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初唐随笔之四:初唐大臣众生相(上)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他/她的文集中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1-15 01: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初唐随笔之四:初唐大臣众生相(上)

初唐随笔之四:初唐大臣众生相(上)
  这个题目似乎起的大了,单说宰相,唐朝就有三百之多,就是初唐的宰相,要是细说的话,没有个几万字也是下不来的,更何况还包括宰相之外的人?嘿嘿,这个,只有简而又简的说说了。

  先说裴寂。此人几乎成了公认的太子一党的人,像很多小说、电视里,甚至很多比较正式一点的史论中都这样认为,记得比较清楚的,有一本书上说裴寂“表面上看是个老好人,实际上是压制李世民的幕后主使”。不过也有人认为裴寂事实上并非如上所说的对李建成那么铁,当然更不会起到压制李世民的作用了。其实裴寂的倾向于李建成还是明显的。这也难怪。武德二年刘文静事件,可以说裴寂已经和李世民闹翻脸了,梁子已经结下,这条裂痕是不会轻易抹掉的。但我也不同意把所有事情都推到裴寂身上去。像武德后几年李渊很多次对着裴寂报怨说李世民不再是过去他那个儿子了,裴寂是如何反应的,史书未记。既然未记,说明后来并没有引发太大的事,因此裴寂此时最有可能的是劝李渊,息事宁人。个人感觉裴寂本人应该并不想介入兄弟之争太深,因为裴寂绝非一个只会在李渊面前搬弄事非的废物,应该很清楚这里面的厉害关系——不错,裴寂打仗是很差,那是他欠缺军事才能,但不一定代表他在为官上也很白痴,不然李渊又怎么可以和他交往这么久,若说是皇帝想找一个会说话的跟班,那么为官时期的李渊应该没有这份闲心,何况会说话会揣测圣意的绝不只裴寂一个人这么少,如封德彝,这方面的本领还是要高于裴寂的,但李渊对裴寂的信任是超乎众人的,这就不单纯是揣测圣意这么简单了。而且要看一个人,就要看他交往的朋友如何,像李渊这样比较杰出的人(李渊的确有才能,这个在之二中写到了),就算结交不慎,也不会跟个白痴交往过密。裴寂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对于隋朝的太子之争应该有很深的印象,凡是参与了杨氏兄弟争夺的,下场都没有好到哪去,这眼前的教训李渊没忘,裴寂也不会忘,现下自己与皇帝交情如此之深,其实这种地位是很危险的,裴寂不会不知道,如果再在这个问题上走错了步,那么日后就更危险。但以裴寂和李渊那种亲密的朋友关系——像报怨自己孩子的事,一般是不会和一个不怎么亲信的人说的——裴寂不介入又是不可能的,躲也躲不了,因而凭着其个人好恶对李渊加以影响不可避免,同时也未必全是有意。何况父子关系和朋友关系哪个更近,任谁都能看清楚,无论得罪哪一位皇子都不划算,有句话叫“疏不间亲”。裴寂和刘文静闹翻,未必是针对李世民。但是到了后期,裴寂的倾向性就更加明显了。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逼宫之时,李渊第一反应是问裴寂怎么办,在那种情况下裴寂不可能不知道事情将会如何发展,但他并没有顺水推舟的说一番秦王如何如何的话,而是没有说任何话。可见他心中是绝不支持李世民这么做的,但是明说出来,无疑是自取死路,也是他所不取的。我觉得裴寂介入太子之争,被迫成分更多一些,而且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倾向于太子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他也肯定得罪过李世民,但要说压制李世民的幕后主使,倒也未必。李世民当政后第三年为刘文静平反,同时罢黜裴寂,可见他对裴寂的恨主要来自于刘文静那件事;以后李世民又想起裴寂的“好处”——裴寂的才能主要还是用在他自己身上,对国家的贡献倒的确是有限,说李世民是因为想起裴寂当年的功劳而让他回京,总是有些匪夷所思,感觉更像是应李渊之请才把他叫回来——一方面李世民的确宽大,另一方面,如果裴寂真像某些书里所写的那样,这第二次征召是不大可能会有的,即使李世民同意,当年秦王府的人也未必会同意。

