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菜九段 于 2007-4-13 12:00 发表
尽管这个刘邦委屈受封的记载不见于《史记》,但早于班固一百多年的司马迁应该是知道这个说法的。之所以他没有采用,显然与此记载未必得当时之实有关。那么司马迁是怎么记的呢?且看《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高祖本纪》:“(项羽)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二者的区别在于项羽和范增的说法中,《汉书》增加了汉中。不要小看多出这两个字,这就把一个原来不乱的历史搞乱了。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史记·高祖本纪》: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汉书·高帝纪》:背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
《汉书·项籍传》:羽与范增疑沛公,业已讲解,又恶背约,恐诸侯叛之,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之。”乃曰:“巴、蜀亦关中地。”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
除了个别字眼的区别,实在没看出阁下所说的《汉书》增加了汉中,搞乱了历史。
原帖由 菜九段 于 2007-4-13 12:00 发表
另外,即便部下鼓动刘邦与项羽动武,在当时也轮不到灌婴说话。灌婴追随刘邦时间有二说,一为从起丰沛(《秦楚之际月表》),一为从军于秦二世二年九月沛公还军砀之时(《樊郦滕灌列传》),如以后者计,其从军时间短,地位还相当低下,人微言轻。在当时,刘邦的主要将领应该是曹参、周勃、吕泽、夏侯婴、靳歙、陈豨、孙赤、周定、周绁等,这些人属于入汉为侯者(参见《秦楚之际月表》)。其中,吕泽、曹参、陈豨的作战能力明显在周、樊、灌诸人之上。
这个推论很有趣,只用一个“如以后者计”,就把灌婴“从起丰沛”的可能否定掉了。
并且以此还能怀疑灌婴发言的可能性,进而将所有发言的内容全部否定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