子於营,烧宫殿城门,略官寺,尽收乘舆服御物置其家。傕使公卿诣汜请和,汜皆执之。相攻击连月,死者万数。……张济自陕和解之,天子乃得出,至新丰、霸陵间。郭汜复欲胁天子还都郿。天子奔奉营,奉击汜破之。……傕、汜悔遣天子,复相与和,追及天子於弘农之曹阳。奉急招河东故白波帅韩暹、胡才、李乐等合,与傕、汜大战。奉兵败,傕等纵兵杀公卿百官,略宫人入弘农。……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匿名拖拉机手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20
帖子
1808
编号
36670
注册
2005-4-13
#5
发表于 2005-5-25 16: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终于有人开始整理某个人的传记了
以后就不用自己去找了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瑶姬小公主
(小公主)
组别
仕女
级别
偏将军
好贴
1
功绩
9
帖子
370
编号
31416
注册
2005-1-29
来自
湖北武汉
#6
发表于 2005-5-26 03:4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整理历史人物人转记不错啊
我在三国笔记中也曾整理,但没有楼主的祥细,只写出了重要内容,故事和年号,地理
还是楼有有心啊
支持…………………………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巴西马忠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7
发表于 2005-5-26 14: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腾、曹嵩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后汉书·李杜列传》:“固、广、戒及大鸿胪杜乔皆以为清河王蒜明德著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先是蠡吾侯志当取冀妹,时在京师,冀欲立之。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中常侍曹腾等闻而夜往说冀曰:‘将军累世有椒房之亲,秉摄万机,宾客纵横,多有过差。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会公卿,冀意气凶凶,而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之。皆曰:‘惟大将军令。’而固独与杜乔坚守本议。冀厉声曰:‘罢会。’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后汉书·宦者列传》:“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xk8287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8
编号
36114
注册
2005-4-6
#8
发表于 2005-5-28 13: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手稿已经写了十一篇,可惜没有时间往电脑里敲,真是不好意思。
偶在考I、G,忙签证,估计后文会慢一点了,出国事大啊。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21 06:3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801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