  提起裴寂,就不得不提一下刘文静。和裴寂的定式一样,刘文静基本上认定是李世民的人。这个倒没有什么异议。因此裴寂常被描写成坏人,而刘文静则是好人一个。其实刘文静绝不是那么好的人。他自认为功劳大过裴寂,但职位却比他低而不平,按说这个是正常的,任谁也不会甘心,但“每廷议多相违戾,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可见不管对错,只要是裴寂所说,刘文静都要反驳,其态度是很恶劣的。就因为此事,他甚至恨裴寂到要他死的地步,心胸算得上狭窄了。这样就太过分了,且不提什么国家大事这种大的意义,刘文静这样做是很让裴寂下不来台的,不管怎么说这都有不对之处,何况,他这样做,于李渊面子上也不好看,因为造成功职不符结果的就是李渊,刘文静表面不给裴寂面子,实际上也是报怨李渊赏罚不当,何况裴寂还是李渊的亲信,这其实本身就是不给李渊面子了。像李世民和裴寂关系不好,但李世民对裴寂表面上还是很尊重的,一方面自是顾着父皇,另一方面,也说明李世民待人处世要温和许多,而且也有教养的多。一个“每”字说明刘文静驳裴寂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可见李渊和裴寂都隐忍了很久,推想杀刘文静之时李渊和裴寂的快感大概和若干年后李世民贬萧瑀的心情一样(消灭西秦是在武德元年末,那时刘文静就应该复职了,而杀刘文静则是在武德二年八月)。然而刘文静依然不知趣的我行我素,这个可以说他性情急躁,但是,刘文静倚功自恃的情态也是相当明显。他今日可以恃晋阳之功而对李渊如此,他日未必不会这样对李世民,而且裴寂他尚不看在眼里,像房玄龄等人他更可以不放在眼里——裴寂怎么说都比房玄龄资格老吧。李渊不大喜欢李世民和刘文静交往,其一是不希望藩王与朝臣交往——但李世民与朝臣交往又不限于刘文静一个人,都不见李渊如何反对,而且当时李渊对李世民还是很爱护的,应当不至于此;其二,李渊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而李世民虽然看人的眼光比较独到,但毕竟年轻,李渊看人更老辣一些,他觉得刘文静此人不宜深交,因而反对,也是不想刘文静把儿子教“坏”了。我觉得李渊还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刘文静的确心术不正,起兵时他的很多谋划都反应出来他“不拘小节”,或者可以说有些不择手段。李世民的野心多半的确是他教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刘文静倒真是李世民的“启蒙老师”。李世民于唐建国之初辞为太子(这件事我认为并非为假,理由在之一中提过),可见当时的李世民还是比较单纯的——当然了,像他这样的人物早晚都不会只安于一介藩王,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说刘文静启发了李世民,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刘文静当时不得意,既然在李渊手下不得重用,那么他想到要让李世民成为大唐皇帝,从而自己就可以凭着这个功劳而飞黄腾达;而李世民则刚消灭薛仁果,可以说他潜伏着的那颗雄心也就开始发芽了,因而二人十分投机。而刘文静脾气上来后基本上口不择言,再加上怨望深重,很可能说了一些让李渊敏感的话,因而给自己惹了祸。但李世民并不认为刘文静不好,因为刘文静的确是为他好,而且他又不会有李渊的裴寂的那种感受,再加上刘文静这次的确有点冤,所以反对杀他。有时在想,如果刘文静当时没死,那么日后李世民和他会很融洽吗?恐怕也未必吧。像萧瑀,脾气就和刘文静有相似之处,而李世民讨厌的正是萧瑀的脾气。那为什么李世民隔了许多年还要给刘文静平反呢?这个自然有当时他二人交情的确很深的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我认为是面子问题。李世民当年为刘文静求情,结果李渊依然杀了他,这于秦王面子上是有些折损的,这个大概挺让李世民尴尬的吧,而裴寂在这件事上可以说因他无奈的不明智,让李世民把气全集中到了他的头上。总之,刘文静此人是很有才华,起码比裴寂是强了许多,但他的为人却不一定那么好,只是由于他死的早,他的缺点来不及全部暴露出来。

  上面提到了萧瑀,不错,萧瑀的脾气是很便扭,不但李世民不喜欢,就是和同僚之间,也是常有冲突。看贞观二十年李世民贬谪萧瑀时下的手诏,其中提到“朕隐忍至今,瑀全无悛改……”,可见这口气憋了有二十年啊,这次实在是忍不住了。李世民的特点中有一点就是“忍”,然而,面对萧瑀大人,李世民也有忍不住的时候,可见萧瑀脾气的威力啊。其实要不是萧瑀此次太过荒唐,何至于引火上身?本来李世民是问张亮“既事佛何不出家”,张亮不答,结果萧瑀“因自请出家”。——唉,就算是想为佛家争口气也不是这么争法。萧瑀大概以为李世民不会同意,但没有什么“不可能”在李世民的字典当中。想来李世民正为每天必须受着萧瑀脾气的折磨而痛苦,这次萧瑀说要出家,于别人于己都是个解脱,真是太好不过了……呵呵,开个玩笑。萧瑀一下子黔驴技穷,没办法,过了一会只好说他不能出家。其实这于萧大人面子上也不是很好看啊,不知他说完这话之后周围有没有人笑,如果我在场的话,我多半会忍俊不禁,实在是很好笑的一件事啊。我想李世民多半猜到了萧瑀不会出家,他刚才这么说只不过是一时冲动,所以才会同意,也是有意让萧瑀出个丑——这个纯属个人猜测,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过如果真是这样,那李世民也够“坏”的了。其实早年李世民对萧瑀是十分的尊重,“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这句现在人们还常用的诗就是送给萧瑀的。由诗意可以看出,李世民对萧瑀的性格脾气是早就知道的,但萧瑀可以说帮过自己很大的忙,因此当时就想到了以后面对他要忍耐的事了吧——如果不是顾着当年这份恩情,也许萧瑀遭贬会提早几年。萧瑀对李世民的确可以说是帮了大忙的,主要是在太子之争中,萧瑀是倒向李世民一边的。虽然其他的人捆到一起也抵不过一个裴寂,但是多个友军总比多个敌人强,而且作为朝中重臣,萧瑀的话还是有其作用的。玄武门之变,李渊一时无计,裴寂也不应话,此时萧瑀和陈叔达一起出来说要李渊把权力下放给李世民——看起来这件事简单,但实际上效果却是很大的,如果当时没人出来这么说,说不定会闹成僵局。其实萧瑀的确是很正直的,只不过过于分明,这个多少也和他出身高贵有关。李世民也曾经提醒过他要他改一下,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萧瑀至死都还是那个脾气。萧瑀列传中说“骨鲠儒术”,骨鲠二字,可谓十分传神啊。

  如果说萧瑀在武德时期的争斗中帮了李世民的忙,那么陈叔达可以说是有恩于李世民了。武德九年,李渊信建成、元吉谮言,“将罪世民”。在这紧要关头,陈叔达劝住了李渊,说李世民“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可以说,这番谏言很有学问,他抓住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李渊不是真的想致李世民于死地的心理,因此立时见效,比说些其他的话都有用的多,可谓一针见血。想来,当时建成、元吉所告之事一定很严重,使李渊气到这个地步,但是是什么事,史书未记,也不便猜测了,只是时近事变,又是在张亮事件和东宫毒酒事件之后,会不会与此有关呢?李渊当时“将罪世民”,从陈叔达的话中可以看出来,绝不是批评两句就能完事的,所谓“挫抑”,很可能是废掉其王位,最轻也是剥夺权力,散去府属。奇怪的是怎么只有陈叔达一个人劝谏李渊,其他人呢?从玄武门之变时李渊就和裴寂、萧瑀、封德彝、陈叔达、裴矩等人在一起商量解决兄弟之争的事可以推想一下,在场的人中,至少还应该有个萧瑀站出来说话,但是没有。要么是因为李渊太过生气吓住了众人,要么就是在场的只有陈叔达。其实陈叔达虽然位居侍中,但与李渊关系似乎并非很密,武德时期关于他的记载比萧瑀等人少了很多,甚至还不如封德彝。道理上按说这么大一件事,实在不该落了裴寂等人,不过,那些人倾向性都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李渊才会找陈叔达这么个相对“中立”的人商量——现在一般都把陈叔达归到了秦王党中,而实际上除了武德九年这件事外,以前还真找不出有力证据说陈叔达倾向于李世民,他是连随军出征都没有的。后来李世民答谢他时,陈叔达说是为了社稷,这话我觉得有一半倒是真的,陈叔达未必真是秦王一党,只是皇上突然间说要惩办当朝秦王,任谁也得晕一阵子,我觉得即使是裴寂,也未必会真会赞成——想想吧,李渊气头上说要惩治李世民,然后裴寂大声叫好的情形……不会的,怎么都得劝两句。而后来陈叔达与萧瑀在尉迟敬德面前共同劝李渊,倒有些政治投资了,像裴矩,素来倾向性不明显,何以此时也摆出向着李世民的姿态呢?因为大势已定。还有,如果李渊此时强硬到底,敬德接下来的任务未必不是杀掉李渊,这样一来,在场众人谁都不保。但是不可否认,陈叔达对李世民还是比较倾向的,无论如何都比封德彝明确。正因为有这两件事,因此可以将陈叔达归到秦王党中。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对陈叔达还是很感恩的,“贞观初,加授光禄大夫”,不过,“寻坐与萧瑀对御忿争免官”。对御忿争,的确有损朝廷脸面,但朝上打架的事也不少见,何以一下子就到免官这么严重的地步呢?看一看忿争的人,一个萧瑀,一个陈叔达,都是玄武门事发之后劝李渊让权的人,他们此时会不会是因为争功而吵起来?李世民一向不喜欢别人说破自己不想说出来的事(如杜正伦说破李世民要他监察李承乾之事,李世民得知大怒,然后把杜正伦贬为穀州刺史),这次陈萧二人居然当众吵起来,自然是十分不悦,因此处惩这么重也就可以理解了。不过陈叔达情况比萧瑀好了很多,一来他本身性格脾气不至于那么便扭,还有一点,就是他比较知进退,后来是“散秩归第”,和萧瑀的一直为官比起来,可见陈叔达和李世民的关系毕竟还是不如萧瑀,也可以说明除了武德九年的一些事外,陈叔达的确是比较中立的,不像萧瑀一直都是比较倾向李世民的吧。

  下面一个说说封伦吧,也就是封德彝,他的情况比较复杂。说是建成的人吧,但他绝对帮了李世民很大的忙,不然不会前后赏赐以万计,而且还让李世民一直把他当心腹;说是世民的人,也不对。旧唐书中有一句话,“时高祖将行废立,犹豫未决,谋之于伦,伦固谏而止”,止的是谁呢?我觉得所指当是李世民,这样于语法还有语句上下文意思比较连贯。封伦的阴持两端是很著名的了,不少作品中都安排了他一头给李世民出主意,一头又维护建成太子地位的事。但我实在不能怪他,因此如果走错一步,那可是要赔上性命的哟。举个例子,一般人们都认为杨修是曹植的人,但实际上杨修也并非不想结交曹丕。曹丕曾送杨一柄剑,说明曹丕也有意拉拢他。不过杨修和曹植更相投合一些。后来杨修终为曹植所累,死前于此也不无怨悔。封德彝可以说比杨修老道多了,不但阴持两头成功实现,而且还不露痕迹——至少是瞒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能做到此的,古往今来人可不多,封德彝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人也是一种人才啊,只是这种人才就不必太多了。

  记得小时候总把宇文士及和宇文化及搞混,当时实在是粗心,但是也不能全怪我,因为两个名字有四分之三的字是一样的……宇文士及是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化及为人不怎么样,宇文士及比宇文化及强了一些,但有些地方还是不足。他还和哥哥在一起的时候就“潜遣家僮间道诣长安申赤心,又因使密贡金环”,唉,宇文化及有这样一个弟弟也是个悲哀啊,其情形,就好像楚汉时的项伯。宇文士及也许早就看出来自己的哥哥不可能成功,他唯一替他哥哥着想的一次,就是劝他哥哥一起去长安。如果化及答应了,可以说,他就没命了,凡是投到李渊那里的反王,没有一个能活下来。宇文士及此举无异于拿着哥哥的人头去给李渊做见面礼。也许他当时并不知道,但想想这个理由能不能站住呢?要知道,隋炀帝是宇文化及所杀,而李渊听到炀帝噩耗之后,可是大哭了一通的啊,然后又郑重其事的发丧——尽管是做做样子,但这无疑表明李渊当时就和宇文化及划清了界线。李渊能够迅速稳定长安人心,就在于他能尊隋,可以想象,如果宇文化及真来到长安,李渊是连脑筋都不用废的就可以杀了他的。其实宇文士及也早有反心,他和李渊商量的时候要早于李世民他们,只是奇怪为什么他赞同反隋,却不和自己哥哥商量,而是一个外人呢?化及对士及并非不好啊,如果说有隙,那就是为了宇文士及的妻子是南阳公主,从后来南阳公主绝决的态度来看,出事之时宇文士及对他的妻子并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后来夫妇两人分离,重遇之时士及要求重为夫妇。这个重字,说明当时宇文士及是抛弃了南阳公主的。不想太过责怪宇文士及,但这着实说明了宇文士及软弱的一面。归唐以后,宇文士及在秦王麾下。曾看过一篇论文(《宇文士及割肉及其他》),说的是李世民和宇文士及的关系问题,那篇文章看法倒也独到,认为李渊安排宇文士及在秦王府,其实是要他看着李世民,而李世民对宇文士及其实也是挺讨厌的。虽然不是完全赞同,但有些地方值得思考。比如李渊这样安排的目的,上述的理由,或许有之吧,不过,我觉得李渊的确是想有个稍微年长一点、自己信得过的人来辅助李世民的,像李世民身边人很多,但真正是李渊安排的并且很得重用的人却是没有。本来温大雅兄弟倒是好人选,不过相对于李世民,李元吉更需要人来辅助。至于文章提到武德七年元吉送劣马给世民,世民驯服之后对士及说的话,是有意通过他传达给李渊,这个就不敢赞同了。李世民当时未必会想那么多,而且那样的话让李渊知道总归不好,何况又不是李渊想要害他,传给李渊能有什么作用呢?而且李渊知道这句话是通过建成和元吉等人,非是宇文士及。李世民后来对宇文士及大概是有些讨厌,比如说说他是奸佞之人,但这个大概是来源于宇文士及本身那种性格,非李世民所喜。但是从很多事情来看,世民对士及还是很不错的。文章认为玄武门事变后宇文士及之所以能够依旧在新太子手下重用,是因为李渊起到了作用——李渊当时连自己十个孙儿都保不住,又何以影响世民让他安排重任给自己的眼线呢?总之,我还是倾向于宇文士及是李世民的人。还有,宇文士及的妹妹宇文昭仪可以说在后宫中也有一定地位,李世民在后宫中不是很得力,因此他应该是拉拢宇文士及和他妹妹的。演义中(我指的是小说《隋唐演义》,不是《说唐》)宫门带发生后,李世民写诗辩冤,解诗者即为宇文昭仪。这个是小说家言,但我觉得事实上宇文昭仪的确是帮着李世民的,只是由于张尹二人更得宠一些,因此收效就不如李建成了。说到宇文士及好的地方,那就是他“抚幼弟及孤兄子,以友爱见称,亲戚故人贫乏者,辄遗之”,以及他的谨慎。赞曰“士及通变谨密”,亦为一时之称。

  以上这几个人,都是隋朝旧臣。其实若说起来,还有很多,像裴矩、屈突通、虞世南等等,只不过限于篇幅,不多说了。下一篇,将要讨论房杜等人。这一篇就告一段落吧。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4:54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3-14 14:4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不好意思,拖这么久……下篇啊,够呛,还得再拖些时日……
不知道关毛想起了谁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狼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23
帖子 1784
编号 28053
注册 2004-12-17


发表于 2005-3-14 16: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李建成也挺厉害的
身边就没有象李世民那一帮,有才能的 人啊
不然..........
李世民之玄武门,千古未有之暴举啊
还在他治国还有一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lazure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21
帖子 149
编号 32910
注册 2005-2-16


发表于 2005-4-11 00: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裴寂就是那个宫监吧,他应该心胸不浅,而且能与世民共参大事,我个人感觉他应该在起事前和老二关系就不差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7 05: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44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